『壹』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貨幣匯率是如何換算的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從短期來看,一國的匯率由對該國貨幣兌換外幣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外國人購買本國商品、在本國投資以及利用本國貨幣進行投機會影響本國貨幣的需求。本國居民想購買外國產品、向外國投資以及外匯投機影響本國貨幣供給。在長期中,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對價格水平、關稅和限額、對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偏好以及生產率。
確定方法
匯率的確定方法隨國際貨幣制度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決定與變動
金本位制度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包括金幣、金塊和金匯兌本位制。一次大戰前,盛行典型的金幣本位制,特點是金幣為本位幣;自由鑄造和溶化;金幣與銀行券自由兌換;金幣作為世界貨幣自由輸出入。各國規定了每一金鑄幣單位包含的黃金重量與成色,即含金量Gold Content,貨幣間的比價以含金量來折算,兩國本位幣的含金量之比即為鑄幣平價(Mint Par)。例如:1英鎊鑄幣的含金量為113.0016格令,1美元鑄幣含金量為23.22格令,鑄幣平價為113.0016÷23.22=4.8665,即1英鎊約摺合4.8665美元。 如此規定的匯率可能出現波動,但波幅有一定界限。這個界限稱為黃金輸送點(Gold Transport Points),黃金輸送點等於鑄幣平價加上從一國輸出或從另一國輸入黃金需要支出的費用,包括包裝、運輸黃金的費用和運輸保險費。如果匯率的波動使得兩國間在進行國際結算時直接使用黃金比使用外匯更為合算,則貿易商寧可直接運送黃金。通過這一機制,匯率的波動可自動保持在一定范圍內。
紙幣流通制度下匯率的決定與變動
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作法,以法令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但是紙幣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所以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匯率進行。在實行市場匯率的國家,匯率隨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 匯率對國際收支,國民收入等具有影響。
西方匯率決定理論
西方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說、購買力平價說、匯兌心理說、貨幣分析說和金融資產說,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匯率的決定因素進行了分析。 國際借貸說是英國經濟學家葛遜在1861年提出的,他以金本位制度為背景,較為完善地闡述了匯率與國際收支的關系。他認為,匯率的變化是由外匯的供給與需求引起的,而外匯的供求主要源於國際借貸。國際借貸可分為流動借貸和固定借貸。流動借貸是指已經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固定借貸是尚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只有流動借貸才會影響外匯的供求。在一國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流動借貸中,如果債權大於債務,外匯的供給就會大於外匯的需求,引起本幣升值、外幣貶值。相反,如果一定時期內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債務大於債權,外匯的需求就會大於外匯的供給,最終導致本幣貶值、外幣升值。 購買力平價說是20世紀20年代初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率先提出的。其理論的基本思想是:人們需要外幣是因為外幣在其發行國國內具有購買力,相應地人們需要本幣也是因為本幣在本國國內具有購買力。因此兩國貨幣匯率的決定基礎應是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之比。購買力平價理論是最有影響的匯率理論,由於它是從貨幣基本功能的角度分析貨幣的交換比率,合乎邏輯,表達簡潔,在計算均衡匯率和分析匯率水平時被廣泛應用,我國的換匯成本說就是 購買力平價說的實際應用。 匯兌心理說是1927年由法國巴黎大學教授艾伯特·阿夫塔里昂根據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思想提出的。他認為,匯率取決於外匯的供給與需求,但個人之所以需要外匯不是因為外匯本身具有購買力,而是由於個人對國外商品和勞務的某種慾望。這種慾望又是由個人的主觀評價決定的,外匯就如同商品一樣,對各人有不同的邊際效用。因此,決定外匯供求進而決定匯率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們對外匯的心理判斷與預測。 貨幣分析說認為匯率變動是由貨幣市場失衡引發的,引發貨幣市場失衡有各種因素:國內外貨幣供給的變化、國內外利率水平的變化以及國內外實際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化等等,這些因素通過對各國物價水平的影響而最終決定匯率水平。貨幣分析說最突出的貢獻是它對浮動匯率制下現實匯率的超調現象進行了全面的理論概括。 金融資產說闡述了金融資產的供求對匯率的決定性影響,認為一國居民可持有三種資產,即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和外國債券,其總額應等於本國所擁有的資產總量。當各種資產供給量發生變動,或者居民對各種資產的需求量發生變動時,原有的資產組合平衡就被打破,這時居民就會對現有資產組合進行調整使其符合自己的意願持有量,達到新的資產市場均衡。在對國內外資產持有量進行調整的過程中,本國資產與外國資產之間的替換就會引起外匯供求量的變化,從而帶來外匯匯率的變化。
『貳』 為什麼各國的貨幣之間會存在匯率呢匯率由什麼決定詳細點。
1、貨幣是商品或服務的價值衡量單位。
2、在任何貿易行為中,基本准則是等價交換。
3、在銀本位和金本位時代,任何貨幣都是和銀或者金之間有相當固定的比值關系的,這是一個國家發行貨幣的基本原則。
4、現今國際貿易中各國的幣值比原則上仍然是按照金作為中間值做等價交換的,但匯市有一定的波動范圍,不會完全一致。
5、很多西方國家的幣值比較高,主要原因是在幾百年的殖民歷史的過程中,通過戰爭和不平的貿易掠奪了發展中國家巨大的財富,從而在貨幣的定值上處於絕對的優勢。
(2)為什麼國與國之間貨幣有匯率擴展閱讀:
匯率種類:
(1)按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劃分,有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
①固定匯率。是指由政府制定和公布,並只能在一定幅度內波動的匯率。
②浮動匯率。是指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匯率。其漲落基本自由,一國貨幣市場原則上沒有維持匯率水平的義務,但必要時可進行干預。
(2)按制訂匯率的方法劃分,有基本匯率和套算匯率
①基本匯率。各國在制定匯率時必須選擇某一國貨幣作為主要對比對象,這種貨幣稱之為關鍵貨幣。根據本國貨幣與關鍵貨幣實際價值的對比,制訂出對它的匯率,這個匯率就是基本匯率。
一般美元是國際支付中使用較多的貨幣,各國都把美元當作制定匯率的主要貨幣,常把對美元的匯率作為基本匯率。
②套算匯率。是指各國按照對美元的基本匯率套算出的直接反映其他貨幣之間價值比率的匯率。
『叄』 貨幣匯率與國家經濟間是怎樣的關系
匯率的升降對一個國家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拿升值來說吧
對於消費品,原材料和能源進口來說,對國家是有利的
從貿易品的出口來說,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說是不利的,
不過對於發展中過來來說又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如果未升值前貿易順差過大也有助於改善國際貿易關系
對投資來說,由於投資成本提高,不利於直接投資,而且容易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外匯儲備也會縮水,但又有利於國內企業對外的直接投資,擴大國內企業的影響程度等等
而匯率的決定又由多方面決定,
國內經濟影響國際貿易和資本,從而影響國際收支進而影響匯率
而國內相對通貨膨脹率,相對利率,國內總需求與總共給,財政赤字,國際儲備也影響著匯率的變動,而這些因素都是直接或間接由國內經濟決定的.
『肆』 國與國之間的錢的匯率是根據什麼來制定的
金本位制度下的匯率定製。
金本位是指已黃金為本位的貨幣制度,我們知道黃金做為全球通用的一種「貨幣」有獨特的避險和儲藏功能。在黃金為本位的制度下,流通中的金幣價值和黃金相同紙幣可以購買兌換黃金,金幣和黃金可以輸出入國境。
而在這種制度下,各國制定了本國金幣的純度,因為黃金的價值的區別的就是在於金體本身的純度。所以各個國家就對本國黃金的純度制定不一樣的情況下,產生外匯匯率。比如說,一個國家的黃金鑄金幣的純度是1.5克,而另一個國家鑄金幣的黃金是1克。那麼交換就產生了差價進而產生匯率。
1、用黃金來規定貨幣所代表的價值,每一貨幣單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國貨幣按其所含黃金重量而有一定的比價。
2、金幣可以自由鑄造,任何人都可按本位幣的含金量將金塊交給國家造幣廠鑄成金幣。
3、金幣是無限法償的貨幣,具有無限制的支付手段的權利。
4、各國的貨幣儲備是黃金,國際的結算也使用黃金,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與輸入。
5、 由於黃金可在各國之間自由轉移,這就保證了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統一。
『伍』 為什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貨幣會有價格之間的差異貨幣之間的價差是如何產生的
各國貨幣之所以可以進行對比,能夠形成相互之間的比價關系,原因在於它們都代表著一定的價值量,這是匯率的決定基礎。 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為本位貨幣。兩個實行金本位制度的國家的貨幣單位可以根據它們各自的含金量多少來確定他們之間的比價,即匯率。 如在實行金幣本位制度時,英國規定1英鎊的重量為123.27447格令,成色為22K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純金;美國規定1美元的重量為25.8格令,成色為千分之九百,即含金量23.22格令純金。根據兩種貨幣的含金量對比,1英鎊=4.8665美元,匯率就以此為基礎上下波動。 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作法,以法
匯率令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 但是紙幣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所以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匯率進行。在實行市場匯率的國家,匯率隨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 匯率對國際收支,國民收入等具有影響。
『陸』 為什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貨幣匯率不一樣拜託了各位 謝謝
因為每個國家的領導人總希望其他國家向他看齊 追問: 高人不妨詳細回答,我看了你的問問資料,19級,銀行業務排名前5,你有資格有權威詳細回答,請深入回答一些,我洗耳恭聽!!(之所以開始不想聽術語,是因為有些外行在別處復制一些長又多的資料忽弄人,你的高聲望想必不是忽悠來的吧)
『柒』 國家跟國家之間貨幣的匯率是怎麼記算的
各個國家的貨幣分成可自由兌換和不可自由兌換,
可自由兌換的是外匯市場說了算,市場的需求決定匯率的走勢和價格
不可自由兌換是各個國家或者各個國家的央行制定,圍繞小幅度波動
各國間的經濟交往形成外匯了供給與需求,外匯的供給與需求導致外匯交易。我覺得匯率是根據各自國家的經濟實力,為了自身的利益自定的,所以才造成各幣種匯率的不同。
同時匯率是把雙刃劍,超出了一定范圍,損害了本國利益這個國家就要干預。雖然理論上講沒有一個國家有實力能幹預的了匯市,但匯市往往會被「狼來了」所左右,這也是造成各幣種匯率的不同、波動的原因。政治是一個主要原因。
『捌』 為什麼各國貨幣之間會有匯率匯率究竟是怎麼來的我問的可不是為什麼會有匯率的差別。
簡單地說,匯率就是兩國貨幣折算的比率。這個比率的由來,有復雜的經濟背景和歷史沿革。二戰之前,各國實行的是金本位下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兩國貨幣的兌換比率是以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通稱鑄幣平價)為基準。市場實際匯率則以外匯供求變動圍繞鑄幣平價上下波動。
二戰中,德國、義大利和日本3國的經濟陷於崩潰,英國和法國的經濟也遭到嚴重破壞,惟有美國在戰爭中發了財,經濟得到空前發展。1945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佔全部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60%,其黃金儲備相當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3/4。在這種形勢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應運而生。
1943年7月,在英國、美國的組織下,召開了有44個國家參加的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協定規定:參加基金組織的成員國的貨幣金平價應以黃金和美元來表示。根據當時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純金,確定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的官方價格。其他各國的貨幣則按其含金量與美元定出比價。為使這個體系順利運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還規定:各國貨幣含金量不得隨便變更;成員國的貨幣匯率只能在上下1%的限度內波動,超過這個限度,各國中央銀行有義務進行干預,這就是所謂的固定匯率制。
此後,西歐、日本的經濟地位不斷上升,美國的經濟地位開始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美元與黃金脫鉤,不少西方國家的貨幣不再釘住美元而實行浮動匯率制度。
希望能幫助泥
『玖』 什麼因素決定國家之間的貨幣匯率的
��嗣癖曳僑�蚧醣搖� 購買力平價理論規定,匯率由同一組商品的相對價格決定。通貨膨脹率的變動應會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匯率變動所抵銷。舉一個漢堡包的經典案例,如果漢堡包在美國值 2.00 美元一個,而在英國值 1.00 英磅一個,那麼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一定是 2 美元每 1 英磅。如果盛行市場匯率是 1.7 美元每英磅,那麼英磅就被稱為低估通貨, 而美元則被稱為高估通貨。此理論假設這兩種貨幣將最終向 2:1 的關系變化。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不足在於其假設商品能被自由交易,並且不計關稅、配額和賦稅等交易成本。另一個不足是它只適用於商品,卻忽視了服務,而服務恰恰可以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差距的空間。另外,除了通貨膨脹率和利息率差異之外,還有其它若干個因素影響著匯率,比如:經濟數字發布/報告、資產市場以及政局發展。在 20 世紀 90 年代之前,購買力平價理論缺少事實依據來證明其有效性。90 年代之後, 此理論似乎只適用於長周期(3-5 年)。在如此跨度的周期中,價格最終向平價靠攏。 (2)利率平價 (IRP) 利率平價規定,一種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升值(貶值)必將被利率差異的變動所抵銷。如果美國利率高於日本利率,那麼美元將對日元貶值,貶值幅度據防止無風險套匯而定。未來匯率會在當日規定的遠期匯率中被反映。在我們的例子中,美元的遠期匯率被看作貼水,因為以遠期匯率購得的日元少於以即期匯率購得的日元。日元則被視為升水。 20 世紀 90 年代之後,無證據表明利率平價說仍然有效。與此理論截然相反,具有高利率的貨幣通常不但沒有貶值,反而因對通貨膨脹的遠期抑制和身為高效益貨幣而增值。 (3)國際收支模式 此模式認為外匯匯率必須處於其平衡水平——即能產生穩定經常帳戶余額的匯率。出現貿易赤字的國家,其外匯儲備將會減少,並最終使其本國貨幣幣值降低(貶值)。便宜的貨幣使該國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價格優勢,同時也使進口產品變得更加昂貴。在一段調整期後,進口量被迫下降,出口量上升,從而使貿易余額和貨幣向平衡狀態穩定。 與購買力平價理論一樣,國際收支模式主要側重於貿易商品和服務,而忽視了全球資本流動日趨重要的作用。換而言之,金錢不僅追逐商品和服務,而且從更廣義而言,追逐股票和債券等金融資產。此類資本流進入國際收支的資本帳戶項目,從而可平衡經常帳戶中的赤字。資本流動的增加產生了資產市場模式。 (4)資產市場模式 目前為止的最佳模式。 金融資產(股票和債券)貿易的迅速膨脹使分析家和交易商以新的視角來審視貨幣。諸如增長率、通脹率和生產率等經濟變數已不再是貨幣變動僅有的驅動因素。源於跨國金融資產交易的外匯交易份額,已使由商品和服務貿易產生的貨幣交易相形見絀。 資產市場方法將貨幣視為在高效金融市場中交易的資產價格。因此,貨幣越來越顯示出其與資產市場,特別是股票間的密切關聯主要由貨幣發行量決定,其次是生產力、心理預期!錢只是紙,是表示產品價值的紙,是為了方便交易由國家強製法定的什麼都能換的一般等價物(凡是商品錢都能等於它的物品就叫一般等價物),只有產品才有價值。幣值和發行量有關和面額也有關,發行量面額完全是由發行貨幣的政府當局決定,產品一定量的時候,發行的少發行面額小那麼就值錢,發行的多面額大呢么就不值錢。 對於開放的國家,除了上述的,還有就是兩國的生產力水平——不可能一個國家什麼都沒有他就發行貨幣去換別個國家的貨幣吧!還有兩者的供求關系。還有心裡預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