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外貿企業如何才能規
一、將匯率風險納入成本控制
外貿職場中,這一步是最保險的操作,也是企業危機意識的體現。
既然現在匯率波動已經較頻繁了,那不如乾脆在核算成本時就加以把控。
這些懂專業、懂技術、懂工具的職業財務人員,對匯率風險管理有專門的研究,能夠在外部咨詢中做出獨立的判斷,能夠識別風險點並運用有關工具管理風險。
㈡ 外貿企業如何規避匯率風險
匯率波動較為嚴重情況下,採用金融工具避險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規避匯率風險的方式主要歸類為兩種:
第一種方法是不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自然避險法,譬如採取對己方更有利的幣種和結算方式;通過壓低采購價格、提高出口報價向供貨商或客戶轉嫁或共同分擔匯兌損失風險;在合同中加列匯率條款;當然這種方式會大大降低企業的競爭度,是不可取的!
第二種是銀行或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工具,為自身提高控制匯率風險能力。主要的金融工具有遠期結售匯,遠期合同套期保值、貨幣期貨套期保值、貨幣期權套期保值、貨幣掉期、出口寶(匯率鎖定)等
㈢ 外貿企業出口收匯如何規避風險
當前匯率制度下外貿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主要措施 (一)妥善選擇交易中的計價貨幣
在對外出口交易中,盡可能採用本幣作為計價貨幣;在必須使用外幣交易的條件下,要選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如歐元、英鎊等;在自由兌換貨幣中,應避「軟」就「硬」,選擇硬貨幣。 隨著我國貨幣與單一美元脫鉤,實行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的浮動匯率制度,選擇非美元貨幣計價,這本身就是規避匯率風險的一種辦法。價格談判能力較強的企業,可以通過與貿易夥伴的協商方式,選擇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由此鎖定成本。但有些出口商品由於國際競爭激烈,企業不可能在貿易談判中取得主導地位,從優選擇記價貨幣。如雙方對計價貨幣不能達成一致,則可考慮雙方提出的計價貨幣在貨物總值中各佔一半,使得利益風險雙方共擔。
(二)在合同中增加保值條款及匯率風險分攤條款
簽訂合同時,增加保值條款,把匯率定下來,以後無論匯率發生什麼變化,仍按合同規定的匯率付款。外匯風險分攤的方式就是在主約上附一個價格調整條款,允許匯率在某一上下的區域內調整,若真正的匯率波動超過此上下限,則超過部分所引起的差額由買賣雙力平均分擔。 為規避人民幣升值風險,企業在簽訂出口合同時,應在合同中設立相應條款來規避這一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價格條款上增加匯率變動損失分擔的約定。金額較大的貿易訂單可以在簽訂合同時設立相應條款,協議當人民幣升值或貶值時,相應地提高或降低出口價格。
(三)採取提前付款或延遲收款策略
企業若有以外幣計價的應付帳款或借款,如果這貨幣是強勢貨幣,即該外幣預期會升值,則公司可採取提前付款策略減少或避免外匯損失;若該外幣是弱勢貨幣,情況則反之。 外貿企業提前償付債務。比如,一個外貿企業在6個月後將償付進口貨款100萬美元,同時該企預計在3個月後將收到一筆出口貨款100萬美元,由於6個月後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水平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為了規避匯率風險,該外貿企業可以在3個月後用收到的100萬美元貨款提前償付債務。 外貿企業推遲收取貨款。比如,一個外貿企業預計3個月後將收到100萬美元的進口貨款,而6個月後將支付100萬美元的出口貨款,該企業可以在6個月後收取出口貨款以抵償進口貨款,這樣企業在3個月後和6個月後的凈現金流量都為零,自然就不會因為匯率的不確定性而遭受經濟損失。
(四)遠期結匯鎖定匯率
遠期結匯業務是指外匯指定銀行與客戶協商簽訂遠期結匯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的外幣幣種、金額、匯率和期限。到期外匯收入發生時,即按照該遠期結匯合同訂明的幣種、金額、期限、匯率辦理結匯的業務。因為一旦合約簽訂就得按時、按價和按量進行交割。它可以鎖定匯兌成本,防止本幣匯率上升、外幣匯率下跌給出口企業帶來的風險和損失。比如,某企業頂計3個月後將收到一筆美元貨款,為規避人民幣匯率上升的風險,企業可與銀行提前簽訂遠期結匯合同,鎖定結匯匯率。3個月後企業可按照約定的匯率將美元貨款結匯成人民幣,降低匯率風險。 (五)辦理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
人民幣與外匯掉期業務,是指銀行與客戶協商簽訂掉期協議,分別約定即期外匯買賣匯率和起息日、遠期外匯買賣匯率和起息日。客戶按約定的即期匯率和起息日進行人民幣和外匯的轉換,並按約定的遠期匯率和起息日進行反方向轉換的業務。 根據央行2005年8月2日《關於擴大遠期結售匯業務和開辦掉期業務通知》,經常項目下業務,企業按時提供所需相關憑證,即可辦理掉期業務。外貿企業通過掉期業務可按約定的即期匯率和起息日進行人民幣和外匯的轉換,並按約定的遠期匯率和起息日進行反方向轉換,進行匯率風險防範,貨幣保值。
(六)充分利用結算方式中的融資便利
1.出口押匯。在托收和信用證的結算方式下,出口企業將合同(或信用證)項下全套的貨權單據作抵押,向銀行融通資金。該業務下,外貿企業可以在國外債務人付款之前從銀行得到預扣利息後的且保留追索權的墊款,加速資金周轉。 2.票據貼現。出口企業將未到期的銀行承兌匯票或商業承兌匯票向銀行申請貼現,銀行按票面金額扣除貼現利息後將餘款支付給出口企業。當前人民幣匯率不穩,升值傾向較大,若出口企業擔心出口收匯受損失,可以通過票據貼現予以適當彌補。 3.保付代理。出口企業向銀行授讓其應收賬款,銀行向出口企業提供壞帳擔保、貨款催收、銷售分類賬管理以及貿易融資等金融服務。一般用在賒銷等信用方式出口商品或服務的交易中。該方式下鎖定了進口商的信用風險,外貿企業將應收賬款債權轉讓給銀行後即可獲得資金融通,提前獲得應收外匯賬款,再根據現行國家到匯管理規定辦理結匯手續,從而既達到規避匯率風階的目的。
㈣ 出口企業該怎麼防範匯率風險
匯率風險的防範措施
1選擇有利的計價貨幣 外匯風險的大小與外幣幣種有著密切的聯系,交易中收付貨幣幣種的不同,所承受的外匯風險會有所不同。計價的貨幣及其金額將直接成為風險的彌補對象,因此進出口商品用何種貨幣計價是彌補外匯風險的關鍵。企業在簽訂合同時,資金的收付以「收硬付軟」為基本原則,即爭取出口合同以硬貨幣計值,進口合同以軟貨幣計值。對外借款選擇將來還本付息時趨軟的貨幣,對外投資選擇將來收取本息時趨硬的貨幣,一般來說,外貿企業在出口商品、勞務或對資產業務計價時,要爭取使用匯價趨於上浮的貨幣,在進口商品或對外負債業務計價時,爭取用匯價趨於下浮的貨幣。
2運用合理的貿易手段 在貿易過程中。如何運用貿易的手段來彌補風險是一個重要途徑,而且彌補風險的成本低。
(1)適當調整商品的價格。外貿企業自營出口業務在向外商報價過程中應適當調整價格,要考慮人民幣升值的趨勢盡可能彌補預期收匯時可能出現的損失。在代理出口業務中,改變按固定換匯成本結算的方式,協議按固定代理費率收取代理費,從而規避匯率風險。
(2)提前或延期結匯。進出口企業在進出口合同生效後,企業應當密切跟蹤預期應收、應付貨幣
對本幣的匯率變化,通過對外匯匯價變動趨勢的預測,改變外匯資金的收付日期,防範外匯風險。在出口業務中。當計價貨幣匯率呈上升趨勢時,企業應在合同規定的履約期限內延遲出運貨物,或向外方提供信用,以延長出口匯票期限,若匯率呈下跌趨勢時,應爭取提前結匯,比如以預收貨款的方式在貨物裝運前就收匯。而在進口業務中,應反向操作。此外,出口收匯還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結算方式,即要求能夠及時安全的收匯,因為及時收匯則匯率變動的時間因素風險會大大縮小。一般而言,即期L/C最符合安全及時收匯的原則,遠期L/C、D/P、D/A安全性依次減弱。
3利用靈活的金融衍生工具、保險服務
(1)貿易融資。貿易融資可以較方便地解決企業資金周轉問題,通過出口押匯等短期貿易融資方式,獲得外幣貸款並立即結匯,既滿足了出口發貨與收匯期間的現金流需要,同時,企業也可以提前鎖定收匯金額,又規避了匯率風險。在貿易融資方式構成中,進出口押匯使用比重較高(約為80%),原因主要是出口押匯期限較短(一般在一年以內),可以較好地緩解外貿企業的流動資金短缺問題。另外,還可使用福費廷等期限較長的貿易融資方式。
(2)貼現。在延期付款的出口業務中,出口商可考慮將承兌的遠期匯票向銀行貼現,這種方法除了可提前取得貨款加速出口商資金周轉外,還可消除外匯風險。一是出口企業將票據向進口企業所在國的銀行貼現,再將收到的外幣票款在即期外匯市場上兌換成本國貨幣後匯回國內;二是將票據向我國銀行貼現,直接收到本幣資金,轉移外匯風險的費用包括在銀行收取的貼息裡面。但是,一旦承兌人到期不能支付票據,出口企業要承擔被追索的風險。
(3)利用保險制度。一些國家專門設有一種為經營外貿服務的保險機構以及外匯保險制度,其提供的保險服務就是匯率波動保險。外貿企業按照保險規定投保,若因匯價變動造成了損失,則可根據保險合同向保險公司索賠,保險公司將按保險合同的規定賠付。如中國信保的「中小企業綜合保險」產品。「中小企業綜合保險」產品是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專門為年出口額在200萬美元以下的中小型企業設計的,特別適合那些剛剛步入國際市場、業務規模較小的外貿企業。
(4)遠期結售匯。一般由銀行與客戶簽訂遠期結售匯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外幣幣種、金額、匯率和期限,在到期日外匯收支發生時,按照遠期結售匯合約約定的幣種、金額、匯率辦理結匯或售匯。
(5)遠期外匯交易。指企業與銀行達成協議,在未來某一日期按照遠期匯率辦理外匯收付業務的交易行為。它是當今國內外迴避匯率風險普遍的做法之一。當然。遠期外匯交易本身是存在風險的,企業能否避免損失和獲得好處,關鍵在於匯率預測是否正確。採用這種交易方式,要求外貿企業在簽訂外匯買賣合同時。必須確定企業未來收付的外匯金額、收付期限和交割日等。由於外貿企業外匯收付期限和交割日一般很難確定,企業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擇期外匯交易,與遠期外匯交易方式相比極為方便。增加了企業的活動餘地,但在採用這一方式進行交易時,企業應注意國內外各銀行對擇期的時間范圍的不同規定。如中國銀行開辦的擇期外匯交易時間范圍是3個月,在成交後的第3天起到3個月的到期日止的任何一天,客戶都有權要求銀行進行交割,但必須提前5個工作日通知銀行。
外貿企業除通過合理運用以上介紹的方法外,還可運用掉期交易、外匯期貨和外匯期權以及境外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工具,來減少和消除外匯風險及其潛在影響。由於現實的種種原因,近期內,我國的外貿企業還不能完全利用外匯期貨和期權交易方式來迴避匯率風險,比較切合實際的選擇應該是遠期外匯交易方式。另外,應看到風險控制是相對的,與企業的各種基本條件、現實環境、業務能力等各種不同因素緊密相關。因此,企業應當靈活掌握與運用各種匯率風險防範措施,有時還要幾種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㈤ 企業如何通過規避匯率變動風險保障正常經營成果
我國實行新的匯率制度後,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難度增加。
企業應對匯率風險的12條措施。企業應對匯率調整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同時掌握一些規避匯率風險的常用手段。
(1)高度重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強跟蹤研究。要經常關注近期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等主要幣種的匯價變動情況,深入研究人民幣升值對本企業出口產品的影響程度,努力增強應對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出口企業特別是生產型出口企業要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擴大質量效益好和自有品牌的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綜合競爭力。
(3)加速市場多元化步伐。大力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歐盟、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傳統市場的同時,著力開拓南美、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東歐、俄羅斯等新興出口市場,防範單一市場的不穩定風險。同時要根據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政策規定,盡量選擇多幣種進行結算,規避單一貨幣的升、貶值風險。
(4)加強成本和費用管理。切實加強采購、生產、銷售、儲存、資金運籌等各個環節的成本和費用管理,充分挖掘內部潛力,降低成本和費用開支,擴大產品利潤空間,增強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5)爭取與客戶共擔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損失。
(6)努力保市場、保客戶。
(7)加快出口變現,減少應收外匯賬款佔用。企業出口成交後,要加速單據流轉,爭取在第一時間內回籠有關出口單據,積極採取票據押匯、保理等方式,使在手票據及時結匯變現,力爭出口額的一半以上運用這種方式實現貨款變現。企業要多開展出口回收快的業務,適當控制出口回收期限長的業務,同時要加大應收外匯賬款的催收力度,縮短結匯期限,盡快回籠貨款,減少在途資金佔用。力爭使企業應收外匯賬款占出口額的比重低於10%。
(8)增加外匯負債,平衡外匯收支。企業要通過申請外匯貸款、將人民幣貸款置換為外匯貸款、延緩進口付匯等方式,適當增加外匯負債,抵消外匯資產的貶值風險。
(9)開展人民幣套期保值業務。
(10)大力發展加工貿易。企業要把握機遇,充分發揮承接產業轉移的地緣優勢以及勞動力成本優勢,生產企業通過加大料件進口,外貿公司通過委託加工的方式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擴大進出口規模。
(11)積極擴大進口。人民幣升值降低了原材料、半成品和技術設備的進口價格,帶來了擴大進口的好時機。企業要以此為契機,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增加技術設備和重要原材料的進口,提升產品結構,緩解國內資源瓶頸制約。
(12)加大匯率風險管理。企業要將匯率機制視作一個價格機制,增強匯率變動的風險意識,在成本核算時預留人民幣兌換外幣的成本,掌握控制匯率風險的有效手段,不斷提高適應浮動匯率機制的能力和水平。
㈥ 中國出口企業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的不利影響
(1)面對新的外匯市場發展態勢,國內企業必須及時調整思路,增強匯率風險意識,從多方面入手,主動進行匯率風險管理。
第一,利用金融產品規避匯率風險。中國人民銀行繼1997年推出遠期結售匯業務後,又於2005年8月推出了人民幣貨幣掉期業務。企業若能合理地使用這些風險管理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規避匯率風險的。目前,中國人民銀行規定各行均可經營1年期匯率保值產品,且產品可進行多次展期;同時,還要求商業銀行開發1年期以上的遠期匯率產品。隨著我國金融創新,相信應對匯率波動的金融產品會越來越多。
第二,通過信用管理規避匯率風險。無論採取信用證還是非信用證結算,均可採取縮短應收賬款回收期的辦法。通過銀行「保理」和「福費」等產品將遠期出口應收賬款提前賣斷,及時結匯。在中長期業務中,盡量採用「買方信貸」,少用「賣方信貸」。通過「買方信貸」方式,在項目啟動階段將應收賬款提前收回,從而先行兌換成人民幣。增加「貸外匯還外匯」的業務,不與匯率發生關系,從而直接避免了匯率波動的風險,減少損失發生,但也要考慮利息負擔。
第三,改善自身經營管理規避風險。靈活採用業務延後兌換付款,出口業務提前結匯兌換,注意進口業務和出口業務的幣種搭配。增加出口貿易中美元以外的貨幣結算,特別是歐元、日元的貿易結算,可以減少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帶來的損失。增加出口貿易中本幣結算,以直接規避匯率波動風險。充分利用人民幣信譽良好的態勢,在周邊國家和邊貿中推廣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方法。對於出口業務,除了提前結匯,還可採取收取預付款的辦法;對於進口業務,盡可能延期買匯,拖延付款買匯時間,從而減少人民幣支出。
第四,合作雙方合理分擔匯率風險。對於流通型外貿企業,可採取「內外兩頭擠」的方式,將風險轉移給供貨方和國外買方。對於生產型企業,可採取「提高外銷價」的方式,還可以直接通過合同制訂匯率波動的分攤機制,通過修改與進口商的合同,採取滑動價格等辦法合理分擔和消化匯率升值風險。
第五,利用出口信用保險規避風險。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成立以來,已有上千家企業享受了出口信用保險項下融資便利,直接避免了匯率波動損失。銀行可以通過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票據報銷」產品及時賣斷銀行票據,提前結匯規避風險。隨著出口貿易中本幣業務結算增加,推動本幣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承擔工作。在中長期項目中,增加「買方信貸」業務的承保業務規模。
(2)
第一,提升產品檔次,增加產品附加值,改變以廉價取勝的做法。
第二,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創建產品品牌優勢 。
第三,大力拓展國際市場,積極實施出口多元化戰略 。
(3)以上策略來源於:《人民幣升值對我國企業的影響及相應對策 》。
㈦ 外貿企業面對人民幣升值應採取的對策有哪些
人民幣升值是相對於其他貨幣而言的,就是人民幣的購買力增強。
一些出口企業為應對匯率的不穩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已經採取了各種積極應對措施。一些企業在與外商簽訂合同時,匯率因素會考慮在內。雙方會規定一個互相都能接受的風險比例作為合同的附加條款。通常雙方各自承擔50%的風險,如果碰到較強勢的國外客商,國內企業所承擔的風險會更大一些。目前企業使用較為普遍的匯率避險方式包括:貿易融資、運用金融衍生產品、改變貿易結算方式、提高出口產品價格、改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增加內銷比重和使用外匯理財產品等。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1-2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㈧ 企業如何應對匯率風險
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世界經濟》編輯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國際金融、中國宏觀經濟。 從長時期來看,中國匯率制度的變革方向將是越來越靈活。日本、德國、新加坡、韓國等在經濟崛起的過程中均出現了較長時期的升值趨勢,人民幣今後也將進入一個升值的周期。靈活的匯率制度和適度的升值對中國經濟的總體福利是有利的,但匯率風險會給企業經 營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升值會對出口企業尤其是缺乏定價能力的出口企業帶來不利的影響。不過,在現在的情況下,由於升值幅度只有2%,所以匯率政策調整帶來的不確定性對企業經營的負面影響要大於升值本身。一次性的升值對企業而言只是一種外部沖擊,企業可以在沖擊之後很快調整經營戰略,因此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害。真正讓企業頭疼的是,他們不知道未來的匯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由於匯率不確定,進出口的價格隨之變得不確定,這直接影響到利潤的不確定,企業將難以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投資。 面對外匯風險的提高,企業既需要考慮採取財務性的對策,也需要考慮非財務性的對策。財務性的對策包括:(1)提前或推遲結算。由於目前存在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對進口付匯企業而言時間較長的合約比較有利,而對出口收匯企業而言則時間較短的合約相對有利。企業在簽訂涉外貿易合約時,應盡可能地將收匯時間提前,同時確定收匯金額和收匯日期,並在合同中加入匯率風險條款。(2)利用金融工具迴避外匯風險。(3)在目前金融產品種類不是很多的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銀行提供的外匯結構性存款業務來實現大額資金的保值增值。結構性存款一般由銀行自行或者委託一些國際專業機構進行運作,所以收益相對比較高。(4)央行已經要求銀行借人民幣匯改之機大力發展外匯市場和外匯市場上的各種金融產品。因此,企業應密切關注銀行在近期推出的新的金融產品,充分運用現有產品達到規避匯率風險的目的。 非財務性的對策主要是指企業在匯率政策調整之後要考慮的戰略調整:(1)由於人民幣升值和資本項目管制逐漸放開,國內企業可考慮更多地到海外投資。海外投資的目的可以是建立海外原材料供應基地、直接接近目標市場建立生產基地、購買國外的品牌和研發力量、通過投資進行對沖(比如可以購買美國向中國出口產品的企業的股份)等。
㈨ 進出口企業如何有效防範匯率波動風險
一、高度重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強跟蹤研究。要經常關注近期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等主要幣種的匯價變動情況,深入研究人民幣升值對本企業出口產品的影響程度,努力增強應對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出口企業特別是生產型出口企業要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擴大質量效益好和自有品牌的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綜合競爭力。
三、加速市場多元化步伐。大力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歐盟、美國、日本、香港等傳統市場的同時,著力開拓南美、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東歐、俄羅斯等新興出口市場,防範單一市場的不穩定風險。同時要根據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政策規定,盡量選擇多幣種進行結算,規避單一貨幣的升、貶值風險。
四、加強成本和費用管理。切實加強采購、生產、銷售、儲存、資金運籌等各個環節的成本和費用管理,充分挖掘內部潛力,降低成本和費用開支,擴大產品利潤空間,增強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五、爭取與客戶共擔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損失。
六、努力保市場、保客戶。
七、加快出口變現,減少應收外匯賬款佔用。企業出口成交後,要加速單據流轉,爭取在第一時間內回籠有關出口單據,積極採取票據押匯、保理等方式,使在手票據及時結匯變現。企業要多開展出口回收快的業務,適當控制出口回收期限長的業務,同時要加大應收外匯賬款的催收力度,縮短結匯期限,盡快回籠貨款,減少在途資金佔用。力爭使企業外匯賬款占出口額的10%以下。
八、增加外匯負債,平衡外匯收支。企業要通過申請外匯貸款、將人民幣貸款置換為外匯貸款、延緩進口付匯等方式,適當增加外匯負債,抵消外匯資產的貶值風險。
九、開展人民幣套期保值業務。
十、大力發展加工貿易。企業要把握機遇,充分發揮承接產業轉移的地緣優勢以及勞動力成本優勢,生產企業通過加大料件進口,外貿公司通過委託加工的方式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擴大進出口規模。
十一、積極擴大進口。人民幣升值降低了原材料、半成品和技術設備的進口價格,帶來了擴大進口的好時機。要以此為契機,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增加技術設備和重要原材料的進口,提升產品結構,緩解國內資源瓶頸制約。
十二、加大匯率風險管理。企業要將匯率機制視著一個價格機制,增強匯率變動的風險意識,在成本核算時預留人民幣兌換外幣的成本,掌握控制匯率風險的有效手段,不斷提高適應浮動匯率機制的能力和水平。二〇〇七年八月十日星期五23: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