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物理杠桿提綱
1、什麼是杠桿
物理學上定義的杠桿是一根在力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所謂硬棒,就是要求在使用時棒不會變形,至於棒的形狀則並非一定要求是直的,比如滑輪、輪軸等都可看作是杠桿。
在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常接觸到杠桿,如買菜使用的桿秤,實驗室使用的天平。常用的剪刀、鑷子、羊角錘等實際都是杠桿的變形。
2、正確理解力臂的概念
力臂是指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力對支點的轉動效果不僅與力的大小有關,還與支點到作用線的垂直距離有關。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叫動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叫做阻力臂。力的大小相同時,力臂是影響杠桿轉動的物理量。
如圖甲所示,若分別在杠桿的A點和B點作用豎直向上
的力F1和F2,使杠桿緩緩繞O點轉動,當然用力F2較小,因
為F2的力臂較大。
如圖乙中,若先後在杠桿同一點A作用垂直於杠桿的
力F1和斜向下的力F2,使杠桿緩緩繞O轉動,我們發現用力F1較小,原因同樣在於F1的力臂較大。
應用中必須留心力臂的畫法。千萬不要把轉動軸到力作用點的連線誤認為是力臂。
圖乙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若作用點不變,力的方向發生改變,那麼力臂也會隨著改變,F1的力臂是l1,F2的力臂是l2,而且力臂不一定在杠桿上(如l2)。
3、杠桿平衡表示什麼意思:平衡條件是什麼。
當有兩個力或幾個力作用在杠桿上,能使杠桿分別按兩個不同方向(比如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若杠桿保持靜止不動或勻速轉動時,則我們說杠桿平衡了。根據實驗可確定杠桿平衡的條件是:
即動力與動力臂的乘積等於阻力與阻力臂的乘積。
應該注意所謂動力與阻力並無嚴格區別,比如天平測量物體質量時,被測物對底盤的壓力與砝碼對底盤的壓力根本無需分清哪個是動力,哪個是阻力,它們在這里的區別僅在於使杠桿轉動的方向不同而已。
㈡ 初中物理簡單杠桿題目(要解析)
重力的作用點在重心即A點
(阻力)
手向上支撐的力F看作動力,其作用點在手掌處設為B點
(動力)
支點只能是在腳尖處,設為O點
由杠桿原理:
G
x
OA
=
F
x
OB
F=
G
x
OA
÷OB
=
600x1.5÷0.9
=1000N
㈢ 初中物理的杠桿問題感覺好難啊,有人能教教我嗎
不難 你知道怎麼畫動力臂阻力臂和公式就已經駕馭中考難度的大部分題目了 。可能你們物理老師還會講一些較難的題目涉及到平方根號二次函數啥的運算的話。我作為一個過來人,初三到中考,大考里基本沒有涉及到那麼難的運算的題目
㈣ 關於初中物理杠桿所有的知識點
杠桿
1、 定義:在力的作用下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
說明:①杠桿可直可曲,形狀任意。
②有些情況下,可將杠桿實際轉一下,來幫助確定支點。如:魚桿、鐵鍬。
2、 五要素——組成杠桿示意圖。
①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用字母O 表示。
②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④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2表示。
3、 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杠桿的平衡條件(或杠桿原理)是: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寫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寫成:F1 / F2=l2 / l1
4、應用:
名稱 結 構
特 征 特 點 應用舉例
省力
杠桿 動力臂
大於
阻力臂 省力、
費距離 撬棒、鍘刀、動滑輪、輪軸、羊角錘、鋼絲鉗、手推車、花枝剪刀
費力
杠桿 動力臂
小於
阻力臂 費力、
省距離 縫紉機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發剪刀、釣魚桿
等臂
杠桿 動力臂等於阻力臂 不省力
不費力 天平,定滑輪
五、滑輪
1、 定滑輪:
①定義:中間的軸固定不動的滑輪。
②實質: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杠桿
③特點: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但是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2、 動滑輪:
①定義:和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
②實質:動滑輪的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桿。
③特點: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3、 滑輪組
①定義:定滑輪、動滑輪組合成滑輪組。
②特點: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㈤ 初中物理杠桿 技巧
OK
㈥ 初中物理杠桿問題
原因是支點位置發生了變化。實驗用的杠桿不是理想杠桿,它既有幾何形狀又有重量,重心在幾何中心,支點與杠桿接觸點也不是理想中的幾何點,而是一個面積很小的面。在水平位置時杠桿平衡,當杠桿傾斜時,支點有一個很小的位移從而破壞杠桿平衡。支點總是向著下降的一方移動,使下降方力臂減小,因而自然回到水平位置平衡。
㈦ 初中物理常用的費力杠桿和省力杠桿(越多越好)
生活中的省力杠桿:撬棍,扳手,鉗子,拔釘器,開瓶器,剪鐵皮的剪刀
生活中的費力杠桿:胳膊,鑷子,魚竿,筷子,火鉗,
㈧ 初中物理的杠桿
定義:在力的作用下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
1
、
五要素——組成杠桿示意圖
①支點②動力③阻力④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⑤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2
、畫力臂方法:⑴
找支點
O
;⑵
畫動力和阻力(實線)
,如果需要延長力的作用線(虛線)
;
⑶
畫力臂(虛線,過支點垂直力的作用線作垂線)
;⑷
標力臂(大括弧)
。
3
、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杠桿靜止或勻速轉動;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定義:在力的作用下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
1
、
五要素——組成杠桿示意圖
①支點②動力③阻力④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⑤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2
、畫力臂方法:⑴
找支點
O
;⑵
畫動力和阻力(實線)
,如果需要延長力的作用線(虛線)
;
⑶
畫力臂(虛線,過支點垂直力的作用線作垂線)
;⑷
標力臂(大括弧)
。
3
、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杠桿靜止或勻速轉動;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阻力作用點盡量靠近支點,動力作用點盡量遠離支點,且動力與杠桿垂直
㈨ 初中物理杠桿的知識點
杠桿受力有兩種情況:
1、杠桿上只有兩個力:
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2、杠桿上有多個力:
所有使杠桿順時針轉動的力的大小與其對應力臂的乘積等於使杠桿逆時針轉動的力的大小與其對應力臂的乘積。這也叫作杠桿的順逆原則,同樣適用於只有兩個力的情況。
概念分析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果想要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
杠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滿足下列三個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杠桿:支點、施力點、受力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杠桿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