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80年代著名的廣場協議,不光小日本,德國也簽了,而且貨幣也升值,為什麼小日本就玩完但德國好好的沒事呢
lz這是在鳳凰網上看的一評論。你看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陳東海:日本當年到底失誤在哪裡
2010年10月22日 08:12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大 中 小】 【列印】 共有評論7條
陳東海
鑒於一場牽涉甚廣的「匯率戰爭」的硝煙似正彌漫於不少經濟體,今、明兩天將於慶州舉行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將第一次對此進行仲裁。一旦分歧太大,韓國政府擔心下月首爾G20峰會將成為主要國家間的「匯率戰場」。
說到匯率戰,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25年前的「廣場協議」。其實,廣場協議並非是日本一家被迫與美國簽訂城下之盟,而是諸多國家都與美國簽署了這個協議。1985年9月22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斯托登伯、法國財長貝格伯、英國財長勞森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美國的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的協議,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
「廣場協議」簽訂後,上述五國在國際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廣場協議前一個交易日,美元兌日元收盤於240.10,而9月底則收盤在216.5,到了1985年12月31日,則收盤在200.25。到了1988年1月底,美元兌日元最低到過120.18。1995年,美元兌日元創造了79.70的歷史低點。廣場協議2年多後,日元第一輪升值結束,最大升值99.78%,而10年後,日元已升值了201.26%。
不少人根據以上的數據,一口咬定日本在上個世紀90年代和2000年後的經濟困境是廣場協議導致的。這種認識非常膚淺,完全是搞錯了日本經濟困境的根本原因。應該看到,在廣場協議以後,當時的德國馬克和法國法郎,以及英鎊,兌美元同樣有幅度非常大的升值。廣場協議前後,從1985年1月至1987年年底,馬克升值了101.27%,法郎最大升值了100.55%,英鎊升值了66.98%。而瑞士法郎、義大利里拉等許多貨幣在這期間都兌美元有大幅度升值。這些國家都沒有發生日本失去十年、再失去二十年的遭遇。這說明日本的問題不具有共性。
從GDP的季率來看,廣場協議簽署以後,日本經濟增速只稍微回落了兩個季度,而後反而加速上升,並在隨後總體上保持了五年的擴張期。只是在1990年年底以後,日本泡沫經濟膨脹並破滅後,GDP增速才遲緩起來。在簽署廣場協議後,日本貿易順差總體上保持穩定,只在個別月份有過迅速下降的記錄,但很快又恢復。馬克大幅度升值以後,德國的貿易順差大幅度上升,只是在1990年7月以後,才突然快速下降,但也僅在1991年5月前後出現過短暫的貿易逆差,而後迅速回復到順差狀態,且順差數額節節攀升。在法郎大幅度升值後的4年多里,法國的貿易順差也是上漲的。過了12年之後,法國的貿易狀況才出現傾向性的惡化。雖然英國貿易逆差在廣場協議以後上升過,但在九十年代又開始縮小。直到接近2000年以後,貿易逆差才單向擴大。因此,廣場協議雖然導致日元、馬克、法郎和英鎊對於美元快速、長期、大幅度升值,但並沒有導致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的貿易狀況惡化。
現在足以得出結論,日本的困境,是其國內其他經濟政策失誤導致的。日本政府沒有盡早從依賴外部市場的思維中走出來,重視外部因素而輕視內部因素,政策的重點瞄準了廣場協議可能給予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上。根據學者的研究,日本因擔心「升值蕭條」,為避免其持有的大量美國資產貶值和支持美元發行,減輕日元升值可能出現的對國內經濟的不利影響,在日元大幅升值後,仍採取了持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特別是超低利率政策。利率長期處於超低水平,金融機構貸款大量增加,導致了1988年至1990年資產泡沫的產生。大量過剩資金開始流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引起了股價和房地產價格的暴漲,釀成了泡沫經濟。
德國等國卻眼睛向內,其央行以穩定物價為己任,沒有實行超低利率和超量貨幣發行的政策,因此在這些國家沒有爆發樓市和股市泡沫,當然也就沒有泡沫破滅後的長期衰退或者是蕭條。
廣場協議的全面真實的分析說明,比起匯率戰,國內政策的失誤將對國民經濟造成更重大的損害。這個道理,蒙代爾在不可能三角理論中已有揭示。這一理論揭示:獨立貨幣政策、資本自由流動和固定匯率三者不可能同時滿足,而三者的重要性是依次遞減的。只是蒙代爾後來為了固守其「最優貨幣區」的教條理論而走上了反對自己這一理論的道路,片面地、不恰當地強調固定匯率而忽視獨立的貨幣政策的重要性。日本在廣場協議以後,依然認為匯率政策是最重要的,為了彌補日元升值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貨幣政策大推泡沫經濟,喪失了根據國內情況制訂因地制宜政策的獨立性,終於釀成大錯。
因此,在即將到來的G20首爾峰會上,各經濟體最好能在匯率問題上達成共識。即使達不成協議,爆發匯率戰,也應把政策重點放在國內,應牢牢記取日本倚重匯率政策而喪失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教訓,切勿重蹈覆轍。
❷ 廣場協議對日本的影響有那麼大么
1 日本是一個外向型經濟的國家 幾乎無資源 農產品也不能自給 幣值上升 意味著出口乏力 進口增多 同時相當於美元相對於日元貶值 美元外債縮水 這不是把日本熬幹了嗎?
2 繼續前面的說法 日元升值確實意味著能換更多的美元 但很遺憾 國際貿易是以美元而不是日元結算 也就是說 是日本人賺到的美元能夠換的日元越來越少 同樣一筆出口貿易 日本並沒有少出口東西 但其盈利在日本國內能夠買到的東西更少了
3 支撐貨幣的是硬通貨 也就是實物 如果你的國家沒有什麼商品 也沒有黃金儲備擔保 貨幣就是廢紙 之所以說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是一種優勢 就是在於美國可以用廢紙買日本的商品 而當日本積累了一大批廢紙之後 美國人再逼日元升值(也就是美元貶值)這就意味著日本人撅著屁股賺來的一部分廢紙變成了飛灰 你覺得 這還不算掠奪財富嗎?
4 這個問題就更簡單了 還是開頭說的 日本沒有資源 只靠進口原料 出口商品 賺取差價 也就是剪刀差 也許其生產能力比中國強 但是其硬通貨不比中國多 同時 日本是靠延續這種出口活著的 因此如果日元堅挺起來 日本經濟馬上就會形成壓力 所以 無論從客觀還是政策上 日元都只能這樣
PS:其實日元升值本身未必就一定造成災難 問題是 日本經濟之前就已經過熱了 存在結構性問題 自然也有大堆的泡沫 幣值上升相當於踩了出口的急剎車 日本金融泡沫破裂 經濟硬著陸 這基本就是墜毀了
這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日本經濟本來過熱 美國人還步步緊逼 造成崩潰是可想而知的 其實類似的情況中國也有 但中國有兩個條件日本沒有 一是獨立自主的金融政策 二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歷史機遇 前者保證了人民幣的穩定 使過熱經濟產生的泡沫有了一個較寬松的散發時間 後者基本是直接給過熱的經濟潑冷水散熱 導致防過熱直接跨越到保增長……(莫非是天意?)
❸ 關於日元匯率
我這樣你和解析一下吧:
從1980開始,特別在1990年至1995年,第一名的美國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間的GDP差距是多少?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一半!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其它國家和美國的經濟差距縮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歡呼:只要超過美國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復「正常國家」了!美國人沒有吭聲。
按理說,日本還是美國的盟國,其經濟也是美國扶持起來的,美國也沒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戰時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國也不可能對盟國日本使用「顛覆性煽動」,眼看著美國是阻擋不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國都在興奮的期待著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那個「歷史性時刻」!日本企業更加瘋狂,美國經濟的象徵——洛克菲勒廣場被日本人買下了!美國的精神象徵——好萊塢被日本人買下了!美國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國人民的榮耀感在急劇下滑,民間開始蔓延仇日情緒。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國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發生了,1985年美國拉攏其它五國(七國集團)逼迫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實一個中心思想就是讓日本央行不得「過度」干預外匯市場。日本當時手頭有充足的美元外匯儲備,如果日本央行干預,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勢的太監。美國駐軍、政治滲透、連憲法都是美國人幫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簽廣場協議都不可能。日本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至1988年初.美國要求日元升值。根據協議推高日元,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協議前的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時的1美元兌160日元。由於美國里根政府堅持認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過口頭干預等形式繼續推高日元。這樣,到1988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正好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匯率上升了一倍。
美國人滿足了嗎?沒有。接下去,從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當時柯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當時的日元匯率大致在1美元兌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據美國政府的誘導目標,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100日元。以後,由於柯林頓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系採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匯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日元升值的後果是什麼?洛克菲勒廣場重新回到了美國人手中,通用汽車在這個廣場的一賣一買中凈賺了4億美元!日資在艱難度日中大規模虧本退出美國。美國人民勝利了!成功的擊退了日本的經濟進攻!我們可以從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後,日本和美國的GDP之比重新拉開了距離,而且越來越大!
可能有些網友還是沒有明白,日元升值怎麼啦?跟我們的談論有什麼關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國對日本的一次經濟阻擊戰!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發展財富大轉移到美國去了。
下面我講一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假設我是美國財團,我當然知道1985年會發生什麼,假設我在1983年用100億美元兌換成24000億日元,進入日本市場,購買了日本的股票和房地產,日本經濟的蓬勃向上導致股市和房地產發瘋一樣的上漲,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開始升值,到1988年初,在股市和房地產假設我已經賺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設了),那就是48000億日元。這時,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在一年中拋售完,然後兌換回美元,那麼,就是400億美元!在5年時間中,我凈賺300億美元!(這還是最低假設)。那麼日本呢?突然撤離的巨額外資就導致了日本經濟的崩潰!經濟學用詞叫「泡沫經濟破滅」。這就是日本常說的:「失去的十年」。而我連本帶利的400億美元回歸美國,你想一想,美國經濟能不旺盛嗎?日本「失去的十年」,卻正是美國「興旺的十年」!
我說的只是美國財團中的一個,其它財團呢?嘿嘿,而且我的假設還只是到1988年,如果是到1995年,日元升值到1:79,你我能想像美國在這場經濟戰爭的勝利中,到底從日本颳走了多少財富?
美國賺夠了,日元現在又重新回到了1:140的位置上,美元的堅挺依然和30年前一樣!美元暫時性的貶值,並沒有損害到美元的國際地位。這場美日的經濟戰爭,以美國完勝而告終!!
我從這個角度和你說的話樓主你應該會明白日元是否通貨膨脹了吧?!
補充你的問題所回答:
你說得對!人民幣的升值也是美國弄的!!而且美國人已經玩上癮了。1998年,同樣的手法在東南亞四小龍四小虎身上又來了一次,這就是亞洲金融風暴!唯一不同的,這次不需要廣場協議了。因為亞洲這些小虎小龍的外匯儲備們直接阻擊就可以大獲全勝!但是,還是沒有戰勝財大氣粗、軍事強盛、奉行霸權主義的美國,結局大家也看到了,東南亞貨幣在先升後跌中,經濟發展的成果被美國搶掠一空!!
唯一市場硬挺住了索羅斯的進攻而沒有經濟崩潰的就只有回歸後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幾十年的發展果實。當時索羅斯發動世界輿論(包括香港輿論),大肆攻擊香港政府(中國政府)「行政干預市場」,違反市場經濟規則、沒有民主自由,要是當時中國屈服於世界的輿論壓力而不運用「宏觀調控」進行入市干預,那將釀成大禍,又不知道要有多少國人像當年的日本那樣因破產而跳樓自殺了!
大家現在知道為什麼美國一再要求他國「新聞自由」、「市場經濟」、「民主人權」是建立在美國利益的基礎上了吧,知道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的正確性和優勢所在了吧。
美國停手了嗎?沒有,因為我國綜合經濟勢力的增長,國力的增強威脅到了美國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第一」的權威,近日來「中國公開支持因兒子丑聞而陷入困境的安南,指責美國故意借題發揮進行人生攻擊。」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美國心裡就不痛快了,就要整人了,現在強迫人民幣升值就是消弱中國的第一步,各位明白了嗎?知道為什麼中央政府突然全力打壓上海和北京的房地產市場?知道為什麼中國股市那麼慘了嗎?央行行長周小川在3、4月間曾說了一件事情:「有一個40億美元的外資在上海炒房地產,現今已經退出中國了。這樣的外資,不要也罷!」明白了嗎?中國股市是一個弱勢股市,很容易被美國財團所利用。中央不可能放鬆對股市的控制,否則中國經濟將會在外資的攻擊中崩潰!前段時間,也就是今年的12月初又有一個240億美元的外資財團撤離上海。現在,大家對國家的宏觀調控的優勢有所理解了吧,知道了國家出台那麼多針對房地產的政策是多麼的明智和及時了吧!
各位知道為什麼中國要實行國家外匯管制、匯率控制、打壓房地產、控制股市、知道為什麼中國要保持巨額外匯儲備,為什麼最近央行又出台了新的房地產貸款規定,為什麼中國政府一直要求進出口貿易平衡,為什麼要擴展東南亞貿易市場和歐盟市場,為什麼要加入WTO了。
其實中美之間的經濟戰爭,早就已經開場了,而且來來回回過了幾百招了。我們大多數網友還懵懵懂懂的只盯著台海形勢,盯著中亞美軍又多了一個軍事基地。要知道經濟崩潰的災難遠比一場軍事戰爭的後果更嚴重。軍事戰爭不外乎兩種:即「侵略戰爭」和「衛國戰爭」。而軍事上的「侵略戰爭」的最終目的就是打垮對方的一切(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達到佔領對方領土,進行資源掠奪和控制奴役和剝削對方的國民。
這樣的事情中國歷史上沒有少發生。而如今的美國就是以軍事上的侵略戰爭為手段,達到奴役和剝削對方為目的的真實意圖(對實力弱小的國家而言),看看如今的「伊拉克」就明白了,美國實際上是侵略並佔領了伊拉克,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以此來滿足美國國內巨大的能源需求量;而對實力強的原蘇聯(原蘇聯擁有制對方死地的核力量),美國就只有發動經濟進攻來拖垮他們,蘇維埃聯盟的分裂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許有的人要說,那是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和當時蘇聯國內政策導致了原蘇聯因經濟崩潰而解體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進行軍備競賽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當時的美國經濟實力比蘇聯強,所以,美國勝利了而蘇聯解體了。現在輪到我們了,中國現在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沒有冷戰時期的蘇聯強大,相同點是我國同樣也擁有毀滅美國的核武器,只是數量少了一點而已。那在這一輪中,就要看我國領導人的智慧和膽識了,建立合理的政策來規避風險,保護自己是當務之急. (可喜的是,現在我國已經在這樣做了)。可是,美國也沒有閑著,而且,作為經濟進攻的第一步他們已經早早的邁出了,象美國「凱雷財團」這樣的世界性投機財團,收購中國的「徐州重工」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很多了,在這里我就不一一例舉了。他們的目的很明確,控制中國的核心技術,進行世界性的技術壟斷。同時乘匯率沒有變化之前以美元套取人民幣,迫使中國央行大量發行人民幣以應付大量的貨幣兌換需求,為拖垮中國經濟打下伏筆。這還是明的進入,暗地裡的就更無法統計了。
說到這里,也許有很多人不明白,大量美元兌換人民幣的行為與拖垮中國經濟有什麼關系?在這里,我解釋一下:在正常情況下,在沒有大批美國財團惡意湧入中國用大量美元換取人民幣之前,我國的經濟形式是相對穩定的,我國發行的人民幣數量應等於我國人民積累的財富數量。而大量的惡意的國外財團的資金湧入中國,需要兌換大量的人民幣,使得國內人民幣的流通數量大大超過我國人民所積累的財富數量。而這些人民幣全部投入少數領域,表面上是拉動了我國的經濟,使國內的消費量變大,實際上也使得資產價格大幅上升。
據統計,目前在國際上金融市場上的投資有136萬億美元。其中只要有1%即1.36萬億美元湧入中國進行投機經營,按現在的匯率,我國就要發行10.6萬億元人民幣。
如果人民幣升值15%,他們再用手頭的人民幣套取美元,他們將換回1.56萬億美元,而中國外匯儲備是0.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一進一出,這些投資資金多出了2000億美元,而中國這么多年充當血汗工廠所掙來存在國庫中的2000億美元一分不剩,留給中國的是當初為應付這1.36萬億美元而發行的10.6萬億的人民幣。2006年中國GDP是20萬億,物品是這么多,而錢卻多了10.6萬億,那就意味著所有商品都要打折到原來的2/3。恐慌情緒將會在社會上蔓延,炒房者為了變現到時可能會出七折、六折、甚至三折出手手中的房子。大批市民破產,牽涉到銀行破產,整個國民經濟崩潰,我們手中的財富將一文不值了。
到時國人乃至世界將會對中國失去信心,不再儲備和使用甚至拋售手中的人民幣,使中國的外貿活動受挫,最終導致中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對外導致信譽危機,從而導致金融危機。就像40年代的通貨膨脹那樣一盒火柴要賣幾百塊。如果我國政府在這次的人民幣匯率這件事上決策錯誤,那麼到時中國近30年來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最近,從國內的經濟形式來看,客觀的講,形式是不容樂觀的。按理說,人民幣升值了,也就是說RMB值錢了,應該是以前1塊錢的東西現在只要9毛甚至是8毛就可以買到了;可是現在的國內形式,除了工資沒有漲外其餘的都漲了。
新華網報道說:自2006年8月份開始,北京市場食用油價格震盪上揚。進入11月份,米、面、菜價及副食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報道認為,是受國際大豆市場價格上揚的影響,導致食用油價格上升。但是,米面跟風而漲,25公斤裝的富強粉漲幅達12%以上,500克大米上漲了6分錢。據了解,在上海、廣州、深圳糧油等生活必需品已是漲升一片,並持續一個多月,其中麵粉、食用油的最高漲幅分別已達一成和二成。
但是,中國的這四大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漲價絕非偶然。持續7個多月的宏觀調控並沒有穩定房價,相反,導致房價的節節攀升。早有經濟學家警告說,地產泡沫將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將引發經濟危機。然而,這種聲音太微弱,現今的種種跡象表明,通貨膨脹正在步步逼近我們。
而日元它不同於其他貨幣一樣遇到問題就通過加息或降息來解決國內的經濟問題,日元是不會隨意對本國貨幣進行加息來升值的,長期利率都是0.5%!原因在於他要考慮本國的地理位置所進行調控的。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四周為海,很多資源都很缺乏,需要很多外界的物品,所以就要大量進口國外的資源,所以一直本國的利率都要降到很低--0.5%才會對本國的進口有利。曾經在很久以前把利率升到1%,可是一升日本的經濟立刻打垮了,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根本都沒法承受1%所帶來的經濟~所以這么多年來都是維持在0.5%,日本是不會隨便升值的!!貶值它的經濟才會對它國有利!!明白了嗎??
❹ 《廣場協議》對日本的經濟發展影響有多大
使得日本的經濟出現了很大的危機。日本經濟在此之前經歷了很大的繁榮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繁榮都是虛假的繁榮有著很大的泡沫這個協議的簽署使得房地產業一蹶不振出現了經濟危機。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在日元的快速升值,和房地產的泡沫化解。
隨著美元的升值製造出了經濟繁榮的假象。房地產的泡沫越來越大在數據上看日本經歷了高速的經濟發展,但是當房地產的泡沫破了以後大量的資產被拋售民眾手中的資產縮水,此後日本的經濟開始停滯不前。
❺ 日元匯率和換的錢
日元匯率相對人民幣來說匯率是低,現在人民幣元=16.0157日元,
影響匯率的因素很多,現在經濟學家用巨無霸漢堡包指數又稱巨無霸指數(BigMacindex),是國際經濟學最古老的理論之一,它是一個非正式的經濟指數,用以測量兩種貨幣的匯率理論上是否合理。
匯率的來源有兩種自由外匯和非自由外匯,自由外匯,通過24小時交易的國際外匯市場買賣決定。
非自由外匯,就是由官方制定並嚴格管控的像我過的RMB就是屬於這個。
❻ 日本的「廣場協議」是怎麼回事
釋義: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
❼ 為什麼日元的匯率這么不值錢一美元可換一百多日元
歷史原因、經濟原因、政治原因
1971年尼克松時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開始
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始終以幾年為一個周期呈現日元持續升值的局面,而且每一個周期都是日元翻倍升值.
如1971年至1978年,日元匯率從1美元兌360日元上升到180日元;
1985年至1989年,日元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120日元;
1990年至1995年,日元匯率從1美元兌160日元上升到80日元�
從日元行情變化的歷史來看,80年代以來日元共有過兩次激烈的升值時期.第一次是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至1988年初.當時是由於美國出現巨額的國際收支赤字,要求日元升值.根據推高日元的廣場協議,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協議前的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時的1美元兌160日元.由於美國里根政府堅持認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過口頭干預等形式繼續推高日元.這樣,到1988年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正好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匯率上升了一倍.第二次是從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當時柯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當時的日元匯率大致在1美元兌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據美國政府的誘導目標,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100日元.以後,由於柯林頓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系採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匯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歷史最高記錄.日本國內的"日元貶值有利論"者主張:日元匯率應該維持在1美元兌160日元的程度,因為在1986年10月的"宮澤—貝克(日美兩國財長)協議"中,曾經認為在1美元兌160日元的價位上,日元匯率的調整已經到位,日元升值超過160日元以上都是因日本政府對美國的外交過於軟弱造成的.
❽ 日本泡沫經濟是因為廣場協議嗎
其實廣場協議相當於一個直接誘因,為此日本貨幣快速升值,這樣就引起了日本出口競爭力的下降。當時日本的最大出口地就是美國,因為本幣快速升值,其在美國的價格優勢就下降了。當然,這根日本對美國經濟的過度依賴是有關系的,日本經濟是美國一手扶持起來的,當影響到本國經濟時,美國當然會像一些辦法。目前日本已經改變了其對美國的過度依靠,市場已經轉向亞洲
❾ 「廣場協議」必然導致日本的經濟衰退嗎為什麼
廣場協議逼迫日元升值,加速了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充其量只是日本經濟衰退的外因,而不是必然導致經濟衰退的根源。導致日本經濟的原因還有如下幾點:1、政府對經濟的非正常干預,導致對經濟調控的有效性大為降低,金融限制嚴格,從而影響到了金融體制的活力。體現在對匯率的管制、利率的限制和金融業務領域的限制。2、20世紀80年代簽署的巴塞爾協議,對日本經濟的沖擊也極為巨大,直接導致了日本金融體系的癱瘓。因為協議規定了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而這個資本充足率是根據美國等國的條件定的,從而日本國內銀行的壞賬比例在銀行存款中的比例大增,嚴重依賴間接融資的日本經濟,由於銀行體系的崩潰,直接導致日本金融市場流動性的缺失,使得泡沫破滅後的日本經濟復甦困難。3、貨幣政策的決策失誤。當時日本資本項目尚不可自由兌換,央行制定貨幣政策必須考慮到維持匯率的穩定。而匯率的穩定,要以犧牲貨幣政策獨立性為代價,即失去對國內流動性過剩的調控能力,使得資產泡沫化日益加劇,最終泡沫破滅,日本經濟才走向衰退。
❿ 1985年的時候(就是簽署「廣場協議』的時候)日本採用的是什麼匯率制度現在日本是採用什麼匯率制度
廣場協議後一次性升值30%,然後採用的是浮動匯率制,一直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