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當一種新的幣種出現時,它的匯率是如何確定的
我們平時從報紙上讀到的都是名義匯率-E.
名義匯率是一國貨幣跟另一國貨幣的價格之比.比如美元對德國馬克是1.43DM/$或0.70$/DM.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美元可以換算成多少個馬克.我們平時到銀行去兌換就是按照名義匯率折算. 在本節及以後的章節中,我們通常以一單位外國貨幣換多少本國貨幣的形式來表示名義匯率.比如 8.26Yuan/$等. 這樣的話, 如果E上升,也就意味著一單位外國貨幣可以兌換更多本國貨幣,那麼我們說本國貨幣貶值;反之如果E下降,本國貨幣升值.
名義匯率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但是這里我們想討論的是匯率跟宏觀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從名義匯率里我們看不到什麼關系,所以對於宏觀經濟學學生而言,名義匯率並不是我們特別關心的. 國家之間發生貿易的時候進出口商關心的不僅僅是我的錢能換成國外多少錢,更在於我的錢能從你那兒買多少東西.如果我1塊錢可以兌換成你100個外幣,但是你國內的東西價格比我國內貴200倍,那我還是不能從你那兒進口東西.所以國內國外的價格在這里必須考慮進去. 怎麼考慮? 假如我現在手裡有1塊錢人民幣,國內價格是P,那麼我可以買 1/P 個單位的中國貨物. 如果我兌換成美元, 那麼我可以得到 1/E 美元. 國外價格是P*,那麼我可以買 1/EP* 個單位的美國貨物. 換句話說, 中國 1/P單位的貨物可以換得 1/EP*個單位的美國貨物. 那也就是說, 1個單位的美國貨物可以換成 EP*/P 個單位的中國貨物. 這個概念就是十分重要的實際匯率 RER.
另一個角度看實際匯率: 同樣一件貨物,中國賣P/單位,美國賣P*/單位,換算成人民幣就是EP*/單位.那麼實際匯率其實就是同一件貨物外國用本國貨幣衡量的價格與本國價格之比.這樣進出口商就容易比較了:比如,汽車進口商需要決定是否進口汽車.他先看本國汽車市場價格P,然後看美國汽車市場價格P*,並將之換成EP*人民幣,與本國價格P對比,如果高於本國價格,那麼就不進口.如果實際匯率上升,意味著1單位外國貨物換的本國貨物多了,那麼自然本國匯率貶值;反之RER下降本國匯率升值. 這個跟名義匯率一樣. 用我們的第二個角度考慮,如果實際匯率上升,那麼同一樣東西外國賣得價格更高了,進口商利潤空間減小,從而進口數量減少, 所以對本國進口商來說實際匯率貶值有害,而反之對本國出口商有利. 注意: 1. 我們討論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都是談的實際匯率,而不是名義匯率,理由開篇已經說過; 2. 雖然實際匯率貶值使進口數量Q(m)減少,但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經常項目下的進口總額V(m)=Q(m)EP*=Q(m)*RER*P.現在Q下降,但RER上升,所以難以判斷進口總額的變化方向.事實上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在本國貨幣貶值期間,出口總額固然上升,但與之同時進口總額也有所上升.這就是因為Q(m)並沒有減少太多,由於這些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進口依賴度很高.
以上的實際匯率是兩國之間的匯率,我們稱之為"Bilateral Real Exchange Rate".但是我們知道,客觀世界中一個國家在跟許許多多國家進行貿易,那就有許許多多個雙邊實際匯率.這對我們的經濟分析是十分麻煩的.能不能建立一個綜合性的多邊實際匯率 Muitilateral Real Exchange Rate 呢? 我們說可以. 比方說建立一個中國跟其貿易夥伴之間的多邊實際匯率. 中國跟美國之間有一個雙邊實際匯率可以根據RER(US)=EP*/P計算得到,同樣中國跟英國之間的雙邊實際匯率RER(ENG)也可以計算出來,跟印度RER(IND),跟韓國RER(KOR),跟伊拉克RER(IRA)等等都可以計算.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貨物佔中國向世界總出口的a%,出口到英國的占總出口b%,出口到印度的佔c%,韓國的d%,伊拉克的e%.那麼中國對世界的雙邊實際匯率(其實就是中國的多邊實際匯率MRER,衡量的是一個單位世界貨物可以換成多少單位的中國同樣的貨物)就是加權平均:
MRER=RER(US)a%+RER(ENG)b%+RER(IND)c%+RER(KORE)d%+RER(IRA)e%
這樣算出的是出口方面的多邊實際匯率,進口同樣可以算出.為了方便起見,經濟學家取進口多邊實際匯率和出口多邊實際匯率的平均作為最終一個國家的多邊實際匯率.
總結: 實際匯率上升,說明國外貨物貴了,本國匯率貶值,對出口有利,對進口有損;實際匯率下降,說明本國貨物相對貴了,本國匯率升值,對進口有利,對出口有損.
最後,我們來看一個將名義匯率E跟宏觀經濟參數之一利率聯系起來的模型.這是名義匯率跟宏觀經濟分析之間的一個橋梁,沒有它,我們將無法具體分析名義匯率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假設你現在有1美元,你可以有兩個選擇如何投資這個1美元.第一,你可以購買美國債券,這樣你一年可以獲得(1+i(t))美元;第二,你可以先換成1/E(t)馬克,然後購買德國債券,這樣一年後可以獲得(1+i*(t))/E(t)馬克,然後換成美金,你期望得到Ee(t+1)(1+i*(t))/E(t)的美元.其中Ee(t+1)是對時間段(t+1)匯率的預期.根據無投機市場條件,你在美國的投資回報應該等於你在德國的投資回報.所以,我們有這樣的公式:
1+i(t)=Ee(t+1)(1+i*(t))/E(t),由數學估算我們可以近似得到:
i(t)=i*(t)+(Ee-E)/E
這就是著名的UIP條件等式(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 condition).雖然簡單,卻十分重要.比如,它可以解釋金融危機的發生.如果人們對一個國家預期貨幣將會貶值,那麼Ee上升,要保持這個等式,要麼本國利率i(t)提高,要麼現在的匯率E也要上升,也就是貶值.這正是我們在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所看到的.該等式另一個意思是,如果兩國匯率採用的是盯牢制,比如人民幣盯住美元維持匯率在一穩定范圍,那麼E不變,同時如果人們相信中國能夠盯牢美元,那麼人們的匯率預期Ee也變化不大,這樣的話,我們從等式中可以判斷,兩國的利率走向應該大致一樣.這在實際生活中是被驗證了的.
....
㈡ 為什麼各個幣種之間匯率會不一樣
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不同的商品的價格當然會不一樣。
有幾種理論,
1,購買力平價,簡單說,就是中國的一個漢堡8元,美國一美元,那麼人民幣對美元就應該是1:8,否則你可以進行套利;
2。利率理論,就是利率高的將會升值,因為在這個國家1元錢過一段時間後變得更多,人們就都願意拿這種貨幣,買的人多了,自然要升值;
3。宏觀經濟形勢和外匯儲備。一國的外匯儲備越多,就越容易升值,因為國家有信用和實力提供擔保,那麼大家就願意持有這種貨幣,另外經濟實力越強(相對過去的變動),人們對這種貨幣越有信心,就升值。比如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加強,人民幣就升值,美國相對地位下降,美元就貶值;
4。央行的貨幣政策。央行在外匯市場上拋出本幣,就貶值,買入本幣,就升值。
第三點是匯率變動的根本原因。
㈢ 各個國家不同幣種的匯率是如何確定並且演算出來的呢
首先要看這個貨幣是否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自由流通,如果可以自由流通並且交易,那麼很簡單,貨幣此時就變成了商品,每一種貨幣都會被標價,由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博弈來決定最終的匯率價格。就和股票一樣,沒有什麼計算公式,也不需要演算,純粹由市場供需決定。
舉例來說,前一陣子瑞士無限購買外匯要抑制瑞郎升值。怎麼辦呢?因為瑞郎是世界流通貨幣,它的匯率由市場供給來決定。所以瑞士央行的方法就是無限購買外匯,這樣一來,市場上的瑞郎變多,而外匯變少,物以稀為貴,所以瑞郎變得不那麼值錢而一攬子外匯變得更值錢,直接導致瑞郎貶值,匯率降低。
而其他所有的流通貨幣,匯率都是以這種供需機制來決定的(註:人民幣不是流通貨幣)。不需要演算,完全由買賣決定(即使是央行干預也是市場機制起作用),至於能不能提升100倍,可以啊,用新發行一套貨幣的方法,規定現有的RMB兌換新貨幣的比例為100:1,那麼你100元就成了1元,他的匯率就成了100倍咯,但購買價值並沒有變化,因為新的1元和老100元兌換的美元和能購買的東西都一樣多...只是數字上的區別而已。據我現在的經濟知識,是靠兩個國家之間的物價水平的比值乘以實際匯率得到的就是我們看到的名義匯率。比如,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理論值應該是三塊多的樣子,但是現在的匯率為六塊多,這跟政府的貨幣政策有關。實際匯率應該是由實際購買力決定。
㈣ 每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和什麼有關
並不是地區越發達貨幣越值錢。
匯率決定有好多原因,比如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如果一國處於貿易順差,那麼該國的外匯會增多,導致外匯市場上的外匯的需求小於外匯供給,從而外匯就會貶值,即匯率(直接標價)下降,反之本逆差會導致本幣大量流出,外匯市場上本幣供給過於求,就會是本幣貶值,匯率上升。下面介紹一下匯率的決定理論,相信會幫助你理解這個問題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
購買力平價理論規定,匯率由同一組商品的相對價格決定。通貨膨脹率的變動應會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匯率變動所抵銷。《The Economist》推出的「巨無霸指數」,就是一個很經典的案例。如果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包在美國值 2.00 美元一個,而在英國值 1.00 英磅一個,那麼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為1英鎊兌2 美元。如果當前市場匯率是1英磅兌 1.7 美元,那麼英磅就被稱為低估通貨,而美元則被稱為高估通貨,且此理論認為未來匯率將趨向於2美元兌1英鎊的平價匯率變化。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不足:
A) 它假設商品能通過自由貿易輸出,且不計關稅、運輸等成本。
B) 它對服務等商品不適用。
二、利率平價理論(Interest Rate Parity,簡稱IRP)
利率平價理論規定,一種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升值(貶值)必將被利率差異的變動所抵銷。如果美國利率高於日本利率,那麼美元將對日元貶值,貶值幅度根據防止無風險套匯而定。未來匯率會在當日規定的遠期匯率中被反映。在我們的例子中,美元的遠期匯率被看作貼水,因為以遠期匯率購得的日元少於以即期匯率購得的日元。日元則被視為升水。
但這一理論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
A) 利率平價說沒有考慮交易成本。
B) 利率平價說假定不存在資本流動障礙。
C) 利率平價說假定套利資金規模無限。
㈤ 出現一個新幣種時,是如何確定與其他貨幣的匯率的
匯率是兩個貨幣之間的比值,出現一個新幣種同時能被認可,它必定可以和某一貨幣進行兌換,兩者之間的兌換可產生較為公允的比值,也就是可以確定兩者之間的匯率。如果與一個貨幣的匯率確定了,對其他貨幣的匯率通過匯率套算就可以得出。
㈥ 如何在EXCEL自動識別幣種並且根據的匯率進行換算
具體操作實例如下:
例:A列寫有幣種,CNY、USD、EUR, 想在B列做出匯率,如果A是CNY,B得1,如果A是USD,B得6.2,如果A列是EUR,B列得6.6 ,設置公式方式為:=IF(A1="CNY",1,IF(A1="USD",6.2,IF(A1="EUR",6.6)))
相關知識:
電子表格中的人民幣數據一步換算成美元數據方法:
可用EXCEL公式實現,將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輸入一個單元格如B1中,將人民幣數據輸入一行或一列中(假定在B列中)則美元數據(如在第三行)可定義公式=B3/$B$1實現自動換算,下拉後可將公式填充至其它單元格中。
㈦ 怎麼以這個幣種為准來換算所有幣種匯率
不是很了解你的問題。但可以介紹一下貨幣換算。
按照已知的幣種A作為基準貨幣,其他貨幣為B,這樣貨幣對表現形式就死B/A=C,C為貨幣對B/A的匯率,代表1個單位的B貨幣等於C個單位的A貨幣,A貨幣為基準貨幣。
如果A貨幣換算其他幣種,一般需要要知道其他幣種和美元的匯率和A貨幣和美元的匯率。根據A和B對美元的不同標價法表示的匯率,有以下幾種計算方法。
1、貨幣對A/USD=C,B/USD=D,貨幣對B/A=D/C
2、貨幣對A/USD=C,USD/B=D,貨幣對B/A=1/CD
3、貨幣對USD/A=C,B/USD=D,貨幣對B/A=DA
4、貨幣對USD/A=C,USD/B=D,貨幣對B/A=C/D
㈧ 同一時段同一幣種的匯率,每個銀行的匯率都是一樣的么
不,一般而言是肯定不一樣的。因為銀行都是實行浮動匯率制,以基準利率為基礎,按照市場供求關系來確定匯率。簡單的講,要是大家都來他這換,他自然就要提高匯率,或者說,他的外匯就「貴一點」;反之亦然。就想買賣東西一樣,買的多了,自然就貴,沒人買自然就便宜。
順便說一下,央行公布的基準匯率是各家銀行匯率的加權平均,真正換的時候還是要以各家銀行具體匯率為准。
㈨ 各種幣種與人民幣的轉換匯率
韓元轉人民幣: 7.0韓元兌換1人民幣 100韓元兌換7.40人民幣
港幣轉人民幣:0.94港幣兌換1人民幣 100港幣兌換106.08人民幣
台幣轉人民幣:4.40台幣兌換1人民幣 100台幣兌換22.73人民幣
美元轉人民幣:0.12美元兌換1人民幣 100美元兌換 827.70人民幣
日元轉人民幣:7.09日元兌換1人民幣 100日元兌換7.08人民幣
英鎊轉人民幣:0.08英鎊兌換1人民幣 100英鎊兌換1284.47人民幣
新幣轉人民幣:0.22新幣兌換1人民幣 100新幣兌換461.15人民幣
法郎轉人民幣:0.17法郎兌換1人民幣 100法郎兌換582.61人民幣
加元轉人民幣:0.17加元兌換1人民幣 100加元兌換589.85人民幣
澳元轉人民幣:0.19澳元兌換1人民幣 100澳元兌換529.36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