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是
我國現行的匯率制度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㈡ 中國人民幣匯率制度
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需要,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為鼓勵外貿企業出口的積極性,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其中,以外匯留成制為基礎的外匯調劑市場的發展,對促進企業出口創匯、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收支平衡和中央銀行調節貨幣流通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人民幣雙軌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多種匯率的並存,造成了外匯市場秩序混亂,助長了投機;另一方面,長期外匯黑市的存在不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人民幣的信譽。外匯體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改革外匯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並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但此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防止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使危機深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近幾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條件。
黨中央、國務院於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革的內容是,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兩個多月來,人民幣匯率制度有序過渡,平穩運
㈢ 目前我國實行的人民幣匯率制度
我們的匯率制度,是參考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多種貨幣的所謂「一攬子」匯率政策。
㈣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制度簡介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浮動匯率制度。當時施行的匯率機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匯率調控的方式。
二是中間價的確定和日浮動區間。
三是起始匯率的調整。
㈤ 我國目前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是什麼
大概一美元七元人民幣,一英鎊大概六塊
㈥ 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形成與運行機制
一、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中國人民銀行於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新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即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盯住美元為主的相對固定的匯率安排。這一新匯率制度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國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為保障和維護我國人民幣匯率的正常浮動以及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外,中國人民銀行還宣布,在根據市場發育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適時調整匯率浮動區間的同時,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動,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截至2008年6月6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兌人民幣6.9238元,僅2008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幅度已近5.5%[1]。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特點第一,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新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以市場匯率作為人民幣對其他國家貨幣的唯一價值標准,這使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求狀況成為決定人民幣匯率的主要依據。根據這一基礎確定的匯率與當前的進出口貿易、通貨膨脹水平、國內貨幣政策、資本的輸出輸入等經濟狀況密切相連,經濟的變化情況會通過外匯供求的變化作用到外匯匯率上。第二,是有管理的匯率。我國的外匯市場是需要繼續健全和完善的市場,政府必須用宏觀調控措施來對市場的缺陷加以彌補,因而對人民幣匯率進行必要的管理是必需的。主要體現在面:國家通對外匯市場進行監管、國家人民幣匯率實施宏觀調控、中國人民銀行進行必要的市場干預。第三,是浮動的匯率。浮動的匯率制度就是一種具有適度彈性的匯率制度。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0.3%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3%的幅度內浮動率穩定。第四,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一籃子貨幣,是指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籃子內的貨幣構成,將綜合考慮在我國對外貿易、外債、外商直接投資等外經貿活動占較大比重的主要國家、地區及其貨幣。參考一籃子表明外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會影響人民幣匯率,但參考一籃子貨幣不等於盯住一籃子貨幣,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這將有利於增加匯率彈性,抑制單邊投機,維護多邊匯。三、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有利於縮小國際收支差距,對於我國金融市場的維護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從一些層面方面看,這一匯率制度依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比如人民幣匯率因素貿易巨額順差關系太過密切,「外需」變身為「內需」將推動國內資產泡沫迅速形成,還有一旦人民幣匯率出現拐點,升值預期的消失將導致投機人民幣升值的外資大量出逃等[2],這些問題都需逐步加以完善。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應適用浮動匯率安排,而近中期內應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我國人民幣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中心所在。首先,逐步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市場環境。現今,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市場機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比如目前中央銀行處於頻繁入市干預和托盤的被動局面,銀行還未建立做市商交易制度等。在改革的道路上,我們應當嘗試建立市場化條件下的央行外匯市場干預模式,改進央行匯率調節機制,建立一套標準的干預模式,給市場一個比較明確的干預信號,盡量減少直接干預,讓市場主體通過自主交易形成公平價格,強化央行的服務職能。其次,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兌換性。中國自1996年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後,由於種種因素的制約,人民幣資本項目仍不可兌換,這樣以來,在外匯市場上,人民幣不可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兌換,這是與我國的經濟實力所不吻合的。再次,合理拓展外匯儲備的功能。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我國具有大規模的外匯儲備,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我國的經濟實力,但是也為我國增加聚集了大量的外匯風險。對於一些財政資金屬性的外匯儲備,可將其用來調節當前宏觀經濟中的失衡問題,盤活外匯儲備,降低其風險的積聚。最後,舒緩人民幣升值預期,降低以投機人民幣升值為目標的外資流入。現今,公眾對人民幣升值預期過高,對於這一點,國家有必要採取必要的措施,可以考慮實施更加靈活的匯率政策,適度調整人民幣匯率的貨幣籃子或設定階段性升值上限,影響升值預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措施制定上應當保有靈活性,即面對匯率形勢的變化,在人民幣匯率沒有完全市場化之前,不至於造成外匯出口打得開關不掉的被動局面,一旦人民幣匯率預期掉頭,大量的外資流出將是十分危險的。總體來看,我國匯率制度改革正在也應該朝著更加具有彈性和靈活性的方向穩步推進,只有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金融市場才會變得安全。
㈦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依據
匯率制度的依據選擇是根據國際的資金走勢來決定。
㈧ 我國實施人民幣匯率制度
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