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杠桿原理最大力和最小力是什麼時候
古希臘學者來阿基米德總結出杠桿自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據此,他說出了「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移動地球」
的豪言壯語.地球的質量大約是6×1024
kg,人產生的推力約為588N,我們設想要撬起地球這個龐然大物,又找到了合適的支點,根據杠桿平衡條件,所用動力臂與阻力臂的比值為1023
:1,當然要找到這樣長的杠桿確實非常困難,但這個想像中的實驗包含了科學家對物理知識的深刻理解:只要動力臂與阻力臂的比值足夠大,動力與阻力之比也就足夠的小,這樣使用杠桿也就最省力.
B. 大家幫幫忙,時間杠桿是什麼意思能詳細的說明一下嗎
要你擠圧你的時間,真正把時間用在你正在做的有用的事情上去,不要碌碌無為的浪費和消磨掉,用有限的時間去做有用的事情;
C. 杠桿原理
杠桿原理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點、支點和阻力點)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式中,F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欲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杠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滿足下列三個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杠桿:支點、施力點、受力點。
其中公式這樣寫:支點到受力點距離(力矩) * 受力 = 支點到施力點距離(力臂) * 施力,這樣就是一個杠桿。
杠桿也有省力杠桿跟費力的杠桿,兩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現不同。例如有一種用腳踩的打氣機,或是用手壓的榨汁機,就是省力杠桿 (力臂 > 力矩);但是我們要壓下較大的距離,受力端只有較小的動作。另外有一種費力的杠桿。例如路邊的吊車,釣東西的鉤子在整個桿的尖端,尾端是支點、中間是油壓機 (力矩 > 力臂),這就是費力的杠桿,但費力換來的就是中間的施力點只要動小距離,尖端的掛勾就會移動相當大的距離。
兩種杠桿都有用處,只是要用的地方要去評估是要省力或是省下動作范圍。另外有種東西叫做輪軸,也可以當作是一種杠桿的應用,不過表現尚可能有時要加上轉動的計算。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地球挪動!"這句話不僅是催人奮進的警句,更是有著嚴格的科學根據的。
D. 杠桿原理一般是什麼時候學的
初中物理力學部分。
E. 杠桿原理最早是在什麼時候就開始應用了呢
你說最早嗎?可能人類文明開啟之前更或者更早的別的文明~~
你這個最早,涉及很廣~
至於原理的產生大約在埃及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左右,有人用杠桿來抬起重物,不過人們不知道它的道理。阿基米德潛心研究了這個現象並發現了杠桿原理。
不過,論人類文明的起源時,早在中國,漁夫用非常長的桿子頂水底劃船時,就用了。
更早的,自然界都已經用了。
或者,地球的前幾個文明。
最最早,宇宙誕生期間,星球的誕生,第一個生命的起源,可能就用了吧。
不知道你的目的是哪一個。
F. 杠桿原理(初三物理)
F1*L1=F2*L2,則:
L1/L2=F2/F1=6*10^25N/6*10^2N=10^23
那麼,要把地球撬起1cm,動力臂就要向下移動10^23cm=10^18km
而光速=3*10^5km/s
所以,需要的時間t=10^18/(3*10^5)=(1/3)*10^13s=3.3*10^12s
一年的時間約等於365*24*60*60=3.15*10^7s
那麼,摺合成年=1.05*10^5年
G. 麻煩誰給我講講杠桿原理,什麼時候省力什麼時候費力,醫用鑷子是省力還是費力
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大於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省力
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等於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小於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費力
醫用鑷子 費力,是為了方便
H. 杠桿原理什麼時間發現的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
大約公元前245左右
希望你學習進步!!
記得採納
I. 杠桿原理什麼時候開始傳到中國
拿根木棒把一塊石頭掀起來,也算是杠桿原理,我想在類人猿時代就有了。
J. 各位朋友,請問時間杠桿是什麼意思
通俗點,可以理解為訂金!比如你定一批貨,給了十分之一的定金,到你取貨或把定單轉讓給他人時,要所要付出(或得到)的卻是下訂金時到轉讓這段時間的全部貨物的價格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