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理解債轉股
將債權轉化為股權,是一種債務重組,也是處置不良資產的常用方式之一。債轉股使得企業的債務減少,注冊資本增加,原債權人不再對企業享有債權,而是成為企業的股東。
在經濟下行期,債轉股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降低銀行不良貸款率;二是幫助企業去杠桿,減輕經營壓力。
我國債轉股歷史始於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成立,1999 年,為處理國有銀行居高不下的不良貸款,我國政府相繼成立信達、東方、長城、華融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下文簡稱AMC)分別對口建行、中行、農行和工行四大國有銀行,將四大行1.4 萬億壞賬剝離。財政部作為唯一股東向四大AMC各注資100 億元,並擔保四大AMC 向央行再貸款融資5700 億元,四大AMC 再向四大國有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共發行8200 億金融債券,以此作為全部資金按照面值購買四大行的不良資產。
債轉股的實施也成功防範了銀行不良資產率過高可能引發的金融危機,避免了國有大型企業因負債沉重大面積倒閉的局面,對維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2. 央企去杠桿進入實操階段債轉股工作結果如何
國資委將多舉措助推國有企業去杠桿,降低央企負債率。下一步,國有企業將在控制債務規模,降低金融杠桿方面做出表率。作為國企「去杠桿」改革的重要
組成部分,市場化債轉股正在提速,多家國企與銀行密集簽約債轉股協議。隨著債轉股的持續推進,更多的債轉股資金將陸續到位,助力企業處理不良資產、降低債
務負擔。
此次的八名投資人中,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將分別以債轉股的形式向大船重工與武船重工進行增資,投資金
額合計
70.34億元,其中信達資產出資50.34億元,東方資產出資20億元。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股份有限公
司、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華寶投資有限公司、深圳市招商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國華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有限合夥)則以現金對兩家進行增資,
投資金額合計148.34億元。
此外,中國寶武、中國一重等一些中央企業的債轉股工作已經取得積極成效。地方國企也紛紛通過債轉股降低杠桿率。山西國資委、建設銀行、潞安集
團、晉煤集團
今年上半年簽署總規模200億元的市場化債轉股合作框架協議,促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廣東省政府5月明確要求積極推動廣晟資產經營
有限公司150億元和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200億元的債轉股工作,並積極推動廣州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100億元的債轉股工作。
事實上,對於國企高負債率的關注度近年來不斷提升,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更是明確表示,要抓好處置「僵屍企業」工作,降低國企杠桿
率。專家指出,國企降杠桿應該從源頭上提高防範,從體制機制上加強監管,在化解債務的同時將降杠桿和企業改革、提質增效結合起來。
國企一直都是這樣的,穩定發展。
3. 債轉股是好還是不好
何為債轉股?
債轉股,即將銀行持有的企業債權資產轉為對企業的股權投資。在經濟下行期,債轉股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降低銀行不良貸款率;二是幫助企業去杠桿,減輕經營壓力。
通俗點說,就是別人炒股炒成了股東,可銀行借錢竟然借成了股東。這樣,銀行賬面上的「質量不好的貸款」減少了,企業也不用為還本付息而發愁了。
通過債權轉股權,商業銀行可力爭恢復貸款對象的盈利能力,改善其財務健康狀況,盡可能保全銀行的資產;而負債企業在財務壓力緩解後,經營有望改善。不過,債轉股並非萬能葯。產業整合、企業生死,本有其必然性。該當破產退出的企業,不能靠債轉股打「強心針」,銀行壞賬也不可能全靠債轉股點石成金。若濫用債轉股,只能延遲風險暴露,不良貸款變為不良股權最終仍將是損失。
債轉股,是好事還是壞事?
反對銀行債轉股的意見大致有這些
1、突破了《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商業銀行在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2、對於銀行來說,債轉股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可以把目前越來越難看的不良貸款率降低,使銀行短期的盈利數字好看一些。但這種粉飾報表,但完全不改變資產實質狀況的玩法,與掩耳盜鈴又有何異?
3、如果由於不夠謹慎的債轉股導致銀行體系的危機,那無疑就是觸到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4、顛覆了正常經濟的「優勝劣汰」規則,而是逆向淘汰,「獎懶罰勤」:企業找銀行借款,經營不善,還不了了,你通知他:你一分錢也不必還了,我把貸款轉成股權。經營的好的企業,必須按時歸還信貸本金與利息。還晚了,別怪我強制手段,甚至上法庭。
4. 債轉股將成為去杠桿的主要方向,怎麼做
這個主要針對經營業績出現虧損的國企。
5. 什麼是債轉股
債轉股,即將債權轉化為股權,是一種債務重組,也是處置不良資產的常用方式之一。債轉股使得企業的債務減少,注冊資本增加,原債權人不再對企業享有債權,而是成為企業的股東。在經濟下行期,債轉股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降低銀行不良貸款率;二是幫助企業去杠桿,減輕經營壓力。債轉股是一個多方利益不斷博弈的過程,且由於評估和審批周期的限制,要達成一個各方可以接受的交易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不應該急於求成,應給債轉股多些時間。
6. 什麼叫做債轉股
是指國家組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銀行的不良資產,把原來銀行與企業間的債權、債務關系,轉變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與企業間的股權、產權關系。
7. 從債轉股看中國式去杠桿大結局有什麼看
近期債轉股重出江湖是必然的選擇,而這只是中國式去杠桿的開始而已。
【第一步】從企業轉移到銀行
一開始,銀行都不想背這些壞賬,尤其是基層支行,大多數人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待後人來處理這些燙手山芋。於是,本應成為壞賬的債務並沒有被劃為「不良貸款」,而
是被納入關注類貸款,或者乾脆就隱藏在正常貸款里。但時間久了紙包不住火,手上的壞賬越攢越多,銀行發現自己的現金流快轉不動了。於是長痛不如短痛,或者說,暗痛不如
明痛,躲在暗箱里的壞資產逐步開始暴露在市場的陽光之下。
對企業資質還比較好、僅僅是流動性問題的貸款,銀行會盡量通過展期來處理。但對於真正的壞資產,銀行不得不通過兩種方式承接:
(1)對於徹底沒希望的「不良資產」,直接核銷。從 2011 年經濟二次探底開始,銀行就開始加快對不良貸款的暴露和核銷,主要是針對一些資質較差、徹底失去償債能力的中小
企業。以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例,不良貸款從 2011 年的 3160 億增加至 2015 年的 7450 億,同時每年核銷的壞賬從 2011 年的 120 億增至 2015 年的 1970 億,本年核銷占不良貸款的比重也從 2011 年的 3.8%升至 2015 年的 26.4%,企業甩給銀行的債務越來越多。
圖 3: 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和每年核銷量增長顯著
1
(2)對於還有希望的「關注類資產」,進行債轉股。債轉股不是新事物,在 90 年代末曾經出現過政府主導的債轉股。當時主要針對不良貸款,對象為有市場、有發展前景、但由
於債務過重而陷入困境的國有企業。1999 年,四大 AMC 以賬面價值從四大行共收購不良貸款 1.4 萬億,其中 4050 億元採用債轉股方式(占 30%)。不良貸款剝離至四大AMC 後,四大 AMC 再與企業進行債轉股成為企業股東,折股率在 50-70%,即風險從四大行完全轉移至四大 AMC,不良貸款賬面價值與股權價值的差額造成的損失由政府(四大AMC)買單。共 580 戶企業與 AMC 簽訂債轉股協議,協議轉股額 4050 億元。平均資產負債率超80%。實行債轉股一年後大部分企業資產負債率降至 50%以下,80%的企業扭虧為盈。
1
當年債轉股的形式主要有四種:一是整體債轉股,適用於資產負債表簡單、產品品種單一的企業,企業在進行基本的資產剝離後,AMC 將對企業的債權整體轉為股權,如北京水
泥廠;二是企業分離債轉股,對於資產負債表負債、產品多樣化的大型國企,AMC 將其分離為 2 個或以上的企業,然後將原企業中的優質資產集中在其中一個企業並將債權集中
在這個效益較高的企業進行債轉股,如上海焦化廠分離為新焦化廠和股份公司;三是企業合並債轉股,兩家企業各自拿出部分優質企業合並成立新股份公司,集兩家企業優勢於一身,然後 AMC 將債權轉移至新股份公司並實行債轉股,如鴨綠江造紙廠和丹東紙業公司;四是企業大宗轉股,對企業性質相同、產品類似的企業進行批量債轉股,如中石化,AMC將對石化集團下屬和控股的 13 家企業的債權共同轉化為石化集團的債權,石化集團拿出部分優質組建新股份公司,然後將債權轉化為對該股份公司的股權。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輪債轉股可能和上一輪有明顯區別。(1)商業銀行將取代政府成為債轉股的主導者,甚至直接持股。比如我國最大的民營造船廠榮盛重工近日宣布債轉股
方案,中國銀行在將 27.5 億元債轉股後,將從榮盛重工最大的債權人一躍成為最大的股東。上一輪是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是按賬目價值剝離到政府買單的四大 AMC,因此參與
意願比較強。如今 50%-70%不良資產折現率制約了商業銀行的參與意願,對待債轉股,商業銀行將採取更加審慎的態度,基於收益和成本做出決策。(2)這輪債轉股的對象將不限於不良貸款,關注類貸款債轉股可能將成為商業銀行實行投貸聯動、轉變經營思路的主要途徑:商業銀行對具有高成長性的關注類貸款人主動實行債轉股,從而獲得更高收益。另外,退出機制、定價機制、轉讓機制等的市場化也會影響債轉股的推行。
【第二步】從銀行轉移到資產管理公司。
從某種意義上講,銀行主導的債轉股只是進行了一次資產負債表調整,銀行的資產質量並沒有因此而改善,包袱並沒有實質減輕。這不是長久之計,銀行手裡的企業債務可能最終
還是要從體內剝離到體外,而體外的第一個承接者就是專業的資產管理公司。大體分為三類:
(1)四大 AMC。這相當於從中央層面承接。1999 年,財政部先後出資成立信達、東方、長城和華融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如前所述,四大 AMC 以賬面價值向中農工建四大商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收購不良貸款近 1.4 萬億元,綜合採用債權重組、債權轉讓、資產證券化和債轉股等手段處置銀行不良貸款,其中 30%債務採用債轉股(4050 億元)。隨後四大 AMC 在 2004-2005 又採用商業化收購模式向中行、建行和工行收購了共 1.2 萬億不良貸款。
圖 6: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運作流程
0
(2)地方 AMC。這相當於從地方層面承接。自 2014 年 7 月銀監會批復首批地方 AMC 成立至今,國內地方 AMC 的數量已超過 20 家。借鑒四大 AMC 的經驗,成立地方 AMC 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和處置銀行不良貸款。地方債務置換是用長期低息的債務替換短期高息的債務,債務存量只是得到優化,而地方 AMC 通過債務重組化解不良貸款,可以減少債務存量。但與四大 AMC 相比,目前地方 AMC 存在資金規模小、融資渠道有限、處置方式單一等問題。
0
(3)銀行子公司。銀行若直接參與債轉股,將加大資本佔用(不良貸款風險權重為 100%,而股權風險權重為 400%),加上銀行缺乏對企業的重整能力,因此銀行可以採取「母公司-子公司」的模式:成立新的資產管理公司,區分商業銀行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壞賬交給銀行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管理,尤其直接負責管理債轉股的企業股權,這也是銀行混業經營的一部分。
【第三步】從資產管理公司轉移到政府
資產管理公司將壞資產變成好資產的前提,也是經濟要復甦,企業盈利條件要改善。但如果經濟持續蕭條,資產管理公司也很難憑借自身的能力妙手回春,最後可能還是要政府買
單。雖然中國不同於美國的聯邦政府體制,中央和地方政府本質上是一個信用主體,但從形式上看,還是可能有兩種路徑:
(1)要麼是中央政府買單:一種是通過財政部注資資產管理公司。比如 1999 年財政部向四大 AMC 各劃撥 100 億資本金,總計 400 億,奠定了四大 AMC 運行的基礎。另一種是通過財政部向國有商業銀行增資。比如 1998 年財政部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發行了 2700 億元長期特別國債,所籌集的資金全部用於補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此次注資使四大國有行的資本充足率由 5.86%提高到 8%以上,達到《巴塞爾協議》要求,為甩掉壞賬包袱奠定了基礎。
(2)要麼是地方政府買單:和 90 年代末相比,這一輪壞賬的區域性特徵明顯,由中央買單會加劇道德風險,可能會探索由地方政府買單(其實到最後還是中央買單,但形式上有
區別)。一是各地區的資產質量差別較大,有的已經充分暴露並處置完畢,有的才剛開始暴露。分地區看,長三角地區、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不良貸款情況要比中西部地區和珠
三角地區更嚴峻。二是重災區在區域性的商業銀行,尤其是農信社(包括農商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截止 2015 年底,農商行不良貸款余額達 1800 億,不良貸款率為 2.48%,遠高於其他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為 1.67%)。
0
【第四步】從政府轉移到央行
政府接手之後,寄希望於兩點。一是政府的抗風險能力更強,能在更長的時間內等待資產起死回生。二是企業和銀行甩掉了包袱,能夠形成自發的經濟復甦,做大經濟的蛋糕,政
府稅收增加。但如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切也沒有發生,誰將成為最後的接盤者呢?答案只有央行。
(1)要麼是直接支持政府融資:這在當下的中國不合法。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的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短期
內這項規定還不太可能改變,但在美國日本等國,這是一種常見的政府融資方式。尤其是在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央行為政府融資的趨勢愈演愈烈。美聯儲從 2008 年 11月到 2014 年 10 月共推行四輪 QE,期間美聯儲通過二級市場的公開市場操作凈買入國債近 1.9 萬億美元,截止 2016 年 3 月底,美聯儲持有國債高達 2.46 萬億,而 2008 年僅為 4700億美元。日本央行在 2001 年 3 月啟動 QE,至今已超過 10 輪。尤其是 2012 年之後,國債購買規模明顯擴大。日本央行持有的國債從 2008 年不到 70 萬億日元飆升至 2016 年 3 月底的近 350 萬億日元。
0
(2)要麼是間接支持政府融資:為政府信用融資不一定通過國債,也不一定通過財政部,還有很多背負著政府信用的載體可以藉助,這也是在我國最可能出現的方式。
第一大載體是國有商業銀行。1998 年央行為配合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注資四大商行,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從 13%大幅下調到 8%,釋放准備金 2400 億元,加上商行自身的 300 億超儲,共 2700 億元用於購買特別國債。注資後四大商行的資本充足率達 8%,並預留了1200 億元用於核銷貸款呆賬。
第二大載體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1999 年央行曾直接向四大 AMC 提供 6000 億元的再貸款,利率 2.25%,並允許四大 AMC 向對口的商業銀行發放 8200 億元的金融債,共同用於收購四大商行和國開行的近 1.4 萬億元不良貸款。
0
【結局大猜想】
回過頭看,從企業到銀行,從銀行到資產管理公司,從資產管理公司到政府,從政府到央行,每一步的核心都是轉移,而不是消化。所以,盡管目前我們還處在第一步,但央行充
當最後貸款人可能成為不可避免的結局,而這可能在短期內產生三種沖擊:
(1)實體通脹。國內貨幣供應量陡增,錢又跑不出去,再加上壞賬剝離後需求好轉,必然導致通脹上行。這實際是通過名義收入的提升、實際債務的下降來消化債務,買單的是
全體國民。
(2)資產泡沫。錢跑不出去,但國內實體需求又沒有明顯恢復,錢流不進實體,可能會在各類金融資產和不動產之間輪動,這種情況下貨幣多好資產少,很容易形成泡沫。這實
際上是通過資產價格的上升來修復資產負債表,降低資產負債率。
(3)匯率貶值。如果資本賬戶完全開放、匯率完全市場化,那麼大放水必然導致大貶值。這種方式可以通過貶值刺激出口來提振國內企業的收入,加速經濟增長,最終化解債務。
但這種方式也有很大的風險,如果一國外債較多,大貶值可能會引發貨幣危機。
邁過這些坎之後,中國式去杠桿才能真正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