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高杠桿倒逼貨幣發行

高杠桿倒逼貨幣發行

發布時間:2022-01-29 16:20:39

① 為什麼我國未來要保持低利率水平

轉載,如果有用請採納

一、低利率接棒勞動力低成本,可再塑一個經濟高速增長幾十年的長周期

我國實行的是趕超戰略,不能走過去計劃經濟的老路,也不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而是要有我們

自己的特色,有我們自己的經濟學。我們認為,依靠「高積累-高投資」發展經濟,是我國過去幾十年經濟高

速增長的一個秘密,也是日韓新等東亞國家成功轉型的一個秘訣。

例如,美國70%的GDP用於消費,而我國消費僅佔GDP50%,近一半的GDP是靠投資拉動的。我國消費如此之低

,投資如此之高,為什麼收益沒有急劇遞減?原因之一是我國存在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幾乎沒有枯竭的轉

移,可使勞動力薪酬長期維持在低位,投資成本低而收益高。而我國人民恰恰又是一個勤儉的民族,愛儲蓄

愛積累,為資本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彈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推動下,我國經濟實現了長期高速增長。

而當前,我國勞動力剩餘已經耗盡,工資正在上漲,勞動力成本正在提高而且不可逆,劉易斯拐點即將到來

。我國「高積累-高投資」發展模式,似乎已走到盡頭,經濟或進入到中速增長時代。自2012年2季度起,我

國已連續六個季度實際GDP增長率下滑到七上八下區間,這是歷史上沒有的現象。經濟下行固然有去庫存、去

杠桿等短期周期性因素,但我們認為更多的是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紅利消失等長期結構性因素。如果不能

繼續保持「高投資」態勢,只能通過擴大消費來實現經濟的「再平衡」,那麼,我國只能「未富先衰」,被

迫提前走西方發達國家「高消費-低增長」之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也就無可奈何了。

難道就沒有別的出路嗎?我們通過研究發現:有。勞動力不再低廉,可信貸資金可以低廉。我們可以通過下

調利率,降低資金成本,以對沖勞動力升值的成本壓力,繼續維持一定的投資收益率。所以,降利率是個好

政策,通過以低廉的資金接棒低成本的勞動力,破除經濟增長的結構性藩籬,繼續支撐「高積累-高投資」模

式,可再塑一個經濟高速增長幾十年的長周期。

二、低利率通過刺激有效投資,開啟民智,激發全民創新,助推經濟結構轉型

一般來說,調低利率有利於刺激生產和消費,從而促進經濟增長。這個邏輯思路是這樣的:一方面,當利率

下降,借錢所需要的成本就下降。企業就願意向銀行借更多錢,投資進去生產。而另一方面,當利率下降,

存錢可以賺的利息就少了,人們就更願意把錢拿出來消費。無論是生產增加還是消費增加,供需兩端再平衡

,最終會導致經濟總量增加。

低利率對於投資的作用還遠非如此。費雪的理論說,只有當投資邊際回報率大於借貸利率時,人們才會選擇

投資。低利率除了降低資金價格,維持一定的投資收益率外,還有更深的內涵。低利率還是改變虛擬經濟、

實體經濟等大結構的有效武器。我們常講要把「錢」趕到實體經濟,就需要低利率。因為資金價格便宜了,

低一點的實業投資就有積極性了,過去想干而不敢乾的事情就有了願意乾的沖動;過去一些風險高、預期收

益率不高的投資行為,因為優於利率,有條件實施了。相反,「錢能生錢」的游戲不好玩了,利率是資金基

礎定價,「資金」投資的回報低,不靠勞動、不靠創造,而只想靠生息發財的,就靠不住了。因利率調低,

股票、債券、理財產品外匯、不動產等生息資產價格也會向低處看齊,資金會更多選擇實體投資而非在虛

擬經濟里"空轉",達到把錢逼到實體經濟中的目的。

我們說,經濟發展根本上還是需要依靠投資來推動。投資是經濟發展的引擎,而消費不是,消費只是被動地

印證投資效果,維系供求平衡。雖說供給要以需求為導向,有需求決定了投資的有效性,但只有投資發力或

供給發力,才能推動經濟發展。所以,所謂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實際上是個偽命題。

當然,推動經濟發展的是有效投資。有效投資是有需求的投資,產能過剩是沒有需求的投資,當然不能稱為

有效投資。我國當前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造船等領域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這些領域的投資

只有帳面上的意義,不能計入有效投資。但我們不能因此而認為是需求創造了供給。投資是人類最復雜的經

濟活動之一,需要企業家精神。有效投資需要建立在大量試錯、大量創新基礎上。特別是創造性的投資,只

有少數才是成功的。喬布斯在世界上沒有幾個就是這個道理。創造性投資通過大量試錯,找到了市場,找到

了需求,成為了有效投資。但創造性投資一旦成功其威力也是巨大的,特別是在當前過剩時代,創造性有效

投資才是最為難能可貴的!

有效投資的主力軍應是市場。我國政府過去投資多數是有效的,因為在交易成本的節約上有優勢。在過去短

缺時代,政府投資對於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功不可沒。但是,政府投資沒有回報硬約束機制,政府也不懂專業

,加上貪污、瀆職等權力尋租行為嚴重,在產能過剩時代,創新成為投資的主攻方向,政府投資應主要集中

於基礎設施領域,而應把推動經濟發展的投資重任交給市場去完成。因為民間有智慧,全民能試錯。

當前,我國正面臨產業從低端向高端轉化的經濟結構轉型期,並通過這個結構轉型再造經濟高速增長,從而

克服中等收入陷阱而進入發達國家行列。這是一個浴火重生般的蛻變過程,需要大量的科技創新和投資創造

來實現。要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依靠農民工進城維系高投資回報老路子已走不動了,依靠擴大內需辦法是

痴人說夢,依靠政府投資基礎設施有其局限性,只有開啟民智,通過投資激發全民創新創造創業,在千軍萬

馬的試錯中尋求突破。但這是一條必由之路,舍此別無他法。

而低利率是改善實體經濟營商環境、擴大投資的最有效辦法之一。低利率通過降低門檻、降低風險、提高收

益,鼓勵投資,實際上是對實業投資行為的一種補償。而低利率這種補償帶有普惠性質,直接補貼給了投資

者,特別是直接補貼給了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和創業人員,就像取消農業稅直接補貼給農民一樣,一定是

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在下放行政審批、結構性減稅等政策外,嘗試維持一個相對較低的利率水平,在更大

范圍上有利於擴大全民創新投資活動,必然能夠最終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與高速增長。

三、世界各國經濟起色得益於長期低利率累積效應

當前,為了對付經濟緊縮壓力,世界各國都把量化寬松和低利率作為提振經濟增長的政策利器。相比而言,

量化寬松是短期政策,低利率是長期政策。低利率需要長期堅持才能有累積效應。

美聯儲低利率政策對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高利潤功不可沒,對經濟增長復甦更是居功至偉。美聯儲政策聲

明,在失業率高於6.5%、通脹低於2.5%以前,就算退出QE政策,依然會維持低利率不變。伯南克一直強調需

要長期維持低利率政策,並對加息定出嚴格的條件。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兩到三年,美國仍將繼續維持其接近

於零的利率政策不變。

歐洲央行(ECB)一直堅持採用低利率,專家估計低利率水平不會對歐盟的金融穩定有嚴重風險。歐洲央行未來

半年到一年時間內維持基準利率在低位或者更低,並在技術上准備好負利率。

日本央行模仿美聯儲的習慣做法,藉助長期低利率,採取超規模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實際上,從1986年開始

,為應對日元因廣場協議而導致的大幅升值,日本央行決定將基準利率從5%下調至3%,1987年2月進一步調

低至2.5%的歷史最低水平。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日本資產價格泡沫的破滅,日本銀行業步入了不可逆的低

利率時代,1995年以後,其利率水平從未高於1%,而且大部份時間相當於零利率。

近20年,全球主要市場都基本處於4%以下低利率環境。歐美日經濟最近都出現了不同程度起色,我們認為低

利率的作用比量化寬松要大。比如,美國7月ISM製造業指數大幅上升至55.4,位於榮枯線上方,好於預期,

為2011年6月來最高,預計經濟下半年還會加速。歐元區7月製造業PMI 50.3,也位於榮枯線上方,創兩年新

高;德國7月製造業PMI終值50.7,表明歐元區和德國製造業雙雙轉入擴張。今年上半年,日本宏觀經濟形勢

在所謂「安倍經濟學」下也呈現出復甦增強態勢。

四、我國利率下調還有很大的政策空間

由於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美歐日等傳統的資本輸出國家的利率水平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率水平存在巨在的落差

,這是導致國際資本流動的根本原因。1998之前,我國的1年期貸款利率水平基本上維持在10%以上的水平,

而之後在逐步下降,但也維持在5%之上。

我國人民幣基準利率很少調整。2011年上調三次,2012年6月8日下調一次直到今天。目前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基準利率3.25%
;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6.31%。與歐美日普遍採用的接近於零的基準利率相比,我國利率還有很大下調餘地。

實際上,貨幣政策作為經濟系統主要的調控手段之一,無非是數量型工具和價格型工具兩種。前者就是往經

濟系統里投放貨幣,方法有信貸規模控制、央行正逆回購票據、准備金率調整等;後者則是調節利率、匯率

等。

為什麼我國經常使用的是信貸和貨幣投放等數量型政策工具,而很少使用利率政策工具?這可能與我國經濟

發展階段和模式有關,也與我們政策慣性思維有關。

如果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我國經濟短缺,資本嚴重不足,投資存在倒

逼。所以我們要保持較高利率,遏止過度投資、投機行為。貨幣政策採用大水漫灌式的投放,是為了有效適

應經濟快速增長的需要。在過去若干年裡,我國往經濟系統里投放了太多的流動性,目前M2餘額已超過一百

萬億元,已經高達GDP的兩倍,比美國等高貨幣杠桿國家還高出許多。數量型貨幣政策固然支撐了我國經濟的

高速增長,但負面效應也開始顯現,包括推高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推高物價、助推收入差距等,所以,繼續

往經濟系統里大量投放貨幣政策空間已經很小了。

我們現在已經到了需要轉換經濟發展方式的下半場。我國經濟出現了過剩局面,包括資本過剩、產能過剩,

經濟系統需要去杠桿、去庫存。這時,我們發現,採用傳統的貨幣投放政策不怎麼靈了。例如,今年上半年

我國貨幣信貸增速相對較高,社會融資規模增長也比較快,但與此同時,經濟增速卻表現為逐步回落現象。

大規模貨幣投放並沒有帶來經濟高速增長,這是個值得警醒的信號!

除此外,六月銀行發生的「錢荒」是另一個值得警醒的信號!一方面流動性已經泛濫成災了,另一方面銀行

還鬧錢慌,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嚴重缺錢。央行六月非正規投放3000億元,七月收回,主要國有行存

款因此迅速蒸發9000億元左右。當然,很多人認為銀行錢緊是因為存在資金雙軌制,銀行存貸利息與理財產品利息有剪刀差,導致銀行都把錢拿去理財了。解決
問題的辦法是利率市場化,讓銀行利息與理財產品利息在市場調節中趨於一致。這個辦法局部是對的,但從整個經濟系統考慮,保持一個低利率,把錢逼進實體經
濟,是更優先的一種選擇。

一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模式已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二是貨幣投放的老政策辦法不靈,這不只是臨時擾動因素,是真的過時了。我們需要把目光從大水漫灌式的貨幣投放中挪開,注目低利率這個政策工具。

低利率政策的負面,是要儲戶承受一定的福利損失的,但影響的是有錢人,這也比更有利於富人的貨幣投放

政策要優越。就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相比而言,選擇降低利率比選擇量化寬松要更好。一方面,我國經濟

系統的流動性太多;第二方面,過多的流動性只會加劇我國已很嚴重的貧富差距;還一方面,更多的流動性

只會讓已經炒高了的金融資產火上澆油。而選擇低利率,更多地是改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比價結構,投

資回報率相對資金價格更有優勢,資金更多地流向生產和消費等實體經濟部門。而且,低利率還沒有加大貨

幣供應時不利於去杠桿、擴大收入差距等毛病。

五、大幅度降利率且維持在低位,並作為一項制度安排長期堅持下來

在過去三十餘年裡,我國經濟系統里驅動驚人增長的要素已經到達極限。我們說選擇低利率政策來促進經濟

結構轉型,低利率要狠,不妨也接近零利率,而且需要作為一項長期制度安排堅持下來。要知道轉型成功之

艱難,非下如此猛葯,不足以解決問題!

在一個管制型金融體制和以「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為宗旨的貨幣政策體系裡,貨幣政策遵循的邏輯是:先

由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決定利率,再由利率而決定資金需求,進而由資金需求決定貨幣供應。所以,我們

首先要測算實體經濟投資的回報率水平,從而確定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水平。然後根據這個基準利率,計算

經濟系統中需要的貨幣量,最後確定要往經濟系統投放多少貨幣。利率政策優先於貨幣投放政策。

為了把錢逼到實體經濟,我國近期做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出台和金融體制改革工作,包括「盤活存量」、「兩

個不低於」監管、遏止影子銀行、利率市場化,以及央行收緊貨幣投放等,但這些解決辦法效果都不太明顯

,以至於有專家感嘆金融調控根本不起作用。

例如,利率市場化改革就需要整理思路。經過多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有了很多進展。貸款利率不設上限,也不設下限;只是房貸利率有30%下限,存款利率有10%上限而沒有下限。存款利率上限據估計一兩年內不會完全放開。央行計劃先取消五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

如果利率市場化後,整體存貸利率下降,則有利於把錢逼到實體經濟投資;但如果存貸利率上升呢?就目前

情況看,後者可能性更大。利率市場化後,央行是無法硬性規定基準利率的,而是通過公式計算一個基準利

率。而我國處於結構轉型國家,實體經濟正需要大量投資,超底利率是政策目標。這時,央行需要金融管

制而不是自由化。金融市場化改革有利於資源有效配置,而防止經濟的大起大落是最大的資源有效配置,是「大帳」。利率市場化改革需要慎重!

實際上,金融是否管製取決於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模式,並不是越開放越好。例如,西方國家自工業革命至20世紀初期,銀行業一直處於無利率管制狀態。在20世紀初期開始,美英德主要發達經濟體開始推行利率管制,主要

為了刺激經濟增長。70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一場嚴重的滯脹,歐美發達國家,日本,韓國等東亞

國家均實現了利率市場化。2007年金融危機後,金融監管有成為了世界各國解決方案。可見,當經濟下行或

緊縮時,金融往往採取的管制,只有通貨膨脹發生時,才考慮市場化。而我國經濟下行局面十分嚴重,此時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這不是背道而馳嗎?

我國貨幣需求放開,但貨幣供給仍然是控制的。貨幣發行權在央行。央行實際上行使的是共產黨的信託責任

,而共產黨則承載著全國人民的信用。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要為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服務,就必須遵循

「適應性原則」往經濟系統投放貨幣。

實體經濟完全放開而金融體制採取管制辦法,與資源有效配置是不相悖的。我們呼籲要對利率進行管制,采

取超低利率,以此改變虛實經濟結構,改變出價條件,把錢逼到實體經濟,刺激投資增長,以推動我國經濟

發展。

② 市場怎麼知道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過多呢通貨膨脹是物價上漲,那最先漲價的是什麼領域或什麼人呢

1樓說的好像不太切題
我來具體回答樓主的問題吧
1貨幣發行過多其實並非一定是通貨膨脹,如果一個國家是封閉國家的話,那麼顯然貨幣多了所有商品都漲價實質就是所有商品都沒有漲價,因為相互比例沒變(茄子漲價電腦也漲價那麼大家還是一樣,只不過流通的貨幣由美元變日元而已呵呵),因此當然不能認為美元值錢就美元不膨脹日元不值錢就膨脹。但因為有其他國家存在貨幣過多就會導致和外幣匯率改變買外國商品的時候的價錢也會改變,這就知道貨幣過多了(中國多發行10倍貨幣然後還想用RMB按原價購買美國飛機,美國肯定不同意,否則中國就光印鈔票去各國買東西就好了)。

2你說的豬肉問題顯然不是賣豬肉拍腦袋發起漲價運動的(因為他們應該都是散戶沒有壟斷,養豬業的特性決定很難出壟斷),他們是下游,首先是養豬成本高了,他們不得不漲價。那麼上游的飼料之類的東西就有全國性的大廠家(比如遠大飼料之類)存在,而幾個大廠家漲價必然導致其他小廠家只能跟進。
至於大廠家為什麼漲價呢。我個人想原因是(僅僅是猜想但估計不會錯)因為通貨膨脹RMB不值錢了,但這就不僅是養豬產業鏈內部的事情了,而是全國經濟大環境造成的,具體原因就更復雜了,包括國際熱錢湧入造成國內貨幣過多的問題等等。

就說這么多希望你能有所得。

③ 如何利用貨幣的杠桿效應,放大自己的財富

貨幣是一個國家金融業的衍生品。ATM,信用卡等等都是。貨幣是財富的數量和價值定位。用於交換人類生活需求所需的交換物品。擁有的貨幣越有價值和數量也就奠定了在社會上的財富積累。假如國家銀行發行了100元來用於社會100個人商業使用。包裡面有10元。那麼就相當於擁有了社會財富總值的10%。財富價值可以購買的物品價值來承托個人的社會地位。這就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價值。

④ 中央銀行享有貨幣發行的壟斷權,它是壟斷銀行嗎

他是龍頭老大
央媽說什麼就是什麼
他是杠桿和風控

⑤ 幣圈杠桿是什麼

幣圈就是關於數字貨幣(虛擬貨幣)發行、交易、炒作以及相關的一切活動,還有版參與的個人用戶或者機構。權數字貨幣常見的有比特幣、萊特幣等,這里比特幣是人們聽說最多的,而且在平時很多人參與比特幣的買賣。比特幣在2008年由中本聰提出,總數量只有2100萬個,它的發行不依靠任何機構。隨著比特幣不斷被挖掘,越往後產生比特幣的難度會增加,可能獲得比特幣的成本要比比特幣本身的價格高。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法典:應用版》

⑥ 中國貨幣政策是不是隱藏著一個巨大陷井因為去杠桿越去越高,老百姓的一點可憐的財富也終將消失於無形

你好,
中國貨幣政策不能說是一個巨大的陷井,因為政府也是無奈,不過這的確是隱藏著一個巨大的 危機,一量爆發,中國經濟將處於崩潰的邊緣。
1、「杠桿化」,以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特別是投資銀行,杠桿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
2、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3、杠桿率一般是指權益資本與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比率。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應出公司的還款能力。杠桿率的倒數為杠桿倍數,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倍數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為33倍。

⑦ 杠桿借幣不還會怎麼樣

會被起訴。比特幣杠桿簡單的來說是一種保證金制度,雖說能夠帶來一定的便利,但也增加了投資人的風險,不少人也遇到過將比特幣杠桿借幣最後虧損了的情況。
拓展資料:
比特幣曾在中國經歷過高速發展。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幣發行)市場上的暴利融資模式吸引了大量追隨者。然而,比特幣投資也存在種種亂象,使其飽受詬病。比如涉嫌洗錢、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早在2013年五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指出比特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
2017年9月,央行、中央網信辦、證監會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遏制過熱的金融投機行為,將ICO定性為非法公開融資,國內比特幣場內交易渠道被叫停。包括火幣網、比特幣中國、OKCoin三大平台在內的交易平台紛紛停止交易業務。隨之,多種虛擬貨幣價格呈現全線大幅下跌的狀態。比特幣的高收益、高風險特徵使其容易引發糾紛。
日前,海淀法院審結一起比特幣玩家起訴火幣網要求賠償損失的案件。因用戶協議中約定了仲裁條款,法院裁定駁回了原告的起訴。
2013年11月21日他在火幣網注冊賬號,於2014年9月通過火幣網上的鏈接圖標進入www.bitvc.com並注冊賬號。2013年11月至2016年6月期間,陳先生累計向火幣網付款321966元,自火幣網提現104772元,虧損217194元。虧損的部分均是通過bitvc網站上的賬號進行20倍杠桿的比特幣、萊特幣交易所致。因bitvc網站不接受人民幣充值,只接受虛擬貨幣充值,故其在該網站上的交易均是通過在火幣網上充值現金購買比特幣、萊特幣,然後將購買的虛擬貨幣轉移到bitvc網站的賬戶中進行的

⑧ 什麼是杠桿交易,最好舉例詳細解釋一下,謝謝。

你好,杠桿交易,就是利用小額的資金來進行數倍於原始金額的投資。以期望獲取相對投資標的物波動的數倍收益率,抑或虧損。由於保證金(該筆小額資金)的增減不以標的資產的波動比例來運動,風險很高。

⑨ 為什麼過多的外匯結余 ——會產生貨幣超額發行、杠桿率過高、資產泡沫形成等一系列宏觀經濟後果

簡單的說就是出口的東西換的是美元...而美元在國內是花不了的...這時候央行就要發行人民幣來給國內的出口商..出口賺的是美元....賺多少就要發行多少人民幣...而國家兌換的美元卻花不掉...結果就是美元越來越多了..... 人民幣越發行越多....

⑩ 貨幣發行過量,超發的貨幣都去哪兒了


摘要


1貨幣持續寬松,卻沒能推升通脹。日本貨幣持續寬松,嘗試了幾乎所有非常規貨幣政策,但通脹長期保持低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超發的貨幣並沒有流入商品領域。如果比較日本居民工資以及物價走勢我們會發現,日本通脹雖然很低,但是工資漲幅更低,甚至遠遠跑輸了通脹。


2超發的貨幣去哪兒了?雖然日本貨幣政策持續寬松,但是有很大一部分貨幣趴在銀行的准備金賬上,流出去的貨幣有一部分被企業存了回來,還有一部分貨幣則流向了日本的股票市場。2010年日本寬松加碼後,雖然經濟沒有很明顯的起色,但股票市場大幅上漲。


3貨幣為何流向了資產領域?我們認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貧富分化。無論從收入角度,還是從財富角度,日本的貧富分化問題都是在不斷加劇的。在貧富差距較大的情況下,超發的貨幣更容易推升資產類商品的價格,卻很難推升普通消費品價格。而且即使貨幣超發對消費品價格有影響,也存在一定的滯後效應,如果用黃金價格走勢來代表貨幣超發程度,從貨幣超發到通脹回升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1 貨幣持續寬松,卻沒能推升通脹


日本90年代地產經濟泡沫破滅之後,為了應對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不斷調低政策利率,在政策利率降至0後,陸續進行了量化寬松、購買風險資產、收益率曲線控制等幾乎所有非常規貨幣政策。


但對物價的刺激作用卻不明顯,1999年9月政策利率到零之後,日本仍然有一半以上的月份CPI同比是小於0的。


所以貨幣超發是否會推動通脹,還是要看貨幣的流向。在貧富差距較大的情況下,超發的貨幣更容易推升資產類商品的價格,卻很難推升普通消費品價格。而且即使貨幣超發對消費品價格有影響,也存在一定的滯後效應,如果用黃金價格走勢來代表貨幣超發程度,從貨幣超發到通脹回升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閱讀全文

與高杠桿倒逼貨幣發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usdjpy求雙向匯率 瀏覽:1
杠桿租賃方式設計的當事人有 瀏覽:781
東莞2019年融資租賃補貼 瀏覽:781
期貨客戶群 瀏覽:456
內蒙古經濟金融發展有限公司 瀏覽:523
金融公司招培訓專員靠譜嗎 瀏覽:210
全國現貨交易所有哪些 瀏覽:182
申萬期貨交易平台 瀏覽:587
非金融服務利息可以開票嗎 瀏覽:803
互聯網理財恆昌財富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734
鼎豐集團做什麼 瀏覽:282
杠桿視頻物理大師 瀏覽:201
匯率20天內變化快嗎 瀏覽:293
英鎊對人民幣匯率快易 瀏覽:947
大宗交易所之家 瀏覽:291
外匯交易中ac指數 瀏覽:718
購買外匯用途限制 瀏覽:238
杠桿動力與阻力區別 瀏覽:561
益盟黃金眼公式 瀏覽:2
石油山東股票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