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權質押是加杠桿風險最大的妖孽
在去杠桿聲聲緊的情況下,金融企業去杠桿異常重要。決策層緊緊扭住金融企業、產品等核心加大金融去杠桿力度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中國銀監會力主整頓金融亂象的思想與做法都是完全正確的。
金融去杠桿必須抓住核心和重點,抓住眼前就可能導致市場風險的環節和重點領域與金融產品。比如銀行同業業務、存貸款賬外的理財產品亂象、銀行與信託保險證券相互「勾結」倒騰空轉金融資源的監管套利行為,特別是銀行與信託公司的信託買入返售產品等。值得慶幸的是,監管部門正在有條不紊地清理整頓,並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在金融去杠桿中,有一個加杠桿危害性較大的產品必須給予重點「關照」。這就是股權質押融資,銀行業叫做股權質押貸款。
股權質押是指股東將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作為質押擔保,從債權人處融資的行為。股權作為一個質押品或者融資的第二第三信用背書與保證,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問題出在循環加杠桿風險上。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案例是此前包括寶能、恆大利用股權質押加杠桿融資的問題。初次利用保險產品吸收的資金或者發債融資融來的資金,在股市二級市場舉牌購買上市公司股份,然後利用這些股份抵押到證券公司再融資再舉牌,循環往復,其杠桿率可以無限放大。一旦股市出現下跌,瘋狂加杠桿的企業與個人資金鏈條就可能斷裂。邏輯是,股市下跌到平倉線時,受質方就會果斷平倉收回資金,導致質押方鏈條斷裂,流動性雪崩,甚至引爆市場風險。
中證登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5月20日,A股市場共有4847.93億股上市公司股份被質押,佔A股市場股份總數的約一成,上述被質押股份目前市值合計達5.45萬億元。這么大的股權質押加杠桿規模,對市場影響非常之大。一旦市場出現「雪崩、閃崩」現象,這5.45萬億元規模的股權質押絕對是A股市場的一顆核彈頭,非常之危險。
近期,A股出現跌跌不休行情,一些股權質押品種已經出現風險徵兆。2017年5月25日,多家上市公司「扎堆」發布補充質押公告,股權質押風險警報再次拉響。5月25日,興業皮革、金杯電工、能科節能、高偉達、諾力股份等上市公司發布補充質押公告披露,股東對前次股票質押進行補充質押。當股價出現大幅下跌後,上市公司股東需被動增加質押股票提供更多抵押擔保,以防止被強行平倉,這種行為稱為補充質押。
截至5月26日,今年以來有104家公司合計發布了170份補充質押公告,其中有141份來自4月份之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04家公司中,上市不足三年的次新股超過30家,佔比約三分之一。風險信號就像悶熱天氣的熱風在乾草地里悄悄的吹著。
從目前受質結構分析,證券公司、銀行、信託公司、其他,其對應的質押股權規模分別為2.11、0.72、0.49、0.65萬億元,分別占質押股權規模的53.1%、18.2%、12.4%、16.3%。
證券公司是股權質押大戶,占質押總市值的50%以上。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券商在拓展股權質押融資業務時,客戶早已不僅僅局限於控股股東,5%以上的股東、前十大股東甚至單只股票持股市值達到500萬元的股東,都是其潛在的客戶對象。
券商股權質押的優勢在於其本身或沒有多大風險,因為一般券商設置的平倉線都安全保守,同時券商有及時平倉的業務能力,一般不會把風險砸在自己手上。但對市場與投資者的影響非常之大。
集中對股權質押進行平倉時,將導致股市集中賣出,引發市場大跌的大利空。隨著近期A股市場整體走弱,部分股票「閃崩」不斷,股權質押這把鋒利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又開始搖搖欲墜。5月23日(周二)A股再現「閃崩潮」。早盤,洪匯新材、西部資源、農發種業盤中直線下挫,股價快速跌停。朗迪集團、百傲化學、大唐電信、艾迪精密等股盤中「閃崩」。午後次新股再掀跌停潮,碳元科技、豐元股份、天域生態、中持股份、美力科技、博邁科、華鋒股份等多隻次新股跌停。股權質押被認為是誘發近期「閃崩潮」的一大誘因。特別是次新股流通性差,在市場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向下修正的殺傷力更大,股權質押風險也相對較大。
因此,對股權質押融資必須進行徹底清理整頓,迅速出台管理規范,在股權質押融資規模、杠桿率、平倉線、融資對象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比如,一個企業只能進行一次股權質押操作等。
特別要規范券商的行為,大幅度壓縮股權質押融資的規模,大幅度提高券商股權質押的平倉線,收緊券商本身的貸款等融資行為。
總之,必須盡快降服過度股權加杠桿融資這個妖孽!
2. 如果股權質押已經觸及平倉線,會怎麼樣
如果質押方繼續追加保證金就沒事,如果沒資金的話質押股票就易主了,質押比例高的就相當於換大股東了
3. 基金想要通過杠桿放大,需要股權質押么
不一定需要股權質押。
典型的是分級基金,A級通過穩健投資獲取固定收益,B級杠桿也並沒有股權質押。
如果您的問題得到解決,請給與採納,謝謝!
4. A股表現跑輸全球股市,主要原因是什麼
截至今年5月8日收盤,滬市再度創出本輪調整行情以來的新低點3067.69點,較今年1月16日低點3044.29點,也僅有一步之遙的空間。
實際上,從近期市場的表現來看,不僅階段性跌幅迅猛,而且同期表現與國外主要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差別。
其中,以滬市為例,自今年4月7日3295.19高點調整以來,累計最大下跌空間為227.5點,最大跌幅近7%。與此同時,深證成指、中小板指數以及創業板指數,其同期跌幅均在7%以上,而創業板指數距離股災調整以來的最低點,也僅有不到10點的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期間,雖然市場指數跌幅擴大,但個股殺跌動能卻更為顯著。其中,同期跌幅超過30%的股票比比皆是,而以高送轉、次新股為主導的熱門概念品種,累計最大跌幅更為顯著,遠遠超過市場同期跌幅水平。
多年來,A股市場往往處於「跟跌不跟漲」的局面,而從這一輪調整過程中,也再次印證了A股「跟跌不跟漲」的運行特徵。
實際上,在A股大幅下行的期間,國外主要股票市場的表現,卻與A股市場截然不同。
其中,歐美市場再度保持強勢上漲的格局,且從其過去幾年的表現來看,也基本上呈現出單邊上漲的格局,而以納斯達克指數為主導的市場,更是不斷刷新新高水平。至於亞洲股票市場方面,同樣保持相對強勢的運行姿態,近期全球股市的表現明顯強勢於A股市場。
「跟跌不跟漲」的運作格局,或又一次導致近期A股市場「熊冠全球」的表現。然而,從近期股市的表現來分析,殺跌的動能並非來自於外部的因素,而更多還是在於市場內部問題。
其中,國家隊資金的頻繁異動,往往為市場傳遞出一定的信號。與此同時,有著「國家隊資金」之稱的證金公司,其一季度的調倉行為,也對相關行業板塊的股價表現構成了影響。但,對於國家隊資金減持的投資標的,確實引起了市場的警惕,而在現階段內,市場仍以存量資金作為主導,國家隊資金的力量往往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增減持乃至調倉的動作,也足以引起市場的波動。
再者,監管政策的趨嚴,加上委外資金的贖回壓力等因素,卻加劇了市場的波動風險。
一紙政策,足以影響市場的運行趨勢,而這也恰恰體現出A股市場「政策市場」的特徵。實際上,從去年11月29日3301高點到今年4月7日的3295高點,兩次市場的重要轉折點,也離不開監管的趨嚴態度。隨之而至,則是系列監管政策的表態,引發資金恐慌效應的延伸,進而影響到市場的投資情緒,而在弱勢市場環境下,也會容易產生出「放大利空,縮小利好」的效果。
與此同時,面對美聯儲加息,乃至縮表的預期,市場去杠桿的壓力高居不下,而流動性的緊張程度,也足以引發股票市場的大幅波動。從此前「抑制資產泡沫」的定調,到降杠桿、去泡沫化的延伸,實際上也破滅了今年股市走牛的預期,但股市連續大幅下行,卻又可能會引發系列股權質押,乃至系列平倉風險,甚至產生局部性系統性壓力,這也並非市場想要看到的現象。
除此以外,即股市融資壓力的高居不下,一周一批次的IPO發行節奏,足以削弱股市投資的信心。
時下,雖說A股市場處於IPO新規的模式之下,即取消了預繳款申購,鎖定了大量市值配售資金,鎖定了大量的市場打新資金,但IPO持續高居不下,卻難逃分流存量資金的影響。此外,隨著IPO的加快發行,隨之而至的,還會有陸陸續續的限售股解禁壓力,大股東高管的套現行為等,而市場融資與再融資壓力,還是會對疲軟的市場構成沉重的壓力。
正如上文所述,當下市場正處於「放大利空,縮小利好」的狀態,而在利空密集的背景下,IPO適時適度調節,也將會顯得非常必要。否則,市場存量資金無法抵禦龐大的融資與解禁壓力,市場終究還會加快存量資金的出逃風險。
實際上,從近期新股上市後的平均漲幅來看,整體漲幅已有所降低,且隨著次新股的持續降溫,不少新股乃至次新股的估值壓力也驟然下降,有利於降低市場整體的估值壓力。但,從另一種角度思考,當前IPO新規模式下,加上市值配售的因素,鎖定了市場中大量的打新資金,而一旦新股賺錢效應大打折扣,乃至以後可能發生的上市後破發的風險,則可能會引發打新資金的分流,加劇市場的拋壓壓力,這確實非常考驗當下治市的智慧。
A股又一次跑輸全球股市,根源並非在外部,而是在市場內部。然而,對於多次戴上「熊冠全球」帽子的A股市場,何時才可以走出熊市的陰霾,何時才能夠讓股市投資功能與融資功能獲得均衡式發展,這或許還是一條漫長之路,任重而道遠。
5. 股權質押新規對個股有什麼影響
新規的出台表明監管層延續金融去杠桿、防控金融風險的監管方向。新規的實施將帶來以下五大方面影響:1、股票質押式回購融資規模或將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一方面,小額股票質押業務被禁止。另外一方面,對質押比例和質押率的限制也將縮減股票質押式回購的融資規模。
2、由於融入方不得為金融機構或其發行的產品,所以這直接禁止了資管產品通過股票質押式回購方式加杠桿(此前已經限制了資管產品的結構化杠桿)。3、禁止通過股票質押融資申購新股和買入股票,這將使得「寶能式」質押融資加杠桿買入股票的模式難以為繼。
4、單只股票市場整體質押比例不超過50%的規定將導致質押比例較高的個股無法進行新的質押融資,或對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流動性產生一定影響。
5、由於目前滬深兩市平均質押率穩定在44%左右,因此新規中關於質押率不得超過60%的規定只對少數個股質押業務有一定影響,整體影響或不大。
6. 如果股東股權質押爆倉了,怎麼辦
質押權人會要求追加保證金或提供其他擔保,否則強制平倉。
7. 股權質押是不是下一個「杠桿炸彈」
「水能載舟,水也能覆舟」。融資高杠桿既是當前中國股市與以往中國股市最大不同的點,也是推動這一輪股市飈升及瘋狂的動力,同時也是當前中國股市暴跌的主因。當前中國股市之所以會越跌越是嚴重,即使是政府出來救市也效果不佳,原因就是在於融資高杠桿的的強制平倉。
我們可以看到,在股市上漲時,兩融余額成幾何級數地快速增加。而在股市暴跌時,兩融余額也在快速減少。截至7月6日上海深圳兩市兩融余額1.7萬億元,較前一個交易日減少1,300億元,降幅為6月19日首次下降以來最大,且連續11個交易日下降,及兩融余額累積減少了近5000多億元。如果股市價格再下跌,兩融余額仍然會減少,目前已經到了一個重要的節點。
至於場外融資的暴倉,估計現有的風險已經釋放得差不多。但實際結果如何,由於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要准確地來估計其風險仍然是不確定。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已經不是影響股市暴跌的主要因素了。
不過,從這兩天中國股市出現史上最大的上市公司停牌潮來看,股權質押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融資杠桿強制平倉的主要風險點。這兩天,中國A股持續多日千股跌停,許多上市公司為了「自救」「自保」,紛紛停牌「自救」。截至7月7日晚11時30分,已停牌及擬於今日停牌的股票數目達1241隻,佔全市2808家上市公司超過44%,單日急增477股停牌。也就是說,每7家上市公司便有3家停牌。如此大規模上市公司停牌的異象,令讓市場感覺到十分詫異。這也是中國股市又一大奇觀。
那麼,國內這些上市公司為何紛紛都打出停牌這一招?其實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都把其手中的股票作為一種重要的融資工具,即股權質押,以便手上獲得更多的流動性,但這些流動性會干什麼是不定,或許還是在金融市場循環。
所謂的股權質押就是指出債權人以持有的股票作為融資的抵押物,當債務人到期不能夠如約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就可把股票折價獲得賠償,或將作為抵押的股票賣出作為優先賠償的一種擔保方式。
今年3月11日至6月15日,上海綜合指數累積上漲54%,上市公司大股東參與股權質押融資的熱情高漲,這個區間股權質押融資占年內總額60%以上。6月15日以來上海綜合指數累計下跌27%以上,30%以上的股票價格下跌5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可能會要求大股東補倉,有的甚至會拋售質押股票以避免借貸損失。
如果質押率為30%,預警線150%,那麼一旦質押股票跌幅超過了50%,股價就會逼近預警線。目前,在今年股權質押的上市公司中,有37家公司股票的價格跌幅已經超過50%預警線。如果這些公司的股票價格繼續下跌,這些以股票質押融資公司的股票就有可能被強制平倉庫,從而引爆又一波股票暴跌。
有市場分析指出,上周五(7月3日)的大跌,不少股票價格已經逼近到1:1杠桿的融資盤,有些臨近強制平倉線。如果股票價格再下跌,這些融資盤就面臨著爆倉的極高風險。無論是兩融業務還是股權質押都是如此。這就是為何最近,兩融余額快速減少。這就是一些高杠桿的投資者在補倉或正在退出市。
根據中國經濟網報道,僅是5月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就達到366次,56%質押給券商,17%質押給銀行。如果這些公司的股市下跌超過50%,就面臨的強制平倉的巨大的風險。以上市公司股權質押融資的規模也不會太小,如果股票再下跌,國內股票市場同樣面臨暴倉的巨大風險。而且,這些上市公司能夠躲過初一,卻躲不了十五。投資者及監管者對此得密切關注。
(來自網路百家)
8. 股票質押和票據融資的風險有多大
股權質押的融資成本約為10%,質押率約40%,股票質押的市值佔A股總市值的6%。資金融出方為銀行、信託和券商,資金融入方為上市公司大股東、地方融資平台、高凈值個人等。股權質押中主板公司質押率多在5折、中小板公司在4折、創業板公司在3折。質押的股票市值為3.4萬億。其中,65%屬於流通股。粗略估計,如果上證2400點,股權質押被平倉客戶的融資余額約500億元。
股權質押:理論上有造成雪崩的風險;但實際中有多種方式化解風險。目前市場上的警戒線和平倉線比例多為160%/140%或者150%/130%。理論上,股價下跌到平倉線時,如果上市公司不補倉,質押權人有權拋售質押股權,導致賣盤湧出,且大股東可能移位,加重市場拋盤。實際中,股價跌到平倉線,上市公司會採取補倉、現金、展期等方式補救。對於場外質押,即使不補救,質押權人需經過司法程序解決,至少需要1.5個月。
票據規模和股市行情呈正比,票據貼現資金進入股市的規模及其影響尚難以估計。農行和中信銀行票據案件事發後,票據利率有所上行,但還算穩定,對銀行間流動性影響較小。票據管理的漏洞在於,小眾業務,管理人員少;銀行背書,風險低導致保管環節薄弱。
融資融券余額9154億,為高峰期的40%,杠桿在1:1左右。客戶主要為高凈值個人。券商的融資利率平均為8.5%,大部分融券的利率為10.60%。融資保證金的比例在25%-150%;融券保證金比例不低於100%。近期股市下挫,兩市融資買入額佔A股成交額比例降至4.3%。
兩融風險大部分釋放完畢,觸及平倉線的客戶通過追加擔保物等方式避免強平,未來發展取決於股市行情。1月28日客戶整體擔保比例為225.5%,遠高於150%的預警線。2016年以來融資融券業務日均平倉近6000萬元,比2015年下降約40%,佔全市場交易量很小。
去杠桿的延續與帶杠桿股市監管:調整時形成諾米多骨牌效應,做好控制風險預案;通過補倉、展期、過橋資金等方式化解股票質押風險;及時掌握股票質押平倉規模及健全票據管理;及時與市場溝通,避免恐慌情緒傳染。
9. 股權質押股權融資區別是什麼
股權質押類產品和股權融資類產品的主要區別主要表現在一下三個方面:
股權質押類產品本質上屬於信貸資產類產品(融資),股權質押只是這類產品的擔保形式;而股權融資類產品是指將募集資金融資到股權或收益權當中的產品。
股權質押類產品的風險包括企業信用風險、因利率變化而導致的再融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一般來說本金得到保障的可能性大於後者;而股權融資類產品的風險主要來自企業回購能力的高低。
信貸類產品的擔保方式除了股權質押外,還包括政府擔保、企業擔保、收益權質押等多種方式;而股權融資類產品的擔保方式本身就包括了股權質押。
融資融券和股票質押融資的區別是什麼
股票質押融資只能融得資金,無法做空。融資融券可以融得資金,也可以融得證券,融得的資金再買股票就增強了多方力量,融券則增強了空方力量,因此融資融券是一種即可做多也做空的雙刃劍。
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股票質押融資,融得的資金可以不用來購買上市證券,當然,針對具體的融資主體,國家對其融得資金的用途會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證券公司通過股票質押融資取得的資金只能用來彌補流動資金不足,不可移作他用。融資融券中的融資,獲得的資金通常必須用來購買上市證券,增強了證券市場的流動性,在一定條件下加快了證券市場價值發現功能。由此可見,融資融券與資本市場聯系更緊密,股票質押融資可能既涉及資本市場,也直接涉及實體經濟。另外,與股票質押融資有個相類似的概念是股權質押融資,主要是指以非上市公司股權提供擔保以融通資金。
股票質押融資和融資融券都是對融入方的授信,故都需要擔保物。股票質押融資,它主要是以取得現金為目的,因此擔保物不可能再用現金,它的主要擔保物是有價證券,例如上市公司股票、證券融資基金以及公司債券等。融資融券中,擔保物既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現金。
股票質押融資一般由銀行、典當行等機構辦理,資金融出主體與融資融券有明顯區別。融資融券在各國採取了不同的運作模式。例如,在美國市場化分散授信模式和日本專業化模式下,融出資金的中介有證券公司和證券金融公司,但最終的資金融出方通常是銀行。我國採取的運作模式則規定資金融出的直接主體是證券公司,即證券公司以自有資金、證券向客戶融資融券;同時,確立了證券金融公司向證券公司提供轉融通的制度。
一般而言,融資融券相比股票質押融資而言,風險可控程度更高。由於融資融券所獲得的資金或證券都有專門的賬戶記錄,因此監控其市值變化、測算風險程度和要求追加保證金相對都是比較容易的。並且,融資融券的杠桿比例可以根據情況調整,在市場整體風險不大時可適當放大杠桿比例,反之則可收緊。股票質押融資實質是質押貸款,其資金用途雖然可能會有限制,但監控難度顯然大得多,當股票市值下跌時,借款債權的風險就隨之增加。
融資融券是一種標准化的產品,在交易規則和合約細節上,都有比較明確具體的安排或規定。股票質押融資則不是一種標准化產品,在本質上更體現了一種民事合同關系,在具體的融資細節上由當事人雙方合意約定。
就個人融資者而言,如果融資的目的是用於購買股票,融資融券和股票質押融資都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但兩者對機構融資者的影響就不一樣了。例如,對於證券公司而言,融資融券拓寬了業務收入渠道,是一個基於創新產品的盈利增長點,而股票質押融資對於券商來說盈利能力沒有改變,融來的資金只能用於補充流動資金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