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
(2)不合理,只通過一次測量,數據具有偶然性,不具備普遍性.
(3)杠桿的重心不在支點上,杠桿的重力對杠桿轉動產生了影響,導致拉力F的大小比由杠桿平衡條件計算出來的數值偏大.
(4)10.
❼ 小明和小華「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他們的研究過程如下:①體驗:他們用螺絲刀將騎馬釘撬起,發現有兩種
①圖b中,要用螺絲刀將騎馬釘撬起,應向下用力如圖所示:
②若用力與鉤碼在支點的同側,則需向上用力,若力與鉤碼在支點的異側,則需向下用力;
根據表格中數據,可知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
由表格知,序號6的數據不符合杠桿的平衡條件,從圖2可知,測力計斜拉時,拉力的力臂並不等於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
故答案為:①見上圖;②力與鉤碼在支點的同側,則需向上用力,若力與鉤碼在支點的異側,則需向下用力;F1L1=F2L2;6;拉力的力臂並不等於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
❽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小明將杠桿放在水平桌面上,發現杠桿右端下傾,那麼他應該將杠桿左
(1)因為杠桿右端下傾,所以應該將杠桿左端的螺母向左調節,使杠桿在水平平衡,以便於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
(2)由圖可知,杠桿左邊鉤碼個數與格數的乘積為12,由杠桿平衡條件知,杠桿右邊鉤碼個數與格數的乘積為12,但由於鉤碼總數為8,A點已掛4個,故杠桿右邊鉤碼個數不能超過4,所以應在杠桿右側3處掛4個鉤碼或右側4處掛3個鉤碼,圖形如下
(3)根據杠桿平衡時,其動力與動力臂的乘積剛好等於阻力與阻力臂的乘積,故杠桿平衡條件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故答案為:(1)左、水平位置、便於測量力臂;(2)①應在第3格掛4個鉤碼;②在第4格處掛3個鉤碼;(3)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❾ 在「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實驗中,小明設計的實驗報告(部分)如下,請完成空格處的內容
(1)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鉤碼的重力,方便記錄動力和阻力.所以實驗器材中需要有彈簧測力計.
(2)杠桿支在支架上,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3)為了進行多次實驗,要多次改變鉤碼的位置和數量.這樣得出的實驗結論才具有普遍性.
故答案為:彈簧測力計;平衡螺母;水平;位置和數量.
❿ (1)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①實驗前他應先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______.②
(1)①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是為了便於測量力臂;
②設每個鉤碼的重力為G,
因為F1L1=F2L2,所以FB=
=4G,即B點需要懸掛4個鉤碼;
③當彈簧測力計在圖乙所示的C位置斜向下拉時,力臂變小,即L
1<4L,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得,2N×2L=F×L
1,因為L
1<4L,所以F>1N.
(2)①讓同一鋼球從斜面不同的高度由靜止滾下,控制了鋼球的質量,改變的是鋼球到達水平面的速度,因此探究的是動能大小與速度的關系.
②讓不同質量的鋼球,從斜面相同的高度由靜止滾下,控制了鋼球到達水平面的速度,改變的是鋼球的質量,因此探究的是動能與質量的關系.
③該實驗中斜面的作用是控制鋼球滾到水平面的速度.鋼球推動木塊運動的距離,來比較鋼球動能大小,這里採用了轉換法的思想.
故答案為:(1)①便於在杠桿上直接讀出力臂大小;②4;③大於;
(2)①速度;②質量;③速度;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