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障礙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障礙

發布時間:2022-02-04 15:52:08

A.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 為什麼中國高層不同意

不是不同意,市場化是一個趨勢,這是大家都認同的,但是任何改革都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改革要考慮到當時的國情,國情和改革步伐一旦錯位就會很麻煩的

B. 什麼是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有什麼風險

92年的英鎊,97年的泰銖,怎麼死的?
通脹壓力,黃金儲備不足等都是大問題

C. 中國為什麼不能實現美國人民幣匯率不能實現市場化和自由化關繫到什麼

你只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沒有開銀行。
然後你就明白了。

D. 一直在說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但搞不清一個根本問題: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匯率市場化

答:穩定了匯率,就能基本鎖定進出口的成本。匯率的變動涉及到本國金融的穩定,如果匯率完全放開,會出現國際炒家利用該國的經濟弱點而操縱該國貨幣,造成巨大的金融動盪。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這樣發生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一直沒有開放資本項目的原因吧。

同時,匯率也是國際關系中的重要議題。美國壓迫中國讓人民幣升值,表面目的是減少中國出口對美國本土產業的沖擊,但將來有可能為做空人民幣埋下伏筆。

E. 試分析人民幣加入sdr以後,人民幣兌主要儲備貨幣匯率將受到哪些因素影響。一

央行行長表示,加入SDR有以下一些目的,中國可以成為很多國際商品定價國,中國可以在國際資本市場以更低的成本借貸,人民幣可以被更多的國家需求等等。這些目的是經濟層面的目的,但是上文論述過SDR帶來的這種經濟利益對中國來說是有限的。其實,並不是人民幣一定要加入SDR才能實現上述目的,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帳戶開放一樣可以實現這些目的,而加入SDR只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各種努力中的一種。 如果人民幣成為國際化貨幣以及我國資本帳戶開放,我國自然有在國際市場上扮演定價國的資格;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融資成本一樣會降低;國際資本也自然會大量流入我國。人民幣加入SDR,只能說加速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在我國很多內在的保障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還不成熟的時候,可以讓國際社會先承認人民幣正在國際化的事實。 為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我國還需要配套相關的金融市場改革措施。例如最明顯的一項改革就是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如果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定價不是市場完成的,那人民幣不會成為全球其他國家普遍接受的儲備貨幣。而要讓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前提就是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否則如果人民幣自己的價格都不是由市場決定的,其相對於其他貨幣的價格無法做到由市場決定。而人民幣利率市場化,還必須要配合全方位更深入的金融市場改革,並非央行取消人民幣存款利率上限就等於利率市場化。此外,我們要區分名義匯率市場化和實際匯率市場化的區別,因為後者才是真正的市場化,對人民幣自主政策的制定才有幫助。由此可見,我國推動國際資本帳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但是我們也要明白「拔苗助長」的風險和危害。 人民幣加入SDR的主要好處之二:獲得認可,提高人民幣聲望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迫切希望通過加入SDR提升自己在IMF和全球經濟格局中的聲望。人民幣和中國經濟實力獲得認可,是一種政治上的訴求。這種訴求是否要通過IMF來滿足未嘗可知,因為IMF自身也存在體制上的問題。我國倡導建設亞投行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包含了我國對IMF的失望。 IMF創造SDR,希望部分取代美元成為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然而,SDR自身設計的缺陷以及IMF成員國利益訴求的不一致,嚴重阻礙了SDR的發展。到目前為止,SDR在全球儲備中所佔份額不足4%。SDR給成員國帶來的經濟利益有限,尤其是受到分配不合理的影響,許多成員國並沒有從SDR中獲得什麼好處。而人民幣加入SDR儲備貨幣的籃子,更主要的意義是配合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升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和比重。當人民幣真正從RMB變成CNY的時候,我國在國際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諸多訴求自然能夠得到滿足

F.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中國的經濟的影響

論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
[內容摘要]在對人民幣匯率機制現狀和問題做了闡述分析的基礎上,作者認為,人民幣匯率真正回歸到有管理的浮動是匯率調整的主導趨勢,並就人民幣匯率機制如何改革,如何確定匯率水平,如何逐步完善匯率機制市場化等問題提出了改革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匯率機制;浮動匯率:匯率目標區
當前,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是我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本文就此問題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和分析,並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有關改革的政策措施。
一、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994年人民幣匯率並軌,1996年12月1日人民幣實現了經常項目下可兌換,從此人民幣匯率機制的運行建立在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的基礎上,但匯率形成機制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強制結售匯制度,即除了少數外商投資企業外匯收入和少數經批准可保留的外匯收入外,其他多數中資企業仍需無條件地把外匯收入全部賣給外匯指定銀行。二是中央銀行對各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匯周轉頭寸實行限額管理,也就是說,外匯指定銀行在辦理結售匯過程中,對於超過其規定的結售匯周轉頭寸,必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拋出;反之,對於不足其規定的結售匯周轉頭寸,該外匯指定銀行必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補足。這樣頻繁進行的「拋」或「補」,便形成了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並以此為基礎形成次日交易貨幣(美元、日幣、港幣)對人民幣交易的基礎匯率。
上述匯率機制的形成,雖然由市場供求來決定,但是從嚴格意義來說,它並未形成全面的外匯供求關系。這是因為:
1.雖然目前我國對經常項目的外匯支出基本上沒有限制,但是對資本項目仍實行較為嚴格的管理,這種外匯體制下的外匯市場上形成的外匯交易關系受到體制約束,不能充分、完全地反映市場真實的外匯供求關系。加之,在近幾年的實際運作過程中,由於出口貿易增長快,外貿出現大額的順差,同時外資大量流入,特別是在1996—1999年間,人民幣的利率水平高於美元的利率水平,造成結匯額大於售匯額,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表現為外匯持續供大於求,而同期限外匯需求則相對不足。在銀行外匯市場主體缺乏,市場內在機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市場機制調節外匯供求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雖然中央銀行幾次調整了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售匯周轉外匯頭寸,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外匯供求關系,於是只能是中央銀行被動入市進行干預,充當外匯交易最後差額的承擔者,失去了外匯調控的主動權。
2.匯率變化缺乏彈性。1994年以來,除1997年外,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出現雙順差的局面。外匯市場上外匯長期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況,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不可避免,為此,人民幣匯率水平不是純粹由市場供求決定,在很大程序上,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從1995年到2001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5%,近三年多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只是在1美元兌8.27—8.30元人民幣之間波動,波動幅度和彈性區間極小,匯率基本上是釘住美元。因此,如何真正回歸到按多種貨幣不同加權所組合形成的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動而變動,以及主要根據市場供求來確定匯率,還需作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3.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利率尚未實現市場化,資金不能自由流動以及金融工具的匱乏,都造成我國外匯市場仍是一個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場。因此,中央銀行的干預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對外匯的供求起到很大的調節作用。
二、對匯率機制改革的思考
要形成真正由市場外匯供求確定的匯率運行機制,必須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使外匯資金供求完全放開,這才能實現市場真正的供求關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實現了資本項目下人民幣的可兌換,也不能忽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和中央銀行的干預調控作用。
如何確定一國貨幣的匯率水平,保持一種「最佳」或「適當」的匯率水平,涉及到均衡匯率問題。也就是說,使匯率的變動與一個經濟內部和外部關系獲得一種協調、合理的關系,方能促進和達到內外平衡和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充分發揮人民幣匯率作為調節整個國民經濟的杠桿作用。為此,應進一步鼓勵和推動人民幣匯率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研究。國際價值論、購買力平價論,出口換匯成本、均衡匯率模型、匯率預警模型以及其他有關模型都值得研究和探討。
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金融市場將全方位開放的框架下,應構建和完善市場機制——特別是人民幣匯率機制。世界貿易組織所倡導的基本原則是自由競爭原則、自由貿易原則、非歧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在這種原則下,我國經濟要全方位與國際接軌,適應和迎接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挑戰,就必須撤除資本國內外自由流動的障礙。這就要求做到國內外資金價格市場化,首先是利率的市場化,進而是匯率的市場化。也就是說,在逐步實現資本項目開放的條件下,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是人民幣與外幣的價值比較和自由兌換形成的市場均衡匯率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把國內外市場價格信號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確地反映出來,才能使中國經濟與實行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原則的國際經濟融合,才能使國內價格體系逐步與國際市場價格體系真正接軌,才能使競爭機制在各個層面上反映出來。
三、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建議的評述
近年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成員國第四條款年度評估報告中,對於世界經濟增長顯著放緩背景下中國經濟的良好表現給予了肯定,並高度評價了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提出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建議。主要內容包括:(1)逐漸增加匯率彈性,以有助於中國加快融入世界經濟以及推進結構性改革;(2)歡迎最近更多地使用匯率波動區間,鼓勵將來更大范圍地使用有關區間,扦逐漸放寬波動空間;(3)在放寬匯率浮動區間的基礎上,改為釘住一籃子貨幣。
總體而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本贊同我國在金融市場改革方面採取的漸進做法,但是,具體分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建議,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G. 人民幣匯率將實行市場化改革了嗎

據報道,從經濟領域的對外開放來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認為有「三駕馬車」值得關注,其中之一就是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匯率之所以能夠維持相對均衡態勢,離不開背後的市場化改革。

專家表示,從目前經濟工作總基調來看,穩中求進是最基本的要求,包括了怎樣維持經濟穩定健康增長;改革方面則考慮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論從貨幣政策層面還是促進改革層面,深化匯率市場改革都是出於綜合考慮的結果。

希望人民幣的匯率可以早日實現市場化!

H. 人民幣匯率為什麼要市場化

匯率市場化就是由市場決定匯率,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現實中由於中國經濟發展時間太短而不強大也就沒有與外國(美國)進行市場化竟爭的實力。一旦匯率交給市場,中國一定是最吃虧的。

I. 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障礙

國際經驗表明, 一國要實現資本項目的對外開放至少應具備下列條件: 較低的通貨膨脹率, 合理的利率、價格, 健全的國內金融體系, 較強的宏觀調控能力, 發達的資金市場, 外匯收支的大體平衡, 靈活而高效的微觀企業機制, 完備而有力的金融監管和法律法規等。
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實力還不能完全滿足貨幣自由兌換的要求, 資本項目的開放還受到許多條件的制約。主要是:。
1.人民幣匯率、利率形成機制不夠完善。在目前的結售匯制度下, 人民幣匯率水平並不是完全反映外匯市場供求的均衡匯率。國家對市場行為主體持有、使用外匯還存在著諸多限制, 決定人民幣匯率的銀行間外匯頭寸市場被幾家大銀行所壟斷, 匯率缺乏真實性。在這樣的情況下開放資本項目, 將會導致外匯供求的失衡和外匯市場的混亂。
我國現行的利率形成機制也尚未完全市場化, 通過利率杠桿調節國內資金流動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難以通過利率和匯率的相互影響調節國際資本流動。國內利率水平和國際比較仍有差距並缺乏穩定性, 資本項目開放以後, 當國內利率高於國際水平時, 會導致大量外資涌進, 沖擊國內市場, 誘發通貨膨脹; 而當國內利率低於國際市場利率時, 又會引起資本外逃和貨幣貶值, 嚴重時可導致金融危機。
2.通貨膨脹的壓力依然存在。幾年來, 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已使中國的通貨膨脹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但不斷增加的財政赤字使通貨膨脹的隱患依舊存在。在幣值穩定的基礎上開放資本項目, 必然導致外資的大量流入和外匯儲備的增加, 從而加大外匯占款的基礎貨幣的投放量, 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可能性。
3.國內金融市場不夠完善。資本項目開放將使國內外金融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 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會很快傳遞到國內, 而健康的金融市場體系能較好地應對各種沖擊, 具有自我減震作用。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還不夠成熟, 金融機構類型單一, 壟斷性強; 金融產品種類稀少, 交易量小, 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金融機構還尚未建立起適應國際競爭的機制; 短期貨幣市場與外匯市場的發育還很幼稚, 中央銀行無法通過它們進行有效的調控。
4.微觀經濟主體缺乏活力。企業是微觀經濟活動的主體, 由於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體制所致,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普遍低效, 目前處於轉制過程中的國有企業虧損面相當大, 由於企業缺乏自主權、經營管理不善等種種原因, 企業尚不具備靈活的機制來適應資本流動、資本價格變動和匯率變動帶來的影響, 國際競爭能力十分薄弱。
在這樣的情況下開放資本項目會導致國有企業的處境更加艱難。當然政府可以通過傾斜政策加強對國有企業的扶植, 但是企業在國家的「保護傘」下會變得更加軟弱, 同時, 這樣還會加重國家財政的負擔, 加大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J.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後,央行如何穩定匯率

是的,拋外儲賣出美元買入人們幣

閱讀全文

與人民幣匯率市場化障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蒙古經濟金融發展有限公司 瀏覽:523
金融公司招培訓專員靠譜嗎 瀏覽:210
全國現貨交易所有哪些 瀏覽:182
申萬期貨交易平台 瀏覽:587
非金融服務利息可以開票嗎 瀏覽:803
互聯網理財恆昌財富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734
鼎豐集團做什麼 瀏覽:282
杠桿視頻物理大師 瀏覽:201
匯率20天內變化快嗎 瀏覽:293
英鎊對人民幣匯率快易 瀏覽:947
大宗交易所之家 瀏覽:291
外匯交易中ac指數 瀏覽:718
購買外匯用途限制 瀏覽:238
杠桿動力與阻力區別 瀏覽:561
益盟黃金眼公式 瀏覽:2
石油山東股票 瀏覽:968
成都市市屬國有企業投融資 瀏覽:376
中行換外匯要辦卡 瀏覽:583
昌月股票 瀏覽:664
原油期貨到期油會漲還是會跌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