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近美國一直用人民幣匯率來作文章,請教一下有關方面的知識。
轉移國內矛盾
⑵ 中美關系緊張對匯率的影響
5月9日至10日,在第十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期間,美方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升至25%,並計劃對額外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25%關稅。中美貿易再掀波瀾,離岸人民幣匯率一周之內貶值超千點,收於6.845,而且是在美元指數走弱的情況下大幅貶值。中美貿易戰下,人民幣匯率將向何處去?
我們認為,中美貿易沖突迭起勢必帶來人民幣貶值壓力,但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和大幅貶值的空間都沒有。而若中美貿易談判走向緩和,人民幣匯率仍將受到更多支撐:金融對外開放帶來外資流入,以及中美利差短期回到安全區間,是其中比較突出的兩個因素。
看形勢:中美貿易戰勢必帶來人民幣貶值壓力
年初以來,人民幣匯率升值主要是市場供求推動的結果,其核心原因是中美談判取得積極進展提振了市場情緒,而與政策干預關聯不大。而人民幣匯率近期快速貶值,也與中美貿易談判的反復相吻合(圖1)。當前情境,與去年6月下旬美方決定加征關稅後,人民幣匯率的一波急貶有相似之處,但市場供求的主導性更強。當時,人民幣中間價的拆解中可以看到政策助推貶值的影子;而上周人民幣中間價的變化也呈現出這一跡象,但市場供求是主導因素,逆周期因子是否助推貶值有待觀察(圖2)。上周期權市場反映人民幣貶值預期快速躥升,體現中美關系反復導致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看法轉變。
看美元:人民幣與美元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美元震盪偏強但缺乏持續大幅上行的動能,因此人民幣匯率有階段性的、較有限的貶值壓力
當前,美國經濟「一枝獨秀」的現狀尚未根本改變。近期受困於「火車頭」德國經濟的波折,歐洲經濟復甦之路依然蹣跚反復,只有美國經濟依然保持相對強勢的狀態。不過,今年一季度美國經濟表現強勢,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中美貿易談判的轉圜、得益於全球風險偏好的回升;而一旦中美貿易關系走向惡化,這一切可能都會打個折扣。根據IMF的測算,對中美之間所有貿易徵收25%的關稅,將使美國的GDP下降0.3%-0.6%,使中國的GDP下降0.5%-1.5%。近期,美國經濟超預期的程度已持續弱於歐洲,其在中美貿易戰中面臨的「雙輸」沖擊,將會進一步限制美元指數上行的空間(圖3)。
看經濟:外部沖擊下需要人民幣匯率更有彈性,機械承諾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不太可取
中美貿易戰最直接的沖擊就體現在出口上。2018年11月以來,全球出口增速大幅下挫,全球貿易向2015-2016年的形勢演化。2018年對美國對中國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25%關稅,導致這部分商品出口增速從20%下挫至-10%左右;美方此番對中國商品全面徵收25%的關稅,將對中國出口產生重大沖擊。
事實上,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出口凋敝已經構成中國經濟減速的一條主線。2012年,中國出口增速從20%下挫至8%,當年中國GDP增速目標不再「保8」(從9.5%下降到7.9%),而是把新增就業作為政府工作報告的首要目標。國內政策也只進行了有限的寬松,繼續踐行房地產調控,當年4月12日人民幣匯改也進行了一次比較實質性的改革,將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從0.5%擴展到1%;2015年,中國出口增速從6%下挫至-3%,當年8月11日的匯改引入了人民幣中間價的市場定價,國內政策在寬松基礎上又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
回顧過去,至少有兩個啟示:1)出口減速是倒逼中國加速改革調整的因素;2)出口減速要求人民幣匯率更有彈性。
當前中美貿易談判正酣,美國率先加征關稅,而中國不加干預,讓人民幣按市場供求方向貶值,是短期博弈的一個層面。但中美貿易談判只要繼續,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和大幅貶值的空間都沒有:大幅升值,不符合當前人民幣匯率並未明顯低估的基本面,也會顯著削弱中國的出口競爭力,並可能加劇不利的資本流動壓力;大幅貶值,不符合秉持重商主義理念、施壓中國迅速削減對美貿易順差的美方訴求。目前來看,中美匯率協議的大框架或與《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的匯率部分相似:更加註重匯率(調整)規則的「公平」,而不以促成美元大幅貶值為目的。何況,人民幣也不是美元指數的構成貨幣!
如果中美貿易談判走向緩和,那麼人民幣匯率仍將受到支撐。
第一個支撐是,金融對外開放帶來外資流入。2019年,受益於MSCI提高A股納入因子、富時羅素GEIS指數集合納入A股、彭博巴克萊指數納入中國債券,海外資金被動流入將大幅增加,規模保守估計在1000億美元以上。對比2018年中國國際收支總差額為1087.7億美元,該體量不容小覷。而且,海外還可能繼續主動增配中國。目前,全球資金對美國資產的配置處於歷史最高水平(超高配),但新興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已經超過60%,中國又是新興市場的佼佼者,海外資金的重新配置有望帶來可觀的外資流入。
第二個支撐是,中美利差短期回到安全區間。
隨著美聯儲暫停加息並於5月啟動停止縮表計劃,年初以來美債收益率震盪下行;倘若中美談判走向緩和,以當前中國經濟展現出的「韌性」,以及中國政府不「走老路」的決心,中國利率下行速度應不會太快。短期內,中美利差能夠提供一定緩沖,但其走向取決於中美貿易戰的形勢
⑶ 翻譯一篇有關人民幣匯率的文章 要專業的 謝謝了 機器翻譯的免進
2002年開始的美元貶值,只是使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相比降低了升值幅度,並沒有像浮動利率被操縱一樣改變其匯率的基本特性,因此,到處都能聽到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很明顯可以幫助中國建立一個健全的經濟發展環境。對企業來說,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有利於他們的成本預算和擴大海外貿易。對海外投資者來說,這樣確實能保護他們的投資利益。更重要的是,人民幣匯率穩定有利於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實施,有利於抑制通貨膨脹,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財政穩定。中國的經濟與許多發達國家高度互補。這些國家主要從中國進口原材料和輕工業產品,這樣有利於他們修整國內的工業結構,促及經濟發展水平,同時,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相對低價的出口商品可以提高進口國家居民的實際收益水平,刺激其他領域的消費,提高經濟增長.人民幣匯率增值會把這些利益都抹去。然後,對復興的探索卻不是很明了,也不容樂觀,就像對國際金融市場增加的不確定一樣。保持中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勢頭和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可以促進區域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增長,保持國際金融的穩定,進而擴大對世界經濟的支持,正如它設法恢復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在這種意義上來講,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使中國企業和全球經濟受益。
目前的匯率體制與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企業的承載能力和金融機構的管理水平相適應。但是,不完善的匯率形成機制已經引起了管理當局的極大重視.由於缺乏積極的國內和海外外匯交易市場機制,企業和人民應對匯率風險的意識十分薄弱,在市場上應對風險的方法也不足。
⑷ 求有關人民幣匯率預測的文章
從六大因素看人民幣匯率
摘要: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一直是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中國政府在通過不斷評估人民幣升值問題的國際影響和國內影響之後,於2005年07月21日開始採取漸進方式允許人民幣匯率浮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從單一釘住美元改為釘住一攬子貨幣、放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隨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開始攀升。現在人民幣升值成為全球政治和經濟搏弈的中心。
關鍵字:匯率 價格 升值 貶值
正文:自從中國啟動匯率改革以來,有關人民幣下一步升值多少的猜測便成為熱門話題。但是,中國進行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目的並非「升值」,而是要建立起由市場力量對匯率進行定價的新「機制」。在10多年來的匯率改革中,人民幣匯率始終保持著穩中有升的基本格局,其間雖然也經歷了貶值和升值壓力的交替影響。上世紀90年代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後的一段時期,人民幣遭遇到了貶值的巨大壓力,有人認為人民幣存在被高估的現象。剛邁人21世紀不久,人民幣也出現過短期的貶值壓力。過去的幾年,人民幣匯率面臨的是升值的強勁壓力,又有人認為人民幣存在被低估的現象。其實,人民幣存在貶值或升值壓力的交替影響,及被認為高估或低估的現象都是在現行人民幣匯率安排下所形成的對匯率預期的正常反映。現階段的人民幣匯率正是在不斷地經受貶值和升值的交替壓力之下維持基本穩定的。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人民幣匯率即使有微弱升值,但在參考「一攬子貨幣」和市場供求等因素的新機制下,人民幣不會升值太多。人民幣值的大幅升值必然引發經濟的劇烈動盪,蒙代爾就曾經警告說,人民幣升值會對亞洲經濟貨幣政策一體化產生不利影響,會導致東南亞不穩定,甚至可能會導致東亞地區經濟的衰退。而且人民幣匯率的波動肯定要受我國國內經濟狀況、價格水平、國際收支等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對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已經減弱,所以人民幣匯率會在基本穩定的前提下略有升值。
一 中國的財政經濟狀況變化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中國GDP的增長和財政收支的增長是直接助長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根本原因。但隨著宏觀調控的力度不斷加大,GDP的增長率將會放慢。同時,財政上的增收因素變化和一些減稅措施的出台和彌補國有資產損失而增加的財政支出,會影響到財政狀況。總體上看,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財政經濟因素仍舊存在,但已經減弱。
二 國際收支狀況變化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資本項目下的收支狀況,對匯率影響是長期的、而且是雙向的。資本收支順差,短期可能引起本幣的升值,但因為順差是順差國的負債、逆差國的權益,這種負債的積累必然又會導致本幣的貶值。中國國際收支的3個主要構成部分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其中,經常項目在人民幣匯率決定中的作用在減弱;資本項目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在逐步加強;外匯儲備的作用以調節國際收支為主轉向了以干預外匯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為主。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幣匯率的升值,我國的對外投資會有所增加,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外資流入,但影響有限。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仍將推動人民幣匯率上行,但力量將有所減緩。
三 價格水平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中國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基本上可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商品零售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作為參照,其原因是作為這兩個指標的現行統計范圍內的絕大部分商品都是可以用作對外貿易的。數據表明:近10年來的這兩個指標總體上升是緩慢的,低於同期的美國同類指數的上升幅度。這是構成人民幣實際匯率穩中有升的一個基本原因。然而,同期的中國的非貿易商品,例如,住宅、醫療、教育等,即基本上沒有進入國際貿易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水平卻以遠超過貿易商品價格水平的速率上升,形成了貿易商品價格與非貿易商品價格嚴重背離的現象。
一國非貿易商品價格水平的上升會引導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最終推動貿易商品價格水平的提升。但在中國,由於富餘勞動力的大量存在與出口結構趨同造成的內部競爭,使得這種成本轉移推動貿易商品價格水平上升的速度變得比較緩慢。
四 擴張性財政政策淡出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可以刺激經濟,增加產出和收入,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本國貨幣價值變化的影響卻有著不同的作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會使本國貨幣貶值;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卻會使本國貨幣升值。
我國從1998年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擴大政府支出和發行公債為主要內容。從1998年到2004年,累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達9100億元,每年拉動GDP增長1.5-2個百分點左右。連續幾年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所形成的對人民幣的升值因素是非常強勁的。進入2005年,我國先前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已經淡出,轉向穩健的財政政策。可以認為,影響人民幣升值的財政政策因素已轉為「中性」。
五 國際因素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現階段美國經濟狀況變化是對人民幣匯率影響最大的國際經濟因素。美國經濟狀況變化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利率,美聯儲連續幾次提高利率。而人民幣利率只調高過一次,幅度為o.27%。人民幣升值壓力中的美元低利率因素已經消除。二是匯率,美元匯率連續幾年的大幅度走低是人民幣升值壓力突現的重要原因。隨著美元匯率的穩定,加上美聯儲持續加息和市場加息預期的基調,為美元匯率反彈注入了新的動力。可以說,人民幣升值壓力中的美國經濟狀況影響因素已經鬆弛。另一方面,受國際油價攀升和颶風影響,今年美國經濟增長比上年有所放慢,但隨著美國財政刺激措施逐步奏效以及災後重建投入的增加,將會刺激美國國內需求回升和就業增加,估計美國經濟繼續處於平穩增長期。雖然歐元區經濟則很難走出低迷,但日本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這些因素也有助於保持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的發展趨勢。
六 預期與投資的影響
人們的預期會影響一國貨幣對外匯價。目前市場對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預期較強。但由於目前市場交易者在市場的投資還是比較謹慎的,外匯市場投資計劃也比較理性,不會像股票市場那麼極端,所以不會出現匯率大幅度升值的可能。
另外,央行對匯率水平的態度也很重要,這個態度可能具體反映到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管理上來,進而影響人民幣的走勢。央行報告重申要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總之,中國深化經濟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穩定的、持續的、較高速度的發展,只要這一發展態勢不變,那麼由此形成的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的基本格局也將會延續。所不同的是,未來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將會更完善,而且金融機構和進出口企業已開始適應具有靈活性的匯率機制,並且對今後的業務發展顯示了信心。今後,中國將繼續按照主動、可控和漸進的原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健全面向市場、更加具有彈性的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人民幣未來的走勢不會大幅度升值。
⑸ 關於匯率的
Classification of 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s and Monetary Policy Frameworks1
Data as of June 30, 2004
This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based on members' actual, de facto, arrangements as identified by IMF staff, which may differ from their officially announced arrangements. The scheme ranks 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s on the basis of their degree of flexibility and the existence of formal or informal commitments to exchange rate paths. It distinguishes among different forms of exchange rate regimes, in addition to arrangements with no separate legal tender, to help asse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choice of 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 The system presents members' exchange rate regimes against alternative monetary policy frameworks with the intention of using both criteria as a way of providing greater transparency in the classification scheme and to illustrate that different exchange rate regimes can be consistent with similar monetary policy frameworks. The following explains the categories.
Exchange Rate Regimes
Exchange Arrangements with No Separate Legal Tender
The currency of another country circulates as the sole legal tender (formal dollarization), or the member belongs to a monetary or currency union in which the same legal tender is shared by the members of the union. Adopting such regimes implies the complete surrender of the monetary authorities' independent control over domestic monetary policy.
Currency Board Arrangements
A monetary regime based on an explicit legislative commitment to exchange domestic currency for a specified foreign currency at a fixed exchange rate, combined with restrictions on the issuing authority to ensure the fulfillment of its legal obligation. This implies that domestic currency will be issued only against foreign exchange and that it remains fully backed by foreign assets, eliminating traditional central bank functions, such as monetary control and lender-of-last-resort, and leaving little scope for discretionary monetary policy. Some flexibility may still be afforded, depending on how strict the banking rules of the currency board arrangement are........
⑹ 通貨膨脹和匯率有關系嗎
雖然匯率對通貨膨脹有抑製作用,但是短期內收效甚微。
國際大宗商品和農產品價格對我國消費價格的影響較人民幣匯率大的多,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與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元貶值密切相關,這說明我國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目前的高通脹與美國的貨幣政策密切相關,我們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貨幣政策緊縮根治。中國政府要淡化美元的因素,結合當前國內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控,不可高估升值對通貨膨脹的抑製作用。
針對中國目前投資過熱的情況,政府必須抑制人民幣投資,防止外匯大量流入,或增加民間外匯持有量,總之,抑制流動性過剩。從長遠看復興金本位下的人民幣是必需的。我們的人民幣要同黃金堅固的掛鉤,成為後美元時代新的最具競爭力的強勢貨幣,擊垮美元體系是人民幣的長遠戰略。
美元與我國通貨膨脹的關系:貨幣政策獨立性被影響,經濟全球化及資本的可自由流動,使得政府與貨幣政策的作用空間和強度受到很大約束。美元巨貶,從而將美國經濟遇到的問題全球化,這既是本輪,也基本上是近30年來歷次全球性通貨膨脹大爆發的深層原因。中國經濟已經迅速融入到世界經濟當中,既是對美貿易的盈餘方,又是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在分享全球化機遇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因美元巨貶所輸入的通貨膨脹。這必然要影響到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從而制約著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發揮。2006年貨幣當局總資產增量中,國外資產的佔比已經高達90%,2007年這一比例差不多是100%。這就好比上游發洪水,貨幣當局既不能放任匯率簡單地堵,又不能敞開口子大規模瀉洪,只好想法蓄與疏,外部因素導致基礎貨幣被動投放的壓力不言而喻.我國巨額「雙順差」造成人民幣的巨大升值壓力,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央行不得不幹預外匯市場,買進美元、大量投放人民幣,同時在利率政策的運用上,要考慮中美利差因素,從而對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造成較大影響。當前國內流動性總體偏多的直接原因來自國際收支持續順差,間接原因則來源於人民幣升值壓力、儲蓄率過高、消費率偏低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的外在表現,僅僅依靠對沖銀行體系過多流動性以及加強信貸調控等並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流動性不斷生成和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⑺ 有關人民幣匯率升值問題的文章
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index.html
http://www.chinamoney.com.cn/column/waihui/index.html
⑻ 需要一篇外國經濟學家關於匯率的文章的英語原文!!!
Treasury Loosens Pressure on China Over Exchange Rate
By EDMUND L. ANDREWS
Treasury Secretary John W. Snow, who has been pressuring China for two months to permit its currency to float more freely against the dollar, adopted a conciliatory tone on Thursday, saying neither China nor any other country was manipulating its exchange rate.
In a long-awaited report delivered to the Senate Banking Committee, Mr. Snow pleaded for a continuation of ''financial diplomacy'' and rebuffed lawmakers in both parties who want to impose retaliatory tariffs on China if it refuses to let its currency rise in value against the dollar.
''I think we've really got their attention,'' Mr. Snow said. ''I think the financial diplomacy here of the sort that we are engaged in is the surest course to get the result we want.''
But Republican and Democratic senators complained that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had painted too rosy a picture. They said China and other Asian countries had intervened heavily in financial markets to keep their currencies cheap and give their procts an unfair trade advantage.
China's exchange rates have become an explosive political issue in the last year. American manufacturers have angrily complained that the Chinese yuan is artificially undervalued by about 40 percent, giving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an unfair trade advantage over American procts.
A cheaper currency makes a nation's procts less expensive in other countries. China has kept the value of the yuan locked at a fixed exchange rate to the dollar since 1994.
Chinese imports, like clothing, toys and consumer electronics, have been flooding into the United States for several years. Last year, America'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reached $105 billion -- bigger than the trade deficit with Japan or the European Union.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have been openly alarmed about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that deficit.
America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have cut more than two million jobs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and many companies have either started buying procts from Chinese procers or begun moving their factories to China.
Mr. Snow began turning up the heat on China and other Asian countries in September. With support from European leaders, Mr. Snow persuaded the Group of 7 instrialized countries to explicitly endorse more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 a direct signal to China as well as Japa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Other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have stepped up criticism of China's trade practices. Commerce Secretary Donald L. Evans, on a trip to China this week, bluntly warned that leaders in Beijing were moving ''far too slowly'' toward an open market economy.
''Our patience is wearing thin,'' Mr. Evans said.
But Treasury officials do not want to force China into an overnight shift in policy, worrying that such a move could hurt American companies that import low-cost Chinese goods and could also wreak havoc with China's troubled banking system.
The upshot has been an often contradictory approach in which officials berate China on one day and then try gentle persuasion the next.
In its report on Thursday,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acknowledged that China maintains a fixed exchange rate, and it said China should mov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o base its exchange rates more on the market. But it said that neither China nor any other countries were technically manipulating their currencies.
''A currency peg or intervention does not in and of itself satisfy the statutory test'' for constituting ''manipulation,'' the report said.
That conclusion, though not unexpected, received a frosty reception from both Republicans and Democrats. Senator Paul S. Sarbanes, Democrat of Maryland, displayed charts showing that China alone had bought $111 billion in foreign reserves in the last year, a move that many economists say was intended to keep the value of its currency from rising.
Senator Elizabeth Dole, Republican of North Carolina, said she was ''disappointed that this Treasury report fails to acknowledge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Senator Dole is among several lawmakers pushing for legislation that would impose stiff tariffs on Chinese imports into the United States that would be comparable to the amount that its currency was deemed to be artificially undervalued.
Senator Charles E. Schumer, Democrat of New York, asserted that the Treasury Department's report was a whitewash that failed to acknowledge China's well-documented efforts to keep its exchange rate from rising.
''It treats China with kid gloves when it should be taking the gloves off,'' Mr. Schumer said.
⑼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文章
當前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形成,雖然由市場供求來決定,但是從嚴格意義來說,並未形成真正的外匯供求關系。這是因為:
(一)強制結售匯制的缺陷。雖然目前我國對經常項目的外匯支出基本上沒有限制,但是對資本項目仍實行較為嚴格管理,這種體制下形成的外匯交易受到體制約束,不能充分、完全、真實地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加之,在近幾年的實際運行過程中,由於出口貿易增長快,外貿出現大量順差,加上外資的大量流入,特別是1996-1999年年間,人民幣的利率水平高於美元,造成結匯額大於售匯額。表現在銀行業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持續供大於求,而且同期外匯需求則相對不足。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主體缺乏,市場機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想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外匯供求根本無法做到。雖然央行幾次調整了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售匯頭寸,仍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外匯供求關系,於是造成中央銀行被動入市進行干預,充當外匯交易最後差額的承擔者,失去了外匯調控的主動權。
(二)匯率缺乏彈性。1994年以來,除1999年外,我國國際收支無論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呈現雙順差的局面。外匯市場上人民幣長期處於供大於求的情況,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不可避免。這表明,人民幣匯率水平不是純粹由市場真實供求所決定。在較大程度上,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所制約。近兩年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只是在1美元兌8.23-8.28元人民幣之間波動,波動幅度和彈性區間極小,匯率基本上釘住美元。
(三)金融市場的不完善。由於利率尚未實現市場化、資本項目未放開、資金不能自由流動、市場金融工具匱乏,這都是造成我國外匯市場仍然是一個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場。因此在今後的一段時期里,央行的干預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對外匯的供求起到較大的調節作用。
改革面臨的思考
(一)如何處理把握好市場供求與國家宏觀政策調控的關系。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運行體系中,最終必須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才能使外匯資金供求完全放開,真正實現由供求確定匯率運行機制。但需注意的是,資本項目的放開是要具備條件的,放開應逐步有序的進行。在過渡時期,即使逐步實現了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情況下,也不能忽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和央行的干預調控作用。
(二)如何保持和實現匯率的穩定與均衡。如何確定一國貨幣的匯率水平,保持一種「最佳」或「適當」的匯率狀況,這涉及所謂「均衡匯率」問題。也就是說,使匯率的變動與經濟內部和外部關系獲得一種協調、合理的關系,能促進和達到內外平衡和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充分發揮匯率在國民經濟的杠桿調節作用。為此,應進一步鼓勵和推動人民幣匯率的基礎理論研究。比如,對國際價值論、購買力平價論、出口換匯成本、均衡匯率模型、匯率預警模型以及其他理論模型和相關方案,比如盯住單一貨幣或一籃子貨幣、爬行浮動、管理浮動、單獨浮動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三)如何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金融市場將全方位的開放框架下,構建和完善人民匯率機制。世貿組織所倡導的基本原則是:自由競爭原則、自由貿易原則、非歧視原則、透明度原則。在這種原則下,為適應和迎接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挑戰,為實現經濟金融與國際接軌,就必須消除國內外資本自由流動的障礙,這就要求做到國內外資金價格市場化、進而匯率的市場化。也就是說,在逐步實現資本項目開放的條件下,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這是構築人民幣與外幣價值比較和自由兌換所形成的市場均衡匯率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把國內外市場的價格信號、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確地反映出來,才能使中國經濟與實現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原則的國際經濟融合,才能實現國內價格體系逐步與國際市場價格體系靠攏,才能作到競爭機制按照透明度的原則和共同的游戲規則在各個層面上反映出來。這是一個緊迫的大課題和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但絕不能一蹴而就,必須逐步有序地進行。
幾點建議
以當前形勢來判斷,人民幣的匯率總體水平應保持不變,這有助於匯率的穩定,有助於我國和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可考慮如下改革措施。
(一)應該對我國建國以來,各個時期,各個階段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形成、特點,問題,結合當時的經濟政治的背景和對外經濟貿易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認真總結和反思。特別是當前,人民幣受到國外升值的強大壓力時,更應該沉著應對。要總結成功的經驗,也要總結不利的教訓。
(二)改變盯住美元為「一籃子貨幣」掛鉤的匯率機制。選擇我國對外經貿往來中經常使用的若干種貨幣,按其重要程度確定權重,根據這些貨幣在國際市場上升降幅度,加權計算出人民幣的匯率。這樣的改變,將有助於人民幣匯率的水平更趨於合理。
(三)擴大匯率的彈性區間。目前人民幣匯率每日波動幅度太小,匯率缺乏彈性,可以根據國內外外匯市場的供求等因素把波動的幅度擴大到上下1%。建立內部匯率目標區。目標區上下限可定為10-15%,可根據國內外經濟貿易發展狀況,外匯市場交易狀況和匯率走勢預期以及其他因素進行階段性的調整。保持人民幣匯率調節的長期靈活性,更好的應對投機的沖擊。
(四)緩解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壓力。鑒於人民幣有升值的預期,市場已有所反應。1.外資流入有增加的勢頭(包含迴流的外匯)。美元資金除進行投資外,想獲取人民幣升值的好處,匯率走強的歐元、日元也趁勢流入,其結果將造成外匯儲備的增加,同時加大人民幣基礎貨幣的投放,形成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對此,應加強對外資投向的引導,同時進一步加強外匯儲備的管理和運用。2.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對美元外匯貸款的需求有較強的增長趨勢,一來美元利率處於低水平,二來沒有匯率風險,甚至可能獲得匯率預期的好處。對此,要引導資金的運用渠道,特別關注把美元換成人民幣使用的投向。3.增加銀行外幣業務的產品和創新。如發行外幣面值的存單、證券,代客進行國外證券買賣,開展外匯與人民幣的遠期買賣、遠期合約、貨幣掉期、外匯期權等業務。進一步溝通本外幣資金的交易、兌換渠道。通過人民幣升值心理預期的契機,進一步活躍外匯市場融資與交易、積極開展規避匯率風險業務,完善供求關系,確保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06年3月21日晚,央行宣布人民幣匯率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藍子貨幣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
從宣布的方案來看,有三個值得注意的特點。一是匯率升值的幅度大大低於市場預期,升值幅度僅為2.07%(21日國家外匯管理公布的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匯率為100美元=827.65元人民幣);二是盡管央行公告稱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但同時也不盯住一藍子貨幣,而是參考一藍子貨幣。至於這一藍子貨幣是什麼,藍子中的貨幣品種及其結構是什麼並沒有公布。但可以肯定地說,美元占藍子中肯定占重要比重,其次是日元、歐元;三是人民幣確立兌美元的中間匯率後,其波動范圍並沒有拓寬,仍在3‰的范圍之內,波動范圍大大低於實行管理浮動匯率制貨幣的波動幅度。
從以上幾個特點看,我們可以認為這次人民幣匯改是在面臨國際壓力下對人民幣匯率作出的一次漸進式的改革,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影響,長遠意義大於短期意義,歷史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這次匯改也基本體現了溫總理提出的人民幣匯改的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三大原則。
首先,這次匯改意味著央行開始正式運用匯率這一經濟杠桿來調控宏觀經濟的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實際上,自90年代中期以來,匯率這一杠桿手段一直處於旁落手段。匯率手段的運用將增強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更好地發揮政府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其次,由於這次幅度調整的微調性質,調整幅度大大低於市場預期,市場對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將隨這次調整而有增無減,人民幣有可能因此而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和隨之相聯的國際儲備資產有可能有增無減。
第三,人民幣有可能中期因此而進入小幅升值的新階段。這將和80年代人民幣的走勢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四,央行盡管稱不再盯住單一美元,但因一藍子貨幣的具體情況沒公布,再加上美元的國際地位及中美貿易的重要性,美元仍是人民幣盯住的最重要的貨幣,只不過人民幣盯住美元從原來的顯形盯住改成是隱性盯住。
第五,在宣布升值2%的同時,央行宣布調境內商業銀行美元和港幣存款利率5%,這似乎是企圖對匯率調升的影響起到對沖的作用,減緩因匯改造成的熱幣沖擊。
匯率的變動和匯率制度的改革必將對我國經濟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對股市影響不可避免。
由於小幅升值後,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將有增無減,因此,包括QFII在內的境外資金並不會因為人民幣升值而出逃,而是會進一步注入國內的各類市場。
盡管如此,盡管升值後對不同上市公司可能帶來不同的影響,但是,人民幣升值在宏觀上對出口會有影響,對GDP有一定冷卻作用,因此,對上市公司業績的提升會帶來一定影響,股票市場總體會因此受到抑製作用,特別是當目前市場十分脆弱時,盡管這種抑製作用很小,但有較大的放大效應。
從具體公司來看,旅遊、紡織業等出口價格需求彈性較小產品的行業可能會有較大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
人民幣進入正常浮動後,也對上市公司的外匯風險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匯率對企業構成的交易風險和經濟風險及會計轉換風險將逐步顯露。
⑽ 高人幫忙找篇關於日元或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的文章
人民幣匯率變動及其對中國國際收支平衡的影響
我的題目是「人民幣匯率變動及其對中國國際收支平衡的影響」。
(一)、近年來人民幣匯率的變動。
(二)、中國國際收支平衡的變化。
(三)、人民幣匯率與中國國際收支平衡的關系。
(四)、結論。
近年來人民幣匯率的變動。
說到人民幣匯率變動首先聯想到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在座的都是在企業或者說經濟主管部門從事實際工作,從2005年1月到2007年11月的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的比較圖上可以看到,每一美元兌換的人民幣的數量是不斷下降的,反過來說每一單位人民幣兌換美元的數量是增加的,也就是說人民幣兌美元是升值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升值是從2005年7月開始的很大變動,一美元兌換人民幣變動為8.27,宣布人民幣匯率體制的變動,同時宣布人民幣兌美元比價進行調整。宣布人民幣匯率體制變動的主要內容是說,以前人民幣採取的主要以盯住美元為主的體制,其後開始參考一攬子的匯率比價。從這以後人民幣兌換的水平一直在變動,到11月末已經下降到了7.4,這和當初的8.27,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了10%左右。也就是說2005年1月到07年11月,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已經達到10%左右。
同時也這也包含了一些迷糊性的地方,往往容易把這張圖所給出的信息看成是人民幣匯率的全面反映。當我們關注人民幣匯率的時候,不僅僅關注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從圖片中得出結論,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在最近兩年半的時間內是顯著的,持續性的升值了。這個結論不應該推廣為或者說延伸為人民幣的匯率在最近的兩年半時間里已經顯著的持續性的升值了。換句話說,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只是人民幣匯率的一個方面,可以說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方面。因為人民幣的匯率在我們使用這一概念的時候還需要考慮到人民幣與其他國際貨幣的比價關系。後邊需要給大家做一些演示,人民幣對其他主要的價格,而那些關系在這張圖上看到的就完全不一樣了,我想同樣是從05年1月到07年11月,這張圖顯示的是人民幣兌歐元的比價關系,這與上一張圖的關系是,前面一張是比較平滑的單方向的變動和曲線,這張圖一看是有上下比較顯著的波動,而且更重要的是在2005年的1月到2006年的3月中,一歐元兌換人民幣的數量大概從10.5一直下降到9.5。換句話說,這表明的是人民幣在05年的1月到06年的3月這一段期間,人民幣兌歐元升值了8%-10%左右的水平。
從06年的3月到最近07年的11月份,一歐元兌換人民幣的水平是從9.5一直上升到11,這一上升幅度超過了10%。歐元在這一段期間兌人民幣是升值的,換句話說,人民幣兌歐元是貶值的。
相信在座都有不少的期間去歐盟旅遊,旅遊的時候肯定會感覺到同樣的人民幣數量,包括歐洲的產品服務是減少的。人民幣兌歐元匯率的水平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走勢是有很大不同的。換句話說,如果觀測最近兩年的主要情況,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了,可是在同樣的期間中,人民幣兌歐元是有所貶值的。
下邊一張圖是關於人民幣和日元的匯率,從05年的1月到07年的7月份,這一期間人民幣兌日元是顯著升值,日元能夠兌換到人民幣的數量是減少的,但這里邊也有波動。從07年的7月份到07年的11月份,一單位日元兌換人民幣的數量是上升的,人民幣兌日元在最近四個月中人民幣是貶值的。換句話說,人民幣兌美元的比價和日元的比價兩種走勢不是完全相同的。
下邊一張圖是人民幣與英鎊的匯率,06年7月份到07年11月份,人民幣兌換英鎊的水平在這一年多的時間內基本處於下降趨勢,也就是說英鎊兌換人民幣的匯率是上升的。在06年7月份一英鎊能兌換14.9人民幣;到07年11月份能兌換到15.20多的人民幣,最多的時候能兌換到15.45的人民幣。也就是說,在這一段期間,人民幣對英鎊是貶值的,人民幣和英鎊的匯率關系走勢基本上與人民幣兌歐元的走勢是相同的,也就是說人民幣處在貶值的過程中。
分別看到最近兩年內人民幣和美元、日元、歐元、英鎊這四種貨幣的匯率,為什麼分別看而綜合來看是什麼樣的情況?有沒有辦法綜合看待與匯率的情況?實際上有這樣的指標,人民幣與SDR的匯率,SDR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發明的計價帳數,他是一個虛擬的計價單位,他的構成有四種貨幣:美元、歐元、日元、英鎊,把這四種貨幣按照各自貨幣的權重加起來,SDR反映的就是這四種貨幣與所有其他貨幣的比價關系,以及這四種貨幣相互之間的比價關系。SDR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70年代研發出來的,一直沿用到現在,在1999年SDR有五種貨幣構成:美元、德國馬克、法國法蘭、英鎊和日元;1999年後由於歐元的出現,因此歐元把德國馬克和法國法蘭進行合並,因此就形成了這四種幣種。
人民幣與SDR匯率的對比情況,05年1月到05年11月時,一單位SDR能換到人民幣的計量是12.6下降到11.5,這意味著人民幣對特別提款權的匯率是上升的,大概上升了8%左右。從05年的11月到06年的6月,一直到07年的11月,在這一段期間,觀看圖形的後半部分,單位特別提款權能兌換到的人民幣是增長的,從05年11月到06年5月增加的幅度很大,大約在5%左右。如果從05年的11月到07年的11月,這一段時間也是增加的,只不過增加的幅度要小一些,比如說增加3%,換句話說,在這一圖形的後半段期間,人民幣特別提款權的匯率沒有增加。人民幣是否升值,或者說人民幣對外匯率如何變動,不能單單看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只是人民幣對世界各國或者說對世界主要貨幣匯率的一個部分。通過人民幣與SDR匯率的比價可以看出,人民幣對世界主要貨幣的匯率關系在05年底到07年底幾乎沒有變動,或者說有所貶值。綜合來看,從05年初人民幣有所升值,升值的幅度是在5%左右,但這不是這對人民幣匯率究竟升值多少的全面反映。因為還要考慮世界上除了這四種貨幣之外還有其他的貨幣,以及要判斷人民幣升值與否,還要看這一時期的選擇也很重要,究竟要考察哪一段時間。
考察人民幣的整體匯率情況,需要使用的是另外一個概念——有效匯率。國際清算銀行設在歐洲巴塞爾的國際貨幣組織,他所編織的人民幣的名義有效規律和實際有效規律的指數。名義有效規律把人民幣對世界上50個主要貨幣的比價綜合的按照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當中所佔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計算,出來的綜合匯率指數。實際有效匯率指數是前面名義所得到的指數按照中國50個名義夥伴國的民眾價格消費指數的變動加近來,也就是說經過價格調整後的匯率變動。從2005年的1月到2005年的11月,這一期間人民幣的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指數是上升的,這一上升意味著人民幣的升值。在2005年那一年中,人民幣是升值的,而且是顯著的升值,升值的幅度是8%。從2005年後可以看到名義有效匯率指數是有所波動的,但基本水平是沒有變動的。從2005年底,人民幣的名義有效匯率是沒有怎麼變動的,實際有效匯率有著一些劇烈的波動,劇烈波動一直到2007年的5月以及2007年的9月,在這一段期間人民幣的實際有效規律指數是上升的,但是從2007年的9月到11月又出現了顯著的下降,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指數是處在一個比較嚴重的波動當中。從趨勢角度來說這是升值還是貶值,目前還不能做出判斷。
換句話說,從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與實際有效匯率中的比較可以得到,從最近兩年多的時間內人民幣的有效匯率是基本穩定的,並沒有出現顯著的趨勢性的上升。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是略有上升,但是有嚴重的波動,我們也不能得出在這個期間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是處在持續性的顯著的升值過程中。
從而,這一結論與第一張圖說看到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的關系可以發現,依據圖一就得出關於人民幣對外匯率的一般性的結論是不準確的。判斷人民幣一般性的趨勢應該依據這一結論,而這一結論也有缺陷。因為當我們判斷一種匯率的變動趨勢,我們所觀察的時期和成果是有關系的。因為這一張圖所顯示的時間是2005年1月到2007年11月,比如說對中國國際收支的影響,我們所關注一般匯率的變動情況不只是這一兩年的時間,而且需要關注更加長期的時間。
從2000年初到2007年10月份的八年時間來看,人民幣綜合匯率水平的指數是2000年的匯率指數是100,再看到2005年一直到2007年的9月、10月份,這一指數都是低於100的,這意味著我們所看見的人民幣對外的匯率不管是實際的還是名義的,他的指數水平都低於2000年的水平,換句話說,相對於2000年而言,我們人民幣的匯率指數並沒有高於那個時候,或者說基本上不變。圖片中顯示前一半部分高於一百,後半部分低於一百,把這些進行分化說明這一段時期人民幣綜合匯率水平基本上是沒有變化的,也就是說,2007年9月份、10月份的人民幣綜合匯率水平與2000年相比是沒有什麼變化的。
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編制的人民幣實際有效規律指數和名義有效規律指數,由於網站的原因2007年的數據還沒有顯示出來,但大體上2006年比2007年略有上升,但仍然是低一百的。2000年名義有效指數和實際有效指數是100,2001年到2002年期間指數是上升的,但是從2002年開始是下降的,一直到07年人民幣的名義或者說實際有效指數跟2000年的時候基本上是相通的,相對於2000年的水平,人民幣沒有升值,保持在一個基本相同的水平上。這就給我們了一個特殊,如何看待人民幣在過去的時間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
關於有效匯率的幾點推論:
第一,當我們談論貨幣匯率的時候,人民幣對一種貨幣的升值並不意味著他對所有的貨幣都升值。
第二,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同時,如果出現美元對其他貨幣的貶值,那麼,人民幣總體匯率水平很可能保持不變甚至下降。比如說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了10%,但是由於美元兌歐元貶值,貶值的幅度超過了10%,綜合來看人民幣兌美元和歐元的匯率,可以說人民幣沒有升值,甚至還有所貶值。
第三,如果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本不變,在美元兌其他貨幣出現顯著貶值時,人民幣總體匯率水平將是下降。基本不變但還是有所變動,只是一個小幅度的變動,而美元在國際貨幣市場上他的匯率是高度浮動的,他對其他貨幣匯率的變動很有可能是很大幅度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比如說在我們考察現在以及最近未來的一段時間,我們會得出推論:人民幣總體的匯率水平可能還不能維持基本不變的狀態,很可能出現貶值。因為美元在最近的國家金融市場上是一種軟貨幣,對歐元、日元在貶值,而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是有,但是幅度是比較小的。所以總體而言,人民幣對總體貨幣,或者說對世界上其他的貨幣水平有可能是貶值的。
第四,在對多個貨幣的雙邊匯率充分浮動的情況下,一種貨幣的總體匯率水平也有可能保持基本穩定。這說明,讓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充分的浮動,現在兌美元有顯著的升值,由於美元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也是高度浮動的,在其他貨幣是有著顯著的貶值,人民幣兌美元顯著的升值有可能是美元兌其他貨幣的貶值所抵消,使得人民幣對世界綜合的匯率水平基本不變。並不是意味著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大幅度上升,或者說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經高度的浮動了,這就意味著人民幣對國際貨幣出現全面的升值,這樣的情況不一定會出現。而且按照前面的分析來看,事實上分析的不是這種情況,
關於實際有效匯率的幾點推論:實際有效匯率是名醫有效匯率按照價格指數進行調整所得到的指數,為什麼要使用這種指標,經濟道理當我們來判斷一國和世界其餘地區的貿易關系,這種貿易進口多少、出口多少再一個假定的條件下,貿易的平衡是取決於各國商品和服務的相對價格競爭力。什麼是假定條件?從世界各國所生產的產品基本上是可競爭的,你可以生產電器,我也可以生產電器,究竟是我從你那兒進口電器還是你從我這兒進口電器,取決於雙方產品的價格競爭力,當然是在質量比較接近的情況下。既然說價格競爭力決定有關國家的貿易平衡,貿易平衡是多於進口還是進口多於出口。能夠反映價格競爭力的指標就不是名義有效匯率,而是實際有效匯率。實際有效匯率是把名義有效匯率按照各國的通貨膨脹指標進行調整的。比如他能夠更加真實的、准確的反映各國價格競爭力的相對變化,他並不反映各國價格競爭力的絕對水平,但可以反映他相對的變化。這是在經濟學教科書中所編排的公式進行反映的,從長遠來看,這種思路也是有指導意義的。
用這種觀點來看聯繫到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從2000年到2007年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動,既然沒有變動人民幣的匯率對中國的貿易平衡會有甚麼影響?可以這樣說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
中國經常帳戶收支平衡及其與GDP比率,2001年當年經常帳戶的順差是200億美元,02年是400億,04年是650億,05年超過了1500億,06年2000億,07年的數字還沒有出來,根據07年上半年的數字已經估算出今年經常帳戶的順差會超過30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會超過12%,這是世界上很少見的比例。中國現在是一個有大量經常帳戶順差的經濟體,而且順差規模巨大,他所佔GDP的比例很高,可以說是世界上所有國家全球上百個國家相比較最高之一,還可以看出來,這張圖經常帳戶的順差在01年來是持續增加的。
經常帳戶收支貨物貿易余額進行比較,經常帳戶手指是有四個方面投資,一個是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生產、單邊轉移。單邊轉移是指無償廉租,這可以暫時不計。中國大量增加了對外投資,或者說中國在海外的投資非常賺錢,把錢退回國內,不完全是這樣的情況。盡管國內投資數量很大,但是總體規模還是很小,06年對外直接投資才180億美元,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在06年的時候超過了600億美元,還是外商對華投資遠遠對中國的外資投資。在這方面就議論我們應該繼續處於負數,可最近是正數,正數主要表明外商在華投資企業不管有沒有賺錢,只要賺了錢他的匯出利潤是大大減小的。一個可能的原因如果在中國投資是繼續有利的可圖的,如果人們認為明年人民幣對外匯率會升值,那麼今年賺的錢今年匯出,明年匯出就會有更多的外幣,人民幣有升值的可能性,就會把人民幣集中在中國內地。總之,經常帳戶和貨幣貿易的對比關系從03年開始有了轉變,在03年前可以說中國的經常帳戶是貨物貿易超過了經常帳戶順差,03年之後是經常帳戶超過了貨物貿易順差。這反映了經常帳戶收支項目中有一些考慮到了我們所說的資本流動的情況,比如說前面所說的外商在華企業,而不把錢利潤兌換成外幣匯出境外,這種行為可以被認為資本能動的行為,而不能簡單的認為是經常帳戶的交易行為。還有一些分析者認為,在中國的貨物貿易中也有一些資本流動,比如說現在一些人誇大出口,事實上誇大出口,誇大出口對套匯帶來一些好處,直觀來看不容易看出來,但是直接增加了貨物貿易的順差,這里邊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包含資本流動的因素,資本流動因素和前面所提的對人民幣匯率未來走勢的預期是有關系的。但是,可以看到關於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如果僅僅限制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這是過去的,但是關於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是泛指人民幣對世界主要匯率,這一預期顯然是沒有得到全部實現的。
關鍵是如何看待這張圖實收性的匯率貿易額的增加,按照慣例理解,如果人民幣升值,貨物貿易的順差是減少的。中國人民幣匯率在過去一段時間中出現了升值,而貿易順差沒有減少,這是很難理解的。結合到前面的分析,事實上人民幣的綜合匯率水平並沒有出現人民所以為的那種升值,既然沒有發生這樣的機會,貨物貿易或者是經常帳戶的收支順差,就有可能會因為其他的因素而持續增加。比如說大家都知道2001年發生了重大事件,那就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僅意味著政策和制度的重大變化,世界市場對我們開放,我們的市場對國外開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國際資本的流動,尤其是流到中國來,大量的國際企業到中國來從事貿易以及投資,這種貿易和投資活動的增加,剛好和中國所擁有的優勢,也就是說廣大的國內市場,我們的豐富勞動力的結合起來,豐富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尤其是出口貿易發展,還有大量的外商企業到中國來,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傳統使用的進口替代,原來是進行投資,而現在不需要進口了,或者說對進口的依賴減少了。不僅僅是外商企業,從國內企業成長起來,他以前的產品要從國外進口,現在國內企業生產成競爭的食品,這些因素都推動了中國出口大幅度增長,而且在出口大幅度增長的同時,進口並沒有按照相同的速度增長,這就使得我們所看見的貿易順差在這些年來持續大幅度的增加。
解讀中國近年來的貿易順差數據:
1、大量貿易順差出現在2001年以來,這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時間上相吻合。
2、在時間上來看在01年沒有出現顯著的升值,所以不能簡單的用匯率來解釋中國貿易順差的關系。
大家比較關心的是持續性順差的經濟影響:
第一,積極方面:經濟與就業增長帶來了很多好處;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宏觀經濟的穩定,我們有順差,客觀上使得國際國內對中國經濟保持基本穩定具有很強的信心支撐。顯示了中國經濟地位的上升。
第二,消極方面:大量的貿易順差也意味著國內市場的發展是相對滯後的。如果保持同樣的速度我們的順差就不會產生;宏觀經濟穩定當中所受到的國際制約,由於順差的大量增加,也相應的增多了;大量的順差也意味著我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程度是大大提高了,包括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對國際資源體的依賴都由於這種貿易關系的發展而增加。
第三,客觀地看,國際收支平衡是許多事物作用的一個結果,這很多事物中包括匯率與非匯率的因素,匯率比如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資本的加快流動,技術革命以及中國生產要素的特點,比如說豐富的勞動力構建。而國際收支平衡並不是因為這些事物的原因,看待當前持續性的順差,更多的是要看到順差背後比較深層次的原因,而不僅僅是說,把順差作為一個好事,簡單的作為一個好事,或者簡單的作為一個壞事進行對待。
總的來說,如何看待匯率收支平衡與不平衡的關系,這是提示我們需要做更多的思考,而且對未來也是要考慮到人民幣對外匯率並沒有一個確定性的趨勢,盡管從長期看,人民幣是升值的,首先表示為最里邊的升值,其次表現為國際貨幣值。現在沒有確定看到人民幣對歐元、對英鎊的升值,這是我們在考慮經濟政策包括從宏觀的角度以及從微觀的角度從企業和部門的角度來看所應該考慮到的情況。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