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4年美金兌換人民幣匯率是多
外匯比兌人民幣是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實時發布的外匯牌價進行計算的。外匯牌價按... 按照2014年12月31日17:44:59時最後更新的匯率數據,100美元(usd)比兌人民幣...
B.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現狀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就是如何選擇以及如何制定匯率制度的問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亦簡稱匯率制度。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加強和成熟,我國的社會和經濟對匯率波動承受力的要求,尤其在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的資本市場日益開放的大勢下,也迫切要求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
關鍵詞:匯率 外匯市場 彈性 政策敏感性
我國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從1994年元旦開始實行的。這是我國人民幣匯率的生成逐步向市場化靠攏的開始。以外匯市場供求為基礎,允許市場匯率在一定范圍內圍繞基準匯率上下浮動這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核心。這個核心所規定的匯率形成機制是非常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的,20年來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然而,客觀上來說,目前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也存在著的諸多的缺陷,需要我們進一步改革加以完善。
1、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被歪曲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結售匯制的建立,一直是我國人民幣外匯體制改革的十分重要的一面。同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現行基礎包括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結售匯制。從理論上來看,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反映的是市場供求關系。然而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卻存在著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其一是是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其二是銀行結售匯的強制性。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扭曲以上兩點有不可忽視的貢獻。由此可以看來人民幣匯率在是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匯率的,而相反卻可以基本上體現的是政府意志。
(1) 銀行間外匯市場具有封閉性
所謂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它的建立初衷是為了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以改進,但是實踐來看,初衷並沒有達到這一目標並未達到,反而暴露了銀行間外匯市場自身存在的缺陷這:
第一,封閉性的市場。在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實行的是會員制,作為外匯市場的主體,首先銀行必須是中央銀行指定的,確定銀行獲得了會員資格,然後要報送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局審批。這樣嚴格的市場准入規則,自然就使這個市場失去了開放性。
第二,被動干預的市場。在外匯市場上,中央銀行會彌補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不完全匹配的頭寸。為了保證外匯市場的「出清」,保證外匯市場的有效運轉,中央銀行就處在了被動干預的角色上。這種迫不得已,不僅限制了央行干預的靈活性,而且使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匯率趨於僵化,浮動空間非常狹窄。顯而易見,這種扭曲的人民幣匯率制約了市場的外匯資源配置,大大降低了外匯的使用效率。
第三,嚴格管制的市場。不僅在市場准入上非常嚴格,在外匯的持有額度上,中央銀行也有嚴格的規定,這樣外匯指定銀行也不能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持有外匯,更難以進行資產的收益最大化和規避匯率風險,比如依據人民幣與外幣資產的合理組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所有交易當中,處於壟斷地位的是中央銀行,外匯銀行的持有額度,控制權在於中央銀行。與此同時龐大的外匯儲備與貨幣供應這三者使得中央銀行擁有了絕對的壟斷地位,人民幣匯率的形成具有非常強的政府意志。
第四,單調的市場。在我國目前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交易的幣種尚且只有美元、歐元等幾種外國貨幣,其中,成交量也主要以美元為主。人民幣的外匯遠期交易,只有極少幾家銀行有資格辦理,根本沒有外匯的期貨交易等豐富的匯率衍生工具,使得外匯市場顯得沒有生機。交易種類的單調與稀少,嚴重製約了形成多層次的外匯市場結構。
(2) 具有強制性的銀行結售匯制
我國的結售匯這種制度安排本身就具有挺大程度上的強制性。在這種制度下,所有的出口企業因出口所得的外匯,必須毫無條件的賣給外匯銀行。出口企業不可以自己持有單獨的外匯賬戶,以後雖然允許大型的外貿企業持有部分的外匯,但是要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根本不能依據企業自身對未來的外匯需求和對未來的匯率走勢預期,自行選擇適宜的數量和出售時間。但是出口企業的非貿易用匯則受到了比較嚴格的人民幣外匯審批的制約。這樣一來,出口企業就沒有辦法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持有外匯。所以說,這樣的「強賣」所形成的人民幣匯率不會是真實的市場匯率。
2、人民幣匯率缺乏應有的彈性
沒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弱化了企業的風險意識。人民幣匯率長期在很小幅度內的波動,導致整個外匯市場忽視了匯率風險,導致企業在自身經營當中,在進行融資活動當中,很少考慮到風險,這樣就累積了一定的風險。
沒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使得人民幣的名義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之間產生了差距。由於我國實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單一匯率制度,所謂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也只是浮動在很窄的范圍之內,這樣其他貨幣間的匯率變化就讓人民幣匯率不好及時調整。近年來,由於歐元對美元的匯率,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不太穩定,美元處於不斷貶值的趨勢,導致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下降。結果就使名義匯率表面上保持穩定,其實早就與實際有效匯率發生了差距。
1994年我國人民幣實行並軌制,人民幣的匯率波動每天就只有幾個基本點。究其原因是中央銀行每天都參與外匯市場,市場有買賣差額,央行就進行平補。這種制度造成了人民幣匯率的政策敏感性。長期的結果就是向市場傳達一個信號,匯率的大幅度波動是政府允許或者說意願的。這樣一來,匯率政策的操作彈性就大大降低了以至於沒有了彈性。
3、人民幣匯率調整沒有準確的依據
我國是在1996年實現了人民幣的可兌換,但只限於經常項目。在資本項目下,仍然實行嚴格的管制。這樣銀行間的外匯市場,外匯的供給與需求就取決於貿易項目。但是,在國際貿易中,與貿易有關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貨幣的購買力。所以,購買力平價理論就有必要成為人民幣匯率形成的理論依據。這就與已經逐步成為固定匯率制度的人民幣匯率相悖。在目前的情況與條件來看,購買力平價的理論適用條件幾乎通通不可以滿足,比如信息充分,交易成本為零,關稅為零等等。但是,在購買力平價的理論下,一般物價水平的計算包括貿易品和非貿易品,這樣的結果是存在很大的偏差的。這樣,從理論上看,人民幣的匯率調整的真實依據也不充足。
4、維持現行匯率制度成本高
就目前的趨於固定匯率制度的匯率制度,維持它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很大。
首先是加大操作貨幣政策的難度。在資本流動的條件下,固定的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政策,其唯一用途是維持本國貨幣的穩定;而在資本管制的條件下,資本不能自由流動,不能進行資本套利,利率平價理論也發揮不了作用,固定的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政策,也因此又獲得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其次增加了財政負擔。在美元強勢的趨勢下,若繼續維持人民幣對美元的比例,我國的出口將受到沖擊。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步伐,我國外匯市場相比以前,已經日趨活躍了,但是與此同時也給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有一種市場倒逼改革的趨勢。所以人民幣匯率改變的步伐迫在眉睫,完善人民幣的匯率的形成機制刻不容緩。■
C. 2014各國對人民幣匯率是多少
如果按100個單位的貨幣來計算是以下這個情況,
阿根廷比索/人民幣
75.495
阿聯酋迪拉姆/人民幣
168.236
阿曼里亞爾/人民幣
1605.013
埃及鎊/人民幣
86.424
巴基斯坦盧比/人民幣
6.259
巴拉圭瓜拉尼/人民幣
0.145
巴林第納爾/人民幣
1639.072
巴拿馬巴爾博亞/人民幣
617.930
巴西雷亞爾/人民幣
277.061
百慕大元/人民幣
617.930
保加利亞列弗/人民幣
424.286
冰島克朗/人民幣
5.362
波蘭茲羅提/人民幣
199.764
波札那普拉/人民幣
5449.118
芬蘭馬克/人民幣
139.378
哥倫比亞比索/人民幣
0.333
古巴比索/人民幣
617.930
瓜地馬拉格查爾/人民幣
79.075
哈薩克堅戈/人民幣
3.371
迦納塞地/人民幣
174.065
捷克克朗/人民幣
30.145
卡達里亞爾/人民幣
169.742
科威特第納爾/人民幣
2185.042
克羅埃西亞庫納/人民幣
108.867
肯亞先令/人民幣
7.054
拉脫維亞拉圖/人民幣
1181.736
黎巴嫩鎊/人民幣
0.409
立陶宛立特/人民幣
240.113
寮國基普/人民幣
0.077
羅馬尼亞新列伊/人民幣
188.612
蒙古圖格里克/人民幣
0.333
孟加拉塔卡/人民幣
7.987
秘魯新索爾/人民幣
221.798
緬甸緬元/人民幣
0.637
模里西斯盧比/人民幣
20.360
摩洛哥迪拉姆/人民幣
74.372
墨西哥比索/人民幣
47.298
阿爾及利亞第納爾/人民幣
7.766
沙特里亞爾/人民幣
164.764
斯里蘭卡盧比/人民幣
4.753
索馬里先令/人民幣
0.731
坦尚尼亞先令/人民幣
0.373
突尼西亞第納爾/人民幣
360.225
土耳其新里拉/人民幣
293.094
委內瑞拉玻利瓦爾/人民幣
98.256
烏拉圭新比索/人民幣
26.867
辛巴威元/人民幣
1.931
匈牙利福林/人民幣
2.669
牙買加元/人民幣
5.498
以色列謝克爾/人民幣
180.270
印度盧比/人民幣
10.279
印尼盾/人民幣
0.053
約旦第納爾/人民幣
873.029
越南盾/人民幣
0.029
智利比索/人民幣
1.093
D. 2014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現狀及方向
人民幣匯率改革,是指中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在不同的時代,為了適應中國自身發展與對外貿易的需要而不斷調整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的匯率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變更的過程。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中國對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立場如下
一,實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是中國一貫的方針;
二,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三,人民幣匯率改革是中國的主權。
改革下一站:中間價?
「在擴大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區間、淡出常態化干預的情況下,未來匯率改革的重點將是更靈活的中間價形成機制,而非單邊升值或貶值。」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記者表示,具體來看,進一步擴大匯率浮動區間,逐步改革中間價形成機制,擴大銀行間外匯市場參與主體和豐富外匯市場交易品種等幾個方面將是下一步匯改的方向。
實際上,決策層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已然加快。宋清輝告訴記者,央行致力於在兩年之內實現利率市場化,支持人民幣雙邊互換的國家也在增多。這顯示中國正在沿著匯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開放以及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等四個方向加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專家:雙向波動將成主要趨勢
當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方式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並將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後,將剩餘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
然而,上述「權重」從未公布,成為中間價形成機制中最不透明的部分。「當前,中間價的走勢實際上體現了央行匯率管理的意圖,並不能及時反映市場供求的變化。因此,定價機制是中間價改革的重中之重。」有關專家表示,應逐步提高中間價形成機制的透明度,並降低美元在貨幣籃子中的權重。
對於人民幣未來的走勢,專家指出,在美元強勢的大背景下,人民幣短期仍面臨貶值壓力。「未來半年出現小幅貶值是大概率事件,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人民幣的雙向波動將成為主要趨勢。」
來自fx678財經頻道。
E. 2014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
經查詢2014/07/22美元兌換人民幣元匯率外管局中間價為:1美元=6.1544人民幣元。
F. 2014年結束是美元和人民幣匯率
2014年年末,美元對人民幣收盤價為6.2040.
G. 2014年1月到十月份人民幣與美元,人民幣與歐元的匯率變動狀況
2014年1到10月,人民幣對美元走出了前跌後漲的走勢。在1月份至2月中旬,人民幣對美元橫盤維持強勢,基本保持在6.05附近波動。自2月18日開始,在央行的強勢干預下,人民幣匯率對美元逆勢大幅下跌,一直至4月底跌至本輪下跌以來的低點,在低位維持一個月後,在央行放棄對人民幣匯率干預的背景下,人民幣自6月份對美元開始升值。7月份以來,美元指數大幅上漲,但在這一段時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繼續逆勢升值,成為市場中的貨幣之王。人民幣在下半年對美元升值,主要原因是在當前人民幣匯率仍處於管制的背景下,人民幣對美元仍存在低估,前期央行打壓人民幣匯率更加加劇了市場的扭曲,人民幣對一攬子貨幣存在大幅升值的壓力。7月以來,人民幣通過對美元出現升值,從而實現了對一攬子貨幣出現大幅升值,減少了匯率的扭曲程度,人民幣匯率變得相對比較均衡。
人民幣對歐元的走勢,業務前低後高。今年上半年,美元保持弱勢,而歐元匯率呈強,人民幣逆勢大跌,更是擴大了對歐元的跌幅。而自5月份開始,歐元匯率對美元出現持續下跌,而此時人民幣匯率對美元開始持穩,並在6月份開始人民幣匯率對美元上漲,在這種背景下,歐元對人民幣匯率走出了持續下跌的行情。歐元匯率的下跌主要和歐元區的經濟狀況有關。歐洲經濟不景氣,歐元區出現通縮態勢,歐洲央行為刺激經濟,繼續降低歐元利息,同時採用量化寬松政策,導致了歐元匯率的大幅下跌。
H. 人民幣匯率的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外匯市場發育趨於成熟,交易主體自主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日漸增強,為順應市場發展的要求,促進人民幣匯率的價格發現,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建設,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擴大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
I. 2014年人民幣的匯率變化趨勢及其影響
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呈現先跌後漲的態勢。
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年初在6.05附近,之後一直窄幅波動,直至2月18日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開始快速下跌,一直下跌到4月底的6.26(美元對人民幣上漲至6.26)位置,後在6.23-6.26區間維持一段時間,從6月初開始,美元對人民幣開始下跌,到目前已下跌到6.13.
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因素,一是境內美元對人民幣的供求關系;二是央行干預。
今年以來,從人民幣和美元的供求關系來看,國內市場美元嚴重過剩,美元拋壓嚴重,在境內美元對人民幣有很強烈的貶值壓力。這可以從貿易順差,代客凈結匯,國際收支順差這也公開數據中得出結論。
在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的背景下,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反而出現下跌,表明本次匯率下跌是由於央行對匯率直接干預引發的。而自6月份開始央行減少了對匯市的直接干預,人民幣走勢回歸基本面,重新開始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