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三年紀物理力學的杠桿一節的相關知識點 誰知道
(1)杠桿的基本概念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杠桿。
杠桿的五個術語:①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②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③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④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1);⑤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2)杠桿平衡的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這個平衡條件也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杠桿原理。
(3)三種杠桿:
①省力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省力,但費距離。(如剪鐵剪刀,鍘刀,起子)
②費力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費力,但省距離。(如釣魚杠,理發剪刀等)
③等臂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
㈡ 求杠桿一課程設計
【設計理念】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許多工具杠桿談起,通過學生主動觀察、分析、猜想、探究,從而得到杠桿概念及其平衡條件。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杠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經歷科學探究過程,歸納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用具】 1.學生自備的工具。(剪刀、直尺、木棍等) 2.分組實驗器材:鐵架台、杠桿、鉤碼等。 3.桿秤、水果、汽水瓶、多媒體、光碟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學生如何打開汽水瓶蓋,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種工具」的話題。 讓學生展示自帶的工具,說明它們的用途和好處。 教師利用多媒體進一步展示: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錘、訂書機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大型機械嗎?是否了解它們的用途? 學生回答,教師予以鼓勵,並利用多媒體展示:生產中常見的機械(如吊車、推土機、汽車、飛機、輪船等)。 介紹:我國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種機械的先例。指出,雖然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但勤勞的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製造的各種簡單工具,改善了生產條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體顯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產中的使用情況。 教師總結並指出:生活和生產中的這些機械和工具實質上就是利用了「杠桿」的知識。 教師提問:為什麼使用這些工具(杠桿)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好處?由此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探究杠桿的共同特徵,認識杠桿: 學生活動1 讓學生觀察桔槔(多媒體顯示)。 學生活動2 學生觀察教師用木棍撬重物的過程。 學生活動3 學生討論。 通過討論,說出它們的共同特徵。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 學生活動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點。 學生活動5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活塞式抽水機手柄壓水畫面,觀察固定點。 學生活動6 教師讓學生用桿秤稱水果。提問:桿秤是不是杠桿?它的固定點在哪裡?並由此導入以下內容。 認識杠桿的幾個科學術語: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F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F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學生活動7 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幾個杠桿示意圖,學生指出圖中的支點、動力、阻力。並作出動力臂、阻力臂。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學生活動8 讓學生使用桿秤稱不同個數的水果,引出杠桿平衡概念。 杠桿平衡:當杠桿在動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靜止時,我們就說杠桿平衡了。 探究活動: 學生活動9 學生觀察:教師開門時的兩種不同情形:一次在門把手附近用力,一次在門軸附近用力,教師引導學生猜想:要想使杠桿轉動或靜止,需要力的大小可能與力臂的大小有關。 學生活動10 學生按照教材61面的探究活動進行探究實驗。 教師提示學生之間要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實驗。 學生活動11 學生處理實驗數據,為了使數據真實有效,教師隨機抽出4個小組,每組取出一組數據,讓學生對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依次排除錯誤的猜想,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處理實驗數據時,要注意與前面的猜想結合起來。) 實驗結論:動力/阻力=阻力臂/動力臂 課堂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並提出問題:在本次的探究活動中,我們開始的時候是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㈢ 如何上好小學必修的科學課
小學科學課是小學生的必修課,上好科學課,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利於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科學課教學就是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學習動機
小學科學就是讓學生在觀察中、玩耍中去獲得知識,增長能力。根據新課標理念,這種學習過程不僅要考慮科學自身的特點,更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而引起學生主動探索,誘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主動去學,想去學,並且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因此,小學科學教學的重點在於教師如何有效地創設情境,提供誘因,使學生那些潛在的需要變為實實在在的需求,從而學好科學。
小學科學的內容一般都貼近學生的生活,創設生活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例如:五年級科學《斜面》這一課,我先用自行車推上台階實驗來創設情境,因為這是學生經常做的事件,大家七嘴八舌說出許多方法,然後我又叫學生用自已想出來的方法去做,最後大家得出來結論是用斜面來推最好最省力。雖然學生平時都是這么做,但不知道什麼原理,通過這個實驗由於從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入手,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意圖。
再如:我在上五年級《杠桿》這一課時,我在學校旁邊上找到一大水泥塊,足有三百斤,我把領到大水泥塊旁邊,問學生們怎樣才能把它移開,學生們有的互相討論,有的在圍觀探試,更有的直接去推,但水泥塊紋絲不動,這時我又把充滿疑惑學生帶回教室去做杠桿的實驗。課後我又把學生帶到水泥塊旁,這時,大家都認為可以用杠桿去搬,於是我從學校保管室拿來兩根鐵棒,由幾位學生一起用力終於把水泥塊移開路邊。在這一節課開始我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創設懸念,然後經過學生努力又能夠解決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去主動探究,並且使學生對此產生了興趣,進一步推動學生去探究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成功的關鍵。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這樣更易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起到較好的效果。
二、放手實踐,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在科學課教學中,有許多內容可以讓學生去外面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會,去觀察,去理解掌握;還有些內容,我們完全可以以課外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實踐、上網查詢等方式自主去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例如在講授《肥沃的土壤》時,我就把學生帶到一塊比較肥沃的田裡,讓學生們分組去挖土壤中東西,並讓他們收集起來。過了20分鍾後,我又把他們帶到一塊比較瘦的田裡,繼續讓他們挖,同樣把挖到的東西收集起來,最後在實驗室里讓他們進行對比分析,從中找出土壤肥沃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一直比較高,一些學生甚至把石塊、磚頭角都收集來。然後我又安排學生課後用瘦的土壤在大玻璃瓶中飼養蚯蚓,每天給它們飼喂一些菜葉,一周後帶來觀察。一開始,只有極個別人去做,後來大家聽他介紹後,大家就來了興趣,探究慾望高了,就都動手飼養起來,並經常交流起經驗,到最後帶來觀看時,發現大家做的都非常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安排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切實掌握書本知識,而且在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時,既能培養自己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能力,又能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
三、合作學習,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在科學課教學中,有許多內容並不是一個學生可以解決的,必須要多個學生一起來解決,如學生實驗、對某個問題的討論等等。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在探究科學的同時更要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流,互相配合,並且與環境和諧保持一致。學生在小組自主合作學習中,經過不斷的合作、交流,使他們在合作中學習,在實踐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因此在科學課上,我經常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應用於課堂教學中,並且獲得較好的效果。比如學習《降落傘》一課中要求做降落傘,這就需要教師、學生充分好材料的基礎上,讓學生認真傾聽實驗的注意點,然後讓學生小組互相討論出一個最佳方案,最後讓學生小組合作共同完成這個實驗。這節課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師生共同探究等形式,完成了學習目標,還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協作能力、綜合表達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如,在講《聲音的傳播》這一課中有一個做土電話的實驗,做完後要試通話時需要兩人以上進行配合,這時我就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內活動,後又安排小組間活動,這樣的安排,既讓學生明白了土電話能通話的原理,解決了土電話通話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又讓學生之間進行了交流,並且課堂比較活躍,效果非常好。
科學是在原來的常識課基礎上改進的一門學科,它對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科學課教學中,教師不但要精心備課,還要充分准備各種實驗器材,構思出各種疑難問題,上課時要鼓勵學生勇於實踐,大膽質疑,不輕易苟同他人意見,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師還要在教學中給學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開拓的餘地,讓學生動起來,使學生要學、想學、會學,從而使我們的學生更能適應將來社會的需求。
㈣ 杠桿原理是什麼
初中物理學中把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做杠桿。
㈤ 怎麼找杠桿的動力和阻力
當杠桿轉動時,使杠桿轉動的力就是動力,(施力的點叫動力作用點);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就是阻力(施力的點叫阻力用力點)。
動力臂是指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通常用L1表示。杠桿的阻力臂指的是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通常用L2表示。動力和阻力是相對的,不論是動力還是阻力,受力物體都是杠桿,作用於杠桿的物體都是施力物體。
杠桿平衡的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F2×L2。
(5)杠桿這節課怎麼導入擴展閱讀
根據動力點、阻力點與支點的位置,杠桿的分類有:
1、支點在動力點和阻力點的中間,稱為第一類杠桿。既可能省力的,也可能費力的,主要由支點的位置決定,或者說由臂的長度決定。動力臂與阻力臂長度一致,所以這類杠桿是等臂杠桿。例:蹺蹺板、天平等。
2、阻力點在動力點和支點中間,稱為第二類杠桿。由於動力臂總是大於阻力臂,所以它是省力杠桿。例:堅果夾子,門,釘書機,跳水板,扳手,開(啤酒)瓶器,(運水泥、磚的)手推車。
3、動力點在支點和阻力點之間,稱為第三類杠桿。特點是動力臂比阻力臂短,所以這類杠桿是費力杠桿,然而能夠節省距離。例:鑷子,手臂,魚竿,皮劃艇的槳,下顎,鍬、掃帚、球棍,理發剪刀等以一手為支點,一手為動力的器械。
㈥ 怎樣可以學好物理杠桿的這一章
上課好好聽!
下課多做題!
多想像一下,與實際聯系一下!
初中物理很簡單的,就是因為與實際聯系的很近!!當然,不會的題,與實際一聯系,就知道答案了!畢竟我們的現實和初中物理很接近的!
初中物理不難!放寬心去學!不要放它嚇到你!
還是多做題啦。基礎掌握好了,就好了
我當初也是曠了好幾節課,什麼都不會,著急啦,不過最後多做題,概念的東西都會了,就好了
http://www.wsbe.com/chu/zk2006/wu05hb07.html
這是中考的題,做做這些,會了基本就沒什麼了
㈦ 怎樣移動重物ppt
怎 樣 移 動 重 物
[ 2007-6-20 15:53:00 | By: 王劍 ]
2、怎 樣 移 動 重 物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用簡單器材做杠桿平衡等觀察實驗,做實驗記錄,並依據數據對杠桿原理進行解釋
知識與技能:
知道杠桿是可以圍繞固定點轉動並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桿時的三種情況: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律的,人只有了解這些規律才能更好的利用和改造自然
留心周圍事物,關注有關機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學准備:分組實驗材料:杠桿尺、鐵架台、鉤碼、彈簧秤、
演示材料:各種工具(剪子、鉗子、等)、硬木版、粗鐵絲、投影課件、杠桿三點示意圖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研究杠桿省力的秘密
教學難點:分析生活中常用多種工具,理解體驗各種工具往往是杠桿的變形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如果山上滾下來一塊大石頭擋住了道路,你能想辦法把它移到一邊去嗎?(板書課題)
二、新授
1、講解:同學們剛才想了很多方法,其中較簡便的就是用一根棍來撬。
(出示杠桿三點示意圖):一根棍子,當在棍下墊一塊石頭或其他能支撐棍子的東西,用它撬重物時,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一種簡單的機械裝置,這種裝置叫做杠桿。書:它包括一個支點和一根能繞支點移動的硬棒。(板書:杠桿),
在杠桿上有三點:被墊著的那塊小石頭支撐著的那一點叫做支點(板書:支點),杠桿兩端是圍繞支點轉動的,被沉重的大石頭壓著的那點叫做重點(板書:重點),這個點承載著大石塊的重量。手握住杠桿對杠桿用力的那一點叫做力點(板書:力點)
2、指導學生研究杠桿省力的秘密
(1)討論:用手搬不動大石頭,用杠桿能撬動。這說明杠桿有什麼作用?(省力)是不是只要用了杠桿一定能省力?例如墊那塊小石頭,是不是墊在什麼地方都能省力?
(2)研討實驗方法
講解: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來作個實驗:(出示實驗裝置)這個實驗裝置有些象我們平時玩過的翹板,這塊木版上畫有刻度,在這里我們叫它杠桿尺。
討論:你能有幾種擺法使木板平衡?
各組領取實驗材料
(3)分小組實驗:
講解:下面各組准備實驗,看看你們能有多少種擺法使木板平衡,把每次實驗的條件、結果填寫在活動記錄中
分組實驗,填寫實驗記錄
(4)匯報實驗結果(匯報時可演示自己的實驗)
分組討論:通過以上實驗,你有什麼發現?你知道了什麼?
(5)教師小結(邊演示):通過以上實驗研究可以知道,使用杠桿提起重物,當支點到力點的距離大於支點到重點的距離時,才會省力;當支點到力點的距離小於支點到重點的距離時,就會費力;當支點到力點的距離等於支點到重點的距離時,會不省力也不費力;
(6)實驗:提問:把支點朝上,是否也省力?
用你做的小秤研究研究,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分組實驗記錄實驗情況,匯報實驗結果
3討論交流
師述:阿基米德曾經說過,如果能找到一個支點,就能把整個地球撬起來。他說得有道理嗎?
4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應用
談話:在生產和生活中有許多地方用到了杠桿,你能說出幾種並講出其中的道理嗎?
(1)(出示剪子)討論:剪子是不是杠桿?那裡是支點、力點、重點?要剪一塊很硬很硬的紙板,把紙板放在剪刀的哪個位置剪比較省力?為什麼?
(2)(出示鉗子)討論:鉗子是不是杠桿?哪裡是支點、力點、重點?為什麼用鉗子能截斷很粗的鐵絲?
(3)(演示用釘錘起釘子)為什麼利用起釘錘能比較省力的把釘子拔出來?在用起釘錘起釘子時,錘子上哪裡是支點力點和重點?支點到哪一點的距離比較長?
(4)出示(鑷子):這是什麼?鑷子是不是杠桿?在鑷子上,哪裡是支點、力點、重點?它是省力的杠桿還是費力的杠桿?為什麼要做成這樣的杠桿?比一比鑷子和剪子夾粉筆頭,那種工具比較方便?
(5)教師小結: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杠桿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是很廣泛的,杠桿的外形是可以變化的,並不都象一根棍。凡是有支點、力點、重點,工作時力點與重點圍繞支點轉動的裝置,都是利用了杠桿的原理。杠桿類的工具也並不都是省力的,為了工作方便,有的還是費力的。人們掌握了杠桿的規律,就可以根據需要,製造各種各樣的杠桿類的工具
三、鞏固應用
1講述: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一種常用的簡單機械「杠桿裝置」
2提問:使用杠桿在省力費力方面有什麼規律?
3討論:一個大人與一個小孩能不能玩壓板游戲?怎樣玩小孩才能把大人壓起來?
四、布置作業
觀察還有哪些裝置應用了杠桿原理?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桿還是費力的杠桿?為什麼要做成那樣的?
五附實驗記錄表:
實驗方案
實驗題目:力點的位置與用力大小之間的關系
假設和預測:當力點的位置與支點的距離越大時,用力會變小
實驗器材:杠桿尺(中間可以自由轉動,帶有均勻刻度的直尺)
鉤碼、彈簧秤、鐵架台、筆和記錄紙
實驗過程:1、將杠桿尺的中間懸掛在鐵架台上,作為支點
2、用兩個鉤碼懸掉在距離支點左邊兩格處
3、用彈簧秤分別拉在杠桿尺右側的不同的位置上,
使杠桿尺平衡
4將彈簧秤在不同位置上的數據記錄下來
5分析表格里的數據,作出合理的解釋
㈧ 杠桿這節怎麼上比較好呢
四、杠桿
1、 定義:在力的作用下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
說明:①杠桿可直可曲,形狀任意。
②有些情況下,可將杠桿實際轉一下,來幫助確定支點。如:魚桿、鐵鍬。
2、 O
F1
l1
l2
F2
五要素——組成杠桿示意圖。
①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用字母O 表示。
②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說明 動力、阻力都是杠桿的受力,所以作用點在杠桿上。
動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們使杠桿的轉動的方向相反
④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2表示。
畫力臂方法:一找支點、二畫線、三連距離、四標簽
⑴ 找支點O;⑵ 畫力的作用線(虛線);⑶ 畫力臂(虛線,過支點垂直力的作用線作垂線);⑷ 標力臂(大括弧)。
3、 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① 杠桿平衡是指:杠桿靜止或勻速轉動。
② 實驗前:應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從杠桿上量出力臂。
③ 結論:杠桿的平衡條件(或杠桿原理)是: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寫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寫成:F1 / F2=l2 / l1
解題指導:分析解決有關杠桿平衡條件問題,必須要畫出杠桿示意圖;弄清受力與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後根據具體的情況具體分析,確定如何使用平衡條件解決有關問題。(如:杠桿轉動時施加的動力如何變化,沿什麼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決杠桿平衡時動力最小問題:此類問題中阻力×阻力臂為一定值,要使動力最小,必須使動力臂最大,要使動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桿上找一點,使這點到支點的距離最遠;②動力方向應該是過該點且和該連線垂直的方向。
4、應用:
名稱
結 構
特 征
特 點
應用舉例
省力
杠桿
動力臂
大於
阻力臂
省力、
費距離
撬棒、鍘刀、動滑輪、輪軸、羊角錘、鋼絲鉗、手推車、花枝剪刀
費力
杠桿
動力臂
小於
阻力臂
費力、
省距離
縫紉機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發剪刀、釣魚桿
等臂
杠桿
動力臂等於阻力臂
不省力
不費力
天平,定滑輪
l1
l2
F2
F1說明:應根據實際來選擇杠桿,當需要較大的力才能解決問題時,應選擇省力杠桿,當為了使用方便,省距離時,應選費力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