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固定匯率制度 資本自由流動與獨立貨幣政策不能同時實現
假設資本自由流動,匯率固定,政府採取貨幣政策提高國內利率r,使其大於世界利率R,此時存在套利空間,則外國資本會迅速進入,使得國內利率下降,直到恢復世界利率。因而國內貨幣政策失效。
B. 在資本完全流動的條件下,實行固定匯率,出口增加為什麼為什麼會導致
20世紀60年代,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和J.馬庫斯弗萊明(J.Marcus
Flemins)提出了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模型,簡稱M-F模型),即通常所說的經典M-F模型。該模型指出,在沒有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動匯率下則更為有效;在資本有限流動情況下,整個調整結構與政策效應與沒有資本流動時基本一樣;而在資本完全可流動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時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但在浮動匯率下,則是有效的。
一般討論兩國模型為例:
模型內的四個市場
第一國的國內商品市場
第二國的國內商品市場
資本市場(利率r)
外匯市場(匯率w)
模型內主要函數
兩國的投資I1(r)和I2(r)
第一國的經常項目余額B1(Y1,
Y2,
w)
兩國的流動性偏好(貨幣需求)L1(Y1,
r)和L2(Y2,
r)
涉及變數
內生變數
兩國總產出Y1和Y2
利率r
匯率w
外生變數
兩國名義貨幣供給M(因價格水平P假設為固定,所以實際貨幣供給M/P也是外生變數)
兩國的自發性支出A1和A2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考察的是資本完全流動的情形,資本完全流動意味著資產所有者認為國內證券與國外證券之間可以完全替代。因此,只要國內利率超過國外利率就會吸引資本大量流入;或者只要國內利率低於國外利率,就會使資產所有者拋售國內資產,引起大量資本外流。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著重分析了在資本完全流動的前提之下財政、貨幣政策的不同效應。其核心結論如下:
1.固定匯率制下的情形
在固定匯率制下,資本完全流動的條件使得貨幣政策無力影響收入水平,只能影響儲備水平;而財政政策在影響收入方面則變得更有效力,因為它所造成的資本流入增加了貨幣供給量,從而避免了利率上升對收入增長的負作用。
2.引入浮動匯率制下的情形
(1)貨幣政策-無論在哪種資本流動性假設下,貨幣政策在提高收入方面都比固定匯率制下更加有效
。
(2)財政政策-在資本完全不流動的情形下,浮動匯率下收入的增長大於固定匯率下的收入增量;在有限資本流動性的情形下,財政政策的擴張性影響仍然有效,但是收入的增長幅度小於固定匯率制下情形;在資本具有完全流動性的情形下,財政政策對於刺激收入增長是無能為力的。
C. 資本完全不流動,浮動匯率制下的內外均衡調節
如果資本完全不流動的話,那麼匯率的調節就根據進出口貿易來決定了
如果是根據進出口貿易帳來決定的話,那麼如果是貿易順差,那麼該貨幣就是要升值,那麼就需要壓低匯率,同理如果手機貿易逆差,那麼貨幣就要貶值,那麼就要提高匯率
D. 、簡述在資本完全流動和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為什麼無法實現獨立的貨幣政策。
舉例說,固定匯率前提下,一國的中央銀行提高貨幣供給,如果是浮動匯率,那麼其他條件不變,該國的貨幣應該貶值,從而促進出口刺激經濟。但是因為匯率被固定了,所以沒辦法通過貨幣政策來實現帶動經濟,因此是不獨立的。
E. 為什麼固定匯率制度 資本自由流動與獨立貨幣政策不能同時實現,請舉例(三種組合)。
固定匯率制度是國家間貨幣採用固定兌換比率進行交換的制度。一國政府把本國貨幣的價值固定對應單一其他國家貨幣,或一攬子其他貨幣,或者另一種衡量價值,
例如黃金,固定匯率制度可以分為1880-1914年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1944-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稱為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兩個階段。
經濟學上一直存在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也就是一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自由流動這三者不能同時存在,最多隻能選擇其中兩個。
對中國來說,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可以理解為中國是否有加息(降息)、降准(升准)等主動權、是否受外部環境干擾等;匯率的穩定性是人民幣到底是穩定還是大幅波動;資本的自由流動是相對資本管制來說的。
以中國香港為例,香港實行的聯系匯率制度,也就是港幣和美元掛鉤,美元兌港元的匯率始終保持在1:7.80,同時香港又是世界性金融中心,金融對外開放幅度非常之大,即香港同時選擇了資本的自由流動和貨幣匯率的穩定性,那麼在三元悖論下,香港就失去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當美聯儲加息或降息的時候香港往往得被動跟隨。
(5)資本流動怎麼改變匯率制度擴展閱讀:
固定匯率體系的主要優點是減少了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一個想穩定其物價的高通貨膨脹國家可以選擇加入固定匯率體系來恢復央行的信譽。
固定匯率有時會變得不穩定,匯率水平會突然變化。如果一個國家迫於市場壓力放棄原先的目標匯率而實行新的匯率,則被稱之為匯率的再安排。之所以實施匯率再安排,有時是為了解決長期性的經常項目赤字或盈餘。匯率再安排可以是本幣的升值,也可以是本幣的貶值,但如果對匯率的再安排過於頻繁,那麼匯率制度將喪失了可信性,而且浮動匯率制度的內在不穩定性仍然存在。
F. 江湖救急!匯率制度和國際資本流動的關系
匯率制度是指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匯率制度在匯率的確定,匯率的變動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因此,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回顧和了解匯率制度,可以使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波動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匯率形成機制是指外匯市場交易中匯率升降同外匯供求關系變化的聯系及相互作用。它是國際收支失衡的自動調節機制之一,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機制調節國際收支的邏輯過程可以簡單地表示為:國際收支逆差(順差) → 本幣貶值(升值) → 外匯匯率上升(下降) → 進口減少(增加)出口增加(減少) → 國際收支逆差減少(順差減少),直至恢復平衡。
匯率形成機制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國家實行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體現著該國貨幣的對外價值和經濟實力,同時也直接影響著一國對外貿易、資本流動和國際收支的平衡。匯率機制的選擇同經濟發展模式一樣,應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制定有效合理的匯率機制。從短期看,一種匯率機制的行之有效,不僅要適應本國貿易和金融市場的需要,還要注重保護本國貨幣少受沖擊,並對匯率進行適時的調整和不斷完善;從長期看,匯率機制要隨國際經濟金融的變化和國內經濟金融條件的轉變而調整,一成不變的僵化機制是難以適應的,也是不可能的。
G. 在資本完全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對比分析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的有效性
在資本完全流動下,固定匯率時,擴張的貨幣政策會使LM曲線向右下移動,經濟中就會出現大量的國際收支赤字,因而有貨幣貶值的壓力。
中央銀行必須進行干預,售出外幣,並收進本國貨幣。本國貨幣供給因而減少了。結果是,LM曲線移回左上方。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到經濟恢復初始均衡為止。當貨幣政策基本上不可行時,與此相反的是財政擴張卻極為有效。在不改變貨幣供給的情況下,財政擴張使IS曲線移向右上方,導致利率和產出水平的增加。利率提高會引起資本流入,將使匯率升值。
為了維持匯率不變,中央銀行不得不擴大貨幣供給,於是收入會進一步增加。當貨幣供應量增加到足以使利率恢復到其原先的水平,均衡也重新恢復了。
在可變匯率情況下,財政擴張並不能改變均衡產出。相反,它倒是會產生抵消性的匯率升值與本國需求結構的變動,那將會使國內的一些需求從本國商品轉向外國商品。而貨幣存量的增加將導致收入增加與匯率的貶值。
對市場的影響主要受到兩個方面因素決定,一是匯改帶來的匯率調整空間,二則是匯改帶來的資產增值收益。
就匯改的空間而言,人行的發言人強調此次在2005年匯改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匯率不進行一次性重估調整,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繼續按照已公布的外匯市場匯率浮動區間,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這實際上就是給漸進式推進的匯改定調,也間接提示匯率的浮動空間不會太大。實際上,這也非常符合如今國際國內經濟復甦進度緩慢,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環境的客觀現實。
在匯率調整空間不大的背景下,又恰逢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資產價格調整,人民幣資產價格的波動風險甚至大於匯改帶來的收益,因此總體資產增值收益也不大。
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次匯改對市場的直接影響有限,更多體現在短期心理層面,不會對市場產生明顯的中期影響。
H. 固定匯率制度下的資本完全流動的匯率問題
上面那材料中的經濟環境是固定匯率制度,而且是在國際收支平衡時發生的大規模國際收支赤字,那央行首選目標肯定是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這個固定匯率,繼而維持國際收支平衡。
美國那個問題的關鍵是在於,第一,金融環境不同,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破產,76年簽訂了牙買加協定,承認了浮動匯率制度合法,而美國產生大規模國際赤字的主要時期是在70年代的中後期,固定匯率制度幾乎已經不能再維系;第二,匯率的決定條件是什麼,我們知道這一時期出現了滯漲,那麼美國國內利率是驚人的高的,資金通過資本和金融項目進入美國,推高美元,這個匯率的決定理論是一言難盡的,你可以多看看這個,主要問題是在利率上面,而非購買力的問題,也就說重在內部條件,而非外部條件。
I. 怎樣理解國際資本流動中利率與匯率的關系.
利率是外幣存在一家銀行里,這家銀行所支付的利息率,一般是年利率。
匯率是將外幣換成本幣(人民幣)或用本幣申請兌換外幣時用到的兌換比例。
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
資本本身具有逐利性,利率就是資本的價格,在開放經濟浮動匯率制度下,當一國的利率上升時,必定會導致國際資本流動,造成本幣升值。(反之亦然)
固定匯率則利率不會發生改變。
IS-LM-BP模型對此的解釋
在資本完全流動下,固定匯率時,擴張的貨幣政策會使LM曲線向右下移動,經濟中就會出現大量的國際收支赤字,因而有貨幣貶值的壓力。中央銀行必須進行干預,售出外幣,並收進本國貨幣。本國貨幣供給因而減少了。結果是,LM曲線移回左上方。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到經濟恢復初始均衡為止。當貨幣政策基本上不可行時,與此相反的是財政擴張卻極為有效。在不改變貨幣供給的情況下,財政擴張使IS曲線移向右上方,導致利率和產出水平的增加。利率提高會引起資本流入,將使匯率升值。為了維持匯率不變,中央銀行不得不擴大貨幣供給,於是收入會進一步增加。當貨幣供應量增加到足以使利率恢復到其原先的水平,均衡也重新恢復了。
在可變匯率情況下,財政擴張並不能改變均衡產出。相反,它倒是會產生抵消性的匯率升值與本國需求結構的變動,那將會使國內的一些需求從本國商品轉向外國商品。而貨幣存量的增加將導致收入增加與匯率的貶值。
望採納,謝謝!
J. 關於 匯率的升降 與 資本流動 的問題。
以美元兌人民幣為例,通常說的匯率都是直接表示法,就是說一美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當匯率下降時,相當於人民幣升值,購買力增強,相對來說,美元貶值,購買力減弱(美元不值錢了),美國投資者將持有的大量美元兌換成人民幣,以求保值升值,避免人民幣繼續升值造成的更大損失,故造成了境外資本流入。
當匯率上升時,即是上述例子中美國的情況,大量資本流出。
第二個問題,國際收支平衡表中主要的是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這兩項。首先,一個國家不能隨便改變本國貨幣的匯率,有興趣你可以看一下各國匯率的決定方法,例如人民幣是盯住一攬子貨幣,美元是浮動匯率。
其次,匯率上升時,境內資本流出的叫「熱錢」(出於短期避險或投機目的),不能算作資本與金融項目中,不會影響一國國際收支平衡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