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債市去杠桿對於股市是利空還是唱多
資本市場的復雜性,不可預測性是難以想像的,一方面債市去杠桿後的資金有可能流入股市的話會刺激股市的增長,但是還有一種可能,目前一些混合基金和一些同樣持有債市和股市的倉位,如果真的出現恐慌性出逃大概率會先斬股市倉位,因為股市流動性好,也有可能發生股債雙殺的情況
B. 什麼是去杠桿為什麼現在要去杠桿
私募排排網為您解答:
去杠桿:
老百姓把錢存到銀行,銀行再貸款給你。你增加了負債,銀行增加了資產。同樣別人也這么做,如此以來,少量的貨幣得以創造出大量的信用,金融就是這么神奇。
而去杠桿呢?就是讓你減少負債,同時銀行也減少資產。資產與負債同時縮減,就是咱們經常聽新聞中美聯儲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就是這個原理。
為什麼要去杠桿?
美聯儲已帶動全球進入加息周期,中國雖然目前還沒有正式加息,但很明顯市場流動性已經收緊。市場的錢少了,現金流就很容易出問題。一旦這些債還不上,大量的壞賬對銀行來說是毀滅性的,銀行如果出問題了,則會直接引發系統性風險。一環緊扣一環。
此外,根據利率平價原理,美國加息中國不加息,就會產生利差,資金為了套利,拋出人民幣買入美元,人民幣就會貶值,資本外流,最終導致外匯儲備流失。而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等小國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來維護匯率穩定,才導致經濟崩潰,血的教訓歷歷在目。
因此國內監管層採取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變相加息,適當釋放流動性的形式降杠桿,讓經濟不至於硬著陸。
答案轉載自www.simuwang.com
C. 股市去杠桿引發崩盤 債市去杠桿會重蹈覆轍嗎
如果是指單純的金融債券市場的話,是沒有去杠桿這一說法的,因為債券交易本身就帶有杠桿的。
D. 是金融去杠桿 還是實體去杠桿
關於金融加杠桿和去杠桿的問題,市場討論的非常的多,不過目前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和相對完整的分析,市場的解讀也比較混亂,為了幫助投資者理解和跟蹤這個體系,我們撰寫了這個報告。
思路上主要是基於債券市場,對金融加杠桿的過程進行了三個層次的簡單拆分:
1)負債端套利過程的持續,即理財與委外的擴張;
2)央行利率走廊維持貨幣市場流動性的穩定與寬松;
3)實體的剛兌,因為金融加杠桿,最終對應了實體信用的擴張。
而這三個層次是相互影響和作用的,比如理財與委外的擴張,在同業資金端,大致可以看成是金融機構之間的「廣義拆借」變多,它與貨幣市場流動性的松緊會有密切的關系,而貨幣市場流動性的寬松與否也會影響到理財委外擴張的可持續性,因此未來這兩個過程如何演變,是非常值得重視和研究的,流動性創造機制的變化將對債券市場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而就第三個層次,金融加杠桿最終加在實體上,因此實體經濟的剛兌是非常重要的條件,如果實體開始去杠桿,信用條件惡化,也會影響到負債端的問題,比如今年4月份等。但之後剛兌持續,是債市上漲的重要條件,當然,房地產的上漲,也是金融加杠桿過程中的重要話題。
當下的債券市場,最關鍵和最重要的一個邏輯,是「錢多+資產少」。錢多的含義,市場普遍認同的是理財(委外)資金多,而資產少,則是指滿足收益率要求的安全的債券資產。
如果理財資金主要是來自於企業和居民的收入,那麼從宏觀上來說,「錢多、資產少」大致可以看成是「貨幣多,經濟差」的代名詞。這里的貨幣,不是基礎貨幣,而是指廣義貨幣,而從貨幣銀行學的角度,我們知道廣義貨幣,是通過基礎貨幣派生的,而這個過程,需要實體經濟和金融機構之間的信貸行為,或者金融機構之間的信貸行為來實現,所以基礎貨幣環境,也就是貨幣市場流動性環境的松緊,會對這個派生過程有重要的影響,而央行正是通過調控貨幣市場流動性,來影響這個派生過程,從而達到調控金融機構行為和實體經濟的目的。
回到債券市場,當下普遍的模式是理財資金持續擴張,並且委外的動力很強,非銀行金融機構拿到這一筆錢,買入債券資產,再在貨幣市場上進行加杠桿,這應該是一個相對簡明的完整的過程。
當下金融加杠桿和去杠桿,是市場討論的最為熱烈的名詞,但什麼是金融的加杠桿和去杠桿,卻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這里我們不妨基於這個過程,對金融加杠桿的概念進行一些總結,我個人傾向於,這個過程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個層次,大致可以理解成為回購市場的融資層面。即金融機構買入債券,然後以債券作為質押,到回購市場上進行融資,這可能也是債券和貸款兩者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即同樣作為企業的融資工具,但債券可以通過回購市場來提升杠桿。當下,回購市場的融資規模迅速擴張,並且金融機構多縮短負債的久期來進行杠桿操作,就是這個層面的加杠桿行為的體現。
E. 國家為啥去杠桿 尤其是金融業 股市也去杠桿
去杠桿仍然會貫穿2018年國家經濟工作的始終。但很多老鐵都不明白,國家天天在強調的去杠桿究竟是什麼意思,用簡單的方式解釋:
大家借錢都去玩交易性金融資產,而不是去借錢搞技術創新、搞生產,
還有一些企業借錢換美元去收購國外的資產。中國的外匯儲備壓力很大,政府擔憂人民幣貶值預期扭轉不了,若不進行外匯管制,一旦形成極強的人民幣貶值預期,大家可能都會拋人民幣資產,然後去央行擠兌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拋房拋股票買美元,房價、股價都大跌,那投機房地產的套牢型投資者可能就不償還銀行貸款了,這樣商業銀行一堆壞賬,拿到一大堆房子,特別是三四線人口流出的城市,麻煩很大。
為了不讓大家拋房子換美元,直接就3年或兩年不讓賣了。如果誰手裡有個幾套房,就自己住就好,周一到周日,每天住一套。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另外,加杠桿本身沒有對錯,關鍵是加杠桿之後做什麼。
如果高位賣了房子、賣了股票的人去創業,或者把錢委託給風險投資基金去幫助別人創業,這樣就沒有啥問題,短期解決了國內的就業,長期還能提供更多的經濟產出。這是金融加杠桿之後最重要的微觀邏輯與鏈條,即經濟主體拿到錢之後做什麼。
思辨的看,金融去杠桿之後,大家就會去創新,去搞實體了嗎。當然未必。不讓大家借錢去搞交易性金融資產,大家未必就一定會去做實體經濟。不過有一點還是相對確定的,即央行和銀監會搞的金融去杠桿,會把臃腫的交易性資產價格壓下來。
F.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杠桿率,資產與銀行資本的比率。「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6)債市去杠桿的邏輯擴展閱讀
金融機構去杠桿對中國的影響:
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對中國影響很小。
由於實行資本賬戶的管制,中國絕大多數的對外金融投資都是以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投資的形式進行。這類投資一向穩健保守,基本不會涉足高度杠桿化的金融產品,即使有所損失,也不能與其他類型投資者的損失相提並論。
其次,「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和「投資者的去杠桿化」對中國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G.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杠桿率就是負債除以自有資本,本質是一個負債率的水平。負債越高,杠桿率越高。去杠桿化,回就是答降低這個杠桿率,或者增加自有資本金,或者減少負債,或者兩者同時進行。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本質上就是一個還債、降低債務的過程,通俗說,就是多拿自己的錢玩兒,少借別人的錢玩兒。
H. 為什麼監管這么有決心去杠桿,其底層邏輯是什麼
金融杠桿(leverage)簡單地說來就是一個乘號(*)。使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
至於如何穩步去杠桿那是監管層的問題,跟咱們沒關系!有時間多琢磨怎麼賺錢吧?
I. 為什麼去杠桿化會導致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價格下跌
你只有五十萬本金,但是你為了利潤更多就以這五十萬擔保借了五十萬,這就叫杠桿,去杠桿就是還錢,還錢就只有把手裡的金融資產賣了,大家都賣的時候當然會導致金融資產價格的下跌,當然這個金融資產價格的下跌有很多因素,這只是其總之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