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融去杠桿會影響房產行業嗎
你是藝術生但是不知道你的專業是什麼?地產行業前幾年還可以,藝術生比較適合做品牌推廣、設計類的,工作相對來說比較感性點。金融行業由於涉及的細分行業比較多,不知道你的興趣所在,比如銀行,基礎的就是要能拉到存款,工作相對理性點。金融行業的工資水平普遍高於地產,但是壓力也是要大很多的,綜合自己可以獲取的崗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考慮。
❷ 一文讀懂金融怎麼去杠桿
通俗說。金融的去杠桿化。負債越高、降低債務的過程,或者增加自有資本金專,本質上就是一個還債。去屬杠桿化,本質是一個負債率的水平,就是降低這個杠桿率,或者兩者同時進行,或者減少負債,杠桿率越高杠桿率就是負債除以自有資本,就是多拿自己的錢玩兒,少借別人的錢玩兒
❸ 國家說的金融去杠桿對個人理財有什麼影響
「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
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
一方面可以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對於個人理財而言可能在某些理財渠道中的收益會有所減少。
❹ 這個收著房租的包租婆,哭著說一線租售比「已死」!
去年,兩個長租公寓巨頭因搶奪房源而哄抬市場價的行為引來一片罵聲,此事經有關部門約談後,相關企業也做出了相對應的承諾。
但個別企業的調整,並未能影響市場的大勢走向。 最近諸葛找房數據研究院《2019年第7周20城租金報告》顯示:
1、20個重點城市2019年第7周租金均價為43.53元/平方米/月,環比上漲0.15%。 2、租金均價上漲城市16個,平均漲幅0.25%;下跌城市4個,平均跌幅收窄至0.08%。 上漲城市增多,且下跌城市跌幅收窄,總體而言,20城租金在春節後回溫態勢顯現。 除此之外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
上揚的數據走勢永遠牽動無數人的心緒,房屋租金支出占生活成本和工資成本比重一直不小,從上述這些數據便能看出租房一族過得並不輕松。 很多在異鄉打拚的人總希望早日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 每次把租金打給房東的時候或許都想過「自己什麼時候才能過上不用交房租或是收房租的生活」? 在大家眼中,收房租幾乎等同於躺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1
最近就有一位業主跟諸葛小笙訴苦,說她收房租的日子過得不盡如人意。 她們夫妻倆在一線城市辛辛苦苦打拚半生,終於有了相對安定的生活,除了擁有一套自住房之外,前年還在外環給父母准備了一套房。 本打算讓老家的父母過來享享清福,但年邁的父母不適應一線城市的天氣和生活,幾乎兩年加起來也就只在那套房子住不到三個月。 所以這套給父母准備的房產自然就只能長期空置,為了減小兩套房高昂的房貸壓力,無奈之下只能將遠在外環的那套房屋出租。 結果細算一筆賬才發現,這套房子租出去並不劃算,租金收益減去日常的物業供暖費用,已經所剩不多。 而與此同時自己還負擔著7000多元的月供,加上當時付出的首付,這樣算下來,這套房的收益居然還比不上普通的理財產品! 這兩年房價沒有明顯的起色,而未來也不知會如何,如果在房價長時間橫盤的情況下,這套房所帶來的收益將微乎其微。
在外人眼裡,她是擁有兩套房的「土豪」,是收租金的「包租婆」。 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與包租婆那樣理直氣壯、肆意瀟灑的生活之間的距離還很遠很遠,目前依舊是如履薄冰,怕失業斷供,怕父母生病。 而眼下這套房子對她而言更像是雞肋一般的存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
當然很多人會說這些年房東真正的收益是來自於房價上漲,而非房租。 這種觀念之所以被大眾認可並逐漸鞏固與這些年房價只漲不跌的現狀有莫大的關系。 房價只漲不跌租售比自然就成了一個笑話。 國際租售比的標准通常為1:100-1:200,但如果按照這個標准來看,我國的一線城市和大部分重點城市的租售比與之相差甚遠! 且大家對於這種奇葩的租售比現狀早已習以為常,甚至不少媒體寧可用人口,用空置率,用杠桿來指正房產泡沫也不願意用租售比。 不過大眾習慣性的忽略並不代表它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影響!在這樣的租售比現狀下,必然有人需要為此買單,買單者既是租房者,也是房產所有者。 在這樣的租售比現狀下,必然有人需要為此買單,買單者既是租房者,也是房產所有者。 租房者不僅支付了難以承受的租金,而房屋所有者也並沒有享受到自身資產所帶來的巨大收益。 或許在未來良好的租售比將重新回歸大眾視野,畢竟房產的金融屬性正在逐漸被削弱。 3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企業家,或者是資本界都對樓市形成了很強的金融依賴。 普通百姓幾年工資可能抵不上一套房的升值部分;
早幾年也能聽到不少民營企業家戲稱自己辛辛苦苦奮鬥了十年,還沒別人蓋一個樓盤掙的錢多。 長此以往,大家對樓市的金融依賴都快形成了慣性。這個收著房租的包租婆,哭著說一線租售比「已死」!
民眾行為大多非理性,樓市上漲所帶來的收益吸引著前赴後繼的人和資本投入,導致樓市金融屬性持續被不斷增強。 但逐漸脫離需求、脫離生活的房產遲早帶來震盪,其他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的金融危機便是前車之鑒。 這種對房產金融屬性依賴所帶來的短暫狂歡與長遠發展相比,顯然居住(自住、出租)才是最剛性的承接。 而要改變過去這種對房屋金融屬性的過度依賴,回歸理性只能逐漸削弱房產金融屬性。 還記得曾經有粉絲跟小笙討論過現階段樓市的去杠桿和穩杠桿。 表面上來看,媒體說法以穩杠桿居多,但實際操作中,我們不難看出「去」的苗頭更多一些,畢竟這些年樓市裡的杠桿實在不小。 未來持續的去化會不斷降低樓市金融屬性,而「已死」的租售比,或許會重新成為大眾衡量房產價值的重要參照物。 4
不過目前這種畸形的租售比並非全是弊端,在力求房價穩定時代,它反而成為了維穩的一大利器。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房價飛漲的同時,房租並不同步上漲,購房者在過去還能通過房產增值獲得收益,但房產金融屬性被削弱後,房價難以出現以往的大幅上漲。 與此同時出租房屋所獲得的收益又微乎其微,這就意味著投資房產回報率在不斷降低,也會使得投資者越來越謹慎入手房產。 另外目前租售比的現狀在短時間內顯然難以改變,這也會使得部分大杠桿持有住房的群體出售手中的房產,從而進一步平衡市場供需,穩定樓市價格。 當然這也是諸葛小笙不建議大家盲目投資樓市的主要原因。
❺ 央行房貸新規:去杠桿、降負債是大勢所趨
2020年的最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了《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
《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含境外分行)的房地產貸款佔比以及個人住房貸款佔比要滿足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確定的管理要求。目的是提高金融體系韌性和穩健性,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這是繼2020年8月20日「三條紅線」出台後,又一針對房地產融資的政策,在剛剛過去的2021「丁祖昱評樓市」年度發布會上,我曾說過:「2020年全年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政策一直在持續的收緊,哪怕是在疫情最嚴重的上半年也沒有在任何一個公開場合說過要給房地產金融助力,一直到8月20日,這是所有地產人應該記住的日子,『三條紅線』的相關政策給整個行業特別是給房地產金融行業理清了未來的政策脈絡和思路。」
在當時我給出的十大預測中,提到未來金融政策還將趨緊,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全年金融政策持續收緊的2020年的最後一天推出《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我對金融政策趨緊的預測,未來房企整體融資環境依舊偏緊的主基調不變。
01
大部分銀行金融機構符合管理要求
從近期發布的《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具體要求來看,銀行業金融機構按類型分檔,其房地產貸款佔比上限各檔不高於40%、27.5%、22.5%、17.5%及12.5%;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各檔不高於32.5%、20%、17.5%、12.5%、7.5%。
若結合居民杠桿率與債務收入比來看,截至2020年三季度,居民杠桿率逐年提升至33%,較2015年增加13.7個百分點,債務收入比升至55%,較2015年增加24.5個百分點。而在疫情陰霾下,居民收入預期大概率將有所下滑,償債能力進一步減弱,由此看來現階段有序引導企業負債率、居民杠桿率逐步回歸到「安全線」以內,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仍是重中之重。
03
未來房企整體融資環境依舊偏緊
2020年,房地產政策層面前松後緊,中央繼續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調,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長期調控目標。上半年房地產信貸政策中性偏積極,央行三度降准釋放長期資金約1.75萬億元,並兩度下調LPR利率中樞,5年期以上LPR累計降幅達15個基點。
但下半年央行設置「三道紅線」分檔設定房企有息負債的增速閾值,並壓降融資類信託業務規模,倒逼房企去杠桿、降負債。時值年末最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房地產行業將穩杠桿乃至去杠桿的強調和加強。
聯繫到郭樹清發文強調,堅決抑制房地產泡沫,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我們認為未來房企整體融資環境依舊偏緊,房企去杠桿、降負債已是大勢所趨。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答記者問時同時表示要「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
「十四五」規劃也已定調:房地產事關民生消費和投資發展,助力經濟內循環。
我在2021「丁祖昱評樓市」年度發布會上說過「房地產是中國最大的金融業、製造業、服務業」。因此,我認為政策基本面依然「穩」字當頭,繼續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調,強化並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調控目標。
同時,《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發布,也進一步驗證了我對行業步入無增長時代新邏輯的驗證,過去若干年,房企高歌猛進,資金帶來了巨大的動力,時至今日,在「三條紅線」和「央行房貸新規」的要求下,資金被限制,由於沒有更多的資金進入,整個行業再往上走的動力被大大削弱,因為整個行業的主體是房企,缺乏資金的支持,會使得企業動能不足,從而使得行業動能不足,就將步入無增長的時代,這也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我所講到的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