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半年杠桿率升勢已放緩嗎
上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企業利潤、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有助於消化存量債務。
在保持總量平穩的同時,一系列結構性信貸政策效果顯現。上半年,房地產貸款增加3.54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比重比2017年佔比水平低1.9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余額23.84萬億元,同比增長18.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3.6個百分點。此外,上半年,委託貸款減少8008億元,比上年同期多減1.4萬億元;信託貸款減少1863億元,比上年同期多減1.5萬億元;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減少2717億元,比上年同期多減8388億元。
㈡ 銀行有哪些頭痛的事情
據了解,本次調查的問卷調查部分在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域(不包括港澳台)平行展開,基本覆蓋了各類中國銀行業機構,共回收有效問卷2380份,調查緊跟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著重對行業熱點、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專題調研,獲取了大量真實、准確、有價值的數據信息。
在這份多達300多頁的報告中,調查結果涵蓋宏觀環境、發展戰略、業務發展、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監管評價、專題研討等共計十二個部分。券商中國記者從中選取較為有看點的內容以饗讀者:
看點一:貨幣政策效果評價最高
銀行家對宏觀經濟政策整體評價,是每年報告都會例行調查的內容。與往年的調查結果相比,銀行家對2018年以來宏觀經濟政策效果的總體評價得分有所下降。
銀行家所評價的宏觀政策類型分為四大類: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和監管政策。就單項政策效果而言,貨幣政策效果的評價最高。報告認為,這表明,央行以「穩杠桿」和「防風險」為目標的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仍受大部分銀行家認可。
對於央行下一步應該如何開展貨幣政策操作?超八成銀行家認為央行應該增強流動性管理的靈活性和有效性,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穩定。超七成銀行家認為,央行應該完善利率走廊機制,疏通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場及實體經濟的傳導路徑。此外,由於面臨中美貿易摩擦的壓力,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也成為銀行家關注的方向,超五成銀行家認為央行應該優化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政策,對資本流動進行調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財政政策的評分在四類政策評分中最低,且較2017年下降幅度高於整體平均降幅。報告稱,銀行家期待未來更積極的財政政策,未來財政政策應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當前中國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局勢,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關於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調查結果顯示,銀行家最為擔心的兩類風險分別是地方政府債務偏高和資產價格泡沫,佔比高達41%和37%。
看點二:銀行家最「頭疼」的經營壓力top 3
銀行家對宏觀經濟形勢的看法也會影響到銀行的日常經營決策,可以說,銀行體系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
「我國的融資體系是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佔主導,所以銀行體系才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相比於股市的高波動性,銀行經營行為的變化,對中國經濟真實情況的反映才更加確切。「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稱。
那麼,銀行家最」頭疼「的經營壓力有哪些呢?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銀行家將」不良貸款增長「(32.4%)列為銀行經營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受訪銀行家表示,宏觀經濟不確定性風險加大,經濟金融領域結構性矛盾突出,給銀行資產質量帶來了壓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制定發展戰略仍將重點圍繞信用風險管控,持續關注資產質量變化。
同樣的,在對2018年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的調查中,60.8%的銀行家認為不良貸款集中爆發的風險將會是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超五成銀行家還認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需要重點關注。在對銀行業不良貸款率走勢的調查中,超六成銀行家認為不良貸款率在未來存在上升的可能性。
此外,除了對不良貸款增長的擔憂,「負債增長乏力「(19.6%)也成為2018年銀行家倍感壓力的重要方面。「風險合規管理壓力較大「(19.2%)同樣受到關注,報告稱,隨著商業銀行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監管當局進一步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管理,加強反洗錢監管、嚴管交叉性金融風險,銀行違規成本升高,銀行合規壓力倍增。
看點三:十年來,銀行家對房地產市場的看法不斷變化
近十年來,銀行家對未來房地產走勢的看法發生了顯著變化。報告總結10年來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超過四分之三的銀行家認為各線城市的房地產無論是銷量還是價格都不會上升。2015-2016年,多數銀行認為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將量價齊升。到了2017年,近九成銀行家則認為二線城市房地產發展潛力較大。
然而,2018年的調查結果呢?總結起來,就是銀行家對房地產的態度更為審慎,對房地產信貸投放的控制力度也在加大。更為重要的是,2018年銀行家預期不良率上升的行業中,房地產業超過冶金業,位列榜首。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領域的信貸風險關注度方面,關注房地產開發性貸款的銀行家比例為36.8%,比2017年大幅上升8個百分點。報告稱,房地產開發貸體量巨大,據央行統計2018年房地產開發貸余額高達11萬億元。當前諸多因素致使房企經營壓力顯著加大,從而使得銀行家對其關注度上升。
看點四:過半銀行家認為其所在機構面臨資本補充壓力
資本短缺已經成為懸在銀行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調查結果顯示,過半數(52.8%)銀行家表示其所在機構已面臨資本補充壓力。從具體原因看,近七成銀行家認為銀行自身的規模擴張需求對資本造成了一定壓力,也有近四成銀行家認為是由於待消化的不良貸款增加,使得撥備消耗不斷上升,超越了資本補充速度。
這一結果也反映在銀行家對資本充足率監管指標的態度上。在針對銀行家認為哪些監管指標對經營壓力有影響的調查中,資本充足率指標位列第一,成為銀行最為「緊張」要應對的監管指標。其後依次還有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存款偏離度、流動性覆蓋率等。
從資本的不同類型看,對核心一級資本的補充成為壓力集中所在。報告稱,通過內生機制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會使得資產收益率(ROA)與凈資產收益率(ROE)下降,影響銀行業績指標,而增資的程序也相對復雜,因此,近八成銀行家認為目前資本真正的壓力主要集中在核心一級資本。
此外,在對中國銀行業資本補充難點的調查中,認為自我積累、自我補充能力差的銀行已過半數,可見內源性資本補充渠道已難以滿足資本補充需求。但部分欲利用外源性補充渠道的銀行也出現了上市難度大或發債成本高的困難。
看點五:「縮表」最可能來自股份制銀行
2017年以來,金融監管不斷加強,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管理也面臨多重壓力。特別是對於銀行理財業務來說,資管新規對於非標投資的嚴格約束,將會使得大量的存量表外資產或增量需求回到表內,從而對銀行自身資產負債管理產生重大影響。
在針對未來一年受訪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監管壓力主要來源的調查中,資管新規位列榜首。而央行MPA考核、流動性監管政策為僅次於資管新規的壓力來源。
因此,在多重壓力下,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變化方向也出現分化。股份制銀行的受訪者中,認為所在銀行「縮表」的佔比最高,這可能與股份制銀行出於同業業務整治階段且監管壓力較大有關。而大型銀行受政策影響較小,表示其資產負債表規模將繼續擴張的銀行家佔比最高。其他類型商業銀行表示維持現狀的銀行家佔多數。
銀行家對資產負債表管理的看法,也反映在對業務轉型的看法中。大型商業銀行由於各項業務發展較為均衡,傳統的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被認為是未來三年的核心業務。多數銀行家則認為股份制銀行的表外業務和中間業務將是其未來競爭力提升最快的兩類業務。
看點六:理財業務轉型,不同類型銀行缺不同能力
資管新規的落地,讓銀行未來理財業務面臨著凈值化、打破剛兌、期限匹配等一系列轉型壓力,銀行是否做好了准備呢?
在對未來理財業務轉型過程中需要重點提升的能力調查中,分銀行類型看,在對大型商業銀行及股份制銀行銀行家調查中,銀行家最關注投資研究能力。投資研究能力直接影響產品業績表現,成為大型商業銀行競爭焦點。
城商行和民營銀行最關注產品研發能力,在資管業務轉型過程中,許多理財規模體量較小的銀行投資能力相對較弱,往往選擇通過委外投資、系統外包等模式,並不直接參與產品的投資,因此經營的重點在負債端的產品研發上。
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調查中,風險管理能力成為關注的首要重點。在這些機構中,投研能力更弱,產品研發能力也欠缺,往往選擇通過代銷他行理財模式開展理財業務,因此更注重控制理財業務風險、穩健經營。
此外,在非標投資方面,不少受訪銀行家預計非標投資規模將下滑。報告稱,一方面,在新設的流動性匹配率指標計量方式下,表內非標投資過多的銀行將面臨更大的流動性匹配率指標壓力。另一方面,資管新規對非標投資進行了重新界定,加強了監管強度。因此,預計未來商業銀行可能將逐步壓縮非標投資規模。
㈢ 去杠桿如何向穩杠桿過渡
7月23日的國常來會還提出「支持擴內需源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業內人士表示,本次國常會提出擴內需政策,是年內第二次。本次提出的時點更加重要,因為二季度數據出爐,GDP增速放緩,投資增速和工業增速不及預期,急需政策明確未來方向。特別是今年以來的經濟下行壓力與以往不同,受到融資收緊的影響非常明顯,所以在外部沖擊和國內壓力的共同作用下,有必要通過宏觀政策進行對沖,避免宏觀經濟和金融風險互相傳導和放大。
在劉世錦看來,杠桿率趨穩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企業利潤、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有助於消化存量債務。二是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及結構性信貸政策效果顯現,貨幣信貸總體保持適度增長。三是地方政府融資擔保行為進一步規范,平台公司等軟約束主體債務增長受到明顯遏制。
㈣ 杠桿率高企是什麼意思
A正確,從材料的主旨中可以看出,企業杠桿率高企,債務規模增長過快,企業債務專負擔不屬斷加重,要解決這一問題,積極發展股權融資,拓寬融資渠道,降低成本,降低債務負擔,形成合理的融資結構,有利於降低企業杠桿率;
B錯誤,「取消銀行對企業的貸款」說法錯誤;
C不符合題意,題意主旨未涉及債權轉為股權;
D錯誤,央行實行貨幣政策,而不是國庫;
故答案為A
㈤ 新華訪談怎樣看待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
新華網海南博鰲3月29日電(記者金敏 庄斐)經濟學家、全球化合作論壇副秘書長張其佐接受記者專訪時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正確認識理解「松緊適度」十分重要。以下是張其佐的主要觀點:
更加註重「松緊適度」,應警惕傳統的凱恩斯主義全面刺激政策效果已經遞減的風險。總體來看,我國經濟體量大、韌性好、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可持續性正在增強。同時,也應看到金融調控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我國處於三期疊加時期,過去長期依賴高投資的增長模式,導致貨幣信貸總量過多,杠桿率過高,產能過剩過高,進一步擴張的空間有限。在此背景下,國內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有待增強,結構調整過程中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並伴隨著不少的風險。總之,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當前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的任務相當艱巨。因此,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
更加註重「松緊適度」,不是全面寬松,其核心是貨幣政策要為穩增長調結構的關系平衡營造一個中性的貨幣金融環境。這就要求根據穩增長和調結構的發展變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做到「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和「緊中有松,松中有緊」。但是,一旦遇到突發性大的風險時,就應「採取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及時發出穩健貨幣政策的明確信號防止經濟出現大幅下滑;如果經濟大幅下滑得到有效控制,就要立即踩剎車,防止「過度放水」。
更加註重「松緊適度」,貨幣供應量M2必須保持一個合理的增長幅度與經濟運行相匹配。衡量「松緊適度」的標准就是看政策與經濟運行的合適度。根據我國多年M2規律性的增長幅度是:在物價處於可控范圍的前提下,貨幣供應量M2應比名義GDP增速略高2-3個百分點。換句話說,貨幣供應量M2增速略高於GDP增速與物價CPI升幅之和。從過去中國傳統經驗數據表明,只要我們的貨幣供應量按照這樣一個標准來調控這就是一個穩健或中性的貨幣政策。去年貨幣供應量M2增速12.2%仍高於名義GDP增速2.6個百分點,今年貨幣供應量M2預期目標增速12%左右(政府工作報告還明確指出:在實際執行中,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仍高於預期名義GDP2個百分點,如不發生大的意外,應該說可以滿足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廣義貨幣M2的數量和名義GDP的增長關系比較大,但是貨幣供應量M2過大就會導致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反之如果貨幣供應量M2過小就會導致通貨緊縮和經濟過冷。需要說明的是,我國M2的增速略高於GDP增速與物價CPI升幅之和,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總儲蓄較高達50%(家庭儲蓄率超過30%)左右和間接融資比重較高達70%,而靠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只佔社會總融資的10%偏低。這種現象與美歐發達國家不一樣。
更加註重「松緊適度」,要「必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一、重視GDP但不唯GDP,而是按照「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應更加註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協調發展。區間調控的核心是正確處理好穩定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和收入的關系。區間目標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財政貨幣政策乃至產業政策等宏觀政策的最終目標。區間調控目標的主要目的是要避免盲目發展和經濟大起大落,今年區間調控的「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和收入即經濟增速穩在7%左右、保證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上限」就是防通脹即把CP1漲幅控制在3%左右。
二、對於經濟新常態下宏觀調控來說,區間調控就是我國經濟列車配置上的儀表盤。這就需要把握好區間調控框架:當經濟運行區間逼進「下限」時,宏觀政策要側重穩增長、保就業和居民收入;當經濟運行區間逼近「上限」時,宏觀政策要側重防通脹。就當前經濟來說,經濟下行壓力在加大,區間目標離下限不遠。宏觀政策應及時發出穩健貨幣政策「緊中有松、結構性放鬆,向適度寬松靠近一些」的明確信號,及時增加貨幣供應量M2提供流動性支持,側重阻止經濟繼續下行。而就中長期來說,宏觀政策應回歸「中性」——既要防止經濟慣行下滑,又要防止強刺激大放水。從而主動適應新常態發展新經濟,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最後,需指出的是要注意把區間調控穩增長和定向調控促改革開放和調結構有機結合和平衡,更加註重定向調控的力度和手段,向改革開放和轉型升級要速度和效益。
㈥ 杠桿率趨穩是否意味著去杠桿已經完成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隨著去杠桿穩步推進,金融風險防控成效初顯,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較為穩固,但目前企業負債率仍然偏高,居民部門加杠桿速度過快,政府部門隱性債務大量存在。因此不能過度解讀為去杠桿已經完成,未來一段時間,金融嚴監管、去杠桿的政策大方向不會變化。
董希淼說,未來必須堅定不移去杠桿,將債務水平和杠桿率逐步降下來。要堅決出清「僵屍企業」,減少無效資金佔用。繼續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機構及活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目前來看,相比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等成效,在大力破除無效供給、處置「僵屍企業」方面還需繼續努力。
㈦ 當經濟運行出現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時,如何運用宏觀經濟政策來對付它們
為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1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應積極穩妥、審慎靈活,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積極」是要繼續發展經濟。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就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所以要「積極」。「穩健」是要控制通脹。通脹壓力很大,要防止經濟過熱,就必須「穩健」。可以看出,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和具體政策是互相對應的,體現出中央政府的深思熟慮和綜合考量。
就財政政策而言,從2008年11月起,我國已實施了兩年多積極的財政政策,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穩定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2011年的財政支出,將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結構調整,將更多的資金用於「三農」、科技、教育、文化等社會建設,用於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明年中央政府為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可能繼續實行結構性減稅。如為了拉動內需,就要增加居民收入,這樣在結構性減稅的安排上,可能會更加註重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通過一系列帶有總體減稅傾向的安排,實現低收入群體減稅增收的目的。
就貨幣政策而言,「穩健」二字意味悠長。在保證經濟平穩運行的前提下,穩健的貨幣政策主要就是要化解我國貨幣政策面臨的兩難相沖突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一方面,要回收巨量的貨幣流動性,控制物價;另一方面,要阻擊國際熱錢的流入。但前者由於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壓力較大、信貸投放慣性較強、外匯占款規模上升、歷史存量較高等因素而困難重重;後者則由於美國可能會實施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歐洲債務危機繼續深化等因素而難以控制。後者的不可控性,完全可能使我們回收流動性的所有努力被國際熱錢的大量流入所抵消。因此,不排除在2011年的適當時機,貨幣政策由「穩健」重新走向「從緊」的可能。
㈧ 央行首提「穩健中性」貨幣政策 對股票市場有何影響
行業景氣從上下游向中游傳導,行業輪動,中游崛起,利好股市。
(1)央行對經濟企穩回升的信心有所增強,但對通脹預期上升並不十分擔心,貨幣政策把防風險放在更重要位置,轉向穩健中性甚至中性偏緊。央行強調了「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的雙支柱政策框架,在新貨幣政策框架下啟用貨幣市場「加息」,調節好貨幣閘門,限制投資投機性購房。貨幣政策轉向中性偏緊的目的是防風險去杠桿,支持實體經濟,實現「脫虛向實」。
(2)近期信貸和投資超預期,房市債市調控之後銀行增加了對實體經濟的貸款力度,地方政府換屆完成後的投資沖動帶來基建投資超預期,企業盈利改善帶來前幾年被推遲的設備資本開支大幅增長,外需改善和匯率貶值推動出口回升。考慮到一季度信貸和投資超預期,這一輪景氣周期復甦有望持續到二季度,因此貨幣政策中性偏緊有望延續到2季度。
㈨ 中國經濟杠桿率處於穩定狀態嗎
據報道,隨著去杠桿進程的推進,我國總體杠桿率雖然保持基本穩定,但國有企業版杠桿率權和地方政府債務依然是當前我國最突出的債務問題和去杠桿工作的重點領域。
據悉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央企、國企去杠桿確實已取得積極成效。數據顯示,2017年國企資產負債率為65.7%,相比上一年下降0.4個百分點。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5%,相比上一年下降0.3個百分點。
目前國資委已制定了中央企業降杠桿、減負債、控風險的指導意見,並明確到2020年前中央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要再下降2個百分點。
㈩ 貨幣政策工具使用有分歧嗎
人民銀行的「縮表」與貨幣政策走向不存在必然關系。央行行長助理劉國強近日強調,必須要堅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使杠桿率有序降下來,這是服務實體經濟最重要的環節。
如何把握「穩健中性」這四個字背後的預調微調?近期,隨著人民幣匯率逐漸走穩,呈現彈性特徵,市場有一種聲音指出,需要降低准備金率。央行最近一次降準是在2016年3月。到今年8月末,外匯占款累計減少2.3萬億元。為了對沖基礎貨幣投放減少,央行主要通過「SLF+MLF+PSL」等工具提供流動性。
但是,興業研究昨日發布的一篇題為《來的不是降准,可能是正回購》的報告卻認為,進入9月,央行逆回購操作多次暫停,當下余額僅剩900億元,即將「見底」,這意味著過去坐等逆回購自然到期收迴流動性的手段即將無效。如果未來央行希望繼續維持「不松不緊」,那麼就不得不考慮精準調節流動性的新手段。
這篇報告稱,考慮到經濟數據不存在快速回落的可能性、去杠桿仍需要推進、季末將有財政支出的補充以及外匯占款有望轉正,央行或仍有回籠資金的需要,其中重啟塵封近3年的正回購,是個可以考慮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