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某同學記錄了三次試驗數據如下表: 實驗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
(1)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如發現杠桿右端偏高,則可將平衡螺母向右調節.
(2)杠桿平衡的條件:F1L1=F2L2;因為表格中第2次實驗F1L1=1×0.02=0.02,而F2L2=0.5×0.01=0.005,所以F1L1≠F2L2.故第2次實驗數據有誤.
(3)設一格為L,一個鉤碼重G,則有3G×4L=nG×3L,n=4,故應在C處掛4個鉤碼.
(4)杠桿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Fa,若在A點斜向上拉,杠桿要求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Fb,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阻力、阻力臂不變,彈簧測力計傾斜拉動杠桿時,動力臂變小,動力變大.所以則Fa小於Fb.
故答案為:(1)水平;力臂;右;(2)2;F1L1=F2L2;(3)4;(5)小於.
Ⅱ 杠桿平衡實驗報告單怎麼寫 要有實驗目的 原理 器材 步驟和注意事項
實驗目的
1、通過本次實驗中,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了解到設計實驗探究的科學思想.
2、獲得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3、能夠理解杠桿平衡狀態的基本含義.
實驗器材:杠桿、支架、一盒鉤碼、固定在杠桿上的掛物環、彈簧測力計.
實驗要求:1、會組裝杠桿,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步驟:
第一步、把杠桿安裝在支架上,使其能靈活地繞支點轉動,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處於水平靜止狀態,使杠桿水平靜止.
第二步、先在支點左側,20cm處掛一個0.5N的鉤碼,試一試需要在指點的右側10cm處掛幾個鉤碼,能夠使杠桿再一次水平靜止,杠桿水平靜止後,將實驗所測數據填入實驗記錄的表格內,將作用在杠桿左邊的力,作為動力F1,則F1=0.5N,動力臂L1為20cm,F1×L1=10
作用在杠桿右側的力為F2,F2=1N,阻力臂L2為10cm,F2×L2=10
(改變鉤碼的位置和鉤碼的個數,再做一次實驗,)
第三步、將支點左側,距支點5cm處,掛3個鉤碼,試試看,在支點右邊15cm處,需要掛幾個鉤碼可以使杠桿再次水平靜止.
待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後,把實驗數據填入記錄表格內,動力F1,F1=1.5N,動力臂L1為5cm,F1×L1=7.5,作用在杠桿右側的力為F2,F2=0.5N,阻力臂L2為15cm,F2×L2=7.5.
第四步、通過兩次記錄的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知道: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x09
結論:a、杠桿的平衡狀態是指杠桿處於勻速轉動狀態,或者靜止狀態,靜止時的位置不一定是在水平位置.
b、杠桿處於平衡狀態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附表:
實驗次數\x09動力(N)\x09動力臂(M)\x09動力×動力臂\x09阻力(N)\x09阻力臂(M)\x09阻力×阻力臂
Ⅲ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張強同學的實驗記錄如表所示.楊明同學對其進行了評估: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判斷,只有實驗序號2,不符合杠桿平衡條件,所以實驗序號2的一組數據有誤. 由杠桿平衡條件得:1N×l 1 =2N×0.02cm, 所以,l 1 =0.04cm. 根據三組數據得,杠桿平衡條件為:F 1 l 1 =F 2 l 2 . 故答案為:2;0.04;F 1 l 1 =F 2 l 2 . |
Ⅳ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張強同學的實驗記錄如表所示.楊明同學對其進行了評估:(1)這三組
(1)②; (2)0.04; (3)F 1 l 1 =F 2 l 2 |
Ⅳ 杠桿實驗
用測力計斜拉,就可否定那個錯誤結論
Ⅵ 下表是小王在「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記錄的部分測量結果,請在空格中填入適當的值.(每個鉤碼
2;小強 |
Ⅶ 物理實驗杠桿結論怎麼寫
某同學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設計了一份探究性實驗報告,報告的內容如下:
探究目的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器材
杠桿(含支架)、鉤碼盒一套、彈簧測力計、細線、和
a
。
探究假設
杠桿的平衡可能與「動力和動力臂的乘積」、「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積」有關。
實驗方案
設計
步驟1.調節杠桿兩端的
b
,使橫梁平衡。
步驟2.在杠桿的左右兩端分別用細線依次懸掛個數不同鉤碼,(假設左端砝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阻力f2,右端鉤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動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再選擇適當的阻力f2,然後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分別記錄下此時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步驟3.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改變阻力f2的大小,再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記錄下此時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記錄表格中。
步驟4.改變動力f1的大小,保持動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變,再改變阻力f2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記錄表。
步驟5.改變動力臂l1的大小,保持動力f1和阻力f2不變,移動阻力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臂l1、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表中。
步驟6.整理實驗器材。
數據記錄
實驗數據記錄表如下:
動力f1
(n)
動力臂l1
(cm)
動力×動力臂
(n•m)
阻力f2
(n)
阻力臂l2
(cm)
阻力×阻力臂
(n•m)
1
10
c
2
5
0.1
分析論證
根據實驗記錄數據,探究結論是:
d
。
(1)依次完成上述探究報告中的a、b、c、d四個相應部分的內容:(每空1分)
a
;
b
;
c
;
d
;
(2)在上述探究實驗中,為什麼每次都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
(3)在探究報告中,該同學所設計的實驗數據記錄表是否存在一些缺陷,如何改進?
1)a、b、c
b、螺母
c、0.1
d、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便於在杠桿上測量力臂(讀取力臂)(3)記錄數據只有一組,應多測多記幾組數據
(你自己想一下吧)
Ⅷ (2011哈爾濱)同學們利用圖1裝置驗證「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記錄的數據如下: 物理量次數
(1)①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具體過程如下:分別計算出動力×動力臂(或F1L1)和阻力×阻力臂(或F2L2),
第一組:1N×15cm=15N?cm、1.5N×10cm=15N?cm;
第二組:2N×25cm=50N?cm、2.5N×20cm=50N?cm;
第三組:3N×20cm=60N?cm、4N×15cm=60N?cm;
經過比較發現:每一組的動力和動力臂的乘積與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積都相等.
②驗證的結果:經驗證可得出杠桿平衡時滿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2)①要使翹翹板轉動,可採取的做法是:甲不動,乙向遠離支點方向移動(或者乙不動,甲向靠近支點方向移動;或者乙不動,甲蹬地,減小甲對蹺蹺板的壓力);
②根據杠桿平衡條件,能驅使蹺蹺板發生轉動的條件是:使蹺蹺板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轉動的力和力臂的乘積不相等(或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Ⅸ 同學們利用圖1裝置驗證「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記錄的數據如下: (1)寫出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具體過
(1)過程:分別計算出動力×動力臂(或F 1 ·L 1 )分別計算出阻力×阻力臂(或F 2 ·L 2 ) 第一組 1N×15cm =15N·cm 15N × 10cm=15N·cm 第二組 2N×25cm=50N·cm 25N × 20cm=50N·cm 第三組 3N×20cm=60N·cm 4N × 15cm=60N·cm 經過比較每一組的動力和動力臂乘積與阻力和阻力臂乘積都相等 驗證的結果:經驗證可得出杠桿平衡時滿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 1 L 1 =F 2 L 2 ) (2)做法:甲不動,乙向遠離支點方向移動(或乙不動,甲向靠近支點方向移動) (或乙不動,甲蹬地,減小甲對蹺蹺板的壓力) 條件:使蹺蹺板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轉動的力和力臂的乘積不相等(或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 1 L 1 ≠F 2 L 2 ) |
Ⅹ 下表是小王在「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記錄的部分測量結果,請在表中空格處填入適當的值.(每個
根據F 1 L 1 =F 2 L 2 ,第一次試驗中的L 2 =
假設每個鉤碼重0.5N,每小格長度1cm,則在支點兩側的鉤碼下方分別再掛一個等重的鉤碼後, 左邊:1.5N×3cm=4.5N?cm,右邊2N×2cm=4N?cm ∵左邊>右邊 ∴不平衡,左端下降. 故答案為:阻力臂:4cm;動力:2N;觀點:杠桿將逆時針轉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