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資本完全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對比分析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的有效性
在資本完全流動下,固定匯率時,擴張的貨幣政策會使LM曲線向右下移動,經濟中就會出現大量的國際收支赤字,因而有貨幣貶值的壓力。
中央銀行必須進行干預,售出外幣,並收進本國貨幣。本國貨幣供給因而減少了。結果是,LM曲線移回左上方。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到經濟恢復初始均衡為止。當貨幣政策基本上不可行時,與此相反的是財政擴張卻極為有效。在不改變貨幣供給的情況下,財政擴張使IS曲線移向右上方,導致利率和產出水平的增加。利率提高會引起資本流入,將使匯率升值。
為了維持匯率不變,中央銀行不得不擴大貨幣供給,於是收入會進一步增加。當貨幣供應量增加到足以使利率恢復到其原先的水平,均衡也重新恢復了。
在可變匯率情況下,財政擴張並不能改變均衡產出。相反,它倒是會產生抵消性的匯率升值與本國需求結構的變動,那將會使國內的一些需求從本國商品轉向外國商品。而貨幣存量的增加將導致收入增加與匯率的貶值。
對市場的影響主要受到兩個方面因素決定,一是匯改帶來的匯率調整空間,二則是匯改帶來的資產增值收益。
就匯改的空間而言,人行的發言人強調此次在2005年匯改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匯率不進行一次性重估調整,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繼續按照已公布的外匯市場匯率浮動區間,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這實際上就是給漸進式推進的匯改定調,也間接提示匯率的浮動空間不會太大。實際上,這也非常符合如今國際國內經濟復甦進度緩慢,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環境的客觀現實。
在匯率調整空間不大的背景下,又恰逢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資產價格調整,人民幣資產價格的波動風險甚至大於匯改帶來的收益,因此總體資產增值收益也不大。
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次匯改對市場的直接影響有限,更多體現在短期心理層面,不會對市場產生明顯的中期影響。
㈡ 求高人指點!資本完全流動和不完全流動時財政貨幣政策的區別!(固定匯率制)
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在固定匯率、資本完全流動情況下,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首先會引起IS曲線右移,這樣IS與LM曲線的焦點會出現在BP曲線上方,會又貿易順差出現,會引起本幣升值,由於固定匯率,中央銀行一定會用本幣購入外幣以阻止本幣升值,這樣會引起LM曲線右移,又由於資本完全流動,故最終IS LM BP 曲線會交於一點,達到外部均衡,不會產生貿易差額。
而在固定匯率、資本完全流動情況下,貨幣政策完全無效,故也不會產生貿易差額。
在固定匯率、資本不完全流動情況下,由於資本的不完全流動,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同時有不具備匯率的伸縮性,因而此時的財政貨幣政策會導致國際收支盈餘或赤字
㈢ 解釋在固定匯率和資本完全自由流動下,為何貨幣政策無效
匯率固定時,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會使LM曲線右移,導致匯率下降,政府為了保持匯率固定,會在外匯市場上買入本幣A,賣出外幣B,又由於資本是完全流動的,套利者會在外匯市場上賣出A,從而使國內貨幣貨幣存量減少,LM曲線左移回原處,所以貨幣政策無效。
㈣ 固定匯率制度下的資本完全流動的匯率問題
上面那材料中的經濟環境是固定匯率制度,而且是在國際收支平衡時發生的大規模國際收支赤字,那央行首選目標肯定是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這個固定匯率,繼而維持國際收支平衡。
美國那個問題的關鍵是在於,第一,金融環境不同,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破產,76年簽訂了牙買加協定,承認了浮動匯率制度合法,而美國產生大規模國際赤字的主要時期是在70年代的中後期,固定匯率制度幾乎已經不能再維系;第二,匯率的決定條件是什麼,我們知道這一時期出現了滯漲,那麼美國國內利率是驚人的高的,資金通過資本和金融項目進入美國,推高美元,這個匯率的決定理論是一言難盡的,你可以多看看這個,主要問題是在利率上面,而非購買力的問題,也就說重在內部條件,而非外部條件。
㈤ 說明為什麼資本完全自由流動和固定匯率條件下財
結論是貨幣政策無效,見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形理論。
舉例:央行增發貨幣,導致資本市場利率降低,則與世界利率出現利差,資本迅速外流,本幣貶值。為了維持匯率穩定,央行需要賣出外幣,買入本幣。
相當於回收了最初的增發貨幣,使利率恢復到世界利率水平,則經濟回到了最初的狀態。這也就是貨幣政策無效。
(5)在固定匯率制下資本完全自由流動擴展閱讀:
固定匯率時,財政擴張,IS*右移,匯率要上升了,可國家匯率固定不變,民間套利者將手中外幣換成本幣,LM*右移。於是新的均衡點,匯率不變,國民收入增加。
也可以用IS-LM模型來分析:
固定匯率時,財政擴張,IS右移,利率要上升,於是國外資本要流入,外匯市場上本幣升值,民間套利者將手中外幣換成本幣,LM右移。於是新的均衡點,利率不變,國民收入增加。
㈥ 在浮動匯率制下當資本可以在國際間完全自由流動時,一國如何用貨幣政策來調整經濟衰退或者失業為什麼
浮動匯率制下,匯率變化是消除國際收支賬戶不平衡現象的平衡器。浮動匯率制下匯率市場化,1、匯率自動調節國際收支;2、(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通過匯率杠桿對國際收支進行自動調節,在一國發生暫時性或周期性失衡時,一國政府不必急於使用破壞國內經濟平衡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調節國際收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如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往往採取緊縮性政策措施,減少進口和國內開支使生產下降失業增加,即國內經濟還要服從於國外的平衡);(2)一國的工資和價格急劇上升,則該國匯率會貶值以抵消國內的通貨膨脹(而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該國必須通過國內的通貨緊縮或國外的通貨膨脹才能回到均衡點)。3、在浮動匯率制下,匯率因國際收支、幣值的變動等頻繁調整,不會使幣值與匯率嚴重背離,某些硬通貨受到巨大沖擊的可能性減少(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由於要維持貨幣的固定比價,會使匯率與貨幣幣值嚴重背離,這會招致各種國際游資投機沖擊)。4、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各國貨幣當局聽任匯率由外匯市場支配,當本幣匯率下跌時不必動用外匯儲備去購進被拋售的本幣,這樣可以避免這個國家外匯儲備的大量流失。 但是,浮動匯率之下的投機、國際貿易和投資風險、一國協調的困難加大、匯率上升進口成本加大對經濟發展不利
㈦ 、簡述在資本完全流動和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為什麼無法實現獨立的貨幣政策。
舉例說,固定匯率前提下,一國的中央銀行提高貨幣供給,如果是浮動匯率,那麼其他條件不變,該國的貨幣應該貶值,從而促進出口刺激經濟。但是因為匯率被固定了,所以沒辦法通過貨幣政策來實現帶動經濟,因此是不獨立的。
㈧ 固定匯率制下資本流動與否到底有什麼區別資本完全流動與資本不完全流動。不都是貨幣政策無效么
利率是外幣存在一家銀行里,這家銀行所支付的利息率,一般是年利率。 匯率是將外幣換成本幣(人民幣)或用本幣申請兌換外幣時用到的兌換比例。 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 資本本身具有逐利性,利率就是資本的價格,在開放經濟浮動匯率制度下,當一國的利率上升時,必定會導致國際資本流動,造成本幣升值。(反之亦然) 固定匯率則利率不會發生改變。 IS-LM-BP模型對此的解釋 在資本完全流動下,固定匯率時,擴張的貨幣政策會使LM曲線向右下移動,經濟中就會出現大量的國際收支赤字,因而有貨幣貶值的壓力。中央銀行必須進行干預,售出外幣,並收進本國貨幣。本國貨幣供給因而減少了。結果是,LM曲線移回左上方。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到經濟恢復初始均衡為止。當貨幣政策基本上不可行時,與此相反的是財政擴張卻極為有效。在不改變貨幣供給的情況下,財政擴張使IS曲線移向右上方,導致利率和產出水平的增加。利率提高會引起資本流入,將使匯率升值。為了維持匯率不變,中央銀行不得不擴大貨幣供給,於是收入會進一步增加。當貨幣供應量增加到足以使利率恢復到其原先的水平,均衡也重新恢復了。 在可變匯率情況下,財政擴張並不能改變均衡產出。相反,它倒是會產生抵消性的匯率升值與本國需求結構的變動,那將會使國內的一些需求從本國商品轉向外國商品。而貨幣存量的增加將導致收入增加與匯率的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