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美元對日元匯率1985年

美元對日元匯率1985年

發布時間:2022-03-14 00:18:05

1. 1980-2016日元對人民幣匯率

1980年1美元兌換1.4900 元人民幣。

1981年1美元兌換1.7768 元人民幣。

1982年1美元兌換1.9249 元人民幣。

1983年1美元兌換1.9573 元人民幣。

1984年1美元兌換2.2043 元人民幣。

1985年1美元兌換2.9366 元人民幣。

1986年1美元兌換3.4528 元人民幣。

1987年1美元兌換3.7221 元人民幣。

1988年1美元兌換3.7221 元人民幣。

1989年1美元兌換3.7651 元人民幣。

1990年1美元兌換4.7832 元人民幣。

數據來源於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因計算方法不同上表數據可能與其他來源的數據略有差異。

(1)美元對日元匯率1985年擴展閱讀:

根據這兩個法則,可以做一些推算:

⑴先看物價。

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一般估計是在2%~4%之間;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假定還是1%,那麼人民幣升值可能也還是只有3%。這就是說,人民幣升值會比較緩慢,幅度也不會大。

如果美國的物價重新像20世紀頭幾年那樣穩定的話,那麼人民幣將停止升值。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國物價上漲加劇的話,那麼人民幣可能也將停止升值。

⑵再看利率。

美國的利率已經穩定下來了,最新聯邦基金利率是5.5%,很多經濟學家估計就會減息。假定人民幣的利率保持在2%左右,那麼人民幣的升值幅度應該也是3%左右。

在這里,麥金農教授對中國的貨幣當局提出了一個警告:不要讓人民幣匯率上升得過快。因為那樣的話,會使得中國的實際利率變得非常低。

2. 1985年美國強行對日元貶值,後又讓日元升值到底是什麼意思

1985 年《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其原因究竟是日本大
藏省自身的失誤,還是美國人逼的?

廣場協議以及之後的變化,用句當年很流行的話,日本是「猜到了故事的開頭,卻沒有猜到故事的結局」。

為什麼說日本是「猜到了開頭」呢?首先先來看看《廣場協議》是怎麼形成的,:
1. 里根政權上任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以「政策失誤」而著名的卡特總統所遺留的高通脹。為了打壓通脹,里根採取的是相當強硬的金融緊縮措施,將利率提高到了2位數(!),這在美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2. 利率提高的結果是貨幣流動性迅速縮小,大量流入銀行,使民間資本的投機行為大量減少。同時高利率也使海外熱錢大量融入美國市場,將美元越推越高:81年年初美元兌日元為210日元,82年10月竟達到了270日元。這樣就直接導致了美國出口額的下降和進口額的上升,也即是貿易逆差。

3. 高通脹影響和貿易逆差的結果,導致了美國在80年代前期,出現了「雙料赤字Double Deficit」: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雙料赤字將直接導致政府的赤字迅速擴大,對長期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由於雙料赤字現象在代表了保守勢力的共和黨政權下,是不太常見的,里根政權很可能因此而被輿論所質疑,影響下一屆選舉。

4. 於是美國將不得不尋找擺脫這「雙料赤字」的方法:在財政赤字不易削減的情況下,首先就是要將美國的貿易逆差降低,甚至是轉為順差。換言之,就是要使美元貶值。 而使本國貨幣貶值的方法有許許多多,但無外乎兩大類:
a. 市場調節:
增發貨幣買入國債,也就是所謂的量化寬松 QE
降低本國利息,使本國貨幣需求下降
b. 動用外匯儲備,大量買入對應國貨幣,使美元反
c. 國際間協議調節:通過與主要利害國的協商,來人為制定一強制匯率或匯率調整目標。 在美國當時的環境下,進行a. 市場調節無疑會使通脹有死灰復燃的可能,同時也會讓財政赤字繼續擴大。而b.的方法,僅對某一國的匯率突然下降有應對作用,而無法防禦本國貨幣的主動上升。因此里根用了狠招c.,「新一年要有新氣象,大家來開個會吧。」
5. 會議之初,美國便拋出了殺手鐧「美元危機」。由於牙買加體系後,各國的外匯儲備仍以美元為主,一旦美元再次陷入暴跌狀況,各國的外匯賬戶將出現明顯的虧損。更為嚴重的是,由於黃金和美元的兌換關系已經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而結束,因此各國甚至無法將美元兌換為黃金來避險。一句話,各國只能選擇兩條路:要麼讓美元自由落體,要麼選擇一個可以接受的貶值程度。
里根的「挾美元以令諸侯」的做法,雖然貌似卑鄙無恥,但對於美國來說無疑是件好事。而這一提案,也並非完全將各國置於刀俎之間:各國相應的貨幣升值,對於一些國家來說,反
而是好事。

6. 說這是好事,是由於在70年代越戰的刺激下,很多國家的製造業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但到80年代初已接近於飽和。尋找海外市場的拓展機會,正是這些以產品製造為主業的國家的需求。這些國家包括日本、德國、法國、韓國等等。原本在70年代只能尋求海外合資機會的企業,由於本幣升值,出現了很多獨資或者是並購海外企業的機會。
日本、德國的很多品牌,從8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海外擴張,便是《廣場協議》的結果之一。
所以說,日本所看中的,並不是本國外儲貶值,而是本幣升值所帶來的進入海外市場投資的機會。他猜到了這個開頭。
但日本為什麼沒有猜到「故事的結局」呢?

1. 話還是從日本的「小算盤」談起。
二戰後,美國打了兩次局部戰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這兩次戰爭幫助日本成為了經濟大國,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日本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原本是被侵略對象的韓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都積極地開始與日本進行經濟往來。日本雖然用與美國的貿易順差養肥了自己,但是面對東亞和東南亞這些肥沃的市場,卻一直沒有大舉進入的好機會:一來是市場雖廣大,但購買力不足;二來是缺乏資本在海外建廠。
而美國方面,由於本國的大量的貿易赤字來自於日本,因此美國也希望日本能夠擺脫這種依附於美國市場的經濟模式,建立自己的強勢產業。因此在宣布美元貶值來削減對日赤字的同時,也對日本的高科技產業表示出扶植的態度。80年代初期,日本的半導體技術、核電技術、汽車製造技術都在美國的幫助下得到了迅速的成長。在這些領域的進步,使得日本政府判斷,日元的升值將不會動搖日本的經濟命脈,反而會增強日本的市場並購力。當時的財政大臣竹下登甚至「豪邁」地說,「日元即使升值到190元兌1美元也無所謂啊!」而那時的匯率基本在240元左右,也就是大約20%的升值,可見日本政府的樂觀程度。
既取悅了美國,從美國拿到先進技術,又可以把本國市場拓展到亞洲乃至是全世界,從對美國的高度貿易依賴中脫離出來,何樂而不為?

2. 但如果真是這樣發展下去,今天的中國也不會追上日本,成為GDP世界第二。那麼問題出在哪兒了呢?
a. 日本接受了《廣場協議》,隨後就是「按照計劃」地升值。而為了防止由於本幣升值,導致發生像美國一樣的金融緊縮,日本主動調低了本國利率。這是日本悲劇的開始。
b. 利率調低後,之前需要大量融資才可以參與的資產炒作便開始了動作,這是任何一個經濟體都無法迴避的現象。大量的游資開始炒樓,而股市也一片繁榮----和中國06年的情況一樣-----總之,沒有人願意把錢留在銀行里發霉,而欣欣向榮的投資市場成為了搖錢樹。每個人突然都有花不完的錢,每個人都買得起奢侈品,想去海外旅行僅僅需要一周的工資,這看似喜劇的階段,正是悲劇的序章。

c. 日本人不知道一點,市場是不理性的,它是一頭瘋馬,而不是一輛跑車,它不會在紅燈前站住,也不會在懸崖邊止步。
85年9月底,《廣場協議》簽署,日元開始升值,初值是240元。到竹下登的「目標價」190元,是86年2月,中間僅用了5個月。之後日元繼續上行,86年9月份漲到150元,已經
超出目標價26%。
87年5月,140元。
88年1月,120元。
而這時正是歌舞昇平,群情激動的「泡沫經濟」最頂峰。每個人在街上都用1萬元的紙幣(大約800元人民幣)毫不在乎地攔計程車:停車這錢就不用找了。在六本木的街角,相鄰僅500m的舞廳和拉麵店,竟然沒有人願意步行前往,都在路口急切地等出租。
夜店裡的見面禮是金錶,卡座里用來擦汗的是現鈔。
高爾夫迅速平民化,高檔跑車在街上成群結隊。
畢業生沒畢業就有企業成群結隊來招聘,甚至打出了預付半年工資的條件。
......
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中老年人,想起「泡沫時代」,便是一臉的美好。

而另一面,土地炒作引發了住房價格的高企。為了盡早開工,房地產企業開始僱傭「拆遷隊」,對「釘子戶」進行恐嚇甚至是「強拆」。盡管如此,大多數人仍然認為這是個和諧的好時代。 直到有一天,泡沫碰到了釘子。

d. 90年年初,海灣戰爭開戰,石油暴漲。日本製造企業成本上升,需要大量資金貸款來彌補現金漏洞。但由於大量的社會資本和銀行資本套在房地產和其他投資品上,供應的貸款遠遠無法滿足供應。
由於日元的暴漲,使得日本製造型企業的產品在海外銷量驟減。而就算賣回國內的話,早已飽和的國內消費市場也沒有能力容納逆輸入的產品。
日本製造企業開始由小至大,成批倒閉,而由此造成大量的泡沫期招工被迫辭退。製造企業和其僱工的貸款成為大量不良貸款。
房地產價格由於背後的不良貸款壓力,開始跳水。
股市從38000多點的頂峰迅速滑落。
新員工僱傭數量急劇下降。
瘋馬沖下懸崖了。

3. 所以最後看起來,日本人敗在哪一點?
敗在了最初的一點上:認為短期利益可以掩蓋長期利益。
日本的長期利益在於,第一步利用美國的貿易順差來逐漸豐富自己的本國實力,第二步用產品出口來滲透進其他市場。而《廣場協議》的簽署,將這兩步走的長期利益完全破壞。於是日本退而求其次,認為改變策略,把堅持出口改為「走出去」,也可以帶來相應的收益。 然而這種類似於「抱佛腳」的策略,卻沒能考慮到深層次的風險:貨幣升值的速度將遠超當局想像,而所帶來的市場沖擊將在本幣迅速升值之後,持續醞釀。一旦「黑天鵝」出現,鍘刀落下,成因復雜且來勢兇猛的沖擊會把短期利益完全消耗殆盡
話說得太遠了,回到我們的問題,日元升值,究竟是日本人「自己嘬的」,還是美國人「逼的」:
美國人逼的緊,日本人嘬得深。
縱有黃金萬兩,不敵里應外合。
前有東瀛催泡沫,後有天朝軟著陸。
十年之後回頭看,才知今日在險途。

3. 日元在80-90年代有一次巨大的升值對美元,當時的背景情況是什麼呢

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始終以幾年為一個周期呈現日元持續升值的局面,而且每一個周期都是日元翻倍升值.
如1971年至1978年,日元匯率從1美元兌360日元上升到180日元;
1985年至1989年,日元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120日元;
1990年至1995年,日元匯率從1美元兌160日元上升到80日元

4. 1985年,美國怎麼讓日本倒下

通過《廣場協議》讓美元大幅度貶值。詳細的參見下面文字:

廣場協議 (Plaza Accord)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

簽訂背景
從1980年起,美國國內經濟出現兩種變化,首先是對外貿易赤字逐年擴大,到1984年高達1600億美元,占當年GNP的3.6%。其次是政府預算赤字的出現。在雙赤字的陰影下,美國政府便以提高國內基本利率引進國際資本來發展經濟,外來資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斷升值,美國出口競爭力下降,於是擴大到外貿赤字的危機。在這種經濟危機的壓力下,美國寄希望以美元貶值來加強美國產品對外競爭力,以降低貿易赤字。
1977年,美國卡特政府的財政部長布魯梅薩(Michael Blumeuthal)以日本和前聯邦德國的貿易順差為理由,對外匯市場進行口頭干預,希望通過美元貶值的措施來刺激美國的出口,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他的講話導致了投資者瘋狂拋售美元,美元兌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急劇貶值。1977年初,美元兌日元的匯率為1美元兌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達到41.38%。美國政府震驚了,在1978年秋季,卡特總統發起了一個「拯救美元一攬子計劃」,用以支撐美元價格。
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導致美國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消費物價指數隨之高攀,美國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超過兩位數。例如,在1980年初把錢存到銀行里去,到年末的實際收益率是負的12.4%。
1979年夏天,保羅·沃爾克(Paul A.Volcker)就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為治理嚴重的通貨膨脹,他連續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這一政策的結果是美國出現高達兩位數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場利率,短期實際利率(扣除通貨膨脹後的實際收益率)從1954年—1978年間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間的3%—5%。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元飆升,從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匯率上漲了近60%,美元對主要工業國家的匯率超過了布雷頓森體系瓦解前所達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導致美國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到1984年,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達到創歷史紀錄的1000億美元。

簽訂與實施
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日本製造的產品充斥全球。日本資本瘋狂擴張的腳步,令美國人驚呼「日本將和平佔領美國!」
美國許多製造業大企業、國會議員開始坐不住了,他們紛紛游說美國政府,強烈要求當時的里根政府幹預外匯市場,讓美元貶值,以挽救日益蕭條的美國製造業。更有許多經濟學家也加入了游說政府改變強勢美元立場的隊伍。
1985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傑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Stoltenberg)、法國財長皮埃爾·貝格伯(Pierre Beregovoy)、英國財長尼格爾·勞森(Nigel Lawson)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協議中規定日元與馬克應大幅升值以挽回被過分高估的美元價格。
「廣場協議」簽訂後,五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各國開始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
據說在廣場會議上,當時的日本財長竹下登表示日本願意協助美國採取入市干預的手段壓低美元匯價,甚至說「貶值20%OK」。
在這之後,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為首的美國政府當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 Bergsten,當時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為代表的專家們不斷地對美元進行口頭干預,表示當時的美元匯率水平仍然偏高,還有下跌空間。在美國政府強硬態度的暗示下,美元對日元繼續大幅度下跌。「廣場協議」,揭開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匯率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在「廣場協議」生效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最高達到1美元兌120日元。從日元對美元名義匯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從日元實際有效匯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

協議影響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的10年間,日元幣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無異於給國際資本投資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個穩賺不賠的保險。「廣場協議」後近5年時間里,股價每年以30%、地價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長,而同期日本名義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泡沫經濟離實體經濟越來越遠,雖然當時日本人均GNP超過美國,但國內高昂的房價使得擁有自己的住房變成普通日本國民遙不可及的事情。1989年,日本政府開始施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雖然戳破了泡沫經濟,但股價和地價短期內下跌50%左右,銀行形成大量壞賬,日本經濟進入十幾年的衰退期。
1987年G5國家再度在法國羅浮宮聚會,檢討「廣場協議」以來對美元不正常貶值對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以及以匯率調整來降低美國貿易赤字的優劣性,結果是此期間美國出口貿易並沒有成長,而美國經濟問題的症結在於國內巨大的財政赤字。於是羅浮宮協議要美國不再強迫日元與馬克升值,改以降低政府預算等國內經濟政策來挽救美國經濟。也就是說,廣場協議並沒有找到當時美國經濟疲軟的症結,而日元與馬克升值對其經濟疲軟的狀況根本於事無補。
相反的是,「廣場協議」對日本經濟則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因為,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對日本以出口為主導的產業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為了要達到經濟成長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調降利率等寬松的貨幣政策來維持國內經濟的景氣。從1986年起,日本的基準利率大幅下降,這使得國內剩餘資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產等非生產工具上,從而形成了19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經濟。1990年4月,大藏省頒布《土地融資限令》,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干預,隨之引發泡沫經濟崩潰。經濟泡沫在1991年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便陷入戰後最大的不景氣狀態,一直持續了十幾年,日本經濟仍然沒有復甦之跡象。這被日本國內稱為「失去的十年」。

影響分析
有專家認為,日本經濟進入十多年低迷期的罪魁禍首就是「廣場協議」。但也有專家認為,日元大幅升值為日本企業走向世界、在海外進行大規模擴張提供了良機,也促進了日本產業結構調整,最終有利於日本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不應該全部歸罪於日元升值。

至於中國,目前的情況就是中國和當時的日本一樣,手握大批的美元外匯。中國國家外匯儲備的65%為美元儲備,例如2007年上半年,RMB相對美元從約7.9升值至約6.6,這個概念就相當於中國國家外匯儲備每月「縮水」35億美元,換哥更形象的說法就相當於——每個月被擊沉一艘航空母艦。

但是,中國目前和當時的日本又有不同,日本當時在政治和軍事安全上完全依附美國,不敢和美國叫板(今天也一樣)但是中國畢竟一個獨立自主的大國。另外中國外匯儲備大部分並非美元現鈔,而是美國的國債,國債是有利息的,相對於利率而言,其增長大致可以抵消美元貶值帶來的損失。同時由於美國國債作為抵押的是美國的國家信譽,所以,美國雖然敢於貶值其貨幣卻不敢貶值其國債——否則中國一夜之間拋除上萬億美國國債的話,將導致美國經濟系統徹底「崩盤」。

所以,中美目前是處於「恐怖平衡」之中,中國怕美國貶值美元,而美國也害怕中國拋售美國國債。而當年的日本就是美國的「水坑」,美國人想怎麼收拾,就怎麼收拾!

5. 誰知道日本1985~1995年對美元的匯率啊

以下的表格顯示過去日圓對美元的月平均匯率。
年 月
1985 254.78 259.00 250.70 251.40 251.78 248.95 236.65 237.10 216.00 211.80 202.05 200.60
1986 192.65 180.45 179.65 168.10 172.05 163.95 154.15 156.05 153.63 161.45 162.20 160.10
1987 152.30 153.15 145.65 139.65 144.15 146.75 149.25 142.35 146.35 138.55 132.45 122.00
1988 127.18 128.12 124.50 124.82 124.80 132.20 132.53 134.97 134.30 125.00 121.85 125.90
1989 129.13 127.15 132.55 132.49 142.70 143.95 138.40 144.28 139.35 142.15 142.90 143.40
1990 144.40 148.52 157.65 159.08 151.75 152.85 147.50 144.50 137.95 129.35 132.75 135.40
1991 131.40 131.95 140.55 137.42 137.97 138.15 137.83 136.88 132.95 131.00 130.07 125.25
1992 125.78 129.33 133.05 133.38 128.33 125.55 127.30 123.42 119.25 123.35 124.75 124.65
1993 124.30 117.85 115.35 111.10 107.45 106.51 105.60 104.18 105.10 108.23 108.82 111.89
1994 109.55 104.30 102.80 102.38 104.38 98.95 99.93 99.57 98.59 97.37 98.98 99.83
1995 98.58 96.93 88.38 83.77 83.19 84.77 88.17 97.46 98.18 101.90 101.66 102.91

6. 日元 美元匯率 二戰後

二戰後,日元的匯率主要可以分為倆個階段,一個是固定匯率制,即二戰之後到1970年左右,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基本上固定在360比1的水平;另一個是浮動匯率制,自1971年開始,日元兌美元匯率開始出現變動,即所謂的匯率市場化,基本上可以總結為四輪明顯的升值。
1949年,由於日本持續的通貨膨脹,並且存在多重的匯率,當時美國幫助日本當局制定了所謂的「道奇計劃」和「經濟安定九原則」,直接將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固定在360比1。這項匯率政策最終穩定了日本的經濟,不但讓日本的外貿活動更加容易清算與結算,也通過日元與美元的捆綁,加深了日本與國際經濟的聯系,最終讓日本產業能夠重返國際市場。固定匯率的制度一直實行到1973年2月份。
1971年8月5日,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被迫宣布中止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比率(1盎司黃金=35美元),並加征10%進口稅率,史稱「尼克松沖擊」。隨著美元的大幅貶值,日元兌美元的固定匯率也出現波動,由360升值到306。1973年2月,日元正式從固定匯率制轉向浮動匯率制。隨後,日元兌美元持續升值,截至1978年末,匯率升至194.3比1,七年累計升值高達85.28%。
1985年9月,美國、日本、前聯邦德國、法國、英國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讓美元與主要貨幣有秩序的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協議,最終令日元大幅升值,史稱「廣場協議」。廣場協議也揭開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兌美元在250比1上下波動,在「廣場協議」生效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快速升值到200比1附近,升幅20%;1986年底,進一步升值至152比1,1987年最高達到120比1。
1993年2月,時任柯林頓政府財政部長的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日元需要升值20%左右。隨後,在美國政府的目標誘導下,日元匯率在半年之內由2月初的124.95比1,上升至8月份的102.18比1,累計升幅22.3%。1995年4月,日元匯率急劇升至79.70比1的歷史高點。從1993年2月初到1995年4月79.70的歷史最高點位,日元兩年間累計升值56.8%。
從2001年開始,美元/日元在日本當局的嚴防死守之下,始終運行於115的上方,並且一度攀升至135水平。不過從2000年至2007年大的波動區間來看,美元/日元基本上處於100至125的寬幅區間震盪。從2007年到2012年,全世界共同經歷了經濟危機的肆虐,經濟也完成了周期性的築底過程。隨著避險情緒的不斷升溫,美元/日元也自2007年6月高點124.15持續下行,2010年11月01日,刷新了80.24的十五年新低,41個月累計跌幅高達35.36%。
2012年至今,隨著經濟的逐漸復甦,美元/日元在觸及75.35低點之後便沒有再創新低,從而陷入震盪築底走勢。

7.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金融危機以前的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和現在日元兌美元的匯率是多少最好是有出處。

1985年9月21日,美元兌日元1:240.10(22日簽訂廣場協議),9月底,1:216.5;1985年12月31日,1:200.25;1988年1月底,1:120.18;1995年,1:79.70(歷史低點)。今天美圓兌換日圓1:78.031為歷史新低(許多金融軟體與網站都有歷史數據可以查詢。)
可見本幣貶值並非伴隨著經濟危機,經濟危機(金融危機是有經濟危機造成的,所以不能只說金融危機而不談經濟危機。)有許多更深層的原因,與資本主義的制度有密切關系,這種制度缺陷導致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爆發。
至於經濟危機中,由於資本投資風險的增加,確實可能導致資本外逃,引發,危機國的貨幣被拋售而換取美圓等流通更廣的貨幣,所以危機國貨幣會貶值。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8. 1980到1998年日元對美元匯率

1973年以來日元匯率走勢:1973年日元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後,日元兌美元匯率總的來說呈現升值態勢,但中間時常出現較大的反復。1973年初約為1美元=266日元,1978年末急劇升值到1美元=195日元,1980年初貶值到約1美元=250日元,1982年底短暫升值後,又逐漸貶值到1985年初的約1美元=258日元。1985年9月廣場協議和1986年2月盧浮宮協議後,日元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急劇升值了約33%,1987年4月末1美元= 140日元。1987年到1995年,日元匯率一直呈現升值的態勢,1995年4月為1美元 =79日元,創出了日元兌美元匯率的最高記錄。1995年中期開始,日元匯率由升轉跌,1998年6月跌至1美元=145日元。1999年日元又升值到1美元=102日元,2000年和2001年略微貶值,2003年5月日元匯率為1美元:115日元。1973年以來日元匯率總的變動趨勢是震盪升值。綜合分析,購買力平價、利率、預期等常規因素以及政府政策是決定匯率走勢的重要原因。而在這次日元長期升值過程中,尤其是1985年以來,日元明顯升值過程中,美日兩國的匯率政策是導致日元升值的最重要因素,購買力平價、利率等常規因素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由於美國處於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地位,美日兩個世界上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之間又存在緊密的相互依賴關系,而且日本對美國的依賴更大一些,這樣就使得美國貨幣政策能夠對日元匯率發揮比較大的影響。

9. 在1985年時候1000日幣等於多少人民幣的匯率

1985年平均下來,100日元兌1.2457元人民幣。

1985年美元兌日元開盤在251.8,年內最高262.8,最低200.25,收盤也為200.25.
1985年美元/人民幣,1985年1月1日: 1美元=2.80元人民幣;1985年8月21日:1美元=2.90元人民幣;10月30日: 1美元=3.20元人民幣

閱讀全文

與美元對日元匯率1985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下崗職工無息貸款利率 瀏覽:681
匯率跟房地產有關系嗎 瀏覽:228
昆風集團股票 瀏覽:207
中盛理財公司 瀏覽:87
鍋濃科技股票 瀏覽:534
1000萬左右的現金如何理財產品 瀏覽:78
商業銀行應當合理控制理財資金投資 瀏覽:793
廣州攜信金融服務 瀏覽:69
上巷集團最新消息 瀏覽:563
股票十大股神 瀏覽:752
銀行理財屬於什麼基金 瀏覽:273
微信的理財通是貨幣基金嗎 瀏覽:564
賬面匯率是過去的記賬匯率 瀏覽:801
期貨教材第8版 瀏覽:130
期貨交易的分層結算方式 瀏覽:787
2014年10月份匯率 瀏覽:358
p2p金融機構服務費 瀏覽:19
銷售傭金英文 瀏覽:41
股票三個底 瀏覽:730
期貨成功後乾女人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