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匯率與購買力的問題
對於匯率和物價的關系,匯率是通過貨幣的含金量來轉換的,當然還有政治 、投機等因素等在裡面操縱。
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歐元在發行和人民幣等面值的貨幣的時候,因為歐洲的黃金儲備量是我國的十倍,所以簡單的匯率關系就是一歐元兌換十園人民幣。
關於物價又和當地的購買能力有關了,根據人民一般的收入水平來計算,對於生活日常開支的支付額度商家是經過巧妙的計算的,他們會在我們能夠接受的范圍內盡量牟取最大收益。
通俗的說,比如我國現在城鎮居民平均收入為20萬每人每月,也就是說我們的薪水是現在的一百倍左右,那麼同樣,物價也會提升相應的倍數。假設此時人民幣對歐元的匯率不變,就會出現在我國消費會相對比在歐洲消費支出更多的錢。這樣的話我們在國內掙錢去歐洲或者國外消費就會感覺很爽,但是這種情況會導致國內的消費低迷,購買慾望減弱,相反對國外的消費情緒高漲,進口也大大增加。最終導致國內行業不景氣,失業率提高,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會迫使人民幣貶值,國際購買力減弱。
匯率可以是市場定的,也可以是政府制定。我國以前和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就是為了在經濟活動中提升人民幣的競爭力,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出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在出口大增的情況下,雖然國家儲備大增,人民幣受到升值的壓力,但是匯率不變就不會導致這種情況的轉變。在這過程中,我國人民勞動生產的產品由外國人來享受消費,同種商品我們卻消費不起。如此下去國家的儲備必然大增,在這種情況下必然的結果就是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提升。
② 如何看待我國人民幣匯率與購買力平價的背離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本幣升值則國內物價水平應同時下跌,本幣貶值則國內物價水平應同時上漲,貨幣的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的變動方向應保持一致性。
因為我國採取的是有管理浮動的匯率制度,對國際資本流動存在著較強的管制,外匯市場並非完全受市場因素影響,更多的是有賴於政府調控。在這種制度安排下,貨幣政策對人民幣幣值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有所弱化。一方面,國內存在著的流動性過剩帶來了通貨膨脹預期,使得人民幣對內貶值。另一方面,由於外匯市場上存在的外匯干預,抵消了流動性過剩的影響。其二是由我國經濟實體的發展狀況所導致的。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依然保持著較高水平,經濟實力走強,尤其是國際貿易一直處於順差地位,在供給有限,需求上升的情況下,帶來了人民幣對外升值。此外,我國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所帶來的流動性過剩,在一定程度上吹大了資產價格泡沫,基於這種預期,國際游資所推動的投機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人民幣升值的因素。
我國缺乏彈性的匯率制度與我國較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在一定貨幣政策的沖擊下,帶來了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現象的產生。
③ 關於匯率和購買力平價的問題
這個感覺不難理解啊。匯率是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購買力平價是用來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的。西方國家生活水平高,彼此也比較接近,因此匯率和購買力平價差距不大。而我國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人民生活質量也和西方國家有差距。因此在人民幣升值,匯率上升之後,購買力平價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差距依然很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差距講有待縮小。
④ 為什麼匯率會偏離購買力平價,又是通過什麼方法使匯率重新均衡
1。因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基礎的錯誤:其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但貨幣數量論與貨幣的基本職能是不想符合的。
2.把匯率的變動完全歸之於購買力的變化,忽視了其他因素。如國民收入、國際資本流動、生產成本、貿易條件、政治經濟局勢等對匯率變動的影響,也忽視了匯率變動對購買力的反作用
3.該理論在計算具體匯率時,存在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物價指數的選擇上,是以參加國際交換的貿易商品物價為指標,還是以國內全部商品的價格即一般物價為指標,很難確定。
⑤ 相對購買力平價的偏離
相對購買力平價的含義是,匯率的升值與貶值是由兩國的通貨膨脹率的差異決定的。以中美兩國為例,若中國通貨膨脹率超過美國,則人民幣將貶值,反之人民幣將升值。根據易綱、范敏的研究, 從1980年~1996年17年中,除了1980年~1984年,1990年~1991年間美國的通脹率高於中國通脹率外,其餘年份里中國通脹率均高於美國。當美國通脹率高於中國通脹率時,人民幣匯率並沒有如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所言而升值,反而貶值了。而在人民幣升值的年份,中國通脹率卻高於美國通脹率。由此可知,人民幣匯率與購買力平價是背離的,中美兩國通脹率的變化與匯率變化之間的關系不符合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
⑥ 試述匯率與價格水平之間的聯系
匯率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在紙幣制度下,用物價指數來計算的貨幣購買力是決定匯率的基本因素,而匯率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物價水平。現實中,一國發生通貨膨脹會導致本幣對外貶值,本幣貶值又會產生物價上漲的壓力.反之亦然…
⑦ 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匯率偏離
最早對中國經濟實力進行購買力平價分析的是美國的克拉維斯教授。他估計1975年中國購買力平價為1美元等於0.46人民幣。中國學者首先系統研究此問題的是任若恩教授。他估計1991年中國購買力平價為1美元等於1.13元人民幣。易綱和范敏估計的1995年中國購買力平價1美元等於4.2人民幣。可以看出,絕對購買力平價對匯率的預測往往與實際匯率偏差較大。
雖然各種測算結果都不一致,但一個共同之處是: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人民幣存在被低估的情況,因此匯率應升值。這也是目前國內外主張人民幣升值的學者所持理論依據之一。不過,人民幣是否被低估如此之多,我們是不是應該完全按照所得到的PPP數值對匯率進行如此大幅度的調整,是個值得進一步分析的問題。
⑧ 相對購買力平價偏離時實際匯率變化嗎
錯誤的吧,怎麼能這樣理解呢?
⑨ 人民幣匯率與購買力評價的關系
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於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幣也是因為用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於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決定於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於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購買力平價說。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購買力平價說有兩種定義,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等於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間的比率。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
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