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位達人知道美國公司的管理模式是怎樣的
歐洲公司與美國公司的管理模式比較
經過1970年代的毒氣實驗污染,1984年印度的博帕爾(Bhopal)殺蟲劑災難和1989年美國埃克森瓦爾茲(Exxon Valdez)石油泄漏等一系列事件激發的環境問題,從1980年代以來,持續性發展幾乎成為任何公司的談論主題。但是在2000年網路泡沫發生的這段時間內,美國公司在投資者的吹捧中展開追逐短期利潤增長速度的賽跑。後來事實證明,由華爾街投資者影響的決策,無法打破公司需要保持持續性增長的真理。2005年一些公司如惠普、柯達等公司業績動盪之後,正式提出以穩健、可持續增長作為公司決策層的警示語。
雖然美國式的公司管理經受一系列的挫折,但並不能說明這是美國式管理的失敗,因為歐洲的管理學院課程仍然以美國為模板,再加上管理學本身就充滿的博弈。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在研究歐洲公司的管理。歐洲公司與美國公司的區別有以下幾點:
首先,歐洲公司追求多元化的價值觀,而不將投資者利益作為唯一訴求點,這意味著歐洲公司在變革時會考慮多重因素,這就使得歐洲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多重性格。以西門子這家有上百年歷史的歐洲公司為例,雖然你會感覺保守、沉悶,但是它具有每年超過4000多項專利的技術創新能力,甚至在新興技術領域領先於美國公司,令你一點不用懷疑他的活力。貝塔斯曼仍堅守著古老的家族式經營模式,在轉軌經濟和新興市場上,家族企業模式可能顯得落伍,但是貝塔斯曼的圖書俱樂部以及靠縝密物流建立的傢具連鎖店,說明他們同樣具有活力。
其次,歐洲公司與美國公司的市場策略存在明顯差異。歐洲公司在進入目標市場的時候,採用目標市場與公司文化相結合的方式,推出面向細分市場的產品。這和歐洲公司有明顯的以人為本的傳統和歐洲各國文化的顯著差異是分不開的。許多歐洲公司認為,影響目標市場長期發展的重要因素並不只是產品利潤,產品的流動性和公司對社會的其他因素的也起著很大的作用。美國的公司文化中提倡競爭力,在面向市場的時候,美國公司通常將自己的產品置於強勢地位,並傾向於在目標市場中推出統一化的產品。這兩種產品策略很難絕對地對比其好壞,主要決定於目標市場的實際需求情況。
再者,歐洲公司與美國公司治理結構完全不同。歐洲公司的CEO被董事會分權,並且職員參與公司決策,這使得歐洲公司的管理和決策過程也相對民主。在歐洲公司的決策層,董事會設立單數人選,以保障在決策溝通時出現絕對的對立,並且管理會與員工充分溝通,以使員工參加管理。
在美國,明星式的CEO比比皆是,而歐洲則不同。在美國,CEO不受董事會的約束,在決策中處於強勢地位。CEO對決策的絕對的執行權唯一受到挑戰就是CEO的戰略沒有給股東帶來應有的收益,才使CEO面臨董事會的指責。所以在一般情況下,美國公司的管理者帶有獨裁的成分。這可能和保持CEO的強勢地位,保障決策強力執行是分不開的。
歐洲公司的民主管理可能使其管理成本高於美國公司,不過,隨著全球化和歐洲統一進程加速,歐洲公司在追求穩健發展過程中,也正在借鑒美國公司管理模式以增強競爭能力。我認為,歐洲公司借鑒美國公司經驗後,在原有以人為本的傳統中,歐洲公司可能會顯示出新的活力。
*美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21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形式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已經開始對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進行必要的修改,但直到現在為止,歷史上形成的美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主要特點仍沒有多少變化。他們的基本特點是:注重市場調節、制度化管理、勞資關系的對抗性。
1、 發達的勞動力市場在調節人力資源分配中的作用
美國的勞動力市場非常發達,對配置社會上的勞動力資源,起著極為關鍵的中介作用。美國企業中的人力資源管理,對市場的依賴性很強。從僱主一方面來說,無論是需要什麼人才,比如:經理、秘書、勤雜、研究人員或生產工人,就到市場上登廣告,通過規范的人員篩選、招聘程序,聘用企業需要的人才,或者通過有目標的市場競爭,把自己需要的人才從別的企業「挖」過來。對於企業不需要的人,則會幾乎是毫不留情地予以解僱,由市場這一杠桿來重新安排其就業和去向。對勞動者一方來說,從在學校學習、選擇專業起,就要注重勞動力市場的動向,使所學知識、專業既符合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又與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和將來的就業機會結合起來。就業以後,員工如果對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有變化,或是發現了新的更為理想的就業機會,也會拂袖而去,毫不猶豫的另謀高就。市場對這種變換工作的人員不僅不予歧視,反而認為能在這種市場流動、競爭中找到更好工作的員工是「市場價值」很高的優秀員工。如此,企業中僱主和員工之間就是直截了當的短期的市場買賣關系。勞動者付出勞動,僱主付給合理的報酬,員工對企業也很少忠誠可言。在這樣一種一短期的市場買賣關系為核心的就業關系下,企業員工的流動性很大,員工隊伍的穩定性就相對較差。
2、 人力資源管理的制度和人才提拔上的「快車道」
美國的企業管理,自泰勒的「科學管理」誕生以來,歷來講究制度化,這個特點體現在人力資源管理上,表現為:分工明確、責任清楚,對常規問題處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文明規定。比如:美國一家汽車製造廠中藍領工人的工種,有電工、機械工、清潔工、搬運工等達數百種之多。並且每一工種對工作人員的個人素質、技術技能要求、工作崗位職責等都有明文規定。在美國企業中,誰在什麼位置或干什麼工種,,誰就做什麼,不同位置和工種的工作人員是不能隨便交叉使用和「侵權」的。在這樣明確和細分的分工條件下,企業內部實行垂直領導,等級關系明確,上級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下級對上級的指示必須無條件執行。 專業化和制度化加上注重市場細節的管理制度,是企業在招聘和提拔員工時,都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員工進入一個企業的途徑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受教育較多的人,進入企業時的位置通常要比同時進入該企業的受教育較少的人的位置要高;企業的高層領導,即可以從企業內部提拔,也可以從別的企業「挖」得;新員工只要能在工作中作出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就可能很快得到提拔,而不必論資排輩、「熬年頭」。
3、 對抗性的勞資關系
美國企業中勞資雙方的關系是對抗性的。這種對抗性的勞資關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管理者認為管理是自己的事,至於工人的勞動貢獻,已通過工資形式加以補償了,工人不應該再有別的要求,不應該參加管理,也無權過問企業的經營情況。企業的管理者利用自己信息上的優勢,總是想盡辦法壓底員工的工資。
(2) 工人則覺得自己不參加管理,不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自己的勞動成果大部分被企業「剝削」去了。與此同時,因為自己不參加管理,對自己的命運無法控制,企業需要時,自己才能就業獲取應得的收入;危機來了,市場不景氣,自己就會被一腳踢開,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由於這些原因,工人對企業完全沒有信任,對管理者懷著敵對的情緒,認為只有工會組織,通過斗爭才能保障自己的權利;只有通過罷工或用罷工作威脅,給企業造成足夠的損失,才能迫使企業讓步,給自己增加工資和提供就業保障。
4、 剛性薪酬體系
在美國企業中工人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時計算的固定工資。如此薪酬體系,在危機時期,美國企業很難說服工人減少工資,幫助企業度過難關。造成這一點的原因至少有三點,即:
(1) 在美國企業,由於管理者和工人之間存在企業經營情況信息的不對稱,工人在被高知企業的經營狀況不佳時,很難核實印證,加之工人存在那種資方總是在想方設法壓底工人工資的基本想法,因此,很難與資方合作。
(2) 美國工人工資的每次增加,都是通過斗爭辛苦得來的,經濟不景氣時減下去了,很難相信經濟繁榮時企業會自動再把它加回來。
(3) 美國的勞動力市場發達,工人的流動性比較大。這家企業倒閉了,工人還可以到其他企業就業,但企業在聘用員工時,常常會以某人在前面一家企業就業期間的工資變化情況,來判斷這個人的能力。在前面一家企業就業時工資增長的越快越多,會被認為越有能力。反之,如果上次就業期間工資有所下降,會被認為是沒有能力或被懷疑犯了錯誤。這樣工人在接受減少工資後再就業,不僅現在會遭受損失,將來再就業時還會處於不利的地位,遭受第二次損失。所以,從失業和再就業的角度考慮,工人也是不願意在工資上作出讓步來幫助企業度過難關。如此,企業在危機時就無法通過降低工資來降低勞動力成本,保證就業。只能通過解僱工人來降低勞動力成本和消除剩餘生產能力。這樣勞資雙方都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其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美國企業中的工資剛性和就業的不穩定性同時存在。 美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存在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 產生現代企業制度的技術市場條件,如鐵路的大發展、通訊的電訊化。
(2) 隨著交通和通訊條件的大大改善,全國統一的大市場的形成,家庭式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一大批有見識的企業家認識到,技術的發展為形成巨型企業,從事大規模生產,取得規模經濟效益,提供了絕好的歷史機會。
(3) 在一個企業的內部和外部,有著各種各樣的人,他們都希望使自己的利益極大化,這樣在企業的經營方法和利益分配上,就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
由於精細嚴密的分工和勞動內容的簡化、規范化、制度化而導致的勞動組織和人事管理的特殊化,這也是美國企業為了減少工人給企業帶來的各種各樣的挾制。
B. 什麼是杠桿企業
沒有杠桿企業這一名詞,但是根據經濟學上「杠桿效應」等相關名詞,可以推知杠桿企業的意思是指以小博大的企業,也就是指投入資本小於遠小於收益的企業。財務杠桿對企業的資金運用有一種放大效應,當企業運用了負債,財務杠桿的效應就會顯現。
但是負債並非越多越好,我們首先應該分析籌集資金後資金的利潤率是否大於利息率,如果是,則負債的運用會大幅度提高企業的每股利潤,負債體現的是一種正杠桿的效應;反之,負債的運用會大幅度地降低企業的每股利潤,負債體現的是一種負杠桿的效應。
當然,這僅僅是對單種負債的財務杠桿效應進行闡述,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籌資的渠道很多,財務杠桿效應往往是通過組合的籌資結構體現的。
(2)歐美企業個人杠桿擴展閱讀:
杠桿企業的特點:
1、投資利潤率大於負債利息率。此時企業盈利,企業所使用的債務資金所創造的收益(即息稅前利潤)除債務利息之外還有一部分剩餘,這部分剩餘收益歸企業所有者所有。
2、投資利潤率小於負債利息率。企業所使用的債務資金所創造的利益不足支付債務利息,對不足以支付的部分企業便需動用權益性資金所創造的利潤的一部分來加以彌補。這樣便會降低企業使用權益性資金的收益率。
3、投資利潤率大於負債利潤率時。財務杠桿將發生積極的作用,其作用後果是企業所有者獲得更大的額外收益。這種由財務杠桿作用帶來的額外利潤就是財務杠桿利益。
4、投資利潤率小於負債利潤率時。財務杠桿將發生負面的作用,其作用後果是企業所有者承擔更大的額外損失。這些額外損失便構成了企業的財務風險,甚至導致破產。這種不確定性就是企業運用負債所承擔的財務風險。
C. 誰知道現在美國外匯投資公司的最大杠桿比例是允許有多少
NFA新規:所有美國本土賬戶最大50倍杠桿
樓主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美國本土交易,而不限制國外交易者的。
網上現在最大杠桿確實有1:400的,我用的福匯的微型就是。
一般杠桿大的,都出現在微型賬戶上,標准賬戶是不會有那麼大杠桿的。
樓主明白不?
D. 上海歐美企業最大是那幾家,工資待遇最好的是那幾家,福利最好的,謝謝,希望有知道的分享一下,
據我十幾年的了解,這些企業,聽說工資在中上水平,本來我是搜集,我用的,現在發出來供大家了解,如果誰在這些企業工作,也分享一些你的工資,這樣服務大家,你也得到,
1、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
2、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
3、 上海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
4、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
5、 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
6、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7、 保時捷(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
8、英特爾貿易(上海)有限公司
9、聯合汽車電子有限公司
10、上海延鋒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11、惠普貿易(上海)有限公司
12、延鋒偉世通汽車飾件系統有限公司
13、拜耳材料科技貿易(上海)有限公司
14、沃爾沃汽車銷售(上海)有限公司
15、德爾福派克電氣系統有限公司
16、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
17、米其林(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18、埃克森美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19、上海巴斯夫聚氨酯有限公司
20杜邦貿易(上海)有限公司
E. 從1908-2020年,在美國,企業的聯合杠桿系數不斷升高,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摘要 因為借貸成為了企業的普遍現象,財務杠桿不斷增大。另外由於人工費、折舊費不斷提高,企業固定成本也不斷加大,所以經營杠桿也不斷加大。兩者相乘既是聯合杠桿。
F. 請高手解答:我做歐美,1:400的杠桿,下一個單子0.01手,我做長線的,一個月需要付出多少利息呢
空單和多單利息是不一樣的,平台收取利息標准也不一樣!你400倍杠杠,一個月的長線,0.01手,請問你准備贏利多少點呢?你既然做長線,1個月的利息,沒多少的,具體還要看你做那個貨幣對的!
G. 企業杠桿率
一般是指資產負債表中權益資本與總資產的比率。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的還款能力。杠桿率的倒數為杠桿倍數,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倍數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為33倍。
H. 談談你對生活中金融機構企業個人加杠桿案例
那你對生活中金融機構企業個人加杠桿案例,我不是狗律師不懂啊。
I. 一些外匯的經濟公司提供很高的杠桿比例,有什麼風險么
比如,杠桿是1:100,該貨幣每波動一分,你的帳面就有100分的波動,就是用100倍的風險去賺100倍的利潤,技術上,止損不好做,(不可能把止損放大100倍),社會上,騙子公司好多呀,本質上,它是個負和游戲,總是收取大量的點差(手續費)
J. 名詞解釋:跨國創新的全球杠桿
以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時空序列安排結構,可分為時空正常式與時空異常式兩種。論證型,以概念的內在因果聯系作為結構的主要依據。
可分為總分式、平列式、遞進式等幾種。說明型,以事物本身固有的條理進行布局。綜合型,常以一種結構型為主,兼具其他類型。
在一些經濟比較穩定的國家,比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對利率上升最為敏感。主要原因是,在低利率和海外資金的推動下,這些國家的房價快速上漲,這使得人們不得不承當巨額的抵押貸款來支付住房費用。
(10)歐美企業個人杠桿擴展閱讀:
當全球主要央行逐步走上貨幣政策正常化之路,回收金融危機後那些年放出去的水,各國財政卻開始按耐不住了,闊綽地在全球掀起一股「寬財政」浪潮。
利率上升已經將那些背負大量以美元計價債務的新興市場國家置於暴風雨之中。隨著美元指數自二月中旬來升值約10%,新興市場貨幣相應走弱,這也意味著他們的償債成本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