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是怎麼一回事
聯系匯率制度是一種貨幣發行局制度(又稱貨幣局制度)。根據貨幣發行局制度的規定,貨幣基礎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須得到外匯儲備的十足支持。換言之,貨幣基礎的任何變動必須與外匯儲備的相應變動一致。
它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首要貨幣政策目標,在聯系匯率制度的架構內,通過穩健的外匯基金管理、貨幣操作及其他適當的措施,維持匯率穩定。聯系匯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龐大的官方儲備、穩健可靠的銀行體系、審慎的理財哲學,以及靈活的經濟結構。
(1)香港現行的匯率制度是擴展閱讀:
優點缺陷
一、優點:
穩定了幣值,降低了市場的交易費用。
二、缺陷:
1、聯系匯率制被認為在金融危機到來時非常脆弱,例如:阿根廷在經濟危機的持續動盪中放棄了聯系匯率制,大幅下調了官方匯率,並引進了雙重匯率制。
2、中央銀行採用聯系匯率制,無法發揮最終貸款人的作用,不能通過放寬貨幣政策提供流動性,也不能直接融資來支援陷入問題的商業銀行,實際上把貨幣政策的決策權讓給了所聯系貨幣的管理當局。
3、聯系美元的情況下,經濟美元化,中央銀行損失本幣發行、本幣需求增長和本幣存量利息這三項鑄幣稅收入。
Ⅱ 關於香港的匯率制度的問題
A是正確答案。香港從八十年代中開始實行聯系匯率制,即與美元掛鉤。也稱作固定匯率。
Ⅲ 香港是固定匯率制還是浮動匯率制
香港的固定匯率是指跟美元掛鉤,當美元對其他貨幣上升,港幣也會跟著上升,如果港幣是浮動制,那是不應該受到美元的波動影響的
Ⅳ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概述
聯系匯率制度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首要貨幣政策目標,在聯系匯率制度的架構內,通過穩健的外匯基金管理、貨幣操作及其他適當的措施,維持匯率穩定。
香港於1983年成功實行的聯系匯率制度。從1983年10月17日起,發鈔銀行一律以1美元兌換7.8港元的比價,事先向外匯基金繳納美元,換取等值的港元「負債證明書」後,才增發港元現鈔。同時政府亦承諾港元現鈔從流通中迴流後,發鈔銀行同樣可以用該比價兌回美元。
實行聯系匯率制度後,維護穩定的匯率成為香港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從誕生以來,聯匯制良好運作了16年,使香港避免了亞洲貨幣貶值危機。更為香港經濟帶來短期和中期的聯系。 金管局是香港政府架構內負責貨幣及銀行體系穩定的機構,於1993年4月1日合並外匯基金管理局與銀行業監理處而成立,由於香港沒有中央銀行,金管局行使中央銀行功能。
金管局的最高領導為金融管理專員(總裁),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委任,金融管理員依據《外匯基金條理》、《銀行業條例》、《存款保障計劃條例》、《結算及交收系統條例》及其它有關條例及法規行使職能和權力。在金融管理專員所獲轉授或賦予的法定權力下,金管局的日常運作高度自主。 香港貨幣制度和匯率制度是融為一體的,貨幣制度的核心是穩定港元的匯率,而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是外匯基金,外匯基金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管理和支配的,用以控制港幣發行,調節和穩定港元匯率的政府基金。
最初是港英政府於1935年廢除銀本位制時根據《貨幣條例》設立的。根據該條例,發鈔銀行需將庫存的白銀、銀元及有價證券上繳外匯基金,換取外匯基金開出的負債證明書,才能發行港元紙幣,這種貨幣制度是以100%英鎊為准備金的英鎊匯兌本位制。1974年港元與英鎊脫鉤自由浮動後,發鈔銀行該為記帳方式換取負債證明書而發行港幣,港幣發行時往往沒有充足的外匯准備。1983年聯系匯率制度建立之後,外匯基金為了維持港元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承諾無限量地買賣港元現鈔,成為了港元的實質性發行機構,發鈔銀行實際上只是扮演外匯基金代理人的角色。
根據《外匯基金條例》,財政司司長授權金管局管理外匯基金,財政司司長掌握外匯基金的控制權,外匯基金咨詢委員會就外匯基金的投資政策和策略向財政司司長提供意見。外匯基金分為兩個不同的組合來管理,分別為支持組合及投資組合。支持組合為貨幣提供支持,投資組合則保障資產的價值及長期購買力。外匯基金僱傭全球外聘基金經理負責管理外匯基金約三分之一的總資產及所有股票組合。 外匯基金的運作機制包括「六項來源」、「四種用途」:「六項來源」是港元發行准備金、硬幣發行准備金、撥入的財政儲備、銀行體系結算余額、外匯基金票據發行額、投資利潤滾存。「四種用途」是調節港元匯價,充當最後貸款人,挽救金融市場,進行投資活動。
在聯系匯率制下,香港存在兩個平行的外匯市場,即由外匯基金與發鈔銀行因發鈔關系而形成的同業現鈔外匯市場,相應的,存在官方固定匯率和市場匯率兩種平行匯率。利用銀行在上述市場的套利活動,使市場匯率貼近官方固定匯率。具體的解釋是當市場匯率低於官方固定匯率,銀行以官方固定匯率從發鈔銀行換取美元,並在市場上拋出,賺取差價;發鈔銀行也能將債務證明書還給外匯基金,換回美元拋出,調整供需關系,實現上述目的。
Ⅳ 香港實行什麼貨幣制度
信用貨幣不兌現制度:港幣憑借香港政府的信用(比如納稅的唯一憑證等)由商業銀行代理發行,不兌現黃金或其它貴金屬。
商業銀行貨幣發行制度:香港是世界上少有的商業銀行發行貨幣的地區之一。香港沒有央行,發鈔機構為匯豐、渣打和中行三家銀行,以外匯為准備金,將其作為保證金向外匯基金換取無息的「負債證明書」作為發行貨幣的依據。說白了,就是銀行要發行多少港幣,必須百分之百持有同價值的美元。採用的是全額准備金制度。
多種匯率制度共存:聯系匯率與市場匯率共存,港府原則上不幹涉港幣匯率走動,港幣匯率一方面由市場供需決定,另一方面由於港幣發型的特殊性,港幣採取的是絕對的聯系匯率,與美元匯率綁定,為7.8港元兌1美元,當美元走高,港幣發行銀行就會增持美元換取利差,港幣走強,港幣發行行就會增發港元。這做做法的好處有幾點:
1、作為一個資本賬戶開放國際資本流動量大的高度開放型經濟體,聯系匯率可以降低匯率風險,減少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促進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2、約束政府的財政制度,不至於濫發貨幣造成貨幣市場膨脹進而造成市場波動。香港的財政赤字貨幣化(說白了就是政府發債券在公開市場上賣,發鈔行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政府資產負債表上負債增加,發鈔行資產負債表上收入增加,同時創造出一項負債,那就是貨幣的發行)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財政負債率低,盈餘大,中期目標也是財政收支平衡。
3、美國的財政制度對香港市場有很大的影響,美元是香港對外貿易的主要結算貨幣。因此和美元綁定是非常明智的。
弊端也有:
1、限制了香港的資本擴張,政府無法通過增發貨幣的手段來刺激市場,貨幣市場必須在政府資產債表上實打實的數字反應出來後才能進一步擴張。也就是說必須有實打實的財政和貿易盈餘的前提下才能增發貨幣。
2、香港的做法其實違反了三元悖論的定理,既執行固定匯率,又想資本自由流通,還想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假如香港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利率下降——資本外流,港元貶值壓力——政府回收港元,使得供給目標無法實現。香港貨幣政策被動的跟隨美聯儲的政策變動。
全手打,希望能幫到你
Ⅵ 聯系匯率制度的香港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
港元聯系匯率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香港特區的發鈔銀行(目前有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如發行港鈔,要按1美元:7.8港元的固定匯率向外匯基金(現並入金融管理局)交存美元,並換取「負債證明書」,作為港鈔的發行准備。(2)如發鈔銀行向外匯基金退回港鈔與「負債證明書」則按1美元:7.8港元的固定匯率贖回美元。(3)眾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港鈔也按上述比價,向發鈔銀行交付美元領取港鈔;如退回港鈔,則按原比價,贖回美元。 上述聯系匯率規定的1美元:7.8港元的固定匯率只適用於發鈔銀行與外匯基金以及商業銀行等與發鈔銀行之間的發鈔准備規定;在香港外匯市場上的港元與美元的交易並不受此約束,匯率變動由是貨幣供求力量決定。 由此可見,香港特區實際存在兩種匯率,一種是發鈔銀行與外匯基金以及商業銀行等與發鈔銀行之間的發行匯率,也即1美元:7.8港元的聯系匯率;另一種在外匯市場受供求關系決定的市場匯率。
香港聯系匯率制意義
香港於1983年成功實行的聯系匯率制度。從1983年10月17日起,發鈔銀行一律以1美元兌換7.8港元的比價,事先向外匯基金繳納美元,換取等值的港元「負債證明書」後,才增發港元現鈔。同時政府亦承諾港元現鈔從流通中迴流後,發鈔銀行同樣可以用該比價兌回美元。
實行聯系匯率制度後,維護穩定的匯率成為香港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從誕生以來,聯匯制良好運作了16年,使香港避免了亞洲貨幣貶值危機。更為香港經濟帶來短期和中期的聯系。
Ⅶ 中國美國香港三個地區的匯率制度分別是
中國,美國,香港三個地區的費率制度分別是我覺得您應該是說中國跟美國的比的話是一比,其中中國跟香港比的話好像是多少來著,應該是洋洋對的去b
Ⅷ 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是什麼樣的制度
港元聯系匯率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香港特區的發鈔銀行(目前有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如發行港鈔,要按1美元:7.8港元的固定匯率向外匯基金(現並入金融管理局)交存美元,並換取「負債證明書」,作為港鈔的發行准備。(2)如發鈔銀行向外匯基金退回港鈔與「負債證明書」則按1美元:7.8港元的固定匯率贖回美元。(3)眾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港鈔也按上述比價,向發鈔銀行交付美元領取港鈔;如退回港鈔,則按原比價,贖回美元。
上述聯系匯率規定的1美元:7.8港元的固定匯率只適用於發鈔銀行與外匯基金以及商業銀行等與發鈔銀行之間的發鈔准備規定;在香港外匯市場上的港元與美元的交易並不受此約束,匯率變動由是擦汗那個供求力量決定。
由此可見,香港特區實際存在兩種匯率,一種是發鈔銀行與外匯基金以及商業銀行等與發鈔銀行之間的發行匯率,也即1美元:7.8港元的聯系匯率;另一種在外匯市場受供求關系決定的市場匯率。
Ⅸ 港元的匯率制度
香港在發展為貿易與金融中心期間,實行過不同類型的聯系匯率制度。 1863年,香港政府宣布當時的國際貨幣—銀元—為香港的法定貨幣,並於1866年開始發行香港本身的銀元。直至1935年,香港的貨幣制度都是銀本位制。後來發生全球白銀危機,政府遂宣布棄用銀本位制,並按16港元兌1英鎊的匯率將港元與英鎊掛漖。
根據1935年頒布的《貨幣條例》,銀行須向外匯基金交出手頭用作支持發行紙幣的所有白銀,以換取負債證明書,外匯基金則把收到的白銀投資於英鎊資產,這些負債證明書成為了發鈔銀行發行紙幣的法定支持。
實際上,這種安排就是貨幣發行局制度。發鈔銀行日後若增發紙幣,必須以英鎊購買負債證明書。
1972年6月,英國政府決定讓英鎊自由浮動。其後,港元曾一度與美元掛鉤,最初是5.65港元兌1美元,並於1973年2月改為5.085港元兌1美元。不過,由1972年6月起,發鈔銀行可用港元購買負債證明書。
1974年11月,由於美元弱勢,港元遂改為自由浮動。
雖然浮動匯率制度實施後的最初兩年運作頗為順利,但其後的情況卻並不理想。當時的貨幣政策架構尚在發展初階,未足以取代以外國貨幣的價值來定位的貨幣架構,同時又沒有明確的貨幣政策目標,更遑論達致這些目標的工具。因此,香港經濟步入動盪期,幾乎所有環節均大幅波動。
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在1975年跌至0.3%,在1976年卻上升至16.2% 。
通脹由1975年的2.7%大幅攀升至1980年的15.5% 。 港元匯價由1981年的5.13港元兌1美元,貶值至1983年的9.60港元兌1美元。
投機狙擊的活動,以及對香港前途的信心危機加劇,令港元貶值的情況進一步惡化,在1983年更到了非常嚴峻的關頭。1983年9月,港元匯率錄得新低,兩日間共貶值了13%,跌至9.60港元兌1美元的低位。
面對貨幣危機及有關多家銀行是否穩健的疑慮,香港政府在1983年10月15日公布新政策,以穩定港元匯價,將港元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固定匯率與美元掛鉤。這項安排成為了香港貨幣制度的基礎。
Ⅹ 香港的匯率制度是什麼
聯系匯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