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平衡的影響
根據國際貿易理論,當一國貨幣升值時,該國出口商品或勞務的外幣價格隨之升高,進口商品或勞務的本幣價格相應降低,因而,該國出口量減少,進口量增加,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反之,當一國貨幣貶值時,該國國際收支會出現順差。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能夠通過匯率變動自動調節,即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小於供給,該國貨幣貶值,推動逆差減小;而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大於供給,該國貨幣升值,推動順差減小。因此,在直接標價法下,一國貨幣的匯率與該國凈出口呈反向變動的關系。而且如果匯率能夠真實地反映該國的貿易狀況,匯率的波動將有助於推動國際收支趨於平衡。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分別是歐盟、美國、日本、香港、東盟、韓國、台灣、俄羅斯等。由於長期與美元維持相對穩定的匯率,人民幣與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決定趨於被動,即匯率不是中國與該國經濟關系的客觀反映,而只是美國與該國經濟關系的折射。在這種情況下,匯率波動可能使國際收支愈加偏離平衡。歷史上幾次大的金融危機的爆發,都與盯住美元後影響該國進出口,導致國際收支失衡有密切聯系。例如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日本經濟增長開始減慢,日元也大幅下跌,而面對美元對日元的相對升值,東南亞各國並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調整盯住匯率,因而東南亞各國貨幣也相對日元升值。由於這些國家與日本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本幣的被動升值對於本已因日本經濟增長速度減慢而降低的出口需求,猶如雪上加霜,加劇了東南亞國家的國際收支失衡。
從這個意義來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人民幣匯率更加靈活,應當顯示出其平衡國際收支的作用。在分別比較了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在2005年7月匯改的前六個月和後八個月的月貿易差額與月平均匯率後,發現中歐貿易差額在匯改後波動增大,而且多數月份表現為順差增加的同時人民幣幣值上升,貿易順差總體上大於匯改前;中日貿易與匯率的關系與中歐情況相似;只有中美貿易與匯率關系在匯改後出現了貿易順差伴隨人民幣持續升值。這樣一看,在匯率改革之後貿易差額加大了;而從兩者走勢來看,匯改後很多月份人民幣幣值在貿易盈餘增加或赤字減少的時候不升反降,似乎新機制下的匯率既沒有反映對外貿易的狀況,又沒有起到平衡國際收支的作用。但是,應該注意幾點,首先,影響國際貿易的因素有很多,不能簡單地因為貿易差額擴大而認為匯率機制失效,例如在中美貿易中,中國商品明顯的價格優勢和美國的國內政策使得匯率變動對於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難以發揮作用;其次,人民幣的持續升值確實客觀反映了中國經常賬戶順差的狀況;再次,人民幣對歐元與日元匯率未能很好的反映出中國與歐日兩地區的貿易狀況,是由於人民幣匯率受美元影響較大,可以推斷我國所參考的「一籃子貨幣」中美元或與美元有較高正相關關系的貨幣可能佔有較大比重。
㈡ 當一國本幣匯率下浮時對其經常賬戶有什麼影響
入口降低、出口上升,對經常賬有利。
㈢ 請經濟學高手回答利率與匯率之間的關系
利息=本金*利率,利息是金額的概念,利率是一個比例!
首先,利率政策通過影響經常賬戶來影響匯率。當利率上升,信貸緊縮,貸款減少,投資和消費減少,價格下降,進口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出口增加,外匯需求減少,外匯供應增加,外匯匯率下降,而當地貨幣的匯率正在上升。與利率上升相反,當利率下降時,信貸擴張和貨幣供應量(M2)增加,刺激投資和消費,促使價格上漲,不利於出口,有利於進口。在這種情況下,外匯需求將增加,外匯匯率將上升,本幣的匯率將下降。實際利率下降導致匯率上升,人民幣匯率下降。
通過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間接影響匯率。當一個國家的利率上升時,它將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從而增加對當地貨幣和外匯供應的需求,導致當地貨幣匯率上升和外匯匯率下降。此外,一國的利率上升促進了國際資本流入的增加,而資本外流的下降減少了國際收支逆差,並支持了當地貨幣匯率的上升。與利率上升相反,當利率下降時,可能導致國際資本外流,增加外匯需求,減少國際收支順差,促進外匯匯率上升和下降。當地貨幣的匯率。
匯率變化對利率的影響匯率變化對利率的影響也是間接的,即通過影響國內價格水平和影響短期資本流動間接影響利率。首先,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下降時,有利於促進出口,限制進口,提高進口商品成本,推高總體價格水平,導致國內價格上漲,導致實際利率下降。這種情況有利於債務人和債權人,導致借款資本的供需不平衡,最終導致名義利率上升。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上升,對利率的影響恰恰與上述相反。其次,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下降時,往往會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人們預期該國的貨幣匯率會進一步下跌。在當地貨幣貶值的影響下,將導致短期資本外逃,國內資本供給減少將促進本幣的利率上升。如果當地貨幣的匯率下降,則預期匯率將反彈。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與上述情況相反的變化,即短期資本流入的增加將增加國內資本供應,導致本幣的利率下降。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下降可以改善該國的貿易條件,隨著貿易條件的改善,它將導致該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假設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外匯儲備增加意味著國內資金供應增加,資金供應增加將導致利率下降。相反,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上升將導致該國的外匯儲備減少,則可能導致國內資金供應減少,而資金供應的減少將影響利率。
(3)經常賬戶平衡對匯率的影響擴展閱讀
利率對匯率的傳導機制
1、經常賬戶方面。利率變化通過影響企業成本進而影響出口,引起國際收支變化,最終影響匯率變動。如利率上升時,企業成本增加,使出口商品競爭力下降,出口額減少,引起國際收支轉向逆差,帶來本幣貶值壓力或直接導致本幣匯率下跌。
2、資本賬戶方面。利率變化通過影響套利資本流動,引起國際收支變化,最終影響匯率變動。如利率上升,國際資本大量流入,增加對本幣的需求,國際收支轉向順差,帶來本幣升值壓力或直接導致本幣升值。
㈣ 匯率對國際收支有什麼影響
匯率變動復會引起進出口商品價格的制變化,所以人民幣匯率階段性升值,會影響到進出口,人民幣匯率上升將會導致人民幣購買力增強,從而在國外可以買到更多的商品,但是也會導致外國減少對我國商品的進口,這是毋庸置疑的。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不管是供給還是需求,最終都會趨於均衡,而國際貿易也是如此,當外國對華投資增多,國內也會增加對外投資,反之,當外國對華投資減少,國內也會減少對外投資。
(4)經常賬戶平衡對匯率的影響擴展閱讀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
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
㈤ 利率變動怎樣影響匯率的變動
1、利率對匯率的傳導機制,利率對匯率產生影響主要從兩方面展開: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
①經常賬戶方面。利率變化通過影響企業成本進而影響出口,引起國際收支變化,最終影響匯率變動。如利率上升時,企業成本增加,使出口商品競爭力下降,出口額減少,引起國際收支轉向逆差,帶來本幣貶值壓力或直接導致本幣匯率下跌。
②資本賬戶方面。利率變化通過影響套利資本流動,引起國際收支變化,最終影響匯率變動。如利率上升,國際資本大量流入,增加對本幣的需求,國際收支轉向順差,帶來本幣升值壓力或直接導致本幣升值。
2、匯率對利率的傳導機制,匯率對利率的影響也可以從經常賬戶、資本賬戶兩方面展開。
①經常賬戶方面。匯率變動會通過產品相對價格的變動影響到國際收支,最終影響利率。如本幣貶值,出口產品價格相對下降,進口產品價格相對上升,導致出口增多進口減少及貿易順差,外匯儲備增加本幣投放增大,最後導致利率下降。
②資本賬戶方面。匯率變動會通過投資者對未來匯率變動的預期而影響到國際套利資本的走向,最終影響利率。如本幣貶值,若投資者認為本幣將進一步貶值,導致資本外逃,為使本幣不過度貶值,央行在外匯市場進行公開市場業務,使得國內貨幣減少,利率上升。若投資者認為本幣貶值後會出現反彈,會導致國際套利資本流入,為了維持幣值穩定,可能會導致利率下降。
應答時間:2020-12-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㈥ 一個國家的匯率波動跟哪些因素有關
1、國際收支狀況
在間接標價法下:當一國對外經常項目收支處於順差時,在外匯市場上則表現為外匯(幣)的供應大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上升。
2、通貨膨脹率的差異
當一國出現通貨膨脹時,其商品成本加大,出口商品以外幣表示的價格必然上漲,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就會削弱,引起出口減少,同時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競爭力,造成進口增加,從而改變經常賬戶收支。
3、利率差異
當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時,表示使用本國貨幣資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棄使用資金的收益上升,國際短期資本由此趨利而入,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應相對增加。
4、財政、貨幣政策
一般來說,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造成的巨額財政收支逆差和通貨膨脹,會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會減少財政支出,穩定通貨,而使本國貨幣對外升值。
5、匯率預期
對匯率的心理預期正日益成為影響短期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心理因素只有在一定的市場條件下才會產生並起作用。
6、外匯投機力量
投機者如果預期某種貨幣將升值,就會大量購進該種貨幣,從而造成該種貨幣匯價的上升;反之,投機者若預期某種貨幣將貶值,就會大量拋售該種貨幣,從而造成該種貨幣匯價的即刻下跌。投機因素是外匯市場匯價短期波動的重要力量。
7、經濟增長率
一般來講,高經濟增長率在短期內不利於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行市,但從長期看,卻有力支持著本幣的強勁勢頭。
8、宏觀經濟政策
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對匯率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各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松與緊的搭配上。
(6)經常賬戶平衡對匯率的影響擴展閱讀:
一方面,市場匯率的實際變化是法定匯率調整的一個重要依據。另一方面,法定匯率的上調或下調又會引起市場匯率的同方向波動。匯率的調整可分為匯率上調和下調。匯率上調,亦稱貨幣對外法定貶值,即以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上升。
匯率上調或法定貶值一般是在該國經濟狀況不佳、出口貿易增長滯緩、貿易逆差嚴重、國際收支危機和失業問題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採取的一項措施。它對於促進本國商品出口、限制進口,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有著重要的作用。
㈦ 國際收支失衡對經濟的影響
1、導致外匯儲備大量流失。儲備的流失意味著該國金融實力甚至整個國力的下降,損害該國在國際上的聲譽。
2、導致該國外匯短缺,造成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跌。一旦本幣匯率過度下跌,會削弱本幣在國際上的地位。導致該國貨幣信用的下降,國際資本大量外逃,引發貨幣危機。
3、使該國獲取外匯的能力減弱,影響該國發展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的進口,使國民經濟增長受到抑制,進而影響一國的國內財政以及人民的充分就業。
在紙幣流通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因為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正常運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效應往往難以正常體現,盡管人為的調節也具有一定的負作用,但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予以運用。
1.支出變更政策:指通過改變社會總需求或經濟中支出的總水平,進而改變對外國商品、勞務和金融資產的需求,以此來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它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2.匯率政策:指一個國家通過調整匯率改變外匯的供求關系,由此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和資本流出入的實際收益,進而達到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匯率政策的運用受到一些條件的約束,比如:進出口商品供給和需求的彈性。
㈧ 經常賬戶的順差和逆差對匯率又和影響
經常項目的順差和逆差從長期角度來看和匯率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但它們之間也未必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貨幣匯率水平作為主要的宏觀政策工具之一,不僅屬於經濟范疇,同時也屬於政治范疇。作為宏觀調控主要政策工具之一的匯率水平,不怎麼可能由經常項目帳戶來決定,同樣是巨額貿易順差,日本可能必須得升值,中國則未必。
在固定匯率條件下,一國短期的經常項目順逆差對其外匯匯率的影響相當有限;從長期角度來看,其匯率水平的主要限制條件也包含宏觀貨幣政策、資本開放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和規模等綜合因素,而不是僅僅由經常項目帳戶所決定。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經常項目順逆差對一國的匯率水平有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說,經常項目順差會導致本國貨幣升值,逆差會導致本國貨幣貶值;但這不是必然的,畢竟經常項目帳戶平衡只是影響匯率水平的因素之一,而且主要是長期的影響,短期對一國匯率水平影響最大的是該國的宏觀貨幣政策。
㈨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常賬戶差額有何影響
沒有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日均6.8974,與2019年日均值(6.8975)基本持平。她表示,2020年下半年人民幣匯率的階段性升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在正常范圍內,沒有改變我國經常賬戶保持合理順差的格局,也沒有改變我國跨境資本流動有進有出、總體均衡的局面。
㈩ 談談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平衡的影響
根據國際貿易理論,當一國貨幣升值時,該國出口商品或勞務的外幣價格隨之升高,進口商品或勞務的本幣價格相應降低,因而,該國出口量減少,進口量增加,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反之,當一國貨幣貶值時,該國國際收支會出現順差。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能夠通過匯率變動自動調節,即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小於供給,該國貨幣貶值,推動逆差減小;而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大於供給,該國貨幣升值,推動順差減小。因此,在直接標價法下,一國貨幣的匯率與該國凈出口呈反向變動的關系。而且如果匯率能夠真實地反映該國的貿易狀況,匯率的波動將有助於推動國際收支趨於平衡。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分別是歐盟�1�0美國�1�0日本�1�0香港�1�0東盟�1�0韓國�1�0台灣�1�0俄羅斯等。由於長期與美元維持相對穩定的匯率,人民幣與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決定趨於被動,即匯率不是中國與該國經濟關系的客觀反映,而只是美國與該國經濟關系的折射。在這種情況下,匯率波動可能使國際收支愈加偏離平衡。歷史上幾次大的金融危機的爆發,都與盯住美元後影響該國進出口,導致國際收支失衡有密切聯系。例如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日本經濟增長開始減慢,日元也大幅下跌,而面對美元對日元的相對升值,東南亞各國並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調整盯住匯率,因而東南亞各國貨幣也相對日元升值。由於這些國家與日本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本幣的被動升值對於本已因日本經濟增長速度減慢而降低的出口需求,猶如雪上加霜,加劇了東南亞國家的國際收支失衡。
從這個意義來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人民幣匯率更加靈活,應當顯示出其平衡國際收支的作用。在分別比較了我國與歐盟�1�0美國�1�0日本在2005年7月匯改的前六個月和後八個月的月貿易差額與月平均匯率後,發現中歐貿易差額在匯改後波動增大,而且多數月份表現為順差增加的同時人民幣幣值上升,貿易順差總體上大於匯改前;中日貿易與匯率的關系與中歐情況相似;只有中美貿易與匯率關系在匯改後出現了貿易順差伴隨人民幣持續升值。這樣一看,在匯率改革之後貿易差額加大了;而從兩者走勢來看,匯改後很多月份人民幣幣值在貿易盈餘增加或赤字減少的時候不升反降,似乎新機制下的匯率既沒有反映對外貿易的狀況,又沒有起到平衡國際收支的作用。但是,應該注意幾點,首先,影響國際貿易的因素有很多,不能簡單地因為貿易差額擴大而認為匯率機制失效,例如在中美貿易中,中國商品明顯的價格優勢和美國的國內政策使得匯率變動對於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難以發揮作用;其次,人民幣的持續升值確實客觀反映了中國經常賬戶順差的狀況;再次,人民幣對歐元與日元匯率未能很好的反映出中國與歐日兩地區的貿易狀況,是由於人民幣匯率受美元影響較大,可以推斷我國所參考的「一籃子貨幣」中美元或與美元有較高正相關關系的貨幣可能佔有較大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