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請用通俗的話講講,別太專業
供給就是提供,供給側就是 提供產品的一方,消費者就是需求的一方 叫做「需求側」。
「供給側改革」的意思是什麼呢,做個最簡單的比喻吧, 康師傅這家企業都知道,在前十幾年 他是怎麼壯大的呢,產品是單一的,就幾種水,通過搞營銷,先賣台灣人,慢慢發現在台灣越來越賣不動了,他就開發大陸市場,誒,賣了好幾年,大陸也發現賣不動了,這就怪了,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消費者也就是需求端是沒有問題的,人沒有大規模減少,人素質還有所提高,還賣不動了。問題出在「供給側」 ,供給出現了問題啊,說明公司的產品是有問題的,沒有注重產品本身。
所以企業 實業要轉型升級啊,不轉型不升級就得被市場淘汰,徹底淘汰,所以作為企業你得 增加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的投入;你得提高員工的技術,提高人員素質,提高管理能力;通過教育培訓體系,發展壯大研發團隊,技術隊伍;
政府在這方面的改革包括,給予減稅、簡政放權等、通過扶持一些有優勢的企業,有創新的企業促使市場加快淘汰落後的產能。
(1)去杠桿錯位擴展閱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② 談談供給側改革,這樣做解決問題嗎
一、基本概念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說的通俗點:想必大家都聽過"需求側",就是那個有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的"需求側","供給側"則與"需求側"相對應,與此同時,要著重強調"供給側"是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四大要素。
需求側學派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學派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二、為什麼提出「供給側改革」
1.供需不匹配。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學派觀點採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動經濟增長,但實則是「供給跟不上需求」。
打個比方,現在熱門的"海淘",還有之前中國人們去日本買馬桶蓋、紙尿褲等新聞,難道是我們中國沒有這些產品嗎?顯然不是,相反,很多這些產品還是"made in China".為什麼人們會不惜重金、不嫌麻煩去國外買這些東西?另外,中國手機廠家那麼多,而蘋果手機卻大受國人追捧。究其原因,是產品質量跟不上,或者說是我們的質量標準定的太低,正是我國長期忽視"供給側"的原因。
2.消化過剩產能刻不容緩。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占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同時,在局部造成環境污染,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個行業、多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正引起各方的擔憂,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
3.服務業黃金時代到來。這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一方面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第三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服務業發展的根本瓶頸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給不足。在教育、醫療、金融、旅遊等領域,一方面國內抱怨聲不斷,另一方面大批消費者源源不斷地到國外消費。究其緣由,這跟國內服務業供給側的乏力有關。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做什麼
只有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對症下葯",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6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議認為,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圍繞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四大要素,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一是化解產能過剩。"現在化解產能過剩,要更多從供給側著手,促進產業升級,堅決淘汰僵屍企業。此外,推動去產能,還要進一步推動市場化的兼並重組,通過優勢企業發揮主導作用對生產力重新整合,提升整個產業的供給效率。
二是降低企業成本。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需要打出"組合拳",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財務費用等,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和委員呼籲目前還需要特別關注如何有效減輕企業繳納的社保費用。
三是房地產去庫存。當前樓市庫存較大,主要原因就是結構性供需錯位。一是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房地產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二是三四線城市要加大柵戶區和舊城改造力度,鼓勵貨幣化安置,三是倡導、引導新型城鎮化,提高城鎮化比率。
四是補短板。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問題、"三農"問題、生態問題、基礎設施等都是短板。補上這些短板,才能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帶來新的機遇。
五是盡快解決金融供給結構與融資需求不匹配問題。在保障金融體系安全的基礎上,降低銀企間融資桿扛比率,促進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的提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融資便利度,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給百姓帶來哪些實惠
1.教育:社會辦學帶來供給多元化
在教育資源的供給端,鼓勵社會資本提供個性化、多樣化教育服務。隨著政策不斷松綁,民間資本深入到教育領域內部的通道將被進一步打通。供給側改革正推動教育進入產業化發展模式。
2.醫療:民間資本湧入解決"看病難"
在醫療領域的供給端鼓勵更多民營資本進入,打破公立醫療機構對於醫療資源的壟斷。民營醫療機構百花齊放,百姓對於醫療服務不同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
3.住房:改善房地產供給結構
化解房地產庫存是2016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指出,各地發改委要抓緊推動制定化解庫存方案,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釋放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
4.消費:"海外搶購"將成為過去
中央給消費升級的潛在領域描繪了一幅明確的藍圖:要求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重點推動服務、綠色、時尚、品質等六大領域消費升級。可以預見的是,通過供給端不斷地改革、完善,未來國內也能提供質量好、價格便宜的產品,老百姓也不用萬里迢迢遠赴國外往回背"洋貨"了。
③ 做什麼動作可調整骶髂錯位
1、骶髂關節半脫位,無論是前脫位還是後脫位,亦無論是單側或雙側,均可復位。 2、腰骶關節錯位。 3、髖關節半脫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長。 (四)說明...
④ 期中作業:北交所如何為中小企業開辟融資渠道以及如何激活新三板,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字數不限,11
摘要 親,第一,定位上,北交所由新三板精選層升級而來,將與現有滬深兩大交易所和三大板塊形成錯位發展。從功能定位看,我們目前有主板、創業板、科創板三大板塊,主板服務於大中型上市公司,創業板聚焦的是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科創板定位「科技創新企業」,強調科技硬實力,北交所要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從上市難易程度上看,北交所上市門最低市值僅2億,低於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定位在「小而美」的中小企業,與其他板塊形成錯位競爭。
⑤ 如何理解當前經濟
來源:李迅雷金融與投資作者:李迅雷
究竟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概念是世界銀行在2006年提出來的,即把全球各國(各地區)按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分為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四個等級。從數學角度看,這四個級別的人口都應該各佔25%,但因為世行是按國別來分類的,所以實際上不會那麼嚴格去定義只有佔全球25%的人口才能成為高收入國家。
按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15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准為:人均國民總收入低於104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1045至412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4126至1273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73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2015年世界銀行所統計的215個經濟體中,高收入國家80個,中等偏上收入國家53個,中等偏下收入國家51個,低收入國家31個。
如今,OECD32個高收入國家加上非OECD48個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已經超過15億,約佔全球人口的22%,如果中國這個14億人口大國也能成為高收入國家,即佔全球40%的人口國家都屬於高收入國家,這豈不是違反數學邏輯了?
有人認為中國到2022年就能成為高收入國家,這是否太樂觀了呢?由於全球經濟增長的剛性及貨幣的持續超發,世界銀行一定會不斷上調成為高收入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門檻,現在是12736美元,五年以後呢,估計要提高到15000美元以上。再者,還得考慮未來人民幣對美元的比值因素,如果能夠在自由兌換條件下維持現有的比值水平,那麼,未來中國人均國民收入至少能接近高收入國家水平。
2017年中國的GDP總額佔全球15%,人口佔全球18.8%,相差近四個百分點,說明從人均的角度看,中國當務之急不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是要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如果再要尋找中國與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那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偏低的問題,前者是總量差距,後者是質量差距。
從數學意義上講,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提法不適用於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因為中等收入和高收入永遠是一個相對數,未來這兩個國家的人口就要佔全球人口接近40%,而高收入的容量只有25%。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有點像在追趕自己的影子。
經濟周期——容易被證偽的古舊理論
如今,談論經濟周期的人比講股市周期(牛市、熊市)要多。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有很大一批投資者都信奉艾略特的波浪理論,大家都去「數浪」,為當時的股市處在周期的哪個階段爭論不休。如今,股市上已經很少有人去研究周期了,因為操作效果不好。有人戲稱「線越劃越多,錢越賭越少」。即便是後來依據商業周期提出的美林時鍾,事實證明也不太適合於資產配置。
經濟學上的周期理論,其實也有老朽的感覺。從數學意義上看,所謂周期理論與回歸分析法類似,即偏離均值幅度大了,就會回歸。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早期,由於政府幹預較少,經濟的周期性特徵比較明顯,馬克思正是看到了當時社會這一致命缺陷,提出了共產主義理論。如今,無論是哪種體制,政府幹預都成為常態,周期被平滑了。
不僅經濟周期被平滑,人類的生命周期也被平滑了,如生活水平提高和醫療技術的進步,人口預期壽命、生育年齡等都被大大延後,生育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政府在干預經濟的同時,還干預生育,後者的目的是為了平滑經濟長周期。
2009年和2016年中國經濟的回升或企穩,其實都是政府強烈干預的結果。如果把政府幹預當做經濟周期的回升標志,不免有點牽強。2016、2017年第二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只有3.5%和3.2%,而基建投資增速分別高達17.4%和19%,實在看不出我們正在經歷一輪朱格拉周期的上升期(所謂設備投資周期)。
朱格拉周期是1862年法國醫生、經濟學家C Jugla在《論法國、英國和美國的商業危機以及發生周期》一書中首次提出的。相隔150多年,這么古老的周期觀察是否還適用當今社會?尤其對中國這樣一個改革開放至今40年都沒有過經濟危機的國家,死搬硬套這些周期理論就更不合適了。
歷史會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歷史不會簡單重復。與新周期的樂觀派相反的,又有所謂「逢八必跌」的悲觀派,即98年有亞洲金融危機,08年有次貸危機;但去年也有人提出「逢七必跌」,只是把危機時間的計算提前了一年。
古舊的周期理論之所以在中國還能大行其道,實質上就是這種理論簡單粗暴,就像分析星座運勢一樣,適合於算命——這正是國人特別喜好的。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周五又創歷史新高了,前段時間的「股災」之說即刻就被證偽了。所以,觀察期不同太短,取樣不能太少,周期理論之所以屢屢被證偽,就是創設者或應用者在這兩方面都不達標。
我認為,中國經濟增速仍處在下行階段,符合數理邏輯,因為體量越來越大,總有極限,即便增量不變,增速也會下降。
城市化空間究竟還有多大
很多人認為中國城市化的提升空間還很大,因為目前城市化率不足60%,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通常在80%以上,也就是說,中國應該還有20%的上升空間。
問題在於,究竟什麼時候可以達到80%,不給出時間,結論的意義就不大了。我發現大家在討論城市化空間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一個維度:人口年齡結構。
因為人口流動與人口年齡有關,年齡越大,流動性就越差。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中國的流動人口數量減少了500萬左右,隨後兩年都繼續減少;2016年進城農民工數量首次減少160萬,2017年國內運送旅客人次首次出現下降。也就是說,以人口流動為特徵的城市化進程幾乎已經結束了,餘下的就是本鄉本土的城市化。
反觀歐美日的城市化過程,都是在人口年齡結構比較年輕的時候就實現了較高的城市化率水平,如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的城市化率就達到了70%,但日本此後的城市化率上升速度就非常緩慢。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一直較快,這與政策導向有關,但目前農民工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全國勞動力的平均年齡,今後外出農民工告老還鄉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如上海、北京等超大城市的人口減少與1970-90年初東京等大城市人口下降有類似之處,日本城市化從75%跨入80%花費25年(1975-2000年)。
由於中國當前的人口結構已經類似於日本的90年代,即老齡化水平大幅提高。因此,如果不考慮政策因素,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應該要放緩了。估計未來中國城市化率的水平應該在70%左右見頂,理由見《當城市化遇到老齡化》。
為何高層如此強調系統性金融風險
早在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之後,無論是十九大報告還是其他重要報告,高層都提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的要求。
為何在2008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的時候,中國沒有太擔憂國內的金融風險;反而是在歐美經濟復甦的時候,那麼擔心既然風險呢?這是因為10年前,美國的杠桿率很高,中國很低;如今,美國的部分杠桿率水平回落明顯,中國則居高不下。
不少人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杠桿率水平並不高,但如果從人口年齡結構這個維度去看杠桿率水平,顯然是過高了,即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與所處的發展階段的錯位——未富先老。因此,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治理產能過剩問題,降低全社會杠桿率水平。
回顧歷史,大部分國家都是在危機爆發過程中實現去杠桿的,不管是美國、日本,還是南美和東南亞國家,都因杠桿率過高而爆發危機,都因危機而降低了杠桿率。中國則是主動去杠桿,這正是體現了我們的制度優勢。去杠桿容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不去杠桿則註定會爆發金融危機,兩弊相衡取其輕。
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阿基米德與國王下棋,國王輸了,國王問阿基米德要什麼獎賞?阿基米德對國王說:「我只要在棋盤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按這個方法放滿整個棋盤就行。」這看作是一個加杠桿案例,國王如果按此倍率加杠桿,即可就破產了。
若反過來去杠桿呢?國際象棋總共64格,在全部加滿的情況下,如果只去掉最後一格,名義上只去一格內的米粒數量,實際上需要卻去掉1845億噸大米。也就是說,去掉一格的實際含義是杠桿率降低50%。這當然是一個極端例子,只是想說明去杠桿容易引發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就我國而言,社會杠桿率水平的快速上升,與「隱性剛兌」有很大關系,只要能打破剛兌,則杠桿率水平將急速下降,資產泡沫將迅速破滅,但隨著而來可能就是系統性風險的爆發。如果把資產定價中的風險溢價用這個公式表述:風險溢價=流動性溢價+信用溢價,那麼新三板的大跌原因在於流動性不足,即流動性溢價大幅上升;而信用債的風險在於企業出現財務危機,最近有些信用債大幅下跌,原因也是去杠桿背景下的某些金融控股集團的信用溢價大幅上升。
高層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擔憂是合乎邏輯的,因為他們站位高,看得更清楚。例如,近期兩會期間,最高領導在山東代表團會議上就提出:」凡是成功的企業,要攀登到事業頂峰,都要靠心無旁騖攻主業。交叉混業也是為了相得益彰發展主業,而不能是投機趨利。」這段講話,對於當前那些獲得全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團,或是對已經深度涉足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巨無霸和大型實體企業而言,可能要好好回味了。
2017年金融業對GDP貢獻了7.9%,盡管佔比已經回落,但依然偏高。當前,金融監管重點放在資產端,而中央最近又建議人大要重點監督政府的支出預算和政策的執行質量。說白了,監管已經從總量管理到結構調控,從樹干監督到達細枝末葉了。
總之,分析中國經濟需要多個維度去思考,才能夠看得深、看得透。如前所說的時間維度(時間權重、周期的本質、人口老齡化等)是一個重要維度,空間維度(象棋格子的倍數效應、觀察高度等)也是一個重要維度。
在1988年之前,也就是改革開放已經九年了,政府仍一直以工農業總產值或社會總產值的增長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總產值水分最大,屬於總量指標;1988-2017年,這30年基本上把GDP作為首要目標,GDP實際上是增量指標;當前政策的著力點已經在經濟運行的質量,所以,中國經濟步入到追求質量階段。
從總量到增量再到質量,這三個概念在數學上非常容易區分,但在對社會經濟領域進行分析時,發現很多人把數學基礎知識都忘了,寧願相信奇跡而不在乎邏輯。
要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大到需要優化國家治理結構,小到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如果中國經濟質量能夠持續提升,而且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那麼,股價指數的走勢是否應該看得更樂觀些呢?因為股價指數是經濟質量指標。美國的股價指數遠超GDP增速,原因在於企業盈利增速和ROE的上升。
如果我們真的看重質量,那麼,中等收入水平能否跨越,城市化率高低、GDP增速是否處在周期的上升階段等都不重要了。
來源:李迅雷金融與投資
⑥ 我買了農行金鑰匙安心得利181天理財請問有風險嗎
投資本身就有風險,任何一個理財產品都不能保證零風險。
不過農行金鑰匙安心得利收益類型屬於非保本浮動收益,預期年化收益率4.2%,屬於中低風險等級。該產品主要投資方向有: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回購、中高信用等級企業債券。一般投資這種方向的風險較低,收益較穩定。
「金鑰匙·安心得利181天」人民幣理財產品2018 年一季度報告:
市場回顧:
2018年以來,全球經濟延續復甦態勢,經濟增長與勞動力就業繼續向好,但受工資增長緩慢影響,發達經濟體通脹依舊疲軟。美聯儲延續漸進加息步伐,3月加息符合市場預期。受市場利率中樞抬升以及貿易戰的影響,全球資本市場波動幅度開始加大,市場風險偏好有所降低,美債收益率上行態勢趨緩。
國內方面,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發展模式由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2018年經濟增長目標持平於去年,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仍表現出較強韌性;經濟去杠桿有望加快推進。物價表現總體平穩,受去年高基數以及需求邊際轉弱影響,工業品價格中樞有所下行;受春節錯位、服務業價格抬升驅動,消費品價格漲幅略超預期;PPI與CPI強弱對比關系有所反轉。
貨幣政策方面,2018年以來繼續呈現穩健中性態勢,但在財政支出、CRA、公開市場投放等因素作用下,一季度資金面總體較為寬松。監管政策方面,1月份監管態勢慣性趨嚴,2-3月份進入政策靜默期。
在宏觀正向預期差不足,政策邊際略有放鬆,市場風險偏好下行,實體融資需求轉弱等多重有利影響的驅動下,2018年1季度債券市場表現亮眼,長端無風險利率下行近50BP,總體強於權益市場。
⑦ 針式列印機列印憑證時規律性向下錯位
如果紙型正確的話也可自行調用的話,可換用EPS1600K(多數換後會正常)的列印驅動試一下(把列印機電源關了,添加列印機,自己選埠,替換驅動等) 一般就可解決問題!!!
⑧ 為什麼現在要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⑨ 米技高壓鍋止開閥錯位要怎麼弄米技高壓鍋止開閥錯位怎麼矯正
由於電高壓鍋在加熱、壓力達到限定壓力是,限壓閥下端的有一個杠桿機構,推動鍋蓋上的磁鐵傳動,造成磁鐵與鍋外殼的干簧管釋放,高壓鍋就停止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