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克魯格曼
保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1953年2月28日)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是自由經濟學派的新生代,理論研究領域是貿易模式和區域經濟活動。目前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1991年獲克拉克經濟學獎,200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現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經濟學教授。克魯格曼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匯率變化理論。他創建的新國際貿易理論,分析解釋了收入增長和不完善競爭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② 克魯格曼模型的貨幣危機模型
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克魯格曼模型,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於1979年提出的,它是西方關於貨幣危機的第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型。這一模型以小國開放經濟為分析框架,以釘住匯率制度或其它形式的固定匯率制度為分析對象,分析了以放棄固定匯率為特定特徵的貨幣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克魯格曼認為,在一國貨幣需求處於穩定狀態的條件下,國內信貸擴張會帶來外匯儲備的流失,從而導致對固定匯率的沖擊而產生危機。但是,他在分析中採取的非線性形式導致了固定匯率崩潰的時間是難以確定的,後來弗拉德(R·Fload)和戈博(R·Garber)於1986年完成了這一工作,因此,這一模型又被稱為克魯格曼——弗拉德——戈博模型。
但是,貨幣危機是如何發生的?或者說,信用擴張政策與外匯儲備和貨幣危機之間究竟是如何相互聯系的?就信用擴張與外匯儲備的關系而言,如果我們假設一國在一段時間內執行了信用擴張政策,比如一年,從而導致外匯儲備的有限流失,那麼這一結論無疑具有較大的可信性。但是,這並不等於說該國必然會發生貨幣危機,因為在這里貨幣危機的爆發是以外匯儲備消耗干凈、從而使政府失去調控匯率的能力為條件的。為了滿足這一條件,如果我們又假設,一國因「持續」採取了信用擴張政策,從而「直接」導致外匯儲備不斷流失並最終下降為零,最後迫使該國政府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聽任本國貨幣隨市場供求而貶值,那麼,這一假設顯然太簡單化了,也缺乏現實性。
③ 簡述保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對國際貿易理論的主要貢獻,並簡評
克魯格曼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匯率變化理論。他創建的新國際貿易理論,分析解釋了收入增長和不完善競爭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他的理論思想富於原始性,常常先於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經濟問題,然後建立起令人贊嘆的深刻而簡潔優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後來者的進一步研究。他被譽為當今世界上最令人矚目的貿易理論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對亞洲金融危機的預言,更使他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目前擔任著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政策咨詢顧問。1991年,他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獲得克拉克經濟學獎的第五人。2008年,克魯格曼獲得該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克魯格曼是主流經濟學派的衣缽傳人和捍衛者,是薩繆爾森和索羅的愛將(他們三人同處一個辦公套間)。但同時,克魯格曼又是一位急先鋒,敢於向任何傳統理論開戰。在過去十餘年間,他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發表文章幾百篇。他的文筆清晰流暢,深入淺出,不僅是專業研究人員的必讀之物,更是普通大眾的良師益友。在公眾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眾經濟學家
1953 年,克魯格曼出生於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的家庭。他在紐約的郊區長大,從約翰·F·肯尼迪高中畢業後,他來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經濟學。大學時代的克魯格曼似乎更偏好歷史,經濟學的專業課修的不多,倒是天天去上歷史課。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大學二年級的時候,著名經濟學家諾德豪斯在偶然看到克魯格曼的一篇關於汽油的價格和消費的文章後,為他對經濟問題的深刻理解所打動,立即邀請他做自己的助手。大學畢業後,在諾德豪斯的推薦下,克魯格曼順理成章地進入了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這個期間,由於個人問題,他的情緒比較低落,草草地完成了博士論文以後,他奔赴耶魯大學任教去了。
克魯格曼的關鍵思想是報酬遞增(increasing returns)。
④ 請定義「貨幣政策自主權」or「貨幣政策獨立性」~!!關於克魯格曼三元悖論的!!
樓主第一句話這么說的:「由克魯格曼三元悖論可以知道」,那麼,你是依據「三元悖論」討論這一問題。
「三元悖論」可以總結為:
1.在資本完全流動情況下,如果實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度,則沒有貨幣政策的完全獨立;
2.如果要維護貨幣政策的完全獨立,則必須放棄固定匯率制度;
3.如果要使得固定匯率制度和貨幣政策獨立性同時兼得,則必須實行資本管制。
這里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指的是本國貨幣政策不受匯率市場的影響。
三元悖論是一個經濟學理論,或者說是一個假設,是高度抽象,只在極端情況之下才成立的。如果都以樓主的方式,在現實中考驗經濟學理論,那就沒有對的了~
樓主提出的疑問,重點在於「拋外買本,收回貨幣,貨幣供給減少」,現實中可能會這樣。但是如果我們假定一國的外匯儲備是沒有上限的,或者總量相當大,比如中國的三萬億美元,那麼,事實上進行樓主所說的操作時,貨幣供給可以不減少。我國的高通脹是由於人民銀行濫發紙幣——肆意剝削中國人民加上連年順差積累了大量外匯再加上經濟大而不強難以消化流動性共同造成流動性泛濫形成的。
下面是兩種極端狀況:
(一國有大量外匯)順差製造的外匯,都同外匯管理局兌換成人民幣,這些人民幣流通起來,這樣,出口企業無形中就促成了擴張的貨幣政策;拋出外匯時國內總流通量為S,外匯為Q,拋出外匯收回本幣,拋出額等於收回額,這樣外匯管理局手裡拿的就是本幣,央行可以選擇保留,不讓其進入流通領域,那麼這些本幣實際就是Q的一部分,擴張性的經濟政策沒有改變。
(一國沒有任何外匯)逆差情況下,央行必須先買進外幣(本幣一定有貶值壓力,這時候才會出現),這時候如果要進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央行可以開啟印鈔機印出人民幣買進外匯再兌換給進口企業,同時向國內發放同等數額貨幣或者不這樣做而是等換出去的本幣以出口方式回到本國,增加流動性,加強擴張性,擴張性貨幣政策方向沒有改變。
拋外買本,貨幣供給並沒有減少!因為當外匯Q流入我國的時候,外匯是不會流通的,但是,人民銀行會發行等額的人民幣M1或者更直觀的說是對出口企業兌換等額人民幣,這些錢進入流通市場進行流通,總流通量為S+M1。同時,外匯仍在央行手中,拋外買本的時候,央行用的是這些外匯Q,換回來的人民幣理論上應該等於M1,這個M1在外匯管理局手中!總流通量為S+M1,沒有減少。
所以這里,我們必須討論什麼是獨立性了。獨立性指的是兩個方面,1.某國中央銀行獨立自主進行宏觀經濟調控,不受外國,國際其他力量影響。2.本國經濟政策不受匯率市場影響。
顯然,克魯格曼這里指的是第二個,即本國經濟政策不受匯率市場影響。很明顯,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只有當一國的外匯儲備足以應付任何外匯市場波動,並且不像中國政府這樣腦殘,這樣騎在人民頭上肆意妄為時,實行資本管制,理論上固定匯率制度和貨幣政策獨立性可以同時兼得。
寫了半天,不知道你看得懂不?
學經濟學的時候,不要鑽牛角尖,要多思考。一會兒理論,一會兒實際是不行的。最好要談理論就只談理論,不然經濟學沒法學。
⑤ 克魯格曼模型的介紹
保羅.克魯格曼,現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經濟學教授。克魯格曼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匯率變化理論。他創建的新國際貿易理論,分析解釋了收入增長和不完善競爭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他的理論思想富於原始性,常常先於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經濟問題,然後建立起令人贊嘆的深刻而簡潔優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後來者的進一步研究。他被譽為當今世界上最令人矚目的貿易理論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對亞洲金融危機的預言,更使他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目前擔任著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政策咨詢顧問。克魯格曼是主流經濟學派的衣缽傳人和捍衛者,是薩繆爾森和索羅的愛將(他們三人同處一個辦公套間)。但同時,克魯格曼又是一位急先鋒,敢於向任何傳統理論開戰。在過去十餘年間,他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發表文章幾百篇。他的文筆清晰流暢,深入淺出,不僅是專業研究人員的必讀之物,更是普通大眾的良師益友。在公眾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眾經濟學家
⑥ 問題:請用AD-AS模型來分析石油危機所引發的短期經濟波動。
在短期內,如果AD不變,AS曲線發生位移,則會產生市場價格與國民收入反方向的運動。如果AS的水平下降,市場價格會上升,而國民收入則下降,產生經濟發展停滯和通貨膨脹共生的「滯脹」現象。
在石油危機中,能源價格暴漲了5倍,由於生產要素投入的價格(或成本)的上升,使得企業在同等產量條件下,要求更高的物價水平,或者在同等價格水平下,被迫減少產量。從而使得SAS曲線向左上方移動,使原先超出潛在國民收入OY* 的產量OY減少至OY',均衡點由E移動至E',市場物價水平由P移動到P'。
結果是生產降到小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價格水平則提高到高於充分就業時的水平,出現「滯脹」。由於影響宏觀經濟的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使總供給狀況惡化,使政府原先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遭到破壞。
總供給曲線的位置是不斷變動的,這種變動說明了在既定價格水平之下,總供給量的變動。使總供給曲線移動的因素:
1、自然的和人為的災禍。
2、技術變動。
3、工資率的變化。
4、生產能力的變動。
⑦ 克魯格曼對新貿易理論是什麼
20世紀90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為產業集聚的產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釋。克魯格曼以規模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為假設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簡稱D-S模型①)壟斷競爭模型的基礎上,認為產業集聚是由企業的規模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生產要素移動通過市場傳導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克魯格曼的產業群模型是基於以下事實:企業和產業一般傾向於在特定區位空間集中不同群體,不同的相關活動又傾向於集結在不同的地方,空間差異在某種程度上與產業專業化有關。這種同時存在的空間產業集聚和區域專業化的現象,是在城市和區域經濟分析中被廣泛接受的報酬遞增原則的基礎。當企業和勞動力集聚在一起以獲得更高的要素回報時,存在本地化的規模報酬遞增為產業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本地化的規模報酬遞增和空間距離帶來交易成本之間的平衡,被用來解釋現實中觀察到的各種等級化的空間產業格局的發展。克魯格曼(1991)設計了一個模型,假設工業生產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而農業生產規模報酬不變,在一個區域內,工業生產活動的空間格局演化的最終結果將會是集聚。這從理論上證明了工業活動傾向於空間集聚的一般性趨勢,並闡明由於外在環境的限制,如貿易保護、地理分割等原因,產業區集聚的空間格局可以是多樣的,特殊的歷史事件將會在產業區形成的過程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現實中的產業區的形成是具有路徑依賴性的,而且產業空間集聚一旦建立起來,就傾向於自我延續下去。克魯格曼的模型為人為的產業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論依據,產業政策有可能成為地方產業集聚誕生和不斷自我強化的促成因素。也就是說,克魯格曼將最初的產業集聚歸於一種歷史的偶然,初始的優勢因路徑依賴而被放大,從而產生鎖定效應,所以集聚的產業和集聚的區位都具有歷史依賴性。克魯格曼將貿易理論和區位理論相結合,用模型化的方法通過嚴密的數學論證從深層次上揭示了產業集聚發生的機制,彌補了馬歇爾和韋伯觀點的不足。但是,他比較強調大型公司的內部增長和組織間能量化的市場聯系,而忽視了公司活動所產生的難以量化的非物質聯系(如信息、技術聯系)和非正式聯系(如人際關系間基於信任的聯系)。
⑧ 克魯格曼的貿易模型是什麼國貿題
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克魯格曼模型,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於1979年提出的,它是西方關於貨幣危機的第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型。這一模型以小國開放經濟為分析框架,以釘住匯率制度或其它形式的固定匯率制度為分析對象,分析了以放棄固定匯率為特定特徵的貨幣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克魯格曼認為,在一國貨幣需求處於穩定狀態的條件下,國內信貸擴張會帶來外匯儲備的流失,從而導致對固定匯率的沖擊而產生危機。但是,他在分析中採取的非線性形式導致了固定匯率崩潰的時間是難以確定的,後來弗拉德(R·Fload)和戈博(R·Garber)於1986年完成了這一工作,因此,這一模型又被稱為克魯格曼——弗拉德——戈博模型。
求好評。
⑨ 克魯格曼三元悖論和蒙代爾不兼容性定理有什麼區別
蒙代爾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model)對開放經濟下的is-lm模型進行了分析,堪稱固定匯率制下使用貨幣政策的經典分析。該模型指出,在沒有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動匯率下則更為有效;在資本有限流動情況下,整個調整結構與政策效應與沒有資本流動時基本一樣;而在資本完全可流動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時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但在浮動匯率下,則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爾三角」理論,即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
三元悖論(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二者的內涵其實是一樣的!克魯格曼在蒙代爾的理論基礎上畫出了一個三角形,稱其為「永恆的三角形」,清晰地展示了「蒙代爾三角」的內在原理。因此二者本質是一樣的,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⑩ 克魯格曼的經濟思想
我找到的(順便也學習了下):
克魯格曼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為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匯率理論和經濟與地理學理論。
1.新國際經濟學理論
1.1 國際經濟學的7個主題:
1.1.1貿易所得 國際貿易使交易雙方獲益,但能使某些利益團體受損。價格是最重要的貿易條件。
1.1.2 貿易模式 三種貿易模式:一是受到生產效率差異影響形成的貿易模式;二是聯系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相對充裕程度和相對密集程度而形成的貿易模式;三是一種相當隨機因素形成的貿易模式。
1.1.3 貿易保護 貿易保護通常是國內不同利益團體之間較量的結果。
1.1.4 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分析,必須參考貿易收支差額、經常項目收支差額及資本和金融賬戶差額。同時還必須結合各國的整體經濟背景來分析,即結合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貿易和國民收入賬戶的關系,以及國際貨幣政策的各個方面來綜合分析。
1.1.5 匯率決定 利率平價,即因利率水平的差異,影響短期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從而引起匯率變化。
1.1.6 國際資本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性正在與日俱增。
1.1.7 國際間政策協調
1.2 國際貿易模型
1.2.1 傳統模型-李嘉圖模型 又稱比較優勢理論模型,認為國際貿易是由國際間勞動生產率唯一決定的理論。但它是在完全自由競爭假設下,沒有考慮壟斷因素,未能反映現實,也忽略了國際貿易對國內收入分配的影響因素。
1.2.2 傳統模型-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又稱為要素稟賦理論,在李嘉圖模型之後發展起來的。各國要素資源(勞動力和土地),的差異同樣會引發國際貿易,該模型還揭示了一個一般性結論:各國傾向於出口國內充裕資源密集型的產品。
1.2.3 標准貿易模型 兩個傳統模型是標准模型的特例。一國的經濟增長原因是由一國資源的增加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造成的,同時科學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高也引起經濟增長。其次,現實中,一國的經濟增長總會有一定的偏向性,並非所有的部門都同步發展。這種偏向性可以將國家的經濟增長分為出口偏向型增長和進口偏向型增長,同時對國際貿易來往產生影響。
出口偏向型增長會使得本國的貿易條件惡化,而對其他國家有利;進口偏向型增長對本國貿易條件改善有利,但對世界其他國家不利。基於這個結論,一些經濟學家指出:「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長將會致使其貿易條件更加惡化,以至於他們的福利水平比經濟增長前還要低」
1.3 國際貿易中的各種現象
1.3.1 規模經濟 它是指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大,單位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提高的過程,通過大規模的原料購買降低成本,能夠促使極技術人員專業化、技術化,有利於產品規格統一,實現標准化,有利於增強企業競爭實力。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單個廠商)與外部規模經濟(行業或區域)內部規模經濟容易導致壟斷和不完全競爭,外部規模經濟產生完全競爭。規模經濟也是產生國際貿易的重要原因,這可以解釋相同的國家也有貿易往來。
1.3.2 國際分工 是世界上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勞動力聯系,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也是世界各國間貿易產生的基礎,一般有三種類型: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其發展一般取決於各國的社會條件和自然經濟條件。國際分工的模式除了受一國的經濟特徵影響外,歷史的偶然因素也是形成國際分工的重要因素。對工業的暫時保護可以轉化為他的永久比較優勢。
1.3.3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完全競爭不能保持,因為至少會有一個達到注意影響市場價格的買者(或賣者)存在。現實中,完全壟斷的情況基本不會出現,寡頭競爭情況則較為多見。每個生產者都有一定的壟斷力,但他們之間又存在激烈的競爭。
1.3.4 國際貿易與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必然導致不完全競爭。研究國際貿易的過程中,不完全競爭的卻比完全競爭模型更為科學。
1.3.5 壟斷競爭模型-最基本的不完全競爭模型。極端的是壟斷競爭,是指一種含有排斥、限制自由競爭的壟斷行為的競爭模式,他擁有市場競爭程度較大,壟斷程度較小的特性。壟斷競爭同樣會產生國際貿易促動。
1.3.6 國際傾銷。傾銷的產生條件一是市場為不完全競爭的情況,二是國內和國外市場是相對獨立的。壟斷廠商從事傾銷可以帶來更多的利潤。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對價格的敏感程度不同,當廠商在市場上不具有絕對優勢地位時,可以通過增加出口以擴大生產,增加價格優勢並獲得更多的利潤。完全一致的產品也會在國際貿易中產生傾銷現象。
1.3.7 外部經濟眾多的單個廠商集中在一個地點的規模經濟,是規模經濟的一種。外部經濟的形成有利於專業化市場的形成,有利於勞動力的流動,有利於只是的外溢。外部經濟可以促進國際貿易,但同時會導致一國陷入「被固定」的生產模式,無法進行變革而受到傷害。
2 國際要素流動
2.1國際貿易中的勞動力因素
2.1.1 勞動力因素的流動 以移民形式體現的勞動力要素移動約束多,易引發政治問題。勞動力要素流動出現以下幾種趨勢:一、勞動力流動逐年增加,各國勞務正常逐漸放寬;二、鼓勵技術性人才的流動,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三、勞動力的流向發生轉變
2.1.2 勞動力流動同國際貿易 勞動力流動的主要因素是要素稟賦的差異,兩國間,同一行業中存在勞動力相對充裕和相對缺乏的現象。勞動力流動將對各國的收入分配產生強烈的影響,並會導致部分團體利益受到損害。勞動力要素的流動有時候能夠與國際貿易相替代,能夠增加世界總產出,對各國有益。
2.2 國際貿易中的資本流動。資本在國際間的轉移(包括單向、雙向、多向流動),包括國際借貸、投資、外匯買賣、證券發行與流通,分長期和短期資本流動。
2.2.1 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特徵有:國際投資主體多元化;資本流動數額加大,速度加快,但巨額的短期資本容易對一國的經濟秩序產生不良影響;各國普遍採用跨國公司的形式進行直接投資。
2.2.2 國際間資本流動形式之一-國際借貸,指一國向另一國借貸消費。任何社會都面臨著當前消費和未來消費的選擇
2.2.3 跨國公司與資本流動 跨國公司同國際借貸最大的區別就是它背後隱藏著母公司的一個目的,即擴大公司控制權。跨國公司不但可以通過跨國子公司分散和控制資本,還能通過跨國子公司增加對當地資源及市場的控制權。即一方面它做到了將資本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將他國的資源內部化為自己的資源,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益。此外,通過跨國公司的形式,母公司可以在當地生產產品並銷售,繞過了國家間的貿易壁壘,從而提高了其產品的競爭力,對其產品進入當地市場也十分有益。正式基於這許多優點,母公司才會積極地向國外擴展,設立大量的跨國子公司。
2.2.4 跨國公司與國際貿易 跨國公司的存在促使資本在國際間的轉移,並加強了國際將的資源整合,使各國資源利用更有效,其次,從廣義上看,跨國公司同勞動力要素、國際貿易對國際經濟的發展具有相同的作用,都能對各國間的經濟一體化做出貢獻。
3 國際貿易政策
3.1 國際貿易中的自由貿易。克魯格曼指的自由貿易指沒有進口關稅、出口補貼、國內生產補貼、貿易配額或進口許可證等因素限制下進行的貿易。貿易自由不僅將為各國融入世界經濟提供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還能給參與貿易的各方帶來福利上的改善。
3.2 各國是否要實行自由貿易。自由貿易總體上是利大於弊。
3.2.1 自由貿易有利於提高效率
3.2.2 自由貿易可帶來額外收益。自由貿易的額外收益之一是規模經濟
3.2.3 自由貿易可以為一些利益團體服務
3.2.4 自由貿易不利於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改善。
3.2.5 自由貿易損害了部分團體利益
3.3 關稅
3.3.1 關稅的分類 從量的關稅與從價的關稅
3.3.2 關稅的特點。由一國政府已進出國境或關境的貨物和物品為征稅對象,統一進行征稅;可以對進出口貿易進行調節;是政府為了執行統一的對外政策的一種手段。
3.3.3 關稅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徵收關稅將提高進口國政府的收入;徵收關稅將提高進口產品的價格,減少其銷售量;徵收關稅會給進口國的消費者造成損失;徵收關稅給進口國的生產者帶來利潤;徵收關稅讓出口國的消費者受益。
3.3.4 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中的兩大問題。進口替代工業化和二元化經濟問題。
進口替代工業化:一國採取各種措施,限制某些外國工業品進口,促進國內有關工業品的生產,逐漸在國內市場上一本國產品替代進口品,為本國工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實現工業化。要避免過度扶植,否則有害。
二元化經濟問題指發展中國家存在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相對落後的農業部門同較為現代化的工業部門同時並存。二元化問題同一國的國際貿易政策密切相關。一國的貿易政策可能使二元化問題更加嚴重,如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就可能造成製造業和農業之間的工資差距很大,並加劇二元化。
出口導向型工業化。即指國家採取種種措施促進以向發達國家出口工業品為目的,積極發展相關工業部門,從而擴大對外貿易,使出口產品多樣化,以推動全國經濟發展。
4 匯率理論
4.1 匯率相關內容
4.1.1 匯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匯率在國際貿易中具有核心的作用,這是因為會里使得我們能夠比較不同國家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
4.1.2 匯率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主要是價格比較和調節杠桿(匯率高低直接影響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和價格,影響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如果回來劇烈變動,將會增加從事國際貿易交易的風險,也正是這種原因,很多發展中國家才會長期對外採取固定匯率制度,而歐盟也才會在其內部促生統一的歐元區域。
4.2 外匯市場
4.2.1 外匯市場的特徵。交易量極大(2001年1.2萬億每天較89年增長一倍);24小時運營;主要以美元相交換;具有一定風險。
4.2.2 外匯市場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可進行套期保值;可進行外匯投機;可提供資金融通
4.3 匯率與利率
4.3.1 匯率與利率的關系
在外匯市場上,匯率同其他商品一樣是通過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的。利率將影響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利率升、貨幣強;利率跌,貨幣弱」。
在外匯市場上,除了利率影響匯率外,預期的匯率變動也會影響匯率
4.3.2 短期和長期的貨幣供給與匯率的關系
貨幣供給的永久性增加會使經濟中的諸多價格在長期內上漲,用本國貨幣衡量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上漲也是其中之一。貨幣供給增加會使得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貶值,反之升值。
4.4 固定匯率制度
4.4.1 固定匯率制度的特點。一方面可以保證匯率穩定,阻擊國際游資的投機活動,避免匯率波動風險;另一方面,它不能利用匯率變動來調價國際收支情況,甚至有時會破壞內部經濟平衡。
4.4.2 在固定匯率的國家中,央行通過外匯交易來固定匯率,以維持資產市場的平衡,從而將匯率固定於某一水平,通常還利用匯率政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共同作用穩定幣值。
4.4.3 固定匯率國家會「突然」使用匯率政策,以達到改善本國的貿易收支情況和增加就業等。匯率調整後,央行為了維護新的固定的匯率,必須重新在外匯市場上進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