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根據技術面預測匯率變動趨勢

根據技術面預測匯率變動趨勢

發布時間:2022-03-29 18:30:18

1. 結合人民幣匯率變動趨勢及相關數據分析匯率的作用

一是匯率調控的方式
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進行浮動。這里的"一籃子貨幣",是指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這將有利於增加匯率彈性,抑制單邊投機,維護多邊匯率.
二是中間價的確定和日浮動區間
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0.3%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3%的幅度內浮動率穩定。
三是起始匯率的調整
2005年7月21日19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並不是指人民幣匯率第一步調整2%,事後還會有進一步的調整。因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幣匯率水平在數量上的增減。這一調整幅度主要是根據我國貿易順差程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的,同時也考慮了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

2. 外匯匯率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1、基本分析抄主要是從影響外匯匯率的基本因素進行分析,主要包括各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狀況,世界、地區與各國的政治情況以及市場對之的預期等。

2、技術分析是指根據炒外匯市場匯率走勢的過去表現,藉助技術分析工具預測匯率的未來趨勢並確定入市、出市策略的預測分析方法。它是以預測市場價格變化的未來趨勢為目的,以市場行為(外匯市場的價格和交易量)的圖形、圖表、形態、指標為手段,使用數學、統計學、價格學等理論對市場行為所進行的分析研究。

但經驗豐富的外匯投資者更加推崇外匯技術分析,原因很簡單,影響匯率的因素千變萬化,任何人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而市場的走勢包容消化一切,因此操盤手只需研究技術圖形就足夠了,這就是為什麼技術分析風行外匯市場的原因。

如果你是做長線,分析外匯匯率要更重視基本面的作用,但是如果是短線,就可以更多的依賴技術指標,推薦的一種辦法是從基本面分析找尋大的趨勢,然後依照技術指標來尋找交易點位。

3. 人民幣前景如何未來匯率怎樣變動請分析預測並提出理由

如果看亞洲貨幣自1965年以來的走勢,我們會發現最近的8年顯得格外特別:無論是兌美元的加權平均匯率還是未加權的平均匯率,都幾乎是一條平坦的曲線,也就是說這8年裡亞洲貨幣兌美元幾乎沒有波動,而之前的年份都不是這樣的。這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亞洲是不是真的打算就這樣長期盯住美元?如果不是,未來5到10年亞洲貨幣將走向何方?這又將對美國金融市場產生多少影響,亞洲會不會「拋棄」美元?

1新布雷頓森林體系?

我們的故事要從亞洲之外開始。

1944年,歐洲的經濟體繫到了無法運作的階段,急需一個外部動力啟動經濟重建。當年7月,45個國家在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討論戰後重建和國際金融體系秩序,並最終達成了布雷頓森林協議。

這個協議主要有兩個內容:第一,實行固定匯率體系,第二,規定由一系列國際機構推動這個體系,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以及日後的關貿總協定。

根據這個體系,歐洲將他們的貨幣與美元掛鉤,並實行固定利率,為了保證對美國的出口,歐洲大多數國家的匯率被低估,結果是美國消費者不斷花錢,並形成了國際收支赤字,而這些赤字由歐洲央行的外匯儲備不斷流入美國資產來彌補。

這個體系運作良好並維持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淡出了歷史舞台,但那時歐洲已經成為一個發達成熟的經濟體並成為金融中心,也就是說,歐洲那時已經不再需要美國了。

聽上去是否有點似曾相識?過去8年亞洲的經濟增長正是這樣,亞洲經濟增長嚴重依賴於美國,導致美國經常賬目赤字不斷增長,而亞洲經常賬目盈餘不斷增長,許多國家干預匯率,亞洲貨幣匯率也被低估(至少短期來說)。隨著亞洲外匯儲備快速增長,這些外匯儲備又迴流到美國資產。

這看上去與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十分相像:世界進入到一個新的以固定匯率換取增長的時代。

亞洲渴望經濟增長,而且需要以比光靠內需獲得增長快得多的速度,由於中國、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龐大的農村人口,亞洲極需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出口。自然只有發達國家尤其美國能夠成為這些產品的最終市場,而亞洲最好的辦法就是以低估的幣值盯住美元,保持國內工資的低水平,以保證競爭力。

這種狀況能維持多久?理論上,只要亞洲願意這樣做,只要成千上萬的農村人口還沒有全部被吸收到工業勞動大軍中,只要亞洲仍然依靠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工業,這種狀況就能一直維持。

這是普遍的解釋,但是我們認為,這不是事實。

2應付「蕭條經濟」的權宜之計

認為亞洲國家盯住美元以獲得巨額貿易順差這種觀點是錯的。事實上,除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外,在1998年之前的25年,不包括日元的亞洲貨幣一直在對美元浮動,官方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也很少。更重要的是,在這25年間(除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亞洲一直是貿易逆差,而不是貿易順差。

情況自1998年後而改變

但1998年開始整個形勢發生了變化。亞洲貨幣對美元幾乎沒有波動,現在亞洲龐大的貿易順差以前並沒有。

亞洲是否在8年前突然決定採取新的政策?我們不認為如此。

1998年以後的大多數年份,亞洲出口佔GDP的份額事實上沒有增長。實際上,貿易順差不斷擴大是因為亞洲進口比例的縮小,這正是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後,亞洲的資本支出大幅縮減造成的。

大多數亞洲國家從正常的經濟發展軌道中進入了「蕭條」經濟,投資需求的驟降導致進口支出的下降,從而使貿易順差不斷刷新紀錄,這自然帶來了巨額外匯流入,引起貨幣升值的壓力,但政策制訂者面對的是內需乏力、產能過剩、通貨緊縮,而出口成為為數不多的能拉動經濟的引擎。如果讓貨幣升值,意味著更大的通貨緊縮壓力,並使出口受損,這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內需不足,進口需求不足,更大的貿易順差,從而導致更大的升值壓力,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我們認為,亞洲各國的央行在當時沒有選擇,只能讓匯率保持穩定。

如何結束?

如果國內需求和產能利用恢復正常,就沒有理由再沿用盯住美元的匯率,亞洲央行將減少外匯市場上的干預,讓匯率更加自由地浮動。

那麼實現這個過程可能要多久?這最好先從評估國內投資和貿易平衡狀況開始。我們的結論是,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但是進程仍將是緩慢的。

先看投資,投資在GDP中的比重已經開始顯現恢復的跡象,更重要的是,實際的建設活動在過去2年中恢復為增長,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也表明亞洲供應過剩的時代正在結束。

另一方面,我們仍然在期待亞洲扭轉巨額貿易順差的局面,中國在2005年和2006年的順差使整個亞洲地區的順差也急劇上升,但是如果不包括中國,亞洲其他經濟體的順差也沒有下降的趨勢,只有兩個國家在2006年出現了貿易順差下降:印度和韓國。

這個事實似乎讓我們得出一個微妙的觀點:如果貿易順差達到GDP的6%,那麼該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可能就會容忍貨幣逐步升值,盡管也不一定會讓貨幣彈性大幅增強。

為什麼要逐步升值?因為外部要求升值的壓力非常大,而且亞洲的央行的確對這些外部壓力有所回應。觀察亞洲較小經濟體(即除了中國和印度)每月外匯儲備和貨幣升值步伐的關系,可以發現兩者相關性非常強,當外匯儲備超過GDP的3.5%時,匯率也升值了,當外匯儲備增長下降時,匯率升值也會暫停。

未來24個月我們相信這種情況會進一步發生。

哪些貨幣將升值?

那區內所有經濟體的貨幣都會很快升值嗎?我們的答案是「並非所有」,但我們也不認為某一種亞洲貨幣對美元高估了。沒有一個完美的決定匯率的方法,在實踐中方法各式各樣,但當我們討論短期時我們喜歡以國際收支平衡為基礎。

從各貨幣短期升值壓力表可以看出,港幣、印度盧比和韓元的升值壓力並不大,但其他貨幣看起來升值壓力比較大。

中國和印度

現在我們來說說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擁有全球最多的農村勞動人口,對出口增長的需求非常大。此外,這兩個經濟體是區內僅有的兩個在亞洲金融風暴後沒有出現投資下降趨勢的經濟體。也就是說這兩個國家並不屬於前面所說的「蕭條經濟」的陣營。中國和印度會不會成為新亞洲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呢?

答案是否定的,印度並不屬於准盯住美元的體系,出口也不旺盛,在過去8年中印度是唯一有貿易赤字的亞洲經濟體。

盡管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是中國的戰略,但許多投資者忘了中國在1997年採用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是為了防止資本外流導致的人民幣貶值,直到2003年才出現外部順差,並導致外資流入。如果中國的貿易順差大幅躍升,並出現進口增長大幅下降,如2005年中的那樣,中國政府會允許匯率彈性有所增強。

3亞洲貨幣中期如何走?

亞洲經濟回歸正常發展意味著亞洲貨幣對美元也應該有更大的彈性,但亞洲貨幣將向哪個方向運行呢?

短期來說這個問題答案顯而易見,亞洲貿易順差如此之高,幾乎區內每個經濟體的貨幣都面臨升值風險,在如此環境下,我們預測在未來24個月至36個月還將進一步升值。

升值到何種程度?我們並不認為將有特別大幅度的升值,也許亞洲貨幣在今天看來是有點低估,但這只是個暫時現象,這是因為多數經濟體的進口不同尋常地乏力。隨著投資比例上升,升值壓力也將逐漸緩解,也不需要名義匯率升值20%到40%,我們認為亞洲的央行明白這點。

Balassa-Samuelson效應

當外部順差減少,儲蓄和投資的比例回歸正常,亞洲的央行也不會被迫再通過干預外匯市場來防止升值,而是可以增加貨幣雙向浮動的彈性。

理論上,我們認為亞洲貨幣的長期方向是明確的,對美元、歐元和日元都會上升。

所謂低收入國家,顧名思義就是「低收入」,菲律賓和孟加拉國這樣的國家的每小時工資水平遠遠低於法國或美國,所以在菲律賓和孟加拉國,非貿易服務的價格遠遠低於法國和美國,而名義匯率主要取決於製造業中的貿易品價格,所以這也就意味著發展中國家以美元計價的GDP遠遠低於「購買力平價」的GDP。

根據世界銀行進行的名義GDP和購買力平價GDP之間的比較,歐盟和日本這樣的發達經濟體,以及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這樣較成熟的經濟體,名義GDP和購買力平價GDP之間的差距很小,因為這些經濟體的工資水平和美國相差不大。而發展中國家這兩者的差距就非常大,像印度和越南,名義GDP只有購買力平價GDP的五分之一。

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會發生什麼?如果發展速度快於美國或歐洲,那麼其工資水平和收入也將快於美國和歐洲。由於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製造業的生產率增長要快於非貿易的服務業,這意味著國內通脹要超過名義匯率的變化,也就是說真實匯率升值。也就是說名義GDP和購買力平價GDP之間的差距應該縮小,貨幣也將升值,這就是所謂的「Balassa-Samuelson效應」。

三大因素

上世紀70年代,日元對美元匯率從360上升到270,隨後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上升到140,韓元也在上世紀80年代大幅升值。

亞洲(除了日本)的匯率在上世紀60年代確實升值了一點,但此後30年卻貶值了許多。

這裡面有三個原因,而且正是因為這三個原因使我們不敢判斷亞洲貨幣的匯率未來數十年的走勢:

第一,通脹。亞洲經濟的通脹率一直高於西方發達國家,即使真實匯率在升值,名義匯率仍然有可能貶值。而1999年以來的低通脹正是亞洲貨幣能維持對美元穩定的一個原因。

第二,龐大的封閉式的經濟。以加權平均匯率來看,自1965年之後,真實有效匯率大幅度貶值,但是如果我們剔除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最大的經濟體,我們發現匯率是在升值,而中國和印度在過去40年中貨幣則大幅貶

值。這是因為印度和中國曾經都是封閉型的經濟,「Balassa-Samuelson效應」並不適用。而且中國和印度過去都對匯率進行了嚴格管制。

現在這樣的時期差不多已經過去了,中國和印度現在的匯率制度比以前靈活多了,出口佔GDP的比例也大幅上升,兩國貨幣上升的可能性也增強了,但是對於最終要靠內需來拉動的大規模經濟體來說,並不能保證匯率將朝哪個方向波動。

第三,長期是指一個足夠長的時間。最後一個關鍵問題是生產率的長期趨勢要很多年才能實現,我們認為亞洲貨幣的匯率從長期來說會升值,但並沒有足夠的理由認為亞洲匯率在未來10年或15年就一定會持續上升。

4拋棄美元?

至少在未來的兩年內,亞洲國家持續強勁的經常項目盈餘,持續的外匯儲備積累和亞洲貨幣的逐步升值都不會改變。亞洲某天或許會跟美元分道揚鑣,但是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我們在上文討論的是亞洲貨幣未來的走勢,以及匯率政策的主要驅動因素。我猜一些投資者可能已經開始抱怨,為什麼遺漏了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亞洲央行會在官方外匯儲備持有方面繼續支持美元嗎?

實際上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包括日本在內,目前亞洲國家官方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短期內該地區的央行共同組成了全球外匯和固定收益市場最大的參與者。理所當然,亞洲央行的投資組合是所有經濟學家和投資者非常關心的問題。

亞洲有多少美元?

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額度中,美元資產所佔比重是多少呢?大概是三分之二。實際上公布自己官方外匯儲備構成比例的國家非常少,但是我們有兩個信息來源,一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IMF將全球大多數國家外匯儲備的季度信息匯總後在官方網站上公開。

IMF的數據不包括中國,而中國目前又是官方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也是外匯資產最大的購買者。盡管如此,IMF的數據仍然能為我們提供各國外匯儲備持有和策略的大致印象。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央行都傾向持有美元。IMF的數據顯示,美元佔世界外匯儲備的66%,其中的61%被發展中國家持有。相比之下,歐元佔世界外匯儲備的比例只有25%~30%,日元和英鎊各自只佔3%~4%。

另外我們還可以知道,這個比例相當穩定。2001年至2003年,各國央行將手中的美元轉換為歐元。但從那之後,盡管外匯儲備大量增長,美元和歐元構成比例上卻沒有明顯的變化。

另外一個數據來源也支撐了上述發現,那就是美國財政部的國際資本系統(TIC)。幸運的是,TIC數據提供的情況與IMF非常吻合。TIC的數據顯示2003年間美元資產明顯拋售,從那之後就比較穩定。亞洲國家持有了70%的美元資產,除日本以外的話是60%。

亞洲國家何時賣出美元?

上文將我們帶到下一個問題,亞洲國家對美元的穩定偏好,與亞洲貨幣兌美元匯率穩定的偏好之間有聯系嗎?隨著亞洲央行逐漸放棄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他們會賣出手中的美元嗎?美國金融市場有風險嗎?

對於上述問題我們大致的回答是「不」。在我們看來,潛在的外匯儲備拋售或者明顯的央行引起的市場波動性被誇大其詞,原因如下:

首先,央行不是對沖基金。這個簡單的道理最容易被投資者遺忘。央行不會為了收益最大化而去持有外匯儲備,他們持有的目的是流動性最大化,這才是他們的宗旨。因此他們常常會忽略投資收益,或者作為第二目標。

第二,亞洲國家沒必要過度儲備美元。有一種流行的觀點是,過去亞洲國家為了調節本幣兌美元匯率,不得不持有高比例的美元。但目前亞洲國家正放棄盯住美元匯率,因此央行也必須賣出美元來使投資組合重新平衡。

這是一個很好的理論,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很有難度。過去七年內,除日元外的亞洲貨幣與美元匯率的相關性明顯高於其他主要貨幣。由此推算出亞洲貨幣(除日本)盯住的一攬子貨幣中,美元的比重應該在80%以上。因此目前亞洲國家(除日本)美元60%的持有比例已經顯得不足了。換句話說,他們沒必要為增加匯率彈性而進一步賣出美元。

需要補充的是,亞洲國家會出手干預匯率來維持本國幣值穩定,但亞洲央行並沒有必要按照一攬子貨幣中的比例來調整外匯儲備。

第三,投資組合多元化是指資產類別,而不是幣種。目前各國央行已經增加了企業債券,抵押證券甚至股票的投資,向收益率和風險更高的資產轉移。但他們總資產的貨幣構成比例基本維持不變,至少G3國家的貨幣比例是穩定的。

第四,外匯儲備的積累沒有清晰的臨界點。目前雖然在討論官方外匯儲備的投資配置,但對於亞洲國家外匯儲備是否很快達到「飽和狀態」,我們並不能很快得出結論。

第五,資本流動的歷史不可能迅速改寫。目前很多人認為,美國金融市場最大的風險,莫過於來自亞洲的新資金枯竭。隨著美國經常項目赤字的擴大,任何亞洲新錢流入的大量減少,都能輕易地打擊全球外匯和固定收益市場。

這里需要重申的是,對於當前的情況,我們沒有預見到任何迅速的改變。我們整體的分析是,至少在未來的兩年內,亞洲國家持續強勁的經常項目盈餘,持續的外匯儲備積累和亞洲貨幣的逐步升值都不會改變。亞洲某天或許會跟美元分道揚鑣,但是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不過我們的預測框架也存在三個主要的風險,首先是亞洲地區的經常項目盈餘下降的速度可能超過預期。第二是亞洲經濟可能受大量資本急劇流出的沖擊,使外匯儲備增長下降。第三是各國央行可能使本國貨幣更快升值。但這些只是理論上存在的風險,實際在我們看來,其中任何一個都不太可能發生。

5日元

相對於其他亞洲國家,日本貨幣市場發展得更加成熟開放,私人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更加強烈。雖然日本官方也曾為避免過大的波動性而出手干預外匯市場,但這些干預是零星的。除了2003年末到2004年對美元的大量購買,日本財務省和日本央行在過去的6年基本上沒有涉足市場。

但這些並不代表接下來的幾年,日元會脫離亞洲貨幣兌美元升值的隊伍。恰恰相反,我們的全球經濟團隊預期,日元將在2007年和2008年快速升值。與其他亞洲貨幣的主要區別是,日元升值是基於市場力量推動,如相關收益率的變化等,而不是政策干預的結果。

4. 2008年至今我國外匯匯率的變動趨勢,並分析這種變化對外貿有什麼影響

2008年至今的外匯匯率變動可以去下個期貨軟體,上面有圖很直觀,至於對外貿的影響,這是個極其復雜的事情,你需要找很多專業的書籍或論文來看,通常來說匯率貶值有利於出口不利於進口.

5. 為什麼預測匯率變動如此困難

購買力平價說存在的缺陷1、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盡管專購買力平價理論在揭屬示匯率長期變動的根本原因和趨勢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在中短期內,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越來越大;2、購買力平價忽視了非貿易品因素,也忽視了貿易成本和貿易壁壘對國際商品套購的制約;3、計算購買力平價的諸多技術性困難使其具體應用受到了限制。

6. 匯率的技術面分析因素

不要想用技術面分析匯率,原來有公募基金經理和私募基金經理分析過,失敗了看不懂沒法研究,與其研究這玩意不如研究手頭上股票,比如基本面,營收,對於未來公司股票的預估等等,主要還是公司nb,垃圾公司只會越來越垃圾,nb的公司只會越來越nb

外匯市場的分析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基本面分析,一種是技術分析。本文將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基本面分析。

基本面分析是一種典型的市場分析,一般基於對宏觀基本因素的狀況、發生的變化及其對匯率走勢造成的影響加以研究,然後得出貨幣間供求關系的結論,並以此判斷匯率走勢的分析方法。如美國的非農就業數據就是外匯市場每月重點關注的經濟數據之一,該數據一公布可能會成為匯市方向的一個轉折,甚至帶給匯市激烈的波動。

由基本面分析未來的匯率長期發展的趨勢較為可靠,且具有提前性。但缺點是無法提供匯率漲跌的起點重點和發生變化的時間。此外,有時匯率不是嚴格遵守基本面的變化。因此,對於基本面的分析要結合技術面以及市場心理等因素進行研究。

分析立場

由於匯率的變化是兩個國家之間整體經濟狀況變化的結果,所以在對匯市進行分析時,投資者要從整體上即宏觀上去分析國家的政治經濟局勢,而舍棄微觀的經濟狀況分析。

分析經濟數據

投資者對外匯走勢的基本面分析,就是對國家一系列經濟數據的分析。不同的國家與外匯匯率變化相聯系的經濟數據是不一樣的。應該掌握各個國家基本面的數據名稱和這些數據的變化對匯率的影響。投資者面對眾多的數據,不是每一個都要求對其進行分析,投資者要學會根據當前的世界政治經濟局勢,從零碎的消息和數據中找到市場的熱點。在對基本面進行分析時, 主要分析這些市場的熱點就可以了。但投資者要注意,市場的熱點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政治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熱點也會隨著發生變化。

基本面分析所需要的重要因素

經濟因素

(1) 宏觀經濟狀況:從長期和根本上看,匯率的走勢和變化是由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景氣狀況所決定的,這也是影響匯率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匯市直接受經濟狀況的影響,必然也會呈現一種周期性的波動。其中主要考慮經濟增長水平,國際收支狀況,通貨膨脹水平,利率水平。

(2) 利率水平:在影響匯率走勢的諸多因素中,利率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因素。當利率上調時,信用緊縮,貸款減少,投資和消費減少,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進口,促進出口,減少外匯需求,增加外匯供給,促使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匯率上升,同時,當一國利率上升時,就會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從而增加對本幣的需求和外匯的供給,使本幣匯率上升、外匯匯率下降;當利率下降時,信用擴張,貨幣供應量增加,刺激投資和消費,促使物價上漲,不利於出口,有利於進口。在這種情況下會加大對外匯需求,促使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同時,當利率下調時,可能導致國際資本流出,增加對外匯的需求,減少國際收支順差,促使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

(3)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的高低是影響匯率變化的基礎。如果一國的貨幣發行過多,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了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就會造成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使一國的貨幣在國內購買力下降,使貨幣對內貶值,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對內貶值,必然引起對外貶值。因為匯率是兩國幣值的對比,發行貨幣過多的國家,其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減少,因此在該國貨幣折算成外國貨幣時,就要付出比原來多的該國貨幣。通貨膨脹率的變動,將改變人們對貨幣的交易需求量以及對債券收益、外幣價值的預期。通貨膨脹造成國內物價上漲,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出口虧損,進口有利。在外匯市場上,外國貨幣需求增加,本國貨幣需要減少,從而引起外匯匯率上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相反,如果一國通貨膨脹率降低,外匯匯率一般會下跌。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如國際的政治形勢,政治事件,國家之間的關系,重要的政治領導人的變換,國家間發生戰事,某些國家發生勞資糾紛甚至罷工風潮等等,這些都會對一國匯率產生巨大的、突發性的影響。這也是基本面中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

市場因素

投資者的動向,大戶的意向和操縱,均可能對股價形成較大影響。在外匯市場上,人們買進還是賣出某種貨幣,同交易者對今後情況的看法有很大關系。當交易者預期某種貨幣的匯率在今後可能下跌時,他們為了避免損失或獲取額外的好處,便會大量地拋出這種貨幣,而當他們預料某種貨幣今後可能上漲時,則會大量地買進這種貨幣。國際間一些外匯專家甚至認為,外匯交易者對某種貨幣的預期心理現在已是決定這種貨幣市場匯率變動的最主要因素,因為在這種預期心理的支配下,轉瞬之間就會誘發資金的大規模運動。

政府因素

匯率波動對一國經濟會產生重要影響,目前各國政府(央行)為穩定外匯市場,維護經濟的健康發展,經常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干預的途徑主要有四種:

7.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動趨勢及原因

由於美元指數走強,非美貨幣普遍表現低迷,人民幣持續貶值是大概率事件

閱讀全文

與根據技術面預測匯率變動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結構不合理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瀏覽:944
華微電子公司股票價格 瀏覽:885
農行理財基金靠譜嗎 瀏覽:209
金融外包公司的財務報表 瀏覽:654
三利集團股票代碼 瀏覽:477
四川信託山東分公司 瀏覽:893
湖南股權交易所株洲分所 瀏覽:917
有信用卡能不能貸款 瀏覽:861
證券全息實戰交易法 瀏覽:563
上海信託地產信託 瀏覽:512
信託成立的法律風險 瀏覽:380
哪家app貸款方便 瀏覽:110
恆指喊單傭金 瀏覽:339
白面大米股票 瀏覽:681
芴類衍生物上市公司 瀏覽:339
北京隨匯億貸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320
馬雲貸款公司地址 瀏覽:615
動力電池電芯上市公司 瀏覽:898
社保基金屬於金融機構嗎 瀏覽:649
前海理財公司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