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中小企業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國內進出口企業的影響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對進口企業來說影響是積極的,而出口企業則增加了壓力。那麼國內進出口企業面對人民幣升值將如何作為?
中國人民銀行21日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19點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央行關於人民幣升值和實行浮動匯率制度,表明1994年承諾的有管理的匯率制度,它從盯住美元改變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顯得更為靈活。
匯率風險是進出口企業經營中一直遇到的問題,沒有就不正常了。面對人民幣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那些從事進出口業務和擁有外匯資產的企業,應該綜合考慮資金來源和用途、自身財力和外匯市場的具體情況以積極應對。那目前,國內進出口企業面對人民幣升值將如何作為?
通過保值方案規避風險。鎖定匯率不失為出口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一個好辦法。出口企業應該及時結算現有的外匯,尤其是美元結匯,企業的即期交易合同該履行的馬上履行,近期交易合同及時履行,同時盡可能多的簽下企業遠期合同,簽不下的就爭取鎖定遠期交易匯率。
對於一些出口產品生產周期長的企業,由於人民幣匯率已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這給企業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因此,待出口日期確定後,就應立即向銀行申請價位鎖定,簽訂產品的保值協議。這樣在約定期限內,不管人民幣是升是降,對於企業來說所賺的利潤是不變的。在結算上,為了避免風險,企業可以要求在收款的時候採用人民幣或者是其他強勢貨幣結算,或者是合同一經訂立,就在外匯市場上買入相應外匯的看跌期權,約定可以在未來的收款期以商定的價格把美元轉換成其他貨幣如人民幣。或在合同訂立後,企業在外匯市場賣出外匯期貨,約定期貨的成交日期正好是預期收到外匯付款的日期。這樣,就避免了人民幣升值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如果企業外匯負債數額比較大,最好的方法就是進入外匯市場買入外匯期貨,合同的期限定在負債償還的日期,或者是買入外匯期權。這些都將以比較小的成本避免將來可能發生的巨大外匯損失。
進行外匯投資保值增值。企業的外匯資產不僅受利率變動影響,而且還受到匯率變動影響,面對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企業可以通過銀行企業理財產品,投資於國外的政府債券、基金、外匯等金融產品。也可以自主選擇恰當的金融工具,如外匯買賣、結構性存款、遠期結售匯、遠期利率協議等等,實現保值盈利。不少企業由於收入和支出的幣種、期限以及金額不匹配,其間隱藏的匯率風險將會直接導致企業的支付成本、收入核算以及財務預測等的更加不確定。因此,進出口企業要通盤考慮多方因素,對手裡頭外匯資金的應用要相當謹慎,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提高資金的回報率,當前外匯投資理財產品五花八門,企業必須「量力而行」,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與期望回報率對產品進行選擇。
讓客戶分擔成本。和客戶共同分擔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利潤空間壓縮的損失,是很多出口企業很自然能想到的避險方式。以絲綢產品為例,因為絲綢是中國壟斷性的產品,所以人民幣升值導致絲綢上漲的那部分價格國外企業是可以接受的,即在絲綢上適當地加價,加價的原則必須跟國家的匯率相匹配。北京一家絲綢進出口公司負責人稱,公司已做好准備,會適當地把一部分風險轉嫁給與之進行交易的外商,這樣就能將人民幣升值造成的損失彌補回來。
但是這要冒著客戶流失的風險。其實提價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廣東雪萊特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佛山一家照明產品出口企業,董事長柴國生說,這次升值2%對公司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如果繼續升值,就會對企業造成很大壓力,因為外貿企業要與國外客戶重新談判協商價格是很麻煩的一件事,他們的訂單一般都是一年為期,突然變動,國外客戶很難接受產品漲價。對於純外貿企業來說,還可以壓低采購價格。此外,其它避險方式還有「調整進出口比重」、「調整進出口國家和地區」。
加速產品升級。人民幣升值有利於企業加大高檔設備的進口,特別是產能擴張要求高的企業,會利用人民幣升值,進口國外的設備,增添或替換更新現有的生產設備,加大固定資產的資本支出;同時大型企業集團也會加大海外擴張的步伐,通過收購兼並等手段,合理利用財務杠桿,實施全球化戰略,以減少國內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相應地,產品的升級就是一個不容迴避的挑戰。同時也可以和海外的零部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出新的產品,購買力逐漸增強的國內市場,也給予了更高端產品以嘗試的市場機會。然而大多數的一般貿易企業,特別是佔大頭的紡織品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基本在10%以內。人民幣升值2%雖然現在對企業的影響還不大,但企業如果不加緊避險,不尋求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則今後的生存環境將會越來越差。然而要實現「產品升級」,對於很多企業來說,顯然並非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人民幣升值雖然在短期內影響了出口業務增長,但長期看對醫治中國出口產品結構失衡的病根是有益的。
轉貸美元。其實,早在人們對人民幣升值預期高脹時,轉貸美元就成為許多企業的選擇。企業向銀行借美元至少有兩點好處:其一,美元貸款利率要低於人民幣;其二,人民幣升值使使用美元貸款的企業直接受益。比如,某企業需要100萬美元進口原材料,如果貸827萬元人民幣(約合100萬美元),需要歸還的本金也是827萬元;但如果借入了100萬美元,如今人民幣升值了2%,美元兌人民幣從8.27變成了8.11,那企業就只需要用811萬人民幣去購入100萬美元,即可償還銀行本金,凈賺16萬元。江浙一些做手工藝品出口的企業尤其熱衷此道,它們大部分都從中國銀行貸美元。
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升值2%,並不會對資本進入、出口貿易產生實質影響,應該屬於一個可控范圍。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為「盯住一籃子貨幣」的意義重大,其好處就是根據市場情況匯率迴旋餘地很大,增強了匯率彈性。匯率改革有助於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有助於促進外貿企業積極調整結構,有利於企業長遠發展。
㈡ 中小企業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改革對中小出口企業的影響
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這一改革的實施,從宏觀上說"人民幣匯率改革利大於弊,意義深遠,舉世矚目"。但是,對出口型中小企業來說 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下降,出口企業經營利潤減少。人民幣升值2%對於以美元結算的出口企業來說是利空消息,其凈利潤理論上將減少2%。特別是對出口量較大的出口企業來說影響更大。為了鼓勵本國產品出口,增強國際競爭力,各國產品原則上都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而根據國際慣例,我國一直對出口企業實行先征稅後返還的政策,其目的是使企業減輕負擔,增加效益。當前國內許多出口型中小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產品、低附加值出口產品為主,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最主要優勢是價格上的優質。為取得價格優勢,原先這些中小企業利潤空間就十分狹窄,一般在5%-8%左右,因此,承擔成本壓力的能力有限。人民幣的升值直接削弱了其產品價格優勢,再加上國內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引起的生產成本提高,導致這些中小企業利潤率直線下降,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迅速下降。
對外貿易糾紛增加。人民幣匯率改革公布後,目前許多出口型中小企業採取的避險方式是通過與國外客戶談判,設法通過貨款調價的方式減少損失,但是國外客商訂單一般都是一年一期,並且訂單中使用固定價格,所以企業單方提出上調出口產品價格,國外客戶是不會接受的,這將導致一些中小出口企業為了自身效益採取兩種應對措施:一是以替換原材料的方式降低產品成本,彌補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損失。這雖然短期內可降低企業成本,暫時彌補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損失,但很可能引發貿易糾紛。另一種是因原材料同時上漲,生產成本急劇上升,企業面臨無利可圖的困境,以調整價格為由推遲交貨或拒不供貨。這樣也會造成國際訴訟,對企業信譽帶來嚴重影響。企業將來出口和生產經營將舉步維艱。
未來匯率變化的潛在風險不可低估。從我國匯率政策調整取向來看,這次人民幣升值,重點並不是放在匯率水平的變化上,而是放在於匯率水平改變的同時,以制度安排來促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來生成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形成機制,以真正恢復匯率作為經濟杠桿的作用。這對於一些以勞動密集型產品、低附加值出口產品為主,抵禦匯率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的未來生存與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由此帶來的潛在市場風險較高。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幣升值使利潤率較低、抗風險實力較弱的出口型中小企業生存越來艱難,其結果會使一部分企業因承受不了人民升值和原材料漲價的雙重壓力而被迫減產、停產甚至破產,從而加大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風險。
商業銀行應對中小出口企業風險的對策
密切關注出口型中小企業的經營性風險。人民幣升值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抑制產品出口。對於以勞動密集型產品、低附加值出口產品為主的出口企業來說,這種影響更為直接、更為深遠。當前商業銀行要重點關注以出口加工為主的中小企業經營風險,關注鞋業、水泵、機電、水產、塑料製品等產業。要關注這些出口企業的資金流向;關注這些企業是否正常收匯,收匯金額有無變化;關注這些企業庫存產品有無迅速增加,產品銷路是否暢通等。一旦發現異常情況,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防範信貸風險。
嚴防信貸業務中的匯率風險。人民幣升值不僅會對出口型中小企業帶來一定的經營風險,而且會對銀行信貸業務帶來一定的匯率操作風險。主要表現為:
(1)人民幣升值使美元質押貸款的質押值不足。按照有關質押貸款規定,質押貸款不得超過權利憑證面值的90%,但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原已辦理美元存單質押的質物價值事實下降,會造成部分貸款面臨質押價值不足的風險,因此,銀行要求質押值不足的客戶及時追加保證,已成為當務之急。而對新發放的美元質押貸款的質押率要適當降低,充分考慮匯率變動的可能性,防止匯率變化造成再一次質押不足。
(2)國際融資產品風險發生變化。打包貸款是以出口商收到的信用證正本作為抵押和還款憑據向銀行申請的貸款。這部分貸款在匯率變化後,事實上面臨著貸款額度超過實際收匯價值的可能,由此產生融資風險。其次是已開出的進出口開證業務付匯風險發生變化。無論是進口開證還是出口開證,因為匯率的變動,都將造成貿易雙方對於商品價格進行重新協商,而在此過程中,可能會引起貿易糾紛,從而造成信用證的付匯風險。因此,必須密切關注國際融資品種中的信貸風險,適度追加保證金比例或貸款保證單位。
為企業提供有效的信貸支持,增強抗風險能力。人民幣匯率變動是市場化方向的必然趨勢,中小企業要逐步適應並且有準備地應對人民幣的變動。對商業銀行來講,要關注出口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主動為企業出謀策劃,促進其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挖掘內部潛力,提升抗風險能力。另外,商業銀行要提供有效的信貸支持,幫助出口型中小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產品層次,實施品牌戰略,走"高檔高價"的品牌之路。
為企業提供更多的避險金融產品。目前,出口型中小企業為規避匯率風險,要求銀行提供更多的避險、保值的產品和服務的呼聲越來越高。商業銀行可採用以下方法滿足出口型中小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需求:
一是鎖定匯率法。即企業在產品出口後,立即與銀行簽訂遠期結售匯協議,可以利用銀行提供的遠匯、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進行避險。
二是外匯投資法。即企業可以通過銀行的理財產品,投資於國外的政府債券、基金、外匯等金融理財產品。也可以利用外匯買賣、結構性存款、遠期利率協議等金融工具,實現避險保值。
三是用好國際融資產品。對於許多出口型中小企業來說,選擇銀行國際融資產品中的押匯、出口票據融資、出口信用保險融資、福費廷等業務品種,也是避免匯率風險的最好選擇。
㈢ 中小企業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危機
一、努力優化出口商品的結構, 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出口商品的市場競爭力。
前面已分析到,人民幣升值給很多依靠價格取勝的中小進出口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人民幣升值後僅存的一點利潤盪然無存。因此要在本質上解決問題,還必須從優化出口商品的結構,提升商品的競爭力上下功夫,把加大研發力度、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作為應對匯率變動的根本途徑,一改過去常用的低價競銷策略,積極引進國外高新技術,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斷開發新產品,以降低低檔商品的出口比例,相應的也就擴大了高檔商品的出口比例。
二、合理運用金融工具、逐漸適應浮動匯率制。
我們要密切關注人民幣匯率新機制的發展變化,關注並科學預測人民幣的升值走向。企業應運用合理的結算幣種和金融工具,規避金融風險。目前國內企業可以使用的匯率避險工具主要有人民幣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期貨交易、遠期外匯買賣、外匯期權、掉期交易、出口押匯、福費廷及結構性存款等。企業應充分了解這些業務的功能,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與期望回報率對各種產品進行選擇,注意選擇合適的交易時機,通過外匯投資實現保值增值。
三、走差異化、品牌化之路。
人民幣升值之後低價競銷已無出路可走,要想提高出口經濟效益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是創建企業自己的品牌乃至名牌,以自主品牌出口。眾所周知,如今的國際市場已經進入到一個品牌競爭的時代,而中國企業則仍然以價格和質量作為競爭手段,我國是產品生產大國,卻是品牌小國。由此可見我國外貿企業主要從事貼牌定牌生產,缺乏自主品牌,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我國很多企業缺乏長遠品牌規劃,,企業的商標意識不強。因此,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企業應樹立品牌競爭的觀念,盡快提高出口產品檔次,提升產品的品牌內涵和設計能力,創建出口產品品牌優勢,走高端名牌之路。這是我國外貿增長方式從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從貿易大國向品牌強國轉變,實現外貿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四、加快海外轉移,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實施多元化出口戰略。
人民幣升值後增強了我國企業的國際購買力和對外投資能力,為一部分有實力的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進行海外投資創造了條件。通過在海外進行投資,能夠轉移我國剩餘的產能、充分利用國外廉價的能源和原材料、繞開了在我國生產再出口海外市場所面臨的種種貿易壁壘等作用。因此,企業應逐步進行資源整合,合理利用財務杠桿,通過收購兼並等手段,適度加大海外擴張的步伐,建立全球化生產貿易體系。這樣可以提高對匯率變動的抵抗能力,減少個別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以使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五、加強成本和費用管理。
在人民幣升值後,外貿企業應切實加強采購、生產、倉儲、流通等各個環節的成本和費用管理,採用價格倒逼機制,充分挖掘內部潛力,從而降低成本。同時,人民幣升值降低了原材料、半成品和技術設備的進口價格,這對企業擴大進口、特別是進口國內短缺的資源類、原材料類產品和改造現有設備帶來了提升空間,企業應加大國際采購力度,以部分抵消出口成本上升的壓力。
㈣ 中小企業如何規避國際貿易風險
目前市場上主要有三種方式用於企業規避匯率風險:遠期結售匯、出口寶、三角模型匯控。這三種方式各有各的特點,你可以根據自身企業情況選擇使用: 一、遠期結售匯 1、 服務方:銀行 2、 服務費:保證金一般在3%以上 ,根據企業授信情況而定,如果企業有足夠的授信,那麼保證金就不用交了。 3、 操作方式:企業和銀行約定一個遠期匯率,到期時按照這個匯率進行結算。 4、適用訂單:利潤高於3%的訂單。 5、 優點:銀行提供的服務,安全可靠,手續相對便捷,一般企業和銀行簽訂遠期結售匯意向後,企業如果需要遠期結售匯到時和銀行具體根據訂單簽署,時間一般在5個工作日以上。 6、 缺點: A、金額受到限制,主要根據企業在銀行的授信,如果企業授信不足,那麼企業是無法做到需要的金額的,比如企業要遠期結售匯500萬美元,而企業授信不足,則最終和銀行簽署遠期結售匯的金額在500萬美元以下。 B、手續相對繁瑣,企業需要向銀行提交申請,銀行受理後會安排人員對企業調查情況,滿足條件的才給予辦理。 C、這筆外匯需要在這個銀行走賬。 D、到期日需要按照何銀行約定的匯率進行結算,如果企業不結算,將直接扣除企業的保證金,如果企業沒有交保證金(在銀行有足夠授信),將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授信,以後再想做就沒法子了。這一點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匯率沒有跌破約定的匯率,企業也必須按照約定的匯率進行結算,會使企業享受不到RMB貶值帶來的收益。 二、出口寶 1、服務方:深圳中利保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2、 服務費:根據企業鎖定匯率的期限服務費的比例不同,從2-6個月為1.25%-1.78%,超過半年的也可以做。一年以內的最多不超過3% 3、 操作方式:企業在出口寶網站,查看國際遠期外匯牌價,可以直接進行匯率鎖定,企業在操作時只需要提供訂單的金額、期限和幣種即可。都是在線操作,企業不需向出口寶提供訂單其他的信息,而且外匯也不用通過出口寶走賬,只是企業支付手續費即可。 4、適用訂單:利潤高於1.25%的訂單。 5、 優點: A、方便,直接在網上操作就可以。 B、簡單,不需提供其他資料,只需提供訂單的金額、期限和幣種。 C、費用比遠期結售匯低。 D、到期後如果沒有跌破約定的匯率,企業不用和出口寶按照約定的匯率結算,只是在出現匯損的時候,出口寶把匯損支付給企業即可。 6、 缺點: 新產品,市場認知度不高。 三、三角模型匯控 1、服務方:企業自身操作 2、手續費:在1%以下,但企業需要支付保證金(至少20%,在匯率變動較大的情況下需要追加保證金,50%、70% 。。等等),如果不追加保證金,將會直接平倉(損失更大)。 3、操作方式:企業在外匯市場買入黃金/美元,在國內黃金市場買入黃金/人民幣,通過黃金為中介進行風險轉化。 4、適用訂單:利潤低於3%的小額訂單。 優點: 1、手續費低 缺點: 1、不容易操作 2、保證金追加風險
㈤ 關於人民幣升值,出口企業要規避匯率風險,有誰用過出口寶
如果你真要用匯率鎖定的話,用出口寶還是很方便的~ 手續費也不高,建議還是打電話去咨詢下
出口寶是為出口企業提供遠期匯率鎖定、規避匯率風險的金融工具。
匯率鎖定是指出口企業與出口寶簽訂遠期匯率鎖定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的人民幣兌外匯幣種、金額、匯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當天,如出現人民幣升值造成企業利潤損失,出口企業可按照遠期匯率鎖定合同所確定的幣種、金額、匯率,向中利保辦理結匯虧損金額的賠付業務。
匯率鎖定一直是銀行的一種業務,但是辦理起來手續繁瑣,門檻高。而出口寶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中利保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家代理此項業務的公司,雄厚的擔保資金,支持出口寶和12家
國內外銀行,提供7.3億擔保資金 企業無須繳納擔保本金,資金更安全,服務費用低
㈥ 人民幣升值對中小企業有什麼影響
如果是搞外貿的加工型企業,人名幣升值就等於國外采購商必須以更高的價格來買你的東西,訂單方面肯定會有影響的。如果人民幣升值5%,我國紡織品出口可能下降20%至30%。 以下是專家的回答人民幣升值,使我國產品的出口價格相對提高,在國外價格競爭力下降,出口型中小企業經營成本提高,出口數量和出口利潤降低,經營風險增加,競爭壓力加大,吸引外資的能力降低。
(一)生產成本提高
由於美元的貶值、匯率的變動、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提高、土地價格上漲,導致我國中小企業生產成本、經營成本急劇上升。企業的主要原材料如鋼材、銅、鐵、玉米、大豆等,從2007年初到2008年6月,漲幅基本上都在60%以上。導致有的企業的生產成本價格高於出口產品的價格。我國的中小出口企業,主要以價格為競爭手段,出口價格彈性低,降價空間小。人民幣升值,將大幅度削弱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生產成本急劇提高的情況下,出口型中小企業面臨非常大的困難。由於生產成本上升過快等原因,浙江溫州30萬家中小企業,有20%左右面臨倒閉。
(二)出口利潤降低
人民幣升值,意味著產品的出口價格相對提高,導致我國產品的國外市場價格競爭力下降,出口商品的市場份額下降,出口企業的利潤受損。「『人民幣升一角錢,公司就虧上千萬元』,這是人們在百屆廣交會上聽到最多的一句抱怨。」另外,出口企業遭受的出口收入轉化為人民幣的匯兌損失,使出口企業所獲得的利潤進一步減少。由於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主要以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加工產品為主,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相對較少,主要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發揮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通過價格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出口利潤率非常低。人民幣升值,將直接削弱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嚴重影響以低價格取勝、科技含量較低的中小企業的出口,導致企業的利潤率下降,經濟效益滑坡,許多企業面臨被淘汰的處境。如我國的紡織服裝、家電、玩具加工、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加工製造行業,主要是以低成本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一定的比較優勢,人民幣的升值將大大影響我國此類產品的出口及整個行業的獲利。「人民幣每升值1個百分點,紡織品出口利潤就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棉紡織品的利潤約下降12%,毛紡織品下降8%,服裝業下降約13%。」
(三)經營風險增大
人民幣匯率升值和匯率變化的不確定因素的增加,對出口型中小企業帶來了較大的交易風險、會計風險和經濟風險。在商品和勞務的出口貿易中,對那些已經銷售貨物但還未收貨款,或已簽了訂單的出口企業,由於人民幣匯率升值,出口企業要付出更多的本國貨幣,帶來交易風險和會計風險,形成直接的匯兌損失。人民幣匯率上升,給那些應收外匯賬款較多的中小企業亦帶來了巨大壓力。由於我國外貿機制和金融尚不健全,缺少成熟的外匯市場,出口型中小企業匯率風險防範意識和抵抗能力都較弱。人民幣升值速度過快,從對企業的長期影響來說,進一步加大了出口產品定價的難度,加大了企業的風險,造成企業經營狀態惡化。「這也是貿易企業反對升值的一個重要原因,惡化程度隨企業的具體情況而定,產品市場主要集中在國外市場的企業,如大量的加工貿易企業,財務惡化程度可能更嚴重。」
(四)競爭壓力加大
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都以勞動密集型產品、低附加值出口產品為主,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的力度較低,人民幣升值導致企業成本大幅度提高,這些依靠低價競爭贏得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舉步維艱,部分中小企業面臨關門倒閉的困難。人民幣升值,還使我國勞動力價格明顯高於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周邊國家。如中國服裝企業的勞動力成本為66~68美分/小時,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勞動力成本分別為41美分/小時和39美分/小時。中國沿海地區的工人工資水平為69美分/小時,而孟加拉為25美分/小時,巴基斯坦為35美分/小時。人民幣升值,使我國紡織服裝、家電、加工製造等行業的出口型中小企業,原來主要依靠低價格佔領國際市場的優勢不再存在,競爭力下降。
(五)吸引外資能力下降
人民幣升值,造成生產成本上升、利潤降低、經營風險加大,這樣就會削弱國外投資者的熱情,「使外商在中國進行直接投資的成本上升,在周邊地區存在著引資競爭的形勢下,這很可能導致我國引進、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減少」,從而制約中小企業的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能力的擴張。由於人民幣升值,近年來山東省已經出現韓國生產資本外逃現象。
三、出口型中小企業對人民幣升值應採取的措施與對策
人民幣升值,給出口型中小企業帶來諸多影響。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必須理性思考、科學決策、沉著應對,採取相應的措施與對策,不斷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一)加強匯率機制研究,靈活選擇計價貨幣、收付匯和結算方式,規避匯率風險
匯改之前,我國大多數出口企業為了便於計算成本、核算收益,在國際貿易結算中一直主要使用美元,而不願用匯率變化頻繁的歐元、日元等結算。匯率改革,使人民幣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管理調節。目前,人民幣升值主要指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人民幣對歐元等其他貨幣並不必然升值。出口企業要加強人民幣匯率機制研究,近期應特別關注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等主要幣種的匯率變動,深入研究匯率變動對企業的影響。在出口商品或對資產業務計價時,應堅持「盡早結匯,適量持有外幣、靈活管理外幣債權債務」的原則,慎重靈活地選擇適當安全的結算方式,加快收匯、結匯時間,避免人民幣再次升值帶來的損失。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金融工具,採取靈活的結算方式,運用多幣種結算,適當採用外匯遠期買賣、套期保值等手段來鎖定匯率風險。
(二)多渠道、多方式壓縮生產經營成本
面對人民幣升值,出口型的中小企業要苦練內功,向管理要效益,不斷壓縮生產經營成本。企業一方面要通過加強內部管理,理順內部流程,從采購、生產、銷售、儲存等各個環節人手,在降低采購成本、製造成本、管理成本、經營成本上狠下工夫,盡可能提高效率,降低費用,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如在國外設立銷售公司或專賣店,或直接與外商聯系發展電子商務,減少出口的中間環節,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利用人民幣升值,適當增加進口,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和能源,提高進口原材料在產品中的比例,降低原材料成本;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欠發達地區,利用當地價格更低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擴大企業生產規模,以規模經濟效益降低成本等。
(三)優化企業的出口產品結構,推進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目前,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主要以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加工產品為主,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相對較少。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勞動密集型產品低價的比較競爭優勢會隨之消失。企業必須挖掘潛力,開發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調整產品結構,加速產品的升級換代。企業必須把加大研究開發的力度、提高產品的質量、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作為應對匯率變動的根本方法。一方面,加強自主研發,轉變經營機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新產品,增加自有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比重;另一方面,利用人民幣升值,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先進技術,加強吸收、消化,加快技術創新,推進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的科技質量和技術水平,使我國出日產品由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逐步轉變為技術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高附加值的新型產品,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四)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人民幣升值,增強了企業的國際購買力和對外投資能力,為企業對外投資創造了貨幣匯兌上的優勢。出口型的中小企業要有全球化眼光,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實施出口的多元化戰略,有計劃、有步驟實現由產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品牌輸出。有實力的企業可以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企業可以選擇到國外去開辦企業和工廠,可以在國外利用當地生產要素進行生產並就地銷售;如果目標市場生產要素成本較高,企業也可以選擇要素成本低的第三國生產再出口到目標市場。」這樣既可以繞開戒備森嚴的貿易壁壘,又可以提高對匯率變動的抵抗能力,減輕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沖擊,爭取更大的國外市場份額。
(五)打造品牌,走差異化、品牌化運作之路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中國企業面臨的是與世界品牌競爭的市場。我國大多數出口型中小企業缺乏長遠的品牌規劃,許多企業一直是通過低價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利潤空間很小。我國出口企業要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出口利潤,必須著力打造自主品牌,實現從低價競爭優勢轉變為以質量和品牌等非價格競爭優勢。因此,企業必須加強自主品牌的研發力度,創建出口產品的品牌優勢,走品牌化運作之路。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國外頻繁利用反傾銷、特別保護等對中國企業進行的施壓。( 企業經濟, , 胡振宇,金凌雲)
㈦ 匯率風險的應對措施
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方法措施:
約定互相能接受的風險比例
據了解,一些出口企業為應對匯率的不穩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已經採取了各種積極應對措施。一些企業在與外商簽訂合同時,匯率因素會考慮在內。雙方會規定一個互相都能接受的風險比例作為合同的附加條款。通常雙方各自承擔50%的風險,如果碰到較強勢的國外客商,國內企業所承擔的風險會更大一些,通常情況下,中國燈飾企業都處於弱勢。此外,部分燈飾企業負責人甚至提出以人民幣作為結算單位的想法,但能夠採取這一方式的企業少之又少。企業使用較為普遍的匯率避險方式包括:貿易融資、運用金融衍生產品、改變貿易結算方式、提高出口產品價格、改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增加內銷比重和使用外匯理財產品等。
貿易融資工具較為普遍
貿易融資是目前企業採用最多的避險方式。在被調查的樣本企業中,約有31%的企業使用該類方式。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貿易融資可以較好地解決外貿企業資金周轉問題。隨著我國外貿出口的快速增長,出口企業競爭日益激烈,收匯期延長,企業急需解決出口發貨與收匯期之間的現金流通問題。通過出口押匯等短期貿易融資方式,出口企業可事先從銀行獲得資金,有效解決資金周轉問題。同時,企業也可以提前鎖定收匯金額,規避人民幣匯率變動風險。二是貿易融資成本相對較低。在貿易融資方式構成中,進出口押匯使用比重較高(約為80%),原因主要是出口押匯期限較短(一般在1年以內),可以較好地緩解外貿企業的流動資金短缺問題。另外,一些企業還使用福費廷等期限較長的貿易融資方式。
金融衍生產品的使用增多
匯改後,我國外匯市場發展加快,完善和擴大了人民幣遠期交易的主體和范圍,推出了外匯掉期等金融衍生產品。同時在外匯管理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為企業拓寬了匯率的金融避險渠道。
企業使用金融衍生產品的主要特點如下:一是使用遠期結售匯工具較多。匯改後,遠期結售匯業務范圍和交易主體擴大,銀行間人民幣匯率遠期交易推出,商業銀行擴大對企業匯率避險服務,在較大程度上方便了企業遠期結售匯交易,進一步滿足了企業的避險需求。調查顯示,遠期結售匯工具的使用在金融衍生工具中佔比高達91%。二是部分企業運用外匯掉期和境外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工具。自匯改後推出外匯掉期業務以來,福建、廣東、江蘇、山東和天津等省市的部分企業已開始嘗試使用這一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盡管業務量佔比相對較小,但發展勢頭良好。一些外資企業和在國外有分支機構或合作夥伴的中資企業還通過境外人民幣NDF工具進行匯率避險。
匯率鎖定
與匯率鎖定公司(出口寶)簽訂合同,匯率鎖定是指出口企業與出口寶簽訂遠期匯率鎖定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的人民幣兌外匯幣種、金額、匯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當天,如出現人民幣升值造成企業利潤損失,出口企業可按照遠期匯率鎖定合同所確定的幣種、金額、匯率,向中利保辦理結匯虧損金額的賠付業務。
其模板猶如銀行的遠期結售匯,但是在金額鎖定、確認條件、手續上都有一定的化繁為簡,同時,出口寶人性化的只收取相應手續費,匯率鎖定交割期,匯價上升,額外部分也同時規企業自身所有。
該方式適合大多數企業,並且操作簡單。 日本企業應對外匯風險的措施:
短期措施
1、外匯期貨交易
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直接促使美國推出外匯期貨。在日本,通過外匯期貨交易來迴避金融風險已經為大部分企業所採用。據日本經產省統計,約有44%的日本企業會選擇採取外匯期貨交易來規避風險。
2、擴大日元結算
外匯風險主要存在於對外交易使用外幣時,如果使用本國貨幣來結算,則可以避免外匯風險。因此,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企業採用日元結算的交易不斷增加,特別是在進口方面,日元結算率已由1986年的10%上升到2004年的25%。
3、外匯資產平衡
上世紀80年中期,日本許多跨國企業開始在歐洲等地設立金融運營公司,通過對沖和債權、債務調整等,從公司全局考慮,對外匯資產進行管理和平衡。但這種措施僅限於跨國企業,對中小企業則難以適用。日本也只有4%的企業採取這種措施。
4、反向交易平衡
日元升值有利於進口而不利於出口。因此,日本既有出口又有進口業務的大公司,主要是綜合商社,採取了減少出口,擴大進口的措施來規避日元升值帶來的風險,維持公司的盈利。但這種方法適用企業也較少,只有約4%。
5、價格轉嫁
將日元升值帶來的出口成本增長部分,轉嫁到出口商品價格上,由海外進口商承擔部分風險。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種方法存在較大難度。
中長期措施
短期的金融措施並不能完全迴避外匯風險,因此必須從中長期的產品結構調整入手。日本企業正是採取了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競爭力等措施,才真正克服了日元升值帶來的不利影響。
1、調整產業結構,提高附加值,增強產業競爭力
一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差別化戰略,提高產品附加值。例如,日本電視機就經歷了黑白電視、彩色電視、平面電視、數碼電視等不斷升級換代的過程,汽車也實現了由大眾車向高級車、混合動力車的轉變。二是要通過技術革新、增加廉價零部件進口、減少能耗等措施,降低生產成本。
2、加快海外轉移,強化海外生產體制,擴大多邊貿易
充分利用日元升值帶來的優勢,建立全球化生產體制,同時提高當地零部件采購比例,培育當地協作企業,擴大多邊貿易。這樣既可以提高對匯率變動的抵抗能力,又能夠確立全球化的內部分工體系,還可以帶動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日本汽車業在這方面有出色表現。從80年代開始,豐田等日本汽車企業開始在美國本土進行生產,既解決了日美兩國貿易摩擦問題,同時又擴大了日本汽車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到1995年日本汽車企業在美國本土生產的汽車已佔到了美國市場份額的20.7%,而在1985年這個數字僅為2.0%。
㈧ 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國外研究現狀以及文獻綜述 是中小企業財務風險而不是財務管理 沒有國外的國內的也行
1.1關於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國內綜述 早在1987年,清華大學郭仲偉教授就在《風險分析與決策》一書中,全面系統的研究了風險分析與決策的方法,借鑒國外風險理論,指導人們如何對風險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在1989年,北大商學院的劉思錄、湯谷良發表「論財務風險管理」一文,第一次全面論述了財務風險的定義、特性及財務風險管理的步驟與方法。 1994年,基於我國國情,北京大學於川等著《風險經濟學導論》,對經濟風險尤其是針對我國所特有的經濟風險,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對我國財務管理方向樹立了一個大體的風向標。於此同時,財政部向德偉博士發表「論財務風險」一文,全面細致的分析了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基礎,該文中的觀點認為「財務風險是企業經營風險的集中體現,他運用廣義財務風險概念,將財務風險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四項。」文章明確指出了財務風險的重要性,為財務風險理論向更深一層推進奠定了基礎。 著名經濟學家怯來法在1995年為財務風險下立定義,認為財務風險是「由公司的負債直接引起的,並由負債公司的股東承受的風險」,「公司資本結構中的借入資本比例愈大,則公司沒有剩餘現金支付股息的可能性也愈大。普通股東承受的這種股息減少或沒有股息的風險稱為財務風險」。我國學者紀連貴在1998年也採用廣義財務風險概念,將財務風險分為籌融資風險、使用資金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資金分配風險,並認為籌融資風險表現為:籌資數量不當風險、籌資時機不當風險和資本結構惡化風險。 在對財務風險進行控制方面,直到2002年,張延波、彭淑雄提出通過建立一系列財務報表監控指標來達到財務風險監測的目的。才使得財務風險能實體化,范圍化。 在財務預警方面,早在1932年,菲茲帕特里克最早運用單變數進行企業財務風險以及財務困境預測研究,並得出結論,判斷企業是否陷入嚴重財務困境的兩個財務比率為凈利潤/股東權益和股東權益/負債。然而相比之下,直到1996年,我國周首華等人所發表的《論財務危機的預警分析》中,以企業財務指標作為評價體系,提出了如何預測企業 陷入財務危機的F分數模式。但是到了2001年,余廉、胡華夏等人所著《企業預警管理實務》中,在實證考察和分析我國企業經營現狀的基礎上,對我國企業由於管理失誤等原因所導致的經營困境或破產倒閉等現象及其規律進行了初步的研究,構建了初步的預測指標體系和數理分析模型,為我國財務風險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004年,黃錦亮、白帆認為應緊緊圍繞「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理財目標,提出針對籌資、投資、資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個方面的風險建立起由「識別—評估—防範和控制」三個環節組成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對其中狹義財務風險的控制主要還是通過指標分析法和財務杠桿系數法來進行。 1.2關於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國外綜述 國外對風險問題的研究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895年,Haynes在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一書中從經濟學意義上提出了風險的概念。他認為:「風險一 詞在經濟學和其他領域中,並無任何技術上的內容,它意味著損害的可能性。某種行為能否產生有害的後果應以其不確定性界定,如果某種行為具有不確定性時,其行為就反映了風險的負擔。」 世界上第一個對風險進行理論探討的經濟學家是美國學者威雷特博士,1901 年他在其學位論文《風險與保險的經濟理論》中給風險下了這樣的定義:「風險是關於不願發生的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客觀體現。」威雷特博士簡明的定義卻概述了風險的三層涵義:(1)風險的本質是不確定性;(2)風險是客觀存在的;(3) 風險被人們厭惡、不願其發生。 美國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漢斯在他們合著的《風險管理與保險》一書中,把風險定義為「在給定的情況下和特定的時間內,那些可能發生的結果間的差異。如果肯定只有—個結果發生,則差異為零,風險為零;如果有多種可能結果,則有風險,且差異越大,風險越大。」 1921年,美國經濟學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一書對風險的涵義作了進一步闡述,他認為風險不是一般的不確定性,而是「可測定的不確定性」,他明確指出,經濟生活中的現實風險和未來風險都可以藉助數理統計分析來計量和測定。奈特的觀點為後來風險的評估和測度理論的建立奠定了一塊基石。 20世紀70年代後,由於布雷頓森林體系倒塌所帶來的匯率風險,引起人們 對企業財務風險的關注。盡管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應該成為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財務風險管理的發展並沒有引起管理和經濟學界的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財務風險管理終於在1998年的美國風險管理與保險學會引起了業界重視。美國風險管理與保險學會時任主席Stephen在大學的主 席演講中特別指出:「風險管理與保險的研究應該從對純粹風險的研究轉向對投資風險的研究,從對人身和財產風險管理的研究轉向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而國際上從事財務風險管理相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三位著名經濟學家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對財務風險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馬可威茨在《財務學》雜志上發表的《資產組合選擇》一文,該文同時採用風險資產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資產組合的收益和風險問題,被學界視為現在資產組合理論的起點。他提出了證券投資組合的效率邊界概念,即在相同風險下,效率邊界上的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邊界的組合風險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繼承並發展了馬可威茨的理論,這就是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他提出的這一理論結論是:一種股票的風險包括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通過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統風險,為了承擔風險,投資者必須得到補償,風險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計算股票系統風險的方法和通過系統風險計算股票預期收益的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米勒的貢獻是在研究公司資本結構的策劃上,1958年他和莫迪格利尼提出了MM理論,MM論嚴密驗證了不同的資本結構下,公司資本成本保持不變,他們從資本成本的角度論證了由於財務杠桿收益與財務杠桿風險同步漲落,公司價值不受資本結構的影響。 1976年,詹森和麥克林發表了《企業理論:管理行為、代理成本和資本結構》一文,該文中的「詹森—麥克林委託代理模型」已成為經濟學界研究企業價值、股東風險偏好和管理者風險道德的財務規則。從總體上看,國外學者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先前主要集中於保險金融業風險管理的研究,處理方式主要研究財務危機發生後如何應付和如何擺脫危機的策略問題,而很少對財務風險的事前管理等方面進行研究,後來研究逐漸轉向企業風險管理的研究,並對財務風險管理能夠創造價值有所涉及。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