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轉向平衡桿緊固螺栓松動有什麼現象
1,不管是在顛簸路面還是在平坦路面,只要方向角度比較大時,發出「卡、卡」的響聲,一般來說就是球籠損壞,只要是在顛簸路面行駛,地盤發出「鏜、鏜」的響聲,就是平衡桿壞了。
(1)杠桿與平衡桿擴展閱讀:
(1)平衡桿的硬度是由製作的材質、桿身、桿徑、桿臂的長度以及和桿身所成的角度所決定。桿身的長度越長則硬度越軟,反之桿臂的長度越長卻會增加其硬度。
受限於車寬所以桿身的長度幾乎不太能改變,但桿徑和桿臂的長度卻是比較容易調整。一般來說平衡桿的材質都大同小異,所以要改變平衡桿的硬度都是由改變桿徑來達成。
(2)此外由於杠桿原理的作用,改變懸吊臂與平衡桿臂的的連接點就可改變桿臂的力矩,而可調式平衡桿就是由這里著手。此外,把固定平衡桿的橡皮櫬墊換成硬的材質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實際的測試中,使用一支直徑0.8英吋的平衡桿配上硬質的襯墊和使用直徑1.0英吋的平衡桿配上橡皮襯墊具有同的效果。
(3)平衡桿的效果就表現在過彎時的側傾,要了解側傾的程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照相機拍下極限過彎時的照片,然後在照片上量出側傾角度,更換較硬的平衡桿後在依同樣的方式再拍一次,比較兩次的角度就可判斷出不同。
要去計算所需平衡桿的硬度是很復雜的,不但要考慮自身的硬度更要考慮和彈簧的搭配,因此唯有不斷的測試再測試,這是底盤設定上的不二法門。
㈡ 汽車的平衡桿有什麼作用呢
平衡桿(前輪避震塔塔頂平衡拉桿,港澳俗稱:頂巴,選裝件)。當左右兩輪行經相同的路面凸起或窟窿時,平衡桿並不會產生作用。但是如果左右輪分別通過不同路面凸起或窟窿時,也就是左右兩輪的水平高度不同時,會造成 桿身的扭轉,產生防傾阻力(Roll Resistance)抑制車身滾動。也就是說當左右兩邊的懸吊上下同步動作時平衡桿就不會發生作用,只有在左右兩邊懸吊因為路面起伏或轉向過彎造成的不 同步動作時平衡桿才產生作用。
平衡桿只有在作用時才會使行路性變硬,不像硬的彈簧會全面的使行路性變硬。如果要完全*彈簧來減少車身 的側傾那可能需要非常硬的彈簧,更要用阻尼系數很高的避震器來抑制彈簧的彈跳,這樣一來我們就必須去承受硬的彈簧和避震器所造成諸如行路性、行經不平路面 時循跡性不良的後遺症。但是如果配合適當的平衡桿不但可以減少側傾,更不必犧牲應有的舒適性和循跡性。因此,平衡桿和彈簧的搭配是達成行路性和{}控性妥協 的最可行方法。
平衡桿的特性
平衡桿和彈簧所提供的的防傾阻力是相輔相成的,而且防傾阻力是成對發生的,也 就是說車頭的防傾阻力是和車尾的防傾阻力伴隨發生,但是由於車身配重比例以及其他外力的作用的關系會使得前後的防傾阻力並不平衡,如此一來便會直接影響車 身重量的轉移和{}控的平衡。假如後輪的防傾阻力太大會造成轉向過度(Oversteer),反之如果前輪的防傾阻力太大會造成轉向不足 (Understeer)。
為了改善{}控我們不但可利用平衡桿來控制車身的滾動更可以用來控制車身防傾阻力的前後比例分配。 平衡桿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達成{}控的平衡和限制過彎時的車身側傾以改善輪胎的貼地性。過彎時彎內輪的懸吊伸長而彎外輪的懸吊被壓縮,這時平衡桿就會產生扭轉 抑制這種情況。它會對彎外輪的懸吊施一個向下壓的力量,而對彎內輪的懸吊施一個抬起的力量,施予左右懸吊的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牽制的。太軟的平 衡桿在獨立懸吊的車會造成過彎時過多的外傾角,減少輪胎的接地面積,太硬則是會造成輪胎無法緊貼地面,影響{}控性。對彎內輪來說,平衡桿對車輪施的力和彈 簧對車輪施的力是方向相反的,彈簧產生的力可把車輪壓回地面,而平衡桿卻會使它離開地面
假如平衡桿太硬會減少把車輪壓回地面的力,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驅動輪,可能會使得出彎加油時彎內輪的抓地力變小,造成輪胎的空轉。這對擁有大馬力卻沒有LSD的車來說是相當危險的,最理想的狀態是 把平衡桿所提供的防傾阻力控制在占總防傾阻力的20%~50%之間。假如總防傾阻力太強的話可能會造成過彎時彎內輪的離地,如此會造成100%的重量轉 移,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彎內的非驅動輪。
我們常可看到Porsche 911過彎時前彎內輪離地的情況,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前驅車的後彎內輪。車輪離地並不是好現象,但有時為了整體懸吊設定上的需要卻也無法避免。 車身的滾動會降低循跡性或轉向的靈敏度。一部有最佳懸吊幾何設定的車就是有低的滾動中心、同時由彈簧所提供的防傾阻力可將車身的滾動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彈簧會影響輪胎的貼地性,同樣的彈簧所提供的防傾阻力對輪胎的貼地性也有很大的影響。對一部有既定的懸吊幾何、重心高度和車重的車來說,改變防傾阻力會改 變極限過彎時車身的側傾程度。
平衡桿的設定 :
假如一部車過彎時最極限的車身滾動會導致懸吊系統產生超過2度 以上的外傾角(Camber)變化,那麼表示部車需要較多的防傾阻力。車身滾動時有超過2度的外傾角變化,就表示至少需要增加負2度的外傾角,以便使輪胎 在極限過彎時維持充分的輪胎貼地性。但是超過2度以上的外傾角設定會減少車子直進時輪胎的接地面積(Tire Contact Patch),並且會破壞所謂『瞬間循跡性』(Transient Traction),也就是從車子直線到彎道或從平路到傾斜路面的瞬間的循跡性。這對{}控平衡、過彎速度、進彎和出彎的的轉向靈敏度都會有負面的影響,更會影響彎中的剎車和加速表現。
限制車身滾動的另一個理由是要限制滾動中心(Roll Center)的縱向和側向的位移變化,這對任何型式的懸吊系統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麥花臣支柱氏懸吊系統而言更是如此。滾動中心的位移會導致突然的車 身重量轉移變化,造成車身{}控平衡的破壞。對賽車來說把車身滾動限制在1.5到2度內就可以把滾動中心的位移變化限制在可控制的范圍內,但是對一般道路用 車來說把車身滾動限制在4度以內就算是非常理想的。 對平衡桿的設定來說調整車身滾動的前後比例分配是很重要的,假如我們要完全*彈簧來抑制車身滾動,那麼必須使用很硬的彈簧,如此一來便會減低行經不平路面 的循跡性(請參閱六月號的養車經濟學),如果使用平衡桿則可輕易的調整車身的{}控平衡而不影響循跡性。因此在賽車所用的前後平衡桿通常都是可調式的,以便 調校出最佳{}控平衡,而一般道路用的往往是不可調的。一般後驅車都將平衡桿裝在前懸吊,如此可增加前懸吊的抗側傾能力,減少過彎 時後懸吊的車身重量轉移,這會延緩或消除過彎時驅動輪(彎內輪)的離地現象並增加轉向彎外輪的負荷,增強轉向不足的趨勢。而加粗後平衡桿會增強轉向過度的 趨勢,對前驅車來說因為驅動輪在前輪所以需要增加後平衡桿的硬度,如此一來可增加驅動輪的循跡性並減少前驅車固有的轉向不足特性。但如果後輪過彎時會離地 或是車身的側傾太嚴重,就應該考慮在前驅車的前輪加粗平衡桿以避免這種現象。但是對一部嚴重轉向不足的車來說,通常只要加粗前平衡桿就可大幅改善轉向不足 的現象。
平衡桿的改裝
平衡桿的硬度是由製作的材質、桿身、桿徑、桿臂的長度以及和桿身所成的角度所決定。 桿身的長度越長則硬度越軟,反之桿臂的長度越長卻會增加其硬度。受限於車寬所以桿身的長度幾乎不太能改變,但桿徑和桿臂的長度卻是比較容易調整。一般來說 平衡桿的材質都大同小異,所以要改變平衡桿的硬度都是由改變桿徑來達成。
此外由於杠桿原理的作用,改變懸吊臂與平衡桿臂的的連接點就 可改變桿臂的力矩,而可調式平衡桿就是由這里著手。此外,把固定平衡桿的橡皮櫬墊換成硬的材質會有您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實際的測試中,使用一支直徑0.8 英吋的平衡桿配上硬質的襯墊和使用直徑1.0英吋的平衡桿配上橡皮襯墊具有同的效果。
平衡桿的效果就表現在過彎時的側傾,要了解 側傾的程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照相機拍下極限過彎時的照片,然後在照片上量出側傾角度,更換較硬的平衡桿後在依同樣的方式再拍一次,比較兩次的角度就可判 斷出不同。要去計算所需平衡桿的硬度是很復雜的,不但要考慮自身的硬度更要考慮和彈簧的搭配,因此唯有不斷的測試再測試,這是底盤設定上的不二法門。
平衡桿同時還可以起到安全作用,當汽車意外被側撞時,它將起到支撐作用
㈢ 【急】杠桿與杠桿平衡條件
特殊情況下才對,一般情況下是錯的。
只有在動力與阻力的方向都與杠桿垂直時,小明的結論才是對的。如果動力和阻力的方向中有一個方向不垂直杠桿或兩個方向都不垂直杠桿時,小明的結論就是錯的。
正確的結論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㈣ 汽車加裝平衡桿有什麼作用
平衡桿的作用是在過彎時保持穩定性,另外也能提高車的剛性。高速過彎的時候車會有些扭曲,平衡桿就是相對保持車輛的剛性,防止過度變形扭曲,提高穩定性。
平衡桿的作用是當左右兩輪的水平高度不同時,為了防止造成桿身的扭轉,平衡桿會產生防傾阻力(Roll Resistance)抑制車身滾動。即:當左右兩邊的懸吊上下同步動作時平衡桿就不會發生作用,只有在左右兩邊懸吊因為路面起伏或轉向過彎造成的不同步動作時平衡桿才產生作用。
(4)杠桿與平衡桿擴展閱讀:
平衡桿的硬度是由製作的材質、桿身、桿徑、桿臂的長度以及和桿身所成的角度所決定。桿身的長度越長則硬度越軟,反之桿臂的長度越長卻會增加其硬度。受限於車寬所以桿身的長度幾乎不太能改變,但桿徑和桿臂的長度卻是比較容易調整。
一般來說平衡桿的材質都大同小異,所以要改變平衡桿的硬度都是由改變桿徑來達成。
此外由於杠桿原理的作用,改變懸吊臂與平衡桿臂的的連接點就可改變桿臂的力矩,而可調式平衡桿就是由這里著手。此外,把固定平衡桿的橡皮櫬墊換成硬的材質會有您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實際的測試中,使用一支直徑0.8英吋的平衡桿配上硬質的襯墊和使用直徑1.0英吋的平衡桿配上橡皮襯墊具有同的效果。
參考資料:網路-平衡桿
㈤ 求高手哪位知道直升機上面的那個平衡桿具體怎麼起作用急急急~比娶媳婦兒還急啊我只能這樣說~(下附圖
這是「直升機平衡桿」
平衡桿當然是用來保持平衡的,模型和真機最大的區別是模型太小,風對模型的影響相對較大,四級陣風對於真機沒啥影響,對模型簡直和12級差不多。
模型的平衡桿是加重的,通過它的高速旋轉產生慣性力,和重力疊加作用,使機翼保持水平狀態,這和陀螺儀的原理很相似,當機身小幅擺動時,旋翼由於平衡桿慣性的制約,會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從而保持水平。
如果是同軸雙槳這種本身就夠穩的機型可以不要平衡桿。
第一幅圖,顯然是直升機旋翼安裝位置,你這款直升機的平衡桿在主旋翼下方。
這是一款平衡桿在上方的!
㈥ 肘關節伸是平衡杠桿嗎教材上說這是一個平衡杠桿
您好,教材上說的沒錯,肘關節伸是平衡杠桿,因為肘關節伸時,弓三頭肌收縮發力,力點在肘關節後面,這就是一個平衡杠桿,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高空走鋼絲怎麼保持平衡
高空走鋼絲保持平衡需要藉助平衡桿,這是利用了杠桿原理。
人走鋼絲是不穩定平衡,手中的平衡桿是為了穩定整個人體重心可以隨時調整,保證人體的重力作用線落在鋼絲上。
從力學角度分析,任何物體要保持平衡,它的重力作用線(通過重心的豎直線)必須要通過支承面(物體與支承著它的物體的接觸面)。如果重力作用線不通過支承面,這個物體就會倒下來。
人在平地上站立不跌倒(即保持穩定平衡)的條件是:通過人的重心的重力作用線要在兩腳外緣所形成的支承面內。
人走路屬不穩平衡,走路時一隻腳前跨,身體前傾,從人的重心引下的重力作用線越出腳的底面范圍,於是人向前傾倒,但在這個跌倒動作還沒來得及實現之前,在空中的腳很快落到從重心引下的重力作用線前面的地面上,使作用線回到兩腳之間的面積以內,於是,失去的平衡得到恢復。
同樣道理,走鋼絲的人始終要使自己身體的重力作用線通過支承面,這支承面就是鋼絲。鋼絲很細,與人體的接觸面實在太小了,在鋼絲上行走時,隨著人的姿勢變化,人的重心要發生變化,重力作用線隨時都有可能偏離腳與鋼絲的接觸面,使人失去平衡而從鋼絲上跌下。
如果手握平衡桿,情況就會發生很大改觀,因為訓練有素的人就有足夠的時間調整手中的平衡桿,來調整自己的重心位置,使通過人體重心的重力作用線不至於越出腳與鋼絲的接觸面。
因此,走鋼絲者手中拿著長長的桿子,當重心偏移時可以靠調整桿子在身體兩側的長度來恢復平衡,這根桿子實際上起著「延長手臂」的作用。
尤其是當有風從側面吹來時,風向和風力時刻在變化,走鋼絲者很容易失去平衡,這時就更需要利用長桿子來調整重心,保持平衡。因此,走鋼絲者手拿一根長長的竿子或者執把花傘,都有助於身體保持平衡。
(7)杠桿與平衡桿擴展閱讀: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果想要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
幾乎每一台機器中都少不了杠桿,就是在人體中也有許許多多的杠桿在起作用。拿起一件東西,彎一下腰,甚至翹一下腳尖都是人體的杠桿在起作用。
㈧ 平衡桿兩端各放質量相同的物體,當一端被抬高時,最終能保持平衡嗎
謝謝提問
最後還是會保持平衡
因為原來平衡桿兩端的物體質量相等(嚴格來說所受重力相等),它兩產生的力矩(力矩這個物理量是有方向的)大小相等,但是方向相反,正好平衡。當我們抬高一端時(注意這個抬高對物體沒有速度影響),兩邊力矩的大小有所減小,因為在重力沒變的前提下,兩端到支點的垂直距離變短了,不過這個距離保持相等,所以最後兩邊的力矩仍是平衡的,即系統的合外力矩為零。又沒有初速度,故而仍保持平衡。
㈨ 杠桿的杠桿平衡條件
杠桿的平衡條件 :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
F1×L1=F2×L2變形式:
F1:F2=L2:L1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那麼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叫做支點
使杠桿轉動的力叫做動力,(施力的點叫動力作用點)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叫做阻力,(施力的點叫阻力用力點)
當動力和阻力對杠桿的轉動效果相互抵消時,杠桿將處於平衡狀態,這種狀態叫做杠桿平衡,但是杠桿平衡並不是力的平衡。
注意:在分析杠桿平衡問題時,不能僅僅以力的大小來判斷,一定要從基本知識考慮,做到解決問題有根有據,切忌憑主觀感覺來解題。
杠桿靜止不動或勻速轉動都叫做杠桿平衡。通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的直線叫做力的作用線
從支點O到動力F1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1叫做動力臂
從支點O到阻力F2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2叫做阻力臂
杠桿平衡的條件(文字表達式):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
F1×L1=F2×L2一根硬棒能成為杠桿,不僅要有力的作用,而且必須能繞某固定點轉動,缺少任何一個條件,硬棒就不能成為杠桿,例如酒瓶起子在沒有使用時,就不能稱為杠桿。
動力和阻力是相對的,不論是動力還是阻力,受力物體都是杠桿,作用於杠桿的物體都是施力物體
力臂的關鍵性概念:1:垂直距離,千萬不能理解為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長度。
2:力臂不一定在杠桿上。
力臂三要素:大括弧(或用|→←|表示)、字母、垂直符號 (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
(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
(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
(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
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又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欲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
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阿基米德曾講:「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找不到那麼長和堅固的杠桿,也找不到那個立足點和支點。所以撬動地球只是阿基米德的一個假想。
杠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滿足下列三個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杠桿:支點、施力點、受力點。其中公式這樣寫:支點到受力點距離(力矩) * 受力 = 支點到施力點距離(力臂)* 施力,這樣就是一個杠桿。杠桿也有省力杠桿跟費力的杠桿,兩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現不同。例如有一種用腳踩的打氣機,或是用手壓的榨汁機,就是省力杠桿(力臂 > 力矩);但是我們要壓下較大的距離,受力端只有較小的動作。另外有一種費力的杠桿。例如路邊的吊車,釣東西的鉤子在整個桿的尖端,尾端是支點、中間是油壓機 (力矩 > 力臂),這就是費力的杠桿,但費力換來的就是中間的施力點只要動小距離,尖端的掛勾就會移動相當大的距離。兩種杠桿都有用處,只是要用的地方要去評估是要省力或是省下動作范圍。另外有種東西叫做輪軸,也可以當作是一種杠桿的應用,不過表現尚可能有時要加上轉動的計算。
使用杠桿時,如果杠桿靜止不動或繞支點勻速轉動,那麼杠桿就處於平衡狀態。
動力臂×動力=阻力臂×阻力,即L1×F1=L2×F2,由此可以演變為F1/F2=L2/L1杠桿的平衡不僅與動力和阻力有關,還與力的作用點及力的作用方向有關。
假如動力臂為阻力臂的n倍,則動力大小為阻力的1/n大頭沉
動力臂越長越省力,阻力臂越長越費力.
省力杠桿費距離;費力杠桿省距離。
等臂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可以用它來稱量。例如:天平
許多情況下,杠桿是傾斜靜止的,這是因為杠桿受到幾個平衡力的作用。 杠桿是可以繞著支點旋轉的硬棒。當外力作用於杠桿內部任意位置時,杠桿的響應是其操作機制;假若外力的作用點是支點,則杠桿不會出現任何響應。
假設杠桿不會耗散或儲存能量,則杠桿的輸入功率必等於輸出功率。當杠桿繞著支點呈勻角速度旋轉運動時,離支點越遠,則移動速度越快,離支點越近,則移動速度越慢,由於功率等於作用力乘以速度,離支點越遠,則作用力越小,離支點越近,則作用力越大。
機械利益是阻力與動力之間的比率,或輸出力與輸入力之間的比率。假設動力臂 、阻力臂 分別為動力點、阻力點與支點之間的距離,動力 、阻力 分別作用於動力點、阻力點。則機械利益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