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深化供給側改革,鋼鐵怎麼做中國冶金報
這次兩會期間該報紙對於鋼鐵行業在供給側改革的途徑進行了多次報到,對於鋼鐵行業人大代表進行了多次專訪。下面是對太鋼李曉波代表的專訪,可以窺視行業的想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改善供給側結構是主攻方向。那麼,鋼鐵行業如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供給側結構,提高競爭力?」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李曉波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時,就此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化解過剩產能 著力解決結構性問題
「黨和政府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很大,力度也很大,效果非常顯著。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只要堅持不懈地推進化解過剩產能工作,鋼鐵行業既大又強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李曉波表示。
「鋼鐵行業的結構性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既有最好的鋼廠,也有落後的鋼廠;另一方面,中國鋼鐵盡管產能嚴重過剩,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品種不能滿足需求,需要進口。」李曉波指出。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李曉波認為要做好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要把過剩產能堅決淘汰掉。同時,要嚴格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在產能過剩行業不得再新增產能。「這是一個紅線,必須要堅守住。」他說。第二件事是堅決淘汰落後企業、「僵屍企業」,給優質企業騰出空間。
「脫虛向實」去杠桿 促使企業輕裝上陣
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要用改革的辦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積極穩妥去杠桿。
李曉波代表認為,多年以來,鋼鐵企業處於一個高速發展期,這個時期企業大都是靠自身積累或者舉債發展的。現在,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盈利能力不強,杠桿率普遍較高。
鋼鐵企業如何去杠桿?李曉波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負,讓市場主體有切身感受,並提出要促進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這些措施對於鋼鐵企業減稅降負將有很大幫助。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報告特別提到,金融機構要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防止脫實向虛。作為企業自身,要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盤活存量資產,多渠道融資,降低資金成本,降低企業負債率,提高盈利水平。」李曉波強調。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特別提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都要舍小利顧大義,使企業輕裝上陣,創造條件形成我國競爭新優勢。
關於用能成本,李曉波以電力成本為例指出,現在,我國發電企業發電機組利用效率低,電價還比較高。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優先保障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有效緩解棄水、棄風、棄光狀況。因此,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站在新能源發展的高度,科學配置能源資源,降低企業用能成本。
談到物流成本,李曉波認為,鐵路運輸仍然是最經濟、最安全、最環保的運輸方式之一。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一方面,鐵路部門要增加供給能力,保障運力,提升運能,滿足客戶需求。如果車皮總是很緊張,反過來增加公路運輸,結果是不可避免帶來超載超重、污染環境等問題,既不安全環保,也不經濟。另一方面,企業也要強化內部管理,提高凈載重,珍惜和用好鐵路資源。
「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李曉波指出。
創新驅動 補好轉型升級短板
在補短板方面,李曉波認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短板,但是企業共同的「短中之短」還是創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這一闡述抓住了關鍵和要害。」他說。
如何補上創新不足這個短板?李曉波認為,創新的著力點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要下功夫滿足現有消費需求,現在,許多鋼廠在品種、質量、成本、服務等很多方面還不能很好地滿足用鋼行業和下遊客戶的需求;二是要積極引領消費需求,要靠科技創新,把產學研用有效地協同起來,形成完整的創新鏈,為用鋼行業和下遊客戶設計和製造性價比最佳的材料,不斷推動鋼鐵材料的革命,推動消費升級。
「盡管我們有很多好的企業,我們是世界第一大產鋼國,但還不能說我們已經是鋼鐵強國,我們離鋼鐵強國還有一段距離,尤其體現在品種和質量上。」李曉波說。
中國鋼鐵業大部分品種產能嚴重過剩,多數品種不掙錢甚至虧損,而一些小眾品種的技術含量、利潤都很高。李曉波認為,鋼鐵行業結構優化升級,就是要讓同質化產品、常規產品的比例逐步降低,讓特色品種、優勢品種、高端品種的佔比不斷提高。
「要干別人干不好的、幹不了的,這才是創新的動力源泉。」李曉波強調。
「在數量時代,我們有點錢就去擴大規模。現在,我們要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加大投入。這些年來,太鋼在創新手段、創新平台和人才隊伍建設上捨得花錢,持續加大投入,推動了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顯著提升。我們將繼續做下去。」李曉波介紹說。2016年,太鋼成功研發圓珠筆筆尖鋼正是厚積薄發的結果:這些年來,太鋼發展當中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不盲目追求產能、規模的擴大,而是堅定不移地走精品路線,走把企業做強的路線。
「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這是政府工作報告發出的時代強音。太鋼現在的鋼鐵生產規模是1000萬噸,在中國這樣一個產鋼大國,從量上看顯然微不足道。但是,太鋼的1000萬噸鋼如果是國家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那就非常有意義、有價值。」說到此,李曉波顯得信心滿滿。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
中國冶金報
⑵ 如何理解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積極穩妥去杠桿
積極穩妥去杠桿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當前,杠桿率高企弱化了實體企業的投資能力,加大了債務違約風險,亟須多措並舉去杠桿,為產業轉型升級、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提供必要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應堅持市場化路徑,充分發揮經濟主體的能動性。
從短期看,應針對企業的債務結構分類施策,合理運用金融市場工具,逐步化解存量債務風險。一是支持適應市場發展並有持續經營能力、但暫時存在資金流轉困難的企業以債務轉移或置換等方式降低債務負擔。可由債務企業的關聯方或有意對負債企業進行重組的企業購買並承接債務;也可給予增信安排,通過發行長期公司債券置換短期債務。二是積極探索市場化、法治化的債轉股實施方案,推動企業債務重組。引入第三方評級機構,選擇有較好發展前景但面臨周期性、暫時性困難的企業,以及雖然債務負擔較重但運營正常的企業,以企業價值為核心,適時將部分債務轉化為優先股或普通股,並建立市場化退出機制。需要注意的是,應警惕惡意逃廢債現象。同時,加大僵屍企業出清力度,杜絕其搭債轉股便車。三是推進實體企業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金。以有穩定現金流、系統性風險較小的大中型企業為主,通過結構性融資安排將存量資產轉化為可交易對象,提高資金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合理匹配資產和負債期限,最大限度地發揮資產的效益和價值,以優化劣,分散風險。同時,進一步探索做市商制度,提高做市商的積極性和做市能力,增強資產證券化產品二級市場流動性。化解債務風險方式的選擇,應遵循市場規則,由債務雙方協商決定,切忌搞「拉郎配」。應依託資本市場的價格發現和價值回歸功能,由市場對證券化產品合理定價,防止在債務重組過程中出現虛抬資產價格和過度投機行為,並制定配套措施,防範可能出現的風險。
從中長期看,應逐漸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擴大直接融資所佔比重。一方面,在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的框架下,商業銀行應嚴格落實資本金管理制度,構建信用風險評估體系,通過風險權重調整、優化授信結構等方式提高抗風險能力。同時,嚴控影子銀行規模和表外業務風險,從源頭控制企業部門杠桿率。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推動債券市場發展。通過首次公開發行(IPO)、再融資、發行債券等途徑加速股權、債權資本形成,幫助企業優化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化解債務風險,引導社會資本向優質企業集中。同時,改革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監管框架,為各類經濟主體投融資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從根本上看,企業去杠桿要建立在宏觀經濟穩增長的基礎上。這就要求追加企業貸款或擴大赤字,但二者均有導致不良債務增加的隱患。因此,應保持穩增長和去杠桿的平衡,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企業經營環境,逐步優化企業債務結構,消除經濟泡沫化風險隱患。一方面,通過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有效的信用管理,清除資金向實體企業流動的障礙;以預期管理降低匯率波動等外部因素帶來的不確定性,為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拓展空間。另一方面,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企業去杠桿和優化全社會杠桿結構結合起來,優化債務在政府、企業和居民間的分布。同時,加快稅收制度改革,降低企業稅負;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企業活力,提高資本回報率。
⑶ 深度分析:推動供給側改革著力點在哪
推動供給側改革有六大著力點:
在中國經濟逐漸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如何才能通過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筆者認為,以下六個方面應成為下一階段推動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
第一,繼續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去杠桿、控風險、提效率,發揮對經濟增長的重大牽引作用。通過各項體制改革,減少政府直接干預,降低企業的顯性和隱性成本,激發微觀經濟活力,這是最艱巨的任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真正核心和關鍵。
首當其沖的,便是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加強事中和事後監管與服務。目前,特別需要的是地方政府的強力落實,認真清理並切實減輕企業目前承擔的各類不必要的非稅負擔,繼續落實和完善簡政放權的各類事項,營造良好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抓好中央所確定的重大改革措施的落實。
此外,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既能改善需求側管理,又能釋放供給側動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而達到刺激生產、改善供給的目的,具有很強的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意義
抓實抓好國有企業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經營管理效率、質量和效益,切實改變國有企業財政預算軟約束現狀,使國有企業能自負盈虧。同時,仍然要重視加快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力度鼓勵民企進入壟斷領域,落實負面清單制度,激發民間資本活力,提升資本回報率,通過制度變革促進自由競爭,提高社會資金形成和配置效率。對國企的改革還有另外一層重要含義:盡快清理大量佔有各類資源的「僵屍企業」,這將有助於從微觀層面實現去產能、降杠桿並最終提升盈利能力的目的。
財稅和金融領域的改革,同樣既能通過宏觀政策調控從需求側影響經濟發展,又能通過深化改革降低企業稅負和融資成本,實現在供給側發力。未來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應以推動稅制改革為突破口,逐漸降低間接稅的比重,建立和完善以居民財產、行為為課稅對象的直接稅稅制。並且,還要一改過去名義積極、實際保守的政策基調,採取更大力度的減稅,減輕企業的稅費負擔,堅決杜絕違法徵收「過頭稅」,真正體現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更加主動並且更有力度的取向。
針對我國金融市場長期存在的結構失衡、功能不全和「金融抑制」明顯等突出問題,需要全面推進金融改革,盡快解除金融抑制,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以便更好地發揮金融體系深度動員社會資本、提高儲蓄率的作用,從根本上增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能力。
考慮到淘汰落後產能、壓縮企業杠桿率、清理「僵屍企業」等結構調整的力度將不斷加大,過程仍將漫長,有可能造成國企員工下崗失業,需要進一步加強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其變動,不斷提高工資和養老、失業、工傷、醫療、低保等保障標准及其政策受益面,竭盡全力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
第二,給企業更大力度的減稅減負讓利,發揮稅收政策作為需求側政策和供給側改革連接點的作用。從經濟轉型需要和居民訴求來看,我國的宏觀稅負顯然偏高,仍有下調空間。在這一點上,企業和居民減稅呼聲高漲,但政府部門則強調困難壓力多。從理論上講,在經濟下行期,減稅是重要的逆周期調節工具。對企業,減稅能直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和資本的稅後報酬,刺激勞動和資本供給的增加,進而推動潛在的產出增長;對居民,減稅則有利於刺激消費,增加經濟活力;對政府,雖然短期內稅收有所減少,但根據「拉弗曲線」,減稅產生的供給效應將開辟新稅源、拓寬稅基,從長期看仍有助於政府稅收的增加。
因此,盡管目前實行全面減稅似乎條件並不完全具備,但針對居民個人、小微企業、成長性企業和新興企業的更大力度的減免稅,則是切實可行、迫在眉睫的。此外,還需進一步合並相關稅種,減少消費環節稅負,清理不合理收費,適度降低社保繳費率,真正為居民創業、為企業創新減稅、讓利、松綁、減負,以激發微觀經濟活力,
第三,更多運用市場化機制,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改善國內競爭環境。 淘汰清理過剩特別是落後的產能,對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它將有助於降低企業部門的杠桿率,提升資本使用效率,改善企業盈利;有助於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和轉型升級。為此,應將去產能與「十三五」規劃的制定很好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行業規劃、政策、標準的引導和約束作用。進一步嚴格市場准入管理,加強產業政策的調控和引導,從源頭上堵住落後產能。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還離不開做大增量、培育新興產業,應積極引導資源投向有發展前景的行業,推動增長方式向集約化轉型。從對外開放的角度看,可以藉助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擴大對外投資,拓展相關國際需求,深化國際產能合作,輸出國內具有比較優勢的產能。對於政府而言,轉變政府職能和政績考核導向,也有利於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和不當干預市場。
第四,調整和完善產業政策,做好鼓勵產業升級的加法,實現由特定激勵性產業政策向普惠性產業政策轉變。改進產業政策設計,有必要將目前傾斜發展特定部門的產業政策,如對新興產業實施的創新研究、環保節能的獎勵措施,逐步完善成為長期的、綜合性和普適性的創新與競爭激勵機制。
未來應注重強化市場環境建設,弱化具體產業發展的內容,避免引起未來一窩蜂投資而出現產能過剩。一方面,應著力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大規模技術改造投資,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進行深度融合,使更多中低端產業升級為中高端產業;另一方面,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分享經濟,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努力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進行深度融合,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助推實體經濟盡快實現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第五,加快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促進技術進步,真正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轉變。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靠廉價土地、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來支撐。如今,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強化,「人口紅利」逐漸衰退,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儲蓄率逐漸下降,原有的比較優勢已明顯削弱,原有的發展動力已明顯退化,再依靠簡單擴大勞動力和其他要素投入來驅動發展的路子已經行不通,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過加強創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綜合效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因此,未來應緊緊圍繞營造公平寬松的競爭環境、強化金融特別是資本市場的支持、建立市場利益導向機制、提供資金便利和稅費減免、激勵創新成果轉化、完善科研教育體系、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人才培養和流動、推動開放創新、加強統籌協調等多方面來轉變發展思路,將改革重點放在著力創造能夠從根本上激發全社會創新動力的體制環境上,營造創新的土壤,提高單位要素投入的產出,把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
第六,繼續釋放和創造人口新紅利,著重培育人力資本紅利。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經濟發展的源泉,人力資源現在是、未來也仍將是我國發展的最大優勢,人力資本更是決定中國未來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沒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持續供應,無論是消費、還是投資,在長期來看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末。
既要注重提高勞動力參與率,改善勞動力結構;又要強調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升人力資本。通過優化勞動力配置,彌補由於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生產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的趨勢。一是繼續調整生育政策,增加年輕人口的生育率、扭轉持續低生育率局面,這是著眼長遠又利在當下的刻不容緩的戰略性舉措。二是加快城鎮化步伐,改革戶籍制度,消除對勞動力合理流動的束縛,促進勞動力跨地域、跨部門流動。三是通過提升教育質量、加強培訓等措施,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提高勞動力素質,特別是要更加重視對活勞動的投入,激勵其開展創新。
⑷ 宏觀杠桿率上升勢頭明顯放緩帶來的積極意義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去杠桿
一系列政策在多個領域共同發力。市場化債轉股、處置僵屍企業、調整考核評價標准……多措並舉之下,截至今年6月末,中央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6%,較年初下降0.3個百分點。
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為去杠桿、防風險創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6月末,我國M2餘額177.02萬億元,同比增長8%,增速較上年同期低1.1個百分點。
一系列旨在遏制資金脫實向虛的強監管政策出台,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大幅萎縮,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等去杠桿重點領域的不規范融資減少。上半年房地產貸款增加3.54萬億元,占同期貸款比重較上年低1.9個百分點。
「隨著金融監管加強,影子銀行等導致杠桿率上升的狀況將有較大改變,對地方政府隱形債務的清理、整頓和規范力度也在加大,預計未來我國杠桿率將總體趨穩,並逐步有序降低。」劉世錦說。
風險可控 去杠桿深刻影響中國經濟金融
隨著去杠桿工作穩妥有序推進,風險防範的藩籬正在逐步築牢。
一度持續攀升的銀行業不良貸款出現企穩向好的態勢。5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9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9%,遠低於國際水平;貸款損失准備余額3.5萬億元,撥備覆蓋率183%,風險抵補能力充足。
資金脫實向虛勢頭得到遏制,截至5月末,銀行業在保持12%以上信貸增速的同時,總資產規模少增20多萬億元;同業理財在上年減少3.4萬億元的基礎上,繼續縮減1.2萬億元,已累計削減三分之二以上。
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金融機構,去杠桿,正對中國的經濟金融產生深刻影響:越來越多的資金從傳統產能過剩領域逐步退出,向高新技術產業等新動能聚集。
「我們對鋼鐵、水泥、煤炭等五大產能過剩行業融資余額較2013年末高峰時點下降近五成。與此同時,近兩年來對先進製造業貸款增長超過10%。」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有關負責人表示。
從全國情況看,6月末,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1%,比同期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高5個百分點。
「集中抽貸和蜂擁授信都容易產生信用風險,吸取前些年的教訓,雖然我們的資源在往新興產業方面轉,但也不能一哄而上。」一家城商行行長助理表示。
去杠桿,也正在潛移默化影響企業的發展理念。
「國家去杠桿的決心和力度很大,不會是一陣風,企業應適應形勢,先把自己的『泡沫』擠掉。」人福醫葯融資主管李陽帆告訴記者,今年公司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做資產剝離,把精力聚焦在發展醫葯主業上,出售資產帶來的收益改善了公司的資產結構和現金流,公司發展更有底氣了。
根源治理 牢牢守住風險底線
盡管已初見成效,但去杠桿不能畢其功於一役,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和難點,需要通過有力但有序的措施,使宏觀杠桿率逐步回落到合理水平。
去杠桿,國有企業是重中之重。但高杠桿的國企集中在鋼鐵、煤炭、電力等行業,去杠桿與去產能、補短板等任務相交織,情況復雜。
「市場化債轉股和兼並重組應成為重點攻堅方向。目前已有部分企業陸續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未來應擴大到更多負債率較高、產品有市場、有競爭能力的企業。」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學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去杠桿,要發揮企業自身的積極性。「如果企業自身不走出過度擴張、過度負債的傳統路子,不主動聚焦核心業務,那麼去杠桿就成為金融企業的獨角戲,成效不會明顯。」一名銀行業人士表示。
高杠桿的形成,與我國的金融、財稅和國企等體制機制緊密相關。去杠桿要堅持著眼長遠、深化改革,強化根源治理。
在金融領域,要豐富金融市場體系,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在財稅領域,明確地方政府財權事權;在國企領域,要深化國企改革優化資本結構……從根源上去杠桿、防風險,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去杠桿從本質上來說是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經濟金融生態,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董希淼表示。
守住底線,才有底氣。只要我們直面挑戰,主動作為,就一定能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為經濟行穩致遠保駕護航。
來自新華網
⑸ 深化改革增強什麼的韌性
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副司長王益烜指出,2017年,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不斷深化,能源清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1.7個百分點。不過,在當前及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煤炭將依舊是中國的主體能源。因此,推動煤炭產業健康發展,依然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重要舉措之一。但長期以來,煤炭產業改革相對滯後,對政策依賴度過強,抗市場周期波動和抗風險能力不強。
要從根本上增強煤炭產業韌性,必須在不斷完善現行體制機制的前提下,大膽開拓創新發展模式、盈利模式、動力模式。要利用煤炭產業發展穩中向好、盈利狀況有所改善的機會,著力償還債務,優先考慮補足安全、社保、環保、科技研發、拖欠工資等;優勢企業還要抓住盈利水平提升的有利時機,適時適度開展兼並重組,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業關聯度,以進一步增強煤炭產業韌性。
⑹ 積極穩妥去杠桿對應的哲理
積極穩妥去杠桿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當前,杠桿率高企弱化了實體企業的投資能力,加大了債務違約風險,亟須多措並舉去杠桿,為產業轉型升級、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提供必要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應堅持市場化路徑,充分發揮經濟主體的能動性。
從短期看,應針對企業的債務結構分類施策,合理運用金融市場工具,逐步化解存量債務風險。一是支持適應市場發展並有持續經營能力、但暫時存在資金流轉困難的企業以債務轉移或置換等方式降低債務負擔。可由債務企業的關聯方或有意對負債企業進行重組的企業購買並承接債務;也可給予增信安排,通過發行長期公司債券置換短期債務。二是積極探索市場化、法治化的債轉股實施方案,推動企業債務重組。引入第三方評級機構,選擇有較好發展前景但面臨周期性、暫時性困難的企業,以及雖然債務負擔較重但運營正常的企業,以企業價值為核心,適時將部分債務轉化為優先股或普通股,並建立市場化退出機制。需要注意的是,應警惕惡意逃廢債現象。同時,加大僵屍企業出清力度,杜絕其搭債轉股便車。三是推進實體企業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金。以有穩定現金流、系統性風險較小的大中型企業為主,通過結構性融資安排將存量資產轉化為可交易對象,提高資金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合理匹配資產和負債期限,最大限度地發揮資產的效益和價值,以優化劣,分散風險。同時,進一步探索做市商制度,提高做市商的積極性和做市能力,增強資產證券化產品二級市場流動性。化解債務風險方式的選擇,應遵循市場規則,由債務雙方協商決定,切忌搞「拉郎配」。應依託資本市場的價格發現和價值回歸功能,由市場對證券化產品合理定價,防止在債務重組過程中出現虛抬資產價格和過度投機行為,並制定配套措施,防範可能出現的風險。
從中長期看,應逐漸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擴大直接融資所佔比重。一方面,在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的框架下,商業銀行應嚴格落實資本金管理制度,構建信用風險評估體系,通過風險權重調整、優化授信結構等方式提高抗風險能力。同時,嚴控影子銀行規模和表外業務風險,從源頭控制企業部門杠桿率。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推動債券市場發展。通過首次公開發行(IPO)、再融資、發行債券等途徑加速股權、債權資本形成,幫助企業優化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化解債務風險,引導社會資本向優質企業集中。同時,改革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監管框架,為各類經濟主體投融資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