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21世紀日元匯率

21世紀日元匯率

發布時間:2022-04-18 01:01:50

㈠ 有人預測未來會出現的全球統一的單一的貨幣制度,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請詳細解釋一下

全世界任何地方的銀行都要黃金。將來是否能夠製作金幣,並且把金幣當作全球統一的交易工具呢?

請看下面的文章,如果舉一反三,再不斷努力,我看最後,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等全球統一的單一的貨幣制度可能會出現,但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

全球貨幣制度的歷史變遷與亞洲區域貨幣整合前景2007-08-03 20:41
國際貨幣制度變遷的百年歷史也是人類對以貨幣表示的信用秩序選擇的歷史。經過了各種形式的金本位制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以及牙買加體系後,國際貨幣制度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在全球金融一體化的背景下,又出現了區域匯率協調安排和貨幣區域化趨勢。歐盟區內歐元的成功啟動和中北美區的貨幣合作以及拉美國家的"美元化"是這種趨勢的具體表現。2030年,世界將形成兩個主要的貨幣區--歐洲貨幣區和美洲貨幣區。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一極,亞洲(註:這里所指亞洲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十個國家和地區。)各國(或地區)有必要加強本地區內的金融協調與合作,亞洲區域貨幣面臨著重新整合的必要與趨勢。本文認為:亞洲地區經濟金融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主要國家和地區的主要經濟指標也已逐漸趨同,但貨幣合作的基礎仍較為薄弱,還不完全滿足最優貨幣區的標准。亞洲區域貨幣未來整合的趨勢是單一貨幣亞元,但這一演進的過程是逐步、漸進的。其演進可分三個層次:一是建立區域內的金融合作組織;二是建立亞洲匯率機制;三是最終過渡到亞洲單一貨幣區。亞洲貨幣聯盟和亞元的建立雖困難重重,但仍值得期待。

一、全球貨幣制度的歷史變遷

貨幣制度,也即貨幣體系是支配各國貨幣關系的一系列共同標准、國際協議、規章制度、組織機制和由此產生的協調機制的總稱。縱觀國際貨幣體系的百年變遷,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1870-1914年是金本位的"黃金時期",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流通、自由兌換,在各國之間可以自由轉移,從而保證了金幣內、外幣值的穩定。"黃金輸送點"規則也使得國際金本位制具有自由調節國際收支的機制,從而保證了各國貨幣之間匯率的穩定。因而,在此期間,全球經濟貿易迅速發展,國際貨幣秩序和匯率較長時期保持穩定。但是,國際金本位制運行到20世紀初仍不可避免地面臨瓦解的境地,這主要是由於黃金生產與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國只能增加流通中的紙幣,這為它的瓦解創造了物質條件。其次,缺乏嚴格的國際監管機制,盈餘國傾向於將盈餘凍結以獲得更多利潤,這樣,紙幣與黃金的自由兌換便難以維持。另外,黃金充當貨幣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資源。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指出:"如果再用黃金作為世界貨幣,人類的命運就取決於金礦主的利潤,人類就要做金礦的奴隸,就要做金礦主的奴隸。"

2.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參戰國實行黃金禁運和紙幣停止兌換黃金,金本位制崩潰。戰爭結束後,人們重建了金本位制度。除了美國實行金本位制度外,英法等國家實行金塊本位制,其它大多數國家實行金匯兌本位制。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經歷了金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並存階段及金本位制的瓦解階段。金匯兌本位是一種"虛金本位",使得本國對外貿易和財政金融受到金本位制國家的控制和影響,是一種附庸貨幣制度。1925年、1933年英、美先後放棄了金本位制,資本主義各國組成相對獨立的貨幣集團,各貨幣集團為了自身的利益加強外匯管制,對世界經濟和貿易產生了巨大的破壞作用。這一期間不存在統一的貨幣制度,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3.1944年7月,在美國布富頓森林召開了有44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簽訂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布雷頓森林協議》,規定了關於匯率安排和對成員國國際收支調節機制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是一種"可兌換黃金的美元本位",但又與金本位完全不同,因為金本位與國內貨幣供應聯系起來,這會引起貨幣緊縮、失業和蕭條,現在這種聯系割斷了,逆差國可以得到基金組織的幫助而不必在國內實行貨幣緊縮。但這種體系的建立是英美貨幣主導權之爭的結果,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國家貨幣以固定匯率與美元掛鉤,實質上使美國幾乎獨佔了貨幣金融領域的游戲規則。更為重要的是,布雷頓森林體系隱含著深刻的內在矛盾,即"特里芬兩難";若美國國際收支保持順差,則國際金融市場美元短缺,勢必影響全球經濟的正常發展;若美國國際收支持續逆差,雖可滿足國際間對美元作為支付手段和儲備手段的增長性需求,但逆差的擴大意味著美元的泛濫,國際間對美元信心的下降乃至瓦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必將動搖。20世紀60年代,美國爆發了美元危機,並宣布放棄維持黃金和美元的比值的義務,其它國家紛紛宣布不再繼續履行貨幣平價的義務,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布雷頓森林體系實質上是國際貨幣制度的一種"霸權合作",一切外圍國家必須服從和維持美元,各國不能靈活運用匯率作為調節國際收支的工具,只能被動地在市場上輸出入美元來抵消或平抑美元的過剩或供給的不足。當其它國家越來越不能從這樣的制度安排中獲益時,體系性崩潰就無可抑制地爆發了。

4.1976年的"牙買加協定"和"IMF章程第二次修正案"宣布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終結,也是後布雷森林體系的起點,其主要特點在於:一是貨幣的大量黃金化為既定事實,美元成為未制度化的主要本位貨幣;二是全球固定匯率制度的崩潰,匯率調節更多地依賴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三是大國之間缺乏制度化的貨幣合作,實際上是一種國際放任自由制度。

這種既無本位及其適度增長約束,也無國際收支協調機制的體系,通常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這一時期,世界性通貨膨脹開始蔓延,各種區域性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因此,歐盟開始了向貨幣聯盟邁進的初步嘗試,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選擇了釘住單一貨幣或貨幣籃子,絕少任由匯率自由浮動。"無體系"的體系對國際收支和清償力的適度增長兩個核心問題不能給出較好的解決方案。它過分強調匯率的單邊自主以及協調機制的非制度化,使協調變為逆效。同時,由於缺乏制度化的監督機制,各國在貨幣供給、財政政策等方面不能形成概括性的協同制約協議,造成了清償力不能適度增長的軟弱性。

5.全球化中的貨幣聯盟時期。20世紀80年代後期,國際貨幣體系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徵:一是經濟、金融一體化背景下,世界上出現了一股貨幣集團化的潮流,產生了不少區域性貨幣組織,如西非貨幣聯盟、中非貨幣聯盟和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等。但這些貨幣集團尚處於一體化程度較低的發展階段,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不大。歐盟的建立及歐元的成功啟動則將貨幣一體化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二是美國經濟保持了長周期的景氣,北美的南美洲部分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區域美元",即美元化現象。三是區域性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各國都在尋求組建區域性貨幣聯盟的有效途徑,以維繫世界金融的穩定。據估計,到2030年,世界將出現兩個主要貨幣區--歐洲貨幣區和美洲貨幣區。
二、亞洲區域貨幣合作是全球區域性貨幣一體化的必然要求

從外因來看,區域性貨幣一體化將成為新的潮流,亞洲不可能一直孤立於潮流之外。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形勢下,為避免金融動盪,最有可能出現的是區域性貨幣聯盟,區域性貨幣一體化將形成新的潮流。隨著歐元影響力的擴大,可能會形成一個以歐洲貨幣聯盟為中心,包括歐盟其它成員、中東歐法朗區、地中海以及洛美協定國家的歐元集團。新的世界貨幣體系中出現歐元與美元"二元化"現象,這使得亞洲各國(地區)產生了危機感,若不加強本地區的貨幣合作將被置於十分不利的境地。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經濟聯系十分密切的亞洲國家更深刻地認識到,弱小經濟體的貨幣難以獨自抵擋國際游資的沖擊,要想同國際游資的沖擊相抗衡,本地區貨幣不再作為某大國貨幣的附庸品,亞洲國家必然加強地區內的金融協調與合作,創立一個穩定的亞洲統一貨幣,從而穩定亞洲金融市場,促進亞洲經濟健康發展。

從匯率制度來看,地分依賴美元的匯率安排威脅到了亞洲經濟的穩定發展。亞洲大部分國家實行的是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如港元、泰銖等。當大量國際游資對亞洲進行沖擊時,亞洲國家貨幣對美元被迫大幅貶值,幣值的突然下降帶來了地區內的經濟恐慌,股價巨幅下跌使經濟發展遭到嚴重的打擊。要消除與美元掛鉤的匯率風險、降低經濟交往的不確定性,唯一途徑就是消除美元的影響,從過於依賴美元的匯率中解脫出來,創立亞洲統一貨幣。

從貨幣合作的成本和收益來看,區域內的貨幣合作和單一貨幣的實施會使成員國之間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還可以進一步穩定匯率,徹底消除匯率波動的風險,從而擴大區域內貿易和投資的規模,促進經濟的發展。貨幣合作的主要成本在於成員喪失了各自貨幣政策的主權,但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這一成本會變得相對較小。

三、亞洲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與貨幣合作的可行性

1997年,日本提出了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的設想,並承諾為這一基礎提供了1000億美元的資金。2000年5月6日到8日,亞洲開發銀行年會和中日韓及東盟共13國財長會議在泰國清遼召開,標志著亞洲貨幣合作已開始走向務實的階段。但這些設想能否實現主要應考慮亞洲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以及實行單一貨幣的最優貨幣區標準是否已經具備。

(一)從區域經濟一體化角度看,亞洲各國經濟互補性強,區域內貿易投資發達,各國間有較強的依存度。東亞地區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勻,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中國大陸和"亞洲四小虎"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而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自然資源較缺乏。因此,由於各國進出口產品和資源互補性強,使得東亞各國和地區間的貿易和投資往來非常發達。從東亞地區的進出口貿易額來看,其相互依存關系十分緊密(如表1)。

表1 東亞各國和地區的相互依存關系

單位:億美元

輸出國(地區)輸入國(地區) 日本 亞 洲 亞 洲 中國大陸

"四小龍" "四小虎"

日 本 - 779.3 311.8 161.8

亞洲"四小龍" 315.8 392.6 291.2 319.8

亞洲"四小虎" 234.2 307.5 52.6 31.5

中國大陸 110.1 419.3 24.3 -

資料來源:林華生著《亞洲四級經濟》,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P11.

同時,亞洲地區內的投資合作往來也逐漸增多。亞洲經濟發展持有的"雁型"模式為地區的經濟合作與技術交流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隨著東亞各國經濟的復甦,東亞新興工業區逐漸成為東亞國家的最大投資者。1998年日本對亞洲直接投資總額增加到8.357億日元,佔全球的16%;截至2000年5月底,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投資金額超過6233億美元,其中的前5名除美國外,其餘全部是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區域內長久的貿易合作及發達的貿易投資,表明亞洲經濟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亞洲經濟正逐步走向"自立",這為進行貨幣合作,組建貨幣聯盟,建立單一貨幣帶來了充分的可行性。

(二)從最優貨幣區理論看,具有下列特徵的國家適合組成貨幣合作區:經濟開放度較高、勞動力和資本流動性較強,工資價格具有充分彈性,貨幣政策目標相似等等。

1.對外經濟開放度

伴隨經濟一體化的是投融資活動的一體化,因此,衡量一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應僅僅以對外貿易佔GDP的比重來衡量,而應考慮綜合開放程度,以體現一國貿易、投資、金融三方面與世界經濟融合的程度。東亞地區的綜合開放度是很高的,但國別差異較大,中國香港和新加坡是地區性的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對外開放度很高;而中國、日本、韓國綜合開放度指標較低。就平均水平而言,東亞地區的開放度要高於西歐地區,說明以出口為主導的亞洲"四小"及東盟各國基本屬於開放經濟,對匯率波動十分敏感,因此迫切需要穩定匯率,進行貨幣合作。

2.工資價格彈性

東亞地區三個方面的特徵使工資和價格具有較大的彈性。第一,東西地區是具有較高增長速度的發展中地區,一些國家的工業化剛剛完成。而另外一些國家則正處於工業化的過程中。工業化的過程伴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大批量轉移,這種轉移在滿足了工業化過程中對城市勞動力的巨大需求的同時,保證了勞動力市場的充分彈性。第二,東亞國家和地區一般都不制訂最低工資法、就業保障法等法規,使工資基本由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勞動力市場不發生扭曲。第三,亞洲國家工會的力量與歐美國家相比比較弱小,談判能力低;失業保險制度也不健全,導致工資剛性不強。工資是構成企業成本的最重要部分,工資的較高彈性保障了產品價格的較高彈性。

3.要素市場的靈活性

要素市場越靈活,資本及勞動力的流動性越高,成員國財政轉移的程度越大,這些國家越有可能組成最優貨幣區。亞洲各國和地區目前限制勞動力流動的因素很多,包括語言障礙、法律障礙、文化障礙、政治障礙等等,這都使東亞整個地區勞動力的流動程度很低。

資本的流動性可以用金融深化的程度來反映,因為金融深化是資本充分流動的特質基礎。金融深化的程度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核,一是政府對金融的管製程度,如利率管制、外匯管制、資本流動管理、金融業准入管制等等,一是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如金融機制的數量、金融工具的豐富程度,國際金融設施等等。

亞洲各國(地區)金融發展的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由中國香港、新加坡組成,該類國家和地區金融深化的程度較高,是地區性的金融中心,基本不存在資本流動的障礙。第二類由中國台灣、馬來西亞、泰國和日本組成,該類國家和地區正處於金融深化的過程中,政府對金融的管制已大大放鬆,金融市場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第三類由中國、韓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組成,這類國家金融自由化起步較晚,目前還存在較多的政府對金融的管制,資本流動的政策和市場障礙都很大。由於亞洲區域的大國--中國、韓國、日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資本流動存在一定的障礙,致使整個亞洲區域的流動性不高。

4.經濟發展水平和一致性。

東亞地區在金融危機之後GDP逐年增長但有一定差異;失業率均在30%-6%,消費者物價指數均在較上的幅度內波動;基本利率除了菲律賓和印尼外,其它國家的利率水平較為接近;外債佔GDP的比率除菲律賓、泰國、印尼外,其餘均在歐盟國家所制訂的60%以下;匯率波動幅度也不大。這些充分說明東亞十國和地區的主要經濟指標已漸趨同,經濟發展水平正趨於一致,這在走向統一貨幣的道路上已邁出了非常關鍵的一步。
5.政策目標的相似性

政策目標相似性越高,在對付經濟沖擊時貨幣合作各國政策協調越容易,貨幣合作越容易成功。衡量各國政策目標是否一致的一個重要指標是通貨膨脹率。對1992-1998年東亞國家(地區)的消費價格指數進行比較發現低通貨膨脹率組包括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及中國台灣;高通貨膨脹率組包括印度尼西亞、中國、菲律賓。各國通貨膨脹率的標准差為5.2%,大於1970-1980年西歐9國通貨膨脹率的標准差。東亞國家在通貨膨脹率方面的明顯差異,為建立統一貨幣區後的政策協調帶來了一定困難。
綜合以上幾個方面,亞洲地區的一體化程度正不斷提高,但在生產要素流動性以及政策目標一致性等方面還不完全滿足最優貨幣區理論,因此,目前的亞洲地區距離統一貨幣--亞元的建立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也還不具備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有制度保障、以匯率目標區為主體的、如同歐洲貨幣體系的貨幣合作機制的條件。確切地說,目前處於貨幣合作的前期准備工作階段。這個時期主要有以下特徵:

第一,雙邊性。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雖有所提高,但仍處於一個中級階段,貨幣一體化還沒有提到日程上來,一些經濟貿易聯系密切,經濟一體化進展較為順利的國家之間產生了在貨幣一體化方面進一步行動的意願和可能性,但是整個區域內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存在差異,貨幣合作便經常在兩國或三國之間進行,以兩國或幾國簽訂協議的形式存在。

第二,還沒有涉及匯率穩定的嚴格的框架協議,只是進行匯率穩定的嘗試性合作,如建立雙邊或多邊的政府貨幣互換協議,緊急時刻貨幣援助的協議,共同干預市場匯率的行動等等,還沒有形成匯率目標區計劃。

第三,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還沒有進入高級階段,貿易投資內部關聯度還沒有達到一個較高階段,距離最優貨幣區的條件還存在距離。
四、21世紀亞洲區域貨幣合作的未來前景

全球化背景下,作為貨幣體系基礎架構的貨幣聯盟演進路徑具有多種可能性,目前至少有單一貨幣聯盟、多重貨幣聯盟以及主導貨幣區域化三種形式。未來亞元屬第二種演進路徑,即多種貨幣聯盟,其演進大體上可以分三個層次:

一是建立區域內的危機解救機構。如亞洲貨幣基金組織AMF(Asian Monetary Fund)。就目前亞洲區域現狀來看,正是處於這一層次。AMF的建立可以借鑒IMF的成功經驗,綜合亞洲金融結構的特點來進行設計。AMF的基本框架應該先易後難,經過有關國家、地區充分協商和討論後實施。鑒於東亞國家、地區經濟聯系相對密切、經濟差異較小、可以首先在"東盟"范圍內醞釀和實施,其它條件成熟的亞洲國家、地區可以隨後逐步加入。作為區域性的金融市場的研究中心,AMF應發揮以下幾方面功能:第一,對各成員國進行常規性監測,提出分析報告以及金融監管和政策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第二,研究制定成員國行為標准和規則,提高各成員在金融運作方面的透明度和監管有效性。第三,建立融資機制,分散和化解區域金融風險,穩定金融市場。第四,發揮最後貨款人作用,對陷入金融危機和經濟困難的成員提供及時的緊急援助,以穩定其金融局勢,避免出現全面的社會經濟危機,防止引發區域性金融危機和經濟動盪,緩解金融全球化的系統風險。

二是建立起類似的歐洲匯率機制ERM的亞洲匯率聯動機制AERM(Asi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在這一層次的初始階段,由於亞洲還難以擺脫美國經濟的依賴和影響。各國匯率制度基本上都是釘住美元,與平均匯率聯動,因此,在這個層次上可以使用美元作為外部名義駐錨實施AERM,即與美國經濟貿易往來密切的國家用美元取代本國貨幣的流通,並根據本國貨幣與美國的匯率來確定與各成員國之間的匯率,各國有責任和義務將匯率維持在特定的匯率目標區內。隨著亞洲區域經濟一體程度的不斷提高,亞洲經濟逐步走向獨立,對美國依賴將不斷減少,這時各國可以根據其在區域內貿易比重和經濟實力狀況選擇一籃子貨幣,實行釘住一籃子貨幣,對外則統一浮動的固定匯率制度(Mackinon,2001)。在這一層次上的匯率合作機制可以從兩國或多國開始,逐步擴展到次區域和全亞洲區域。

三是最終過渡到亞洲單一貨幣區ACA(Asian Currency Area)。實證分析表明由於各成員國之間缺乏內在的約束機制,因此,匯率合作機制很難維持,亞洲匯率聯動機制須向ACA演進。關於亞洲單一貨幣區的構建,又可以分為三種:

1.以日元為核心建立亞洲單一貨幣區。日本的經濟規模居全球第二,其通脹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日元也是區域內最國際化的貨幣。近年來,日本與東亞各國的經濟關系越來越密切,在某些國家,其重要性已經超過了美國。但是,日本的某些缺陷使日元難以擔當中心貨幣的角色。日元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中的比重較低,並且與美國相比,還缺乏一個成熟的、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國內金融市場,因此日元在國際金融交易中的地位更低。此外,日元匯率波動頻繁,是發達國家中最不穩定的貨幣之一。近年來,日本國內資金嚴重過剩,存貸款利率持續超低,日元大幅貶值,國內經濟發展極不穩定。一些亞洲國家也難以忘卻日本推行"大東亞共榮圈"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因此,日元要成亞洲區域的支柱貨幣面臨經濟和政治上的雙重障礙。

2.以人民幣為核心建立亞洲單一貨幣區。中國是亞洲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其整體經濟規模和巨大的國內市場使中國在東亞乃至全世界都有相當的影響力和發言權。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中國始終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政策抉擇,使人民幣在穩定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也為中國贏得了國際信譽。但是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還難以勝任中心貨幣的角色。如目前人均GDP仍處於較低水平;雖然已接受IMF第八條款,資本項目管制仍很嚴格,中國落後的及嚴格管制的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也使人民幣很難在短期內成為國際貨幣,人民幣的國際化仍需時日。

3.模仿歐元創立亞洲單一貨幣區。即區域內幾國共同創立內部駐錨,從記帳單位貨幣開始,最終過渡到單一的可流通貨幣。由於日本GDP占東亞地區的2/3,其實質和以日元為核心創立亞洲單一貨幣是如出一轍。

歐洲貨幣聯盟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貨幣聯盟要有一個政治聯盟為後盾。與歐洲相比,未來亞元的建立其困難可能主要在政治方面。長期以來東亞各國和地區一直存有分歧,如領土糾紛、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價值觀的差異等,因此他們更多的是把彼此視作競爭對手而不是潛在的合作夥伴。其次,單一貨幣和亞元的建立需要各國讓渡一部分經濟政策的自主權,服從一種共同的貨幣政策。然而,東亞國家並沒有顯示出願意放棄部分貨幣政策的自主權以換取貨幣合作成功的決心。因此,如何在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加強亞洲各國政治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是建立亞洲區域貨幣聯盟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展望亞洲區域貨幣合作的未來前景,雖然目前建立亞洲單一貨幣--亞元存在諸多障礙和困難,但如果亞洲各國能相互信任,互助合作,亞洲經濟能夠相對平穩發展,亞洲區域貨幣整合仍有巨大的空間。

㈡ 國際匯率制度演變有哪幾個階段

搜索幾個詞:金本位,金匯兌本位,布雷頓森林體系,能夠解決你的問題。

㈢ 關於匯率和人民幣升值的關系,下面是網上看到的一段新聞,美國的這個政策和人民幣升值有啥必然聯系

人民幣升值
第一部分

現在很多國人都很關心人民幣升值這個話題,但又不了解美國迫使人民幣升值的真正意圖何在,現在鄙人就此淺薄的發表一下我的個人看法!
相信大家對80年代的「日本經濟衰退」和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及「香港的香港金融保衛戰」吧!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國際投機集團「美國索羅斯財團」搞的,但是,你就沒有想過它背後難道就沒有美國政府的支持了嗎?下面,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事件的前因後果你就會明白了。
從1980開始的,特別在1990年和1995年,第一名的美國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間的GDP差距是多少?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一半!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其它國家和美國的經濟差距縮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歡呼:只要超過美國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復「正常國家」了!美國人沒有吭聲。
按理說,日本還是美國的盟國,其經濟也是美國扶持起來的,美國也沒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戰時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國也不可能對盟國日本使用「顛覆性煽動」,眼看著美國是阻擋不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國都在興奮的期待著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那個「歷史性時刻」!
日本企業更加瘋狂,美國經濟的象徵——洛克菲勒廣場被日本人買下了!美國的精神象徵——好萊塢被日本人買了!美國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國人民的榮耀感在急劇下滑,民間開始蔓延仇日情緒。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國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發生了,1985年美國拉攏其它五國(7國集團)逼迫日本簽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實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過度」干預外匯市場。
日本當時手頭有充足的美元外匯儲備,如果日本央行干預,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勢的太監。美國駐軍、政治滲透、連憲法都是美國人幫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簽廣場協議都不可能。
日本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至1988年初.美國要求日元升值。根據協議推高日元,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協議前的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時的1美元兌160日元。
由於美國里根政府堅持認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過口頭干預等形式繼續推高日元。這樣,到1988年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正好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匯率上升了一倍。
美國人滿足了嗎?沒有。接著看下去,從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當時柯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當時的日元匯率大致在1美元兌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據美國政府的誘導目標,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100日元。
以後,由於柯林頓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系採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匯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第二部分

日元升值的後果是什麼?洛克菲勒廣場重新回到了美國人手中,通用汽車在這個廣場的一賣一買中凈賺4億美元!日資在艱難度日中大規模虧本退出美國。美國人民勝利了!成功的擊退了日本的經濟進攻!
我們可以從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後,日本和美國的GDP之比重新拉開了距離,而且越來越大!
可能有些網友還是沒有明白,日元升值怎麼啦?跟我們的談論有什麼關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國對日本的一次經濟阻擊戰!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發展財富大轉移到了美國去了。
下面我給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假設我是美國財團,我當然知道1985會發生什麼,假設我在1983年吧,我用100億美元兌換成24000億日元,進入日本市場,購買日本股票和房地產,日本經濟的蓬勃導致股市和房地產發瘋一樣的上漲,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日元開始升值,到1988年初,股市和房地產假設我已經賺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設了),那就是48000億日元。
這時,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在一年中拋售完,然後兌換回美元,那麼,就是400億美元!在5年時間中,我凈賺300億美元!(還是最低假設)。
那麼日本呢?突然離開的巨額外資就導致了日本經濟的崩潰!經濟學用詞叫「泡沫經濟破滅」。這就是日本常說的:「失去的十年」。
而我連本帶利的400億美元回到美國,你想一想,美國經濟能不旺盛嗎?!!日本「失去的十年」,卻正是美國「興旺的十年」!看看我的上表就知道了。
我只是美國財團中的一個,其它財團呢?嘿嘿,而且我的假設還只是到1988年,如果是到1995年,日元升值到1:79,你我能想像美國在這場經濟戰爭的勝利中,到底從日本颳走了多少財富?
美國賺夠了,日元現在又重新回到了1:140的位置上,美元的堅挺依然和30年前一樣!美元暫時性的貶值,並沒有損害到美元的國際地位。這場美日的經濟戰爭,以美國完勝而告終!!
美國人玩上癮了。1998年,同樣的手法在東南亞四小龍四小虎身上又來了一次,這就是亞洲金融風暴!
唯一不同的,這次不需要廣場協議了。因為亞洲這些小虎小龍的外匯儲備們直接阻擊就可以大獲全勝!
但是,還是沒有戰勝財大氣粗、軍事強盛、奉行霸權主義的美國,結局大家也看到了,東南亞貨幣在先升後跌中,經濟發展的成果被美國搶掠一空!!
唯一市場硬挺住了索羅斯的進攻而沒有經濟崩潰的就只有回歸後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幾十年的發展果實。
當時索羅斯發動世界輿論(包括香港輿論),大肆攻擊香港政府(中國政府)「行政干預市場」,違反市場經濟規則、沒有民主自由,要是當時中國屈服於世界的輿論壓力而不運用「宏觀調控」進行入市干預。
那將釀成大禍,又不知道要有多少國人向當年的日本那樣因破產而跳樓自殺了!
當時的曾蔭權後來說過:「決定政府入市干預的前一晚,我坐在床頭哭了,不是為我自己,而是怕這個決定如果錯誤了,害了香港,我怎麼向中央政府向市民們交代。」
大家現在知道為什麼美國一再要求他國「新聞自由」、「市場經濟」、「民主人權」是建立在自己利益的基礎上了吧,知道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的正確性和優勢所在了吧。
美國停手了嗎?沒有,因為我過綜合勢力的增長國力的增強威脅到了美國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第一」的權威,近來「中國公開支持因兒子丑聞陷入困境的安南,指責美國故意借題發揮進行人生攻擊。」就是最好的證明。
所以美國心裡就不痛快了,就要整人了,現在強迫人民幣升值就是消弱中國的第一步,各位明白了嗎?知道為什麼中央政府突然狂力打壓上海和北京的房地產市場?知道為什麼中國股市那麼慘了嗎?
央行行長周小川在3月還是4月曾說了一件事情:「有一個40億美元的外資在上海炒房地產,已經退出中國了這樣的外資,不要也罷!」明白了嗎?中國股市是一個弱勢股市,很容易被美國財團利用。
中央不可能放鬆對股市的控制,否則中國經濟將會在外資的沖擊中崩潰!前段時間,也就是今年的12月初又有一個240億美元的外資財團撤離中國上海。
現在,大家對國家的宏觀調控的優勢有所理解了吧,知道了國家出台那麼多針對房地產的政策是多麼的明智和及時了吧現在各位知道為什麼中國要實行國家外匯管制、匯率控制、打壓房地產、控制股市、知道為什麼中國要保持巨額外匯儲備,為什麼最近央行又出台了新的房地產貸款規定,為什麼中國政府一直要求進出口貿易平衡,為什麼要擴展東南亞貿易市場和歐盟市場,為什麼要加WTO了。

第三部分

其實中美之間的經濟戰爭,早就已經開場了,而且來來回回過了幾百招了。
我們大多數網友還懵懵懂懂的只盯著台海,盯著中亞美軍又多了一個軍事基地。要知道經濟崩潰的災難遠比一場軍事戰爭的後果更嚴重。
軍事戰爭不外乎兩種:即「侵略戰爭」和「衛國戰爭」。而軍事上的「侵略戰爭」的最終目的就是打垮對方的一切(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達到佔領對方領土,進行資源掠奪和控制奴役和剝削對方的國民。

這樣的事情中國歷史上沒有少發生,這里我就不例舉事例了。
而如今的美國就是以軍事上的侵略戰爭為手段,達到奴役和剝削對方為目的的真實意圖(對實力弱小的國家而言),看看如今的「伊拉克」就明白了。
美國實際上是侵略佔領了伊拉克,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以此來滿足美國國內巨大的需求量;而對實力強的原蘇聯(原蘇聯擁有制對方死地的核力量),美國就只有發動經濟進攻來拖垮他們,蘇聯的分裂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許有的人要說,那是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和當時蘇聯國內政策導致了原蘇聯因經濟崩潰而解體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進行軍備競賽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當時的美國經濟實力比蘇聯強,所以,美國勝利了而蘇聯解體了。
現在輪到我們了,我國現在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沒有冷戰時期的蘇聯強大,相同點是我國同樣也擁有毀滅美國的核武器,只是數量少了一點而已。
那在這一輪中,就要看我國領導人的智慧了,建立合理的政策來規避風險,保護自己是當務之急(可喜的是,現在我國已經在這樣做了)。
可是,美國也沒有閑著,而且,作為經濟進攻的第一步他們已經早早的邁出了,向美國「凱雷財團」這樣的世界性投機財團收購中國的「徐州重工」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很多了,在這里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他們的目的很明確,控制中國的核心技術,進行世界性的技術壟斷,同時乘匯率沒有變化之前以美元套取人民幣,迫使中國央行大量發行人民幣以應付大量的貨幣兌換需求,為拖垮中國經濟打下伏筆。這還是明的進入,暗地裡的就更無法統計了。
說到這里,也許有很多人不明白大量美元兌換人民幣的行為與拖垮中國經濟有什麼關系。
在這里,我解釋一下:在沒有大量美國財團惡意湧入中國用大量美元換取人民幣之前,我國的經濟形式是相對穩定的。
但是,實際上,我國發行的人民幣的數量遠沒有我國人民積累的財富數量那麼多,??活動就行了,??為印刷貨幣的成本是很高的。
舉個例子:中國有13億人口,平均每人的財富擁有量為1萬元每人,中國總共有13萬億元財富,而現實生活中,每個人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財富都帶在身上。
這里就平均一下,平均每個人身上攜帶1000元現金(攜帶量為10%,其實這個量已經是很大了),其餘的存在銀行,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的流動現金量(術語為:現金流量)為1千億元,乘以一定的突變系數,(這里為了便於計算,就理想的取值100%),也就是說在正常的經濟活動下,中國只要發行2千億人民幣就可以滿足本國的經濟活動了。
而大量的惡意的國外財團的資金湧入中國,表面上是拉動了我國的經濟,是國內的消費量變大,也就是使國內的現金流量的需求變大,這樣,我國為了滿足大眾消費的需求,就會大量印刷和發行人民幣來滿足這種需求(當年的日本就是這樣)。據統計,目前在國際上金融市場上的投資有136萬億美元。
其中只要有1%湧入中國進行投機經營,按現在的匯率,我國就要發行10.895584萬億元人民幣(1.36*7.8644=10.695584+ 0.2=10.895584萬億元),貨幣的發行總量已經超過了我國現有的外匯儲備量(1萬億美元)的10倍,算把中國的全部外匯儲備都拿來也難對付對手。
此時,我國的國有經濟就是負9.895584萬億元,不能算上全中國人民的全部財富,因為,國家經濟崩潰了,我們手中的財富也就一文不值了。
如果人民幣升值以後,他們再用手頭的人民幣套取美元,中國國內將會余留大量人民幣。
那樣,國人乃至世界將會對中國失去信心,不再儲備和使用甚至拋售手中儲備的人民幣,使中國的外貿活動受挫,最終導致中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對外導致信譽危機從而導致金融危機。
就向40年代的通貨膨脹那樣一盒火柴要賣幾百塊。如果我國政府在這次的人民幣匯率這件事上決策錯誤,那麼到時中國近30年來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就可能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最近,國內的經濟形式來看,客觀的將,形式是不容樂觀的。按理說,人民幣升值了,也就是說錢值錢了,應該是以前1塊錢的東西現在只要9毛甚至是8毛就可以買到了;可是現在的國內形式,除了工資沒有漲外其餘的都漲了。
新華網報道說:自8月份開始,北京市場食用油價格震盪上揚。進入11月份,米價、面價、菜價及副食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報道認為,是受國際大豆市場價格上揚的影響,導致食用油價格上升。
但是,米面跟風而漲,25公斤裝的富強粉漲幅達12%以上,500克大米上漲了6分錢。
據了解,在上海、廣州、深圳糧油等生活必需品已是漲升一遍,並持續一個多月,其中麵粉、食用油的最高漲幅分別已達一成和二成。
農副產品漲價說明了我國經濟在發展和提高。同時,以農副產品的漲價來增加農民的收入,維護社會的穩定,給國家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國內環境,對國家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因為中國農民的數量畢竟佔了總人口比例的70%以上嘛。
但是,中國的這四大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漲價決外偶然。持續7個多月的宏觀調控並沒有穩定房價,相反,導致房價的節節攀升。早有經濟學家警告說,地產泡沫將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將引發經濟危機。
然而,這種聲音太微弱,現如今的種種跡象表明,通貨膨脹正在步步逼近我們。
對比1996年的東京,1997年的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大房價居高不下的城市,地產泡沫破滅前的跡象已經顯現。試圖為了一已私利而繼續哄抬房價的地方政府,將迎來經濟規律的無情懲罰。
因為這一輪的通貨膨脹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發出的,可能還不被官方承認,但它實實在在已經來臨了。
這種處在萌芽狀態的通貨膨脹選擇了一個導致經濟危機的最好時機——2007年的元旦和春節前。因此,危害性和破壞性更大。如果有一天方便麵也開始漲價時,這場經濟危機已無法遏制了。
柴米油鹽、水電油汽的輪番漲價和全面漲價,對中國的富豪階層的正常生活不構成任何影響,但是千千萬萬的普通市民將要付出更多的財富以維持和原來一樣的生活水準。
也就是說,中國的高房價,間接地是由普通城市居民來買單,日本的國民是花了15年的時間,香港的市民就是花了14年。那麼,中國的城市居民要花多少年呢?
應對即將到來的通貨膨脹,國家自然有金融的手段。可是,中國的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受到美元的攻擊,一年之內升值達5%,而且,還有繼續升值的空間。

第四部分

中國的貿易順差將在人民幣的升值中逐漸縮小,國際市場的風險已在加劇。而國內市場生活必需品的全面漲價,將直接影響消費。最後,逼迫央行加大人民幣的發行量,中國的通貨膨脹就此爆發。這種危機也可能近在眼前。
人民幣目前在國際貨幣市場的遭遇是中國匯制改革以來沒有過的事,我們目前已經知道美元要干什麼?
但是,還由不得我們把國際市場的問題解決好,人民幣在國內又是這樣的尷尬。在不動產漲價的帶動下,生活必需品全面漲價,形成了國際與國內兩種迥然不同的市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市場將走向資本的過度投機。說白了,對內將加劇中國社會的貧富分化,對外給資本大鱷可乘之機。
如果更深層次的分析,人民幣似乎是遭遇來自不同方面的圍攻,試圖將中國30來年經濟發展的成果逐步蠶食。接下來,生活必需品的漲幅將進一步加劇,市民的購買力進一步下降,國內市場進一步縮小,中國的產能將進一步過剩,最後,必然導致大量的中小企業破產,經濟危機說來就來。
真正要化解這場危機,對目前的經濟局勢來說,進一步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理順房地產市場的管理體制,採取有力措施,堅決把房價降下來,讓城市居民在房價下降的過程中感受中國經濟的力量,從而增強對未來的信心。也許,這是目前最應該做的一件事,盡管已經做了一些表面工作。
我們要清醒地看到高房價的危害性,尤其是對中國社會的破壞更是史無前例。也許現在還不必過於悲觀,一切都應該有轉機。
誰都知道中國經濟發生了重大問題,就象一輛出現明顯故障的高速列車,轟轟隆隆往前飛奔,不知何時將會出軌或者顛覆。
有經濟學家預言,2008年中國經濟將會硬著陸,屆時,社會動盪不可避免。
那麼,出了這么大的問題,而問題的症結究竟何在呢?
發改委專家馬曉河指出:我國正在由某一方面的過剩向全面過剩演變。由於產能過剩,內需不旺,中國產品被迫出口,又導致了大量的貿易摩擦,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的風險越來越大。
馬曉河舉例說:中國人向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提供了一雙鞋子,可見鞋的產能過剩多少。
11月23日,央行副行長蘇寧也表示,中國最終消費佔GDP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到歷史最低水平。
而在中國居民消費率持續下降的同時,世界平均消費率達78%—79%,比較起來差別之大就如天上和地下。
上面兩位,一位是宏觀經濟的專家,一位是金融權威,但指出的是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因為內需不旺而導致產能過剩,一旦國際市場出現大的風險,中國將有成千上萬工業企業面臨生存的危險。
讓我們再來看看近幾年推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因是什麼:如果總攬中國經濟全局就可以發現,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一是投資,二是消費,三是出口,可以說這是並駕齊驅的「三駕馬車。」
但是,在我國的實踐中是「重投資、重出口、輕消費,」這是問題的表象。為什麼中國人會「重投資、重出口、輕消費,」呢?明知消費是生產力,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力,這是一個淺顯的經濟學常識,但是在宏觀經濟發展的布局上,連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都不顧及了?
再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一是地方政府重投資,前幾年表現的是「開發區」熱,後來是「基本建設」熱,再後來就是現在的「房地產」熱;二是大中型企業重工業產品出口,不管是上市公司還是民營企業,只要形成了生產規模,眼光都瞄準了國際市場,大到汽車,家電,小到鞋子,襪子,打火機,一古腦出口。
就「投資」熱而言,高房價圈走了老百姓甚至兩代人的財富,還有一代人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就「出口」熱而言,貿易順差繼續加劇,貿易摩擦不斷增多,人民幣升值壓力越來越大。
有經濟學家分析,人民幣自匯率改革以來升值了5%,現在的狀況是有可能2007年一年就要升值5%,相當於前10多年的升值總幅度。
那麼這個後果是什麼呢?許多經濟學家諱莫如深,我可以大膽的告訴大家,後果就是人民幣大量從不同渠道流出境,國際洗黑錢的勢力乘機介入,甚至可以把中國貪官的錢都洗白了。
可以說,在2007年之前,只聽說外國人到中國來洗錢,這個局面也將因此而改變,中國人終於到外國去洗錢了。再說得深入一點,就是中國人民創造的財富被別人悄悄地「盜走」了,而「盜匪?發改委專家馬曉河先生的話頭上,看看如何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其實,很簡單,產能過剩的解決之道是刺激消費,而刺激消費的唯一辦法就是降低房價。房價不降,中國人對未來的預期必將產生較大的壓力而不敢消費,還有一部分成了房奴無錢消費。馬曉河先生說,中國工業品利用率有半數低於50%,所以,為了減少風險,必須擴大內需。而內需如何才能擴大呢?
中國居民的消費率是38.2%,世界平均消費率是78%—79%
中國居民平均房價收入比是一比十,世界平均房價收入比是一比
兩相對照,中國經濟問題的症結就暴露出來,是高得離譜的房價將中國居民的財富搜刮一空,還拿什麼去消費呢?所以中國人的消費率創下了歷史新低。
有專家預測,中國房價每下降一個點,將為市場一年增加100億以上的消費,而中國房價從2006年前三季度的綜合平均價位上,至少有30%以上的下降空間,也就是說,只要中國房價下降30%,中國市場一年將增加3000億的消費總額,中國經濟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中國民眾也從此能過上好日子。
相反,我國要是領導人的決策事物就控制不好這個局面,我國的經濟將會崩潰?事打擊。我們都清楚我們現在身處的國際環境有多惡劣。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一定要具備打贏兩場戰爭的能力,一是軍事戰爭,二是經濟戰爭。
用戰爭手段奪取別國別人的財富在人類歷史上是很常見的。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也還能看到。為了保護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以及可能爆發的軍事沖突,中國一定要建設強大的陸軍,強大的海軍,強大的空軍和強大的天軍(太空部隊)。
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誰佔領了太空這個制高點,誰就掌握了未來戰爭的主動權。任何太空非軍事化的想法,只能是白日做夢!
聖人說得好:落後是要挨打的!中國只有具備了徹底摧毀對手的實力,別人才不敢欺負中國。
同時,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由於國際交流和貿易的全球化,一場新的戰爭----經濟戰爭,已經取代軍事戰爭,成為當今世界一部分人奪取另一部分人財產的主要手段。
1997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就是經濟戰爭的一個例子。落後的東南亞國家經濟受到了重大打擊。國際金融炒家以經濟手段達到了以往要用戰爭手段才能達到的目標。
在少遲一點的香港金融保衛戰中,時任香港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和財政司司長任志剛,在中國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用大量外匯儲備干預了香港的股票市場。
中國中央政府派出了兩名央行副行長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資機構,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扶盤行動。經過幾個月的較量,香港政府成功擊退了國際金融炒家把香港當作提款機的企圖。
那次的斗爭是非常激烈的,香港恆指變動1點,期貨的買賣就會相差2.3億港幣。
香港金融保衛戰雖然過去好多年了,我一直在想,如果沒有強大中國做後盾,會不會發生「八國聯軍」攻打香港的可能呢?畢竟香港政府幹預香港股票市場違反了當今國際主流社會的「規矩」。
中國航油(新加坡)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損失5億美元和一位中國國資委職員在倫敦同期投資再次被吃表明中國在金融市場方面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就石油這一項,中國現在每年就要多花幾百億美元。現在是中國需要啥,國際商品市場就漲啥。可以說是「搶你沒商量」。
然而,石油等商品的價格對中國經濟的危害並不是最嚴重的。真正可能對中國經濟的造成嚴重危害是人民幣匯率體系和不斷高漲的房地產市場。
我總覺得有人要以人民幣匯率為突破口,搞垮中國的經濟,奪取中國人民的經濟成果。從要人民幣升值和自由浮動的叫喊聲中,我好像聞到了軍事戰爭的火葯味。

第五部分

現在有一個說得比唱得還好聽得說法,讓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由市場來決定。
難道市場是有鬼決定的嗎?由市場來決定,聽起來挺公平的,大家都有權。但仔細分析一下,世界上有哪個市場不是由少數人操中的呢?讓人民幣匯率由市場來決定,說穿了就是由他們來決定。
中國政府和人民一定不要忘記1997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現在外資的相當一部分是埋下的伏兵。它們就等美國把中國的門撞開(人民幣匯價自由浮動),把人民幣捧上天,牟取暴利。
總之,中國一定要建設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強大的陸軍,強大的海軍,強大的空軍和強大的天軍(太空部隊)以應對可能軍事戰爭。
同時中國一定要建設熱愛國家,具有國際視野,精通國際竟爭規則的金融「鐵軍」以應對經濟戰爭。只有這樣,中國的安全,人民的財富才會得到保護!
西方世界給中國設的陷阱:中國賣啥啥跌,中國買啥啥漲。
買辦沒有祖國,只有主子。中國再也經不起買辦的忽悠,必須堅定無情地斬斷買辦的黑手,中國不是買辦的天堂!

㈣ 請列舉20世紀90年代一些重大國際金融事件,並說明匯率波動對經濟的影響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

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影響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

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4)21世紀日元匯率擴展閱讀

影響

(一) 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收支的影響

匯率變動會引起進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化,從而影響到一國的進出口貿易。一國貨幣的對外貶值有利於該國增加出口,抑制進口。反之,如果一國貨幣對外升值,即有利於進口,而不利於出口;匯率變動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如同其對貿易收支的影響。

(二)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一是對貿易品價格的影響;二是對非貿易品價格的影響。

(三)匯率變動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匯率變化對資本流動的影響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本幣對外貶值後,單位外幣能摺合更多的本幣,

這樣就會促使外國資本流入增加,國內資本流出減少;二是如果出現本幣對外價值將貶未貶、外匯匯價將升未升的情況,則會通過影響人們對匯率的預期,進而引起本國資本外逃。

(四)匯率變化對外匯儲備的影響。貨幣貶值對一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影響;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會影響一國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影響儲備貨幣的地位。

㈤ 按照現在的匯率,1000日元可以換算成多少人民幣

按照現在的匯率,1000日元可以換得58.8062人民幣。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的貿易越來越密切,其中匯率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國際貿易中,匯率起著價格轉換和調節國際貿易平衡的作用。匯率作為一國對外貿易的綜合價格指數,調節國內外貿易收支平衡,為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搭建橋梁。

媒介貨幣的引入使得本文在理論上保證了匯率對貿易影響的單向性,避免了反向因果關系的問題。 媒體貨幣的文獻綜述可以看到成為媒體貨幣的實際優勢。 美元之所以成為媒體貨幣,是因為美元匯率相對穩定,美元在國際貿易中使用廣泛,國際化程度高。 因此,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加快匯率市場化進程,保持匯率穩定,盡快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㈥ 簡述日元國際化的進程

日元國際化的進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64年至70年代末為日元國際化的第一個階段。1964年日本正式接受IMF的第八條款,承諾履行對日元自由兌換的義務。但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的霸權地位並沒有給日元國際化留下很大的空間。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黃金美元的脫鉤使多元化的國際儲備成為現實。日元憑借日本迅速崛起的經濟實力而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嶄露頭角。但從日本國內來看,日本政府和央行對日元國際化持一種否定態度,甚至採取種種措施加以限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特有的政策性金融體制,大藏省擔心國際社會過多地介入對日元的操作可能會削弱央行利用金融作為對經濟進行「窗口指導」的作用,因此日元的國際化在這一階段並沒有取得多大的進展。

1980年起至90年代初為日元國際化的第二個階段。1980年12月,日本大藏省頒布實施的新《外匯法》把過去對資本交易的「原則上禁止」改為「原則上自由」,取消了本國居民向國外提供日元貸款和外匯不能自由兌換成日元的限制,從而揭開了日元國際化的新篇章。1984年大藏省發布了《日美日元美元委員會報告書》,1985年外匯審議局發表了《關於日元的國際化》等一系列重要的官方文件或協議。日元的國際化取得了重大進展。此後,日本政府又在東京創設離岸金融市場,宣布開放境外金融市場,取消外資流出的限制,同時提高對外資流入的限額,並對外國人在日本發行日元債券和發放日元貸款、非居民間的「歐洲日元」交易採取了一系列的自由化措施,從而掀起了一次日元國際化的高潮。

日本在這一階段採取推動日元國際化的主要原因:(1)日本經濟的崛起。70年代末日本迅速擺脫了第三次石油危機的沖擊,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國內資本日益充足。與此同時,日本的對外貿易由逆差變順差,並在80年代初積累了大量的外貿盈餘。這為日元的國際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美國對外政策的轉變。美國的經濟衰退和里根的強勢美元政策迫使美國轉變戰略,要求日本採取措施以使日元協助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3)放鬆管制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沖擊。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德、美、法等國先後採取了旨在放鬆管制和推動金融自由化的一系列措施,這種變革激發了本國金融市場的活力,推動了本國金融業的迅猛發展,從而使本國貨幣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強。國際形勢的變化迫使日本也做出相應的變革,於是,在放鬆本國金融管制以促進本國金融自由化的同時,加強日元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影響力變成了自然的選擇。(4)政治的需要。80年代竹下內閣上台之後,開始致力於謀求與自身實力相適應的政治地位,而提高日元在國際上的地位便是實現其對外戰略的重要一環。

國際社會對這一階段的日元國際化大都持一種肯定的態度。但是,在日本國內,對於這一階段的國際化的評價卻出現了不同的聲音。神奈川大學教授吉川元忠在其最近出版的頗有影響力的著作《金融戰敗》中,對80年代的「吞吞吐吐」的日元國際化表示不滿,特別是對日本債券市場放寬管制的遲緩做法提出了批評。他認為:「如果『武士債券』市場從70年代起就大膽地放寬限制,並完善基礎設施條件,從而實現迅速發展的話,就不難將豐富的日元債券放到日本投資家的面前。因而在80年代的對美投資大潮中,就會分散其投資從而發揮制動作用。至少那些已經轉向日元資產的資金可以逃脫匯率的損失。」①日本另一著名經濟學家、學士院院士宮崎義一教授則對1984年6月開始取消的日元轉換限製表示異議。他認為:「假如沒有取消日元轉換限制,就不可能發生「廣場協議」之後因日元大幅升值而造成的巨額外匯損失,而且紐約證券市場股價暴跌(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將會以另一種形態出現。」②

然而,不管人們如何評價,日元國際化在80年代確實風光一時,但在進入90年代之後卻出現了停滯不前的局面,甚至隨著「平成蕭條」和金融危機的持續,日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出現了下降的跡象。日元在日本出口貿易中的結算比率由1992年的40.1%下降到1997年的35.8%。1997年,日元在各國的外匯儲備中僅佔6.0%,而馬克佔13.6%。

1997年底至今為日元國際化的第三個階段。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不期而至,之後人們一致將導致危機爆發的根源歸因於東亞不合理的貨幣體系,並因此而對東亞新的貨幣格局展開了各種各樣的探討,作為東亞惟一在國際貨幣格局中佔有重要一席之地的日元自然變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日本政府似乎也順應「民心」,從1998年開始又掀起了一次日元國際化的浪潮。1997年5月日本重新修訂了《外匯法》,使國內外資本真正實現無約束的國際流動。1998年7月,大藏大臣宮澤喜一設立了一個名為「外匯和其他資產交易委員會」的專門小組,以探討在日本國內外經濟和金融環境的變化下,推進日元國際化所面臨的種種問題。1999年4月,該委員會發表了一個題為《面向21世紀的日元國際化》的報告書。該報告指出,隨著東亞貨幣危機的爆發以及國內外經濟和金融環境的變化,大力推動日元的國際化已具有緊迫性。報告還提出為推動日元國際化所採取的一整套措施。1999年9月,大藏省又成立了一個包括政府官員、工商界和學術界人士在內的陣容強大的旨在推動日元國際化的研究小組,為日元的國際化出謀劃策。目前,日本政府已就完善對日元國際化至關重要的政府債券的二級市場上的交易資產的種類、交易機構之間的清算系統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他旨在推動日元國際化的行動也都已開始全面的展開

㈦ 我有一個高一的政治題

1.美國這次要人民幣升值不是一個經濟舉措而是一個政治意向,格林斯潘當天(新華網紐約5月20日電)在「紐約經濟俱樂部」發表演講時說,他相信中國最終會對貨幣體系進行改革,但人民幣升值並不能幫助美國減少貿易逆差。因為美國零售商將從其他國家進口,不一定轉向本國供應商,所以,最後的結果是「我們將從其他地區進口,但我們進口的仍是同樣的商品」。事實上美國一時半月是不可能從中國之外的其它地方進口到如此低廉的同樣產品,這就是說人民幣一旦升值,美國在對中國的貿易中會多付出起碼幾十億美圓的價值。這當然是他們不願意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人民幣一升值,我們所進口原材料的價格可就降低了,中國貨的根本競爭力在於勞動力便宜。這不是讓我們如虎添翼嘛。再說了,不進口中國貨,美國的日子就會好過了?!人民幣升值,對他們來說不是明智的決定。

但是在政治層面就不同了,美國,歐盟等國家都不會容忍你中國長期嚴重超「正常」的經濟擴張,在他們看來中國的這種超「正常」的經濟擴張,在本質上是建立在反人權反自然的基礎上的,它也根本違背了美國等西方社會「愛與正義」的基本價值,它最終會給世界帶來非常可怕的惡果。還有因為作為「三個代表」的美國國會和政府來說,如果人民幣長期不升值,那麼可以想像美國最下層的民眾和弱勢群體將會成為「被動群體」,他們的「好生活」不是依靠自己的積極工作來獲得,而是要依靠別國的廉價產品和自己政府的資助。

但是在一個動態的國際經濟環境里,人民幣長期不升值給中國帶來的巨大損失是顯而易見的。好了,美國在經濟上已經得到了他們想獲得的東西,現在美國人開始爭取獲得政治層面上「制度性」的新秩序,即必須讓中國的「政治經濟學」變成自由世界的「經濟政治學」;有計劃(人為政治操縱)的市場經濟變成民眾自由平等競爭的市場經濟。

很顯然美國最近越來越緊迫的要求人民幣升值以及放開中國僵化的匯率政策,是他們的明智之舉。確實在美國是政治基本上與經濟保持一致而不是象中國那樣讓經濟為政治服務,但是在政治與經濟的更深層面上有時它們的關系恰恰又是一種悖論!這也就是一些學者所說的,美國不僅是現實主義更是超現實主義,這種超現實主義在新保守主義佔主導地位的美國尤其濃厚。

因此我們要洞察美國人政策的本質確實需要靈性的智慧,決不能想當然的說什麼...

一方面,是美國經濟結構的陳舊保守與競爭力衰退,另一方面,卻是中國經濟的崛起。在數量巨大而廉價的勞動力與其它資源的條件下,只要中國人學會製造什麼,太平洋對岸的美國相同行業中的工人就會失去工作,因為廉價的中國貨會打敗相應的美國貨,美國貨卻因承擔過重的美國人的福利職能,而成本高昂,根本不是中國貨的競爭對手。因此,中美甚至中國與整個歐美的貿易爭端,實質上是陳舊保守的歐美高福利體制拖累了它們經濟的競爭力,從而使中國貨顯得更加具有競爭力。但是另一方面,廉價便宜的中國貨並不僅僅具有破壞美國人的福利的作用,而且也具有增加美國人福利的作用,因為美國消費者只需花更少的錢,就可以購買到更多的中國商品用以消費與生產,它顯然比購買相同的美國商品要「抵值」,要包含更高的福利。如果美國市場拒絕中國貨的進入,只准銷售美國人自己生產的商品,那麼這雖然有利於部分美國生產者,但卻犧牲了美國廣大消費者的利益,使美國人得不償失。特別是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對消費者利益的損害也是對生產者利益的損害,從而對整體社會經濟的損害。因此,美國人對自己「閉關鎖國」,將陷於「雙重損害」的境地,從而使美國經濟變得更為艱難。因此,美國人不要以為提高進口商品關稅或者迫使人民幣升值會對美國經濟有太大利益,所獲利益將被所遭受的損失抵消。另外,許多人都稱贊美國以第三產業(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但是實際上,第三產業並不能「當飯吃」,「飯」還是要從第一、第二產業中來。因此,美國的這個經濟結構本身就註定是要從其國外輸入物質商品的經濟結構,沒有中國等國家所輸入的大量廉價物質商品,美國就不可能維持它以第三產業為重的這種經濟結構。這就呈現出美國人的矛盾:一方面它們想通過貿易保護主義來維護剩下的30%的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利益,但它們卻又需要輸入大量物質商品來維持高達70%的第三產業,沒有物質商品的輸入,美國不可能維持這個高比例的第三產業的存在。而美國能夠維持這樣的經濟結構,又與美元的國際地位密切相關,因為,如果沒有美元的這個地位,美國人不可能以輸出美元債務的方式,甚至以大印美元的方式取得世界各國第一、第二產業所生產出來的物質商品,從而就不可能維持其享受型的「第三產業型」經濟結構。正象下文所說,對於美國人來說,「漫長而困難的經濟調整無法避免」。「由於貿易與匯率問題,美國開始反思『國家競爭能力』」了。這才是美國人應該抓緊去做的事情.
2.從日本財務大臣鹽川正十郎針對中國的匯率政策四處游說發達國家逼迫人民幣升值的行動之後,到今年5月,在G8財長會議上,美國財長斯諾首次提出人民幣升值的問題,進入6月,他更多次在公開場合「敦促」中國政府改變人民幣匯率制度,並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不可避免的選擇。

2003年6月27-30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出席了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國際清算銀行第73屆年會。會上,周小川表示,中國將不斷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繼續保持人民幣穩定。但關於人民幣是否會升值的討論並沒有就此劃上句號。

就在7月中旬,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摩根士丹利公司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還就人民幣升值問題提出了針鋒相對的結論。7月18日,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博士。

人民幣為何成為目標

《21世紀》:繼日本之後,美國也提出了人民幣升值的要求,他們的利益根源在哪裡呢?

何帆:日本財務大臣鹽川正十郎等對我國施加人民幣升值壓力,我認為這並沒有什麼理由。

從中日貿易來看,中國對日貿易實質上是逆差,按照他們的道理應該是日元升值才對,為何反而要人民幣升值呢?我認為日本真正需要的是體制和結構上的根本性改革,但是面對日本企業與政府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使得改革很難推行,故而將視線轉移到中國。實際上,人民幣升值也並不能給日本帶來很大的好處和回報,因為中日在對外出口中的競爭並不大。以中日對美出口為例,在美國市場上,中國和日本的產品只有1/5的部分有沖突,而其餘4/5的部分都是沒有競爭關系的。

人民幣升值的關鍵還是來自美國。

中國40%的出口產品銷往美國,出口貿易高度依賴於美國,自然,美國對人民幣匯率問題就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隨著2004美國大選年的到來,兩黨都會將人民幣匯率問題作為政治議題向中國發難,以期贏得選票。

2002年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也是美國政府的智囊,在《美元高估和世界經濟》的報告中指出,美元還應再貶值20%-30%,但美元大幅貶值對美國經濟會有很大損害,因此美國希望全球共同承擔美元貶值的壓力,即希望通過其它國家的貨幣升值緩解美國自身的美元貶值壓力。報告提出5種主要貨幣來承擔美元的貶值壓力,包括加拿大元、歐元、日元、墨西哥比索和人民幣。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知道:加拿大和美國是連體經濟,互為一體,加拿大元升值對美國經濟不利;歐元對美元的升值到目前為止已經大於30%,其繼續升值的空間有多大很難說;日元的升值對日本經濟打擊很大,日本現在國內的政治經濟狀況已經很難再承受,雖然我們分析認為其還有一定的升值空間,一些日本企業也表示只要日元對美元升值不超過110日元兌1美元,企業還是可以盈利的;墨西哥比索作為穩定拉美金融的重要因素,對拉美金融危機有著重要意義,也不便輕易大幅升值;這樣,人民幣成為目標,報告提出的一個重要建議就是,人民幣與美元脫鉤。

人民幣升值的成本收益

《21世紀》:人民幣升值與否的影響在哪裡呢?

何帆:要搞清人民幣是否該升值的問題,首先要清楚「匯率」的影響。匯率就是人民幣的價格,價格本身的高低並不可怕,關鍵是看你站在買方還是賣方來看問題。人民幣升值有利有弊。

有利的方面主要是對向國外購買能源、原材料和先進技術設備的企業,以及向海外投資、融資的企業和金融部門而言,比如中石油、中海油在海外購買油田,人民幣的升值必然會增加其購買力,節約成本。

不利的方面主要是對出口企業而言,人民幣升值無形中提高了出口商品價格,使得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在這方面,我們有必要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看出口對中國的意義有多大。我們一度是「重外需,輕內需」的思路。的確,短期內,內需不足可以通過外需彌補,通過突然的貨幣貶值來刺激外需在短期內對經濟增長是有效的,但是長期增長就與貿易無關,它是由投資和生產效率共同決定的。

其次,即使我們想在短期內保住出口,需要的也是貿易政策。匯率是宏觀調控的手段之一,不應該作為外貿政策來使用。過去,我們是「匯率跟著外貿走,外貿跟著順差走」,這實質上是犧牲內部平衡來滿足外部平衡,不利於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

再次,中國的出口受匯率影響有多大呢?中國出口的55%以上來自於加工貿易,即進口原材料,輸出成品,這二者受匯率的影響是反方向的,相互抵消後,匯率的影響並不大。而且我國的出口產品價格已經很便宜,再降價的意義不大。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幣升值相當於政府幫企業提高了價格、增加了利潤,不見得就是件壞事。

《21世紀》: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要拒絕人民幣的升值呢?

何帆:因為對人民幣升值到底應該控制在什麼水平,我們不確定。

適時考慮退出「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

《21世紀》:要徹底解決問題,就涉及到匯率制度的問題,首先是對匯率制度的重新認識。

何帆:其實,人民幣升值與否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背後的匯率制度的改革。只有放開匯率制度,人民幣才會大幅升值。現在我國的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的成本越來越高。

按照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政策有三個目標,即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這三者最多能夠保證其中的兩個、必須放棄另一個。中國作為大國,應該有獨立的貨幣政策;隨著加入WTO,金融業的逐步放開,需要貨幣的自由兌換;所以只能犧牲第二個目標,即匯率的穩定。而且,前兩個目標經常是沖突的,比如我國1990年代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同時又存在貿易順差,順差要求央行在市場上拋出人民幣、買入美元,這種人民幣的投放是為了穩定匯率,但是同時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人民幣貨幣供給、加劇通貨膨脹。這裡面就存在一個選擇的問題,是選擇內部平衡還是外部平衡,我認為一個國家還是應該重在內部的穩定與平衡,在此基礎上盡量爭取外部平衡,不可本末倒置。

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的成本大於收益。釘住美元的收益就是價格穩定,同時它也起著名義錨的作用,即如果政府想要通脹,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會加倍懲罰它,從而讓人民相信政府不會輕易製造通脹,對經濟穩定更有信心。但是現在我國的通貨壓力不在於膨脹而在於緊縮,所以這個作用也就不是那麼必要和重要了。

相反,釘住美元的成本很大,其中技術性的問題就令人擔憂,如果這種匯率制度不調整,就需要對沖進行調節,學術界的多數共識是對沖在短期內是有效的,但是長期則無持續性。

《21世紀》:在匯率制度的變革上,我們可以選擇的路徑在哪裡?

何帆:現階段我們能做的最明智的選擇就是「穩中求變」。「穩」就是加強外匯管制,集中控制短期資本的流入,在匯率升值情況下求「變」,適時考慮退出「釘住美元」。

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是不能長久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曾指出「當你選擇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那天開始,你就要考慮好何時退出」,退出時可以是兩種背景,一是在貨幣有升值壓力的時候,即宏觀經濟形勢較好時,主動去改革退出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大家會有信心,這是較好的狀況;另一種就是在貨幣已經出現貶值壓力和資本外逃現象時改革,人們感覺其是因為經濟撐不住了才改革的,所以市場會出現過度調整,本來打算半年貶值20%的,可能結果一天之內就貶值50%。我認為現在是中國進行匯率制度調整的好時機。

這種調整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央行貨幣政策司匯率處的工作,考慮什麼是最優的匯率制度,以及從現有的匯率制度到最優匯率制度的路徑是怎樣的;另一個就是外匯管理局的工作,我國匯率形成機制不是完全市場化,存在央行和中國銀行的「雙邊壟斷」,以至於我國34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2002年在外匯市場上交易的只有90億美元。現在應該減少管制的程度,提高管制的效率。管制的背景現在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原來資本外逃是因為對國內經濟沒有信心、或是想逃避外匯管制的煩瑣手續、或是腐敗受賄國外洗錢等,現在情況大不相同,對於出國留學和消費購物我們應該可以放開。

當然我們也有需要管住的地方,比如短期資本流動和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因為短期資本流入會造成對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和套利活動。現在人民幣和美元的利差在不斷擴大,一方面國內潛在的通脹要求提高利率,另一方面美國在不斷的降低利率,利差的存在會導致更多資金進入套利,這也是我們當前要關注的問題。

匯率升值的預期比匯率升值本身更可怕,我們要盡量消除大眾對匯率升值的預期。比如,日本很長時間大家都有日元升值的預期,日本政府為了打掉這種預期,讓大家持有更多的美元,不得不降低利率來平衡日元的升值預期,要搶在美國降低利率之前降息,持續下去就會導致掉入流動性陷阱。我們現在如果不調整匯率制度,也有可能遇到類似問題,掉入流動性陷阱。比如,為了控制通貨膨脹,我們提高短期利率,短期利率提高導致短期資本流入,為了釘住美元、穩定匯率就要求貨幣供給增加,進而加劇通貨膨脹,這樣就成為一個惡性循環。所以無預期的、一次到位的人民幣升值才是最優的策略。(21世紀經濟報道)

㈧ 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來自哪頂得住嗎

樓上的 他問的是升值壓力來自哪裡 不是問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和國內經

濟的影響

升值壓力來自中國對美國的長期貿易順差 出口商品美國企業給咱們美元 形成了

美元的供給 進口商品需要用人民幣去兌換美元用美元去買商品 形成了對美元

的需求 長期的貿易順差 使美元的供給大於需求 所以造成了美元貶值或者說人

民幣升值的壓力 當然這是理論上的市場壓力 真正的壓力還是來自於美國政府

它想達到的最終目的是不好預測的 因為人民幣升值可能只是他下一步行動的前

提 什麼都能一眼看出來 日本當年就不會被美國玩的這么慘了 能不能頂住不好

說 尤其通貨膨脹來了就更難了 現在大部分的國際金融炒家都把賭注壓在人民幣

升值上 怎麼才能頂住也不好說 如果只是市場壓力 相對來說好解決 比如買美國

國債就是拋出美元減少美元供給的行為 但是美國是把匯率問題政治化 美國政府

會使出什麼手段不知道 中國政府怎麼應對也不知道 所以這個問題存在變數 不

是樓上想的這么簡單:(頂當然頂得住啦,中國人一向都超級聰明的。不要讓人

民幣過熱就可以了。放心吧,中國政府不會讓人民幣狂升值的。)

㈨ 舉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系列重大金融事件,說明匯率波動對經濟的影響 急,謝謝!

很詳實的資料

1997年7月,泰國的泰銖因為被人為高估而遭到國際投機商的攻擊,泰國中央銀行動用外匯儲備來維系較固定的聯系匯率,但隨著市場信心的不斷下降,聯系匯率越來越難維持,1997年7月2號,泰國中央銀行宣布泰銖實行由管理的浮動匯率,致使泰銖一跌千丈,並且迅速波及到周邊國家,其中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等,直到1999年下半年,受波及的亞洲國家才逐漸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21世紀值得說的當然是08年全面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了。
介紹如下:全球金融系統正面臨自1929年以來的最大危機。始於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癬疥之疾,如何釀成全球性的深重危機?昔日翻雲覆雨的華爾街何以脆弱不堪?政府之手和市場之手在這場危機中分別應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挽救全球經濟於既倒?
次貸危機終於徹底打破了華爾街神話,繼貝爾斯登中彈倒下之後,有著158年悠久歷史的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也奄奄一息,無論是破產還是被施援,曾經聲譽卓著的雷曼落到今日這步田地在戰後金融史上絕對是具有指標意義的事件。因為這不是個案,而是系統性風險的大爆發。
當前的世界,正在經歷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
什麼是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金融危機形成原因
此次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最根本原因是美國房價下跌引起的次級貸款對象的償付能力下降。美國居民儲蓄率卻持續下降,當美國居民債台高築難以支撐房市泡沫的時候,房市調整就在所難免,進而導致次級和優級浮動利率按揭貸款的拖欠率明顯上升,無力還貸的房貸人越來越多。
一旦這些按揭貸款被清收,便造成信貸損失。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致使華爾街主要金融機構或者倒閉,或者被接管,華爾街輝煌的時代已經終告結束。
9月15日,美國政府拒絕對雷曼兄弟施以援手,雷曼兄弟宣布尋求破產保護。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還將深化,全球經濟景氣周期下行幾乎成為定局。
迄今為止,華爾街五大獨立投行中,有三家在6個月內消失,更多的金融機構在等待命運的審判。一個終極問題產生了,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是否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政府應該更多地介入市場微觀運作?
貪婪與恐懼體現在次貸危機的各個環節,美國房地產抵押貸款的業內人士理查德·比特納在《次貸危機真相》一書中揭開了可怕的真相——幾乎在每個環節中都充斥了謊言與虛假的評估。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斥責,「近年相當一部分放貸是既不負責任也不謹慎的」,這在美聯儲主席的語言體系中,幾乎是瘋狂和不理性的同義語。
但事實真相絕不如此簡單,次貸危機不僅暴露出金融機構的瘋狂,更暴露出美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瘋狂。美國的房地產貸款是支撐貸款消費的基礎,購房者通過貸款購房,通過增值的房屋獲得消費貸款,通過各種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產品被證券化後,出售到全世界——以房地產為中心形成貸款、消費、生產鏈條,以負債或者債權的形式,全球的美元資產源源不斷地匯聚到美國。在房貸證券化鏈條中,美國政府隱性擔保的房利美與房貸美起到了樞紐作用。
不是嗎?正是美國政府的插手,才讓美國債券證券化市場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蓬勃發展,正是利用房貸提振消費的舉措,才讓柯林頓時代美國經濟數據花團錦簇,正是美國政府的隱性擔保,才讓幾十萬億的次貸產品通過兩房行銷全世界。可見,次貸危機不僅是金融資本市場幻夢的破滅,更是美國政府主導的金融資本主義拯救美國經濟、拯救消費的國家政策的破產。如果說金融市場大潰敗,也是美國政府與美式金融資本主義的共同潰敗。
美式金融市場的創新能力無可比擬,但任何一種金融市場都無法抵抗制度性的造假行為,而次貸危機恰恰顯示出大面積的制度性造假行為,從評級機構到擔保公司,無一倖免。
在造假過程中,金融資產出現爆炸式增長。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稱,全球金融資產佔全球年度產出的比例,已從1980年的109%飆升至316%,2005年,全球核心資產存量已達140萬億美元。同期英國的金融資產比例從278%升至359%,美國則從303%升至405%。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首席執行官約瑟夫-阿克曼(Josef Ackermann)說:「我不再相信市場的自我修復能力」,政府接手兩房、拯救貝爾斯登,說明政府的控制能力已經達到極限。
次貸危機之後,國際金融市場將出現深刻變化。直觀表現是,金融資產體量下挫,投資者越來越趨向保守。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表示:「最終大家可能會發覺有需要回到基本去,再次認清資金融通的根本目的,而負責保障公眾利益的監管機構也要意識到,最簡單的方法長遠來說可能更具成本效益。」實際上在說,我們不願意上華爾街復雜到無人能懂的金融衍生品的當,金融市場的基本功能是融通資金,而不是讓貪婪者得暴利。
投資者開始自我保護,手握現金,投資最保守的資產,以求度過嚴冬:各個市場的投資者均縮減杠桿頭寸;投資者轉向現金和國債等安全資產。次貸危機,說明金融衍生品應該有明確的疆界,而金融市場趨向保守,是認可了保守的趨向。直至安然度過本輪由次貸引發的經濟下行周期,全球金融市場才會重新掉頭向上。
那些曾經信奉美式金融創新制度的國家,會因此變得更加謹慎,他們原本就不信任難以掌控的復雜的金融體系,次貸危機將使他們看到失去監管的金融市場的破壞力,各國主權投資基金與金融創新會更加謹慎。
但是,可以相信,金融資本主義不可能重回政府管制之路,而是會走向加強監管之路,否則,美國政府會繼續幫助雷曼兄弟,以及受到破產威脅的幾十家金融機構。可能的監管手段包括,收緊資本金要求,對金融機構的表外資產有更透明的要求,評級機構的失信評級將受到管制,對造假者的處罰會更嚴厲,謹慎對待金融市場中的政府信用擔保。
次貸危機是美式金融資本主義的刮骨療毒過程,就像1929年大蕭條催生了羅斯福新政,安然、世通破產催生了薩班斯法一樣,次貸危機會催生新的管制手段、新的金融產品。
* 對普通百姓來說,他們感受最深不是金融危機,而是經濟放緩,沒辦法從銀行借貸,信用卡沒辦法透支。

美國當下金融危機是百年一遇成共識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次貸危機終於徹底打破了華爾街神話,繼貝爾斯登中彈倒下之後,有著158年悠久歷史的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曾經聲譽卓著的雷曼落到今日這步田地在戰後金融史上絕對是具有指標意義的事件。因為這不是個案,而是系統性風險的大爆發。
當前的世界,正在經歷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在全球化圖景下,這樣的危機不可能只關乎美國的事或者有錢人的事,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密切關注它將要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看國際變化:

2008年10月20日,韓政府實施大規模金融救援計劃
2008年10月20日,荷蘭政府向荷蘭國際集團大規模注資
2008年10月20日,拉美各國央行將聯手應對金融危機
2008年10月17日,德通過5000億歐元救市計劃
2008年10月17日,花旗痛失美國最大銀行寶座
2008年10月15日,美股再現「黑色星期三」
2008年10月14日,美國公布首輪救助方案細節
2008年10月13日,英國向銀行注資370億英鎊
2008年10月12日歐元區國家通過大規模救助計劃
2008年10月10日,西班牙政府批准組建一個規模為300億歐元的基金
2008年10月9日,冰島政府金融監管委員會宣布接管該國最大的商業銀行Kaupthing
2008年10月8日,瑞典宣布向Kaupthing在瑞典境內分行給予援助
2008年10月7日,冰島政府宣布接管陷入財困的當地第二大銀行Landsbanki
2008年10月7日,道瓊斯指數四年來首度跌破萬點,這是2004年10月以來,該指數首度跌破萬點關口
2008金融危機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正是美國家庭的巨大負債,消化了中國不斷膨脹的產能
美國金融危機,首先會帶來心理沖擊。這場危機必然會在中國資本市場製造悲觀氣氛,中國持有的這些金融機構的資產會縮水、海外投資者也可能大量拋售中國資產回母國自救,從而對中國資本市場施以向下壓力。但更主要的,中國的經濟是高度外向的,進出口總值超過GDP的60%,以前正是由於美國人借錢消費,消化了中國的過剩產能,從而使美國的金融和中國的製造雙繁榮,現在美國金融一倒,必然終結美國人借錢消費模式,中國製造隨之受影響。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陶冬:中國未大面積受次貸危機影響
陶冬表示,中國從基礎面來講,是唯一一個真正大面積未受到次貸風暴影響的國家。雖然資本項目的管制又救了中國一次,但金融開放、資本項目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不可避免的……
申銀萬國:次級債風波的影響有限
雖然由於各國央行出手干預,美國的次級債風波一度有所緩和。但近日隨著某些問題的進一步暴露,形勢似乎變得再度嚴峻起來,海外證券市場也因此出現了劇烈的調整……
花旗經濟學家:次貸危機對中國沒有直接影響
如果美國進入蕭條的話,通過測算,美國經濟放緩1%,中國經濟增長將會放緩1.3%。美國可能在下半年減息0.25%,而明年可能持續1到2次減息,最終在2008年年底達到4.5%的中性利率水平……
巴曙松: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的影響不大
對於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巴曙松認為影響不大。他認為,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更多是心理層面的影響,其直接的聯系管道就是可能對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有價格爭議……
格林斯潘:美金融危機百年一遇
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說,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所見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可能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並繼續影響美國房地產價格。
羅傑斯:有生之年看不到金融危機觸底反彈
羅傑斯說,這是一條漫長道路,事實上,在我們有生之年似乎都看不到了。他說:「伯南克(美聯儲主席)和他的伙計們開始來援救了,這可能會把問題掩蓋一段時間,當然我不知道他們能掩蓋多久,然後災難就會繼續。」
伯南克提議轉移金融公司不良資產
伯南克提議,將美國金融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不良資產轉移到一個新的機構中去。 這項計劃是保爾森納和伯南克的又一次努力,此前他們未能恢復金融和房地產市場信心。
保爾森:對美國金融市場彈性持有信心
保爾森稱,健康的資本市場,是具有活力的美國經濟的主要骨架,也是美國經濟和美國家庭福利的關鍵。我們對美國的金融資本市場的彈性應持有信心。
卡恩:明年經濟會復甦
卡恩表示,盡管日前爆發的美國金融風暴增加了經濟發展的潛在威脅,IMF預計全球經濟會在2009年逐步復甦。IMF預測2008年全球經濟增速降至約4%,這將體現為美國、歐洲、日本的經濟放緩,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勢減緩。
索羅斯:英國是下一個
索羅斯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采訪時,就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和美國國際集團(AIG)陷入困境發表意見。他說:「我擔心,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仍在進入風暴的過程中,而非走出風暴。」
---
應對金融危機,各國舉措一覽
中國
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
10月9日起暫免徵收個人儲蓄存款利息稅
美聯儲聯合其他五央行共同降息50基點
美聯儲9000億輸血銀行體系
共同降息50基點
歐盟各國將提高最低存款擔保額度
歐洲央行加大對金融系統注資力度
英國宣布新救市方案 將動用五千億英鎊
日本首相下令研擬追加經濟對策 規模龐大
日本央行一日內3次注資貨幣市場
俄羅斯向銀行大規模注資9500億盧布
俄羅斯對股市設立新的漲跌幅限制
澳央行降息100個基點 幅度為16年之最
西班牙設立300億歐元基金支持銀行
荷蘭將本國銀行存款賬戶擔保額提至10萬歐元
德國政府出台諸多應急措施
---
2008金融危機的幕後元兇
元兇一:過度消費的投資者
正是無限制擴張的消費和透支欲在背後使壞。美國依靠資本市場的泡沫來維持消費者的透支行為,市場被無節制地放大了。
元兇二:腰包鼓鼓的金融從業者
華爾街打著金融創新的旗號,推出各種高風險的金融產品,不斷擴張市場,造成泡沫越來越大。
元兇三:睜眼閉眼的監管者
美國較為寬松的監管制度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這次風波,而整個監管體制顯然已經無法跟上金融創新的速度。
元兇四:百依百順的亞洲國家
亞洲國家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給了美國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且輸送流動性的無限動機,讓其有足夠的流動性。
簡單的說金融危機就是把錢恩存到銀行變成廢紙。
看看這個對你也會有所幫助。http://ke..com/view/20114.htm?fr=ala0

㈩ 影響歐美匯率變動的原因因素分析

影響歐美匯率變動的原因因素分析
是大國之間政治經濟的博弈,貿易摩擦、貿易戰、就業組織、失業率等眾多復雜因素摻雜其中。在學術界則把購買力平價當做一種理論,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理論。

它怎麼來決定一國與一國之間匯率的比價呢?就是通過看在各國購買同樣的消費品,尤其是大家經常所需要的消費品的價格的比率,來決定匯率的比率。比方說,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包,在中國可能是賣1美元,而在美國可能是賣3美元,它就認為兩國的比價大概可能是1∶3。

通過這樣一種簡單的方式來進行匯率的決定機制,這是學術界的觀點,所以,當年英國的《經濟學家》雜志曾經就以麥當勞漢堡在中國和美國的價格比率做出一個建議,說中國兌美元的匯率是被低估了56%。

實際上,在各國政府的匯率決定當中,不會採取這樣一種決定的方法,所以,我們把它當做一種非常有趣的匯率決定的方法來與讀者分享。匯率是由大國之間,在經濟、政治、就業、貿易戰等等各種綜合因素的考量之後決定的。

這次人民幣升值,為什麼中國壓力非常之大?是因為以下幾點因素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其一是美元的持續貶值;其二是中國龐大的貿易順差;其三是國際熱錢的投機。這三大因素綜合發力,形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美元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持續貶值,對16個主要國家的貨幣都是貶值,那在過去的四五年裡面,美元實際上已經貶值超過了40%。

美元為什麼會陷入一個貶值的通道呢?

首先,美元貶值的大背景是美國的貿易和財政的雙赤字。美國民眾處於多年過度消費狀態,都是借款消費。中國現在人均才2000多美元產值,我們是一個低收入國家,其實相比美國,我們大家都是富人,因為我們在銀行都有存款,而美國人是沒有存款的,美國人都是借款消費,所以呢,有人提出來,美國是全世界最「負有」的國家,因為美國人均負債15萬美元,這就是美國過度消費的結果。

其次,此次美元貶值的核心導火索又是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所以,請大家注意,這個房地產價格的泡沫對於各國的經濟,對於匯率都有極大的影響。

美元危機,是在房地產泡沫破裂的大背景之下,導致了次級貸款出現了重大問題,次級貸款又被幾何級地放大到了「次級債」,次級債的債務危機,也是大家現在通常所講的「次債風波」。「次債風波」導致美國陷入了相當嚴重的經濟衰退。

此次中國經濟受到美國經濟這么大的影響,實際上表明了中國經濟正在加速融入全球化,中國經濟正在成為全球化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美國感冒了,中國就得打個噴嚏,這是非常形象的一個表達。

正如我們天天喜歡講的,中國正在對全世界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東方睡獅正在崛起,不可否認,這完全成立。但是,與此同時,我們更要清醒地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中國也不得不受到來自於世界經濟的重大影響。我們已經無法再回到過去「閉關鎖國」的時代,無法回到我們內生循環的時代,我們是在一個開放的全球化的時代下,中國在影響著世界,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

美元持續貶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之大難以估量。我們就來回顧導致美元貶值的罪魁禍首之一的「次級債務風波」。

現在的經濟學家普遍都認為,美國正在陷入歷史上非常大的一次經濟衰退,甚至有人認為,它是僅次於1929年那次最著名的經濟大崩潰以後的經濟衰退。無論是長盛不衰的股神巴菲特,還是新任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甚至是過去被奉為神明,今天很多人認為是他製造了美國泡沫的前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都認為美國已經陷入一個經濟衰退的通道。那美國這次經濟衰退的背景又是怎樣的呢?

大家如果還有印象的話,可以回想在2000年,就是美國科技泡沫的破裂,互聯網公司股票大幅度跳水,美國納斯達克股市從5000多點下降到2000多點,到今天也沒有恢復過來。當時也有人認為,美國將陷入一次衰退。美聯儲是通過「吹大泡,抵抗小泡」這樣的做法來避免美國經濟衰退。科技股的股市泡沫破裂了,它就想到了房地產,所以,通過大幅度地降低利率推動房地產價格不斷地上漲,促使美國當時很快就走出了科技股泡沫破裂的衰退。當時,美國經濟復甦的速度超過了各界普遍的分析與認識。房地產的貸款政策非常寬松,為了促進美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不用還錢不用交錢就能貸款住上房子。這種做法聽起來令人震驚。

所謂次級貸款的危機,就是因為美國放寬了貸款政策。過去,貸款只能夠提供給那些優質貸款人,也就是信用等級分在660分以上的、有充分的收入證明的這樣一群人,發放優質貸款,使他們享受低利率政策。房地產價格不斷在上漲,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美國的銀行鋌而走險,把房地產貸款發放到那些沒有償還能力的人手上。這些人過去是無法想像竟然可以申請到房地產貸款。這些人群的信用等級分相對比較低,在620分以下,甚至沒有收入證明,這樣的房屋貸款就被稱之為「次級貸款」。它是相對於優質貸款而言的。

那這些無償還能力的貸款人為什麼敢貸款?因為銀行給他要求的還款政策是「前松後緊」,前幾年你幾乎不用還錢,還得很少,但是,到後面突然就漲上去了。要還的錢突然漲上去也不可怕,因為銀行會把你的房地產價格上漲部分進行轉按揭再貸款,這樣,相當於你還是不用自己還錢。這些貸款戶就發現,有房子住為什麼不住呢。反正房地產價格在不斷上漲,還不用還錢。於是,大家都很高興地進行了次級貸款的申請與次級貸款的發放。

這裡面,整個游戲規則的假設前提就是房地產價格不斷地上漲。在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也會出現這樣盲目的樂觀,非常值得中國各級政府官員和廣大民眾警醒。

僅此還遠遠不夠,如果只是次級貸款,以美國的家底,絕對不會讓美國蒙上經濟衰退的陰影,問題是次級貸款被證券化以後,就成幾何級地放大了風險。投資銀行發現,次級貸款這個生意模型不錯,房價不斷上漲,要賺更多的利潤,就要把次級貸款證券化,也就是發行了次級債券。把它反復地分割,反復地打包,然後推廣到資本市場上,讓更多人進行交易和購買,這就是美國資產證券化的重要體現,也是美國金融衍生產品的重要體現。

在美國,凡是一個業務有未來現金流,就具備被資產證券化的可能。比如說,在美國,甚至有一種「死亡債券」,就是可以把你死亡後的保險金提前拿出來用,按照20%~40%的比例提前拿出來用,這個保險金是你死了以後留給繼承人的,那何不拿出來自己先花了?美國人的這種心態,跟我們中國人不太一樣。連保險都可以被證券化、被債券化,可想而知美國的金融衍生交易是多麼發達。

這樣一個次級貸款推出的次級債券被推到市場以後,怎麼讓大家蜂擁而至來購買呢?因為,畢竟它的貸款風險還是非常之大,因為,這些都是那些沒有收入證明的人去申請的房地產貸款。美國的銀行都非常聰明,也非常有盈利的沖動,所以,他們做通了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的工作,通過標普和穆迪等知名評級機構,給這個債券評級到3A級。

各位讀者朋友要注意,這些債券評級機構不是國立的,不是官辦的,而是民營公司。所以,這些民營公司在把次級債券評高到3A級的過程當中是有盈利沖動的。它可以獲得評估費,甚至可以在交易當中獲得一筆分成費。3A級的債券當然會受到投資者廣泛的追捧。這時,保險公司一看,哎,這生意也不錯,那我來給你提供保險吧。於是,參與者都越來越覺得心裡踏實了。不斷上漲的房價就使得所有參與者都獲利了,所有參與者都獲利了,就必然推動了整個次級債券的不斷發展。琳琅滿目,紛繁復雜,五花八門,從幾千億次級貸款擴展到了幾十萬億的次級債券、保險等等。這就使得美國陷入了一個巨大的金融風險旋渦之中。

這種「天方夜譚」的故事,幾乎是一個後現代版「皇帝的新衣」的故事。那麼,誰來扮演那個小孩,戳穿這個「謊言」呢?

天底下的金融故事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它發端於房地產價格的上漲,這個泡沫破裂必然源自於房地產價格的下跌。隨著美國房地產價格的下跌,購房者就開始違約不還錢了,因為他們本身就沒有償還能力。購房者一旦違約不還錢,銀行就只能把這個房地產進行拍賣。隨著拍賣的增多,房地產價格不斷地下跌,連環的下跌、持續的下跌,進一步引起更多的人還不了貸款,更多的房地產被拍賣。這種時候,整個房地產價格陷入一個下跌的通道。

此時,三大評級機構又跳出來了,說不能給3A級了,次級債券有風險。它這一評可好,債券價格也下跌了。相應的,所有的金融機構這時候都虧損慘重,從商業銀行、投資銀行、養老基金、社保基金、政府基金、保險基金,你能夠想到的幾乎所有美國的金融機構都陷入了嚴重虧損。在過去的一兩年裡面,各大金融機構的高管被迫紛紛辭職,從高盛銀行的董事長,到美林證券董事長,再到貝爾斯登投資銀行的董事長,紛紛辭職下課。這些人原本掌控的是什麼呢?是美國最大的銀行、美國最大的證券公司和美國老牌的投資銀行。這些金融機構紛紛嚴重虧損,就導致了美國金融當中的流動性嚴重不足。

〖=QLTS〗〖=5〗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過去四五年美國的房地產泡沫,讓很多人賺著錢了,今天,房地產價格下跌之後,這些人就被套牢了。這種情形警醒我們:大家以後在自己投資的過程當中,如果遇到了所謂的大牛市、大發展的時候,要有警戒的意識。無數的案例、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出來混,欠下的早晚都是要還的。〖=B〗美國次級債券的危機,重創了美國的金融系統和美國的房地產系統,使得美元加速貶值。美元加速貶值,轉化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匯率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決定機制,匯率是貨幣的核心,貨幣是金融的核心,金融是經濟的核心。在美元、歐元、石油、黃金這些國際重要的金融要素裡面,都是大國博弈的結果,都是各個國家之間主流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是各個階層利益最大化博弈的結果。凡是既得利益者,都想辦法把這些規則和原理去固化,中國作為一個後發的發展中國家,就是和這些既得利益者進行連續博弈的一個過程。

匯率是國與國之間經濟博弈的結果,也是政治博弈的結果,也是就業、貿易摩擦等諸多因素參與博弈過程的結果。人民幣自2005年以來進入持續升值軌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美國經濟結構調整、貿易結構失調和失業率趨高壓力的影響。急劇放大的一般性貿易逆差、由於產業結構調整造成的結構性失業率的上升使得美國的政黨、政府不得不通過對中國施加壓力的方法來上演對美國選民的政治宣傳秀。

雖然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改變不了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現狀,卻是大國之間博弈的一個力量。同時,中國的博弈力量也在增長,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2008年6月參加「中美年度戰略經濟會議」時就明確提出對美元持續政策性貶值的批評,而由於國際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全球產業布局的完成,人民幣匯率單邊上升所帶來的利益和損失常常是沖抵的,很難有哪個國家是絕對的受益者或者淪為百分之百的受害者。

〖=QLTS〗〖=4〗在這種情況之下,無論是地方政府、產業協會,還是企業,都無法左右或干預、影響宏觀經濟。我們只能做到,首先充分去理解,然後積極去應對,這才是一種正確的方法和心態。抱怨是沒有意義的,漠然置之不理更是大錯特錯。〖=B〗我們要極為清醒地看到金融大地震有可能產生的損失,對一個國家、產業、企業和民眾的影響可能會遠大於自然大地震。

日本在1985年以後處理日元兌美元匯率政策就出現了重大失誤。當時,日本經濟歷經戰後40年重建已然成為龐然大物,從規模上看僅次於美國,GDP已經達到了美國的60%,在特定產業和製造技術領域甚至超越美國水平。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在於政府採用了出口導向型戰略,因此,經濟的發展就導致日本製造產品像潮水一樣湧向全世界,特別是湧向美國,引發美國對日本出現持續而巨大的一般性貿易逆差,招來美國勞工組織和產業保護勢力的強烈抗議。

這種抗議很快轉換成一種政治力量,向日本政府施加巨大的壓力。1985年,美國在紐約市中心的廣場飯店召開西方七國會議,強烈要求這些發達國家經濟盟友改變當前經濟政策,通過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升值來減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幫助美國緩解因為巨大貿易逆差而導致的經濟和政治不穩定,同時,加大對美國資本市場的投資,意圖通過資本項下的資金節余來彌補一般性貿易導致的逆差。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日本是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因此也是在本次會談中受到壓力最大的國家。日本被迫快速進入升值軌道。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250∶1一路飆升到了120∶1,稍經反復之後又繼續摸高,最高達到了79∶1。在這樣快速升值的過程中,日本國內資產價格出現大幅度攀升,以日本地產價格為例,最高的時候,日本皇室擁有的一座皇宮所佔土地的估價幾乎可以買下美國整個加利福尼亞州。日本國民一夜之間成為世界收入最高的群體,他們瘋狂地購物、購買藝術品、購買全球市場的股票、購買建築物,大批大批地周遊歐美國家,所到之處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日本人真富裕。

這種經濟上的樂觀主義情緒甚至迅速蔓延到政治上。20世紀80年代,日本有一本轟動國際社會的名著就叫《日本可以說不》。這本書中所流露出來的經濟獨立引發的政治雄心令全世界為之側目,甚至有媒體驚呼,即將到來的21世紀將是日本世紀。

在《廣場協定》簽訂後的五年裡,日本在當時超低利率政策之下,資產的價格大幅度抬升,房地產價格上升了四倍,股票的價格上升了四倍。但是,好景不長,國際投資資本早就看好日元升值帶來的巨大商業利益,因此先是一致看高日本兌美元匯率,其後又通過「遠程核打擊」做空遠期外匯指數拋出日元,導致日元兌美元匯率出現巨幅波動,隨後出現了資產泡沫的緊縮,這個大泡泡被吹破。國際游資撤出日本,股市跌幅高達70%,房地產跌幅達60%,如此整體性、全局性暴跌,勢必對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其毀滅性與嚴重後果無異於一場金融大地震。

日本經濟迅速進入不景氣時代,企業被迫大量裁員,銀行被迫縮緊銀根。曾經被作為日本經濟奇跡謎底的「銀企聯盟合作模式」遭受到了沉重打擊。一批金融機構破產,國內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由於匯率的不穩定甚至影響到了國際出口市場信心。以出口為導向的出口經濟政策不得不進行轉型。日本此次金融戰敗造成的損失絕對不會小於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的損失。直至今天,這段「失去的十年」對東亞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影響依然深刻。

從日本經濟的戰敗中,中國學會減少通過政府去人為設計大型財團,避免銀行與企業之間無風險控制的合作,強調保持匯率的穩定性和對外匯的嚴格管制。同時,日本金融危機所引發的產業外移也促成了東亞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繁榮時代的到來。

無獨有偶,在10年前,東南亞的金融危機也對東南亞的長期發展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我們知道,在這之前,亞洲經濟奇跡被全世界所矚目,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但是,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就像一場大地震一樣終止了所謂的亞洲奇跡,在整個過程當中,亞洲損失真金白銀至少在數千億美元。

相比金融危機後的日本與東南亞企業,今天的中國企業賺錢無疑要容易得多,這就是一個宏觀經濟環境對一個產業和企業的影響。當宏觀經濟環境好的時候,其實誰都能掙錢,無非是多與少。水平差的人也能掙錢,大家相差不大。當宏觀經濟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卻連聰明人都很難掙到錢,好的企業掙錢都相當不容易。

我們對這樣的金融大地震要有深刻的認識,東南亞金融危機是在貨幣貶值的過程當中,出現了巨大的金融大地震。日本是升值後動盪,而東南亞國家是劇烈貶值,但是,同樣的結果都是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房地產泡沫破裂,銀行系統出現大量的呆壞賬,銀行被迫關門,企業被迫關閉破產。

在這裡面,我們看到,房地產、股票這些資產的泡沫早晚都是要破的。最重要的就是提醒我們中國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我們的金融知識必須補充與提升,否則將蒙受嚴重的損失。與日本和東南亞相比,各位讀者朋友的金融知識還相差甚遠。當金融大地震來臨的時候,他們都出現了應對上的錯誤,都沒有進行積極的預防,那更何況我們呢?所以,金融大地震,對產業、對企業、對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對民眾產生的影響,將遠大於自然大地震,我們必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應對和積極的預防准備。

美國經濟的秘密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考慮到兩種交易對本國貨幣流動性的重大影響,一種是貿易往來所產生的結余;另一種是資本型交易所產生的結余。進出口貿易中間,出口所產生的收入大於進口的各項支出,就稱之為順差;反之,則稱之為逆差。在資本項下的交易,如果流入的資本大於本國流出的資本,這稱之為資本上的順差;反之,則稱之為在資本上的逆差。
任何一個經濟體必須在這兩者之間尋求一種資金流動的平衡,也就是說,如果你的一般性貿易方面產生了大量逆差,你就必須在資本性項目下產生足夠的順差,以此平衡整個資金流動。如果不能夠產生足夠的平衡,比如說,一個國家在一般性貿易以及資本性的項目之下都持續地出現逆差,就會導致這個國家在經濟層面上出現收支不平衡,這種收支不平衡達到一定規模後,就會誘發這個國家的金融風險。通過金融風險的擴散,影響到這個國家的一般性貿易和產業結構,影響到該國的生產要素成本和企業經營的宏觀環境,進而深刻地影響到該國企業的競爭力,導致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衰退。

因此,任何國家,不管它是什麼樣的性質,都努力追求這樣一種平衡。眾所周知,美國在一般貿易上的逆差非常大,以中美貿易為例,2007年度,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美國大量的一般性對外貿易逆差,必須通過資本項目下的收支結余來進行平衡。因此,美國經濟的一個很大特點就在於,它必須通過金融的手段來控制產業,同時,也必須通過金融手段來實現自身的收支平衡。

所謂金融的手段,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美國必須持續地在經濟生活中間,要麼通過自身的信用實現持續的負債,要麼通過自身資本市場足夠高的回報率來吸引投資和投機的外來資本。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因此,美國保持龐大的國債來維持一般性貿易失衡下的經濟運轉。但又不能僅僅依靠龐大的國債,它必須發育出來足夠多的、足夠想像空間的龐大資本市場,而這個資本市場必須源源不斷地給投資人帶來更大的回報、更高的預期和更有效的金融產品,以便不斷地吸引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以及發達國家的既有資本源源不斷地湧入美國,進入到美國的資本市場,以此來實現資本項下的節余,對沖一般型貿易的逆差,形成國際收支平衡。

〖=QLTS〗〖=4〗就美國經濟的特點來講,實質上它是一種金融經濟。金融經濟就必須強化它的信用和它的回報率。因此,美國必須不斷地製造出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回報率,並依託這個高水平的回報率來吸引海外資本,以實現美國經濟的平衡。〖=B〗按照經濟學的一般邏輯,回報率從哪裡來呢?回報率是從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中來,回報率是通過不斷增加對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等類似的要素的投入來獲取。如果美國不能保持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要素投入,或者說美國不能保持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要素投入效率,則美國經濟無法保持對外部資本的強大誘惑力,也就無法保持自身經濟的正常循環。因此,美國必須在生產要素的投放和生產要素投入效率方面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以解決吸引資金的問題。

這種吸引效能如果通過傳統產業來實現,那將非常之困難。因為傳統產業的局限,現代技術的傳播,現代人力資源開發的速度,後發展中國家有很強大的後發優勢,通過快速的模仿,通過密集的人力資源使用,通過資金與資本的密集型投入,很快地形成一種後發的追趕優勢,因此,單純靠傳統產業上的生產效率提升,美國很難獲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長率,也很難吸引世界資本流向美國。

美國的做法就是通過不斷地開展所謂的金融創新,推出所謂創新的金融衍生產品,從而不斷地提出更加具有誘惑力的回報水平,以便吸引來自全球范圍內的龐大資金。

閱讀全文

與21世紀日元匯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銀行理財產品利率調低說明什麼 瀏覽:830
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資產金融資產 瀏覽:772
紐約nymex原油場內杠桿 瀏覽:828
2016各銀行貸款優惠 瀏覽:956
浙大網新股票吧 瀏覽:544
浦發銀行日理財產品 瀏覽:197
匯添富理財佳基金代碼 瀏覽:106
期權執行價格是現值嗎 瀏覽:288
南方理財佳基金騙局 瀏覽:897
山東博客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907
3月31日俄羅斯盧布匯率 瀏覽:88
證券之星中國重工 瀏覽:902
股東告知函可以以什麼方式 瀏覽:460
手機能安裝股票指標 瀏覽:441
世界上最早的證券交易所是 瀏覽:175
花都最大的金融詐騙公司 瀏覽:39
基金為什麼十大持倉 瀏覽:627
一個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勢圖 瀏覽:328
招商銀行公戶可以買理財嗎 瀏覽:323
港幣30是人民幣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