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發揮好政策性金融在精準扶貧
首先,金融精準扶貧是實施脫貧攻堅工程的需要。「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離不開資金投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依靠逐年遞增的大規模財政扶貧資金投入,發揮了重要作用,數億人脫貧,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國家。當前,扶貧開發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實現到2020年全面脫貧任務時間,緊迫,貧困地區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仍需要集中大量資金投入。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財力總體有限,特別是在當前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難以滿足扶貧攻堅的巨大資金需求,迫切需要金融發揮杠桿作用,彌補扶貧資金缺口,增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其次,政策性銀行應在金融精準扶貧中發揮主導作用。貧困地區金融市場具有市場失靈和市場發育不充分的特點,特別是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回報率低,短期內需要集中投入長期低成本資金,商業性金融或合作金融難以滿足。政策性銀行是政府實施特定戰略或彌補市場失靈作出的制度設計和策略選擇,應該在金融扶貧中發揮主導和引領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政策性銀行具有定向特惠、放大政府信用的優勢。政策性銀行作為政府的銀行,貫徹政府意志,根據國家指令,為扶貧開發提供定向、長期、低息的信貸資金。同時,政策性銀行依託銀行的杠桿化運作,可以將有限的政府資金放大,更好地解決政府扶貧資金不足、時間錯配等問題。這既能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又有利於發揮引領和導向作用,促進貧困地區金融市場發育。
二是政策性銀行金融扶貧有利於經濟穩增長。政策性銀行是逆周期調節經濟的重要工具。當前國內三大需求萎縮,特別是投資需求下滑,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支持貧困地區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既惠及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又可拉動投資增長。政策性銀行作為財政、貨幣政策協調的特殊機制,加大貧困地區的信貸投入,可以充分發揮政策性信貸投放的結構定向特點,促進經濟穩增長。
三是政策性金融是國際上解決貧困問題的重要手段。從國際上看,無論是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還是巴西、印度、孟加拉國等發展中國家,對於貧困落後地區、貧窮弱勢群體,都建立了政策性金融體系,普遍採取政府增信、貸款期限長、利率低、資金來源成本低、監管差別化、稅費減免優惠的運作模式,實行特惠金融支持。
『貳』 精準扶貧選擇項目包括哪些
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分別為:幹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扶貧小額信貸、易地扶貧搬遷、電商扶貧、旅遊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龍頭企業帶動。其中,既包括幹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等「傳統項目」,也包括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等新手段新方法。
閩寧協作22年,從單純扶貧變為雙向互利;阿里巴巴以互聯網賦能精準扶貧,探索「互聯網+脫貧」路徑;江蘇省司法廳探索「法律扶貧」等,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折射出中國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的不懈努力與探索,展示了全社會齊心協力打贏這場戰役的決心與信心。
(2)財政杠桿精準脫貧擴展閱讀
我國脫貧攻堅的重任
越是到脫貧攻堅的緊要關頭,越不能鬆懈,越要有攻城拔寨、越溝邁壑的勇毅和篤行。截至2017年底,我國貧困人口仍有3046萬。到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平均每年需要減貧1000多萬人,這其中,有不少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
面對深度貧困地區,要突破長期難以突破的瓶頸,要兌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的諾言,形勢喜人,形勢催人,形勢逼人。只有保持干勁、韌勁,才能打贏這場硬仗。
脫貧攻堅,精準為要。尤其是進入啃硬骨頭的沖刺階段,那些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
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階段,需要更加廣泛、更加有效地動員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從「大國攻堅決勝2020」精準扶貧論壇活動所展出的優秀扶貧案例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努力、企業的助力、社會組織的協力,都不可或缺,需要多方合力。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國推進實施精準扶貧十大工程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匯聚精準扶貧強大合力
『叄』 農商銀行如何開展精準扶貧
自扶貧開發攻堅戰打響以來,作為服務「三農」、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主力軍,宣漢農商銀行積極思考,主動作為,堅持精準扶貧總體思路,深入開展「惠農興村」、「扶微助小」、「融城旺社」三大工程,創新扶貧模式、助推產業發展,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隨著工作的持續推進,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對此,筆者就縣域農商銀行(農信社)如何持續做好該項工作,確保「扶真貧」、「真扶貧」,助推金融精準扶貧向縱深發展進行思考並提出幾點建議。
一、宣漢農商銀行支持精準扶貧的實踐
宣漢農商銀行立足於自身優勢,著力於農業產業扶貧,創新信貸模式,加強銀政合作,探索扶貧開發新路子,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大膽實踐,努力作為,成效顯著。
(一)深化銀政合作,優化信貸扶貧
宣漢農商銀行勇擔責任,主動作為,與地方政府簽訂《扶貧小額信貸業務合作框架協議》,《貧困戶住房建設貸款分險協議》,為確保扶貧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由地方財政安排擔保基金及風險補償金。一是縣政府首次注入貸款擔保基金及風險補償金3000萬元並專戶存入,後期將按扶貧貸款發放進度適時補充,用於解決貸款風險問題。二是對貧困戶貸款實行財政貼息。縣政府通過財政資金對貧困戶貸款按不超過5%的利率給予貼息。三是按1:10比例放大對扶貧小額信貸進行風險補償,在撬動信貸資源的同時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
(二)創新信貸模式,助力開發扶貧
一是創新信貸產品。結合現代農業特點,利用林權抵押、股權質押、最高額循環抵押貸款等方式,創新信貸模式支持新農村建設、鄉村旅遊、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發展,積極協調企業為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實現增收脫貧。二是創新信貸模式。緊扣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發展,積極參與種養殖業優化轉型,以支持龍頭企業為抓手,重點支持「公司+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運作模式,發揮輻射示範作用。三是簡化辦貸流程。結合農戶「小額、分散、急需」的資金需求特點,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則,在防控風險的前提下,適當簡化小額農貸審批、發放流程,提高辦貸效率。
(三)加快產業發展,注重智力扶貧
一是積極引入優勢產業。利用宣漢農商銀行與企業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積極引入優勢產業,既「輸血」又「造血」,培育脫貧致富帶頭人,帶動周邊貧困戶創業脫貧。協調引入宣漢縣昌林中葯材合作社,為貧困戶送去葯材、成品種雞,為貧困戶提供種子和技術,同時,以保底價回收葯材,保證貧困戶收益;引入「養牛分成」模式,由養牛大戶為貧困戶提供小牛,待牛長大後,貧困戶按照比例進行分成。二是智力輸入扶貧。扶貧先扶智,我行在開展精準扶貧過程中,注重從源頭做起,以智力輸入為主,以物質幫扶為輔,引入企業定期舉辦培訓班,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講解種養殖技術,為貧困戶提供商品銷售信息。
(四)履行社會責任,支持創業致富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一是積極開辦了青年創業貸款,通過信貸資金幫扶,積極聯系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共發放青年創業小額貸款3825萬元,支持976人創業發展。二是積極開辦了婦女小額財政貼息貸款,加大對婦女創業就業支持力度,共投放貸款11,424萬元支持了3234位婦女朋友就業創業。三是積極投入對口幫扶,為幫扶對象號樓村改善道路交通、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共同找思路、謀出路,引入中葯材種植、蜀宣花牛等特色產業,有效為當地群眾創收增收。
(五)踐行普惠金融,延伸服務觸角
為讓金融空白鄉鎮及偏遠山區群眾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宣漢農商銀行竭盡全力,強勢履行社會責任,確保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一是加大自助銀行設備布放力度,在涼風、南坪、龍泉、觀山等金融空白鄉鎮布放自助銀行,為方便群眾支取財政補貼資金,載入存摺模塊功能。二是聘請金融聯絡員568名,精準聯繫到村到戶,收集群眾金融服務需求,針對性地開展上門服務。三是利用流動汽車銀行及移動服務終端,開展定時定點服務,抽調專門人員利用節假日赴柳池、漆樹、漆碑等偏遠鄉鎮提供金融服務。四是大力推廣電子銀行服務,拓寬服務空間,截至5月末,個人電子銀行用戶數達27,230戶,企業電子銀行用戶數達276戶,簡訊銀行總量達95,334戶,電話支付終端425台,POS機459台。
二、深化金融精準扶貧的制約因素
作為一項光榮而艱巨的政治使命和現實責任,宣漢農商銀行踴躍投入到精準扶貧的具體工作中去,但由於一些天然的、歷史的、現實的問題和困難,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扶貧工作的推進,影響著扶貧效率的提高。
(一)自然條件惡劣,金融扶貧風險較大。貧困地區多地處偏僻,或高山峻嶺,或峽谷溝壑,可耕地不足從而毀林毀草開荒導致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脆弱,難以保證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這些地區致貧因素多,貧困程度深,扶貧難度大,災年返貧、因病返貧現象較為普遍。
(二)產業結構落後,金融扶貧難度增加。特困地區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缺乏競爭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產業構成以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為主,糧食生產佔主導地位,經濟作物等其他產業比重低,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留守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年齡偏大,缺乏科學知識和市場經濟意識,底子薄、基礎差,扶貧工作基本從零開始,難度較大。
(三)農戶認識偏差,金融扶貧持續性降低。部分貧困戶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對扶貧開發和扶貧貸款認識不足,對依靠土地脫貧失去信心,以為精準扶貧只是走過場、搞形式,仍然抱有依賴政府「輸血」式救濟的老觀念,以為扶貧貸款是國家救濟資金,可以借錢不還,嚴重傷害金融扶貧的積極性和可持續性。
(四)政策配套單一,金融扶貧動力不足。部分地方財政資金設立風險補償金激發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扶貧動力,但風險分擔機制較為單一,針對貧困地區的差異化金融監管政策、貨幣信貸傾斜政策、稅收優惠減免政策、財政獎勵補貼政策配套不夠,更缺乏鼓勵先進的激勵政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特別是農信社作為地方金融主力軍的扶貧動力。
(五)業態環境限制,金融扶貧有力難使。貧困地區信用體系建設較為緩慢,市場主體信用等級偏低,合格的貸款主體較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需求期限長、額度大,同時其生產要素無法有效交易和流轉,要素價格發現功能難以實現,在此背景下創新「四權」抵押貸款仍面臨評估難、流轉難、變現難的現實問題及相應風險。
三、助推金融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基於前期金融扶貧的有效經驗,隨著扶貧攻堅由易到難、由點到面,扶貧難度越來越大,任務越來越重,如何實現金融扶貧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變,確保扶在點上、根上,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宣傳引導,樹立群眾對金融扶貧的正確認識
一是逐村召開金融扶貧動員工作會議,向廣大群眾宣講金融扶貧與目的、意義及措施,宣傳扶貧信貸政策規定、優惠條件、操作流程等,讓貧困戶自願貸款發展產業項目,放心使用貸款,到期歸還貸款。二是加快貧困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深入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以及「貧困地區示範戶」、「農村青年信用示範戶」等創建活動,嚴厲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不斷提高貧困地區各類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三是持續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加大貧困地區金融知識宣傳培訓力度,捐贈科普、農業、創業、管理等文化書籍和光碟,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提高文化水平,增長金融知識。
(二)因地制宜,堅持發展特色產業
農村貧困的根本原因是在於產業基礎簿弱,未形成產業「氣候」。因此,發展產業是帶動貧困地區、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重要出路。建議把發展特色產業、優勢產業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戶一案」,推動農村產業化發展與金融資源緊密結合、協調發展,形成可持續的產業群體,利用多種模式,形成示範效應,發揮帶頭作用,讓貧困戶看到產業發展的希望,促進貧困戶想創業、敢創業,想貸款、敢貸款,通過產業發展有效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三)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推進
精準扶貧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其所包含的基礎建設、產業發展、教育培訓、醫療衛生等內容涉及財政、交通、農業、林業等多部門多條線,扶貧開發項目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對口部門的指導支持,農商行在提供信貸支持的同時仍需牽線搭橋,多方聯動,以農商行金融扶貧為支點,撬動多方扶貧資源的高效運用,與相關職能部門共同為扶貧項目服好務、找好路,通過協同作業建立聯動反應的工作機制,針對不同項目形成可操作性強的項目扶持方案,比如針對中草葯種植、果木栽培、畜牧養殖、鄉村旅遊等不同經營類別形成各具特色的聯動扶持方案。
(四)精準滴灌,深化產品服務創新
一是創新農村「四權」等生產要素擔保方式,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水域灘塗養殖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積極探索農村「三權」抵押試點,創新「三權」抵質押金融產品。二是根據不同項目不同產業在不同發展周期的不同金融服務需求,個性化定製金融產品及服務,如目前大力推廣並廣受歡迎的「稅金貸」產品。三是加強銀行、保險、政府間業務合作,形成三者之間的協同效應,充分發揮政府、市場、中介組織的作用,分散和緩釋三農信貸風險,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五)防範風險,確保扶貧開發健康可持續
農商行作為金融扶貧主體之一,同時作為經營風險的市場主體,其對風險的天然敏感和防控屬性決定了對扶貧開發的可持續性、微利性有一定內在要求,從而決定了金融扶貧既不是慈善救濟,又不是純粹的商業行為,而是在保持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通過信貸投放,啟動示範和帶動效應明顯的扶貧項目,支持有一定經濟效益的產業發展,激發貧困人群的內生發展動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的脫貧和發展。對風險的防控要求能實現扶貧項目的篩選功能,過濾低效甚至無效的信貸需求,在實現自身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保證精準扶貧工程高效可持續推進,最終達成互相促進的雙贏局面。
『肆』 什麼是金融精準扶貧的最新相關信息
一、金融精準扶貧貸款專項統計制度包括以下五個統計內容:
1、貧困地區扶貧貸款統計;
2、 扶貧貸款及相關普惠貸款專項統計;
3、精準扶貧貸款統計;
4、貧困地區金融基礎設施統計;
5、貨幣政策支持情況統計。
二、扶貧貸款:
扶貧貸款是由國內有關金融機構承擔的一項政策性貸款業務, 它是我國扶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放的形式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到戶的小額扶貧貸款; 另一種是發放給龍頭企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扶貧貸款。
三、扶貧貸款存在的問題:
1、扶貧貸款與商業化經營兩種屬性的矛盾。
扶貧貸款是政治任務與經濟工作的結合載體,它是國家為了促進和保持國內經濟的區域均衡發展,支持貧困地區改善基礎設施和發展本地優勢產業而實施的一項扶貧發展計劃。說它是一項經濟工作是因為它有別於其他的財政無償撥款和無償投人,實行以借貸有償和付息對價的原則,是一種信貸行為和經濟杠桿,具有政策傾向性、優惠扶持性的特點。而商業性經營是以經濟利益為出發點,獲取商業回報為目的,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遵循的最基本的經濟規律。當前扶貧貸款在農業銀行的商業化運作過程中,欲使熊掌與魚翅二者得兼,必然顧此失彼,從而導致扶貧貸款的商業化運作矛盾迭出。
2、承貨主體能力弱化與信貨主體控制風險的剛性約束的矛盾。
扶貧貸款承貸主體的選擇是扶貧貸款投放的重要「門檻」,加強對扶貧貸款准人條件的嚴格要求,主要是為了防範貸款項目的風險。作為政府部門更希望貸款投向於生產困難的企業和急需解決貧困的農戶。而作為貸款主體的銀行首先選擇貸款有償還能力的企業和個人。根據農銀發[1998]99號《中國農業銀行扶貧貸款管理辦法》規定:以種養、林果業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和扶貧經濟實體項目,項目資本金不低於總投資的20%。而在我州當前相當一部分企業虧損嚴重,自有資金嚴重不足,這無疑使大部分企業被拒之扶貧貸款門外。企業如此,對於貧困地區的個人來說,確實過於貧困沒有償貸能力,也使信貸主體對其失去信心,從而使承貸主體對扶貧貸款的需求與信貸主體對承貸主體的選擇矛盾加劇。
3、三農的低效性與貨款追求高效的矛盾。
農業本身的自然特點就具有較大的風險,更何況貧困地區農業對自然的高程度依賴及農民對現有農業技術掌握程度的限制,造成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均難以達到增收的目的,即使部分農產品的產量取得豐收,由於農產品價格低,農產品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就決定了當前貧困地區三農的低效性。同時,在貧困地區依託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企業由於產品深加工能力差,產品科技含量低,產品市場銷路不夠看好,使得這一部分企業效益難以提高。
扶貧貸款的發放不僅要保證貸款本金收回來,而且要能夠得到利息收人,這是貸款投放的基本要求。如果企業和個人的貸款項目效益低下,必然同貸款追求高效目標產生矛盾,同樣使貸款主體對承貸主體失去信心。
4、扶貧貨款風險的多重性與貨款責任終身追究的矛盾。
扶貧貸款的風險主要來源於貸款項目風險、承貸主體的信用風險和貸款的財務風險。
①由於扶貧貸款本身扶持的承貸主體個人及法人經濟實際狀況,無法為貸款提供擔保,使扶貧貸款缺乏風險保障。
②由於貧困地區農業銀行大多是貸差行,扶貧貸款所需資金絕大多數是靠向上級行借資金,資金成本高,有的甚至貸款利率倒掛,形成扶貧貸款發放越多,銀行虧損越大。
③扶貧貸款貼息補貼難以到位,從1998年至2002年末湘西自治州農業銀行扶貧貸款累計虧損13922萬元,其中,因貼息政策變化應補未補利差2130萬元,應補未到位873萬元。
由於利率倒掛和利差補貼不到位,更加重了扶貧貸款的風險。扶貧貸款風險的客觀性、多重性、政策性的存在,加上這種風險補償機制的極不完備,貸款風險責任讓人難以接受。
『伍』 2016年我國財政的錢主要用在哪些方面
2016年3月8日15時,財政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歐文漢做客中國政府網,就2016年預算報告有關情況與網友在線交流。
一、 調整20%的農資綜合補貼用於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中國政府網網友:我是一個在北京打零工的農民。去年就聽說,以前發的農業補貼合並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合並?
歐文漢:自2004年起,國家先後實施了農業「三項補貼」,對於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發生深刻變化,農業「三項補貼」政策效應遞減,政策效能逐步降低。同時,由於原來的「三項補貼」受到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約束,需要將一部分農業補貼轉為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中不受限制的補貼,如對耕地資源的保護等。
2015年5月,經國務院同意,財政部、農業部啟動了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改革試點,在全國范圍內調整20%的農資綜合補貼資金用於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選擇部分地區將農業「三項補貼」合並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從試點情況看,合並「三項補貼」達到了預期效果。一是提升了補貼政策指向性。將補貼發放與耕地地力保護掛鉤,鼓勵了農民提升耕地地力,減少了化肥施用量,實現了「藏糧於地」。二是降低了政策實施成本。簡化了補貼資金的審核和發放程序,標准清楚明確,體現了中央強化清理整合規范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增強資金統籌使用的要求。三是調動了農業規模經營積極性。調整部分資金用於支持多種形式的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極大調動了新型經營主體生產積極性,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迅速,示範帶動作用明顯。四是創新了金融支農模式。在財政資金助推下,各地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實現從無到有、從兼業到專業,為從事農業尤其是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信貸擔保服務,撬動了更多的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到現代農業發展。
二、 2016年中央扶貧資金增加201億元
中國政府網網友:近來有農村老家親戚打電話來,說起從電視上看到國家要讓農民脫貧脫困,特別期待。他們就想問問,國家扶貧的錢都用來干什麼?能不能給村裡的貧困人口找點事做或者讓他們學點新本事,自己去賺錢?
歐文漢:扶貧脫貧是硬任務。2016年,中央財政將按照中央有關要求,不斷完善財政扶貧政策,通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和發展後勁,推動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進一步加大財政扶貧開發投入力度。2016年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比上年增加201億元,增長43.4%。繼續多渠道增加扶貧開發投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各專項轉移支付對農村貧困地區給予傾斜,較大幅度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進一步強化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財政綜合扶貧政策體系,提高脫貧攻堅財力保障能力。
二是支持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研究出台指導意見,在貧困縣開展試點,優化財政涉農資金供給機制,將配置資源的權力下放給承擔脫貧攻堅任務的第一線,激發地方內生動力,使資金項目安排更加符合地方實際,提高財政涉農資金使用效率。
三是創新資金使用機制。通過探索開展資產收益扶貧、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貸款貼息、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和杠桿作用,撬動更多金融資金、社會資本參與脫貧攻堅。
三、 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促城鄉均衡發展
中國政府網網友:國家一直強調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可我們西部地區教育資源還是大大不如東部地區,有的學校經費特別少,給學生買幾本書都成問題,在信息閉塞環境下長大的農村孩子如何跟從小學外語、上網、學各種才藝的城裡學生競爭?請國家盡快管管這個問題。
歐文漢:近年來,中央財政始終把義務教育作為投入重點,堅持保基本、補短板、提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一是「保基本」。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城市學生免除學雜費政策。全國約1.1億名農村學生享受免學雜費和免費教科書政策,中西部約1240萬名貧困寄宿生獲得生活費補助,約2944萬名城市學生享受免學雜費政策。二是「補短板」。全面改善貧困地區農村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惠及學生約3320萬名。三是「提質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繼續實施「特崗計劃」、「國培計劃」和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四是「促公平」。支持農民工隨遷子女就學,惠及學生約1295萬名。
2016年,財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完善機制,城鄉一體;加大投入,突出重點;創新管理,推進改革;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在更高層上的均衡發展。主要是:整合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城市義務教育獎補政策,建立統一的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鞏固完善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安全保障長效機制,鞏固落實城鄉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政策。
『陸』 對革命老區扶貧具體做哪些工作
一是密集政策出台為精準扶貧提供保障。2015年7月,《中共達州市委關於決戰決勝扶貧攻堅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提出了全市每年減少農 村貧困人口15萬人左右,到2018年,實現全市省定貧困縣全部「摘帽」;到2019年,實現全市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82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摘 帽」;到2020年,實現全市23.2萬戶、63.6萬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 會保障全覆蓋的扶貧攻堅目標任務。2015年,達州繼續深化扶貧改革,創新攻堅機制,出台了精準扶貧等配套改革文件和支撐性的落實措施。市委制發了《關於 進一步做好對口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確定了新一輪市領導對口聯系、市直部門(單位)定點幫扶貧困村工作,大力推進「五大扶貧工程」和「六到農家」活動, 著力解決貧困村、貧困戶實際困難和問題。市政府制發了《扶貧開發重點工作實施計劃(2015~2020年)的通知》,細化了道路暢通、飲水安全、電力保 障、產業增收、鄉村旅遊、危房改造、衛生計生、文化建設、信息化、教育扶貧、技能培訓、生態環境等12項重點工作,明確了部門(單位)的目標、任務和責 任,強化了工作重點。
二是多管齊下的扶貧戰略初見成效。近年來,達州市扶貧開發工作,緊緊抓住轉變方式、強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個關鍵,瞄準最貧困的地 區、最迫切的問題、最緊要的事項,堅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在釐清發展思路、培育主導產業、提升基礎條件、抓好服務保障等下功夫,精準扶貧攻堅戰取得了顯 著效果。全市農村貧困人口從121.61萬人減少到63.6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1.85%下降到11.62%,達州扶貧開發已經由解決溫飽問題、鞏固 溫飽成果,進入到加快脫貧致富、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階段。
三是財政金融精準發力為扶貧開發注入動力。近年來,達州實施了以財政金融支持「扶貧惠農工程」為載體的精準扶貧戰略,整合扶貧惠農政策和財政金 融資金等資源,建立各地風險補償基金和精準扶貧發展基金,形成了新型金融與傳統金融協調配合,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滿足貧困地區群眾及經濟實體差異 化、多層次的融資需求,實現金融服務全覆蓋,切實解決貧困地區金融服務難題。2015年半年共投入各類扶貧移民資金6.82億元,市級財政落實駐村幫扶項 目資金、工作經費1320萬元,實施點對點幫扶,實現了駐村幫扶幹部工作組
(隊)對全市所有貧困村全覆蓋、市縣領導和幫扶單位對全市所有貧困村全覆蓋、幫 扶責任人對全市所有貧困戶全覆蓋的「三個全覆蓋」工作格局。
二、精準扶貧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達州作為全省扶貧攻堅任務繁重的市州,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住房難、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通信難、 增收難等問題依然存在,因病、因殘、因災致貧返貧現象突出。加上經濟發展速度和能力受限,財力薄弱,對扶貧開發投入少,對上依存度較高等多重因素,達州的 精準扶貧工作存在較多困難和問題。如達州萬源市,按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36元扶貧標准,萬源目前還有農村貧困人口10餘萬人,貧困發生率達 19.8%,居全省前列。萬源市系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市),2013年該市人均GDP僅16725元,差不多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除萬源市外,達 州的渠縣、宣漢縣也有相同的情況。
從基礎設施看,基礎設施落後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因素。達州地形地貌以山區、丘陵為主,其中山區佔70.7%,丘陵佔28.15%,農村道路建設和 水利設施建設成本高、難度大,全市尚有「十二五」規劃內37.8萬、規劃外130萬農村人口存在飲水難和飲水安全問題,多數農田渠系配套不夠,中低產田土 占總耕地的57%,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末段建設嚴重滯後,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全市行政村雖已通公路,但通路不一定通暢,不通暢村達742個;農村 還有無電戶6061戶、2.35萬人;還有18萬戶、70萬人沒有進行農網改造;150萬戶群眾無法正常收看廣播電視節目甚至無法收看市、縣本地廣電節 目。農村中小學學生宿舍、食堂建設面積嚴重不足,缺口達44.64萬平方米,配套設施嚴重缺乏。 自然災害頻發也是導致貧困增加的外部影響因素。達州境內分布有「秦巴山地災害區」、「川東伏旱氣候區」、「川東暴雨滑坡區」,屬於我國自然環境 脆弱地帶。自2004年以來,「9·3」、「7·8」、「6·25」多年連續遭受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災、旱災和雨雪冰凍災害襲擊,累計直接經濟損失達300 多億元。因自然災害頻發,因災致貧返貧問題十分突出。據統計,10年來,達州市因自然災害影響造成13.72萬戶、48.02萬人返貧致貧。
三、精準扶貧攻堅戰中的財政對策及建議
(一)實施多元投入戰略,加大對精準扶貧的資金支持力度
資金支持是精準扶貧攻堅戰的財力保障和重要抓手,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資金支持體系對精準扶貧來說至關重要。
1.做大財政「蛋糕」,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當前,達州經濟發展處於中低速發展的新常態時期,財政收支壓力巨大。面對剛性支出逐步增加,財政收入 中低速增長已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新常態發展時期,財政部門應以新思路新舉措,積極應對,主動作為,精準發力,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步伐,積極調整 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做大做強財政「蛋糕」,提高財政保障能力。同時,
要建立新增財力投入機制,嚴格落實市、縣區財政當年新增財力用於扶貧開發的財政資金 投入增長機制要求。
從2011-2014年財政對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看,總體是達到了逐年增加,充分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注入扶貧 開發的領域,為扶貧開發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根據精準扶貧總體戰略的要求,達州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的目標,財政還需要對精準扶貧加大投入力 度。因此,要按照《達州市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機制實施細則》管理辦法,嚴格落實縣(市、區)新增一般轉移支付、少數民族地區待遇縣轉移支付和資 源有償出讓收益的50%以上要用於綜合扶貧開發。縣級財政每年年初要足額預算精準扶貧資金,同時不斷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確保財政專項 扶貧支出年平均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增長幅度。同時,要盤活精準扶貧的存量資金,用增量加存量的有效辦法,做大精準扶貧的「蛋糕」。
這方面有些地方已作了一些探索,如開江縣從提高貧困村工作經費、服務群眾專項經費、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資金、農村C、D級危房補助標 准等著手,逐年增加縣級扶貧專項資金規模,確保2020年縣級扶貧專項資金投入在2015年450萬元基礎上翻兩番,達到1800萬元,年均增幅30%以 上。
2.強化扶貧資金預算管理。深化部門預算改革,提高扶貧資金預算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從預算環節入手,推進精準化的扶貧預算,帶動扶貧工作的 精準化。市縣財政在編制預算時要單列民生改善、項目建設、社會保障等領域用於扶貧開發的專項資金。同時細化項目內容,將扶貧開發項目細化具體到每一個貧困 縣區、每一個貧困鄉鎮、每一個貧困戶。
3.建立整合涉農資金投入機制。涉農資金整合投入扶貧開發是彌補財政專項資金不足的有效措施。要按照「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 功」和「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資金整合原則,根據上年度資金安排和使用情況,將用途相近、范圍相似的資金納入統籌整合范圍。逐步擴大資金整合規模,集中 力量用於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發展。涉農資金整合要立足「預算編制、優勢產業、重點區域、重大項目」原則,健全涉農資金整合機制,打造涉農資 金整合平台,重點支持精準扶貧區域發展特色產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如開江縣緊緊圍繞資金使用精準,以財政扶貧資金為「粘合劑」, 加大上級涉農資金爭取力度,確保2015年到位上級扶貧專項資金4100萬元;整合各類財政涉農資金,重點向貧困村傾斜,力爭年整合率達50%以上,整合 金額達6億元以上。
4.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積極探索運用多種形式大力發展小額信貸,引導各類社會資金投入扶貧攻堅,探索財政貼息支持農業產 業發展的補助方式,完善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金融服務機制。探索發展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貸款,支持農民發展特色種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發展 壯大村級優勢產業。探索建立精準扶貧小額貸款機制,由市縣財政和銀行共同出資設立精準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對精準扶貧小額貸款等的損失予以補償,並建立 風險補償長效補充機制。引導各類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扶貧攻堅,通過貼息撬動貧困村產業發展。
5.積極研究上級相關財稅政策,加大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的力度。近年來,中央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進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發展的政策,加大了 對貧困地區、革命老區發展和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從2001年起,中央財政單獨設立了地方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規模到2014年,中央對地方革命老區轉 移支付規模已經達到57億元,比2013年增長10.8%。為了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讓老區人民切身感受到黨中央的溫暖,中央明確省級和市級財政要將 中央對革命老區的轉移支付資金分配落實到對中國革命做出較大貢獻且財政較為困難的連片革命老區,用於幫助老區人民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有條件的地區可以 在預算中安排一些資金,增加對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規模。財政部門應認真研究涉及到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等相關政策,加大爭取項目和資金的力度。
(二)創新投資收益扶貧模式,全力攻堅精準扶貧
1.積極開展「創新投資收益扶貧新模式試點」工作。在堅持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的前提下,以資產股權為紐帶,通過財政支農 資金形成資產股權量化的方式,賦予建檔立卡農村貧困戶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財產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以優先股的形式全部量化給貧困戶,並確 保貧困戶分紅底線。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的的資產,可先設立貧困戶股份,僅貧困戶享受,剩餘部分再按一人一股量化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 員,賦予建檔立卡農村貧困戶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財產權,拓寬缺勞力、缺技術和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村貧困戶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
2.創新開展精準扶貧小額信貸模式。引導金融機構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核定的額度和期限內發放「免擔保、免抵押」貸款,政府通過貼息、風險補償、購買保證保險等措施降低貸款風險,加大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信貸支持,促進其發展增收項目,幫助貧困戶盡快脫貧致富。
3.建立精準扶貧小額信貸基金和風險補償基金。從2015~2020年,市級財政每年安排3600萬元,其餘各縣市區各500萬元。建立精準扶 貧風險補償基金是精準扶貧小額信貸基金的重要保障措施。各縣市區可按不低於貸款余額的5%安排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並在以後年度按照不低於當年新增貸款的 5%安排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縣級財政還可整合各級財政安排的精準扶貧貸款貼息資金,用於安排不超過5%的年利率給予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貸款貼息。如開江縣在 精準扶貧攻堅戰中建立產業扶貧小額信貸基金、產業扶貧風險補償基金和產業扶貧貸款貼息資金,為該縣精準扶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1.89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中,凡購買小額信貸保證保險,保險機構將按我國最低標准收取扶貧信貸保證保險資金,開江縣財政給予全額補貼。開江還設立了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專 戶,2015年開江縣財政首次注入資金100萬元,按照不高於1∶10的比例投放貸款,損失風險由合作保險公司承擔70%,剩餘30%由政府、銀行各承擔 50%。與此同時,開江縣財政每年還安排一定資金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期限內用於發展生產、農業產業化項目固定資產投資、易地搬遷建房、農村危房改造等銀行貸 款按實際貸款利率給予全額貼息。
(三)強化扶貧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1.建立健全資金監管制度。按照《四川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和《關於進一步加強扶貧項目資金監管工作的意見》等要求,制定完善《市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堅持財政扶貧資金專戶管理和縣級財政報賬制管理,封閉運行,確保專戶儲存、專人管理、專賬核算。
2.健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考評機制。根據四川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考評實施、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考評等辦法規定,建立對 各縣(市、區)年度扶貧開發計劃、項目批復與執行情況、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過程、項目實施及其效果等進行綜合性考核與評價,切實提升財政扶貧資金管理使用 的規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3.實施追蹤問效。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監督跟著資金走」的原則,把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績效管理貫穿於扶貧資金分配、撥付、使用以及扶貧項目的立項、審批、實施、檢查、驗收全過程,切實提高扶貧項目實施效果和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管理績效。
4.扶貧資金監督管理常態化。要定期將財政扶貧資金的分配、項目安排以及項目到村情況在相關媒體上進行公示公告。同時,發揮監察、審計等部門的 作用,加大違法違紀行為懲處力度。扶貧項目實施中所需大宗物資、材料符合政府采購目錄的,要按照政府采購的有關規定實行政府采購,采購物資實行財政直接支 付的辦法。同時,必須建立嚴格的物資領用和保管制度。
(四)加快財政改革步伐,創新扶貧資金管理新模式
達州市為貫徹落實好中辦發〔2013〕25、川委廳〔2014〕9號和達市委辦發〔2014〕47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強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 管理,增強扶貧資金使用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精準扶貧成效,確保精準減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制定印發了《達州市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機制實施細 則》(以下簡稱《細則》),創新了扶貧資金投入、管理、監督機制。《細則》要求建立市縣兩級財政每年對精準扶貧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著力整合財政支農資 金,積極引導社會資金的有效投入。同時,還建立了市對各縣(市、區)的扶貧資金管理考核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
(五)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力推動精準扶貧工作
精準扶貧在獲得充裕資金支持的同時,更離不開項目來支撐。精準扶貧項目是改「輸血」為「造血」的重要抓手,財政部門在精準扶貧項目上要給予高度 關注和大力支持。要會同農業、交通、水利、衛生、文化教育等部門,加快推進對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農村產業發展、文化建設和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要通 過科學規劃和建設貧困地區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構建骨幹網路、改善區域發展條件,完善末端建設、方便群眾生產生活;通過積極培育貧困地區 特色支柱產業,建立貧困群眾穩定增收來源,拓寬脫貧致富渠道;通過以扶貧新村建設為載體,加快推進危房改造,同步提升扶貧新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綜合配 套服務水平,建設幸福美麗家園;通過健全衛生計生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能力,加大疾病預防控制力度,做好計劃生育工作.
『柒』 精準扶貧脫貧體現了哪些教材觀點
一、宏觀調控、「又好又快」 [課本] (1)國家宏觀調控含義: (2)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3)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促進經濟增長:①重要性: ②表現:經濟總量增加,人均收入增長和生活質量提高。 增加就業:①重要性:②措施:政府鼓勵就業,市場調節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的方針。 保持物價穩定: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聯系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知識。) 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平衡是指國家在對外經濟關系中收入和支出的大體平衡。對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具有積極的作用。 總之,宏觀調控目標的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只有統籌安排,才能實現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4)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 經濟手段(主要的、間接干預):是指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經濟計劃:國家制定和實施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經濟政策:稅收政策、利率政策、價格政策、扶貧政策、匯率政策、產業政策、中部崛起戰略等等。其中,財政政策(如稅收、國債、保護價等)和貨幣政策(如利率、匯率、存款准備金率等)最為重要 法律手段(主要):含義:原因:市場經濟具有法制性 。作用: 法律與法規:企業法、勞動法、商標法、…… 行政手段(必要——直接干預)含義: 特點:直接、迅速。怎樣運用:行政手段必須反映經濟規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強調和過多運用,否則不利於市場作用的發揮,甚至會產生消極的後果。 國家宏觀調控的三種手段關系:三者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發揮宏觀調控手段的整體功能。 (5)我國宏觀調控的特點: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公有制為標志)、根本目標、強有力(利益)…… [熱點鏈接]: 1、與經濟常識結合 ⑴市場調節具有自身的弱點和缺陷,在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必須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進行匯率機制改革、穩定房價、個稅改革等,是國家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宏觀調控的表現。 ⑵國家的宏觀調控目標和手段。我國現階段的宏觀經濟管理通過戰略引導、財稅調控、金融調控等多種方式來實施,共同的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⑶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能。中國人民銀行依法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針對目前經濟運行情況,國家在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的同時,還必須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成立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就是要圍繞金融市場和金融中心加強央行的調節職能和服務職能,進一步發揮經濟手段的作用。 ⑷財政及其作用(課本分析要細讀)。要適應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適當減少財政赤字和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資金投向結構,抑制某些方面的經濟過熱,促進經濟社會較快平穩發展。 ⑸稅收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課本分析要細讀)。調整個稅起征點,有利於防止收人差距過分擴大,實現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 ⑹投資(積累)和消費的關系(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生產與消費的關系(立足於擴大內需) ⑺匯率。一國匯率走勢從根本上取決於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經濟發展速度。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有利於緩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擴大內需、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8)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運用:「十五」時期,全國財政用於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年均增長16.3%,占總支出的比重也提高到2005年的11%。其中,中央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補助支出從1998年的20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545億元,累計達到2826億元。2003年至2005年,中央財政在每年保持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補助資金100億元規模不變的基礎上,3年共安排再就業資金239億元。 運用經濟常識和政治常識知識,分析說明財政支出與就業和社會保障的關系。 答:①財政是政府履行職能的物質基礎,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是國家大政方針的直接體現。增加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是履行政府職能、建設公共財政的重要方面。同時,擴大就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也有利於推動公共財政體制建設。②提高勞動力素質,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利於增強國家競爭力和經濟發展後勁,從長遠看也有利於促進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③加強社會保障體系,有助於改善居民心理預期,擴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強化公共財政建設的經濟基礎,有利於……(三點),構建和諧社會。 2、與哲學常識結合 ⑴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這就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國家採取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都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⑵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的統一。宏觀調控必須尊重價值規律、經濟規律。 ⑶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要求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市場調節中的缺陷影響經濟的發展,宏觀調控有利於克服市場缺陷,保證經濟健康發展。根據經濟運行情況,把我國連續實行多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轉變為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體現了聯系的觀點。 ⑷運用對立統一原理,分析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的關系(作為雙方,統一在市場經濟這一矛盾中)。 ⑸重視內因的作用。把擴大內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是重視內因的作用的體現。 ⑹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整頓市場經濟秩序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體現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加強宏觀調控時,要貫徹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這體現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⑺正確價值觀的標准、導向作用。宏觀調控要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和人民根本利益,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⑻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這就要求我們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群眾的利益而奮斗。住房問題關繫到千家萬戶的安居樂業,關繫到社會財富的流向和社會公平的實現。因此,政府應該發揮對住房價格應有的調控作用,保持住房價格的相對穩定,這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 3、與政治常識結合 ⑴國家職能。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是進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體現了國家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與搞好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 ⑵我國的國家機構的活動原則。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利益的捍衛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一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准則和工作宗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穩定物價、保持經濟增長,是對人民負責原則的具體體現;市場經濟的法制性、國家宏觀調控的法律手段,體現了依法治國的原則。 ⑶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執政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對國家實行政治領導(領導方式與執政方式、執政能力建設)
『捌』 我國的脫貧目標是什麼
「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的目標是,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時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
(8)財政杠桿精準脫貧擴展閱讀:
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使命:
2020年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0年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開展消費扶貧行動,支持扶貧產業恢復發展。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強化兜底保障。搞好脫貧攻堅普查。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讓脫貧群眾邁向富裕。
2020年7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開展2020年脫貧攻堅督查工作。本次督查的主要任務是,對中西部22個省份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成效考核、「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檢視問題、問題排查等發現問題整改工作開展督查,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與基層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督查重點關注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消費扶貧、公益崗位、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等工作,同時關注各地克服疫情影響情況、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情況、防範洪澇地質災害等風險情況、脫貧攻堅普查前期准備情況等。對2019年退出貧困縣進行抽查,重點檢查退出質量,特別是「兩不愁三保障」實現情況。
『玖』 如何發揮財政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
公共財政是限時減貧脫貧的「助推劑」,要啃下貧困「硬骨頭」,必須充分發揮財政投入在扶貧開發中的主導作用。對重慶市財政來說,要加強政策措施的精準度和精細化,將財政資金用到真正貧困人口身上,將財政政策落到真貧的根子上,既「輸血」更「造血」,既摘「窮帽」更拔「窮根」,確保2017年基本完成扶貧任務,2018年解決局部特殊貧困戶脫貧問題,夯實貧困區縣和貧困群眾致富發展基礎。
首先,政府、市場、個人要各安其位。政府投入要發揮主導作用,將著力點放在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為貧困群眾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對喪失勞動能力的重度貧困群體進行救助上面,但不能「大包大攬」,全部「躺在政府身上」,不能簡單「埋單幫窮」,要將財政的引導作用放在財政政策設計和財政資金分配全過程,規避「撒胡椒面」「利益均沾」等現象,克服「民粹」心理,既調動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自我造血和自我奮斗改變面貌的積極性、主動性;又注重發揮市場作用,能夠讓市場發揮作用且效率更高的領域,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總之,該政府做的政府要千方百計做好,該社會和個人做的要充分放手。
其次,市、區縣、鄉鎮財政要各司其職。築牢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高壓線」,加強對扶貧資金分配、使用、結果的全過程監管。市級財政要加強與各部門的協同配合,重點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制度機制的設計優化、資金分配整合傾斜、扶貧政策的指導監督,要加強整合、統一政策,同時充分放權。區縣財政要圍繞當地扶貧攻堅任務,積極探索有效途徑,重點確保財政扶貧政策目標到位、資金落實到位,既要不折不扣執行市定財政扶貧政策,又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創造性開展扶貧攻堅,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花出效益。鄉鎮財政要充分發揮「身」在一線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對政策明情況知得失的優勢,重點從政策實效上查找漏洞、建言獻策,從資金兌現上細化流程、跟蹤保障。
最後,當期需要、未來發展要辯證推進。不為率先脫貧而過度突出具體完成時限,不要敲鑼打鼓圖虛名,要算好當前與長遠兩本賬。一方面,要按計劃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將新增財力的75%以上用於區縣重點向貧困區縣傾斜,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增量主要用於貧困區縣,確保貧困區縣人均財力增幅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如期讓貧困區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脫貧、貧困人口越過扶貧標准線;另一方面,要切實關注財政未來的持續性支出,增強「大財政」意識,切實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的牽引作用,增強財政整合資源的能力,通過簡政放權、放寬准入、深化政府購買服務等改革舉措,讓社會資金進入教育、衛生、市政等公共服務領域,實現財政與國資、政府與市場的聯動,更好地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拾』 如何解決在脫貧攻堅中多頭安排與實際承載能力的矛盾
吹「響」攻堅的號角,打好脫貧攻堅戰。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抓好雙聯行動與「1236」扶貧攻堅行動確定的目標任務對接工作,強化雙聯單位和領導幹部的主體責任,組織引導他們共同擔負起扶貧攻堅任務,動員更多的非公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社會力量參與,深化拓展定點幫扶、社會幫扶東西協作等幫扶模式。同時加強扶貧項目和相關涉農項目資金的整合力度,統籌考慮各方面資金資源,明確財政專項資金投向,打破行業、部門限制,在各部門專項資金總量原則上不減少的同時,削減專項資金項目數量,放大財政杠桿作用,合理整合財政、農牧、林業、扶貧等涉農資金項目資金,集中向重點產業、重點項目傾斜,激發農村發展活力,著力解決資金安排分散、重點不突出、效果不明顯的問題,使有限的資金、項目和政策能夠進村入戶精準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