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 手工製作《變廢為寶》
1.科技小製作的特點 科技小製作的特點就在於一個「小」字。「小」在哪裡呢? (1)結構簡單。一般只要製做幾個零件,再組裝起來就做好了。 (2)材料好找。很多材料在家裡就可以找到,如空紙盒、牙膏皮、泡沫塑料、罐頭筒、廢圓珠筆芯、壞了的玩具、鐵絲、鐵片等。 (3)加工容易。多數項目工藝技術要求低,小學生可以掌握。 (4)花錢少。有些項目甚至可以不花錢,不會增加家庭負擔。 (5)見成果快。不少項目只要一天、半天就可以做成,這符合少年兒童心理,容易推廣普及。 2.活動形式 (1)開設科技課,使學生普遍受到科學教育,並輔導學生製作。 (2)建立興趣小組,輔導學生製作。 (3)鼓勵學生自己選題,獨立完成小製作,必要時給予適當的輔導。 3.活動內容和輔導方法 (1)依照圖紙、說明,或印製好的材料進行製作。 (2)以培養創造能力,發展智力為中心的科技小製作。主要以製做兒童喜愛的玩具為主,有下列幾種形式: ①教師介紹一種小製作的方法和科學道理,並用實物演示,引起學生興趣,學生根據這個道理自己去創新製作。如「小雞吃米」,是利用杠桿原理製作的抽拉玩具,抽拉時兩只雞頭運動方向一致或相反,是由於杠桿力點、支點的位置不同。學生在了解道理之後,各自設計、製作了許多新穎的杠桿抽拉玩具,如我坐火箭去太空、小貓釣魚、打乒乓球、過峽谷等。 ②變廢為寶的科技小製作。教師利用實物講解如何利用廢舊鍾表的齒輪和廢舊玩具設計製作新的玩具。有些學生受到啟發,自己完成了構思新穎、質量較高的活動玩具,如手操縱電動旱船、電動碰碰車、機器人、滑稽人跳舞、貓頭鷹和老鼠等。 ③專題科技製作競賽。根據不同年級提出不同專題要求,各班學生人人設計製作,班內選拔出代表隊,再進行年級競賽。如一次四、五、六年級進行風力車比賽。我們規定賽車的輪子必須是用厚紙自製的,不能用現成輪子或其他代用品,其他大小、重量、樣式不限。又一次進行橡皮筋動力車比賽,只限定必須用統一規格和長度的橡皮筋,其他不限。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設計製作的賽車多種多樣,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 4.注意事項 (1)要按年齡、知識水平、動手能力、興趣愛好分開檔次,選擇不同的製作內容。低年級要選擇很容易製作成功的內容,如小降落傘;中、高年級則要從難度上有所提高。 (2)要提倡創新。 (3)不包辦代替。 (4)強調製作中要注意安全
㈡ 手工天平秤做法
天平是實驗室中常用的儀器。天平是一種衡器,是衡量物體質量的儀器。它依據杠桿原理製成,在杠桿的兩端各有一小盤,一端放砝碼,另一端放要稱的物體,杠桿中央裝有指針,兩端平衡時,兩端的質量(重量)相等。這些道理對學過物理學的人來說已經是老生常談了。
天平的發明很早。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盛產一種水生植物,很像我國多水地區生長的蘆葦,將其莖逐層剝離撕成薄片,可以寫字,這種東西叫做紙草。許多歐洲國家的文字中的紙就是從紙草的拉丁文演變而來的。用紙草寫成的書是紙草書,它成為古代埃及重要的歷史文獻。
我們如今知道的古埃及的情況,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情況,很多都是來源於紙草書上的記載。當然,紙草書上的文字不是現代文字,而是一種象形文字,經過很多專家的研究才讀懂了那種文字。據紙草書的記載,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埃及人就已經使用天平了,還有人說,這一時間還要早,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古埃及的天平雖然做的很粗糙,但是已經有了現代天平的輪廓,成為現代天平的雛型。
天平秤用途
1.天平秤一般用於科研機構、學校實驗室、葯店等場所,用來稱一些小計量物品。
㈢ 杠桿省不省力的規律是甚麼
取決於到支點的距離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阻力和阻力臂是肯定的要想省里就得增加用力點到支持點的距離了!!!
㈣ 扳手是杠桿嗎
是杠桿,扳手屬於省力杠桿,再往下細分就是輪軸(輪軸也屬於杠杠桿)。
扳手是一種常用的安裝與拆卸工具,是利用杠桿原理擰轉螺栓、螺釘、螺母和其他螺紋緊持螺栓或螺母的開口或套孔固件的手工工具。扳手通常用碳素或合金材料的結構鋼製造。
扳手通常在柄部的一端或兩端制有夾持螺栓或螺母的開口或套孔,使用時沿螺紋旋轉方向在柄部施加外力,就能擰轉螺栓或螺母。
(4)杠桿平衡手工擴展閱讀:
阿基米德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
這些公理是:
(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
(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
(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 傾。
(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
(5)相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
手動扳手又叫普通扳手,主要應用於普通生活工作中,它的使用比較簡單,主要分為單頭呆扳手、雙頭呆扳手、活扳手、梅花扳手、多用扳手、敲擊扳手、套筒扳手、套筒起子、扭力扳手、扭矩扳手、十字扳手、棘輪扳手、鉤形扳手、內六角扳手。
內四方扳手、手動離合式扭矩扳手、管子扳手、T型扳手、L型扳手、三叉扳手、月牙扳手、油桶扳手、輪胎扳手、火花塞扳手、濾清器扳手、組合扳手、其他扳手等。扭矩扳手分為訊響扳手、指針扳手、數顯扳手。
㈤ 某杠桿的阻力臂是動力臂的3倍,阻力是60牛,求杠桿平衡時動力比為多大
第一剪刀都是手工力到力(F),並通過他們自己的感覺的反作用力其剪切(N)F的方向,沿著手捏合的方向,是動力。 N是垂直於剪刀刀片的方向,是電阻。當切割物體N具有兩個上部和下部角,把它們分解成剪刀軸垂直於N1,N2和水平至N3,N4四組分的軸線。 N1,N2在相反的方向,抵消,但摩擦力在加壓f顯示對象上生成。 N3,N4一起作為一對剪刀,以使物體滑動口外力H。如果f大於H,對象不能滑出,被切割,如剪紙。如果f小於H,幻燈片對象,不被削減,基本上這樣的原則,我曾經獲得清晰的老
㈥ 杠桿原理 門夾核桃
省力杠桿唄
離支點越遠用的力越小。
門軸是支點,核桃距離支點很近,你的推力離支點很遠。
㈦ 在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有一組同學的數據如表: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2/N 阻
(1)分析表中數據關系可知:6×4=4×6,5×6=10×3,所以,空格=
15×4 |
3 |
㈧ 手工天平秤的簡單做法
1、把製作簡單的天平秤的工具和材料准備好,有多種立方體、小量杯、圖形片、直尺等。
6、告訴孩子稱重的方法後,可以讓孩子用不同的圖形片,給圓錐體、球體、正方體稱重,這樣就做好了一個簡單的天平秤
㈨ 我國古代的哪些科學家發明了什麼
一、畢升的發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畢升在宋慶歷年間(1041年-1048年)發明在膠泥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敷有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熔化,以平板壓字平面,冷卻,泥字即固著在鐵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
此外他還嘗試過木活字排版,但因為高低不平而未採用;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雕版印刷經濟方便。畢升的活字後來為沈括的門客收藏。
畢升的活字原料「膠泥」,指燒陶器用的黏土,製成活字後在陶窯中燒,燒成後的泥活字堅硬光滑。
二、蔡倫改良造紙技術
蔡倫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據《後漢書·宦者列傳》所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制紙的費用很高昂;
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准備了條件。
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贊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
後來任職長樂太僕。元初四年(117年),漢安帝選調學者整理文獻,並令蔡倫監管負責。
同時蔡倫還有設計弩和劍,當時稱之為蔡太僕之弩,龍亭之劍,聞名天下。
三、墨子
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為當時諸子所望塵莫及。在《墨經》精到地闡述了經典力學中力的概念和力矩原理,提出「力」、「動」與「止」的定義。關於杠桿原理,亦提出了「重」、「權」(力)、「稱頭」(重臂)、「稱尾」(力臂)等概念。
《墨經》中提出了「端」、「尺」、「區」、「穴」等概念,大致相當於近代幾何學上的點、線、面、體。墨子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針孔成像實驗,在當時就知道了光的直線傳播。他也提出了「粒子論」的雛形,關於「端」的論述,指出「端」是不佔有空間的,是物體不可再細分的最小單位。
墨子的科學成就被中外眾多學者稱贊。蔡元培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為向墨子在光學領域的突出成就致敬,中國將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命名為「墨子號」。
四、石申
西漢以後《天文》被尊為《石氏星經》,原著已失傳,《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中引有此書有關五星運動、交食、恆星等方面的一些片斷,並且在唐代天文學家瞿曇悉達編撰的《大唐開元占經》中有大量節錄。
石申在天文學方面的最大貢獻,是他與甘德所測定並精密記錄下的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石申還發現了日食、月食是天體相互掩蓋的現象。
《開元占經》中保存下來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內容中,最重要的是標注為「石氏曰」的121顆恆星的坐標位置,是世界上第二早的星表,僅次於巴比倫星表,比希臘天文學家伊巴谷測編的歐洲第一個恆星表大約早一百多年。
現代天文學家根據對不同時代天象的計算來驗證,根據這些坐標考慮歲差的影響加以推算,證明大部分坐標值確系戰國時期所測。
今天可以通過《漢書·天文志》所引述石申著作的片斷來窺見他在天文學和占星術上的研究「歲星贏而東南,《石氏》『見彗星』,……贏東北,《石氏》『見覺星』;……縮西市,《石氏》『見檀雲,如牛』;……縮西北,《石氏》『見槍雲即天槍,彗星的一種,形狀為兩端尖銳,如馬』。
《石氏》『槍、檀、棓、彗異狀,其殃一也,『必有破國亂君,伏死其辜,餘殃不盡,為旱、凶、飢、暴疾』。」
石申和甘德各自在其本國進行天文觀測,並各有著作刊行於世,石申的著作名為《天文》,甘德的著作名為《天文星占》,都是八卷。石申與甘德的成就在戰國秦漢時影響很大,逐漸形成並列的兩大學派,石氏學派和甘氏學派。
5、張衡發明地動儀
132年,張衡發明和製造了世上第一部驗震器「候風地動儀」,形狀像圓形的酒瓮,斷面直徑八尺,其內中央置有一根很重的柱子,稱「都柱」,可以向八個方向傾側或傾擺;
酒瓮外部的八個方向各有一個龍頭,龍頭下各有一隻蟾蜍,張口對著龍頭,八條龍各口含銅丸一顆,當都柱向某一方傾側時,該方向的龍口張開,銅丸落下,掉入蟾蜍口中。地震發生時,只有震源方向上的龍頭張口,據此可知地震的方向。
范曄《後漢書》記載,地動儀放在雒陽,134年12月13日,隴西發生地震,當時雒陽並無震動,但一個龍口掉出銅丸,其後才傳來隴西地震的消息,證實其探測地震方向的功效。
而候風地動儀所謂的「候風」,是指測定風的變化,地震相信是因為陰陽兩氣相搏而形成,氣的變化會產生風;哪個地方有地震,哪個方向就有氣的變化,就有風來可以測到。候風地動儀流傳到隋代,北朝信都芳、隋代臨孝恭都研究過,到唐代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