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5年我國匯率變動的原因
一、國際收支狀況。國際收支狀況是決定匯率趨勢的主導因素。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收支的總和。一般情況下,國際收支逆差表明外匯供不應求。在浮動匯率制下,市場供求決定匯率的變動,因此國際收支逆差將引起本幣貶值,外幣升值,即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國際收支順差則引起外匯匯率下降。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國際收支變動決定匯率的中長期走勢。
二、國民收入。一般講,國民收入增加,促使消費水平提高,對本幣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如果貨幣供給不變,對本幣的額外需求將提高本幣價值,造成外匯貶值。當然,國民收入的變動引起匯率是貶或升,要取決於國民收入變動的原因。如果國民收入是因增加商品供給而提高,則在一個較長時間內該國貨幣的購買力得以加強,外匯匯率就會下跌。如果國民收入因擴大政府開支或擴大總需求而提高,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超額的需求必然要通過擴大進口來滿足,這就使外匯需求增加,外匯匯率就會上漲。
三、通貨膨脹率的高低。通貨膨脹率的高低是影響匯率變化的基礎。如果一國的貨幣發行過多,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了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就會造成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使一國的貨幣在國內購買力下降,使貨幣對內貶值,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對內貶值,必然引起對外貶值。因為匯率是兩國幣值的對比,發行貨幣過多的國家,其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減少,因此在該國貨幣折算成外國貨幣時,就要付出比原來多的該國貨幣。
通貨膨脹率的變動,將改變人們對貨幣的交易需求量以及對債券收益、外幣價值的預期。通貨膨脹造成國內物價上漲,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出口虧損,進口有利。在外匯市場上,外國貨幣需求增加,本國貨幣需要減少,從而引起外匯匯率上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相反,如果一國通貨膨脹率降低,外匯匯率一般會下跌。
四、貨幣供給貨幣供給是決定貨幣價值、貨幣購買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國貨幣供給減少,則本幣由於稀少而更有價值。通常貨幣供給減少與銀根緊縮、信貸緊縮相伴而行,從而造成總需求、產量和就業下降,商品價格也下降,本幣價值提高,外匯匯率將相應地下跌。如果貨幣供給增加,超額貨幣則以通貨膨脹形式表現出來,本國商品價格上漲,購買力下降,這將會促進相對低廉的外國商品大量進口,外匯匯率將上漲。
五、財政收支一國的財政收支狀況對國際收支有很大影響。財政赤字擴大,將增加總需求,常常導致國際收支逆差及通貨膨脹加劇,結果本幣購買力下降,外匯需求增加,進而推動匯率上漲。當然,如果財政赤字擴大時,在貨幣政策方面輔之以嚴格控制貨幣量、提高利率的舉措,反而會吸引外資流入,使本幣升值,外匯匯率下跌。
六、利率,利率在一定條件下對匯率的短期影響很大。利率對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差異引起資金特別是短期資金的流動而引起作用的。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兩國利率差異大於兩國遠期、即期匯率差異,資金便會由利率較低的國家流向利率較高的國家,從而有利於利率較高國家的國際收支。要注意的是,利率水平對匯率雖有一定的影響,但從決定匯率升降趨勢的基本因素看,其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對匯率的變動起暫時的影響。
七、各國匯率政策和對市場的干預,各國匯率政策和對市場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匯率的變動。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央行都盡力協調各國間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力圖通過影響外匯市場中的供求關系來達到支持本國貨幣穩定的目的,中央銀行影響外匯市場的主要手段是:調整本國的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變動影響匯率;直接干預外匯市場;對資本流動實行外匯管制。
八、投機活動與市場心理預期,自1973年實行浮動匯率制以來,外匯市場的投機活動越演越烈,投機者往往擁有雄厚的實力,可以在外匯市場上推波助瀾,使匯率的變動遠遠偏離其均衡水平。投機者常利用市場順勢對某一幣種發動攻擊,攻勢之強,使各國央行甚至西方七國央行聯手干預外匯市場也難以阻擋。過度的投機活動加劇了外匯市場的動盪,阻礙正常的外匯交易,歪曲外匯供求關系。
另外,外匯市場的參與者和研究者,包括經濟學家、金融專家和技術分析員、資金交易員等每天致力於匯市走勢的研究,他們對市場的判斷及對市場交易人員心理的影響以及交易者自身對市場走勢的預測都是影響匯率短期波動的重要因素。當市場預計某種貨幣趨跌時,交易者會大量拋售該貨幣,造成該貨幣匯率下浮的事實;反之,當人們預計某種貨幣趨於堅挺時,又會大量買進該種貨幣,使其匯率上揚。由於公眾預期具有投機性和分散性的特點,加劇了匯率短期波動的振盪。
九、政治與突發因素,由於資本首先具有追求安全的特性,因此,政治及突發性因素對外匯市場的影響是直接和迅速的,包括政局的穩定性,政策的連續性,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戰爭、經濟制裁和自然災害等。另外,西方國家大選也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與突發事件因其突發性及臨時性,使市場難以預測,故容易對市場構成沖擊波,一旦市場對消息作出反應並將其消化後,原有消息的影響力就大為削弱。
Ⅱ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現狀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就是如何選擇以及如何制定匯率制度的問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亦簡稱匯率制度。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加強和成熟,我國的社會和經濟對匯率波動承受力的要求,尤其在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的資本市場日益開放的大勢下,也迫切要求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
關鍵詞:匯率 外匯市場 彈性 政策敏感性
我國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從1994年元旦開始實行的。這是我國人民幣匯率的生成逐步向市場化靠攏的開始。以外匯市場供求為基礎,允許市場匯率在一定范圍內圍繞基準匯率上下浮動這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核心。這個核心所規定的匯率形成機制是非常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的,20年來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然而,客觀上來說,目前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也存在著的諸多的缺陷,需要我們進一步改革加以完善。
1、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被歪曲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結售匯制的建立,一直是我國人民幣外匯體制改革的十分重要的一面。同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現行基礎包括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結售匯制。從理論上來看,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反映的是市場供求關系。然而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卻存在著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其一是是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其二是銀行結售匯的強制性。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扭曲以上兩點有不可忽視的貢獻。由此可以看來人民幣匯率在是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匯率的,而相反卻可以基本上體現的是政府意志。
(1) 銀行間外匯市場具有封閉性
所謂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它的建立初衷是為了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以改進,但是實踐來看,初衷並沒有達到這一目標並未達到,反而暴露了銀行間外匯市場自身存在的缺陷這:
第一,封閉性的市場。在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實行的是會員制,作為外匯市場的主體,首先銀行必須是中央銀行指定的,確定銀行獲得了會員資格,然後要報送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局審批。這樣嚴格的市場准入規則,自然就使這個市場失去了開放性。
第二,被動干預的市場。在外匯市場上,中央銀行會彌補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不完全匹配的頭寸。為了保證外匯市場的「出清」,保證外匯市場的有效運轉,中央銀行就處在了被動干預的角色上。這種迫不得已,不僅限制了央行干預的靈活性,而且使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匯率趨於僵化,浮動空間非常狹窄。顯而易見,這種扭曲的人民幣匯率制約了市場的外匯資源配置,大大降低了外匯的使用效率。
第三,嚴格管制的市場。不僅在市場准入上非常嚴格,在外匯的持有額度上,中央銀行也有嚴格的規定,這樣外匯指定銀行也不能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持有外匯,更難以進行資產的收益最大化和規避匯率風險,比如依據人民幣與外幣資產的合理組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所有交易當中,處於壟斷地位的是中央銀行,外匯銀行的持有額度,控制權在於中央銀行。與此同時龐大的外匯儲備與貨幣供應這三者使得中央銀行擁有了絕對的壟斷地位,人民幣匯率的形成具有非常強的政府意志。
第四,單調的市場。在我國目前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交易的幣種尚且只有美元、歐元等幾種外國貨幣,其中,成交量也主要以美元為主。人民幣的外匯遠期交易,只有極少幾家銀行有資格辦理,根本沒有外匯的期貨交易等豐富的匯率衍生工具,使得外匯市場顯得沒有生機。交易種類的單調與稀少,嚴重製約了形成多層次的外匯市場結構。
(2) 具有強制性的銀行結售匯制
我國的結售匯這種制度安排本身就具有挺大程度上的強制性。在這種制度下,所有的出口企業因出口所得的外匯,必須毫無條件的賣給外匯銀行。出口企業不可以自己持有單獨的外匯賬戶,以後雖然允許大型的外貿企業持有部分的外匯,但是要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根本不能依據企業自身對未來的外匯需求和對未來的匯率走勢預期,自行選擇適宜的數量和出售時間。但是出口企業的非貿易用匯則受到了比較嚴格的人民幣外匯審批的制約。這樣一來,出口企業就沒有辦法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持有外匯。所以說,這樣的「強賣」所形成的人民幣匯率不會是真實的市場匯率。
2、人民幣匯率缺乏應有的彈性
沒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弱化了企業的風險意識。人民幣匯率長期在很小幅度內的波動,導致整個外匯市場忽視了匯率風險,導致企業在自身經營當中,在進行融資活動當中,很少考慮到風險,這樣就累積了一定的風險。
沒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使得人民幣的名義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之間產生了差距。由於我國實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單一匯率制度,所謂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也只是浮動在很窄的范圍之內,這樣其他貨幣間的匯率變化就讓人民幣匯率不好及時調整。近年來,由於歐元對美元的匯率,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不太穩定,美元處於不斷貶值的趨勢,導致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下降。結果就使名義匯率表面上保持穩定,其實早就與實際有效匯率發生了差距。
1994年我國人民幣實行並軌制,人民幣的匯率波動每天就只有幾個基本點。究其原因是中央銀行每天都參與外匯市場,市場有買賣差額,央行就進行平補。這種制度造成了人民幣匯率的政策敏感性。長期的結果就是向市場傳達一個信號,匯率的大幅度波動是政府允許或者說意願的。這樣一來,匯率政策的操作彈性就大大降低了以至於沒有了彈性。
3、人民幣匯率調整沒有準確的依據
我國是在1996年實現了人民幣的可兌換,但只限於經常項目。在資本項目下,仍然實行嚴格的管制。這樣銀行間的外匯市場,外匯的供給與需求就取決於貿易項目。但是,在國際貿易中,與貿易有關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貨幣的購買力。所以,購買力平價理論就有必要成為人民幣匯率形成的理論依據。這就與已經逐步成為固定匯率制度的人民幣匯率相悖。在目前的情況與條件來看,購買力平價的理論適用條件幾乎通通不可以滿足,比如信息充分,交易成本為零,關稅為零等等。但是,在購買力平價的理論下,一般物價水平的計算包括貿易品和非貿易品,這樣的結果是存在很大的偏差的。這樣,從理論上看,人民幣的匯率調整的真實依據也不充足。
4、維持現行匯率制度成本高
就目前的趨於固定匯率制度的匯率制度,維持它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很大。
首先是加大操作貨幣政策的難度。在資本流動的條件下,固定的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政策,其唯一用途是維持本國貨幣的穩定;而在資本管制的條件下,資本不能自由流動,不能進行資本套利,利率平價理論也發揮不了作用,固定的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政策,也因此又獲得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其次增加了財政負擔。在美元強勢的趨勢下,若繼續維持人民幣對美元的比例,我國的出口將受到沖擊。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步伐,我國外匯市場相比以前,已經日趨活躍了,但是與此同時也給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有一種市場倒逼改革的趨勢。所以人民幣匯率改變的步伐迫在眉睫,完善人民幣的匯率的形成機制刻不容緩。■
Ⅲ 中國現在的匯率制度是什麼
中國截止到2018年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中國的匯率制度不同於浮動匯率,固定匯率,而是資本管制。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都是中央銀行接受你任何的買賣貨幣的請求,無論數額大小。而中國是不允許你自由兌換外幣的。
(3)2015年中國匯率政策擴展閱讀:
匯率制度的內容:
1.確定匯率的原則和依據。例如,以貨幣本身的價值為依據,還是以法定代表的價值為依據等。
2.維持與調整匯率的辦法。例如,是採用公開法定升值或貶值的辦法,還是採取任其浮動或官方有限度干預的辦法;
3.管理匯率的法令、體制和政策等。例如,各國外匯管制中有關匯率及其適用范圍的規定。
4.制定、維持與管理匯率的機構,如外匯管理局、外匯平準基金委員會等。
匯率制度的研究包括兩個基本視角:匯率制度是如何形成和決定的。如何選擇匯率制度。前者是實證問題,後者屬於規范分析。
匯率制度分類是研究匯率制度優劣性和匯率制度選擇的基礎,而對匯率制度與宏觀經濟關系的考察,首先在於對匯率制度如何分類。由於不同的分類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從而導致匯率制度的選擇成為宏觀經濟領域最具爭議性的問題。
參考鏈接:網路--中國匯率制度
Ⅳ 人民幣匯率2015年會有什麼變動
與2014年相似,2015年中國經濟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全球貨幣政策的分化會進一步利多美元而利空非美貨幣。2015年將是堅持「匯改」方向的一年,預計人民幣雙向波動將加劇,總體相對美元偏弱,呈現出可控的貶值態勢,但對一籃子貨幣是否貶值尚不確定。
但是,由於中國央行具有強大的干預能力,2015年人民幣的變化趨勢最終取決於央行的匯率政策。鑒於目前中國的經濟形勢,央行可能對人民幣的適度貶值持樂觀其成的態度。另一方面,央行可能希望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有所增加。因而,2015年人民幣匯率將呈現一定的雙向波動,但總趨勢可能是有所貶值。2014年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幅在3.7%左右,2015年波幅將會可能擴大至5%。
Ⅳ 2015年中國外匯政策改革有哪些舉措
1. 存款利率上限放開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兌現了他在兩會上關於存款保險制度於今年上半年出台的承諾。國務院周二發文稱,《存款保險條例》將從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央行此前測算,這一標准可以覆蓋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周小川在兩會上還表示,今年如果能有一個機會,可能存款利率上限就放開了,這個概率應該說是非常高的。事實上,中國去年已經將人民幣存款利率上浮區間擴大至20%,而在今年又將這一區間進一步擴大10%,至30%。
存款保險制度正是為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做的一次重要准備。存款利率市場化以後,銀行業競爭加劇,經營不善的銀行甚至可能出現破產。存款保險制度意味著將過去政府的隱形擔保變成商業保險的顯性擔保,一方面保護儲戶的利益,同時也增強了儲戶的風險意識。
2. 民營銀行設立加速
同樣受益於存款保險制度的還有民營銀行,因其變相提高了民營銀行的信譽度。
目前,去年首批的5家試點民營銀行中,微眾銀行已於今年1月進入試營業期。如無意外,首批民營銀行都將於今年正式開業。
全國政協委員、林達集團董事長李曉林還表示,目前在銀監會排隊審核的民營銀行超過二三十家。
目前來看,監管部門對於民營銀行的設立持積極態度。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兩會期間表示,將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民營銀行的設立,不設數量目標,成熟一家審批一家。
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存款保險制度是民營銀行在一旦產生對社會和公眾利益帶來危害的外部性風險的兜底措施。如果沒有了存款保險制度,肯定是不會產生大批量的民營銀行。
3. 注冊制初現端倪
此前有報道稱,證監會發審會將於今年5月解散,IPO受理和審核下放到交易所。但證監會本周對《新京報》表示,「尚不知情」。
不過,全國政協委員、上交所理事長桂敏傑在今年兩會上表示,審核權下放到滬深交易所是目前注冊制改革方案的組成部分,也是主流意見。
事實上,注冊制需要解決的是法律依據的問題。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透露,按正常進度,《證券法》修訂案有望4月底上會初審。初審之後修訂案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意見徵求完畢之後,最快8月二審,10月完成三審。
不過她還表示,若在這個過程當中,注冊制改革有需要,在立法方面也可以做一些「特殊的安排」。
目前,新股發行的審批權已經開始轉移。國務院本月中旬宣布取消證監會9項行政審批,包括取消證監會對於證交所上市新的交易品種,以及新三板上市新交易品種的行政審批。
4. 深港通啟動 外資投資門檻降低
今年,無論是證監會主席肖鋼還是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都已經在公開場合表示,深港通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深交所也與近日開會,將啟動深港通列入2015年重點工作安排。
同時,深港通或比滬港通更加開放。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兩會上表示:「滬港通從去年設計、論證、准備的角度來講,因為新鮮事物不太有把握,所以設計時保守了一點,出台了一段時間後以後,大家發現這個東西可以進一步搞得更好一點,思想可以更解放一點,所以這方面是有所探討的。」
事實上,啟動深港通是中國開放A股市場的重要一步。
目前境外長期資金投資A股的渠道主要是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以及滬港通。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3月26日,外匯局累計審批QFII額度增至721.49億美元,獲批機構增至267家;RQFII額度增至3298億元,獲批機構增至111家。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在今年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預期下,除了啟動深港通,QFII和RQFII的額度限制或將取消。
5. 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放開 推出QDII2
除取消QFII、RQFII額度外,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額度放開也傳來信號。
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近日表示,要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個人對外的投資制度QDII2正在研究。周小川行長也在前不久表示,北京或擴大QDII的主體資格。
事實上,松綁境內外投資的限制是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的重要步驟。而在今年10月,IMF將審議是否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目前包括美元、日元、英鎊和歐元。人民幣是否能成為籃子里第五個貨幣,關鍵就在於人民幣能否「自由兌換」。
周行長稱,做出資本賬戶自由化承諾有助於提高人民幣在IMF審議時被接納的幾率,「即使那時中國尚未完全開放資本項目賬戶」。
6. 設立更多自貿區
繼上海自貿區之後,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總體方案已於上月獲批。
上海自貿區形成了可復制的經驗。申萬宏源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粵津閩更多的是推廣上海自貿區已經獲得成功的政策內容,在貿易和投資領域的開放將成為四大自貿區主要的競爭領域,特別是「負面清單」管理方面的試點和突破,將成為自貿區主要的競爭手段。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認為,各地自貿區都有基於其地理位置的不同功能定位。上海作為自貿區樣本定位於國際金融中心,打造對外資本賬戶通道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天津定位於離岸金融和融資租賃,輻射京津冀,對接中韓自貿協定。福建主要發展對台灣地區和東盟貿易,廣東對接港澳服務業。
自貿區的擴容,意味著中國對跨境資本流動的限制進一步減少。
望採納
Ⅵ 2015――2018年我國的貨幣政策
2015-2018年,我國貨幣政策概括說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政策實施的幾條主線是加快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繼續加大市場供求決定的力度,增強人民幣匯率浮動彈性;穩步推進資本項目的可兌換,健全全國統一聯網管理的跨境資本流動監測體系;落實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方案;繼續鼓勵金融市場創新,完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政策措施、監管框架和機制,完善金融風險的監測預警和處置體系。
Ⅶ 2015年人民幣匯率情況怎樣
2016年1月4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了人民幣匯率指數系列的最新數據。2015年12月31日,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100.94,較2014年末升值0.94%;參考BIS貨幣籃子和SDR貨幣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分別為101.71和98.84,分別較2014年末升值1.71%和貶值1.16%。三個人民幣匯率指數一貶兩升,顯示2015年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總體保持了基本穩定。
從全年走勢看,前8個月受美元走強的影響,人民幣有效匯率總體呈現小幅升值態勢,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最高達到105.65,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與市場匯率之間存在一定的偏離。8月11日,人民銀行完善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中間價的形成更加參考外匯市場供求關系。此後,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有所貶值,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匯率也有所貶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與市場匯率之間的偏差得到了校正,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回落至101附近徘徊。11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的持續小幅走貶又進一步釋放了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2015年末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和參考BIS貨幣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都大致回到了2014年末的水平。
當前人民幣匯率對一籃子貨幣有條件繼續保持基本穩定。首先,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改革開放向縱深邁進。2015年雖然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出口佔全球市場的份額仍持續提高,前11個月貨物貿易順差高達5391億美元。我國並無必要通過貨幣競爭性貶值刺激出口來穩增長。其次,從外部環境看,各方面關注的美聯儲首次加息在長時間的發酵後,市場反映總體平穩,對2016年美聯儲繼續加息的預期也較為充分,這說明美聯儲加息的影響已在較大程度上被提前消化,下階段美元走勢受多方因素影響有一定不確定性。最後,經濟基本面仍將對人民幣匯率構成長期支撐。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投資持續增長,外匯儲備充裕,金融體系保持穩健,海外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需求也將逐步增加,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人民幣在國際儲備貨幣中仍屬強勢貨幣。
進一步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匯率雙向浮動彈性,符合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方向。人民幣匯率將更加順應市場供求力量變化,參考一籃子貨幣,有升有貶,雙向浮動。但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幣匯率順應的市場力量是與實體經濟相關的外匯供給和需求,而不是以順周期和加杠桿行為為主要特徵的投機勢力。一些投機勢力試圖炒作人民幣並從中牟利,其交易行為與實體經濟需求無關,不代表真正的市場供求,只會導致人民幣匯率異常波動,向市場發出錯誤的價格信號。面對這些投機勢力,人民銀行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展望2016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將繼續呈現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雙向波動、有彈性的特徵,人民幣匯率政策也將更多承擔起發揮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作用。
Ⅷ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歷程
匯改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近期事件:
2010年4月13日,第四次胡奧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態度強硬,超出國際市場的預期。他強調中國致力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但只會根據自身經濟發展需要而進行,不會屈服於外部壓力。
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並在下一步推進匯改安排中提出加快外匯市場發展,豐富外匯產品,推動外匯市場對外開放,延長外匯交易時間,引入合格境外主體,促進形成境內外一致的人民幣匯率。
Ⅸ 2015年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影響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各種作用的疊加形成了如今的匯率。2005年匯制改革,人民幣匯率已從固定匯率變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尤其已盯住美元為主。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加入了市場的因素。其中主要因素如下:
(一)經濟發展水平
中國經濟總量地位的提升和持續增長的預期是推動人民幣緩慢升值的深層原因。2010年之前幾年,中國GDP一直保持著10%的增長速度,近幾年有所放緩但也保持7%的增速。經濟發展的走勢一般對應著一國幣值的走勢,經濟發展狀況良好,外界對人民幣就越有信心,這也是近幾年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原因之一。
(二)國際收支狀況
一般來說,國際收支狀況是一國匯率變化的直接因素。中國在近幾年外貿總量不斷擴大,同時貿易順差不斷累積。外匯過多的流入勢必會給人民幣帶來升值的壓力。即使我國實行外匯管制政策,外匯的流入也會給外界傳達信息,人民幣升值的心理預期就會出現。
(三)外匯儲備狀況
2014年,中國外匯儲備已近4萬億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近四分之一,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帶來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美國操縱的美元貶值不僅使得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急劇縮水,更反向推升了人民幣幣值。人民幣不斷升值,投機性資本不斷湧入,央行為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不斷強制結匯,這又導致外匯儲備攀升,外匯儲備的擴張推動人民幣升值,如此的惡性循環在一段時間內仍難以得到解決。
(四)匯率政策
中國實行外匯管制,匯率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匯率的波動趨勢。在如今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中國一直實施積極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央行已經多次擴大了人民幣的浮動范圍,使得人民幣彈性變大,也增強了投機資金的風險,抑制了投機資金的動力,從而減少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另一方面央行利用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對外匯儲備進行調控,降低外匯儲備增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民幣的過快升值。可以說,中國實行的積極的匯率政策才保證了人民幣不因過快的經濟增長而出現大幅升值的現象的出現。
(五)心理預期
心理預期是匯率變動的直接因素之一。如果人們預期外幣匯率會上升,資本就會流出,外幣匯率就會上升。例如,人們產生物價上漲的心理預期,就會搶購商品,而人們的行為使得通貨膨脹變成現實。因此,通貨膨脹預期引起外幣匯率上升。不過,心理預期的變化更多地還是以以上幾個條件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