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羅斯總統是誰
是佛拉迪米爾·佛拉迪米羅維奇·普丁(俄語:Влади�0�7мирВлади�0�7мирович Пу�0�7тин,讀音:�6�5[vl�0�7�0�4d�0�3im�0�3�0�1r vl�0�7�0�4d�0�3im�0�3�0�1r�0�5v�0�3�0�1t�0�3�0�1 �0�4put�0�3�0�1n],1952年10月7日-yobo66)蘇聯列寧格勒(今俄羅斯聖彼得堡)人,現任(第四任)俄羅斯總統,曾擔任過第二任俄羅斯總統、第七及第十一任俄羅斯總理和統一俄羅斯黨主席。
在當選總統前,普丁曾經短暫擔任過俄羅斯總理(1999年—2000年);但在1999年12月31日即將踏入2000年的數小時前,鮑里斯·葉爾欽突然宣布辭去俄羅斯總統一職,時任總理的普丁受命成為代理總統。之後,他陸續贏得2000年俄羅斯總統選舉和2004年總統選舉,最後於2008年5月7日卸下了總統職位。在普丁從2000年到2008年任職總統期間,俄羅斯在軍事與政治實力上均有相當的提升,但他在民主方面則遭到很多爭議,可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鐵腕總統」。2012年5月7日宣誓就任俄羅斯第四任總統,任期六年。同期辭去統一俄羅斯黨領導人職務。
由於憲法規定了連任的限制,高人氣的普丁並無法參與2008年俄羅斯總統選舉。隨後,被譽為普丁繼承人的德米特里·梅德維傑夫當選了俄羅斯總統。但在2008年5月8日普丁卸任總統後,他馬上被繼任總統的梅德維傑夫提名,第二度出任總理一職。2012年普丁再度宣布參選總統,2012年3月5日普丁再次勝出2012年俄羅斯總統選舉,第二度當選俄羅斯總統。
普丁擔任總統期間,俄羅斯在政治以及法制上都獲得了穩定發展。同時,由於其強硬但宏觀的經濟管理,大幅對俄羅斯的經濟改革,也整合了俄羅斯出口的油價的匯率;在他任內吸引了許多外匯公司進駐俄羅斯,這也為俄羅斯帶來了龐大的經濟利益。國內生產總值將近上升了72%,購買力平價也上升6倍左右;俄羅斯國內的貧窮人口則減少了一半,平均月薪從80美元增加至640美元。分析人士形容普丁的經濟改革,令人印象深刻。
在普丁擔任總統期間,陸陸續續通過一系列的法案,也對了俄羅斯的社會作了根本性的改革。這包括有所得稅改成13%、降低利潤稅稅率,以及制定新的土地和法律條文。但同時,他所帶領的政府也曾被反對派、外國政府或組織和人權組織質疑由他所主導的第二次車臣戰爭,特別是在內部的人權和自由記錄等;除此之外,他對過去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欺凌態度也遭受了批評。
根據媒體報導,在俄羅斯的經濟圈內出現一組新的巨商集團,並明顯地控制住俄羅斯的整體經濟情況,這包括有羅曼·阿布拉莫維奇、奧列格·德里帕斯卡、米哈伊爾·普羅霍羅夫以及尤里·科瓦利丘克等人。值得注意的是,這批新興的俄羅斯鉅富,往往與普丁本人有密切的連絡關系。此外,普丁也被批評於第一任總統任期內塑造一種個人崇拜的價值觀。
『貳』 蘇聯解體的原因是什麼
從根本上說,首先,在蘇聯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不高。雖然發達的重工業和不斷的軍備競賽拉動了國內生產總值,從而掩蓋了這一現象。但是這不符合人民大眾的利益,也因此導致了蘇聯人民的不滿。其次,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缺乏民主,幹部階層不可避免的日益官僚主義化,號稱代表人民利益的黨的幹部群體,逐漸蛻變為一個與人民利益對立的特權階層。當人民群眾日益感受到特權階層與自己利益的根本背道而馳時,這種政治體制的衰敗和瓦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次,蘇聯從1922年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列寧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進行改革,並強調更加發揚黨內民主。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當權以來,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經濟體制。雖然在這種體制下蘇聯實現了工業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礙了蘇聯的發展。隨後,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先後進行了改革,但他們的改革都只是對原有體制的小修小補,沒有從根本上徹底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再次,俄羅斯在歷史上一再對外擴張,征服了一系列其他民族。俄國十月革命後,一度承認各民族有自決權,但蘇聯後來仍採取對外擴張的路線,從1919年至1944年,先後吞並了獨立的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烏克蘭、亞塞拜然、喬治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圖瓦人民共和國等國家,並通過對外侵略和武力威脅兼並了包括羅馬尼亞人、芬蘭人等民族的大片土地。蘇聯時期推行俄羅斯化政策,民族主義被視為蘇維埃和社會主義的對立面而受到打壓,各民族的政治、文化、經濟精英多被處決,民族語言文化和民族意識遭到摧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戰後,蘇聯還對境內的波蘭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立陶宛人、伏爾加德意志人、克里米亞韃靼人、卡爾梅克人、車臣人、印古什人、遠東朝鮮人等少數民族實行了殘酷的種族清洗和種族遷移。
此外蘇聯還對本國人民和其他國家犯下了諸多罪行,如農業集體化時期對「富農」階級的流放和屠殺,大清洗時期對黨員、知識分子、軍人和其他無辜者的屠殺,集體處決波蘭軍官的卡廷事件等等。這些罪行隨著「公開化」的進程被逐步公諸於世,對蘇聯人民造成了極大的思想沖擊,並加深了各民族的不滿情緒。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試圖從根本上重建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徹底擯棄斯大林主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產,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但驟然放開的輿論氛圍使公眾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極端思潮所俘獲,在這種背景下,以葉利欽為代表的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勢力,試圖把改革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因此極力促成了蘇聯解體。
[編輯] 八一九事件
主條目: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時的莫斯科街頭坦克1991年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軟禁了當時正在黑海畔渡假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在人民、軍隊和大多數蘇共黨員的聯合反對下,政變僅僅維持3天便宣告失敗。雖然戈爾巴喬夫在政變結束後恢復了職務,但聯盟中央已經無法控制在平息政變的過程中大大加強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勢力。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
[編輯] 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
在蘇聯解體之前,立陶宛於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獨立,其他共和國也紛紛加以仿效,先後發表了宣布恢復或收復主權的聲明,並開始制訂實現獨立的步驟和措施。8·19政變後,除俄羅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國全部宣布獨立,在俄羅斯境內的韃靼斯坦、車臣、西伯利亞等地也出現了要求獨立的主張。
各加盟共和國獨立時間如下:
立陶宛:1990年3月11日
喬治亞:1991年4月9日
愛沙尼亞:1991年8月20日
拉脫維亞:1991年8月21日
亞美尼亞:1991年8月23日
烏克蘭:1991年8月24日
白俄羅斯:1991年8月25日
摩爾多瓦:1991年8月27日
亞塞拜然:1991年8月30日
烏茲別克:1991年8月31日
吉爾吉斯斯坦:1991年8月31日
塔吉克:1991年9月9日
土庫曼:1991年10月27日
哈薩克:1991年12月16日
俄羅斯:1991年12月25日宣布國名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更名為「俄羅斯聯邦」(1990年6月宣布收復主權)
[編輯] 蘇聯的終結
在1991年年底,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通過建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架構來取代蘇聯。除波羅的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其他蘇聯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第二天,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最後一項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從此,蘇聯正式解體。
[編輯] 影響
[編輯] 政治
早在蘇聯解體發生之前,社會主義陣營的崩潰就已經變得不可扭轉。蘇聯的解體,為波蘭開始的東歐政變大潮畫上了句號。蘇聯解體後,世界上只剩下美國這一唯一超級大國。
[編輯] 經濟
蘇聯的解體,對各個前加盟共和國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以俄羅斯為例,1985年蘇聯官方比價為1美元約合0.87盧布,然而至解體後的1992年7月1日,官方匯率已成為1美元換125.26盧布,而1993年5月31日的匯率已達到1美元換1012盧布。俄羅斯政府進行的盧布改值仍然不能阻擋匯率貶值的浪潮,到2000年1月1日時,1美元已可兌換28.5盧布,即28500舊盧布。許多俄羅斯老百姓畢生積蓄化為泡影,只得蜂擁銀行搶兌外幣。
[編輯] 文化
由於之前共產主義的教育突然抽去,而傳統的俄羅斯東正教又不能迅速填補空白,使得原蘇聯這一代青年形成思想真空。俄羅斯青年中甚至產生了新納粹主義團體「光頭黨」。
[編輯] 注釋
^ 蘇聯正式的歷史應從1922年蘇維埃俄國等國家組成聯盟開始算起,而不是從十月革命開始。十月革命後產生的蘇維埃俄國並不等同於後來的蘇聯。
『叄』 車臣共和國一塊錢等於多少人民幣
貨幣兌換
1俄羅斯盧布=0.1095人民幣
1人民幣=9.1305俄羅斯盧布
『肆』 國際十大新聞
2005國際十大新聞
一、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大大加快。1月,「惠更斯」號探測器登陸土衛六;7月,美國「深度撞擊」彗星探測器撞擊彗星,發現號太空梭成功復飛;10月,中國成功發射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
二、國際油價在波動中一路飆升,8月一度突破70美元關口,油價上漲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三、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和世界其他一些國家以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紛紛舉行活動,紀念二戰結束60周年,呼籲世界警惕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四、全球恐怖主義威脅依然沒有緩解,英國倫敦、埃及沙姆沙伊赫、印尼巴厘島、印度新德里、約旦安曼等地先後發生恐怖襲擊事件,造成重大傷亡。
五、8月,以色列實施單邊行動計劃,從加沙地帶全部定居點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定居點撤離,標志著加沙地帶結束了38年的被佔領狀態,沙龍退出利庫德集團另組新黨,巴以和平進程在沖突中邁出艱難一步。
六、9月,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聯合國首腦會議通過有關聯合國改革的《成果文件》,啟動聯合國改革進程。圍繞安理會擴大問題,有關國家提出了不同的方案。中國希望聯合國改革應有利於推動多邊主義,最大限度地滿足所有會員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要求。
七、9月,朝核問題第四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發表《共同聲明》,朝鮮承諾願意放棄一切核武器與現有核計劃,美國確認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朝鮮。這是持續了兩年多的六方會談第一次取得實質性重大成果。
八、10月底,由兩名少年觸電身亡引發的巴黎騷亂波及法國近300個城鎮,並蔓延到德國和比利時,造成近2億歐元的損失,西歐長期奉行的移民政策受到質疑。
九、日本政治右傾化進一步加劇,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第5次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引起亞洲一些國家的強烈抗議,加劇了日本與中國、韓國的「政冷」困局。
十、「卡特里娜」颶風、南亞大地震、禽流感等災害頻發,給相關國家造成巨大損失,世界各國加強合作應對共同危機。
『伍』 車臣錢幣1994年10000盧布兌換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2009年4月1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00日元對人民幣為6.9095元 10000日圓等於690.95元人民幣
『陸』 俄羅斯車臣共和國是不是相當於中國古代的諸侯國
車臣地處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是俄內部的一個自治實體。車臣面積不大人口不多,但地處交通要沖,還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多年來這里一直都是俄羅斯的一塊心病。上世紀90年代以來,俄與車臣兩次戰爭延綿許久,耗費頗多,但問題終究未能穩妥解決。
多年來車臣問題鬧騰不斷,也有其深刻的歷史緣由。一來,車臣是文化、歷史與宗教上完全與俄迥異的族群;二來,沙俄與蘇聯時期積怨已深;最後,車臣地處戰略要沖資源豐富,引得各方垂涎插足,問題越發復雜。
在車臣所有人口中,土著車臣人占據90%。早在公元7世紀就有了對於車臣人的記載。車臣人的先祖是居住在北高加索山區的山民,由於生存環境的影響,當地人民風剽悍,不事生產卻愛劫掠。阿蘭人、突厥人等族群先後與其融合,最終演變成了如今的車臣人。
與信奉東正教的俄人不同,自8世紀阿拉伯帝國遠征開始車臣人就皈依了伊斯蘭。車臣人也擁有自己的語言,俄語屬於印歐語系,而車臣語雖也使用西里爾字母書寫,卻屬於高加索語系。雖然車臣入俄已經數百年,但終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族群,宗教文化迥異天差地別。
從葉卡捷琳娜登基開始,沙俄就將目光瞄準了高加索與黑海沿岸地區。當時的高加索南北均屬於奧斯曼帝國,為了爭奪這一地區,沙俄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屢屢發生戰爭。從1768年第一次攻伐開始,直到1859年車臣才真正被並入沙俄。然而雖被征服,可車臣人對俄人的反抗卻一直沒有停止過。近代四處擴張的沙俄對於所征服地區的土著向來手狠,對車臣也是如此。然而車臣人剽悍而能征善戰,戰鬥力極強,且不甘失去高加索的奧斯曼帝國在背後不斷支持車臣,車臣這把火非但沒有減弱熄滅,反而越燒越旺了。
二戰期間,車臣希望與德國合作謀求自立門戶,卻被蘇聯抓住把柄強行將車臣幾乎全族都遷往了寒冷的西伯利亞雪原與荒蠻的中亞草原地區。車臣人被迫遠離故土,遷移過程中傷亡甚多,與俄人之間的仇怨也就越來越深。直到20世紀60年代,被壓制流離失所多年的車臣人才被允許返回自己的家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車臣始終不肯向俄低頭也由此而來。
雖然車臣在俄羅斯超過170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上並不起眼,可當地擁有高度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更重要的是,這里地處黑海—高加索—裏海—中亞的交通要地,裏海與中亞豐富的油氣資源要運往歐洲,這里也是必經之地。也因此,無論是車臣當地勢力還是其他外部力量,都對車臣這塊肥肉覬覦已久,並且展開了各種博弈。
『柒』 俄羅斯是怎麼回事,二十年來人口一直負增長,
一,俄羅斯的總生育率很低,俄羅斯最生孩子並不是非常感興趣,在俄羅斯絕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喜歡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名婦女只有1.6胎。該數字代表每個俄羅斯婦女一生中生育的孩子數量。相比之下,全世界的生育率是2.4;美國的匯率是1.8。維持穩定人口的替代總生育率是每名婦女2.1胎。該國的出生率也很低;生率為每千人10.7胎。世界平均水平是每千人中18.2,而美國的比率是每千人中12.4。俄羅斯的嬰兒死亡率為每1000例活產中有6.7例死亡。在美國,這一比率是每千人5.7例,而在世界范圍內,這是每千名活產兒中32例死亡。
二,在蘇聯時代,墮胎很普遍,被用作節育方法。這種技術在今天仍然很普遍並且很流行,使該國的出生率異常低。許多俄羅斯婦女將墮胎作為唯一的節育方法,每年估計有93萬婦女終止妊娠。調查表明,有72%的人口希望墮胎保持合法。
三,俄羅斯人喜歡酗酒。我們都知道,因為氣候寒冷,俄羅斯人喜歡喝伏特加取暖。但是伏特加是一種高烈度的酒,對身體的傷害很大。很多人因為常年飲用伏特加,導致不孕不育。
四,普京本人在演講中探討了低出生率的問題,他問:「是什麼因素阻止了一個年輕的家庭,一個年輕的婦女做出這一決定?答案很明顯:低收入,缺乏正常住房,醫療和教育。有時,人們對提供足夠食物的能力表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