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東亞經濟周期與匯率安排

東亞經濟周期與匯率安排

發布時間:2022-05-03 03:59:21

① 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前,一些國家諸如泰國採取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

1.不知道,(自己查,估計你是做畢設吧)2.不是盯住是被逼盯住,當年美國看到泰國的經濟崛起,想透過金融和匯率搞垮東南亞經濟,泰國是受害國之一。是挨著打,當年的股市和樓房泡沫嚴重,而泰國政府沒採取有效的策略來管理經濟和制約金融投資,大筆外來資金湧入國家經濟,而且美國還有種叫對沖基金的金融手法,來打壓泰國的經濟和上升趨勢。泰國只是在自己閉門造車,沒有遇見和想到美國的手段和幕後的企圖(當年高盛和摩根參與其中)。3.勿親美,發展創造性產品,尤其是自己國家的創造型產品,藏富於民,別花錢去買美國的債券,你玩不明白,經濟模式的轉變,從投資型變為創造型。

② 為什麼要調整匯率

1997年爆發東亞金融危機後,為了穩定東亞經濟,中國政府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穩定在一個固定的水平上。但是,這一臨時性的措施卻逐漸演化成了長達七八年之久的事實上的盯住美元匯率制度。這七八年時間內,中國經濟和國際經濟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盡管已經到了夏天,中國卻仍然穿著僵硬的盯住美元匯率制度這件臃腫的冬衣。

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會損害到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由於近年來出現了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市場上賣出美元買進人民幣的壓力逐漸增大,央行買進美元之後導致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於是不得不通過發行央行票據等方式進行沖銷。但是沖銷政策是難以長期持續的,隨著沖銷的規模增加,央行票據的利率不得不提高,央行沖銷政策的成本就增加了,利率提高還會進一步鼓勵外資流入和外匯儲備增加。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經濟周期和美國並不一致,國內經濟形勢復雜,因此,保持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非常重要。

很多學者還認為,人民幣匯率的水平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低估。匯率低估會帶來資源的錯誤配置。匯率是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當匯率被人為地低估之後,貿易品會佔有更多的資源,而非貿易品則失去了發展的機會。中國的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非常低,這種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將對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從中國當前的情況來看,服務業吸納的就業比製造業更多,服務業的發展不僅使得中國經濟的發展更加平衡,而且能夠更直接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即使匯率政策的調整是必須的,但是對匯率調整的成本和收益都不能低估。匯率調整不可能導致中國出口行業的衰落,僅僅靠匯率調整也無法自動地帶來服務業的飛速發展。人民幣的溫和升值難以糾正中國存在的國際收支失衡(即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存在「雙順差」),靠人民幣升值糾正美國的貿易逆差更是天方夜譚。英國作家王爾德在其劇本《認真的重要性》里有一段對白,一位貴族小姐對另一位貴族小姐說:「當我離開的時候你可以讀讀《政治經濟學》,但是其中關於盧比貶值的一章你可以跳過去不讀,因為它寫得有點太聳人聽聞(sensational)」。的確,關於人民幣升值的討論也過於sensational。為什麼我們要關注匯率政策的調整?因為風起於青萍之末,通過匯率政策的調整,我們看到了中國開始走向更加理性地開放、更加平衡地發展、更加自信地強大的道路。

網上的~~~

③ 影響歐美匯率變動的原因因素分析

影響歐美匯率變動的原因因素分析
是大國之間政治經濟的博弈,貿易摩擦、貿易戰、就業組織、失業率等眾多復雜因素摻雜其中。在學術界則把購買力平價當做一種理論,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理論。

它怎麼來決定一國與一國之間匯率的比價呢?就是通過看在各國購買同樣的消費品,尤其是大家經常所需要的消費品的價格的比率,來決定匯率的比率。比方說,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包,在中國可能是賣1美元,而在美國可能是賣3美元,它就認為兩國的比價大概可能是1∶3。

通過這樣一種簡單的方式來進行匯率的決定機制,這是學術界的觀點,所以,當年英國的《經濟學家》雜志曾經就以麥當勞漢堡在中國和美國的價格比率做出一個建議,說中國兌美元的匯率是被低估了56%。

實際上,在各國政府的匯率決定當中,不會採取這樣一種決定的方法,所以,我們把它當做一種非常有趣的匯率決定的方法來與讀者分享。匯率是由大國之間,在經濟、政治、就業、貿易戰等等各種綜合因素的考量之後決定的。

這次人民幣升值,為什麼中國壓力非常之大?是因為以下幾點因素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其一是美元的持續貶值;其二是中國龐大的貿易順差;其三是國際熱錢的投機。這三大因素綜合發力,形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美元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持續貶值,對16個主要國家的貨幣都是貶值,那在過去的四五年裡面,美元實際上已經貶值超過了40%。

美元為什麼會陷入一個貶值的通道呢?

首先,美元貶值的大背景是美國的貿易和財政的雙赤字。美國民眾處於多年過度消費狀態,都是借款消費。中國現在人均才2000多美元產值,我們是一個低收入國家,其實相比美國,我們大家都是富人,因為我們在銀行都有存款,而美國人是沒有存款的,美國人都是借款消費,所以呢,有人提出來,美國是全世界最「負有」的國家,因為美國人均負債15萬美元,這就是美國過度消費的結果。

其次,此次美元貶值的核心導火索又是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所以,請大家注意,這個房地產價格的泡沫對於各國的經濟,對於匯率都有極大的影響。

美元危機,是在房地產泡沫破裂的大背景之下,導致了次級貸款出現了重大問題,次級貸款又被幾何級地放大到了「次級債」,次級債的債務危機,也是大家現在通常所講的「次債風波」。「次債風波」導致美國陷入了相當嚴重的經濟衰退。

此次中國經濟受到美國經濟這么大的影響,實際上表明了中國經濟正在加速融入全球化,中國經濟正在成為全球化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美國感冒了,中國就得打個噴嚏,這是非常形象的一個表達。

正如我們天天喜歡講的,中國正在對全世界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東方睡獅正在崛起,不可否認,這完全成立。但是,與此同時,我們更要清醒地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中國也不得不受到來自於世界經濟的重大影響。我們已經無法再回到過去「閉關鎖國」的時代,無法回到我們內生循環的時代,我們是在一個開放的全球化的時代下,中國在影響著世界,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

美元持續貶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之大難以估量。我們就來回顧導致美元貶值的罪魁禍首之一的「次級債務風波」。

現在的經濟學家普遍都認為,美國正在陷入歷史上非常大的一次經濟衰退,甚至有人認為,它是僅次於1929年那次最著名的經濟大崩潰以後的經濟衰退。無論是長盛不衰的股神巴菲特,還是新任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甚至是過去被奉為神明,今天很多人認為是他製造了美國泡沫的前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都認為美國已經陷入一個經濟衰退的通道。那美國這次經濟衰退的背景又是怎樣的呢?

大家如果還有印象的話,可以回想在2000年,就是美國科技泡沫的破裂,互聯網公司股票大幅度跳水,美國納斯達克股市從5000多點下降到2000多點,到今天也沒有恢復過來。當時也有人認為,美國將陷入一次衰退。美聯儲是通過「吹大泡,抵抗小泡」這樣的做法來避免美國經濟衰退。科技股的股市泡沫破裂了,它就想到了房地產,所以,通過大幅度地降低利率推動房地產價格不斷地上漲,促使美國當時很快就走出了科技股泡沫破裂的衰退。當時,美國經濟復甦的速度超過了各界普遍的分析與認識。房地產的貸款政策非常寬松,為了促進美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不用還錢不用交錢就能貸款住上房子。這種做法聽起來令人震驚。

所謂次級貸款的危機,就是因為美國放寬了貸款政策。過去,貸款只能夠提供給那些優質貸款人,也就是信用等級分在660分以上的、有充分的收入證明的這樣一群人,發放優質貸款,使他們享受低利率政策。房地產價格不斷在上漲,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美國的銀行鋌而走險,把房地產貸款發放到那些沒有償還能力的人手上。這些人過去是無法想像竟然可以申請到房地產貸款。這些人群的信用等級分相對比較低,在620分以下,甚至沒有收入證明,這樣的房屋貸款就被稱之為「次級貸款」。它是相對於優質貸款而言的。

那這些無償還能力的貸款人為什麼敢貸款?因為銀行給他要求的還款政策是「前松後緊」,前幾年你幾乎不用還錢,還得很少,但是,到後面突然就漲上去了。要還的錢突然漲上去也不可怕,因為銀行會把你的房地產價格上漲部分進行轉按揭再貸款,這樣,相當於你還是不用自己還錢。這些貸款戶就發現,有房子住為什麼不住呢。反正房地產價格在不斷上漲,還不用還錢。於是,大家都很高興地進行了次級貸款的申請與次級貸款的發放。

這裡面,整個游戲規則的假設前提就是房地產價格不斷地上漲。在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也會出現這樣盲目的樂觀,非常值得中國各級政府官員和廣大民眾警醒。

僅此還遠遠不夠,如果只是次級貸款,以美國的家底,絕對不會讓美國蒙上經濟衰退的陰影,問題是次級貸款被證券化以後,就成幾何級地放大了風險。投資銀行發現,次級貸款這個生意模型不錯,房價不斷上漲,要賺更多的利潤,就要把次級貸款證券化,也就是發行了次級債券。把它反復地分割,反復地打包,然後推廣到資本市場上,讓更多人進行交易和購買,這就是美國資產證券化的重要體現,也是美國金融衍生產品的重要體現。

在美國,凡是一個業務有未來現金流,就具備被資產證券化的可能。比如說,在美國,甚至有一種「死亡債券」,就是可以把你死亡後的保險金提前拿出來用,按照20%~40%的比例提前拿出來用,這個保險金是你死了以後留給繼承人的,那何不拿出來自己先花了?美國人的這種心態,跟我們中國人不太一樣。連保險都可以被證券化、被債券化,可想而知美國的金融衍生交易是多麼發達。

這樣一個次級貸款推出的次級債券被推到市場以後,怎麼讓大家蜂擁而至來購買呢?因為,畢竟它的貸款風險還是非常之大,因為,這些都是那些沒有收入證明的人去申請的房地產貸款。美國的銀行都非常聰明,也非常有盈利的沖動,所以,他們做通了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的工作,通過標普和穆迪等知名評級機構,給這個債券評級到3A級。

各位讀者朋友要注意,這些債券評級機構不是國立的,不是官辦的,而是民營公司。所以,這些民營公司在把次級債券評高到3A級的過程當中是有盈利沖動的。它可以獲得評估費,甚至可以在交易當中獲得一筆分成費。3A級的債券當然會受到投資者廣泛的追捧。這時,保險公司一看,哎,這生意也不錯,那我來給你提供保險吧。於是,參與者都越來越覺得心裡踏實了。不斷上漲的房價就使得所有參與者都獲利了,所有參與者都獲利了,就必然推動了整個次級債券的不斷發展。琳琅滿目,紛繁復雜,五花八門,從幾千億次級貸款擴展到了幾十萬億的次級債券、保險等等。這就使得美國陷入了一個巨大的金融風險旋渦之中。

這種「天方夜譚」的故事,幾乎是一個後現代版「皇帝的新衣」的故事。那麼,誰來扮演那個小孩,戳穿這個「謊言」呢?

天底下的金融故事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它發端於房地產價格的上漲,這個泡沫破裂必然源自於房地產價格的下跌。隨著美國房地產價格的下跌,購房者就開始違約不還錢了,因為他們本身就沒有償還能力。購房者一旦違約不還錢,銀行就只能把這個房地產進行拍賣。隨著拍賣的增多,房地產價格不斷地下跌,連環的下跌、持續的下跌,進一步引起更多的人還不了貸款,更多的房地產被拍賣。這種時候,整個房地產價格陷入一個下跌的通道。

此時,三大評級機構又跳出來了,說不能給3A級了,次級債券有風險。它這一評可好,債券價格也下跌了。相應的,所有的金融機構這時候都虧損慘重,從商業銀行、投資銀行、養老基金、社保基金、政府基金、保險基金,你能夠想到的幾乎所有美國的金融機構都陷入了嚴重虧損。在過去的一兩年裡面,各大金融機構的高管被迫紛紛辭職,從高盛銀行的董事長,到美林證券董事長,再到貝爾斯登投資銀行的董事長,紛紛辭職下課。這些人原本掌控的是什麼呢?是美國最大的銀行、美國最大的證券公司和美國老牌的投資銀行。這些金融機構紛紛嚴重虧損,就導致了美國金融當中的流動性嚴重不足。

〖=QLTS〗〖=5〗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過去四五年美國的房地產泡沫,讓很多人賺著錢了,今天,房地產價格下跌之後,這些人就被套牢了。這種情形警醒我們:大家以後在自己投資的過程當中,如果遇到了所謂的大牛市、大發展的時候,要有警戒的意識。無數的案例、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出來混,欠下的早晚都是要還的。〖=B〗美國次級債券的危機,重創了美國的金融系統和美國的房地產系統,使得美元加速貶值。美元加速貶值,轉化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匯率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決定機制,匯率是貨幣的核心,貨幣是金融的核心,金融是經濟的核心。在美元、歐元、石油、黃金這些國際重要的金融要素裡面,都是大國博弈的結果,都是各個國家之間主流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是各個階層利益最大化博弈的結果。凡是既得利益者,都想辦法把這些規則和原理去固化,中國作為一個後發的發展中國家,就是和這些既得利益者進行連續博弈的一個過程。

匯率是國與國之間經濟博弈的結果,也是政治博弈的結果,也是就業、貿易摩擦等諸多因素參與博弈過程的結果。人民幣自2005年以來進入持續升值軌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美國經濟結構調整、貿易結構失調和失業率趨高壓力的影響。急劇放大的一般性貿易逆差、由於產業結構調整造成的結構性失業率的上升使得美國的政黨、政府不得不通過對中國施加壓力的方法來上演對美國選民的政治宣傳秀。

雖然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改變不了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現狀,卻是大國之間博弈的一個力量。同時,中國的博弈力量也在增長,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2008年6月參加「中美年度戰略經濟會議」時就明確提出對美元持續政策性貶值的批評,而由於國際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全球產業布局的完成,人民幣匯率單邊上升所帶來的利益和損失常常是沖抵的,很難有哪個國家是絕對的受益者或者淪為百分之百的受害者。

〖=QLTS〗〖=4〗在這種情況之下,無論是地方政府、產業協會,還是企業,都無法左右或干預、影響宏觀經濟。我們只能做到,首先充分去理解,然後積極去應對,這才是一種正確的方法和心態。抱怨是沒有意義的,漠然置之不理更是大錯特錯。〖=B〗我們要極為清醒地看到金融大地震有可能產生的損失,對一個國家、產業、企業和民眾的影響可能會遠大於自然大地震。

日本在1985年以後處理日元兌美元匯率政策就出現了重大失誤。當時,日本經濟歷經戰後40年重建已然成為龐然大物,從規模上看僅次於美國,GDP已經達到了美國的60%,在特定產業和製造技術領域甚至超越美國水平。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在於政府採用了出口導向型戰略,因此,經濟的發展就導致日本製造產品像潮水一樣湧向全世界,特別是湧向美國,引發美國對日本出現持續而巨大的一般性貿易逆差,招來美國勞工組織和產業保護勢力的強烈抗議。

這種抗議很快轉換成一種政治力量,向日本政府施加巨大的壓力。1985年,美國在紐約市中心的廣場飯店召開西方七國會議,強烈要求這些發達國家經濟盟友改變當前經濟政策,通過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升值來減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幫助美國緩解因為巨大貿易逆差而導致的經濟和政治不穩定,同時,加大對美國資本市場的投資,意圖通過資本項下的資金節余來彌補一般性貿易導致的逆差。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日本是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因此也是在本次會談中受到壓力最大的國家。日本被迫快速進入升值軌道。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250∶1一路飆升到了120∶1,稍經反復之後又繼續摸高,最高達到了79∶1。在這樣快速升值的過程中,日本國內資產價格出現大幅度攀升,以日本地產價格為例,最高的時候,日本皇室擁有的一座皇宮所佔土地的估價幾乎可以買下美國整個加利福尼亞州。日本國民一夜之間成為世界收入最高的群體,他們瘋狂地購物、購買藝術品、購買全球市場的股票、購買建築物,大批大批地周遊歐美國家,所到之處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日本人真富裕。

這種經濟上的樂觀主義情緒甚至迅速蔓延到政治上。20世紀80年代,日本有一本轟動國際社會的名著就叫《日本可以說不》。這本書中所流露出來的經濟獨立引發的政治雄心令全世界為之側目,甚至有媒體驚呼,即將到來的21世紀將是日本世紀。

在《廣場協定》簽訂後的五年裡,日本在當時超低利率政策之下,資產的價格大幅度抬升,房地產價格上升了四倍,股票的價格上升了四倍。但是,好景不長,國際投資資本早就看好日元升值帶來的巨大商業利益,因此先是一致看高日本兌美元匯率,其後又通過「遠程核打擊」做空遠期外匯指數拋出日元,導致日元兌美元匯率出現巨幅波動,隨後出現了資產泡沫的緊縮,這個大泡泡被吹破。國際游資撤出日本,股市跌幅高達70%,房地產跌幅達60%,如此整體性、全局性暴跌,勢必對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其毀滅性與嚴重後果無異於一場金融大地震。

日本經濟迅速進入不景氣時代,企業被迫大量裁員,銀行被迫縮緊銀根。曾經被作為日本經濟奇跡謎底的「銀企聯盟合作模式」遭受到了沉重打擊。一批金融機構破產,國內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由於匯率的不穩定甚至影響到了國際出口市場信心。以出口為導向的出口經濟政策不得不進行轉型。日本此次金融戰敗造成的損失絕對不會小於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的損失。直至今天,這段「失去的十年」對東亞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影響依然深刻。

從日本經濟的戰敗中,中國學會減少通過政府去人為設計大型財團,避免銀行與企業之間無風險控制的合作,強調保持匯率的穩定性和對外匯的嚴格管制。同時,日本金融危機所引發的產業外移也促成了東亞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繁榮時代的到來。

無獨有偶,在10年前,東南亞的金融危機也對東南亞的長期發展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我們知道,在這之前,亞洲經濟奇跡被全世界所矚目,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但是,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就像一場大地震一樣終止了所謂的亞洲奇跡,在整個過程當中,亞洲損失真金白銀至少在數千億美元。

相比金融危機後的日本與東南亞企業,今天的中國企業賺錢無疑要容易得多,這就是一個宏觀經濟環境對一個產業和企業的影響。當宏觀經濟環境好的時候,其實誰都能掙錢,無非是多與少。水平差的人也能掙錢,大家相差不大。當宏觀經濟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卻連聰明人都很難掙到錢,好的企業掙錢都相當不容易。

我們對這樣的金融大地震要有深刻的認識,東南亞金融危機是在貨幣貶值的過程當中,出現了巨大的金融大地震。日本是升值後動盪,而東南亞國家是劇烈貶值,但是,同樣的結果都是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房地產泡沫破裂,銀行系統出現大量的呆壞賬,銀行被迫關門,企業被迫關閉破產。

在這裡面,我們看到,房地產、股票這些資產的泡沫早晚都是要破的。最重要的就是提醒我們中國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我們的金融知識必須補充與提升,否則將蒙受嚴重的損失。與日本和東南亞相比,各位讀者朋友的金融知識還相差甚遠。當金融大地震來臨的時候,他們都出現了應對上的錯誤,都沒有進行積極的預防,那更何況我們呢?所以,金融大地震,對產業、對企業、對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對民眾產生的影響,將遠大於自然大地震,我們必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應對和積極的預防准備。

美國經濟的秘密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考慮到兩種交易對本國貨幣流動性的重大影響,一種是貿易往來所產生的結余;另一種是資本型交易所產生的結余。進出口貿易中間,出口所產生的收入大於進口的各項支出,就稱之為順差;反之,則稱之為逆差。在資本項下的交易,如果流入的資本大於本國流出的資本,這稱之為資本上的順差;反之,則稱之為在資本上的逆差。
任何一個經濟體必須在這兩者之間尋求一種資金流動的平衡,也就是說,如果你的一般性貿易方面產生了大量逆差,你就必須在資本性項目下產生足夠的順差,以此平衡整個資金流動。如果不能夠產生足夠的平衡,比如說,一個國家在一般性貿易以及資本性的項目之下都持續地出現逆差,就會導致這個國家在經濟層面上出現收支不平衡,這種收支不平衡達到一定規模後,就會誘發這個國家的金融風險。通過金融風險的擴散,影響到這個國家的一般性貿易和產業結構,影響到該國的生產要素成本和企業經營的宏觀環境,進而深刻地影響到該國企業的競爭力,導致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衰退。

因此,任何國家,不管它是什麼樣的性質,都努力追求這樣一種平衡。眾所周知,美國在一般貿易上的逆差非常大,以中美貿易為例,2007年度,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美國大量的一般性對外貿易逆差,必須通過資本項目下的收支結余來進行平衡。因此,美國經濟的一個很大特點就在於,它必須通過金融的手段來控制產業,同時,也必須通過金融手段來實現自身的收支平衡。

所謂金融的手段,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美國必須持續地在經濟生活中間,要麼通過自身的信用實現持續的負債,要麼通過自身資本市場足夠高的回報率來吸引投資和投機的外來資本。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因此,美國保持龐大的國債來維持一般性貿易失衡下的經濟運轉。但又不能僅僅依靠龐大的國債,它必須發育出來足夠多的、足夠想像空間的龐大資本市場,而這個資本市場必須源源不斷地給投資人帶來更大的回報、更高的預期和更有效的金融產品,以便不斷地吸引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以及發達國家的既有資本源源不斷地湧入美國,進入到美國的資本市場,以此來實現資本項下的節余,對沖一般型貿易的逆差,形成國際收支平衡。

〖=QLTS〗〖=4〗就美國經濟的特點來講,實質上它是一種金融經濟。金融經濟就必須強化它的信用和它的回報率。因此,美國必須不斷地製造出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回報率,並依託這個高水平的回報率來吸引海外資本,以實現美國經濟的平衡。〖=B〗按照經濟學的一般邏輯,回報率從哪裡來呢?回報率是從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中來,回報率是通過不斷增加對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等類似的要素的投入來獲取。如果美國不能保持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要素投入,或者說美國不能保持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要素投入效率,則美國經濟無法保持對外部資本的強大誘惑力,也就無法保持自身經濟的正常循環。因此,美國必須在生產要素的投放和生產要素投入效率方面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以解決吸引資金的問題。

這種吸引效能如果通過傳統產業來實現,那將非常之困難。因為傳統產業的局限,現代技術的傳播,現代人力資源開發的速度,後發展中國家有很強大的後發優勢,通過快速的模仿,通過密集的人力資源使用,通過資金與資本的密集型投入,很快地形成一種後發的追趕優勢,因此,單純靠傳統產業上的生產效率提升,美國很難獲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長率,也很難吸引世界資本流向美國。

美國的做法就是通過不斷地開展所謂的金融創新,推出所謂創新的金融衍生產品,從而不斷地提出更加具有誘惑力的回報水平,以便吸引來自全球范圍內的龐大資金。

④ 美國前財政部長康納利說過一句話:「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對於這句話你是怎麼看的試進行

這句話反映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固定匯率制的問題,只要施行釘住單一匯率,這一「你們的麻煩」就始終存在。

為挽救被戰爭破壞的世界經濟,美英兩國於1944年7月主導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同美元掛鉤的匯率機制。除非其他政策失效,各成員國不能將匯率調整作為選擇。 實質上是其他貨幣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這一安排是戰後國際貨幣體系的支柱。

1971年8月之前,美國決策層有一部分高官擔心美元將失去世界主導貨幣地位、美國的黃金庫存會枯竭;另一部分觀點則認為,美元的影響力相對下降是事實,美國不應該也不需要再承擔黃金兌換義務,美元過剩不是一個問題。

後一種觀點正是「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難題」的依據,並成為後來尼克松的選擇。美元荒/美元過剩交替的兩難,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內在缺陷,也促使美國最終放棄該體系、終結固定匯率。

為區域貨幣穩定和經濟增長需要考慮,1970年代末的歐洲貨幣體系及1980年代之後很多東亞經濟體(不包括日本)的匯率安排,實則是一個調整版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包括1994年匯率並軌、實施「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的人民幣。

如果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難題」,對美國而言還有道義上的壓力的話(因為兌換黃金的承諾),1971年之後釘住美元的壓力和風險,則全部由施行固定匯率制的經濟體承擔,美國的貨幣政策沒有任何顧忌,以國內經濟因素為最主要考慮。

美元起伏漲跌,對這些經濟體帶來不可預測、不可控的風險,這也被視為拉美債務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的根源,並促使被亞洲金融危機波及的經濟體後來施行浮動匯率。

(4)東亞經濟周期與匯率安排擴展閱讀

1971年6月,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經濟系教授羅伯特.溫特勞布在美國參議院的聽證會上說:「… 實際上,只要其他國家將其匯率釘住美元,將來就會出現國際收支問題,不是這個就是那個,但那是他們的問題,不是我們的。讓他們去解決。」其時,恰逢布雷頓森林體系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兩個月後的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在財長約翰.康納利的建議下,根據財政部副部長保羅.沃爾克的方案,關閉了黃金兌換窗口,布雷頓森林體系終結。

參與該體系的西方大國,無奈、震驚、不滿,康納利在隨後的十國集團會議上對那些財金官員說,「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難題」。溫特勞布教授的話因此傳遍世界。

⑤ 什麼是經濟周期什麼是匯率

簡單易懂的回答就是
在單位時間類經濟的各項指標走向.稱為經濟周期.
匯率.即兩國之間經濟各項指標的對比從而影響貨幣價值.在貨幣價值之間的平均值.

⑥ 亞洲貨幣匯率如何調整德國呼籲謹慎對待

德國財政部副部長卡約?科赫韋澤日前表示:「我並不是要表達任何立場,但我要指出有關匯率調整的問題,匯率調整帶來的沖擊不能主要或僅由歐元來承擔。? 他說,「匯率調整將在東亞引起一系列的問題,尤其是日本的干預以及一些國家的匯率制度。我強烈聲明不要草率行事,尤其是在中國的匯率問題上。 批評人士稱人民幣被嚴重低估了,因此使得中國公司可以比其他外國產品更低的價格在海外市場銷售。美國希望北京能以更快的速度實現貨幣自由兌換,但中國拒絕這么做,並表示人民幣兌美元的固定匯率目前較為合理。科赫韋澤是在上周末歐盟財長會議的間隙表示上述看法的。歐盟財長為在匯率問題上達成共同立場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 有關匯率問題的討論還將在七大工業國財長會議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周末在迪拜舉行的會議上繼續進行。 科赫韋澤在這一問題上的表態和公眾立場相背,但他表示德國願意繼續就此討論。他說,「這個問題應該進行個別討論,而不應公開討論,因為那將適得其反,但我們願意和包括日本、中國以及東亞其他國家在內的所有夥伴進行實質性對話。 雖然科赫韋澤表示他並不是在表達他自己的觀點,而且表示不願意推測哪種匯率制最適合中國,但他似乎不願意讓人民幣自由浮動。他說,他不做任何推測,討論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的問題非常具有誤導性。他說,「你可以重估匯率並再次盯住其他貨幣,也可以再次盯住不同的貨幣,或只是擴大其浮動區間。但我現在不對中國匯率問題發表我的立場。這個問題必須非常小心地對待,因為這與金融系統、資本項目以及匯率都密切相關。 即將卸任的歐洲央行行長德伊森貝赫稱,歐洲央行准備在下周的IM F會議上就美國經常項目赤字造成的重大經濟失調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進行討論。他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毫無疑問,從長遠來看,調整是必須的,它可以是量上的調整,或是價格的調整。很明顯,當你討論價格調整的問題時,就已涉及到匯率問題了。」

⑦ 介紹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指發生於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風波。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

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爆發原因是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

第一階段

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

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

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制定的對策未能取得預期效果。

1998年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

1998年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

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

趁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

一個月後,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

1998年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

直到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7)東亞經濟周期與匯率安排擴展閱讀: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

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

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在亞洲金融風暴中,中國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積極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亞洲有關國家的援助。

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政府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安排的框架內並通過雙邊渠道,向泰國等國提供總額超過40億美元的援助。向印尼等國提供了進出口信貸和緊急無償葯品援助。

中國政府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從維護本地區穩定和發展的大局出發,作出人民幣不貶值的決定,承受了巨大壓力,付出了很大代價。此舉對亞洲乃至世界金融、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香港金融保衛戰是經濟實力的較量。在保衛戰爆發前夕,香港不僅自身擁有82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且身後還有中央政府128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兩者相加超過日本的2080億美元,居當年世界第一位。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

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⑧ 求入世至今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情況

為了扭轉通貨緊縮不利局面,政府一直在努力各種舉措:擴大國債發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連續降息、提高出口退稅率、擴大財政支出,近期又大幅加薪以刺激內需。然而宏觀政策的效果並不明顯。這時一些學者提出通過貨幣貶值以啟動出口、促進價格回升的建議,並引起廣泛的關注。本文試圖從影響匯率變化的基本因素入手,並分析實際匯率升值的原因,從而得出世紀之交人民幣匯率應該保持穩定的結論,並對「貶值有益論」的主要論點進行商榷。
一、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
根據國際金融理論,影響匯率變化的長期因素主要有國際狀況、通貨膨脹差異和經濟增長率差異,它們在較長時間內對匯率變化的作用,決定了匯率的基本走勢。而短期因素主要是指一些左右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央行干預和預期因素。
經常項目包括進出口貿易、利息、利潤及勞務支付等。貿易收支是主要部分,我國從1994年開始一直保持著出口順差,1999年上半年一度出現負增長(1999年一季度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7.95%,二季度微升1.3%,但目前已得到恢復,7月增長7.5%,8月增長17.8%,數據來源於《經濟參考報》9月20日),9月更是增長了20%。按照這樣的勢頭,我國今年總的貿易順差將達到或超過去年的水平,即約400億美元。
資本項目反映了資本的流動,外資流入我國主要是通過直接投資,該項占外資總額的70~80%,資本項目在1997年減小的情況下,1998年出現了63.2億美元的逆差,反映出近期資本外流問題很突出。正因為資本外流,才使1998年經常項目有近300億美元順差的情況下,外匯儲備僅僅增長了51億美元。
外匯儲備項目近幾年增長很快,但從1998年開始增幅減小。截止1999年9月底,外匯儲備已經突破15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充足構築了匯率穩定的堅實後盾。去年10月中旬國家放鬆對居民出境用匯的限制正是一種反映,但是超額外匯儲備增大了機會成本,導致直接經濟效率的損失。
我國的市場潛力,低成本優勢和經濟高增長都決定了外資持續進入中國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較長期趨勢。因此國際收支狀況支持人民幣的穩定。
通貨膨脹差異也是影響匯率變化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通貨膨脹率較高國家貨幣的匯率趨於下跌,而低通脹率國家的匯率趨於上升。有必要指出,1994年我國生產資料價格開始持續下降,一直到今也沒有回升趨勢,1998年生產資料價格較上年下降3.1%,1999年一、二季度又分別下降5.4%和5.99%(數據來源於《經濟參考報》1999年9月29日)。所以1994年至1996年消費物價指數上升並未構成對匯率貶值的壓力。
目前我國出現通貨緊縮情況,實際上支持了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人民幣的對內購買力實際上是增強了。
經濟增長差異對匯率變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從總體來看,高的經濟增長率會對本國幣值的穩定起到較長時間的支持作用。1998年我國GDP增長7.8%,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而1999年也超過了7%。與此相反,美聯儲去年兩次加息,反映出美國對通貨膨脹升溫及經濟增長有可能會放慢的擔心。
但從影響匯率變化的短期因素來考察,人民幣匯率穩定確實受到壓力。
利率方面,央行自1996年以來已經連續七次降息。受降息影響,外商在華利潤的利息收入減少使得外商將其兌換成外匯流回投資者所在國,同時也影響到外資流入的規模。同時降息導致了逃、套匯的增加。1998年上半年,我國對外貿易順差267億美元,直接利用外資240億美元,而同期國家外匯儲備僅僅增加7億美元(數據來源於《國際商報》1999年2月15日)。這說明,國際收支順差所餘外匯,絕大部分未結匯賣給國家卻留在企業和個人手中,更有一部分已經外流。降息的一個負效應是對匯率穩定構成威脅。
我們認為目前不要再降息了,降息已接近「流動性陷阱」的水平。1999年11月1日開始對存款利息征稅將使一年期利率僅有1.8%水平,已經低於美國同期利率水平。目前可考慮利用通貨緊縮、發債成本低的條件加大國債發行量,並適當擴大央行基礎投放。
從央行干預角度,央行一再重申不貶值的承諾。我國實際上採用了名義匯率作為反通脹的工具,從1993年以來我國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已具有相當一致信和可信度,有理由相信政府仍然會維持名義匯率不變的穩定方案。
綜上所述,人民幣穩定有堅實基礎。而由決定人民幣長期均衡的購買力平價理論來看,人民幣有升值的壓力。易綱作出權威性的估計:美元與人民幣之間可貿易品購買力平價,1993年底為1∶7,1994年底為1∶7.3,1995年底為1∶7.5。1996年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率逐年下降,人民幣對內購買力不斷增加,我們認為目前可貿易品平價大約仍為1∶7,而目前的名義匯率為1∶8.27,這就是說人民幣從長期趨勢看仍有升值的空間。
二、實際匯率升值並不表示匯率高估
實際匯率的涵義有好幾種,本文中的實際匯率是指名義匯率用兩種價格水平調整後的匯率,用公式表示為:
Er=E·P*/P
式中Er為實際匯率,E為名義匯率,P*和P分別代表外國和本國的物價指數。
實際匯率可以測度兩國間產品相對競爭能力的強弱,以人民幣兌美元為例,在直接標價法下,人民幣兌美元的實際匯率Er可表示為E·P*與P的比例,在此處P*是美國國內價格水平,它是用美元表示的一個美國商品籃子的價格,用E代表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其單位是RMB/,因此E·P*代表了用人民幣表示的一個美國商品籃子的價格,由此Er實際上表示了用人民幣表示的美國與中國商品的價格之比。實際匯率上升(實際匯率貶值)意味著相對於美國商品,中國商品在價格上更具有競爭力。
對Er=E·P*/P取對數然後求導,我們就得到:△Er=△E+△P*-△P
每個變數左邊的「△」代表其變數的以百分比計算的變化率。由上式計算,1994年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20.4%〔21.7%(中國通脹率)-2.6%(美國通脹率)+1.3%(名義匯率升值)〕,1995年人民幣實際升值了14.8%,1996年再度升值了約3%。這三年累計實際升值38%,其中通貨膨脹占據了相當大部分。而從1997年開始實際匯率開始貶值,這也主要是因為我國物價持續走低。有學者由1994年外匯匯率並軌後至1998年3月實際升值24%推斷出人民幣實際匯率已經被高估,因此建議貶值。我們有不同的看法:
1.人民幣基期匯率定值過低。李羅力等通過模型研究發現1994年匯率並軌後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如果是7.7,當年就有可能實現對外貿易的平衡,同時當年的社會商品零售物價指數可能為15~17%,因此當時過低估計了人民幣幣值。因此隨後幾年實際匯率的大幅度升值是對當初幣值低估的糾正。同時前文已分析1994年消費物價指數上升21.7%,可是影響出口成本的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卻在1993年大幅升值後下降,以消費物價指數代替可貿易品價格指數變化來計算實際匯率,會出現結果偏大的情況,即實際匯率並沒有24%的升幅。
2.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傳遞程度比較低。匯率傳遞是指匯率變化引起的進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化程度。例如假設即期匯率1$Κ8.3RMB,一台中國製造電視機4150元,折算為美元為500$。如果人民幣升值10%至7.47,這時以即期匯率該電視在美國應該以555.6(4150÷7.47)出售,但由於競爭激烈,廠商只能以530$出售,這說明匯率變化的傳遞是不完全的,530/500Κ1.06,即價格僅上升了6%,匯率傳遞程度為60%,其餘40%被本國廠商以成本提高或利潤縮小代價吸收掉了。我國目前出口商品結構已經發生很大變化,需求價格彈性較高,也就是說,匯率變化的傳遞程度較低。我國許多國內名牌產品在國外市場只能在地攤上出售即是反映。
3.人民幣在1994-96年大幅實際升值的情況下,仍然取得連續多年的貿易順差,這充分說明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提高了。從本質來上講勞動生產率才是決定本國貨幣對外價值的基礎,而我國由於可以技術引進與技術開發並舉,可貿易品生產力的提高速度會高於美國,這也支持人民幣趨強。
根據以上三點,我們認為,僅根據實際匯率升值即斷定實際匯率已經明顯高估,過於隨意。而Balassa-Sanmuelson效應顯示出貿易部門的生產率往往高於非貿易品生產率,超過程度越高,總的生產力增速越快,非貿易品的價格相對於可貿易品的價格就越高,國內貨幣的實際價值以物價指數衡量就升值得越快。因此,實際匯率升值不一定導致以貿易品價格衡量的國際競爭力的損失。
三、對「人民幣貶值有益論」主要觀點的質疑
1.「貶值將大幅度提高出口競爭力」
我國的出口主要是由外國對我國商品的需求決定的,而後者又取決於外國居民的收入狀況與出口商品價格,貨幣貶值對出口的影響還要考慮:(1)進口商品彈性問題,只有當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出口需求價格彈性與進口需求價格彈性之和小於-1),貶值才能起到改善貿易收支狀況的效應。(2)貨幣貶值將會引起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出口商品價格下降,使該國貿易條件惡化。(3)從匯率變化到貿易收支的改變,存在著時滯,該段時期外貿狀況將會繼續惡化。這說明通過貶值大幅度增加出口,在理論上即有重重製約,而且亞洲國家在幣值深度貶值後,出口狀況並未好轉,幾乎無利潤可得。實際上1998年我國外貿出口滑坡主要在於亞洲的主要貿易夥伴國,拉丁美洲、俄羅斯都處於經濟危機後的復甦階段,國內經濟衰退,其收入下降,對進口需求大幅降低。而在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情況下,去年前9個月我國外貿出口已取得增長也說明在東亞國家經濟回升後其經濟恢復為吸收中國產品提供了支持。此外我國採取的提高出口退稅率、賦予私企外貿自營權、簡化結匯手續、打擊走私等多項措施都有力地推動了出口。

⑨ 請詳細說一下1997年發生的東亞金融危機起因經過結果,為什麼我國沒受影響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
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
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
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
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
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
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
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
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
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二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
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
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
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
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
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
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
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
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
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
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
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
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
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之內。這種制度下的匯率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浮動匯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的上下波動幅度,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

不同的匯率制度在面對國際資本流動對本國經濟產生影響的時候表現不同。一般而言,選擇浮動匯率,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而選擇固定匯率,則需要政府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

「三元悖論」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只能同時達到兩個。事實上各國也只能選擇其中對自己有利的兩個目標。

目前,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孰優孰劣尚無定論。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人們對浮動匯率也有一些顧慮:(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往往會出現大幅過度波動,可能不利於貿易和投資;(2)由於匯率自由浮動,人們就可能進行投機活動;(3)浮動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管理能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中,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滿足這些要求。

固定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將降低;(2)匯率可以看作一個名義錨(nomina l a n c h o r ),促進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預期的穩定。但固定匯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導致本幣幣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競爭力,引起難以維系的長期經常項目收支失衡;(2)同時,僵化的匯率安排可能被認為是暗含的匯率擔保,從而鼓勵短期資本流入和沒有套期保值的對外借債,損害本地金融體系的健康。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必須要麼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要麼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否則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如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盧布危機。這些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放寬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

要在浮動匯率制和固定匯率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實行這種匯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種工具,一是貨幣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對沖性干預;三是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這種制度既可以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又能使匯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應對內、外部的沖擊,同時還可有選擇地部分放開資本賬戶,使資本流動處於可控的狀態。目前我國實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參考資料:和訊網

⑩ 如何確定合理的匯率水平和匯率安排

人民幣匯率是否在一個合理的區間,這需要有一套標准進行核定,無論是IM F,或者是經濟學家,大家都認為目前人民幣匯率基本處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和合理的區間。」經濟學家們普遍同意,
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在短期內主要由兩大要素決定:一是它與其它國際主要貨幣的利率的差別;二是人們對該貨幣未來的匯率的預期。

閱讀全文

與東亞經濟周期與匯率安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貨幣基金保險理財 瀏覽:550
快期期貨交易終端v3 瀏覽:202
富祥金融貸款有限公司 瀏覽:854
以嶺葯業融資融券 瀏覽:562
京東錢包里的理財基金 瀏覽:15
基金發行理財產品流程 瀏覽:739
2019年3月6日鮁魚圈玉米價格 瀏覽:446
信威集團補償10股 瀏覽:317
深交所大宗交易規則 瀏覽:111
京運通今日價格 瀏覽:970
反彈式發展匯率 瀏覽:665
期貨大佬訪談 瀏覽:322
崑山平安綜合金融有限服務公司 瀏覽:447
開個期貨平台代理 瀏覽:136
濟寧理財公司 瀏覽:799
國泰君弘策略交易 瀏覽:444
哈根金融租賃公司 瀏覽:28
金融平台投資被騙哪個公司 瀏覽:551
創業板正式交易前能申購 瀏覽:33
中國證監會管理哪些證券交易所 瀏覽: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