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匯率標準是怎麼制定的
1、 直接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又叫應付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1、100、1000、10000)的外國貨幣為標准來計算應付付出多少單位本國貨幣。就相當於計算購買一定單位外幣所應付多少本幣,所以就叫應付標價法。在國際外匯市場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目前都採用直接標價法。如日元兌美元匯率為119.05即1美元兌119.05日元。。在直接標價法下,若一定單
位的外幣摺合的本幣數額多於前期,則說明外幣幣值上升或本幣幣值下跌,叫做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兌換到同一數額的外幣,這說
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做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與匯率的漲跌成正比。直接標價法與商品的買賣常識相似,例如美元的直接標價法就是把美元外匯作為買賣的商品,以美元為1單位,且單位是不變的,而作為貨幣一方的人民幣,是變化的。一般商品的買賣也是這樣,500元買進一件衣服,550元把它賣出去,賺了50元,商品沒變,而貨幣卻增加了。
2、 間接標價法
間接標價法又成應收標價法。它是以一定單位(如1個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准,來計算應收若干單位的外匯貨幣。在國際外匯市場上,歐元、英鎊。澳元等均為間接標價法。如歐元兌美元匯率為0.9705即1歐元兌0.9705美元。在間接標價法中,本國貨幣的數額保持不變,外國貨幣的數額隨著本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少,這表明外幣幣值上升,本幣幣值下降,即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多,則說明外幣幣值下降、本幣幣值上升,即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匯的價值和匯率的升跌成反比。因此,間接標價法與直接標價法相反。
3、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所表示的匯率漲跌的含義正好相反,所以在引用某種貨幣的匯率和說明其匯率高低漲跌時,必須明確採用哪種標價方法,以免混淆。
4、美元標價法又稱紐約標價法,是指在紐約國際金融市場上,除對英鎊用直接標價法外,對其他外國貨幣用間接標價法的標價方法。美元標價法由美國在1978年9月1日制定並執行,目前是國際金融市場上通行的標價法。
(文章來源: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
❷ 的貨幣的實際匯率與規定的匯率的關系該如何處理
1992年夏季,當時歐洲各國都採取相應的措施,設法保護本國的貨幣,使其免遭風暴的襲擊。而索羅斯則看到,盡管各國政府和金融界會採取力所能及的措施,但是,經濟的運行有它自己的規律,金融活動也是如此。早就孕育於歐洲匯率機制內的危機,就要發生了,至於這場危機將傷害到哪些國家,這要看它的貨幣的實際匯率與規定的匯率的關系,如果兩者是一致的,它就不會受到太大的沖擊,相反,如果它的匯率違背了實際價值,就必然發生貨幣貶值、匯率下降等問題。
❸ 金蝶當日匯率和合同規定的匯率不同怎麼做賬務處理
1、不是的。匯率差異使用「財務費用-匯兌損益」科目。
借:銀行存款-美元戶 165萬 (20萬*8.25,按投資合同約定匯率)
貸:實收資本 165萬
投資款都是按合同約定匯率的。
何時使用時這筆外幣時再做匯兌損益(按實際匯率)。如果不使用,就不用做。不過,報表日(月底、年底)需要按當天的外匯牌價(央行公布的中間價)做匯兌損益。僅作匯兌損益部分。例如,月底美元匯率為8.15,匯兌損益為8.25-8.15=0.1。存款還是20萬美元
借:財務費用-匯兌損益 2萬
貸:銀行存款-美元戶 2萬
2、這個問題上面已經回答了。
3、如果是原幣港幣,該怎麼做?
一樣啊,僅是匯率不一樣而已。例如,港幣20萬,匯率0.7976,摺合人民幣=20*0.7976=15.952萬元
4、期末匯率是要做期末調匯嗎?
是的,分錄見上面。
❹ 匯率是怎樣規定的
匯率是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的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外匯匯率有兩種標價方法: (1)直接標價法(direetquotation)(參考「應付標價法」) (2)間接標價法(indireetquotation)(參考「應收標價法」) 在金本位制下,匯率決定的基礎是黃金輸送點(golelpoint),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其決定基礎是購買力平價(purchasepowerpar) 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有: (1)國際收支。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該國貨幣匯率上升;如果為逆差,則該國貨幣匯率下降。 (2)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率高,則該國貨幣匯率低。 (3)利率。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則匯率高。 (4)經濟增長率。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匯率高。 (5)財政赤字。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降。 (6)外匯儲備。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❺ 中國外匯管理局 規定銀行匯率區間是多少
按中國人民銀行匯率,外匯局的價格是宏觀上的波動,變動間隔長,而人民銀行的匯率是根據當日貨幣走勢和市場需求不斷變動的,具體的可以查查匯率查詢:huilv.fx678
❻ 各國之家貨幣的匯率是由誰規定的
自由兌換國家由市場價格發現,主要依據該國經濟實力,國際地位如美國,礦產資源如中東,進出口貿易如日本歐洲等等。中國不是自由兌換國家,有外管局,雖然有時會遭到市場拋售,但能控制大致的匯率不至於像八十年代的英鎊和九八年的泰銖。簡單來說,我們持有人民幣,因為在中國我想買東西就得掏出人民幣。在日本想買東西就得用日元,或者美元。經濟強國,科技強國的貨幣主要看國家實力,科技,貿易量。而能源型資源型國家看的是商品價格,如澳洲出口鐵礦石,澳幣的匯率很大程度與鐵礦石的需求和價格有關,當然澳洲還出口羊毛,棉花等,鐵礦石只是例子。
❼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下,外匯市場上的港幣兌美元匯率是固定匯率還是浮動匯率
其實香港聯系匯率制不應屬於浮動匯率,金管局規定,港元按7.8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與美元掛鉤,並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兌換保證下於7.75-7.85港元兌1美元的區間自由浮動。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之內。這種制度下的匯率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浮動匯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的上下波動幅度,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 從上述概念來看,港幣在金管局規定的浮動空間內上下浮動,而且匯率變化由金管局管理,我覺得港幣應是固定匯率。 以上觀點屬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❽ 什麼是IMF規定的復匯率制
復匯率制,是指一國貨幣的對外匯率不只有一個,而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匯率。其目的是利用匯率的差別來限制和鼓勵商品進口或出口。各國的復匯率制不盡相同,但主要原則大致相似。
復匯率制按其表現形式有公開的很隱蔽的兩種。公開的復匯率制就是政府明確公布針對不同交易所適用的不同匯率。隱蔽的復匯率製表現形式有多種。按商品類別給予不同或稅收減免。
其次,採用影子匯率。影子匯率實際上是附在不同種類進口商品之後的一個不同的折算系數。
❾ 依據史密森協議的規定會員國匯率波動幅度可為多少
史密森協議第三條:非儲備貨幣對美元的波動允許幅度由正負1%調整為正負2.25%。
協定的主要內容
1、美元對黃金貶值7.89%,每盎司黃金的官價由$35提高到$38;
2、調整匯率平價,美元平均貶值10%,其他歐美主要貨幣升值;
3、非儲備貨幣對美元的波動允許幅度由正負1%調整為正負2.25%;
4、美國政府取消10%的臨時進口附加稅。
協定出台背景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按照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的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以及加征10%進口附加費等其他經濟政策調整。這引發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美國在新政策推行後,參加了與其發達國家盟友的談判,商談各發達國家的貨幣升值事宜,從而適應美元政策的變化。 1971年12月西方十國集團於史密森尼學會展開談判,簽署了史密森協定。協定中,西方各發達國家同意將自己的貨幣相對美元升值。
(9)GGOW規定的匯率擴展閱讀:
協定的結束
1973年第八次美元危機爆發後,美元對黃金再次貶值,協約各國先後放棄該協定,採用浮動匯率制,該協定挽救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嘗試徹底失敗。
尼克松總統推行的史密森協定,僅僅具有短期的效果,黃金資產開始升值,1971年達到每盎司$44.20,1972達到每盎司$70.30,並且還在繼續升值。1972年,嚴重貶值的黃金官價也被拋棄了。1973年美元相對黃金的官價再次貶值,每盎司黃金官價由$38.02提升到$42.22。
與此同時,美元對歐洲各主要貨幣也發生了進一步的貶值。「史密森協定體系」於1973年3月走向盡頭,最後關頭美元相對黃金的官價跌到每盎司$44,之後美元掛鉤黃金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此壽終正寢。
各主要貨幣互相之間開始採取浮動匯率制度,當時各國政府控制匯率在史密森協定規定匯率值的上下2%區間內浮動的努力遇到很大困難,最終導致建立在市場供求關系基礎上的浮動匯率制度的出台。少量貨幣在1973年3月前就採取了浮動匯率制度,如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