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理: 要完整過程
由題可知B點在OA之間,根據杠桿原理可知,G·OA=F·OB,
代入數值得60 N·60cm=F·(60-20)cm,解得
F=90N。即細線上的拉力為90N;
若拉力方向不變,逐漸向支點O靠近,仍使杠桿平衡,則拉力的力臂逐漸變短,而阻力的大小和力臂均不變,根據杠桿原理可知拉力大小將逐漸增大。
『貳』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某同學將杠桿懸掛起來,發現杠桿的右端低左端高,他應該將杠桿兩
(1)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杠桿重心左移,應將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平衡螺母調節方向一致)向左調節,直至重心移到支點處,使杠桿重力的力臂為零,這樣就減小了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的影響;
(2)從實驗表格中可知,三次實驗數據都滿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他的結論是錯誤的,原因是:動力的單位是N,動力臂的單位是cm,兩個物理量的單位不相同,不能進行加減運算.
(4)圖2中,杠桿的重心不在支點上,杠桿的重力對杠桿轉動產生了影響,導致拉力F的大小比由杠桿平衡條件計算出來的數值偏大.
(5))①硬幣放在杠桿上,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硬幣作用在杠桿上的力通過硬幣平面圓心,力臂是從最下面平面圓心到支點的距離,力臂測量錯誤.
②如果將兩邊的硬幣以相同速度同時勻速向支點移動的過程中,當在相同時間內,右端的硬幣先到達支點,左端的硬幣在支點的左側,杠桿會向左傾斜.
(6)「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是在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且動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豎直向下的條件下得出的,也就是實驗過程中沒有改變動力或阻力的方向.故選項A、C、D錯誤,選項B正確.
(7)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阻力和阻力臂不變,彈簧測力計傾斜拉動杠桿時,拉力的力臂變小,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彈簧測力計拉力變大,所以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
故答案為:
(1)左;水平;便於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
(2)F1L1=F2L2(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將不同的物理量進行了加法運算;
(4)杠桿自重的影響;
(5)錯誤;向左傾斜;
(6)B;
(7)變大;阻力和阻力臂
『叄』 杠桿題:當杠桿水平平衡時,
1. 選擇:B. F2那端下降
因為F1L1=F2L2,又L1>L2,所以,F1<F2
將它們的作用點同時遠離支點相同的距離a,則
動力力矩:F1(L1+a)=F1L1+F1a ...........(1)
阻力力矩:F2(L2+a)=F2L2+F2a ............(2)
(1) - (2)得:F1a-F2a,又F1<F2,所以,F1a<F2a
因此,F2那端下降
2. 選擇 A. F1那端下降
因為F1L1=F2L2
將它們的大小同時增大相同的數值f,則
動力力矩:(F1+f)L1=F1L1+fL1 ................(1)
阻力力矩::(F2+f)L2=F2L2+fL2 ............(2)
(1) - (2)得:fL1-fL2,,又L1>L2,所以,fL1>fL2
因此, F1那端下降
『肆』 平衡杠桿支點受力的大小
最好不要分開受力分析,那樣的話就會多出來分開處的一個內力。
可以考慮將這個桿件看做整體,其受到兩端的兩個力和支點所給的力,三個力,受力分析,利用平衡解答即可。
方向:物體受三個力平衡,三個力作用線交與一點可知其方向
大小:力的三角形計算原理即可作答
『伍』 小明利用杠桿做了兩個小實驗:A:「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當桿杠靜止在圖(甲)所示的位置時,桿杠處
A、(1)如圖(甲)杠桿處於靜止狀態,所以杠桿處於平衡狀態.但是杠桿右端上翹,沒有在水平位置平衡,調節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出力臂大小. (2)改變支點兩側的鉤碼位置和個數,一般要做三次實驗,得到三組數據並進行分析,得出的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3)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拉力的方向與杠桿不垂直,力臂不等於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的,因此測出的拉力大小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相符,從杠桿上直接讀取不是拉力的力臂. B、(1)有用功為W 有 =Gh 2 =2mgh 2 ,總功W 總 =F 1 h 1 ,則機械效率的表達式η=
(2)鉤碼的懸掛點在B點時,由杠杠的平衡條件得F 1 ?OA=G?OB;懸掛點移至C點時,由杠杠的平衡條件得F 2 ?OA=G?OC;從圖中可以看出,由OB到OC力臂變大,所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大,有用功不變,但杠桿提升的高度減小,額外功減小,又因為總功等於額外功與有用功之和,因此此次彈簧測力計做的功將小於第一次做的功. (3)因為第一次與第二次的有用功相等,並且第二次的額外功小,因為機械效率等於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因此第一次的機械效率小於第二次的機械效率; 將3隻鉤碼懸掛在C點時,物體升高的高度不變,物重增加,由W 有 =Gh 2 可得,有用功變大,但杠桿提升的高度與第二次相同,額外功與第二次相同,又因為機械效率等於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因此第三次的機械效率大於第二次的機械效率. 綜上所述,第三次的機械效率最大. 故答案為: A、(1)平衡;左;(2)便於測出力臂大小;(3)從杠桿上直接讀取不是拉力的力臂. B、(1)
|
『陸』 如圖一根輕質杠桿,它的一端可以繞固定點O轉動,另一端A用線豎直向上拉著.在杠桿的B點懸掛一個質量為200
(1)G=mg=0.2kg×9.8N/kg=1.96N; (2)由圖可知,OB=28cm=0.28m,OA=OB+BC=28cm+12cm=40cm=0.4m, 由杠桿平衡的條件F?OA=G?OB可得: F=
答:(1)鉤碼的重力為1.96N; (2)線的拉力為1.372N. |
『柒』 杠桿的杠桿平衡條件
杠桿的平衡條件 :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
F1×L1=F2×L2變形式:
F1:F2=L2:L1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那麼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叫做支點
使杠桿轉動的力叫做動力,(施力的點叫動力作用點)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叫做阻力,(施力的點叫阻力用力點)
當動力和阻力對杠桿的轉動效果相互抵消時,杠桿將處於平衡狀態,這種狀態叫做杠桿平衡,但是杠桿平衡並不是力的平衡。
注意:在分析杠桿平衡問題時,不能僅僅以力的大小來判斷,一定要從基本知識考慮,做到解決問題有根有據,切忌憑主觀感覺來解題。
杠桿靜止不動或勻速轉動都叫做杠桿平衡。通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的直線叫做力的作用線
從支點O到動力F1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1叫做動力臂
從支點O到阻力F2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2叫做阻力臂
杠桿平衡的條件(文字表達式):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
F1×L1=F2×L2一根硬棒能成為杠桿,不僅要有力的作用,而且必須能繞某固定點轉動,缺少任何一個條件,硬棒就不能成為杠桿,例如酒瓶起子在沒有使用時,就不能稱為杠桿。
動力和阻力是相對的,不論是動力還是阻力,受力物體都是杠桿,作用於杠桿的物體都是施力物體
力臂的關鍵性概念:1:垂直距離,千萬不能理解為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長度。
2:力臂不一定在杠桿上。
力臂三要素:大括弧(或用|→←|表示)、字母、垂直符號 (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
(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
(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
(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
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又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欲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
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阿基米德曾講:「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找不到那麼長和堅固的杠桿,也找不到那個立足點和支點。所以撬動地球只是阿基米德的一個假想。
杠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滿足下列三個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杠桿:支點、施力點、受力點。其中公式這樣寫:支點到受力點距離(力矩) * 受力 = 支點到施力點距離(力臂)* 施力,這樣就是一個杠桿。杠桿也有省力杠桿跟費力的杠桿,兩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現不同。例如有一種用腳踩的打氣機,或是用手壓的榨汁機,就是省力杠桿(力臂 > 力矩);但是我們要壓下較大的距離,受力端只有較小的動作。另外有一種費力的杠桿。例如路邊的吊車,釣東西的鉤子在整個桿的尖端,尾端是支點、中間是油壓機 (力矩 > 力臂),這就是費力的杠桿,但費力換來的就是中間的施力點只要動小距離,尖端的掛勾就會移動相當大的距離。兩種杠桿都有用處,只是要用的地方要去評估是要省力或是省下動作范圍。另外有種東西叫做輪軸,也可以當作是一種杠桿的應用,不過表現尚可能有時要加上轉動的計算。
使用杠桿時,如果杠桿靜止不動或繞支點勻速轉動,那麼杠桿就處於平衡狀態。
動力臂×動力=阻力臂×阻力,即L1×F1=L2×F2,由此可以演變為F1/F2=L2/L1杠桿的平衡不僅與動力和阻力有關,還與力的作用點及力的作用方向有關。
假如動力臂為阻力臂的n倍,則動力大小為阻力的1/n大頭沉
動力臂越長越省力,阻力臂越長越費力.
省力杠桿費距離;費力杠桿省距離。
等臂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可以用它來稱量。例如:天平
許多情況下,杠桿是傾斜靜止的,這是因為杠桿受到幾個平衡力的作用。 杠桿是可以繞著支點旋轉的硬棒。當外力作用於杠桿內部任意位置時,杠桿的響應是其操作機制;假若外力的作用點是支點,則杠桿不會出現任何響應。
假設杠桿不會耗散或儲存能量,則杠桿的輸入功率必等於輸出功率。當杠桿繞著支點呈勻角速度旋轉運動時,離支點越遠,則移動速度越快,離支點越近,則移動速度越慢,由於功率等於作用力乘以速度,離支點越遠,則作用力越小,離支點越近,則作用力越大。
機械利益是阻力與動力之間的比率,或輸出力與輸入力之間的比率。假設動力臂 、阻力臂 分別為動力點、阻力點與支點之間的距離,動力 、阻力 分別作用於動力點、阻力點。則機械利益 為:
『捌』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如圖(a),杠桿在支架上,要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杠
(1)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桿的重心通過支點,杠桿重的力臂為0.
(2)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並且力豎直作用在杠桿上,力的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大小.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1.5N×20cm=F2×15cm,∴F2=2N.
(3)如右圖,當彈簧測力計傾斜拉動杠桿時,力臂OD小於OB,力臂變小,阻力和阻力臂不變,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會變大.
故答案為:(1)0;(2)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出力臂大小;2;(3)變大.
『玖』 初二物理題
F1*S1=F2*S2 鉤碼的重力為G=mg=0.2*10=2N S=0.28米
設線的拉力為F2 到O點的距離為S2=0.4米 F2=G*S/S2=2*0.28/0.4=0.14N
同理 第二問 f2=2*0.28/0.14=4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