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在美金的匯率是多少100美金是多少
根據2020年1月6日匯率,1美元=6.9649人民幣,1人民幣=0.1436美元,100美元=696.49人民幣元。
1792年美國鑄幣法案通過後出現。當前美元的發行是由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控制。自1913年起,美國建立聯邦儲備制度,發行聯邦儲備券。現行流通的鈔票中99%以上為聯邦儲備券。
美元的發行主管部門是國會,具體發行業務由聯邦儲備銀行負責辦理。在二戰以後,歐洲大陸國家與美國達成協議同意使用美元進行國際支付,此後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廣泛使用並最終成為國際貨幣。
(1)2014年2月20日美元匯率擴展閱讀:
美元升值的影響:
全球股市、債市和大宗商品市場大幅波動,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貨幣普遍下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面臨大規模資本外流的問題。
大量國際資本原本以不同形式進入新興市場國家,集聚在收益率較高的房地產或股票等市場,導致資產價格不斷高企。
由於本國貨幣不是國際本位貨幣,存在貨幣錯配和期限錯配等問題,一旦遭遇美元升值等國內外政策環境逆轉,先前流入的資本將迅速撤離,從而引發資產暴跌、匯率貶值、股市下跌等一系列負面沖擊,系統性風險集中爆發。
㈡ 美元對人民幣匯率 本輪人民幣跳升有何不同
1、本輪升值有何不同?
從更長周期來看,05年匯改後,人民幣就開啟了升值之路,持續升值到2013年。自2005年7月21日起,央行宣布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此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但是參考一籃子貨幣也不意味著盯住一籃子貨幣,實現有管理的浮動。從走勢上來看,人民幣對美元在05年匯改後是大幅升值的,從8.2以上升值至13年接近6.0的點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也從85上升至接近120的水平。
而升值背後的推動力是中國經濟向好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01年中國加入WTO後,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絕大多數年份維持在8%以上的水平。在國際收支方面,經常項目順差持續處於高位,而中國經濟高增長帶來的機會也吸引了海外投資資金流入,在14年之前金融賬戶也基本都保持順差。尤其是08年發達經濟體金融危機後,國際資本更是大量流入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所以05-13年的人民幣匯率升值是有基本面支撐的,是05年匯改前壓制多年的單邊升值壓力的逐步釋放。
但是14-16年,人民幣又開始面臨貶值壓力。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國內經濟開始走弱,市場對未來走勢存在很大的擔憂。另一方面是14年美聯儲宣布退出QE,並啟動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進程,意味著美國在經濟不斷向好的背景下貨幣政策開始收緊。14年至15年「811」匯改,幾乎所有的發達和新興貨幣均對美元大幅貶值,而只有人民幣緊緊盯住美元,積蓄了貶值壓力。所以15年匯改後人民幣又開始釋放貶值壓力,對美元匯率從6.2一路貶值到16年底接近7.0的水平,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數從130降至122。
而17年以來,人民幣又開啟了新一輪升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7年初的6.96升值到當前的6.3左右,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從94.83回升至95.82。但是從基本面來看,我國經濟增速僅僅從16年的6.7%回升至17年的6.9%,反映國際收支的外匯儲備、外匯占款也僅僅是保持穩定,並沒有顯著增加。而當前歐美經濟仍在復甦,國內經濟甚至有一定的走弱壓力,所以從當前遠期市場來看,人民幣對美元反而有一定的貶值預期。
所以和05年以後的升值不同,基本面並不是影響本輪升值最主要的因素,人民幣匯率的定價機制才是關鍵。近兩年隨著匯率中間價機制的改革,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是在減弱的,而對一籃子貨幣保持相對穩定的目標發揮著更大的作用。這就意味著當其它貨幣對美元升值的時候,人民幣會跟著其它貨幣對美元升值;當其它貨幣對美元貶值時,人民幣也跟著貶值。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和美元指數的走勢高度相關,相關度遠遠大於以往。
但從執行上也有一定的波折,例如盡管央行從15年12月就發布了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但是從16年全年來看,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還是走弱的,這主要是因為人民幣當年還是在釋放前期積累的貶值壓力。而17年上半年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依然相對偏弱,所以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對沖市場預期慣性導致的人民幣相比其它貨幣對美元升值偏少的問題。17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指數才得以修正,保持了基本穩定,「逆周期因子」也暫時退出。
所以本輪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強更多是因為美元指數的走弱,背後的機制是人民幣更多參考一籃子貨幣,並保持基本穩定。但是這樣的定價機制帶來的問題和僅僅盯住美元是一樣的,歐元、英鎊、日元的定價是完全市場化的,對美元升值是其經濟基本面的反映。當我國經濟和海外步調一致時,跟著一籃子貨幣對美元升值不會帶來太大問題,但當步調不一致時,僅僅由定價機制帶來的「被動」升值就會對未來經濟構成負面沖擊。
2、升值對經濟有何影響?
一談到匯率升值,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會對出口產生向下壓力。從歷史數據來看,我國的出口同比增速確實與人民幣有效匯率負相關,並且有效匯率變化領先出口3個月。人民幣匯率與出口相關主要是因為匯率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商品價格。當人民幣出現升值時,出口企業要麼選擇維持外幣計價的價格不變,這樣會導致以本幣計價的商品價格下降;要麼選擇維持本幣計價的價格不變,這樣會提高外幣計價的價格,導致商品需求下降。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有可能導致出口企業利潤下降,也會降低出口對經濟的拉動力。
前面已經提到,本輪人民幣升值的主導因素與2013年之前的升值不同。實際上,目前我國經濟背景和貿易所處環境與2013年之前也大不相同。下面,我們將回顧2013年之前人民幣升值對經濟的影響,並對本輪人民幣升值的影響進行分析。
(1)05-13年:出口逆勢增長,經濟持續繁榮
05-07年,人民幣升值並沒有顯著影響我國出口強勁增長。盡管05年匯改之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升值,但是次貸危機之前,我國出口同比增速一直維持在20%以上。盡管同期我國進口也不弱,但是受到出口增長的帶動,我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2007年貿易順差月均超過200億美元。
同期,凈出口對GDP的貢獻也達到了2000年以來的最高值。2005年到2007年間,凈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分別達到1.4%、1.9%和1.5%。
當時出口之所以沒有明顯受到匯率影響,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貿易競爭力較強。1980年以來我國勞動力人口佔比持續增加,而城市化的推進也導致大量農民工進城增加了有效勞動力供給。2001年末我國加入WTO以後,巨大的人口紅利使得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低廉,幫助我國成功加入到全球產業鏈的布局中。因此,盡管05年以來人民幣持續升值,但是相比於低廉的人力成本來說我國的出口產品競爭力仍然較強。
另一方面,當時美歐等國經濟向好,外需強勁。美國經濟自2002年以來就表現強勁,GDP同比增速一度超過4.4%,而歐元區GDP同比增速在2006年和2007年也分別達到3.2%和3%。經濟的繁榮使得發達國家對我國的進口持續增長,盡管因為人民幣升值而有所回落,但是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
08年後我國出口增速出現下滑,次貸危機重創了全球經濟,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同比增速一度下滑至-4%和-6%。受到外需大幅下滑的影響,我國出口同比也一度下降到-26%,並且2011年開始出口增速的中樞從20%下降至10%。
但是我國佔全球貿易的份額仍在持續上升。盡管出口增速回落,但是實際上我國的貿易份額仍在持續上升,我國出口金額佔全球貿易的比重從2007年的8.7%持續上升到2013年的11.7%。貿易佔比的上升說明在全球貿易萎縮的情況下,我國的出口情況相比於其他國家仍然不錯。
(2)17年以來:出口不容樂觀,經濟或將承壓
去年出口的邊際好轉是GDP回升的主要動力。2016年凈出口對我國GDP增長的拉動僅為-0.4%,而2017年拉動則上升到0.6%,相當於邊際提高GDP增速1個百分點。相比之下,實際上消費和投資對2017年GDP的增長貢獻分別下降了0.2個百分點和0.6個百分點。
而出口好轉一方面是因為海外發達經濟的同步復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民幣對主要貿易夥伴貨幣的貶值。具體來說,2016年以來美歐等發達國家經濟強勁復甦,其中美國和歐元區PMI指數分別達到60.8和60.6的高位。而自811匯改之後,人民幣對美元和歐元均出現貶值,其中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幅度高達13%。2016年中旬開始,我國出口增速就觸底反彈。
但是去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是持續升值的。2017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超過9%。而相比於去年5月份的低點,CFETS指數也累計上漲約4%。盡管2月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小幅回升,但是我們預計今年美元指數將大概率走弱,考慮到匯率對出口傳導有一定的時滯,預計今年出口增長可能面臨壓力。
同時,我國的出口競爭力也在逐步下滑。在本輪全球復甦的背景下,實際上我國的出口增速回升幅度已經遠不如東南亞等其它國家。2017年越南、韓國和馬來西亞出口平均增速分別在21.7%、20.7%和16%,而我國的出口增速僅為7.7%。出口回升幅度較弱反映出我國的出口產品在逐步被東南亞等人力成本較低的國家替代。隨著人口紅利退減,我國出口企業生產成本將持續上升,再加上貿易壁壘增加,本輪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也要大於2013年之前。
從細分領域來看,人民幣升值對電子通訊設備以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將產生較大沖擊。按照出口產值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來衡量各行業的出口依賴度,我們發現製造業中電子通訊設備、文體娛樂用品、鞋帽箱體、紡織服裝和傢具行業的出口依賴度均超過15%,前三者甚至超過20%。人民幣如果持續維持高位,一方面會增加這些行業的匯兌損失,減少企業利潤;另一方面也會降低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吸引力,減少企業市場份額。
3、升值會帶來資產價格重估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點,相比較匯率的歷史走勢,市場對未來匯率的預期是影響資產價格會否重估的更重要的因素。道理很簡單,外部資金是否流入、內部資金是否流出,首先考慮的不是匯率過去是否已經升值貶值,而是未來是否會繼續升值或貶值。
我們先來考察日元升值的經驗。85年廣場協議後,美元兌日元匯率從起初的250左右降至88年的130以下,日元升值幅度最大超過100%,日元升值和市場的升值預期引發了對日本國內資產價格的重估,85年到88年日本股市一路上漲,日經225指數漲幅超過一倍,房價也在這段時間快速攀升。
但是升值對資產價格的重估也是有條件的,升值預期的背後需要有經濟增長的支撐。87-90年日本進口增速放緩和GDP增速回落,意味著經濟的狀況有了變化,不過日元在這期間小幅貶值,支撐了出口增速繼續上升,股指仍續創新高。到了90-94年,日元再度對美元升值,但此時的日本經濟增速已從5%左右大幅降至0%附近,實際上經濟並不支持日元升值,市場對日元已經有了貶值預期,資本和金融項目基本是凈流出的,因而股市、房市等資產價格也就受到打擊。
我們再來看我國上一輪人民幣升值。05年匯改後,人民幣升值幅度相對經濟本身的提升其實是偏小的,因而升值預期一直存在。從NDF和即期匯率的對比可以看到,05-08年1年期的美元兌人民幣NDF一直低於即期匯率,這說明匯率升值預期一直存在,經濟上行周期的主動升值仍未能消除升值預期,原因在於相比國內效率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匯率的升值幅度依然偏小。
因而較強的升值預期最終導致資本持續流入,對國內資產價格是有推動作用的。這一時期我國不僅是經常賬戶順差,資本和金融賬戶也是順差,05年以後我國外匯占款增長速度加快,而資本大量流入助推了國內資產價格的上升,06-07年的股市、房市大漲均在一定程度上與此有關。
但根據我們第一部分的分析,17年以來的本輪升值與上一輪升值最核心的差異是,本輪人民幣升值主因在於美元走弱,更多屬於被動升值。17年以來,即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大幅走強,1年期的美元對人民幣NDF也仍是高於即期匯率,實際上顯示了市場長期的貶值預期。因此本輪升值以來,資金並未明顯大幅流入國內,因此也就難以形成對資產價格的重估。
而如果匯率過度升值,其反過來會使得效率和技術的提升被匯率的大幅升值所抵消,反倒對資產價格不利。例如過去一年,歐元區經濟的邊際改善優於美國,歐元相對美元上漲了14%,但是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反而是美股漲幅遙遙領先於歐洲。
17年納斯達克指數漲幅超過28%,標普500指數漲幅接近20%,而德國、法國股指只上漲了13%和9%,說明歐元升值可能還對資產價格構成了抑制。而同樣地,去年國內A股漲幅遠低於港股,其底層資產的差別不大,原因之一或在於港幣盯住美元,17年相對人民幣貶值了7.8%。
㈢ 2014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是多少
今天(2014年2月28日)是:
1美元=6.1503人民幣兌換價的。
㈣ 人民幣貶值和之前安倍上台後的日元貶值有何異同
日元貶值給日本帶來什麼
以前,日本經濟界一致認為日元貶值有利於出口,必須壓低日元。但是,這個說法適宜條件的。它必須是在以下三個條件之下才能成立
1.國內人工費相對便宜
2.原材料便宜
3.工廠設在國內
可現在的大中型日本企業,幾乎都出去設立工廠,現地生產,撈不到日元貶值的好處。
日本企業的傳統強項,也被韓國和台灣搶走了不少,即使日元貶值,日本企業也很難在國際市場上重現當年的雄風。而日元貶值的副作用,卻是立竿見影,壓迫那些靠進口便宜資源和產品賺錢的企業。
由於人們一直停留在「日元貶值等於加大出口,加大出口等於景氣變好,景氣變好等於股市走高,等於收入增加」,所以在安倍上台後的這幾個月,日元的大幅貶值,帶來了股市的持續走高。但是,有一點卻與以往不同,那就是出口沒有回升。
日元開始貶值已經快五個月了,日本還是沒有消除貿易赤字,神戶港的出口集裝箱也沒有增加。
只要日元貶值不能向以往那樣帶動出口,日本的景氣就不可能持續變好,股市也就開始下跌。那日元貶值的真正用處只有一個,即掏空老百姓資產,壓縮政府債務。當人們知道了安倍經濟學原來是用來對付老百姓時,安倍經濟學就會失去靈光,其惡果也無法預測。
但無論如何,日元再也不會走高了。而人民幣不一樣。
㈤ 每年美元可以換人民幣多少
根據2019年12月30日匯率,1美元=6.9824人民幣
貨幣兌換:
1人民幣=0.1432美元
1美元=1.3275加拿大元
1美元=31.419新台幣
1美元=8.075澳門元
1美元=105.39日元
美元硬幣面值:1美分、5美分、10美分、25美分、50美分、1美元。
美元紙幣面值:1美元、2美元、5美元、10美元、20美元、50美元、100美元。
(5)2014年2月20日美元匯率擴展閱讀
美元鈔票一些有趣綽號
1866年美國憲法規定,美元綽號「dead presidents」因在美元鈔票上的人必須是不在世的,而美元上的總統過世了。為了避免君主外觀,在紙幣或硬幣上採用了傳統個人畫像特點。
百元美鈔與富蘭克林
1928年以後每張百元美鈔上都印有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肖像,財政部確定富蘭克林總統是美國人心目中永久熟悉的總統之一,但是他們也沒有忘記其他總統,本傑明·富蘭克林簽署獨立宣言。
㈥ 2006年1月份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
2007年2月7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7496
2006年12月29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8087
2006年12月14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8197
2006年12月04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8240
2006年11月29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8394
2006年9月28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8998
2006年9月27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072
2006年9月23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188
2006年9月20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299
2006年9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342
2006年9月5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425
2006年9月4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499
2006年9月1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590
2006年8月30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598
2006年7月28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792
2006年5月15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982
2006年4月7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8.0130
2006年4月6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8.0098
2006年3月15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8.0388
2006年3月14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8.0473
2006年3月13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8.0503
2006年2月13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8.05
2006年2月6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8.06
2006年1月5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8.07
㈦ 2014年美金兌換人民幣匯率是多
外匯比兌人民幣是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實時發布的外匯牌價進行計算的。外匯牌價按... 按照2014年12月31日17:44:59時最後更新的匯率數據,100美元(usd)比兌人民幣...
㈧ 三萬日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30000日元=1680.9人民幣,1人民幣=17.8476日元,日元匯率是日本貨幣兌換他國法定貨幣的比率,它代表了日元的對外價值,會受到本國和世界其它地區的金融動盪或其他影響而產生浮動變化。
拓展資料
一、近期走勢
1,日元對美元匯率14日跌至兩年半來新低,自去年10月初以來已下跌超過14%。隨著首相安倍晉三出台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施壓中央銀行放寬貨幣政策,有分析師預期,日元匯率可能進一步下跌。
2,安倍內閣11日批准一項涉及金額超過20萬億日元(約合2241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規模為2009財政年度以來最大。此外,安倍支持「無限度」購買政府債券,要求央行設定2%的通貨膨脹目標。尚不清楚日本銀行是否將犧牲部分央行獨立性向安倍妥協。
3,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分析師倖幸尾分析,日元匯率走低可能在短期刺激出口,但若沒有結構性改革,日本經濟難現長期增長。
二、日元匯率的2020和2021
1,新冠疫情擴大正在動搖日元匯率。2020年日元兌美元匯率的全年波動幅度(高點和低點之差)截至12月28日達到11.05日元。最近數年的「日元不波動」局面明顯改觀,約4年來首次日元兌美元匯率波動幅度同比擴大。由於美國的低利率政策和財政赤字增加,美元貶值趨勢固定下來,市場上有觀點認為2021年也將迎來日元升值。
2,日元的匯率波動開始加大是在新冠感染人數激增的2~3月。從兌美元匯率來看,日元的低點為2月20日創出的1美元兌112.23日元,高點則是3月9日創出的101.18日元。在這個時候,全年的波動幅度就超過了創歷史最小的2019年(8.30日元)。在出現避險性的日元買盤的同時,擔憂難以籌集美元的美元買盤增加,投資者的混亂導致了匯率波動幅度擴大。
㈨ 2014年2月份之前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上升,2月份後下降,分析原因影響
2月份之前的上漲是延續了去年上漲的勢頭,之後的下跌主要是3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央行的宏觀調控,打擊熱錢的快速流入
第二,中國外匯占款的大幅度縮水
第三,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