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北美天然氣持倉量

北美天然氣持倉量

發布時間:2022-05-06 21:50:47

A. 世界油氣資源的儲量分布和消費特點

2.2.1.1 世界油氣資源的儲量分布、生產

(1)世界石油資源的儲量及分布

根據BP(2008)統計數據(若未做專門說明,本節數據均源於BP世界能源統計回顧),我們可以看出,在過去20多年間,世界石油資源可采儲量呈上升趨勢。如圖2.1所示,1980年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為6671億桶,2007年增加到12739億桶,27年間增加了6068億桶,增長了90%;其中1980~1988年增長速度較快,1989~2007年,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增長速度相對緩慢,且石油資源儲量及增長量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

圖2.1 1980~2007年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圖2.2 1980~2007年中東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具體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儲量的變化規律又有所不同。

圖2.2表明,1980~2007年,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的分布規律和世界石油資源的變化規律是相似的。在1980~1988年,儲量增長較快,1989~2007年,儲量增長速度相對緩慢。1980年中東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為3624億桶,2007年增加到7553億桶,27年間增加了3929億桶,可采儲量增長了1倍多;且佔到全球探明可采儲量增長量的64%。可以說在過去20多年,中東地區的資源儲量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全球石油資源量的變化。

圖2.3表明,中南美和非洲27年間石油探明可采數量持續增加,其中中南美儲量從1980年的267億桶,增加到2007年的1112億桶,27年間增加了2倍多;非洲從1980年的534億桶,增加到2007年的1175億桶,27年間增加了641億桶。

圖2.3 1980~2007年其他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而歐洲地區(主要是俄羅斯),在過去20多年間,其石油探明可采儲量呈現在波動中增加的趨勢。1987年,探明儲量達到低點758億桶,一直持續到1995年;1996年後探明儲量明顯增加,2002年後達到1414億桶。

亞太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儲量變化不大,其探明儲量從1980年的339億桶,經過20多年的勘探,到2007年的448億桶,27年間增加了109億桶。

而北美洲石油探明儲量呈現減少的趨勢,從1980年的925億桶,減少到2007年的683億桶,27年間探明可采儲量減少了242億桶。

以上是從世界和各地區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的絕對量變化和增長速度,來分析石油資源儲量的變化規律。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的變化規律有所不同,石油資源儲量和分布在時間和地域分布上呈現不均衡的特點。1988年和1998年是石油資源探明儲量變化規律的分割點。因此,下面我們主要從1980年、1988年、1998年、2007年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在區間的分布及變化進行比較(圖2.4)。

圖2.4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在空間和地域上分布極其不均衡。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的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中東地區。1980年底,世界石油探明總儲量為6671億桶,其中中東地區3624億桶,約佔世界總儲量的54%,是世界石油資源儲量最為豐富的地區。其次是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和北美洲,其探明儲量約佔到世界總儲量的15%和14%。亞太地區和中南美石油資源最少,約為339億桶和267億桶,僅佔世界油氣資源的5%和4%。

到了1988年,世界石油資源在區域上的分布更集中於中東地區,其石油資源儲量佔到世界總儲量的65%。中南美地區的石油資源量比例有所增加,從1980年的4%增加到1988年的7%。而北美洲、歐洲、非洲和亞太地區的資源儲量比例都有所減少,其中亞太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僅為世界資源量的4%。

1988~1998年10年間,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在區域上的分布是穩中有變。中東地區仍然是世界石油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佔世界比例保持在64%;亞太地區仍然是石油資源儲量最貧乏的區域,佔世界的比例維持在4%。中南美和非洲石油資源探明儲量佔世界比例有所增加,而北美洲石油探明儲量佔世界比例則有所下降。

圖2.4 1980~2007年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及分布圖

1998~2007年間,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在區域上的差異和不均衡態勢繼續保持。中東地區的探明儲量7553億桶,約佔世界的61%,依然是世界石油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第二豐富地區是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其探明可采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2%。亞太地區石油資源儲量依然處於最貧乏的區域,約為408億桶,僅佔世界總量的3%。

(2)世界天然氣資源的儲量及分布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增長迅速。如圖2.5所示,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從1980年的85.52億m3,增長到2007年的177.36億m3,27年間增加了91.84億m3,增長了107%;其中1980~2000年增長速度較快,2001~2007年,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增長速度相對緩慢。

雖然整體上世界各個地區的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都呈現出增長的趨勢,但是具體到不同國家和地區,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的變化規律則又有所不同。

圖2.6表明,1980~2007年,中東地區的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的分布規律和世界天然氣資源的變化規律是相似的。在1980~2000年,儲量增長較快。2001~2007年,儲量增長速度相對緩慢。歐洲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處於持續穩定狀態。1980年中東地區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為24.69億m3,2007年增加到73.21億m3,27年間增加了48.52億m3,探明儲量增長了2倍,且佔到全球探明儲量增長量的52%。可以說在過去20多年,中東地區的資源儲量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全球天然氣資源量的增加。

圖2.5 1980~2007年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圖2.6 1980~2007年中東地區、歐洲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2007年底,中東地區和歐洲的資源探明儲量高達73.21億m3和59.41億m3,分別佔到世界總量的41%和33%。

圖2.7表明,中南美、非洲和亞太地區27年間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持續增加,其中中南美儲量從1980年的2.69億m3,增加到2007年的7.73億m3,27年間增加了近2倍;非洲從1980年的5.99億m3,增加到2007年的14.58億m3,27年間增加了8.59億m3;亞太地區儲量從1980年的4.47億m3,增加到2007年的14.46億m3

而北美洲天然氣資源儲量可采儲量呈現減少的趨勢,從1980年的9.95億m3,減少到2007年的7.98億m3,27年間探明可采儲量減少了1.97億m3

以上是從世界和各地區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的絕對量變化和增長速度來分析天然氣資源儲量的變化規律,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的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的變化規律有所不同,天然氣資源儲量和分布在時間與地域分布上呈現出不均衡的特點。1990年、2000年是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變化規律的分割點。因此,我們主要從1980年、1990年、2000年、2007年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在區間的分布及變化進行比較(圖2.8)。

圖2.7 1980~2007年其他地區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圖2.8 1980~2007年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及分布圖

圖2.8表明,世界天然氣資源在空間和地域上分布極不均衡。世界天然氣資源儲量的70%都集中在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1980年底,世界天然氣探明儲量為85.52億m3,其中中東地區24.69億m3,約佔世界總儲量的30%;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天然氣探明儲量為34.72億m3,約佔世界總儲量的43%,歐洲在1980年是世界上天然氣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其他國家和地區天然氣資源較少,其中北美洲探明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2%,非洲佔7%;而亞太地區和中南美天然氣資源最少,約為4.47億m3和2.69億m3,僅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的5%和3%。

1990年,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增加到128.01億m3。天然氣資源在區域上的分布和1980年相比,變化不大,仍然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這兩個地區的天然氣資源儲量還是維持在世界總儲量的70%左右。其中中東地區約佔世界總儲量的30%;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天然氣探明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44%。北美洲的天然氣資源量比例有所減少,從1980年的12%減少到1990年的7%;亞太地區和中南美的資源儲量都有所增加,分別從1980年的3%,5%,增加到1990年的4%,8%。

1990~2000年的10年間,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在區域上的分布發生明顯變化。雖然天然氣資源仍然集中在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且這兩個地區的天然氣資源儲量仍然佔到世界資源總儲量的75%;但兩者比例分配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中東地區天然氣資源儲量從1990年的30%,增加到了2000年的37%;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天然氣資源儲量比例則從1990年的44%,減少到2000年的38%。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在世界天然氣資源量的位置兩者平分秋色。除此之外,北美洲天然氣資源儲量在世界的位置也較1990年有所降低,僅為世界天然氣資源儲量的5%。

2000~2007年間,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在區域上的分布變化進一步增加。中東地區天然氣資源儲量從世界排名第二,超過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以佔世界天然氣資源儲量42%的比例,一躍成為世界排名第一。具體來說,天然氣資源仍然集中在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且這兩個地區的天然氣資源儲量仍然佔到世界資源總儲量的76%;但中東地區天然氣資源儲量從2000年的37%,增加到了2007年的42%;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天然氣資源儲量比例則從2000年的38%,減少到2007年的34%。在這期間,其他地區天然氣資源儲量在世界排名位置則沒有明顯變化。

(3)世界石油生產量及區域分布

由世界石油生產量變化圖(圖2.9)可以看出,在過去40多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呈上升趨勢。1965年世界石油生產總量為15.66億t;到1980年世界石油生產總量增加了近一倍,達到30.88億t;到2007年石油生產總量為39.05億t。其中,1965~1980年石油生產增長速度較快,15年間石油生產總量增加了15.22億t;而1980~1995年石油生產增長速度很慢,15年間石油生產總量僅增加了1.93億t。

圖2.9表明,40多年來,世界石油生產重心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北美和歐洲。其中,中東地區的石油生產量長期處於一個波動上升的趨勢,而北美洲和歐洲石油的生產量處於長期穩定的態勢。亞太地區和非洲的石油生產量也呈現從無到有,明顯增長的態勢,亞太地區的石油生產總量從1965年的44.9百萬t,增加到2007年的378.7百萬t,42年間石油生產量增加了7.4倍。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石油生產量及其變化趨勢,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時期,其變化規律都有所不同。因此,我們選取1965年、1980年、1995年、2007年幾個時間段,來分析、比較石油生產在區域間的分布及變化規律。

圖2.9 1965~2007年世界各地區石油生產量的變化

圖2.10 1965~2007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分布圖

圖2.10表明,世界石油生產在空間和地域上分布極不均衡。世界石油生產量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中東地區和歐洲。

1965年,世界石油生產量為15.66億t,其中北美洲為4.89億t,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1%,是世界石油生產量最大的地區;其次是中東地區,其生產量為4.18億t,約佔世界生產量的27%;歐洲(主要是俄羅斯)生產量為2.82億t,佔世界生產總量的18%;北美洲、中東地區和歐洲約佔世界石油生產總量的76%。亞太地區生產量最小,約為0.45億t,僅佔世界石油生產量的3%。中南美和非洲石油生產量分別為2.25億t和1.06億t,佔世界生產總量的14%和7%。

1980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在區域上的分布有了很大的變化。中東地區、歐洲、非洲和亞太地區石油生產量佔世界的份額都有所增加,而北美洲和中南美則大大減少。其中,中東地區從1965年的石油生產第二大地區,一躍成為最大的石油生產地區,年生產石油9.34億t,佔世界總量的30%;北美洲所佔份額則由1965年的31%下降到1980年的22%。具體來說,1980年各地區佔世界石油生產的份額,分別為中東地區佔30%、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佔24%、北美洲佔22%、非洲佔10%、亞太地區佔8%、中南美佔6%。

1980~1995年的15年間,世界石油生產在區域上的分布是穩中有變。中東地區仍然是世界石油生產最主要的地區,佔全球的生產份額保持在30%;北美洲石油生產量份額持續下降,佔世界份額的20%。亞太和中南美地區份額有所增加,分別從8%,6%增加到11%,9%。

1995~2007年,世界石油生產在區域上的差異和變化仍在繼續。中東地區石油生產量為12億t,約佔世界的30%,仍然是世界石油生產最主要的地區之一。北美洲石油生產量份額繼續下降,僅佔世界生產總量的16%。

1965~2007年的40多年間,世界石油生產重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北美洲、中東地區和歐洲的「三足鼎立」,到2007年的亞太地區、中南美等地區「異軍突起,多區域共同增長」。

2.2.1.2 世界油氣消費量的現狀和特點

從世界各地區石油消費量變化圖(圖2.11)可以看出,在過去40多年間,世界石油消費量呈上升趨勢。從1965年的15.3億t,增加到2007年的39.52億t。世界石油消費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歐洲、北美洲和亞太地區,這和石油生產的重心區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北美洲和歐洲是有所不同的。其中,1980年前,歐洲、北美洲和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處於持續上升的趨勢,1980~1995年15年間,歐洲和北美洲石油消費量呈現減少的趨勢,而亞太地區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1995年以後,歐洲地區石油消費量呈現穩定的態勢,北美洲消費量略有增加,而亞太地區呈現持續快速增加的趨勢。

圖2.11 1965~2007年世界各地區石油消費量變化

總體來看,1965~2007年,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持續上升,從1965年的1.64億t(全球排位第3),躍升到2007年的11.85億t,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區域;北美洲石油消費量也呈現波動中增加的趨勢,一直保持全球消費第二的地位,從1965年的6.17億t,增加到2007年的11.34億t;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的石油消費,經歷了增加—穩定—減少—穩定變化的過程,從1965年的排名第一,降低到2007年世界排名第3的位置。

可以看出,世界石油無論是消費總量還是變化趨勢,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時期,其變化規律都有所不同。因此,我們選取了1965年、1980年、1995年和2007年幾個時間段,來分析、比較石油消費在區域間的分布及變化規律。

圖2.12 1965~2007年世界石油消費量變化及分布圖

從圖2.12可以看出,世界石油消費在空間和地域上分布極不均衡。世界石油消費量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亞太地區。

1965年,世界石油消費量為15.3億t,其中北美洲為6.17億t,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40%,是世界石油消費量最大的地區;其次是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其生產量為5.92億t,約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39%;歐洲和北美洲佔到世界石油消費量的79%。非洲和中東地區消費量最小,分別為0.26億t和0.47億t,僅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2%和3%。亞太地區和北美洲石油消費量分別為1.65億t和0.83億t,佔全球石油消費量的11%和5%。

1980年,世界石油消費在區域上的分布有了些許變化。亞太地區石油消費佔世界的份額有了很大的增加,歐洲和中南美地區石油消費份額也有所增加;而北美洲的石油消費量在世界石油消費量中的份額則大大減少。其中,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份額從1965年的11%增加到1980年的17%;北美洲石油消費所佔份額由1965年的40%下降到1980年的31%。具體來說,1980年各地區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份額,分別為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佔41%、北美洲佔31%、亞太地區佔17%、中南美佔6%、中東地區佔3%、非洲佔2%。

1980~1995年的15年間,世界石油消費在區域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亞太地區石油消費佔世界的份額持續擴大,歐洲在世界石油消費中的地位在萎縮,北美洲石油消費佔世界的份額基本維持不變。世界石油消費分布由原來的歐洲和北美洲二者爭雄,發展到1995年的歐洲、北美洲和亞太地區三足鼎立局面;由1980年的歐洲和北美洲兩個地區佔72%,發展到1995年的歐洲佔29%、北美洲佔30%、亞太地區佔26%,3個地區佔85%。

1995~2007年,世界石油消費在區域上的發展趨勢,仍在持續。到2007年,亞太地區成為最大的石油消費地區,年消費石油量11.85億t,佔全球石油消費份額的31%;歐洲佔24%;北美洲佔29%;中東地區石油消費量有所增加,佔7%;中南美石油消費份額佔6%;非洲石油消費份額最小,僅佔3%。

1965~2007年的40多年間,世界石油消費重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原來的歐洲和北美洲二者爭雄,發展到亞太地區、歐洲、北美洲三足鼎立局面。其中,亞太地區異軍突起,由原來的11%上升至2007年的佔全球份額的31%,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地區。

2.2.1.3 世界石油生產和消費的區域分布

由以上分析發現,無論是油氣探明儲量、油氣的生產,以及油氣的消費,在全球范圍內都表現出明顯的區域間的不平衡態勢。

那麼,針對同一個地區,其生產能力和消費量之間是否協調一致呢?

通過對1965年和2007年全球7大區域的生產量和消費量空間分布的比較(圖2.13),可以發現,全球油氣消費與生產在空間配置上出現區域交叉不平衡。即全球的油氣資源生產和消費分布極不均衡,油氣生產區和消費區相距甚遠,且這種差距越來越大。

1965年,北美洲石油生產量為4.89億t,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1%,石油消費量為6.17億t,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40%,北美洲既是世界上石油生產量最大的地區,同時也是世界石油消費量最大的地區;而中東地區,石油生產量為4.18億t,約佔世界生產量的27%,而消費量最小,僅為0.47億t,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3%;亞太地區生產量最小,約為0.45億t,僅佔世界石油生產量的3%,石油消費量分別為1.65億t,佔全球石油消費量的11%。

到2007年,中東地區石油生產量為12億t,約佔世界的30%,仍然是世界石油生產最主要的地區之一;北美洲石油生產的份額持續下降,2007年生產量僅佔世界生產總量的16%。就石油消費量來說,2007年亞太地區成為最大的石油消費地區,年石油消費量11.85億t,佔世界石油消費份額的31%,歐洲佔24%,北美洲佔29%,中東地區佔7%;中南美佔6%,非洲石油消費份額最小,僅佔3%。

石油生產和消費在區域上的差距持續擴大(表2.1,表2.2),北美洲在1965年,生產和消費的差額為-126.4百萬t,2007年差額為-491.3百萬t;中東地區在1965年,生產和消費的差額為371.8百萬t,2007年差額為1063.7百萬t;亞太地區,1965年生產和消費的差額為-119.9百萬t,2007年生產和消費的差額為-806.4百萬t。

圖2.13 1965~2007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和消費量區域分布

表2.1 1965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和消費量區域分布

表2.2 2007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和消費量區域分布

續表

B. 天然氣在期貨里叫什麼

你好,在大陸四個期貨交易所裡面沒有天然氣期貨,只有燃油期貨,原油期貨,還有化工類,天然氣期貨是外國的期貨品種

C. 年天然氣供需形勢分析

一、國內外資源狀況

(一)世界天然氣資源狀況

截至2009年底,世界天然氣剩餘探明儲量為187.49萬億立方米(表1),比上年增長1.0%。按當前開采水平,世界天然氣剩餘儲量可供開采年限為62.8年。資源主要集中在俄羅斯和中東地區。按地區來說,中東是世界上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擁有76.2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的40.6%。從國度來看,俄羅斯天然氣探明儲量為44.3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儲量的23.7%,居世界第一位;伊朗天然氣探明儲量為29.61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儲量的15.8%,居第二位;卡達的天然氣儲量為25.37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儲量的13.5%,排名第三位。以上三國佔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53.0%(圖1)。同時,根據2009年度各國生產量計算,俄羅斯的剩餘可采年限為84.1年,是主要天然氣資源國中剩餘可采年限最長的。已有數據顯示,目前世界天然氣儲量基本保持增長態勢,但增幅不大,近10年的平均年增幅不超過3.0%。

圖1 2009年世界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分布

圖5 1984~2009年日本LNG到岸價格

2009年,管道天然氣價格也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全球四大天然氣交易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其交易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加拿大的亞伯達和美國的亨利中心價格下降幅度最大,基本回到2003年的水平。相比之下,歐盟的到岸價格下降幅度稍小些,主要是因為歐盟地區是天然氣進口大戶,缺口較大,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撐價格基本面(圖6)。

圖6 1984~2009年世界天然氣價格

我國天然氣行業現行的定價政策以成本加成法為基礎。隨著天然氣行業的不斷發展,根據天然氣資源供不應求的現狀和市場結構的變化,天然氣定價政策幾經調整,基本呈現出在政府監管下市場定價的基本特徵,從考慮天然氣生產企業成本水平,又適當考慮市場用戶承受能力的角度出發,我國天然氣行業現行定價政策被概括表述為:以成本加成法為基礎,適當考慮市場需求的定價方法,出廠價為政府定價,天然氣管道輸送價格為政府指導價並採取老線老價、新線新價的定價政策。為了改變現有價格體系,政府已著手開展天然氣定價改革,改革方向是與國際接軌。

六、結論

(一)世界天然氣供需趨勢

世界天然氣的供應,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基本保持較為平穩的增長趨勢。全球能源需求量的不斷擴大、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的不斷增加,又給天然氣供應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1990年,世界天然氣供應量只有19918億立方米,到2008年供應量已達到30607億立方米,增長53.7%,雖然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供應量有所下滑,但未來仍呈增長態勢。同時,在當前石油能源供應緊張的形勢下,天然氣的勘探與開發力度不斷加大,進一步促使天然氣在21世紀充當重要能源角色,使其供應量持續增長。

在需求方面,隨著全球能源需求量的不斷擴大,天然氣因其具有潔凈、環保等優勢,需求量一直保持穩步增長,成為能源消費結構中的重要角色。1990年,世界天然氣需求量只有19817億立方米,到2009年已達到29403億立方米。

在供需平衡上,天然氣一直較為平衡,例如,2009年世界天然氣有466億立方米富餘量。預計未來幾年內,天然氣的供需依然能保持平衡。

(二)我國天然氣供需趨勢

近幾年,我國天然氣的供應能力有所加強,天然氣的生產量和進口量都在不斷增加,2001~2009年,供應量年均增長率達到13.34%,增長勢頭較好。在需求方面,我國天然氣近幾年保持不斷增長的態勢,2001~2009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5.24%,2009年達到880億立方米。

從近10年的進出口情況看,我國的天然氣凈進口量在不斷擴大,進口方式有了擴充,特別是LNG進口有了較快的發展,2006年,LNG進口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與境外合作進入新的階段,2009年度我國LNG進口553萬噸,同比增長65.8%。管道天然氣進口也取得了突破,2009年12月14日,我國首條跨國天然氣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投產,引自土庫曼等國的天然氣將達300億立方米/年。

天然氣消費區域繼續擴大。截至2009年底,我國已建成的天然氣管道長度達3.8萬千米,初步形成了以西氣東輸、川氣東送、西氣東輸二線(西段)以及陝京線、忠武線等管道為骨幹,蘭銀線、淮武線、冀寧線為聯絡線的國家級基幹輸氣管網;同時,江蘇LNG和大連LNG項目進展順利,浙江LNG項目獲國家核准,進口LNG資源不斷落實,形成了天然氣資源供應的新格局,天然氣消費市場擴展到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

從未來的能源消費結構及發展趨勢看,我國天然氣依靠本國生產供應的壓力較大,必須結合進口及境外開采等方式,來保障我國天然氣的供應平衡與市場穩定。從進口的源頭與方式上看,我國在近幾年有了新的突破,管道進口方面,與俄羅斯和中亞等國有了新的協議與合作,LNG進口方面,沿海地區接收站點建設步伐較快,發展勢頭良好,相信在未來的能源供應格局上可以起到促進全局合理化的作用,一方面拓寬沿海城市的資源供應方式,另一方面緩解遠途管道供應的壓力。

(余良暉)

D.  北美地區典型國家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北美地區的天然氣和石油在世界油氣資源分布的比例分別是19%和18%。2002年(估計值)北美地區的石油產量為55725萬噸,佔世界產量的16.88%,天然氣產量為8234.98億立方米,佔世界總產量的32.96%。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加拿大的油氣資源較豐富,是美國油氣的最大供應國。墨西哥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又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現已成為美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之一。

一、美國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美國油氣的產儲量

美國是世界油氣資源大國,到目前為止,美國探明的石油儲量大體佔世界總量的2.8%,天然氣探明儲量佔3.2%。2003年1月1日美國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為5.19萬億立方米,比2002年同期的估計探明儲量5.02萬億立方米增加了3.39%。2002年底石油的剩餘探明儲量為30.75億噸,比2001年底的剩餘探明儲量30.07億噸增加了2.26%。2002年其石油產量為2.89億噸(實際值),比上年的2.90億噸減少了0.34%。2002年天然氣的產量為5703.87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5758.48億立方米下降了0.95%。

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變化趨勢為:從1950年到1999年水電在能源生產中所佔的比例逐漸增加,天然氣從1950年到1980年在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所佔的比重逐年增加,但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天然氣所佔比重先是忽然急劇減少,然後在90年代之後基本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石油在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所佔比重從1950年到1999年穩中有降(見圖6-1)。

圖6-1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變化

2.美國的油氣貿易

美國不但是油氣資源大國,而且也是油氣消費大國。其國內的油氣生產不能滿足消費,需要進口大量的油氣。據英國BP《2003年6月世界能源統計述評》統計,美國2002年石油進口為11357千桶/日,比2001年減少了2.2%。天然氣的進口量為1089.1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量為6675億立方米,比2001年增長3.9%。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巨大,其進口量佔世界總進口量的26%。油氣對外依賴程度非常大。

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據預測,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在未來將穩步增長(見圖6-2)。

圖6-2美國未來石油生產與進口趨勢

(美國石油消費,百萬桶/日)

美國進口石油的地區主要是西半球(指美洲地區)、中東地區和非洲地區(見下圖)由於地緣政治和一體化管網的自由貿易協定、能源部門相互投資、分擔的安全義務以及可靠的供應關系等原因,2000年美國石油總進口的55%集中來自四個國家:加拿大(15%)、沙烏地阿拉伯(14%)、委內瑞拉(14%)和墨西哥(12%)(見圖6-3和圖6-4)。

圖6-32000年美國石油進口的地區分布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1)

圖6-42000年美國石油進口的10大供應國(單位:千桶/日)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1)

除了繼續鞏固與美洲國家的關系外,中東將首先成為美國全球能源政策的焦點。

3.油氣消費

(1)美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預測

美國近20多年的經濟增長,使美國消費的石油就佔全世界石油總消費量的25%強。從1973~1998年間,美國的能源消費量增長了22.42%,而1998年美國的GDP是1973年的1.93倍。

美國是世界上的頭號經濟大國,雖然近期美國經濟增長有趨緩的態勢,但美國的經濟在未來將繼續緩慢增長,因此,其能源消費在未來也將繼續增長,見圖6-5。

圖6-5美國石油總需求量趨勢(百萬桶/日)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2)美國油氣消費量

美國每年平均消費石油8.97億噸,天然氣6544億立方米。見表6-1和表6-2。

表6-1美國1987~2000年石油消費(單位:億噸)

(據BP.2001)

表6-2美國1985~1998年世界天然氣消費(單位:億立方米)

(據BP,2001)

(3)美國油氣消費結構

從總體上看,美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趨勢基本相同,從1950年到1980年,美國的煤炭消費量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逐漸下降。而石油所佔比重變化不大,天然氣消費量所佔比重卻不斷上升。1980年後,石油所佔消費比重還是基本未變,而天然氣所佔消費比重在突然下降後逐步回升,煤炭所佔比重在1980年之後穩中有升。

美國1999年能源消費總量為8533.6百萬噸油當量,其中石油所佔比重為40.6%,天然氣所佔比重為25.2%,二者合計佔美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64.8%。

二、加拿大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加拿大油氣的產儲量

加拿大的油氣資源量也比較豐富。2002年加拿大的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246.60億噸,比2001年的石油探明儲量6.63億噸增加了3619%。2003年報道天然氣的估計探明儲量1.70萬億立方米,比2002年1月1日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1.69萬億立方米增加了0.59%。

加拿大2002年底的石油產量為10975.0萬噸,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5%。2002年的天然氣產量為2074.20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產量2057.72億立方米增加了0.80%。

2.加拿大的油氣貿易

加拿大是石油凈出口國,1998年其進口原油為3830萬噸,進口油品為860萬噸,出口原油6350萬噸,出口油品為1570萬噸。1999年加拿大的天然氣商品量為1780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1695億立方米增加了5%,其中輸往美國的天然氣上升8.5%,達到了947億立方米,佔美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15%,這主要是1998年末投入運營的管輸能力擴容工程已開始發揮作用。

加拿大是美國天然氣、石油和電力最大的供應國。2000年加拿大石油貿易增長了4%,對美增長了10%。2000年加拿大出口天然氣1016.6億立方米。

3.油氣消費

加拿大1998年的石油消費量為8320萬噸,比1997年的消費量8210萬噸增加了1.3%(見表6-3),1999年加拿大的天然氣消費量為842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833億立方米增加了1.1%(表6-4)。

表6-31990~1998年加拿大的石油消費量(單位:百萬噸)

(據BP,2001)

表6-41985~1999年加拿大天然氣消費量(單位:億立方米)

(據BP,2001)

在加拿大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1999年石油所佔比重為36.4%,天然氣所佔比重為28.2%。

三、墨西哥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墨西哥的油氣產量和儲量

截止到2001年底,墨西哥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7.29億噸,比上年同期的36.75億噸減少了52.95%。墨西哥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原油產量年平均約為1.55億噸。2002年墨西哥的石油產量為1.59億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1.56億噸(實際值)增加了1.69%。

截止到2003年1月1日,墨西哥的天然氣證實儲量為2485.10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8354.93億立方米減少了70.26%。2002年墨西哥的天然氣產量為456.91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減少了約1.94%。墨西哥的天然氣儲量在拉美僅次於委內瑞拉,在美洲居第四位。墨西哥開採的天然氣大部分是伴生氣,只有不足25%的天然氣產自非伴生氣田。由於墨西哥在天然氣勘探開發上投資很少,所以產量近5年一直不高。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估計,今後十年墨西哥對天然氣的需求將增長9%,而天然氣產量卻會不斷下降(王錫華、焦震衡,2003)。

2.墨西哥的油氣貿易和油氣消費

墨西哥國土面積為192萬平方公里,人口有9860萬,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4000億美元,人均GDP為4000美元,石油消費量為178萬桶/日,人均石油消費量6.6桶/年,成品油需求量為165.1萬桶/日,其中汽油佔三分之一。1998年汽油消費量為50.7萬桶/日,其中國內煉廠供應量為45.3萬桶/日。目前該國每日進口的13.5萬桶高辛烷值汽油大部分來自殼牌的帝爾帕克合資煉廠,同時也從歐洲進口汽油。該國汽油出口量為8.1萬桶/日,通常銷往美國。另外該國天然氣的消費量也有所增加。一些以燃料油為動力的電廠已經改用天然氣為燃料,新建電廠全部採用天然氣為燃料。

1999年墨西哥的天然氣商品量為35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了2.3%。2000年墨西哥向美國出口石油為1359千桶/日。1999年墨西哥出口天然氣16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出口量4億立方米增加了300%。2000年墨西哥向美國出口1.7億立方米,而從美國進口31.1億立方米。

E. 請問WTI期貨和約的非商業機構持倉量的歷史數據去哪下載

紐約商業交易所是美國第三大期貨交易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實物商品交易所。該交易所成立於 1872 年,坐落於曼哈頓市中心,為能源和金屬提供期貨和期權交易,其中以能源產品和金屬為主,產生的價格是全球市場上的基準價格。
該交易所在紐約的商業、城市、和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為金融服務業以及工業聯盟提供了成千上萬的工作崗位,並且通過其自身成立的慈善基金會支援市內社區的文化和社會服務項目,拓展其為大都市的慈善事業所作出的努力。
在 NYMEX 分部,通過公開競價來進行交易的期貨和期權合約有原油、汽油、燃油、天然氣、電力,有煤、丙烷、鈀的期貨合約,該交易所的歐洲布倫特原油和汽油也是通過公開競價的方式來交易的。在該交易所上市的還有 e-miNY 能源期貨、部分輕質低硫原油、和天然氣期貨合約,在能源市場中作為一種有效的參與手段為小投資者和商人提供了機遇。合約通過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 GLOBEX? 電子貿易系統進行交易,通過紐約商業期貨交易所的票據交換所清算。
在 COMEX 分部上市的有金、銀、銅、鋁的期貨和期權合約。
在交易場地關閉的 18 個小時里, NYMEX 分部和 COMEX 分部的能源和金屬合約可以通過建立在互聯網上的 NYMEX ACCESS? 電子交易系統來進行交易,這樣就可以使日本、新加坡、香港、倫敦、以及瑞士的參與者們在他們的正常工作時間內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能源和金屬期貨市場。
市場的誠信是通過市場、交易和財務監督系統來保證的。票據交換所作為每一筆交易的最終交易對象,面對賣主時它扮演著買主的角色,而面對買主時又扮演著賣主的角色。通過票據交換所的保證金制度,減輕了市場參與者在交易所進行交易時交易雙方的信譽風險。
• 輕質低硫原油
原油是全球交易最為活躍的商品, NYMEX 推出的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是目前流動性最大的原油交易平台,也是是目前世界上成交量最大的商品期貨品種之一。其流動性良好和價格透明,促使該合約價格成為全球原油定價的基準價格。此外交易所還推出了一系列其他風險控制和交易機會的產品 : 期權交易、期權差價交易、取暖油和原油間的煉油毛利期權交易、汽油和原油間的煉油毛利期權交易以及平均價格期權交易。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交易單位是每手 1000 桶,交割地點在庫欣、俄克拉荷馬州,通過管道運輸可以將原油運輸到全球現貨市場。交割品質設定了國內和國際交易原油的幾個等級,滿足了現貨市場的不同需要。
• 天然氣
天然氣幾乎佔美國能源消費的四分之一, NYMEX 的天然氣期貨合約價格被廣泛的作為天然氣的基準價格。合約的交易單位為每手 10000MMBtu (百萬英國熱量單位)。交割地點是路易斯安那州的 Henry Hub, 該地連接了 16 個州和州際的天然氣管道系統,將這些地區沉積層中的天然氣輸送出去。這些管道輸送系統橫穿美國東海岸、墨西哥灣以及中西部地區,直至加拿大邊境。同時交易所還推出期權交易和期權差價交易作為風險管理工具。天然氣期價與電力期價的差價,也可以作為電力市場價格風險管理的工具。由於天然氣價格的易變性,市場需要發展 Henry Hub 和美國、加拿大進口天然氣市場的價格關系。由此交易所推出一系列互換期貨合約,以應付 Henry Hub 和約 30 個天然氣價格中心的價格差異。
在 NYMEX 的 ClearPorts 交易平台上,合約交易單位為每手 2,500 mmBtu 。同時也有場外交易,場外交易情況需要遞交交易所,通過 NYMEX 的 ClearPort 清算網站清算,可以通過實物交割方式清算也可以通過交換成期貨頭寸清算。 e-miNY 天然氣期貨合約是為投資組合設計的,相量於 5000mmBtu 天然氣,約占標准天然氣期貨合約 50 %的量,該合約可以通過 CME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 GLOBEX 電子交易平台交易,由紐約商品交易所清算機構清算。
• 取暖油
取暖油,也就是 2 號燃料油,其收率為 25% ,是繼汽油之後的第二大成品油。取暖油期貨合約交易單位為每手 42000 加侖( 1000 桶),交割地是美國的金融中心——紐約港。同時交易所還推出了期權交易、期權差價交易、煉油毛利期權交易以及平均價格期權交易,為市場參與者的管理價格風險提供了更大的彈性空間。取暖油期貨合約還可以作為柴油和噴氣燃油的套期保值工具,交割方式為現金交割,即在 NYMEX 的取暖油期貨價格加上升貼水交割。通過 NYMEX 的 ClearPort 系統,還可以完成基於煉油毛利、地區價差以及紐約港取暖油與噴氣燃油和柴油價差的取暖油互換期貨交易,這些交易都是場外交易,通過 NYMEX ClearPort 的清算網站清算。
• 布倫特原油
布倫特原油出產於北海的輕質低硫原油,同樣是基準品質,被廣泛交易,有別於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布倫特原油日產量約 500000 桶,產地為捨得蘭群島的 Sullom Voe 。主要在北歐加工提煉,也有小部分在北國東海岸以及地中海地區加工,這些生產商大部分仍是以非標准化的現貨方式交易。
為了提高布倫特原油和 WTI 原油差價交易有效性、流動性和實現成本控制, NYMEX 將布倫特原油期貨交易的公開報價設定在都柏林的交易大廳,其餘時間在 NYMEX ACCESS 電子系統平台上交易。公開叫價時間為都柏林時間上午 10 點至下午 7 : 30 , NYMEX ACCESS 系統電子交易時間為都柏林時間下午 8:15 至上午 9:30 。
在提高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實用性的同時,交易所推出了自動報價、價格報告、以及布倫特原油與 WTI 原油差價的交易平台,對 NYMEX 的布倫特原油以及輕質低硫原油分別進行清算,這是市場的一個重要發展,因為通過該平台可以完成兩個不同市場的套利交易,使之逐步成為一個價格透明、競爭交易、操作簡單的流動性市場。
交易所認為套利交易是一筆交易,這樣對於操作者而言可以最大效果的利用保證金,也可以有效減少交易費用。當多頭頭寸抵消了空頭頭寸,交易所認為套利操作減少了市場風險,特別是布倫特原油期貨和 WTI 原油得套利,因為兩個期貨合約有很好的相關性,交易所為一對一 Brent/WTI 套利交易提供 95% 保證金賒欠 . 交易所還為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提供成本控制計劃,為市場參與者縮減了大量的運作開支,詳細信息,點擊此處。
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採用現金結算方式,以 ISIS LOR 、 Argus 以及路透在都柏林的公開叫價平台收集的市場數據作為指數。布倫特原油期貨交易由交易所專門的清算機構負責清算,確保了資金的安全,其中立性、流動性以及市場透明度成為了 NYMEX 的特點。
• 柴油
歐洲中西部地區的柴油期貨合約,是歐洲精煉油、初級分餾油、取暖油以及噴氣燃油市場的基準價格。結算價格是以交割月現貨月合約的最後交易日的結算價格為基準,在歐洲 100 公噸的合約規模只代表普通是市場規模,合約可以進行實物交割,確保交易終止時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一致。公開叫價通過 NYMEX-Europe 交易平台,其他時間通過 NYMEX ACCESS 電子交易系統交易。 NYMEX ACCESS 交易系統是一個網際網路系統。所有頭寸通過 SPAN 系統匯總並依據風險估值分類,對沖頭寸保證金抵消可以減少保證金的負擔。
• 電力期貨
PJM 網路 , LLC 掌管著全球最大的電力市場,服務了包括的特拉華州、伊利諾斯州、肯塔基州、馬里蘭州、密歇根州、新澤西州、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田納西州、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以及華盛頓在內的 4.4 千萬客戶。這些能源公司運作著超過 1000 個發電站,產能達到 137000 兆干瓦,以天然氣、石油、煤炭、核能已經水利作為能源動力。發電輸送網路遍布中西部地區、紐約州以及大西洋中海岸的各個州。
近年來電力行業改革使得能源市場發生結構性調整並由此提高了市場競爭力,提供了市場機遇,但由此也產生的價格波動和市場風險。期貨市場引進了電力期貨。一個成功的期貨市場它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價格波動、市場龐大,可以容納大量的買家和賣家;可以實物替代。
PJM 西部網路中心有 111 個運輸點組成,主要是賓夕法尼亞電力公司和波拖馬可河電力公司的運輸系統。此外還推出了 PJM 期貨合約的期權交易,作為附加的風險控制手段和交易機會。
交易高峰日的浮動價格是 PJM 西部網路中心高峰日中 16 個交易高峰時的當地邊際價格的加權平均,交易高峰時段是 PJM 當地時間上午 7 : 00 至下午 11 點。高峰日是周日至周五,不包括北美電力協會 (NERC) 的假期。
非高峰時段是從周一至周五的午夜至上午 7 : 00 ,以及下午 11 點至午夜,還包括整個周六和周日以及北美電力協會的假日,所有時間都是按照當地時間。當地邊際價格是指在網路中某地每增加一個單位需求所需要增加供應的邊際成本。運輸系統中需要考慮邊際成本以及實際情況。
在 NYMEX 的 ClearPort 電子交易平台可以進行該期貨合約的交易,場外交易的合約可以單獨做結算。期權交易時間是在公開叫價時段,交易可單獨提交給 NYMEX 的 ClearPort 電子交易系統進行結算。
• 丙烷
丙烷是天然氣處理以及石油提煉過程中的副產品。美國的需求是大約是取暖油的三分一,丙烷可以用於不同市場:廚房燃料、農作物乾燥、傢具或工業取暖以及重要石化產品的生產。天然氣用戶儲備甲烷以便應付消費高峰期。 NYMEX 推出了甲烷期貨合約,交易單位是每手 42000 加侖( 1000 桶)。這給液態氣體行業提供了有效的價格風險管理工具。這是 NYMEX 在推出原油、取暖油、汽油以及天然氣期貨合約一個重要的補充。
• 煤炭
煤炭是美國發電所必須的基本燃料,占電力生產的 55 %。美國有高於其它國家品質的煤炭,約佔全球含瀝煤炭以及無煙煤炭儲量的 30 %。美國是全球煤炭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其出口占較大的世界出口比重 . 煤炭期貨合約交易單位為每手 1550 噸。它是全天 24 小時在 NYMEX 的 ClearPort 電子交易系統進行交易。場外交易也可以通過 NYMEX 的 ClearPort 系統中的結算網站進行結算。煤炭期貨合約為煤礦以及發電行業提供風險管理的手段。
• 黃金
全球或許沒有哪個市場象黃金市場那樣具有吸引力。幾百年來,黃金以其獨有的稀缺、美麗以及幾乎不滅的特點而被人覬覦。國家的財富儲備就是收儲黃金,黃金是國際硬通貨。個人擁有黃金以保值,可以隨時兌換紙幣。
紐約商品交易所( COMEX )的黃金期貨和期權交易給市場提供了重要的投資渠道。黃金期貨合約也是商業生產者和金屬消費者重要的貿易工具。黃金分布的范圍很廣:存在銅和鉛礦中,存在石英礦中,存在河流的沙礫中以及在硫化礦中(硫化鐵)。海水也有驚人的金礦含量,但是海水中採集黃金是不經濟的。
最早的冶煉黃金熱潮是從哥倫布首次航行之後出現。從 1492 年到 1600 年,美國的中部和南部以及加勒比海在全球黃金貿易佔了大部分。哥倫比亞、秘魯、厄瓜多、巴拿馬和海地在 17 世紀全球新發現的黃金中佔了 17 %, 18 世紀,他們的供應量達到 80 %。
加利福尼亞的黃金在 1848 年被發現,從 1850 年到 1875 年美國北部成為全球主要的黃金供應地,比 350 年前發現的黃金還多。 1890 年,阿拉斯加阿和 Yukon 的金礦成為主要的供應地,很快,非洲的 Transvaal 發現的黃金蘊藏量超過了這些地區。目前,主要的黃金生產國包括南非,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印尼和俄羅斯。
美國在 1792 年首次賦予黃金為正式貨幣。國會制定全國貨幣流通金本位制,包括黃金和白銀。 1930 年經濟大蕭條期,大部分國家被迫中止黃金流通試圖穩定經濟。黃金重新進入全球貨幣體系是在 1944 年,當時布雷頓森林協定確定全球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這個協定一直執行到 1971 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廢除了美元與黃金掛鉤體系。今天,黃金價格波動與供應和需求變化一致,政治和經濟事件很快就會在黃金價格波動上反應出來。
黃金是重要的工業日用品,黃金是極好的導電體,抗腐蝕力很強,化學特性非常穩定,可以製成精密的電子和其他高科技產品。
黃金行業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從采礦公司到產品生產的公司都可以利用 COMEX 的黃金期貨和期權進行套期保值,規避風險。此外,黃金作為傳統的投資品種,黃金期貨和期權都能擔當很好的投資角色。
• 白銀
人們在數千年前就對白銀感興趣了。在遠古時期,白銀蘊藏豐富或者接近地球表面,古代的出土文物包括珠寶,宗教器物和食物容器的加工都用持久耐用、可鍛造的金屬白銀。
1792 年,白銀一度在美國貨幣體現中擔當主要角色,美國國會貨幣流通以白銀為基礎,與固定的黃金掛鉤。白銀在國家的造幣中被使用直到 1965 年停止。經過百年的演變,白銀被賦予更多的重要的經濟功能,是重要的工業原材料。今天,白銀成為貴重的工業日用品以及誘人的投資品種。白銀主要用在照相、珠寶和電子工業中。
主要的消息來源是供需狀況,墨西哥,美國和秘魯主要的白銀生產國。其次的消息來源包括鑄造硬幣,廢料的提煉以及國家拋售庫存等。白銀價格對第二類消息反應敏感。
采礦公司,生產者以及白銀消費商都能利用 COMEX 的白銀期貨和期權進行套期保值,規避風險。作為貴金屬,白銀也是很好的投資品種。
• 銅
銅是人們最早知道的日用品之一 , 產量豐富,是直接反映世界經濟狀況的一種產品。銅是世界排行第三的最廣泛使用的金屬,排在鐵和鋁之後,而且主要用於高度循環的產業 , 如建築和機器製造業 . 銅礦的利潤主要依靠低成本、高產量的采礦技術,那些受政府計劃控制的銅礦對政治形勢反應敏感。由此銅確立了具有商業價值的日用品。
在 1800 年中期,英國憑借上好的熔煉技術,控制了超過世界銅貿易的四分之三,當礦石的品位下降的時候,冶煉廠和精煉廠靠近礦區變的更為經濟,而且直接將產品裝船運送到市場上銷售, 19 世紀,主要的銅礦在北美,智利和澳大利亞被發現,英國的超強地位受到挑戰。 20 世紀初,新的采礦和冶煉技術應用,美國的低品位礦石加工獲得發展,致使全球銅市場迅速擴張。自從 1950 年以來,時常處於升水期的銅市場進入了一個長時期的貼水期。
銅市場參於者通過利用 COMEX 高級銅期貨和期權交易可以規避價格風險,銅期貨合約也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品種。
• 鋁
鋁是 21 世紀經濟的象徵,是重量輕,耐腐蝕的金屬,分布廣泛。用於宇宙航空領域,廣泛用於如建築材料,包裝,汽車,鐵路和數以千計的其他領域。
運輸業是最大的單一消費領域,消費量佔美國鋁產量的 30 %,包裝和鋁容器消費占 20 %,建築領域消費了 10 %,從國家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輸電高壓線路通常是用鋁做的。
今天鋁的廢料可以很容易得到利用,在美國,鋁罐子的循環使用自身能產生 10 億美元的市場貿易額。實際上目前美國用鋁製造的所有飲料容器有三分之二被循環利用。一個罐子進入循環使用的箱櫃,精練、製造以及再回到貨架上的循環時間僅有 60 天而已。鋁的生產主要依靠強大不間斷的電能供應,電能是最主要的成本。
COMEX 的鋁期貨和期權合約給每年 35 億美元的美國鋁生產和出口者提供了透明的價格。價格的風險貫穿於鋁的熔煉到終端產品的全部生產環節,所以價格風險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COMEX 鋁的期貨和期權為市場提供了價格上漲和下跌的風險管理工具, COMEX 期貨價格是北美市場的基準價,利用期貨合約,鋁的買家可以預先鎖定成本,鋁的賣家能夠鎖定銷售價格。期貨合約的交割立足於美國中西部市場。
• 鉑
鉑是六種金屬組中的最主要一種,其他的金屬是鈀,銠,釕,鋨和銥。他們都有獨特的化學和物理特性,使他們成為重要的工業原料。珠寶是鉑的最大需求,占鉑消費的 51 %,推進催化劑占 29 %,化學和石油精煉催化劑占 13 %。
由於鉑是優良的導體,耐腐蝕,比其他金屬有更低的反應度,因而鉑被用於計算機和其他高科技電子領域,這個領域占鉑消費的 7 %左右。
鉑是稀有金屬,一年的新礦產量大約總計只有 500 萬盎司。與此鮮明對比的是,金礦每年的產量達到 8200 萬盎司。銀每年的產量大約有五億四千七百萬盎司。
鉑的供應主要集中在南非,大約占 80 %,俄羅斯占 11 %,北美佔 6 %。因為是工業原料的貴金屬,相應的低產量以及供應量的稀少,價格波動振盪,因此鉑是一個非常誘人的投資品種。
• 鈀鉑合金
鈀鉑合金是白金家族中另一個主要的品種。其與鉑是共生礦,與鉑有很多相似之處,然而這兩種金屬還是有很大不同。鈀鉑合金也是鎳礦的副產品。俄羅斯佔全球總供應量的 67 %,南非占 23 %,北美佔 8 %。每年的產量大約在 810 萬盎司。
汽車催化劑是鈀鉑合金最大的消費領域,占 63 %,電子儀器占鈀鉑合金消費的 21 %,假牙消費占據 12 %,珠寶消費占 4 %

F.  西歐地區油氣工業概況

由前面世界油氣地緣政治格局分析已經知道,西歐屬於油氣消費大區,但其區內油氣資源非常少,其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油氣資源主要靠進口解決。當然,西歐本土部分國家也有一些油氣資源,如英國、挪威、荷蘭、法國、義大利等。

一、西歐地區的石油工業

西歐是後起的大產油區。1970年以前,西歐還是一個貧油區,採油業只限於陸上若干小油田,原油產量微不足道。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北海沿岸國家已經發現近海豐富的油氣顯示,但由於自然與經濟方面的原因,開發利用被推遲了。到了20世紀70年代,尤其是1973年以後,高漲的油價才賦予開發利用北海石油的巨大經濟意義。隨著北海原油產量的增長,西歐甩掉了「貧油」的帽子,成為一個新興的原油產區。

西歐採油業的主要產區分布於北海海域。北海海域分屬沿岸七國,其中英國、挪威分得面積最大,分別佔46%與25%,北海的採油業就集中在這兩國海域。荷蘭、丹麥、前西德、比利時、法國共獲得其餘的29%,但這些海域的原油產量不具有重要地位。

英國是隨著北海石油開發而崛起的第一產油國。1975年下半年,英國北海海域的阿蓋爾和福蒂斯油田開始出油,從此,英國採油業突飛猛進。1980年起,英國成了西歐主要石油消費國中唯一一個能夠自給並能輸出原油的國家。到1998年,英國的石油產量為1.33億噸,同期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7.08億噸(王金洲,1999)。

挪威是西歐第一石油儲量國。1998年,挪威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4.89億噸。挪威北海海域的採油業早於英國,1971年埃克菲斯克油田出油為其起點。1975年生產原油900萬噸,成為西歐第一個石油自給有餘的國家。爾後,原油產量穩步上升,1992年達1.64億噸,超過英國成為西歐地區最大產油國,1998年,其石油產量為1.52億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產油國之一。2003年5月,挪威駐委內瑞拉大使達格·默克宣布,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將在委內瑞拉德爾塔拉天然氣項目中投資30~50億美元。這是挪威迄今為止涉及金額最大的國外投資計劃,它意味著挪威石油工業開始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國際石油經濟編輯部,2003)。

2000年西歐地區石油儲采比為7,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3.4億噸,佔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的1.67%,比1999年的石油剩餘探明儲量25.38億噸減少了7.7%。2000年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4.5萬億立方米,比1999年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4.43億立方米增加了1.5%,佔世界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的3.01%。2000年西歐石油生產量為3.21億噸,比上年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佔全世界石油產量的9.58%(其中英國2000年的產量為12684.5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13624.5萬噸減少了6.9%;挪威2000年的產量為16081.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15088.0萬噸增長了6.6%。),而1999年西歐石油消費佔世界石油消費的22%。西歐1999年的天然氣產量為2892.37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2665.7億立方米增加了8.5%,佔世界產量的12.31%,而其天然氣消費量1999年為4173億立方米,佔全世界天然氣消費量的17.38%。天然氣在歐盟15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將近24%,相對世界其他地區而言,歐盟天然氣儲量有限,產量不高,但消費量和進口量很大,輸氣管網發達。截止到2001年底,歐盟天然氣探明儲量3.21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的2.1%,主要分布於荷蘭(1.77萬億立方米)和英國(0.73萬億立方米)。歐盟2001年產氣量2129億立方米,佔世界的8.6%,主要生產國是英國(1058億立方米)和荷蘭(614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量3433億立方米,佔世界的15.9%,主要消費國是英國(954億立方米)、德國(829億立方米)、義大利(645億立方米)、法國(407億立方米)、荷蘭(393億立方米)和西班牙(182億立方米)(劉岩,2003)。

二、西歐的油氣貿易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西歐石油進口量已達4000多萬噸,超過了美、日兩國進口量的總和,相當於世界總進口量的30%。進入60年代以後,西歐實施了能源從煤炭到石油的轉換,石油消費量激增,至1973年石油進口量佔世界石油總進口量的45.6%,那時,西歐是一個貧油區,原油產量僅約1800萬噸,對於區內龐大的消費需求不過是杯水車薪,以至形成了石油消費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隨著挪威、英國北海石油的開采,提高了區內原油的自給率。同時,重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壓縮石油消費量『提高天然氣、煤炭和核能的消費比例,石油進口量顯著下降。但因北海原油生產受資源儲量規模的限制,西歐仍是世界重要的石油進口國。中東和非洲是西歐石油進口的基本來源,此外,來自原蘇聯與拉美的石油亦佔有一定的比例。義大利、法國、原聯邦德國是西歐三大石油進口國。

北美和歐洲是世界管道天然氣消費的主要市場。在北美主要天然氣的出口國是加拿大,其主要通過管道向美國出售天然氣,2000年的管道天然氣貿易量為1034.4億立方米;歐盟天然氣消費的39.2%來自進口,而且進口來源多,半數成員國完全依賴進口(劉岩,2003)。在歐洲天然氣的主要出口國是俄羅斯、荷蘭、挪威、英國等,出口到義大利、土耳其、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因此,加拿大、俄羅斯、挪威、荷蘭和英國是保證北美和歐洲這兩大消費區天然氣供應的最重要國家,在地區天然氣貿易中具有很強的地緣政治優勢。

俄羅斯在中歐和西歐的天然氣供應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對歐洲其他國家來說,如果沒有俄羅斯的油氣供應,特別是天然氣的供應,歐洲的能源安全就面臨著很大的威脅。2001年,歐盟管道進口天然氣1542億立方米,其中,來自俄羅斯752.3億立方米(劉岩,2003)。但俄羅斯在站穩歐洲市場的同時,准備利用其強大的油氣優勢,東向開發東北亞和中國市場,以防其油氣出口的單一性而帶來的劣勢。

挪威2000年的天然氣儲量為1.2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產量為449.6億立方米。1999年挪威出口到歐洲大陸和英國的天然氣比1998年增加了6.8%,達到455億立方米。法國燃氣公司是挪威天然氣的最大買家,共購進112億立方米。德國的魯爾天然氣公司購買了95億立方米,比利時配氣公司購買了56億立方米。挪威出口到捷克共和國的天然氣增加到13億立方米。1999年10月,挪威輸氣管網完成擴容改造,連接Kollsnes與Emden終端的歐洲輸氣管道二期工程開始投入運營。2001年,歐盟進口天然氣的1542億立方米中483.8億立方米來自挪威(劉岩,2003)。

2000年荷蘭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77萬億立方米,產量為628億立方米,出口量為366.2億立方米。1999年荷蘭的管輸天然氣出口量由於向德國的出口減少,1998年下降至350億立方米,同時因Trans-Europa-Naturgas管線擴建工程的影響,出口到義大利的天然氣也有所下降。2000年出口的管輸天然氣量為366.2億立方米。

2000年歐洲還是液化天然氣(LNG)進口第二大戶,進口量為326.8億立方米,僅次於亞太地區(其進口達980.4億立方米)。2001年進口LNG為287億立方米,其中來自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卡達、阿曼、利比亞、阿聯酋的LNG分別為200.7、55.5、9.3、9.1、7.7、0.2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出口量1429.5億立方米的20%(劉岩,2003)。

三、西歐的油氣運輸

徐小傑根據研究認為,未來的亞歐陸上油氣管道運輸網路主要由「石油心臟地帶」向歐洲、東亞、東南亞和南亞這個需求月形地帶流通,具體有西向、南向和東向三個方向的跨國管網系統。其中,西向的管網系統有兩個部分,一是從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到歐洲。這里有俄羅斯的友誼管道和新建的亞馬爾管道。二是中亞向西針對歐洲市場的運輸線路,包括北線和西線。北線指亞塞拜然和哈薩克的石油往北進入俄羅斯領土,利用現有的管線輸送到俄羅斯的黑海港口諾瓦羅伊斯克。西線指裏海的石油經巴庫到喬治亞或土耳其進入黑海或地中海。同時,北非阿爾及利亞的天然氣已經貫穿馬格裡布,北上供應南歐市場,這就是著名的馬格裡布—歐洲管線(徐小傑,1998)。具體來說,連接西歐的石油輸送航線主要有(王金洲,1999):波斯灣—好望角—西歐、北美線。這條航線從波斯灣各油港經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沿非洲東海岸穿行莫三比克海峽繞道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直達西歐、北美。此航線主要由超級油輪經營,它擔負著輸往西歐石油總量的70%和輸往美國石油的45%,它是西歐、北美主要的供油運輸線,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運輸線。

北美、西歐和前蘇聯地區又是油氣管輸最發達的地區(圖5-1、圖5-2見書後彩圖)。那裡的天然氣管道星羅棋布並已實現了國際聯網。歐盟內部現有天然氣長輸管道里程18.7萬公里,是1970年7.1萬公里的2.63倍。歐盟內部跨國管輸量613.9億立方米,佔世界跨國管輸量4083.2億立方米的15%。歐盟60%的天然氣消費量至少跨越一個國家輸送(劉岩,2003)。天然氣干線密度在美國為185米/千米2,在荷蘭為265米/千米2,法國為48米/千米2。西歐天然氣供應最初是區域性的,但從荷蘭發現格寧根氣田後,西歐開始了天然氣管網系統的建設。東歐也在積極擴建其輸氣管道。就參與國的數量而言,歐洲的天然氣市場是全世界最復雜的天然氣管網,天然氣用戶有2億。

近幾年來,隨著天然氣需求的增長,輸氣管道的建設穩定增長。全歐對清潔燃料需求的增長,正推動著由前蘇聯地區、北非以及北海外輸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的實施。歐洲目前在建和計劃建設的項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爾及利亞的Zeepipe II管線、「歐洲管線」、霍爾騰管線以及歐洲—馬格裡布管線正成為關注的焦點。

四、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

從以上分析可見,歐盟成員國之間天然氣消費部分靠成員國之間的進出口解決,但很大部分還需要依靠從歐盟外部市場進口解決。在這種情況下,為保證歐盟天然氣安全穩定供應,歐盟形成了天然氣統一市場。

歐盟各國天然氣行業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宦國渝,李曉東,孫劍,2003),即起步期、成長期、成型期和成熟期。目前這些國家已進入了氣源多元化、市場需求穩定、基礎設施完善的成熟期,這為歐盟形成統一的天然氣市場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建立統一的天然氣市場是歐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必然結果,也是歐盟各國推動本國天然氣行業發展、促進高效清潔能源利用的需要。

早在1990年,歐盟委員會就已經開始促進歐盟內部天然氣市場的建立。1990年6月和1991年5月,歐盟委員會相繼發布了90/377/EEC指令《關於提高工業最終用戶天然氣和電力價格透明度的程序》和91/296/EEC指令《關於通過管網輸送天然氣》,邁開了發展內部天然氣市場的第一步。1996年,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以1254/96/EC指令的形式,公布了跨歐洲能源網路建設的一系列指導方針,這些方針有力地促進了歐洲天然氣一體化基礎設施的建設。1998年7月,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又發布了98/30/EC指令,闡明了內部天然氣市場的共同規則和各成員國天然氣部門的組織原則,提出了為確保內部天然氣市場得以建立並有效運營,各成員國政府在輸送、儲存、配送領域必須承擔的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義務,還規定了強制性條款。

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的主導思想在於促使區域內資源的自由流動、為構建和完善區域內統一的能源市場作準備,但是,在不妨礙內部大市場的前提下,允許各國具有一些豁免權,並制定各國管理制度。在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內,要堅持公平原則、透明原則和採取許可證為主要手段的監管方式。

從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的形成,及其主導思想和執行原則來看,歐盟在天然氣乃至能源市場的管理上已開始了統一的管理,其各國的油氣安全戰略必然受其統一規則的支持與約束。

G. 天然氣的怎麼勘探的

在油氣勘探的早期,人們觀察地球的表面,以尋找可能含石油和天然氣的地層證據。人們常常根據初步的推測而不是科學依據進行鑽井。

地質學家們現在會進行一些實驗,判定可能的油氣資源。他們研究地面的岩石層,以確定何處的岩石層被褶皺形成了圈閉。不斷發展的技術也被用來確定地下石油和天然氣的位置。地震學就是研究聲波如何穿過地殼的一門科學,是地質學家們手中無價的工具。聲波振動受不同岩石類型的影響,可記錄一套岩石是如何反射聲波的,這將給經過特殊培訓的地質學家們一些關於岩石類型及其深度的線索。計算機技術已溶入地震學中,三維地震數據已經投入使用。這一技術用大量的地震測量數據產生一幅地表之下的岩石層的三維圖像。這些數據被輸入計算機,分析並建立一套三維模型。使用傳統的技術,在鑽一口井的范圍內發現石油的機會為10%~20%。而應用三維地震技術,發現石油和天然氣的機會就大大增加了。然而,即使使用了當今所有新技術,要證實一個特殊區域的地表下面是否有天然氣或石油的唯一可靠方式就是鑽井。

北美有著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它們分布在幾個主要盆地內(圖2.2)。美國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4.7×1012m3,加拿大為1.9×1012m3,墨西哥為1.9×1012m3;北美總共為8.5×1012m3;全世界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45×1012m3(表2.1)。

圖2.3北美主要的天然氣產出州和省

H. 世界天然氣儲量多少

世界天然氣資源量估算值呈現出增長態勢,大致在140萬億~450萬億立方米。國際上,對天然氣資源量的估算,一般指對最終可采資源量的估算。天然氣最終可采資源量,應包括以下幾部分:一是已經產出的天然氣量;二是已探明氣藏的剩餘可采儲量;三是已經探明但技術經濟不可採的儲量;四是未探明的天然氣儲量。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孚石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理事會、美國地質調查局等多家機構,對世界天然氣最終可采資源量做了估算,大致在140萬億~450萬億立方米,呈現了隨時間推移估算量不斷增加的態勢。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在對全球天然氣資源進行評價時,主要考慮了世界大型含氣區,對於受技術、經濟等條件限制尚不能勘探開發的地區和領域,包括許多資源豐富的中小型盆地和地區以及沿海大陸架盆地、非洲東部及其海上地區、極地高寒地區及深水海域等,並未進行評估。因而,其評價結果在客觀上偏於保守,估計未來天然氣最終可采資源量仍會適度增加,可能突破500萬億立方米。

1981—2007年,世界天然氣探明剩餘可采儲量年均增長2.9%,平均年新增探明儲量5.6萬億立方米(圖1-6)。

圖1-8世界天然氣探明剩餘可采儲量

圖1-92007年世界主要國家天然氣剩餘探明儲量

天然氣年新增探明儲量有望較長期保持在4萬億立方米以上,探明可采儲量將持續較快增長。預計全球還有超過170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尚未探明,儲量快速增長具備資源基礎。天然氣作為清潔優質能源,廣闊的市場需求和日益上升的天然氣價格,必將刺激天然氣投資的快速增長,從而帶動天然氣探明儲量的快速增加。

I. 國際油價重回美國油儲釋放前的水平,未來油價將會有哪些變化

首先是短期內油價將繼續震盪。大規模原油儲備釋放,供應緊張有望緩解。美國宣布將在未來六個月內向市場釋放1.8億桶原油儲備,每天釋放約100萬桶,為歷史最大。受俄烏戰爭和新冠疫情影響,預計經濟增長和石油需求將下降。世界貿易組織將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2.8%。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原油價格重心仍處於高位,但總持倉、非商業凈持倉等持倉持續回撤。在資金離場和油價上漲的背景下,我們利用持倉價格比率數據來計算和判斷油價的風險水平。通過測算每萬手多頭帶動的油價波動,我們發現3月23日當周的數值高達6.2,處於90.2%的歷史高位區間。歷史上平衡的頭寸價格比應該在1.48的水平。

閱讀全文

與北美天然氣持倉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證監會管理哪些證券交易所 瀏覽:813
華建集團評級 瀏覽:123
東方證券五礦信託 瀏覽:7
融資費率最低多少 瀏覽:299
中銀金融服務有限公司上班時間表 瀏覽:110
房地產項目開發融資申請表 瀏覽:217
日本銀行匯率查詢網站 瀏覽:481
國美金融分期付款服務 瀏覽:785
農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待遇怎樣 瀏覽:222
適合理財的基金 瀏覽:189
基金理財都在下跌 瀏覽:287
商品期貨和貴金屬期貨徵收營業稅 瀏覽:810
2020年300萬銀行理財收益 瀏覽:291
中信廣場金融公司 瀏覽:973
金融服務額 瀏覽:276
港幣和人民幣間的匯率 瀏覽:161
基金理財課程靠譜嗎 瀏覽:86
常升集團 瀏覽:829
期貨應該怎麼玩 瀏覽:476
軟體貴金屬成交量不對 瀏覽: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