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和基本走向
2008年1月9日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星期三在紐約正式發布了《2008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報告指出,美國房市泡沫破滅以及信貸危機加深、美元貶值以及全球貿易失衡等因素在2008年將繼續給世界經濟帶來不確定性。
2006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9%,2007年為3.7%,報告預測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4%,延續下降趨勢。
報告指出,2008年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將主要來源於美國經濟。2007年第三季度,美國房市下滑的趨勢變得更加嚴重,伴隨著次級抵押貸款引發的信貸危機,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報告指出,美國房價在截止到2006年的十年間上升了近90%,因此有大幅下降的空間;而且,美國家庭的負債率近幾年來快速上升,如果房價下跌達到15%的幅度,有可能影響消費者需求,使美國經濟增長率下降兩個百分點——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將出現停滯。
一旦美國經濟出現衰退,中國、歐洲和日本的出口增長都將受到影響,進而減少這些經濟體對於發展中國家出口的需求,對世界經濟將產生嚴重影響。
報告建議各國協調政策行動,改善國際貿易失衡的局面,穩定外匯市場。報告指出,匯率只是調整國際貿易失衡的手段之一,如果單純依賴匯率調整,有可能導致美元進一步貶值以及國際社會對於美元喪失信心,因此,更為安全和有效的做法是刺激中國、日本和主要石油輸出國等貿易順差國的需求,以抵消美國需求緊縮產生的效果。
金融海嘯摧毀「華爾街神話」 世界經濟面臨歷史轉折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在這個最壞的年代,我們遭遇了近一個世紀以來最猛烈的金融海嘯,「華爾街神話」伴隨著高盛和大摩的轉型而灰飛煙滅,世界經濟也隨之陷入二戰以來最深的衰退。隨著金融風暴持續滲透到實體經濟,世界經濟已走到一個歷史的「轉折點」。
在這個最好的時代,經濟全球化的大步推進,讓我們有機會見證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七大央行聯手降息的大膽救市舉措,也促成了被視為「布雷頓森林第二」的G20金融峰會的成功舉行,更讓世人領略了主要國家動用數萬億美元刺激經濟的決心,而中國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尤其令人稱道。
雷曼兄弟的倒掉
2008年6月24日,晴,紐約曼哈頓。在第七大道745號大樓巨大的外牆電子屏上,「雷曼兄弟」的字幕不停地變換著各種鮮艷的顏色反復滾動。
2008年11月19日,陰,有風,紐約曼哈頓。第七大道745號大樓巨大的外牆電子屏依然吸引眼球,不過滾動播放著的字幕已被「巴克萊資本」所取代,基色也變成只有藍白兩種。
9月15日,隨著次貸危機進入第二個「高危期」,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出人意料地宣告破產。雷曼在美國的核心業務和固定資產,被英國的巴克萊資本以區區15億美元收購,這便有了上述戲劇性的一幕。而雷曼在美國以外的業務則被日本的野村收入麾下。
雷曼並非次貸危機引發的破產首例。今年3月,在次貸危機的第一個「高危期」,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因陷入流動性危機而不得不委身摩根大通,美聯儲專門為該交易提供融資。7月份,金融市場形勢再度惡化,隨著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後,危機迅速升級。兩個月後,為避免「兩房」破產對美國和世界金融體系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美國政府宣布接管「兩房」。
不過,在很多人看來,放任雷曼破產是布希和保爾森任內最大的敗筆。瑞士信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算了一筆賬:如果當初政府出手救雷曼,成本應該不超過60億美元,但保爾森當時不出手的決定,卻使全世界最終營救金融體系的成本超過1.3萬億(現在看來這一成本還在不斷增加)。「雷曼破產,使大家對金融體系的信心一夜間崩潰,銀行間的資金流動陷於停頓,最後迫使政府不得不全面打救金融業。」
次貸危機的起源
和雷曼同期落難的還有美國第三大投行美林,只不過後者以一個更體面的價格被賣出,接手的一方是美國銀行。隨後,美國前兩大投行高盛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公司宣布轉為銀行控股公司。
五大行中「碩果僅存」的高盛和大摩被迫轉型,某種意義上也正式宣告了始於上世紀30年代的華爾街投行神話的終結。這不僅體現在這些機構再不能不顧後果地從事以往高風險高收益的業務,也直接導致了數十萬華爾街精英丟掉飯碗。過去動輒上千萬乃至上億美元的「年終大紅包」,也可能就此成為歷史。
自認為幫助美林躲過一劫的塞恩,日前無奈地宣布放棄期望中的1000萬美元年終獎。大摩的麥晉桁也宣布今年不拿分紅,就連被認為在本輪危機中受創最小的高盛,其CEO布蘭克費恩及其他六位高管也已被告知今年將沒有年終獎。業界估計,相比去年,今年美國銀行業的年終獎金可能縮水50%-70%。在主張「強有力的金融監管」的奧巴馬上台後,華爾街要想重回高薪時代恐怕更難。
本月在接受彭博電視采訪時,在華爾街打拚了61年的前貝爾斯登CEO格林伯格感嘆說,他「參與開發」的華爾街模式已經一去不返了。而這場悲劇的起源,居然是美國一群所謂的「次貸購房者」。
所謂次貸,是指美國房貸機構針對收入較低、信用紀錄較差的人群專門設計出的一種特別的房貸。相對於風險較低的優質貸款而言,這類貸款的還貸違約風險較大,因此被稱為「次貸」。從2001年到2005年,美國住房市場在長達5年的時間里保持繁榮,一些銀行等放貸機構紛紛降低貸款標准,使得大量收入較低、信用紀錄較差的人加入了貸款購房的大潮。不過,隨著美國利率此後不斷上升,2007年夏,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此後,危機持續發展,導致大批美、歐金融機構陷入困境甚至破產,最終在2008年9月升級為一場全面的金融危機,並波及世界其他地區。
實體經濟深受沖擊
金融危機也使世界經濟處於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預期僅為3.7%和2.2%,為2002年以來最糟糕表現。世界銀行等的預測更為悲觀。
在這場金融風暴中,美、歐的主要金融機構遭到嚴重沖擊,全球主要金融市場持續動盪,信貸緊縮嚴重。危機不斷地從金融業向其他行業、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擴散,致使美、歐、日三大經濟體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嚴重減速。
上周,世界銀行宣布了一個月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二次下調,該行預計,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大幅放慢,而明年世界貿易也將出現自1982年以來的第一次下降。預計今年全球GDP增長率為2.5%,明年則進一步回落至0.9%。而該行此前的預期為1%。
聯合國本月初發布的一份報告也預計,明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可能不會超過1%。IMF則預計,明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將下滑0.3%,發展中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將明顯放慢至5.1%左右。
早在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開始顯現時,美國一些次貸機構就紛紛破產。隨著危機愈演愈烈,投行、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因大量持有次貸支持證券而遭受巨額損失。據美國高盛公司統計,全球金融機構在美國次貸危機中所遭受的損失將高達1.4萬億美元,而截至今年11月份已經暴露出了8000億美元。
由於美、歐金融機構在次貸危機中損失慘重,加上投資者對世界經濟前景缺乏信心,美、歐、日主要股市持續動盪,大幅下挫。自今年年初至12月初,美國紐約股市三大股指跌幅均超過34%,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和德國法蘭克福股市主要股指跌幅均超過35%,日本東京股市主要股指跌幅超過46%。股市大跌不僅嚴重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還對企業融資產生了不利影響。
美國權威研究機構全國經濟研究局本月宣布,美國經濟自去年12月開始陷入衰退。由此算來,美國經濟處於衰退之中已有一年時間。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均在今年第二、三季度連續下滑,也都陷入了衰退。隨著發達經濟體經濟出現下滑,發展中經濟體也受到波及。
在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羅奇看來,當今世界已進入「後泡沫時代」,整個2009年世界都將維持衰退,至少要到2010年才可能有緩慢的復甦。「在全球化時代,我們陶醉於跨境聯系帶來的繁榮。但是,隨著繁榮走向極端並孵化出致命的資產泡沫的全球化,結果必將是泡沫破滅所帶來的後遺症。」
美國經濟有望率先反彈
多位經濟學家認為,世界經濟在接下來的六個月中仍將異常艱難甚至持續惡化。不過,隨著更多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開始發揮作用,主要經濟體有望在明年下半年或是年底前後迎來復甦,其中,美國經濟有望率先出現反彈。
經濟明年底企穩已成共識
巴克萊資本聯合首席經濟學家馬基認為,當前已經或正在進入全球性的衰退。他表示,美國的經濟萎縮會持續幾個季度,預計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會大幅萎縮。到明年第二季度,經濟可能出現溫和增長。到下半年,增長可能會更為明顯。
具體來說,巴克萊資本預計第四季度美國經濟會萎縮2.5%,明年第一季度預計負增長1.5%,第二季度預計實現1%的增長,而明年下半年則可能增長3%。
馬基表示,如果美國經濟明年下半年出現復甦,將對其他經濟體帶來很大的幫助,因為對美國的出口會增加。
標准普爾首席經濟學家懷斯認為,這一次全球更像是在經歷一次同步衰退,這在以往不大看到。不過懷斯也表示,總體而言,他認為到明年年底,經濟情況會開始好轉。
懷斯表示,以往更多看到的是,一個國家先陷入衰退,其他國家受到牽連出現經濟下滑。而這一次,盡管金融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但歐洲經濟卻比美國提前感受到了沖擊。美國已經陷入衰退,日本的經濟滑坡則基本與美國同步,而歐洲的衰退可能比美國更為溫和,但可能持續更久。
曾在美聯儲任經濟學家的摩根大通美國經濟學家費羅利表示,他們的最樂觀的預期是,到明年下半年,美國經濟會出現溫和復甦。其他國家可能也是差不多的情形。摩根大通預計,美國經濟明年下半年增長2.5%,上半年可能負增長1%,而今年第四季度可能負增長4%。
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表示,全球經濟低迷的狀況很可能持續到2009年年底,屆時可能見底。這主要是因為,許多引發本輪危機的因素可能在那個時候出現轉機。比如在美國,樓市有望在明年中期見底;而去杠桿化的過程還可能持續一段時間,但也有可能在2009年年底停止。此外,金融機構的放貸意願也有望逐漸恢復,加上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刺激,都有望幫助經濟在明年晚些時候復甦。
美國經濟可能率先反彈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表示,到明年下半年,美國經濟反而可以比西歐、拉美甚至亞洲國家的經濟更快地復甦。反倒是那些不太發達的國家,受這次打擊之後,復甦的時間可能更長,難度可能更大。
陳志武表示,很多人認為美國經濟在經過這次危機後可能要徹底垮掉,但他覺得這種結論有些太誇張,也有些太早了。他表示,美國經濟的自我調整和復甦的能力,過兩年回過頭來看會超過很多人的預期。
這次金融危機是源於美國,然後影響到全球各國的經濟。所以,這種情況下,按照一般的理解,這就意味著美國經濟比其他國家受挫的程度會更嚴重,受拖累的時間也會更長。不過陳志武也指出,從現在來看,美國經濟過去經過了兩個世紀的發展,特別是其金融市場,盡管這次出現了危機,但整個金融體系的架構還在。所以,到明年某個時候,一旦當大家看到金融和經濟危機已經到底了,接下來美國經濟復甦的速度會超出人們的想像。
標准普爾的懷斯表示,美國已經陷入衰退,並可能持續到明年年中。美國這次的衰退的程度並未嚴重超出以往,只是持續的時間比一般情況要長一些。其他工業化國家中,日本的情況與美國會很類似。歐洲的衰退則可能更為溫和,但會持續更久,可能到明年年底。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新總統的號召力。陳志武認為,奧巴馬的上任可能會讓整個美國社會對自己的未來的信心得到極大提振。奧巴馬也許可以做到像羅斯福那樣。1933年羅斯福總統上任以後,把美國社會的信心和凝聚力一下子呼喚出來,讓美國大大小小的家庭和企業都願意和新總統一起接受新的挑戰,作出自己的貢獻,盡快幫助美國經濟走出大蕭條。
陳志武表示,奧巴馬明年1月20日上任後,可能在很多方面模仿一些羅斯福的做法,會在金融、證券市場制度架構方面作出改革,在刺激經濟增長方面也會出台很多舉措來刺激消費,同時也能在國際社會得到更廣泛的社會群體的支持,這對美國經濟在明年下半年出現復甦會有很大幫助。
股市:震盪仍可能持續數月
多位國際權威經濟學家表示,金融危機最黑暗的時期可能已經過去。不過,金融市場特別是股市接下來幾個月仍可能持續震盪。
金融危機或已見底
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金融危機的最壞時期應該算是已經過去。但他們也提醒說,在局勢尚未完全明朗之前,當前還不宜過分樂觀。
曾在美聯儲任職多年的摩根大通經濟學家費羅利認為,在過去一段時間各國紛紛採取重大措施穩定市場和刺激經濟的作用下,再出現像雷曼兄弟這樣的大型機構倒閉的風險已大大下降。從這個角度說,金融危機的最糟糕時期已經過去。
巴克萊資本聯合首席經濟學家馬基則表示,他個人不大願意下類似於我們已經渡過最壞時期的判斷。「美聯儲和財政部推出的一系列舉措,的確似乎已經在市場上產生了一些積極效果,我們預計這種正面效應會繼續下去。」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表示,金融危機某種意義上說已經到底,當然這個底肯定不是V型,而是U型底。但是對實體經濟的沖擊還剛剛開始。
馬基表示,在現階段還存在危機繼續惡化的風險,所以他認為現在還沒到過於自信和樂觀的時候,大家還必須對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更多負面發展保持警惕。
標准普爾首席經濟學家懷斯表示,對金融市場來說,最壞的時期可能已經過去,但由此帶來的經濟沖擊才剛剛開始。他表示,有跡象顯示信貸狀況有所改善,但仍有很多不確定性。總的來說,他認為信貸市場已過了最黑暗的時期,但要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我看來,在徹底恢復正常,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懷斯說。他以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狀況為例表示,盡管當時只是一個地區性的危機,但受此影響,銀行體系在幾年後才恢復正常。
股市未來數月震盪為主
對於金融市場未來的走勢,費羅利認為,股市接下來會繼續消化經濟方面的負面消息,經濟的疲軟會抑制股市的任何上漲。市場仍會持續波動。就美股而言,股市可能還會創出新低。「盡管我們已經很接近底部,但仍有進一步下跌的可能性。」標准普爾的懷斯表示,股市可能已經接近底部。股市通常會先於經濟3-6個月企穩,如果說經濟能在明年中期復甦的話,那麼股市有望在今年年底左右企穩。
陳志武則預計,未來六個月中,道指可能在7000點到11000點之間震盪,然後隨著投資人對美國經濟的前景改觀,股市可能出現回升。陳志武表示,從投資價值上來看,美國和歐洲等發達股市在現在和未來幾個月中存在顯著的長期投資機會,甚至包括金融業。盡管今天金融股跌得很慘,但長遠來看,金融業前景依然看好,長期的投資價值依然非常高。
對A股市場,陳志武表示,「未來幾個月還會有很多陰雲,因為中國的企業盈利和經濟指標在未來六個月或是九個月只會越來越壞,而不是越來越好。」但是也許從明年上半年以後,中國股市可能出現新一輪上漲。當然,「大小非」的問題還有待解決。他認為,A股未來六個月探新低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上漲的空間會比較有限,大概會在2000點上下波動一段時間。
巴克萊資本的馬基表示,過去一段時間股市受到了企業盈利和世界經濟增長降溫預期的影響,也出現了大幅下跌。但通常情況下,股市會先於經濟企穩。從歷史經驗來看,在經濟出現明顯復甦之前,股市已經開始企穩一段時間。
美元強勢有些過頭
對於前一段時間風頭正勁的美元,專家表示,美元走強凸顯了全球投資人仍對美國經濟實力抱有信心,但當前的上漲可能有些過頭了。
摩根大通的費羅利認為,美元近期走強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這是對前期美元疲軟的報復性反彈。因為在今年夏天,市場對美元過分看空;另一方面,此前大家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很盛,但沒想到後來歐洲和其他經濟體也紛紛陷入相對,因此,美元相比之下反倒成為搶手貨。短期內,他認為美元可能在今後幾個月出現調整。
標普的懷斯表示,美元只是從此前兩年的過度弱勢中反彈,但當前有些太強。過去幾年,美元對歐元等貨幣的走勢更多體現了利率的相對走勢。在2006年時,歐洲的利率要低於美國,資金於是流向美國,推動美元上漲、歐元下跌;但隨著美國利率下調和歐洲加息,歐元對美元開始持續上漲。
但在過去幾個月中,隨著歐洲陷入衰退,歐元遭到拋售。當然,美元的走強還受到日元套利交易的影響。由於大量套利交易在風險上升時選擇平倉,歐元遭到打壓,日元相對走強,美元也受到影響。
「就目前而言,我並不認為美元匯價太大偏離長期均衡水平,但我預計,一段時間以後,隨著形勢恢復穩定,避險意願下降,歐元對美元可能回到1.40附近。」懷斯說。
❷ 選擇經濟學的一個角度,分析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及中國的對策。
國內外市場被完全分隔開來;
模型分析:
如圖所示,企業的產量被分為兩部分,分別在國內外市場上銷售。由於該廠商的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需求價格彈性各不相同,廠商所面對的國內外需求曲線的形狀也不相同。一般來說,廠商面對的國外需求曲線的形狀比較平坦,而面對的國內需求曲線的形狀比較陡峭。廠商根據國內外市場的特點,採用不同的價格銷售,以獲得最大的利潤。
廠商決定其價格與銷售分配方案的條件是:MRH=MC=MRF
式中: MRH為廠商在國內市場中銷售的邊際收益, MRF為廠商在國外市場中銷售的邊際收益,MC為該廠商的邊際成本。
性質:這種傾銷行為是為了謀求最大利潤,是一種在利益驅動下的企業行為,只要不被限制,就會持續地進行下去。
(2)掠奪性傾銷:指為了排除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出口商暫時以較低的價格向國外市場銷售商品,一旦達到目的,獲取壟斷地位後,企業又會重新提高價格,以獲取壟斷性超額利潤。
性質:這是一種以打垮對手,追求壟斷地位為目的的行為,是一種不公平貿易的行為。
6、相互傾銷
指由於傾銷導致同種產品的雙向貿易的情況。即A、B兩國相互以低於國內價格向對方國家銷售同一種產品。
設國內與國外分別有一個壟斷廠商,並且生產相同的產品,兩個廠商有相同的邊際成本,而且兩個市場間的運輸成本也相同。如果他們制定相同的價格就不會有貿易,但若使用傾銷,貿易就會發生
兩個廠商都會限制國內市場的銷售量,以控制其產品在國內的價格不下跌,但若某個廠商能在對方市場上以低於其國內的價格銷售,因為降價的負面影響轉嫁給了對手而不是自己承受,也能增加其利潤,因此各廠商都有進占對方市場的動力。並以高於其邊際成本但低於其國內價格的售價銷售其產品。但若兩個廠商都這么做,那麼,即使假定產品在兩個市場的初始價格一樣,並且都支付運輸費用,國際貿易也會出現。
7、反傾銷稅
(1)反傾銷稅:指進口國政府在確認外國出口商銷售到本國市場的商品有傾銷行為時,對該出口商的產品所徵收的進口附加稅。
(2)影響:
①可以減少國內對低價進口品的需求;
②使進口品價格上升到進口國國內市場價格的水平,從而保護了國內同類商品的生產者。
案例8-3:埃及對中國瓷器實施反傾銷措施
埃及外貿部本周已做出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瓷器餐具採取反傾銷措施,開始徵收高達305%的關稅。
理由:由於中國瓷器大量湧入埃及市場,已經對本國的同類產品造成沖擊,使本地瓷器加工廠生產大幅度下降,庫存積壓嚴重。據了解,埃及去年從中國進口瓷器2萬噸,占埃及全年進口瓷器的96%。
載揚子晚報2003年2月26日
六、其他非關稅壁壘
1、自願出口限制:指商品出口國在進口國的要求或壓力下,自願地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時期內的出口數量或出口金額。
自願出口限制是在進口國的壓力下實施的限量出口措施,與配額有相似之處。自願出口限制的數量是經進口國與出口國之間的談判確定的。
作用:可以使出口商的優勢產品難以進入本國市場。
2、歧視性公共采購:是一國政府根據國家有關法律制度給予國內供應商優先獲得政府采購訂單的一種非關稅壁壘措施。
政府采購優先購買本國商品的規定,形成了對外國銷售商的歧視。
3、對外貿易的國家壟斷:「國營貿易」
指國有企業或公營企業獲得特權,直接經營國際貿易,因而形成對外貿易的國家壟斷。
缺點:人為扭曲資源配置,導致過度保護和低效率等後果。
4、技術標准和衛生檢疫標准
(1)技術標准:指進口國為了保證各種商品的進口質量符合一般的技術要求而作出的有關規定。
一些國家為了限制某些商品的進口,常常規定一些外國難以掌握的技術標准,以阻止外國商人進入本國市場。
(2)衛生檢疫標准:指一國對進口的動植物及其製品、食品、化妝品等所實施的必要的衛生檢疫,以防止疾病或病蟲害傳入本國。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國家常常借口進口商品不符合本國的衛生標准為由,將外國產品拒之國門之外。
案例8-4:「伯德補貼」被世貿組織宣布為非法
美國國會於2000年通過的《伯德修正案》,要求美國政府把在反傾銷和反補貼案中徵收的懲罰性稅款直接補貼給利益受到損害的美國公司,而不是上繳美國財政部。
美國通過《伯德修正案》對本國公司實行雙重保護,實際上鼓勵了本國公司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訴訟,因而受到貿易夥伴的強烈批評。據報道,2001年和2002年,美國以這種方式向其本國公司補貼了大約5.61億美元。
美國的這一做法遭到了包括歐盟、日本等主要貿易夥伴的反對。為此,歐盟、日本、加拿大、巴西、印度、韓國、墨西哥和智利於近日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請,要求獲准對來自美國的部分產品徵收金額相當於美國政府補貼數額的附加關稅。
世貿組織於2003年1月最終判定該修正案違反全球貿易規則,並要求美國於當年12月27日前予以廢除。但美國並沒有執行世貿組織的裁決。
世界貿易組織2004年8月31日授權歐盟等8個成員對美國實施貿易制裁,作為對美國遲遲不肯廢除被世貿組織宣布為非法的《伯德修正案》的懲罰。
案例8-5:外觀成為貿易壁壘 中國文具遭到美企訴訟
長相相似,也要出問題———近日,美國著名文具企業Sanford公司指控全球12家企業,認為它們出口美國的標記筆侵犯其「商標和商業外觀」,目前已由美國ITC(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正式立案。寧波貝發集團等中國4家企業被列上被告席。
據悉,「商業外觀」是美國特有的貿易保護主義「337條款」中的一項,除版權、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外,美國有權對進口產品在外觀相似性上提出質疑。此次Sanford公司正是憑藉此條款,指控中國貝發標記筆侵犯了其「商業外觀」。
盡管貝發集團涉案產品在美年銷量也不過50萬美元,但仍准備耗資150萬美元奮起應訴。從經濟角度而言,絕對不劃算,不過貝發的法律顧問周傑告訴記者,作出如此抉擇,基於三點考慮:第一,放棄即是自動認輸,放棄了爭奪市場的權利;第二,我方應訴,可以捍衛整個行業的利益。因為萬一敗訴,而ITC的最終裁定又對受制裁的記號筆做籠統描述,則會牽連到國內其他文具企業的出口———這並非不可能。第三個考慮,則是即便所謂的「商業外觀」侵權得以成立,那麼也麻煩美方明確界定一下「雷區」范圍,省得中國企業不明不白。
對於該指控,中國幾家涉案企業都忿忿不平,認為美方純屬刁難。事實上,關於「商業外觀」概念,在美國本國都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僅籠統地規定:「消費者根據外觀,立刻能辨別出某產品與某著名品牌有類似性的,即屬侵權」。而最終裁定,也由法官拍板敲定,頗似「霸王條款」。據了解,中國制筆企業出口前算得小心,進入美國市場前曾到美國專利局、商標庫里查詢,如此步步謹慎,竟仍防不勝防。
美國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利用這一特有的法律頻頻對中國商品設置障礙,其真正目的不在於保護知識產權,而在於保護自己的市場份額。據了解,貝發涉案的那款筆在沃爾瑪上櫃僅2個月,其銷量就是Sanford公司那款「類似筆」的7倍!貝發認為,消費者絕不會混淆外觀,而是因為兩種筆質量不相上下但價格相差20%,最終選擇了物美價廉的中國筆。耐人尋味的是,在Sanford所指控的另外11家公司中,有韓國企業,也有一些美國的進口商,但沃爾瑪亦是貝發的進口商,Sanford卻有意避開直接同巨人沃爾瑪抗衡。據寧波市外經貿委副主任俞丹樺分析,Sanford猜准中國企業的心思:對中國企業惡意騷擾一下,中國企業考慮到高額官司成本以及在美較低的銷售量,大多會放棄應戰,那麼市場份額便拱手相讓了。
可這回,Sanford的算盤可能打錯了。周傑告訴記者,貝發准備採取幾步走策略。第一步,質問所謂「商業外觀」侵權是否成立?按照法律程序,得做民意調查———是否一眼就會把貝發的產品錯認為是某「著名商品」?第一步走不通,再據理力爭兩種筆有顯著差別。因為貝發已非常明顯地標有自己商標,在外形上也有明顯不同。「不排除裁定的任意性和偏向性,這取決於法官的個人素質,但我們仍要盡最大努力爭取權利!」周傑說。
第九章 經濟一體化與關稅同盟
一、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一)經濟一體化: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經濟體通過達成某種協議所建立起來的經濟合作組織。
(二)自由貿易區: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行政上獨立的經濟體之間通過達成協議,相互取消進口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經濟一體化組織。
案例9-1:WTO與自由貿易區
中國入世3年了,入世3年後,我國一改過去對參與自由貿易區步伐較慢、視野較窄的謹慎態度。放眼看,為了獲得自由貿易的好處,世界范圍內貿易談判無所不在。當世貿組織的每一回合談判都要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逐漸成了潮流。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終於要在2005年進入一個新時期了,中國是否找到了一個大市場呢?事實是,針對東盟狹小的市場,中國企業也許賣不出更多的產品,但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突破卻顯示出中國正在步入自由貿易區(FTA)的潮流中。換個角度看WTO,中國將獲得更多。
早就有專家認為東盟的市場過於狹小。在東盟的十幾個成員國中,既有新興工業化國家新加坡,還有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地區人口不到6億,總GDP不高。而且東盟發達國家大都推行出口導向戰略,出口產品和中國一樣,多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從貿易額上看,美國、日本是東盟的主要貿易夥伴,中國也許會在將來賣出更多的中低檔日用消費品以及機電產品。與東盟產品相比,中國將在紡織品、食品、穀物、建築材料等產品上具有明顯比較優勢,但是自由貿易將帶來的更多好處還是東盟國家的。
如果僅從產品出口的角度看待FTA,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給中國帶來的好處也許沒有多麼大。但是,換個角度看自由貿易,中國也許就收獲得很多了。我在這里所說的另一個角度,就是一些經濟學提出的「單邊自由貿易」的好處。也就是說,哪怕對方採取貿易壁壘的態度,而自己即使單方面開放自由貿易也是有好處的。
最簡單的,東盟更為價廉物美的農產品至少讓中國消費者得到了實惠。另外,從東盟國家進口的大量能源和原材料也滿足了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需要。近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從東盟進口的原材料也有所增加,並且出現較大的逆差現象。
目前,中國還在與澳大利亞、智利、中東和非洲一些國家開展自由貿易區的談判。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這些國家對於中國而言意義並不簡單。首先,這些國家分布在各個大洲,幾乎可以算是中國開展世界范圍內FTA戰略的各個地區的前站;其次,這些國家都將可能為中國經濟繼續高速發展提供豐富的能源和原材料資源,比如澳大利亞的鐵礦、智利的銅礦、中東和非洲國家的石油資源等。
即使每一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給中國帶來的直接產品出口量不大,更多的FTA的建立卻有可能達到聚少成多的作用,從而部分改變中國的產品出口過於依賴美國和歐盟市場的局面。
再從更復雜的角度講,即使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在經濟利益上不能得到好處,我們也有可能從非經濟角度獲得優勢,進而影響到下一步的經濟利益。今年東盟國家共同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就是一個明顯的戰略勝利,是中國的「早期收獲計劃」的最大收獲之一。而現在澳大利亞與中國開展自由貿易談判需要考慮的一個前提也正是「是否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中國可以更加主動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還可以參與制定更加合理的游戲規則。締結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越多,中國在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中就擁有更大的發言權。
1、特點:
(1)該經濟體組織參加者之間相互取消了商品貿易的障礙,成員經濟體內的廠商可以將商品自由地輸出和輸入,真正實現了商品的自由貿易,但是它嚴格將這種貿易待遇限制在參加國或成員國之間。
(2)成員經濟體之間沒有共同的對外關稅。各成員經濟體之間的自由貿易並不妨礙各成員經濟體針對非自由貿易區成員國採取其他貿易政策。
(3)採用原產地原則:只有產自成員經濟體內的產品才享有自由貿易或免進口稅的待遇。
2、原產地產品:指成品價值的50%以上是在自由貿易區內的各成員國生產的產品。(有時規定為60%)
(三)關稅同盟:指在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所有成員統一對非成員國實行的進口關稅或其他貿易政策措施。
特點:
1、與自由貿易區的區別:在相互取消進口關稅的同時,設立共同的對外關稅,成員經濟體之間的產品流動無須再附加原產地證明。
2、關稅同盟實際上是各成員體將關稅的制定權讓渡給經濟一體化組織,因此,對成員經濟體的約束力比自由貿易區大。
3、在關稅同盟內各經濟體中,為了保護本國的某些產業需採用更加隱蔽的措施,如非關稅壁壘等。
(四)共同市場:指各成員國之間不僅實現了自由貿易,建立了共同對外關稅,而且還實現了服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特點:
1、成員國之間同時實現了商品、服務與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2、各國之間要實施統一的技術標准,統一的間接稅制度並且協調各成員國之間同一產品的課稅率,協調金融市場管理的法規,以及實現成員國學歷的相互承認等。
(五)經濟聯盟:指不但成員國之間廢除了貿易壁壘,統一對外貿易政策,允許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而且在協調的基礎上,各成員國採取統一的經濟政策。
特點:
1、成員國之間在形成共同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協調它們之間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
經濟貨幣聯盟:指當各國匯率協調達到一定的程度,以至於建立了成員國共同使用的貨幣或統一的貨幣時,這種經濟聯盟就稱為經濟貨幣聯盟。
2、各成員國還讓渡了所有宏觀經濟政策干預本國國內經濟運行的權利和利用匯率政策干預本國外部經濟平衡的權利。
3、在經濟聯盟內部形成自由的市場經濟。
(五)完全的經濟一體化:指成員國在實現了經濟聯盟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協調,乃至統一的經濟一體化形式。
特點:類似於一個國家的經濟一體化組織。
完全的經濟一體化有兩種形式:
1、邦聯制:各成員國的權利大於超國家的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權利。
2、聯邦制:超國家的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權利大於各成員國的權利。
以上五個經濟一體化組織是處在不同層次上的國際一體化組織,根據它們讓渡國家主權程度的不同,一體化組織也從低級向高級排列,但這里不存在低一級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向高一級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升級的必然性。
二、關稅同盟理論
(一)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分析
1、貿易創造:指成員國之間的相互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所帶來的貿易規模的擴大。
2、貿易轉移:指建立關稅同盟之後,成員國之間的相互貿易替代了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從而造成貿易方向上的轉移。
如圖:世界上有A、B、C三個國家,都生產某一相同產品。但三國的生產成本各不相同,PA>PB>PC,SA表示A國的供給曲線,DA表示A國的需求曲線。
在組成關稅同盟之前,A國對來自B、C兩國的商品徵收相同的關稅t,設A國是一個小國,徵收關稅後,B、C兩國的相同產品若在A國銷售,價格分別要加上關稅,由於B國的產品價格高於C國的價格,故A國只會向C國進口該種產品,而不會從B國進口。這時A國國內的價格為PC+t,國內生產為OQ1,國內消費為OQ2,從C國進口為Q1Q2。
設A國和B國組成關稅同盟,兩國建立關稅同盟後的共同對外關稅仍為t,這時A國對來自B國的進口不再徵收關稅,但對於來自C國的進口仍徵收關稅。這時B國產品在在A國的銷售價格為PB,低於PC+t,所以B國取代C國成為A國的商品供應者。
由於價格下降,A國生產減少到OQ3。Q1Q2是原來應該從C國進口的產品現在被B國生產所代替,為貿易轉移的產品數量。Q1Q3是A國的生產被B國生產所替代的部分,為生產效應。價格下降引起A國消費的增加,消費由原來的OQ2上升到OQ4,消費的凈增部分Q2Q4為關稅同盟的消費效應。
組成關稅同盟後,A國的進口從原來的Q1Q2,擴大到Q3Q4,新增加的貿易為貿易創造效應。
貿易創造效應=生產效應+消費效應
=Q1Q3+Q2Q4
貿易轉移效應=Q1Q2;
3、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
組成關稅同盟之後,A國消費者福利得到了改善,生產者福利下降:
消費者剩餘的增加=a+b+c+d
生產者剩餘的減少=-a
原來從C國進口的關稅收入為c+e,現改為從同盟國進口而喪失。
凈福利效應=b+d-e
其中: b+d為貿易創造的福利效應; e為貿易轉移的福利效應,是由同盟內成本高的生產代替了原來來自同盟外成本低的生產所導致的資源配置的扭曲。
結論1:A國的供需價格彈性越大,貿易創造的福利效應就越明顯。
結論2:組成關稅同盟前A國的關稅水平越高,則組成關稅同盟後,貿易創造的福利效應就越大。而貿易轉移的福利效應就越小。
結論3:B、C兩國的成本越接近,則貿易轉移的福利損失就越小。
二、關稅同盟的擴大出口的效應
如圖所示,在圖的左半部分為A國的生產、消費和出口的情況,右半部分為B國的生產、消費和出口的情況。
設C國的生產成本固定不變,在組成關稅同盟之前該產品的世界價格為Pw,等於C國的生產成本。B國對來自所有國家的進口商品一律徵收關稅,征稅後的價格為Pt,此時A國的出口為fg,B國的進口量為ab,其中有一部分來自A國,ac=fg。而剩下的進口量是從C國進口的,進口量為cb。
A、B兩國組成關稅同盟後,由於B國對A國的進口商品免徵進口稅,而對C國的進口商品則仍要徵收關稅,故在B國國內市場上,A國商品的價格要低於C國同類商品的價格。因此B國轉而只從A國進口。
由於A、B兩國在關稅剛撤消時,B國對該商品的進口需求量大於A國在該價格上的出口供給量,B國國內該商品的銷售價格會因商品的供不應求而上升。當價格上升時,B國國內的生產量和A國願意出口的量都會增加,當價格上升到Pu時,A、B兩國的貿易達到平衡,A國的出口量等於B國的進口量,即:hi=de,這時兩國貿易達到均衡。
結論:加入關稅同盟對A國來說,可以擴大出口,增加出口收入,從而有利於A國經濟的發展。
三、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
1、市場擴大效應:關稅同盟建立以後,在排斥第三國產品的同時,為成員國之間產品的相互出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所有成員國的國內市場組成了一個統一的區域性市場,這種市場范圍的擴大促進了企業生產的發展,使生產者可以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享受到規模經濟的利益。並且可進一步增強同盟內的企業對非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能力。
結論:關稅同盟所創造的市場擴大效應導致了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
2、促進成員國之間企業的競爭
在各成員國組成關稅同盟之前,許多部門已形成了國內壟斷,幾家企業長期占據國內市場,獲取超額壟斷利潤。因而不利於各國的資源配置和技術進步。組成關稅同盟以後,由於各國市場相互開放,各國企業面臨著來自其他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誰在競爭中取勝,誰就可以享受大市場需求擴大所帶來的規模經濟利益。否則就會被淘汰。
各企業為在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會紛紛改善生產經營效率,增加研究與開發投入,增強採用新技術得意識,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在同盟內營造出一種濃烈得競爭氣氛,提高經濟效率,促進技術進步。
3、有利於吸收外部投資
關稅同盟的建立意味著對來自非成員國產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國家為了抵消這種不利影響,可能會將生產點轉移到關稅同盟內的一些國家,在當地直接生產並銷售產品,以便繞過統一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樣,客觀上便產生了一種伴隨生產轉移而產生的資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
案例9-2:中國-東盟將啟動降稅進程 正在形成自由貿易區
在10月底於北京舉行的中國-東盟貿易談判委員會會議上,雙方就自由貿易區談判中最重要的貨物貿易協議達成了一致。
根據該協議,自2005年起將全面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降稅進程,雙方大部分產品的關稅將於2010年降到零。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雙方預計於本月舉行的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期間簽署貨物貿易協議。
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8月,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達65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8%,今年雙邊貿易額有望突破1000億美元。
傳統的自由貿易區(FTA)大多集中在貨物貿易的自由化上,而東亞地區的自由貿易協議除貨物貿易自由化外,也重視包括服務貿易在內的其他方面的自由化。《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本身就是以「全面經濟合作」命名的。按照這份框架協議,雙方將依次完成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以及勞務等方面的談判,並最終達成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
貨物貿易是其中最為核心的內容。貨物貿易協議的直接目的是降低雙邊貿易中貨物進出口的關稅壁壘。通過歐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可知,這種區域經濟一體化是逐步深入的進程,降低成員國的貿易關稅和壁壘,是最低層次的一體化,也是整體一體化進程的起點。
事實上在此之前,泰國水果已經以零關稅的優惠進入中國了。按中泰果蔬產品零關稅協議,從2003年10月1日起,兩國間188種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進出口關稅由平均30%降到零。這就是「早期收獲計劃」的一部分。
從2004年1月1日開始落實的這項被稱為「早期收獲」的計劃,主要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各項協定最終完成前,中國對來自東盟的一系列農產品及製成品提早減稅。作為回報,東盟提出稅務協和制,即中國的農產品如肉類、魚、水果、牛乳將得到東盟的關稅優惠。這將作為通向自由貿易區廢除關稅的第一波計劃。
今年1-8月中國與東盟貿易額的高速增長便是「早期收獲計劃」的積極成果。
東盟成員國里農業仍佔到了經濟基礎的相當比重。中國的確十分需要這類產品。同時,為了增加出口量,不少東盟國家也很樂意向中國出口農產品。因此「早期收獲計劃」使多數東盟國家獲益不淺。
隨著中國和東盟之間一系列農產品的降稅和中泰果蔬零關稅的實施,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將為東盟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早期收獲計劃」的降稅包括600項農產品,占總數1/10,其餘90%的項目都包含在貨物貿易協議中。其內容的重心也從農產品轉到了工業上來,這將是廢除關稅計劃的第二波。
聯合國最近頒布的一期貿易及發展報告指出,「受到中國產品出口最嚴重挑戰的,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徵的工業生產部門,其中包括電子產品的組裝業,也就是說,東盟國家和墨西哥的中等收入生產者所面臨的競爭最為明顯。」而貨物貿易協議簽署以後,中國這些最富競爭力的工業生產部門將在東南亞市場成為最大的獲利者。
以新加坡為例,雖然在「早期收獲計劃」里作為非農業國的新加坡收益不大,但另一方面,過去10年來,新中貿易額增長了4倍。在2004年前4個月,新加坡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了50.6%,增幅遠遠大於與日本的貿易。現在隨著貨物貿易協定的簽署和減稅進程的啟動,新加坡的獲益只會越來越大。
這些數據都在支持中國政府一直表達著的觀點,即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對外開放並不像美國、歐盟那樣只對發達國家有利,開放的中國經濟對周邊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互惠的。
「中國正創造一種新的地區經濟聯系格局和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張蘊嶺說,東盟地區由於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襲擊,正處於結構性調整,而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卻呈現持續增長態勢,「新的價值鏈正在生成」。
❸ 200分在線急求一篇關於金融危機的中考作文!
金融危機與我的祖國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已經波及到我國。近代的中國經歷了多次內憂外患的沉痛磨難,但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已經認識到了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堅持科學發展觀是我們戰勝包括金融危機在內諸多困難的有利武器。現就我個人通過學習科學發展觀淺談一些對本次金融危機的一些看法。
我國現階段處於關鍵的發展時期。作為人口第一大國,我國的發展進程將面臨到人口總量高峰、就業人口總量高峰、老齡人口總量高峰相繼來臨的壓力挑戰。要解決每年因人口絕對數增加帶來的出生潮、就業潮,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都必須依靠發展。在當前金融危機沖擊帶來的動盪環境下,我國必須堅持發展、保持發展。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就是發展。尤其是在當前中國,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論,堅持科學發展觀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科學發展觀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問題的根本。有人認為本次金融危機的根源於是金融監管不到位、貨幣工具運用不合理,然而如果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問題,我們會發現這些都是表象,而不是問題產生的根本。金融危機發源的根本還是在於歐美等國的自由市場經濟及其社會制度,在與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在結構上不能協調發展。當然,經濟的全球化以及80年代以來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延遲或者說直接掩蓋了這些根本矛盾的爆發。從本次金融危機出發來看我國的實際問題,在一定時期內國內金融界也存在著言必美國,閉口歐洲的現象,似乎西方與先進之間就是等號,而忽視了「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比如在衍生品領域,很多我們都沒有搞清楚的事情就簡單得去評估風險,盲目相信一些我們不了解得評級機構,評級工具,教訓是慘痛的。
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全球的信心,對實體經濟也造成了沖擊,世界經濟發展已經全面開始減速。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不可能獨善其身,應當積極採取措施應對危機,通過努力減少危機的負面影響,尋找危機中的機會,實現科學發展。美國金融危機在我們發展的重要時期給我們上了一堂重要的課:經濟發展一定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經濟過度虛擬化和自由化將引發泡沫經濟,直至爆發危機。危機危機,有危就有機。我們要學會在危機中尋找積極因素。
首先,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制,降低發展成本
陳志武教授在談到「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裕」這一問題時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目前我國政府的行政管制太多,造成社會制度成本太高。另外,由於信用制度確實造成的社會交易成本也相對發達國家過高。因而,建立健全信用體制,加大對信用違約的懲罰,提高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是降低社會成本提高生產力水平的重要途徑。例如,由於缺乏健全的徵信體系,信息不流通,使得債務人違約獲得的收益往往要高於違約的成本。相比之下,已建立較完善徵信體系的西方發達國家則違約率很低。缺少一個健全的徵信體系,嚴重影響到商業機構的經營成本進而影響到了社會的經營成本。這一問題也已經成為個人信貸業務發展的"瓶頸",在這樣的情況下,直接造成了作為經營個體的商業銀行不得不忍痛舍棄或者較少的參與個人消費信貸業務。
其二,重視研發投入,把握機會完成結構調整
科學發展觀提出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努力做好前瞻性研究,統籌好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提高生產力水平是發展德根本之路。國家應把研發創新作為工作的長期重點而常抓不懈。從國家產業調整考慮,當下應堅持科學發展觀,該淘汰的落後產能要淘汰,該扭轉的思路要扭轉。對於金融創新,從科學發展觀角度出發,既不能因噎廢食,徹底拋棄,也不能不加咀嚼的全盤接納,而應該兼顧好金融工具創新和市場監管的關系。各金融機構應藉此機會認真審視自身發展規劃和既往發展路徑,摒棄一知半解盲目跟風的錯誤觀念,堅持以看清事物本質為根本出發點,堅持兩面看問題,綜合平衡發展與風險管理的關系。堅持科學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第三,重視民生問題,積極推進稅制改革
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必須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因此,我國應該主要通過大力增加在實體經濟,特別是改善民生、保障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投入來積極應對危機。我國的財政稅收相對較多,政府在整個國民收入的大餡餅中分到的國民收入越來越大。近年來我國在農業、教育、衛生等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盡管如此,與政府更高的財政總收入相比,這些領域支出比重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另一方面,我國應積極推進稅制改革,更加重視公平性,對於低收入階層應實行零稅或者少納稅政策;適當提高高收入階層的稅負水平。建立合理的捐獻抵稅以及遺產稅制度,促進社會財富的公平再分配。
❹ 有關華人對沖基金的問題。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在美國華爾街金融界,有三位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赫赫有名的頂尖人物——江平(813校友)、李斌(794校友)和黎彥修(821校友),他們各自率領的投資團隊,每年的業績和利潤都令人瞠目。
江平名列2007年美國專業雜志《交易員》月刊「百位頂尖交易者」的行列,年收入超過一億美元。他於1986年畢業於中科大化學系,1993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化學博士學位。2005年江平到賽克資本管理公司(SAC Capital Management)擔任基金經理,2007年他創立了上海紀隆投資有限公司。
現為對沖基金Entropy Partners主席的李斌,1983年畢業於中科大近代物理學專業,通過Cuspea考試到紐約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1992年畢業後到美林證券從事投資研究,之後到UBS瑞士聯合銀行負責量化交易。多年來他不僅在各大投資銀行工作,而且自己創立了多個公司,在商場沖鋒陷陣,閱歷豐富而獨特。
黎彥修1987年畢業於中科大數學系,1988年赴芝加哥大學攻讀統計學位,因對金融產生興趣,轉讀該校工商管理碩士,1991年畢業後在美林證券從事投資研究,後轉為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員。2003年黎彥修成立前沿基金,目前管理資金超過20億美元,還在倫敦、北京和香港等區域金融中心設有辦公室。
該報指出,江平、李斌和黎彥修均是有深厚理科學術背景,赴美後轉行進入金融界的投資業新貴。他們傳奇的創業道路,為大批理工科出身的華裔留學生和專業人士指明了發展方向。三人也對中國和亞洲市場興趣濃厚,回國創立公司,因而也成為立志回國創業的中國留學人員的榜樣。
❺ 陳志武的學術論著
我們的政府有多大?
於建嶸對話陳志武:把土地還給農民中國未來的希望在於民營企業
中國到了非民主不可的時候
金融失衡急需政策調整
市場經濟是個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什麼使「三農」問題惡化?
國有制為何抑制民間消費和投資?
再談西方崛起靠的不是掠奪
商業化發展將繼續轉型中國社會
房產市場調控的是與非
從依賴親情和友情轉變到依賴市場後,中國的錢當然更多
回歸十周年看香港的過去與未來
中國金融危機的制度根源
中國為什麼需要民主?
現在錢的確多
「數」說「改革開放」165年
資本全球化的奇跡
大國崛起:面向全球的中國
農村土地私有化後結果不會比現在糟
國有制和政府管制真的能促進平衡發展嗎?
印度比中國強在哪裡?
什麼是美國資本主義的核心精神?
反思高利貸與民間金融
解讀經濟學在中國的現狀——經濟學與媒體是如何互動發展的?
不能以房產調控名義攝取私人產權
中國經濟前景為何離不開新聞自由?
全球化下的中國選擇:「單極」還是「多極」秩序?
從訴訟案例看媒體言論的法律困境
進一步私有化才能實現「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
跨國產權秩序歷史變遷及對中國的啟示
私人產權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基礎
中國跨國公司如何「跨國」
中國人為何勤勞卻不富有?
以楊小凱的思路理解產權保護
如何改變民企股在香港的遭遇?
農業發展的極限
從世界變遷談中國的崛起
立法,立法,再立法
「武打」、法治與經濟秩序
單極秩序對中國經濟發展最有利
讓證券市場孕育中產階級
證券市場需要更多制度資本
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狀況
中國歷史上金融危機的制度根源
儒家「孝道」文化的終結與中國金融業的興起
對儒家文化的金融學反思
治國的金融之道
代議制與市場:劃分四類國家——收入機會的政治經濟學
財富是怎樣產生的?
過時的「地大物博」財富觀
中國十幾年的股市奇跡
誰來監督「監管委員會」中國會計師的困境
金融技術、經濟增長與文化
金融創新的社會環境
陳志武做客搜狐經濟學人論壇:產權保護是一種極微妙的社會狀態。
2008年出版《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奮》。
2009年出版《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最新影像版、《金融的邏輯》、《24堂財富課》。
2010年目前已出版《陳志武說中國經濟》。
❻ 跪求《陳志武與女兒談商業模式》書籍電子版百度雲盤下載資源
《陳志武與女兒談商業模式》書籍電子版
鏈接:
❼ 對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看法
美國的次貸危機在全球金融市場引起了巨大的連鎖反應,全球經濟全面放緩。而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和應用所帶來的高風險無疑是誘發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本文對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特點和成因進行了分析,並進一步探討如何對金融衍生工具風險進行適度的防範和有效的監管。
[關鍵詞]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特點;風險成因分析;風險防範
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說,美國正陷於「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所見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可能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為什麼發生在美國的次貸危機能在全球金融市場引起這么大的連鎖反應?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不斷多樣化的背景下,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和應用存在著巨大的風險。2008年1月16日,F·威廉·恩道兒在全球研究(Global
Research)上撰文,把導致次貸危機的責任人直接鎖定在美聯儲身上,他說在格林斯潘主政美聯儲期間,極大地放鬆了對華爾街的金融監管,以至於出現了各種金融衍生產品。而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也強調了金融衍生產品對危機的催化作用,「它使委託代理關系鏈條太長,或者扭曲了委託代理關系,以至於無人在乎交易的損失,時間久了問題就要釀成危機。」鑒於此,本文通過對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特點的分析,並探討對此類風險進行適時的防範和有效的監管。
一、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特徵
金融衍生工具譯自英文規范名詞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漢語可譯為金融衍生工具、金融派生品、衍生金融產品等。金融衍生工具由現貨市場的標的資產(underlying cash
assets)衍生出來,標的資產的交易方式如同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公告第119號中的定義為「一項價值由名義規定的衍生於所依據的資產或指數的業務或合約」;在我國一般解釋為由股票、債券、利率、匯率等基本金融工具基礎上派生出來的一種新的金融合約種類。金融衍生工具誕生的原動力就是風險管理。著名的巴林銀行倒閉案以及住友商社在有色金屬期貨交易中虧損高達28億美元等巨大金融風險大案等一系列金融風險事件的爆發都證明了金融衍生品市場存在巨大的風險。近年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卻越來越從套期保值的避險功能向高投機、高風險轉化,具有下述突出特徵:
(一)極大的流動性風險。金融衍生工具種類繁多,可以根據客戶所要求的時間、金額、杠桿比率、價格、風險級別等參數進行設計,讓其達到充分保值避險等目的。但是,由此也造成這些金融衍生產品難以在市場上轉讓,流動性風險極大。另一方面,由於國內的法律及各國法律的協調趕不上金融衍生工具發展的步伐,因此,某些合約及其參與者的法律地位往往不明確,其合法性難以得到保證,而要承受很大的法律風險。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和風險是其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任何收益都伴隨著一定的風險,衍生產品只是將風險和收益在不同偏好客戶之間重新分配,並不能消除風險。金融衍生工具在為單個經濟主體提供市場風險保護的同時,將風險轉移到另一個經濟主體身上。這樣就使得金融風險更加集中、更加隱蔽、更加碎不及防,增強了金融風險對金融體系的破壞力。
(二)風險發生的突然性和復雜性。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表外業務,不在資產負債表內體現;另一方面它具有極強的杠桿作用,這使其表面的資金流動與潛在的盈虧相差很遠。同時由於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高度技術性、復雜性的特點,會計核算方法和監管一般不能對金融衍生工具潛在風險進行充分的反映和有效的管理,因此,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爆發具有突然性。金融衍生產品把基礎商品、利率、匯率、期限、合約規格等予以各種組合、分解、復合出來的金融衍生產品,日趨艱澀、精緻,不但使業外人士如墮雲里霧中,就是專業人士也經常看不懂。近年來一系列金融衍生產品災難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特性缺乏深層了解,無法對交易過程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運作風險在所難免。
(三)風險迅速蔓延的網路效應。由於投資者只需投入一定的保證金,便有可能獲得數倍於保證金的相關資產的管理權,強大的杠桿效應誘使各種投機者參與投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既能在一夜之間使投資者獲巨額收益,也能使投資者彈指間血本無歸、傾家盪產。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風險會通過自身的特殊機制及現代通訊傳播體系傳播擴展,導致大范圍甚至是全球性的反應,輕則引起金融市場大幅波動,重則釀成區域性或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網路傳播效應加大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
二、金融衍生工具產生風險的原因
(一)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上交易者、經紀機構與衍生交易監管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金融衍生市場是一個創新思想不斷涌現的市場,新的衍生產品層出不窮,這些新的產品很多是為了規避現有的金融制度和管制安排,因此衍生市場的監管難度就更大。另外,交易者對自身的行為和信用狀況的信息肯定多於監管者所擁有的信息。監管者要想使交易者吐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必須支付一定的成本。經紀機構對自身的交易設施、員工素質、資信水平及服務規程等方面的情況了解得更為全面,而交易者則無法低成本地得知上述各個方面的信息。交易者不能確切知道經紀機構真實的服務質量,只能憑借經驗推知所有經紀機構的平均服務質量,並按這個平均服務質量支付傭金。最後經紀行業里只能剩下服務質量最差的經紀公司,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因此必須建立一個適當的控制系統,規定交易種類、交易量和本金限額。慎重選擇使用金融衍生產品的類型。
(二)監管機構的監管缺失導致金融衍生產品的過度創新。金融衍生產品的過度創新,拉大了金融交易鏈條,助長了投機。投資銀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術將買來的不同信用級別、不同收益率的各種證券進行分割、打包、組合,然後再經過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最後保險公司為其提供擔保,然後再在金融市場上出售買給對沖基金、養老保險基金、主權財富基金等其他金融機構。以CDS(信用違約掉期)為例,CDS是一種貸款違約保險,它的出現源自於銀行轉移信貸風險的需求。CDS合約並不是在公開市場公開交易,也沒有特定的結算機構為其結算,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輔助進行交易的。在交易的過程中是不受任何機構監控,只是雙方私下締結的合同。CDS市場規模如此之大而沒有監管機構進行管制,對其交易產品也不能進行風險評估,華爾街的銀行家利用杠桿操作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放大功能進行大量套利交易。正是由於這種自由市場經濟缺乏監管才造成了歷史規模如此之大的金融危機,由此也就不難看出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放大功能。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防範
衍生金融工具是為了規避金融市場價格風險而產生的,然而運用不當,其中也蘊涵著巨大的風險。在投資日益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對沖和規避外匯及利率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在實際業務中面對衍生金融工具帶來的風險,相關各方面應該積極地做好對風險的防範和監管工作。
(一)構建有效的金融監管體制和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管理機制。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市場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風險管理。這是各國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發展實踐的共同經驗。多數國家建立政府監管機制、行業自律監管和交易所自我監管三級監管機制。政府監管機構制定法律法規對金融期貨與期權市場進行監管。交易所、證券商協會等通過制定運作規則,交易所制定規章和業務慣例,對衍生交易活動進行監管。、這種三級監管結構可以實現對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全程監管。建立健全風險管理機制,應當包括健全的風險預警機制、風險識別機制、風險評估機制、風險分析機制和風險報告機制。進行風險管理時首先要計算風險敞口頭寸,即市場價值。同時應建立分層次的風險評價和預警指標體系,使其能夠科學、合理、系統地反映整個體制的風險狀況。
(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提高經營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的透明度。公平競爭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重要特徵,其公平競爭性主要表現在:所有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場參與者都必須遵守共同的交易規則,確保市場不被少數交易人員操作壟斷,這是防範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風險的重要保證。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種尚未履行的合約。在合約簽訂之時,合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便已確定。而交易卻要在未來某個時候履行或完成,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確認和計量具有不確定性。對於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披露,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IASC)要求實體的管理當局應將衍生金融工具按照IASC所披露信息的性質進行適當的分類,說明其金融風險管理的目標和政策,披露每一類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的范圍和性質以及採用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因此企業要根據衍生金融工具的特點,改革傳統會計記賬方法和原則。制定統一的信息披露規則和程序,以便管理層和用戶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風險暴露情況,制定相應對策。
(三)加強國際監管和國際合作。隨著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單一國家和地區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管理鞭長莫及,不能有效地對風險進行全面的控制,因此加強對金融衍生工具的國際監管和國際合作,已成為國際金融界和各國金融當局的共識。在監管立法中,我國可以參考國際組織指導性文件,將其納入國內法律體系中,使風險監管與國際社會接軌,例如《巴塞爾協議》、《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指南》、《場外交易金融衍生工具風險控制機制》、《金融衍生工具監管信息框架》等文件,都對金融衍生市場的發展和監管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❽ 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
使用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面的兩個利益,首先這個兩個力都是平衡的,所以說要用這個兩個力的話,剛剛也是可以使用。
浩然 《艷陽天》第七章:「銀行的領導幫助他認識金融工作對恢復國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他聽進去。」[3]
2、按照丁大衛的說法,古今中外黃金因其不可毀滅性、高度可塑性、相對稀缺性、無限可分性、同質性及色澤明亮等特性特點,成為經濟價值最理想的代表、儲存物、穩定器和交換媒介之一。
基本含義
金融的增進圖
金融的本質是價值流通。金融產品的種類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等。金融所涉及的學術領域很廣,其中主要包括:會計、財務、投資學、銀行學、證券學、保險學、信託學等等。
金融是一種交易活動,金融交易本身並未創造價值,那為什麼在金融交易中就有賺錢的呢?按照陳志武先生的說法,金融交易是一種將未來收入變現的方式,也就是明天的錢今天來花。明天的錢花的多了,是否會造成通貨膨脹。
❾ 你如何評價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
《金融邏輯》這篇文章具有通俗的語言,還是有著獨到的觀點。總得看起來就像是一篇網路的文章,不像是一本經濟類的書籍。這本書總得來說並沒有什麼嚴謹的邏輯和知識體系。看完這本書,可能會有一種洗腦的感覺,有可能會刷新自己的三觀,改變自己對金融經濟的認識。
作者用朴實的語言解釋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本書立足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並且涉及到了許多國外的經濟發展歷史。
對於我個人,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我覺得金融業界是上層人玩的游戲,對股票證券這類金融產品有著一種神秘感和三分敬畏。從這種層面上多少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無知,更准確的來說是,我作為一個當代的大學生是多麼的無知,至少我能不能代表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這個論斷還需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