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叫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人民制幣匯率形成機制(The RMB rate forms the mechanism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簡稱匯率機制,實際上就是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完善匯率機制是我國自主的選擇,必須要充分考慮我國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避免匯率大幅波動。在我國加入WTO後新的開放形勢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必要性彰明較著。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核心內容至少包括五個方面,即完善匯率的決定基礎、矯正匯率形成機制的扭曲、健全和完善外匯市場、增加匯率的靈活性、改進匯率調節機制。完善匯率機制的實質是提高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而不是簡單調整匯率水平。
Ⅱ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介紹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The RMB rate forms the mechanism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簡稱匯率機制,實際上就是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完善匯率機制是我國自主的選擇,必須要充分考慮我國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避免匯率大幅波動。在我國加入WTO後新的開放形勢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必要性彰明較著。
Ⅲ 我國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的時間有那些
新華網北京7月21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人民銀行21日發布公告稱,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經國務院批准,現就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關事宜公告如下: 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 二、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 三、2005年7月21日19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 四、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一定幅度內浮動。 中國人民銀行將根據市場發育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適時調整匯率浮動區間。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籃子貨幣匯率變動,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的正常浮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Ⅳ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舉措
在我國加入WTO後新的開放形勢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必要性彰明較著:有利於應對金融開放對現行匯率制度的沖擊、有利於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有利於消除匯率制度內在不穩定性。因此,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完善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
對匯率決定的各種學說進行綜合,可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從短期來看,貨幣性的資產市場機制和預期是匯率決定的重要基礎;從中期來看,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是匯率決定的基礎;從長期來看,匯率是由貨幣方面和實體經濟方面的因素共同來決定。在現階段我國人民幣利率非市場化、資本項目外匯實行較為嚴格管制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主要是經常項目外匯收支。由於經常項目的外匯收入與支出構成了我國外匯收支的主體,從而表明我國的外匯收支與交易仍主要是與貿易等真實經濟活動相聯系的,因此在現階段人民幣匯率以經常項目外匯收支為決定基礎,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合理的。隨著我國資本項目管制的逐步放開和人民幣逐步走向市場化,外匯市場的供求也會更多地體現經常項目外匯收支以外的外匯供求,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將會由經常項目外匯收支逐步過渡到經常項目為主兼顧其他因素特別是資本流動。
其次,矯正匯率形成機制的扭曲。
銀行結售匯的強制性與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是導致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扭曲的重要原因,使人民幣匯率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匯率。因此,應將目前國內企業的強制結售匯制逐漸過渡到意願結匯制,使整個外匯供求有效地出清價格,同時使價格也能靈活地引導和調節供求。實行經常項目可兌換後,基本實現經常項目的意願售匯,資本項目的意願售匯還需要根據資本項目開放的進程逐步改進。
健全和完善外匯市場。
一是增加市場交易主體,推廣大額代理交易。增加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讓更多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直接參與外匯的買賣,並逐步推廣銀行代理企業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買賣外匯的大額代理交易。這樣有助於避免大機構集中性的交易對市場價格水平的操縱,防止匯率的大起大落;同時也有利於有效降低大企業的交易成本,便於監管機構對交易的監控。
二是增加外匯市場交易品種。外匯市場上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的狀況對外匯交易量有重要的影響。毫無疑問, 為改變這種狀況,應增加市場交易的幣種,可增加外幣與外幣之間的交易即主要西方國家貨幣之間的交易,如美元兌日元、馬克等貨幣的交易,以滿足外匯指定銀行以及客戶的不同需要;加快推行遠期外匯交易,遠期外匯交易是一種較為合適的規避匯率風險的方式,而且開展遠期外匯交易對於增強外匯市場供求的靈活性、改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都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健全外匯交易方式。目前我國外匯市場主要是以電腦自動撮合方式成交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和國際上通行的商業銀行做市商交易制度有較大的區別。這種交易方式在強制結售匯制度下效率比較高,但是如果過渡到意願結售匯制度後,進入原有的結售匯交易系統的交易可能萎縮。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加快發展商業銀行做市商制度, 並使匯率真正反映市場參與者的預期。
第四,增加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
包括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間,減少中央銀行在市場上的干預頻率,運用其他經濟方式和手段調整匯率水平。
適當放寬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使市場交易主體能夠比較自由地根據匯率信號做出反應,使匯率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與調節機制。除每天波動幅度外,還應規定每年波動的幅度。這將向市場傳遞中央銀行減少干預的重要信號,為中央銀行減少市場干預頻度創造條件。
在市場供求基礎上,人民幣匯率調控目標可從盯住美元轉為盯住一籃子貨幣。籃子中包括美元、日元和歐元三種貨幣,可根據貿易情況選擇適當權數。採取盯住一籃子貨幣的方式,有助於淡化市場對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關注程度,穩定我國對美元區、歐元區和日元區的貿易條件。當市場供求關系與籃子貨幣計算出的目標匯率有差異,甚至方向不一致時,必須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進行調整。
第五,改進人民幣匯率調節機制。
為了使人民幣匯率保持合理水平和穩定,改進人民幣匯率調節機制的方法是,對匯率的短期和中期波動的調節,主要通過外匯市場來進行,即依靠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的操作,影響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來實現調節的目標;而對於匯率的長期水平及其走向,則主要依靠中央銀行通過改變基準匯率(或直接改變,或通過在外匯市場上的操作來間接改變)來實現調節的目標。
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控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調控手段將進一步規范。中央銀行主要利用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也應輔之於行政手段對外匯市場進行管理,以維護外匯市場秩序。公開市場操作的作用要進一步發揮;中央銀行的干預方式除了直接干預方式以外;諸如通過調整利率來影響匯率、信號宣示效應等間接干預方式將逐漸採用。為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和合理水平,中央銀行應建立外匯平準基金;同時應建立人民幣匯率監測系統,形成市場基準匯率制度,以提高幹預的有效性;還應加快推進外匯市場同貨幣市場和國債市場的有機結合,靈活運用各種調控手段。對外匯市場的風險進行控制,避免或降低風險,這也是中央銀行調控外匯市場的一個重要方面。進行遠期外匯交易,是控制人民幣匯率風險的有效途徑,因此需要大力發展銀行間的遠期外匯市場。
堅定不移地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有利於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經濟金融的穩定。在金融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匯率變動對一國經濟的重要影響日益顯著,而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根本所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意義不僅在於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也是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必然選擇:匯率穩定政策有利於經濟發展、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有利於保障金融體系平穩運行、有利於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匯率機制的核心是提高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增加匯率彈性,而不是簡單調整匯率水平。需要強調的是,完善匯率機制是我國自主的選擇,必然要充分考慮我國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避免匯率大幅波動。
國內外主張人民幣匯率升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所謂人民幣匯率的低估。人民幣匯率是否低估?如果低估,低估的程度有多少?這是一個有激烈爭議的話題,通常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例如美國的一些企業組織,包括美國製造商協會等,認為人民幣低估的程度高達40%左右。國內學術界也有人認為人民幣是被低估的。但是由於人民幣匯率近十年基本未動,而我國的資本項目並沒有完全放開,因此所有的基於自由市場經濟的模型,其結果都是難以令人置信的。
我國生產力水平已經有較大的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我國企業已逐步從價格競爭轉向產品質量競爭,出口競爭力明顯增強。從整體上來看, 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國內投資機會的飽和,由於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和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將在長時期內對外資保持很大的吸引力,我國資本項目將會保持一定的凈流入。這些因素決定了未來人民幣匯率將保持升值趨勢。但是,未來的升值趨勢並非等於當前人民幣匯率就存在著低估,這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另外,即便是人民幣匯率需要升值,也必須經過周密的測算,究竟升值幅度是多少、選擇何時升值。這項改革是一項涉及多方面的系統工程,要綜合考慮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社會發展和國際收支狀況,考慮銀行系統和其他有關方面改革的進程,還要考慮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經濟金融的因素,逐步穩妥地推進,來不得半點差錯。
在所有非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安排中,匯率有一段時期內偏離均衡水平是正常的。因此產生了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是否只要貨幣不均衡就需要調整? 到2004年12月末,該市場一年期美元兌人民幣貼水在4800點左右, 但我們也可以找到相反的例子,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一年期美元兌人民幣升水最高時達到了11000多點,也就是說,如果人民幣被允許自由浮動,當時人民幣會貶值到9.4092。但是,由於我國政府堅持人民幣匯率不貶值,該升水逐漸消失。
需要指出的是,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已經成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從固定匯率退出,擴大匯率靈活性是開放中新興經濟體匯率制度演變的普遍現象。研究表明,在貨幣受到投機壓力時被迫退出固定匯率體制往往會對經濟造成較大的損失,而在宏觀經濟穩定、短期資本受到較嚴格管制的情況下退出則容易獲得成功。
在當前美元貶值的國際金融環境下,特別是在國際「熱錢」都在伺機投機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下,只要人民幣匯率有任何風吹草動、人民幣管理浮動的區間稍有擴大,人民幣幣值必然沖上區間上限,並產生更強烈的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預期,「熱錢」會更多地流人。顯然,
實行人民幣彈性匯率機制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一是我國宏觀經濟穩定,市場體系完善,金融體系安全;二是要有科學的方案,以保證我國積極健康持續發展;三是要考慮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我國對周邊國家負責,對世界負責。因此,我國政府對人民幣匯率升值持謹慎的態度是理所當然的。
Ⅳ 什麼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則是一個兼而有之的包容性概念,它首先是一個大的制度方向的選擇,即政府和市場誰在匯率形成中起基礎性作用;其次是匯率制度模式的戰略選擇,即選擇哪一種匯率制度模式;第三是具體制度安排及其聯動問題。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機制,選擇了不同的模式,就選擇了不同的具體制度安排及其聯動機制。
Ⅵ 論述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 我國外向型企業面臨的外匯風險變化
匯銀行的外匯資金來源緊張和需求旺盛的局面,中長期存在一定的外匯風險。另一方面會使我國的出口減少,使得外匯銀行的出口結算業務的發展受阻。國內銀行應該樹立本外幣一體化意識,加強對外匯資本金的保值管理,全面提高外匯風險管理水平。首先,商業銀行要對貸款者進行信用評估和風險預測;。各家商業銀行,要根據自己的風險管理水平和業務戰略,確定自己的風險容忍度和風險限額;積極制定並實施完善外匯風險管理體系,提高外匯風險管理水平的方案。商業銀行應密切關注外匯存款結匯後的資金流向,及時拓展新興市場,通過發展國際卡及外匯理財產品和提供高效的外匯現金管理服務等措施穩定外匯存款,同時大力開拓風險相對較小的貿易融資,海外並購貸款等。完善為優質客戶全球統一授信用、結算和現金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利用跨境並購等資本運作方式,實現國際化的跳躍式發展。
在這個開放型經濟的社會,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趨利避害,將成為我國不斷追尋和探索的方向。
Ⅶ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是人民幣內部結算價與官方匯率並存時期(1981~1984年)。改革以前,人民幣匯率長期低於出口創匯成本,但高於國內外消費物價之比。為了擴大出口,人民幣需要貶值,不過人民幣貶值對非貿易外匯收入不利。從兼顧貿易和非貿易兩方面的需要出發,1979年8月政府決定自1981年1月1日起在官方匯率之外實行貿易內部結算匯率,它以全國出口平均換匯成本加一定幅度的利潤計算出來,明顯低於官方匯率。
第二階段是取消內部結算匯率,進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存時期(1985~1993年)。雙重匯率體制明顯調動了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國家外匯儲備也有所增加。但是這種安排存在明顯的問題:第一,從對外關系來看,IMF將雙重匯率看作是政府對出口的補貼,發達國家威脅要對我國出口商品徵收補貼稅。第二,從國內角度來看,雙重匯率造成外匯管理工作中的混亂,而且它在外貿部門仍然吃大鍋飯的情況下不能有效抑制進口。所以,從1985年1月1日起取消了內部結算價,人民幣又恢復到單一匯價。
為了配合外貿改革和推行承包制,我國逐步取消財政補貼,從1988年起增加外匯留成比例,普遍設立外匯調劑中心,放開調劑市場匯率,形成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局面。 第一階段
匯率並軌與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時期(1994~2005年7月)。1994年國家外匯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的貨幣」。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4年1月1日實行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並軌。第二,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第三,建立全國統一的、規范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央行通過參與該市場交易管理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對外公布的匯率即為該市場所形成的匯率。1996年12月我國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從而實現了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重要一步。
1994年以後,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但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除了在1994年1月到1995年8月期間小幅度升值外,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狀態。亞洲金融危機以後,由於人民幣與美元脫鉤可能導致人民幣升值,不利於出口增長,中國政府進一步收窄了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1999年,IMF對中國匯率制度的劃分也從「管理浮動」轉為「釘住單一貨幣的固定釘住制」。
第二階段
2005年7月21日,我國對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改革。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人民幣總體小幅升值。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中國人民銀行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個工作日上午9時15分對外公布當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作為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銀行櫃台交易匯率的中間價。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新人民幣匯率制度平穩實施充分證明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我國匯制改革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要求。人民幣匯率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Ⅷ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匯率形成了一個機制,就是加入世貿組織才有的。
Ⅸ 人民幣匯率制度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是同一個意思嗎
兩者是不同的意思,要理解它們的不同,首先要從兩者的定義方面去理解。
人民幣匯率制度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是指以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去決定人民幣匯率,而有管理是指我國相關職能部門會以我國經濟利益為基礎去進行干預匯率,以求能有利於我國的經濟。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簡稱匯率機制,實際上就是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完善匯率機制是我國自主的選擇,必須要充分考慮我國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避免匯率大幅波動。
從以上兩者的定義來看,前者是指我國實施的匯率政策,而後者是決定這項政策如何實施的機制,兩者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後者決定前者。所以兩者是不同的,不是一個意思。
Ⅹ 為什麼要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為了人民幣國際化,獲得IMF的紙黃金SDR估值一籃子貨幣地位。人民幣匯改也算是一種倒逼機制,逐步走向浮動匯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