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解釋經濟學中、利率、匯率和通貨膨脹三者這間的相互關系(重點寫出"公式"來說明)
關於三者的研究有很多,說法也不太一致.我把我知道的一些可能算是最基礎的知識說一下吧.
總體來說,通脹率高時,往往意味貨幣供應多,利率降低;匯率取決於兩國間的利率的對比,因此要看兩國利率的變化.
幾個公式:
關於利率與通貨膨脹.有名的是費雪效應和泰勒規則.
根據費雪效應:i=r+βp.
其中i為名義利率,r為實際利率,p為通貨膨脹預期,β為名義利率因通貨膨脹預期而做出的反應.
根據泰勒規則:i=π+gy+h(π-π『)+i』.
其中,i為短期利率,π為通貨膨脹(相當於P的百分比),y為實際收入對其預期的偏離程度的百分比,π『和i』為常數,前者一般是人們計劃實現的通脹目標,後者為估計得均衡利率水平.利率對通貨膨脹的斜率為(1+h).
泰勒規則很明確地顯示了利率與通脹的關系,往往被用來作為貨幣政策的指導性公式.
關於利率與匯率.比較有名的是以一價定律為基礎.
由於一價定律,實際收益在交易後各國應趨同.不考慮通貨膨脹的情況下:
則Y(1+Rh)=Y*E0(1+Rf)/Et
其中,Y表示貨幣量,Rh為本國利率,E0為本國當期匯率,Rf為外幣利率,Et為遠期匯率.
整理得:Et/E0=(1+Rh)/(1+Rf).
關於匯率與通貨膨脹.有很多理論,其中購買力評價說和貨幣分析說比較有名.
絕對購買力平價:r=Pa/Pb.
其中r為匯率,Pa為A國物價總指數,Pb為B國物價總指數.
相對購買力平價:r1=r0*【(Pa1/Pb1)/(Pa0/Pb0)】.
其中r1為遠期匯率,r0為基期匯率.Pa1、Pb1、Pa0、Pb0分別為AB兩國遠期和基期物價總指數.
物價總指數與通貨膨脹密切相關,因此上述公式就將匯率與通貨膨脹聯系起來.
貨幣分析說是在購買力評價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進一步強調了貨幣供給(通脹)對匯率的影響.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點.
或許關於三者還有其他公式證明其關系,但俺就不知道了.
上述內容僅做參考.
⑵ 通貨膨脹和匯率的關系
由於匯率是受投資,投機和國際貿易影響, 所以可以將其影響因素寫為匯率正比於(利率×投機預期×投資預期)/(通貨膨脹×收入),在此只解釋通脹, 盡管由於通脹導致匯率可能略有下浮,因為本幣貶值,但是,主要是由於通脹會使得本國產品相對第三國更貴,國外需求減少,同時國內對於本國產品需求減少,進口產品需求增大,另一方面通脹會使得本國的投資預期降低,使得外資流出, 從而導致本幣供給增加,供給曲線右移,匯率降低。 綜上,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本幣貶值。
⑶ 匯率 和 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 之間的關系 是什麼
通貨膨脹 是價格持續上漲 記得 應該是持續。
通貨緊縮 價格持續下跌 持續
這兩者是相反的。
對匯率的影響,通貨膨脹使物價上升,人民幣貶值。通貨緊縮相反,
但是這兩者不管誰持續的出現,都會造成經濟蕭條。
⑷ 通貨膨脹和匯率有關系嗎
雖然匯率對通貨膨脹有抑製作用,但是短期內收效甚微。
國際大宗商品和農產品價格對我國消費價格的影響較人民幣匯率大的多,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與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元貶值密切相關,這說明我國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目前的高通脹與美國的貨幣政策密切相關,我們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貨幣政策緊縮根治。中國政府要淡化美元的因素,結合當前國內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控,不可高估升值對通貨膨脹的抑製作用。
針對中國目前投資過熱的情況,政府必須抑制人民幣投資,防止外匯大量流入,或增加民間外匯持有量,總之,抑制流動性過剩。從長遠看復興金本位下的人民幣是必需的。我們的人民幣要同黃金堅固的掛鉤,成為後美元時代新的最具競爭力的強勢貨幣,擊垮美元體系是人民幣的長遠戰略。
美元與我國通貨膨脹的關系:貨幣政策獨立性被影響,經濟全球化及資本的可自由流動,使得政府與貨幣政策的作用空間和強度受到很大約束。美元巨貶,從而將美國經濟遇到的問題全球化,這既是本輪,也基本上是近30年來歷次全球性通貨膨脹大爆發的深層原因。中國經濟已經迅速融入到世界經濟當中,既是對美貿易的盈餘方,又是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在分享全球化機遇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因美元巨貶所輸入的通貨膨脹。這必然要影響到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從而制約著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發揮。2006年貨幣當局總資產增量中,國外資產的佔比已經高達90%,2007年這一比例差不多是100%。這就好比上游發洪水,貨幣當局既不能放任匯率簡單地堵,又不能敞開口子大規模瀉洪,只好想法蓄與疏,外部因素導致基礎貨幣被動投放的壓力不言而喻.我國巨額「雙順差」造成人民幣的巨大升值壓力,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央行不得不幹預外匯市場,買進美元、大量投放人民幣,同時在利率政策的運用上,要考慮中美利差因素,從而對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造成較大影響。當前國內流動性總體偏多的直接原因來自國際收支持續順差,間接原因則來源於人民幣升值壓力、儲蓄率過高、消費率偏低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的外在表現,僅僅依靠對沖銀行體系過多流動性以及加強信貸調控等並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流動性不斷生成和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⑸ 通貨膨脹和匯率之間有什麼關系
匯率和通貨膨脹的關系:
通貨膨脹和匯率的關系非常復雜,因為存在著理論和現實不符的事實。
首先說說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關系。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通脹水平高的國家其貨幣必然對通脹水平低的國家的貨幣貶值。但是購買力平價理論有兩個不足,其一在於其假設商品能被自由交易,並且不計關稅、配額和賦稅等交易成本;
其二是只適用於商品,卻忽視了服務,而服務恰恰可以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差距的空間。
⑹ 匯率與通脹與貶值之間的關系
匯率跟通脹有密切的關系。一個國家出現惡性通脹,這一國家的貨幣對其他國家一定是貶值的,也就是說匯率會出現大幅貶值。如果一個國家處於溫和通脹的初期,市場預期該國經濟可能出現加速增長,利率可能提升,有利於該國貨幣,匯率可能出現升值。反過來,匯率的升值,可降低進口商品的價格,壓低境內通脹;匯率貶值,進口商品交割上漲,助推通脹。日元貶值,相同日元報價的汽車產品,按其他貨幣計價就出現價格下降,對投資者吸引力更大,會提升汽車銷量,提升競爭力。匯率貶值,有利於本國的對外出口。通脹和進口沒有確定的對應關系。
⑺ 袁東:匯率與通脹是什麼關系
袁 東(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出於對通脹的擔心,「管理通脹預期」被作為一項重要的政府任務。而西方的學者、媒體和官員,紛紛理直氣壯地以貨幣升值可用來抑制通脹為由,要求人民幣大幅升值。英國《金融時報》的社評就直言:通脹抬頭為人民幣升值「提供了完美的理由」。甚至一些國內學者也加入這一行列,聲稱人民幣要一次升值到位。
且不說,何為「到位」?其中的標准又是什麼?迄今誰都沒有提出令人信服的依據。何況,這些真實情況也不是他們所能釐定的。但僅就匯率與通脹率的關系,以及歷史實情,的確值得認真研究。
多年以前,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魯迪·多恩布曾論證過匯率與通脹率之間的關系,將兩者概括為一個加速度的菲利浦斯曲線公式:當貨幣貶值幅度超過通脹率或產出超過潛在水平時,通脹將加速。言外之意,只要貨幣以低於通脹的水平貶值,通脹率就會逐步下降,而實際匯率逐漸上升。時間一久,通脹就被大大高估本幣的新問題所替代。問題是,幣值被高估到一定程度時,遲早會發生大幅度貶值,這無疑會帶來新一輪通脹甚至貨幣危機。何況,大幅度貶值有可能帶來政治災難。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說,任何利用匯率政策來穩定貨幣,尤其是用來抑制通脹的想法和嘗試,都是非常危險而極其糟糕的。
那些主張通過人民幣升值來抑制通脹的人,可能故意忘記了十多年前發生在墨西哥和智利的真實情況。當時,兩國通脹都曾超過20% 。兩國採取了不同政策,得到了不同結果。
墨西哥政府過分看重低通脹的政策目標,將通脹目標定得過低。但在壓制通脹的過程中,不僅沒有抑制工資增長,反而允許大幅增加。為了盡快實現大幅降低通脹的目標,政府將希望主要寄於匯率政策。然而,當比索累積升值了40%時,再也難以為繼。在這一升值的過程中,墨西哥不僅喪失了國際競爭力,損失了經濟增長(1993年就開始停滯),而且最終在資本大量持續外流的壓力下,被迫於1994年12月宣布本幣貶值15.3%。然而,這一貶值來得太遲,幅度也太小,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資本外流更加嚴重,迫使當年結束之前的幾天內比索又貶值了40%。消費者價格指數,卻由1994年的7%上升到1995年的35%。1994年到1996年比索累計名義貶值150%,引發了墨西哥貨幣危機。
智利在上世紀70年末80年代初有過通過貨幣升值治理通脹所導致的失敗教訓,所以90年代再次抑制通脹時,將通脹目標確定在溫和水平上,也不急於求成,而是將抑制通脹作為幾年內逐步完成的任務。與此同時,始終將匯率保持在較具競爭力的水平上,更不採取過激的升值政策,以保持國際競爭力、外貿和經濟增長。結果,既取得了將通脹維持在一位數(7%左右)的效果,又避免了墨西哥式的貨幣危機。
當然,有人可能馬上會說,這兩個國家不同於現時的中國: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外貿也是順差。他們不能用的政策,並不意味著現時的中國不能用。對此,我要說的只有兩點:
一,1985年時的日本類似於今天的中國,外匯儲備雄厚,至今,日本還是貿易順差國,但「廣場協議」之後的日元被美國逼迫升值一倍所導致的通貨緊縮,在不到5年之後就顯示出來。一直到現在,通脹威脅確實沒有了,但通貨緊縮將日本經濟拖入了泥潭,貨幣政策失靈。尤其一遇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日本就一籌莫展。剛剛過去的一年,日本實際GDP萎縮了5%以上。
二,中國剛剛從一年多物價負增長的通縮陰影里走出來,在沒有真正進入影響經濟增長的通脹環境時,就以治理通脹為由來游說中國政府大幅升值人民幣,實在缺乏現實依據,牽強附會。何況,全球一體化的進程、貿易自由化、中國對外開放的合成力量,使得溫和通脹水平不僅不會影響經濟增長,反而是有利的。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快速推進階段的中國經濟,有著旺盛的投資和消費需求,相比成熟的經濟體,經濟增長理應承受得起較高的通脹率,兩者不可能確定同樣的通脹目標。如果說3%的物價上漲,會成為影響發達經濟體增長的通脹,對中國而言,則實屬正常。否則,只能說明中國的經濟增長水平不可能超過發達經濟體。
即便中國出現了需要抑制的影響經濟增長的通脹,也不需要人民幣大幅升值。市場經濟的現實和邏輯是一致的:高通脹的結果是本國貨幣貶值,而非升值;升值是通脹率下降的結果,而非原因。
至於說,人民幣升值有助於降低大宗商品進口價格,從而抑制輸入型通脹,恐怕是一廂情願。因為,只要海外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的幅度超過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升值的降價效應就微乎其微。如果綜合升值帶來的增長損失,就更不合算。現實是,只要中國的趕超任務尚未完成,趕超戰略不變,海外大宗商品價格的增幅,就不會因為人民幣升值而減小。
事實上,世人只是擔心和討厭那種影響了競爭能力和福利的通脹率,所要抑制的通脹,也是這種程度的物價上漲。如果在治理通脹過程中所採取的措施加重了對競爭能力和福利的損害,影響了真實經濟增長,實屬本末倒置。
⑻ 通貨膨脹率和匯率的變化關系
通貨膨脹和匯率的關系非常復雜,因為存在著理論和現實不符的事實。
首先說說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關系。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通脹水平高的國家其貨幣必然對通脹水平低的國家的貨幣貶值。但是購買力平價理論有兩個不足,其一在於其假設商品能被自由交易,並且不計關稅、配額和賦稅等交易成本;其二是它只適用於商品,卻忽視了服務,而服務恰恰可以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差距的空間。
在我的理解角度,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關系主要是因為實際匯率和名義匯率的關系。假設有兩個國家,A國和B國,A國流通貨幣為X,B國流通貨幣為Y,其中A國的通脹水平高於B國的通脹水平。這里不妨再假設A國的通脹率為20%/年,B國的通脹率為0%/年,目前X對Y的匯率為1:5。若有一種商品M,在第一時期在A國的價格為20單位的X,在B國為110單位的Y,那麼按照名義匯率計算,從A國進口M時,只要用100單位的Y換成20單位的X就可以以比國內的價格低的價格得到商品M,那麼進口比使用國內的要合算,因此B國的貿易商就會選擇進口M,使得資本比B流到A,使X升值。但隨著通脹,1年後,商品M在A國的價格變成24單位的X而在B國的價格不變還是110單位的Y。再假設匯率在1年的變動又回到X:Y=1:5,那麼在B國從A國進口M時,就要用120單位的Y換24單位的X,因此進口M的價格比國內價格要高,但反過來看,在A國向B國進口M就變得有利可圖,因為只要用22單位的X就可以換到110單位的Y,比國內價格要低,從而資本向B國流動,使得X對Y貶值。
這里說一下實際匯率的計算方法:實際匯率=名義匯率*P^/P,其中P^為以外幣表示的外國商品價格水平,P為以本幣表示的本國商品價格水平。在上例中,第一時期X:Y的實際匯率e*=5*20/110=0.909,第二時期X:Y的實際匯率e*=5*24/110=1.091,可見本國通貨膨脹上升可使實際匯率上升,從而不利本國商品在國際中的競爭力。相對於名義匯率,國際貿易中更看重的是實際匯率,根據公式,當外國的通脹水平高於本國時,*P^/P大於1,外幣實際匯率上升,刺激本國商品出口,使本國貨幣升值;當本國的通脹水平高於外國時,*P^/P小於1,外幣實際匯率下降,刺激本國進口,使本國貨幣貶值。
以上是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但通常通貨膨脹的發生會讓該國的央行制定嚴厲的貨幣政策,通常的表現形式為高利率。在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的環境下,若本國利率高於外國而存在利差則會吸引資本大量湧入,從而推高本國匯率。
其實這說到底就是貿易帳和資本帳的問題,若資本流入大於貿易逆差,則貨幣依然可以穩定升值,正如美國和英國的情況一樣。反觀日本,這個國家是最能證明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局限性的。日本10多年來的通貨緊縮,理應使日元強勢。然而實際匯率的低迷而帶來順差的好處因為日本低利率政策所引起的流動性陷阱所抵消,造成日本資金結構性外流,從而使日元長期處於低位。
經濟學的
⑼ 匯率和通貨膨脹有什麼關系希望高手詳細說下
從兩個方面考慮:
一、匯率變化,如人民幣升值,會導致中國進口的商品的價格下降。如果中國進口商品在中國市場全部商品的比例大,那麼就會因為進口商品下降,特別是大宗商品(原油、鐵礦石。。。),導致統計的CPI整體水平有所下降。人民幣升值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或者抑制通貨膨脹。
二、但是,人民幣升值又會導致大量外匯流入,外匯占款增加,央行發行大量基礎貨幣購買流入的外匯。基礎貨幣的超發會通過貨幣乘數效應導致貨幣供應量M2增長5倍(假設存款准備金率為20%),導致通貨膨脹。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的考慮,人民幣升值有可能導致CPI下降,也可能導致CPI上升。主要看那個方面的影響大,則要通過各種實際數據進行研究,才能確定實際影響。
⑽ 匯率與通脹是什麼關系
通貨膨脹和匯率的關系非常復雜,因為存在著理論和現實不符的事實。
首先說說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關系。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通脹水平高的國家其貨幣必然對通脹水平低的國家的貨幣貶值。但是購買力平價理論有兩個不足,其一在於其假設商品能被自由交易,並且不計關稅、配額和賦稅等交易成本;其二是它只適用於商品,卻忽視了服務,而服務恰恰可以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差距的空間。
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關系主要是因為實際匯率和名義匯率的關系。假設有兩個國家,A國和B國,A國流通貨幣為X,B國流通貨幣為Y,其中A國的通脹水平高於B國的通脹水平。這里不妨再假設A國的通脹率為20%/年,B國的通脹率為0%/年,目前X對Y的匯率為1:5。若有一種商品M,在第一時期在A國的價格為20單位的X,在B國為110單位的Y,那麼按照名義匯率計算,從A國進口M時,只要用100單位的Y換成20單位的X就可以以比國內的價格低的價格得到商品M,那麼進口比使用國內的要合算,因此B國的貿易商就會選擇進口M,使得資本比B流到A,使X升值。但隨著通脹,1年後,商品M在A國的價格變成24單位的X而在B國的價格不變還是110單位的Y。再假設匯率在1年的變動又回到X:Y=1:5,那麼在B國從A國進口M時,就要用120單位的Y換24單位的X,因此進口M的價格比國內價格要高,但反過來看,在A國向B國進口M就變得有利可圖,因為只要用22單位的X就可以換到110單位的Y,比國內價格要低,從而資本向B國流動,使得X對Y貶值。
這里說一下實際匯率的計算方法:實際匯率=名義匯率*P^/P,其中P^為以外幣表示的外國商品價格水平,P為以本幣表示的本國商品價格水平。在上例中,第一時期X:Y的實際匯率e*=5*20/110=0.909,第二時期X:Y的實際匯率e*=5*24/110=1.091,可見本國通貨膨脹上升可使實際匯率上升,從而不利本國商品在國際中的競爭力。相對於名義匯率,國際貿易中更看重的是實際匯率,根據公式,當外國的通脹水平高於本國時,*P^/P大於1,外幣實際匯率上升,刺激本國商品出口,使本國貨幣升值;當本國的通脹水平高於外國時,*P^/P小於1,外幣實際匯率下降,刺激本國進口,使本國貨幣貶值。
以上是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但通常通貨膨脹的發生會讓該國的央行制定嚴厲的貨幣政策,通常的表現形式為高利率。在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的環境下,若本國利率高於外國而存在利差則會吸引資本大量湧入,從而推高本國匯率。
其實這說到底就是貿易帳和資本帳的問題,若資本流入大於貿易逆差,則貨幣依然可以穩定升值,正如美國和英國的情況一樣。反觀日本,這個國家是最能證明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局限性的。日本10多年來的通貨緊縮,理應使日元強勢。然而實際匯率的低迷而帶來順差的好處因為日本低利率政策所引起的流動性陷阱所抵消,造成日本資金結構性外流,從而使日元長期處於低位。通貨膨脹只有引起實際匯率變化才會影響凈出口.不能想當然認為只要有通貨膨脹就會使變貿易比價線朝有利的方向變動,從而引起出口增加.
固定匯率下.
國內價格水平增高,一般情況是凈出口會減少而不是增加.直觀的解釋是,國內的錢買不到國內的東西,由於匯率還沒有變,買國外的東西更劃算.理論證明用IS-LM-BP模型的凈出口函數一看就知道了.
但也有一種情況則剛好相反. 若兩國生產率增長存在差異,通貨膨脹國的通漲原因是由於貿易部門的生產率提高迅速而引起的全社會的工資水平普遍提升,進而引起全社會價格水平的增高,那麼通漲國由於貿易品的生產率的增長快於國內價格水平增長而引起競爭力依然是增強,凈出口反而會增加.理論上可以用弱購買力評價來解釋.
浮動匯率下,如果資本不可流動,為保持經常項目的平衡,在物價水平升高時要提高名義匯率.根據平價公式,名義利率要調整為E=P/Pf,名義利率的提高正好和價格水平提高相抵消,出口進口無影響.這也就是經常項目差額模型第一定理.
如果資本有限流動,通貨膨脹引起實際利率降低,進而資本流出.此時出口做何變動就要考慮經濟的初始情況是存在逆差還是順差或者是均衡?初始的逆差存在貶值壓力再加上現在的雙重貶值壓力,匯率貶值很可能會超過價格上漲,出口增加.初始順差存在升值壓力現在資本流出,壓力緩解,匯率貶值不一定超過價格,出口不一定增加.初始是均衡的更加需要具體條件具體分析.
如果資本無限制流動,如果貨幣財政政策不動作,那麼只有狂貶值一條路可以走.注意這里都只是被動的分析通貨膨脹的影響 ,而對貨幣財政手段都按兵不動,形象的說,把其他的門都關閉了,讓通貨膨脹只沖著出口來侃侃究竟有多大能耐,考慮的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事實上在匯率劇烈變動之前就會運用貨幣和財政手段把它控制住了,否則對於金融體制不健全的國家來說後果就嚴重了.
總而言之,通貨膨脹對於出口的促進作用並不是很明顯的,它要求特定的條件,而且即使達到條件了,也難有起用的機會(有其他的更有效率的經濟手段的約束).
引發出口的增加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國內的一些政策鼓勵了出口(如出口補貼,稅收傾斜),或者國外的需求增加(消費者改變了偏好,企業轉型留下市場空間等),或者是產品的競爭力增強了(如規模經濟降低了成本,技術進步提高了質量,,等).
在匯率變化之前,一國的高通脹會造成高進口,而不是樓主所說的高出口:從微觀決策主題來看,一國的高通脹相對於別國而言意味著商品更為昂貴,本國進口商更願意進口,外國出口商也更願意向該國出口商品。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該國貨幣貶值到均衡水平為止(不考慮人為設置的關稅或其它貿易壁壘的存在的影響)。或者說,通脹造成了凈進口的上升,在外匯市場上對外幣的需求增加,本幣趨於貶值。一言蔽之,通脹造成本幣貶值是市場選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