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一國貨幣當局調節匯率的主要手段包括

一國貨幣當局調節匯率的主要手段包括

發布時間:2022-05-26 15:10:31

Ⅰ 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政策手段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公開市場業務。這是發的國家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公開市場業務就是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從而達到減少獲增加市場流動性的目的。若流動性過剩,那麼央行在公開市場賣出有價證券收回現金,這屬於緊縮性貨幣政策,若流動性不足,則在公開市場買進有價證券,從而增加市場流動性,這屬於寬松貨幣政策,由於操作上的主動性,也稱作擴張性貨幣政策;
第二,法定準備金率。這在我國使用比較多,法定準備金率是銀行收到一筆存款所需要存入中央銀行的比例。法定準備金率和貨幣創造乘數直接相關,法定準備金率越高,貨幣創作乘數越小,起到收攏資金的作用,反之則反是;
第三,銀行貼現率。銀行貼現率事實上就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利率,提高貼現率,銀行借款成本增加,流動性減少;貼現率降低,銀行借款成本下降,流動性增加。當然這都是理論上的說法,在現實中,商業銀行很少向中央銀行借款,因為這將影響到商業銀行的聲譽,導致客戶流失,如果商業銀行資金非常緊缺,必須向中央銀行借款時,利率再高也是要借的,因此貼現率對貨幣的控製作用並不明顯;
第四,道德勸說。就是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的警示等。

Ⅱ 國家是如何調控匯率變動的

在以往的宏觀調控政策中,利率政策處在核心地位。從利率與通脹率和匯率的關系看,主要是通過利率的升降來調控以匯率和通脹率為代表的內外平衡關系,即當通脹率上升時,內部需求會大於供給,相應引出貿易逆差,導致本幣貶值。因此在以往時代,當通脹率上升時,匯率是反向走勢,即會出現貶值。而提升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國內總需求水平上升,從而抑制了國內的通脹率,一方面也因為壓縮了國內需求,使進口得到抑制,同時促進了出口,本幣匯率由此得到提升。所以當加息對緊縮總需求發生了作用,使通脹率下降時,本幣匯率就會上升。

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在中國出現了人民幣的「內貶外升」,即當通脹率與匯率出現同方向變動,在這樣的時代,如果繼續沿用以往的宏觀調控理論和工具,肯定不會收到以往的效果。

其一,從道理上說,在新全球化時代,由於中國與國際經濟已融為一體,而前面的分析也說明,中國的貿易順差增長和人民幣匯率提升是長期趨勢,這樣就會引來大量投機於人民幣升值的國際「熱錢」,而國際熱錢的成本是熱錢本幣的利率,收益率則是人民幣利率與匯率之和,所以人民幣利率的提升,也是熱錢收益率的提升,所以提升人民幣利率不僅不會減少國際熱錢的流入,反而會刺激熱錢更大規模地流入。而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是用基礎貨幣收購外匯,這樣就會導致因外匯流入增長所投放的基礎貨幣的增長,導致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央行加息的目的本來是為了通過抑制貨幣投放而達到緊縮總需求的目的,但因為熱錢流入的增加,投放的基礎貨幣反而被迫上升,所以加息這一舉措就變成了刺激貨幣投放的宏觀政策效果。由於加息引來的外匯流入更多,加息會提升本幣匯率這個結果沒變,但是由於貨幣供給規模更大了,對抑制通脹的目的來說,就是適得其反。

其二,從實證角度看,加息沒有收到預期效果。自2007年3月以來,央行已進行了6次加息,但通脹率到11月份已上升到6.9%的十年以來高點,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也從去年1月份的15.4%上升到11月的18.5%,所以很難認為若央行在今年繼續加息,會有能壓制住通脹率和貨幣增長率的那一天。

有人認為,去年國際熱錢的大量湧入,其主因不是央行加息,而是中國資本市場如股市和地產價格的大幅度攀升,這個判斷我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去年在央行進行6次加息之後,國際熱錢流入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明顯上升了。如果以FDI加貿易順差為正當外匯流入,這兩者之和在2003~2006年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74%,但2007年前9個月這個比重卻下降到63%,下降了10個百分點以上。顯然,熱錢比重上升與人民幣利率上升是同時發生的,但2003~2006年我們卻沒有看到這個情況,而地產價格的上升自2003年以來就很強勁,以至於到2005年國家不得不出台抑制地產價格的大量措施。股市的「大牛市」出現在2006年,而當年FDI加貿易順差比當年新增外匯儲備還高出了3%,所以如果國際熱錢是為了投機於中國的資產價格,那為什麼在本輪經濟增長高潮的前幾年我們看不到,卻偏偏在央行連續加息後出現了呢?所以人民幣利率上升與熱錢比重上升同時出現,不應看成是偶然現象,而是有著因果關系的。

其三,從國際上看,近年來由於日元利率很低而美元利率很高,所以引發了大量「套息」交易,國際上估計有近萬億美元。而去年以來,日本央行為了應對經濟過熱而開始進入加息通道,美聯儲則為了應對房地產泡沫崩潰所引發的衰退不得不減息,所以日元與美元間的套息交易被大量取消,表現為日元對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目前已從2007年初的1:123上升到1:109,可見利率始終是影響國際資本流向的重要機制,而對美元與日元間的套息交易萎縮,國際上一般都是用兩國利率水平的相對變化來解釋,而未見有用美元資產價格作解釋的言論。那麼,如果在國際主要貨幣資本之間發生的流向變動是因為利率變動,在人民幣與主要國際貨幣之間的流向變動就會例外嗎?

此外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對利率政策的使用也在發生變化,例如去年美、歐都出現了明顯較以前年份為高的通脹率,但是美國為了應對金融市場危機,不得不連續減息,而歐盟自2006年以來為應對經濟過熱已開始連續加息,但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威脅下,也不得不放棄了加息舉措。到去年12月,歐元區的廣義貨幣增長率已高達10.7%的歷史高峰,已經遠遠高出原先所設定的4.5%的年增長率,但目前仍在醞釀減息。可見,由於時代不同了,在發達經濟體中利率與通脹率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而並不似以往那樣,出現了通脹率的抬升就必須得加息。

所以,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利率這個傳統宏觀調控工具在今天的作用,考慮新的宏觀政策工具組合。

重新認識匯率

如果利率調節宏觀總需求的能力在當代新經濟格局中被弱化,那麼哪個宏觀調節工具能取代?我認為首先考慮的應當是匯率。

在傳統經濟發展過程中利率的地位之所以特別突出,是因為利率對需求水平變動的影響最大,但這是在內需主導時代得出的經驗和理論。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內需在中國的需求增長中仍是主導因素,但外需的增長速度顯然更快。從凈出口佔GDP的比重看,2006年為4.5%,去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7%,二季度進一步上升到9.8%,三季度則超過了10%,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經越來越大了,而且今後肯定還會上升。從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看,美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出口佔GDP的比重長期在9%左右,日本號稱出口導向型經濟,可戰後到70年代完成工業化的長期內,出口比重最高也只有16%,而中國目前已經達到40%,在未來時期進入到前面所提到的承接發達國家重工業轉移時代後,出口比重肯定還會上升,可見外需因素對中國工業化過程的影響,已經與以往的工業化過程完全不同了。而正是由於外需在中國需求的邊際變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就使匯率在調節中國總需求水平方面,以及對國內通脹率的影響與控制能力方面,可能替代利率的地位。

具體地說,由於在新全球化時代中國面臨著日益增長的巨大外部需求,而提升匯率是出口企業的減收因素,出口企業為了維持原有利潤就得提高供貨價格,這樣就可能使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需求發生轉移,從而達到緊縮總需求擴張的目的。然而在長期內保持較低匯率水平,是中國獲取更多新全球化利益,在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重要條件,因此過快或過多地讓人民幣升值,從長遠看對中國並不是有利的選擇。但若因外需增長過快,過度拉升了中國的通脹率,導致中國內部經濟的不穩定性增強,提升匯率就是抑制國內通脹的重要宏觀調控手段,所以從新全球化時代所構成的新環境看,人民幣匯率的提升速度必須把握在不顯著快於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匯率上升速度的水平上,並兼顧國內經濟穩定增長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匯率就是平衡中國的全球化利益與保持國內經濟穩定增長關系的核心。

重新認識通貨膨脹問題

前面的分析已經指出,由於在中國這類發展中國家與當代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價格體系差距,而在新全球化時代市場的力量要糾正這個差距,所以主要發展中國家在長期內出現較高通脹率就會是一個長期趨勢。提升匯率是抑制通脹率的必然選擇,但會使中國喪失新全球化利益,所以是讓匯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還是讓通脹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就必須進行選擇。

以往的經濟理論通常認為,年均不足1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可以定義為「通縮」,1~3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合理通脹,超過5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顯著通脹,10個百分點以上是嚴重通脹,而若到幾十個百分點以上就是惡性通脹了。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著巨大的價格水平差距,即便保持10%的通脹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與發達國家拉近價格水平,所以,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長期內出現6%~8%之間的較高通脹率,可能是一個新全球化時代的特有現象,也是中國為了享受新全球化利益所必須支付的代價。不僅是在中國,在其他能夠享受到新全球化利益的國家,目前都在經濟增長率顯著提升的同時,也伴隨著較高的物價上漲率。例如印度,2007年經濟增長率達到18年來最高點,為9.2%,而去年前10個月的通脹率也上升到了6.7%,並不比中國低。近年來俄羅斯和越南的經濟增長率也顯著提高,去年前10個月前者的通脹率為10.8%,後者為8.1%,更高於中國。所以在新全球化時代,通脹率的合理水平至少在主要發展中國家都發生了變化,需要我們重新認識。

Ⅲ 各國貨幣當局為維持固定匯率制度所採取的措施

1、運用貨幣政策
運用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調整貼現率使利率發生變動,引起本國幣值發生變動和刺激國際資本流動,以引起外匯供求狀況改變,進而引起匯率變動。
2、調整外匯黃金儲備
一國為了滿足其對外政治、經濟往來需要,都必須保有一定數量黃金和外匯儲備,黃金和外匯儲備不僅是國際交往的周轉金,也是維持匯率穩定的後備力量,還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的手段之一。管理當局經常利用所掌握的黃金和外匯儲備,通過參與外匯市場上的交易(買賣外匯)平抑外匯供求關系,以維持匯率在規定的上下限內波動。
3、實行外匯管制
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異常嚴峻和國際收支長期惡化,黃金外匯儲備不足,無力在外匯市場上大量買賣外匯以進行干預,則藉助於外匯管制手段,如直接限制外匯支出、甚至直接控制匯率的變動。
4、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款
一國出現暫時國際收支逆差而且有可能導致匯率波動超過規定幅度、同時動用外匯黃金儲備不足以干預外匯市場時,就可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借款。這將減輕或避免為糾正國際收支不平衡而匆忙對本國貨幣宣布貶值、或採取緊縮性宏觀政策、或訴諸管制等非常措施給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5、實行貨幣法定升值或貶值
當國際收支長期存在巨額順差時,一般會導致該國貨幣匯率大幅度上浮,超過規定上限,貨幣管理當局應對本國貨幣進行法定升值,但是盡管順差國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容易引起通貨膨脹,可政府能夠採用沖抵政策減少順差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其結果是順差國貨幣法定升值的內在壓力被嚴重削弱。

Ⅳ 中央銀行調控貨幣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詳細的

你好!利率政策是我國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貨幣政策實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國人民銀行根據貨幣政策實施的需要,適時的運用利率工具,對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進行調整,進而影響社會資金供求狀況,實現貨幣政策的既定目標。利率,是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借貸資金的比率,通常分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根據資金借貸關系中諸如借貸雙方的性質、借貸期限的長短等,可把利率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法定利率和市場利率、短期利率和中長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動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採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調整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包括:再貸款利率,指中國人民銀行向金融機構發放再貸款所採用的利率;再貼現利率,指金融機構將所持有的已貼現票據向中國人民銀行辦理再貼現所採用的利率;存款准備金利率,指中國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備金支付的利率;超額存款准備金利率,指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交存的准備金中超過法定存款准備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調整金融機構法定存貸款利率。3、制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4、制定相關政策對各類利率結構和檔次進行調整等。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利率工具的運用。利率調整逐年頻繁,利率調控方式更為靈活,調控機制日趨完善。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作為貨幣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將逐步從對利率的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化。利率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桿,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利率手段的運用,通過調整利率水平與結構,改革利率管理體制,使利率逐漸成為一個重要杠桿。1993年5月和7月,中國人民銀行針對當時經濟過熱、市場物價上漲幅度持續攀高,兩次提高了存、貸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兩次提高了貸款利率,這些調整有效控制了通貨膨脹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針對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已取得顯著成效,市場物價明顯回落的情況,央行又適時四次下調存、貸款利率,在保護存款人利益的基礎上,對減輕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利息負擔,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利率、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

目前,中央銀行,即現在的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八次調整存款准備金率,這是作為中央銀行的對於金融市場的貨幣流通實行的調控手段之一,對於金融市場的調控,中央銀行有至少以下三手段:
第一,調整銀行存款准備金的比率。
如果中央銀行提高存款准備金的比率,則地方銀行應交存於中央銀行的准備金多了,從而減少了地方銀行可使用的貸款資金,這樣將使銀行的貸款金額減少,從而達到緊縮信用的效果。反之,如果中央銀行降低了存款准備金的比率,地方銀行就增加了貸款的資金,擴大貸款,從而達到了擴張信用的效果。往往在市場有通貨膨脹的態勢的情況下,就通常使用降低存款准備金的比率,才而達到控制通貨膨脹的勢頭。目前,中國就如此。
第二,調整重貼現率。
重貼現率,亦叫再貼現率。商業銀行通常在需要資金的時候,持商業票據向中央銀行進行重貼現,以便獲得資金,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或者降低重貼現率了影響或者說調控商業銀行的信用。
第三,公開市場買賣證券業務。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的方式,影響和調控金融市場的信用。

Ⅳ 中央銀行調控貨幣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中央銀行調控貨幣的主要手段有三種:
1、公開市場操作
指貨幣當局在公開市場上買入或賣出財政部或政府的債券或證券,以增減市場上的基礎貨幣量,影響市場的貨幣的供給。
2、調節存准備金率
准備金率調高,商業銀行可以發放貸款的資金量就減少,同時通過貨幣乘數也會縮小,將進一步的減少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量;反之,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量則會增多。
3、調節貼現率
通過調節商業銀行在央行的貼現利率,影響商業銀行的貼現資金量,從而控制市場上的貨幣供給。提高貼現率,則減少市場貨幣供給;降低貼現率,就增加貨幣供給。

Ⅵ 一國國際收支發生不平衡後,可以採取哪些措施進行調節

(一) 運用經濟政策
1.財政政策: 作用主要對國內不平衡,同時也影響國際收支。
緊縮的財政政策:增加稅收,削減支出——物價下跌,進口受到抑制,刺激出口,同時也抑制了國內經濟的增長。
膨脹的財政政策:使國內經濟發展,同時也對出口有抑製作用。
2.貨幣政策: 以匯率和利率調整作為主要內容。
緊的貨幣政策:調高利率(存款准備金率,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會引起短期資本的流入改善國際收支,當然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松的財政政策:
3.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搭配使用
財政政策主要針對國內平衡,貨幣政策針對國際收支,兩者配合達到內與外部的雙重平衡。
經濟情況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衰退與逆差 膨脹性 緊縮性
衰退與順差 膨脹性 緊縮性
膨脹與逆差 緊縮性 膨脹性
膨脹與順差 緊縮性 膨脹性
(二)直接管制
一國政府的行政命令的辦法,直接干預外匯買賣和對外貿易的自由輸出入或者差別匯率。
具體方法:進口許可證,進口存款制,出口許可證(國內需求與價格),獎勵出口,退稅,出口信貸增加出口競爭。
直接管制對局部性不平衡顯得快速有效,但是直接管制會引起國際效應招致相應的報復,甚至會抵消預期的效果。
(三)國際間相互經濟協作
國際經濟相互是關聯的,各自在單方面採取和行動會損害他國的利益,而使國際貿易困難重重,國際經濟協作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
1.謀求恢復貿易自由:消除自由貿易障礙,推行經濟一體化,WTO,區域性共同市場(歐洲共同體)。
2.促進生產要素自由轉移 達到最優化配置,實現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
3.相互協調經濟政策:互惠互利,85年起的美德日法意英加每年一次的7國財長會議,經合組織,東盟,亞太經濟組織等。

Ⅶ 匯率是如何調控的。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匯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桿。因為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都是按本國貨幣來計算成本的,要拿到國際市場上競爭,其商品成本一定會與匯率相關。匯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響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和價格,直接影響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例如,一件價值100元人民幣的商品,如果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為8.25,則這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2.12美元。如果美元匯率漲到8.50,也就是說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該商品在國內市場上成本實際上是低了,直接使它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變低。商品的價格升低,競爭力變強,肯定好賣,從而促進該商品的出口。反之,如果美元匯率跌到8.00,也就是說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必將有利於美國出口商品。同樣,美元升值而人民幣貶值就會有利於中國商品對美國的出口,反過來美元貶值而人民幣升值卻會大大刺激美國對中國的出口。
日本和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一個重要考量就是,人民幣升值可令中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打擊中國商品的競爭力,並反過來刺激中國大量進口他們的商品。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如果人民幣貶值,其他國家的金融危機將更糟糕。
正是由於匯率的波動會給進出口貿易帶來如此大范圍的波動,因此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實行相對穩定的貨幣匯率政策。中國大陸的進出口額高速穩步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穩定的人民幣匯率政策。
各國貨幣之所以可以進行對比,能夠形成相互之間的比價關系,原因在於它們都代表著一定的價值量,這是匯率的決定基礎。 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為本位貨幣。兩個實行金本位制度的國家的貨幣單位可以根據它們各自的含金量多少來確定他們之間的比價,即匯率。 如在實行金幣本位制度時,英國規定1英鎊的重量為123.27447格令,成色為22開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純金;美國規定1美元的重量為25.8格令,成色為千分之九百,即含金量23.22格令純金。根據兩種貨幣的含金量對比,1英鎊=4.8665美元,匯率就以此為基礎上下波動。 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作法,以法令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 但是紙幣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所以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匯率進行。在實行市場匯率的國家,匯率隨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 匯率對國際收支,國民收入等具有影響。

Ⅷ 貨幣政策的三大手段

貨幣政策三大手段如下: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政策(ReserveRequirementratio)
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政策的真實效用體現在它對存款貨幣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對貨幣乘數的調節。若中央銀行採取緊縮政策,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則限制了存款貨幣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降低了貨幣乘數,最終起到收縮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2、再貼現政策(rediscountrate)
存款貨幣銀行持客戶貼現的商業票據向中央銀行請求貼現,以取得中央銀行的信用支持。根據政策需要調整再貼現率,當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時,存款貨幣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上升,基礎貨幣得到收縮,反之亦然。
3、公開市場業務(openmarketoperation)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開展證券交易活動,其目的在於調控基礎貨幣,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公開市場業務是比較靈活的金融調控工具。
拓展資料:
存款准備金政策是從各個銀行拿出一定比例的存款存到央行,以防止銀行把存款都借出去儲戶無法取現,從而可以保證銀行的資金流;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和外匯,調節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 再貼現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商業銀行持有的未到期票據兌換現金的利率來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和市場利率;
存款准備金政策是央行針對商業銀行的現金流,對經濟影響程度最強。公開市場業務是央行直接對貨幣的交易,調節市場貨幣的供應量,影響作用沒有存款儲備金大。再貼現政策是央行針對商業銀行的利率的調整,對經濟的影響也沒有存款儲備金大。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所採取的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穩定的物價水平、充分就業、穩定的利率、穩定的匯率和國際收支平衡。盡管央行不能直接帶來這些情況,但它可以根據其所能影響的變數制定不同的政策。

通過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實現的最終目標是貨幣政策制定者:中央銀行最高行為准則

貨幣政策的目標一般可以概括為:價格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和金融穩定。

穩定物價是指將總物價水平的變化控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范圍內,短期內不會出現大幅度或急劇的波動。

充分就業是指將失業率降低到一個社會能夠承受的水平。

經濟增長意味著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總是處於穩定增長的狀態,一個時期比另一個時期好,沒有起伏,也沒有衰退。

貨幣政策的目標包括:最終目標、中間目標和操作目標。

綜上所述,由於目標之間的矛盾,銀行中央應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具體的政策目標。

Ⅸ 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調控貨幣量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調控貨幣量的手段主要有三種:
1、是公開市場業務,即由中央銀行在貨幣資本市場上公開出售或收購有價證券,以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
在多數發達國家,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中央銀行與指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中國公開市場操作包括人民幣操作和外匯操作兩部分。
外匯公開市場操作1994年3月啟動,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復交易,規模逐步擴大。1999年以來,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對於調控貨幣供應量、調節商業銀行流動性水平、引導貨幣市場利率走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是最低准備金率政策,即通過調整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准備金率,來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
商業銀行在吸收存款後,一般從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於准備金,剩餘部分才用於放款。在大多數國家,逐漸對准備金與存款的比率做出了強制性規定,即該比例不能低於某一法定數額。這是商業銀行准備金與存款的最低比例,超過部分稱為超額准備金率,該最低限額則稱為法定準備金率。
3、是再貼現率政策,即通過調整商業銀行到中央銀行再貼現票據的利率,來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
再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最早擁有的貨幣政策工具。現代許多國家中央銀行都把再貼現作為控制信用的一項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
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

Ⅹ 固定匯率制的國家匯率調節措施

當國際收支長期存在巨額順差時,一般會導致該國貨幣幣值大幅度上浮,超過規定上限,貨幣管理當局應對本國貨幣進行法定升值,但是盡管順差國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容易引起通貨膨脹,可政府能夠採用沖抵政策減少順差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其結果是順差國貨幣法定升值的內在壓力被嚴重削弱。而當國際收支長期存在巨額逆差、通過上述 1—4 種手段不能使匯率穩定時,貨幣當局就常常實行貨幣法定貶值 (以法令明文宣布降低本國貨幣的含金量) , 當貨幣貶值後與其他貨幣之間就形成了新的黃金平價,表現為外匯匯率上升。這樣可以減少由於維持原來匯率而使本國外匯黃金儲備流失,還可以提高本國商品出口競爭力,增加出口收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也有利於維持新的匯率穩定。例如在 20 世紀60 年代以後,日本、聯邦德國等國家經常存在巨額貿易盈餘,往往不願及時使其貨幣升值以減少或消除國際收支順差,實際上被迫採取匯率干預措施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是逆差國。據統計在 1947—1970 年間,共發生過 200 多次貨幣法定貶值,而貨幣升值僅有5 次。

閱讀全文

與一國貨幣當局調節匯率的主要手段包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滬深最新900隻融資融券標的名單 瀏覽:646
季度持倉比例 瀏覽:222
長安國際信託喻福興 瀏覽:420
貨拉拉c輪融資後變化 瀏覽:5
初二下學期杠桿物理題 瀏覽:703
垃圾焚燒融資租賃 瀏覽:723
齊魯證券融資融券規則 瀏覽:956
理財產品穩健性能保本嗎 瀏覽:31
江西贛南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瀏覽:532
天津金融中心有什麼公司 瀏覽:978
民企金融服務 瀏覽:412
銀行託管理財平台有哪些 瀏覽:463
助學貸款續貸申請網站 瀏覽:747
保本銀行理財收益 瀏覽:637
中興大廈平安綜合金融公司 瀏覽:518
石油存儲股票 瀏覽:338
2019年第一季度股東人數減少 瀏覽:381
成都瑞士銀行高收益理財 瀏覽:520
個人上海黃金交易所 瀏覽:663
第一創業期貨客服電話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