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有一組同學的數據如表:動力F1/N動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64465610
(1)實驗前,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後,杠桿自重的重心在支點上,不會使杠桿轉動;所以實驗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消除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2)實驗時,杠桿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杠桿本身才與豎直方向上的重力方向垂直,此時的力臂正好在杠桿上,是相應的杠桿的長度,所以便於測量力臂;
(3)分析表中數據可知:6L×4G=4L×6G,5G×6L=10G×3L,
所以,空格=
15G×4L |
3G |
B. 在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有一組同學的數據如表: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2/N 阻
(1)分析表中數據關系可知:6×4=4×6,5×6=10×3,所以,空格=
15×4 |
3 |
C. 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麼
F1L1=F2L2
即動力大小*動力臂大小=阻力大小*阻力臂大小
D. 同學們利用圖1裝置驗證「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記錄的數據如下: (1)寫出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具體過
(1)過程:分別計算出動力×動力臂(或F 1 ·L 1 )分別計算出阻力×阻力臂(或F 2 ·L 2 ) 第一組 1N×15cm =15N·cm 15N × 10cm=15N·cm 第二組 2N×25cm=50N·cm 25N × 20cm=50N·cm 第三組 3N×20cm=60N·cm 4N × 15cm=60N·cm 經過比較每一組的動力和動力臂乘積與阻力和阻力臂乘積都相等 驗證的結果:經驗證可得出杠桿平衡時滿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 1 L 1 =F 2 L 2 ) (2)做法:甲不動,乙向遠離支點方向移動(或乙不動,甲向靠近支點方向移動) (或乙不動,甲蹬地,減小甲對蹺蹺板的壓力) 條件:使蹺蹺板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轉動的力和力臂的乘積不相等(或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 1 L 1 ≠F 2 L 2 ) |
E.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某同學記錄了三次實驗數據如下表: 實驗次數 動力F1/N 動力
(1)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右端下沉,則重心應向左移動,故應向左調節螺母直到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為止.
(2)由實驗規律可知杠桿平衡的條件:F1L1=F2L2;因為表格中第2次實驗F1L1=1×0.02=0.02而F2L2=0.5×0.01=0.005所以F1L1≠F2L2.故第2次實驗數據有誤.
(3)設杠桿的分度值為L,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3×1N×4L=n×1N×3L,∴n=4(個).
(4)杠桿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Fa,若在A點斜向上拉,杠桿要求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Fb,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阻力、阻力臂不變,彈簧測力計傾斜拉動杠桿時,動力臂變小,動力變大.所以則Fa小於Fb.
(5)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時,多次改變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為了獲取多組實驗數據歸納出物理規律,故選D.
故答案為:(1)左;水平;(2)2;F1L1=F2L2;(3)4;(4)小於;(5)D.
F. 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G.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某同學記錄了三次實驗數據如下表: 實驗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
(1)杠桿平衡的條件:F1L1=F2L2;因為表格中第2次實驗F1L1=1×0.02=0.02,而F2L2=0.5×0.01=0.005,所以F1L1≠F2L2.故第2次實驗數據有誤.
(2)設一格為L,一個鉤碼重G,則有3G×4L=nG×3L,n=4,故應在C處掛4個鉤碼.
故答案為:(1)2;F1L1=F2L2;(2)4.
H.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某同學記錄了3次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1)這三次實驗數據中有一次是錯誤的,錯誤數據的實驗次數是
__2___,由正確的實驗結果可得杠桿的平衡條件是___動力*
動力臂=
阻力*
阻力臂_____。
(2)如下圖所示,當在A處掛了三個鉤碼時,要使杠桿平衡,應在C處掛__4_個鉤碼。(每個鉤碼的質量相等)。
(3)若某次實驗中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杠桿一端的A點,如圖所示,杠桿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Fa,若在A點斜向上拉,杠桿要求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Fb,則Fa__小於__Fb
(填「大於、小於、等於」)
I. 探究杠杠的平衡條件至少收集幾組數據
為了歸納出普遍規律,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至少收集三組數據,每組數據需要改變的是動力與阻力的比值.
故答案為:三; 比值.
J.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數據如表所示:實驗次數動力F1/N動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10.510
(1)第1次實驗中:F1L1=F2L2=1.5N×10cm=15N?cm;
L2=
F1L1 |
F2 |
15N?cm |
1N |
F1L1 |
L2 |
20N?cm |
10cm |
實驗次數 | 動力F1/N | 動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1.5 | 10 | 1 | 15 |
2 | 1 | 20 | 2 | 10 |
3 | 1 | 20 | 1.5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