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匯率中怎麼決定的
決定匯率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機制
1.購買力平價,又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指匯率取決於以不同貨幣衡量的可貿易商品的價格之比,即不同貨幣對可貿易商品的購買力之比。這一理論的基礎是「一價定律」,即假定世界市場是統一的,那麼在不同國家每一種商品的價格應該趨同。絕對購買力的假設條件過於嚴格,即使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很快,但統一的全球市場仍遠未建立。相對購買力平價指出,由於各國間存在交易成本,同時各國的貿易商品和不可貿易商品的權重存在差異,因此各國的物價水平以同一種貨幣計算時並不完全相等。這種理論認為,決定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是國家間通貨膨脹率的差異,如果本國的通貨膨脹率高於外國,則本幣會貶值。然而,由於物價指數的選擇不同,商品分類的主觀性和差異性都會導致不同的購買力平價,甚至是對購買力平價的扭曲。這種理論在檢驗的過程中主觀性太強,在理論上假設過於嚴格,因此只能是作為決定中長期均衡匯率的參考。國際上,有的學者根據購買力平價認為人民幣需要升值36%甚至50%以上,這難以令人信服。
2.國際收支理論認為,在外匯市場上,國際收支順差表現為外匯的供給大於外匯的需求,則外幣貶值,本幣升值;國際收支逆差變現為外匯的供給小於外匯需求,則外幣升值,本幣貶值。但國際收支狀況是否會影響匯率,要看國際收支的順差(逆差)的性質。短期、臨時和小規模的國際收支差額,可以輕易地被國際資金的流動、相對利率和通貨膨脹率、政府在外匯市場的干預和其他因素所抵消。長期巨額的國際收支順差(或逆差),會導致本幣對外幣匯率的大幅變動。例如,當前美元貶值,就是美國貿易逆差不斷積累,並達到了不可持續狀態的結果。
3.利率平價認為,匯率的遠期升貼水率等於兩國貨幣的利率之差;利率高的貨幣遠期會貼水,利率低的貨幣遠期會升水。這是因為,當兩個國家的利率存在差異,市場上的投資者會通過套利行為獲取收益,匯率的變動也會反映在而套利行為之中。利率平價,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被廣泛運用於外匯交易中。但在實踐中,實際匯率變動與利率平價存在一定的偏離,它反映了交易成本、外匯管制以及各種風險因素。利率平價,從資金流動的角度指出了匯率與利率之間的密切關系,有助於對外匯市場匯率形成機制的認識和了解;也為央行對外匯市場的調節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手段。
4.超調理論注重分析匯率的短期變化和預期因素對匯率變動的影響。由於金融市場調節快於實體經濟的調節,所以經濟調節的任務主要由金融市場承擔。短期內利率的超調會引起匯率的超調,但長期商品價格的調整會使匯率達到一個長期均衡水平。
如果從中長期判斷匯率走勢,主要應該看一國國際收支的基本趨勢。此外,一些學者相信一國在經濟處於長期增長時期,匯率有升值的壓力。如果從短期來判斷匯率走勢,應主要觀察各國的宏觀政策和宏觀指標,如利率、通貨膨脹率等。在極短的時間(數周或數天)內判斷匯率走勢,應更多關注市場上的資金動向及各種信息對人們預期的影響
㈡ 匯率是由什麼決定的
匯率是由國際上的收支情況,國民收入,通貨膨脹率決定的。
一,匯率,即貨幣的價格,是以長期以來的供求和各國黃金儲備為基礎而形成的。(詳見《金本位制下的匯率是如何形成的?》。)但是一國貨幣(人民幣)到底值多少,與本幣的價值尺度有關。作為價值尺度,貨幣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社會勞動的體現,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從而可以用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
二,從18世紀-20世紀中葉的很長時間里,在金本位制背景下,一國本幣的價值是由這個國家的黃金儲備量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哪個國家黃金多,哪個國家的貨幣就值錢。後來進入工業化時代後,哪個國家能源多,哪個國家的貨幣就值錢。再後來建立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美元和黃金強制掛鉤,其它貨幣和美元掛鉤。直到體系崩潰後,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體制,從此一國的貨幣到底值多少錢,則取決於國際貿易的需求以及購買力平價(下面會說),也就形成了現在的匯率。
三,匯率的絕對數並不代表購買力,更不代表它的貨幣價值有多高。因為當局完全可以像印度和辛巴威那樣,宣布多少舊幣=1新幣,將市場上的舊幣全部回收,就像把現在的6塊多錢重新定義為新1元人民幣,這時就變成了1美元=1新人民幣。但你能說人民幣增值了嗎?可這種新幣兌舊幣比例也不是央行想定多少就定多少的,首先你得確定這樣的匯率水平對本國貿易有利(如果導致大幅升值則不利於出口),其次你有能力維持這樣的匯率水平(如果擠兌則會造成匯率動盪,黑市泛濫,貨幣體系徹底瓦解)。這就涉及到購買力平價理論了。一個麵包在美國是1美元,在中國是6.6元,麵包的價值沒變,只是用不同貨幣表示價值罷了,至於為什麼不是8塊,10塊,這是由麵包的勞動生產率決定。
㈢ 以「一價定律」為基礎闡述匯率決定問題的理論是什麼
建議看一下匯率決定理論。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說、資產市場說。資產市場說又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又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和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購買力平價學說:該學說認為,兩種貨幣間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所具有的購買力之比(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匯率的變動也取決於兩國貨幣購買力的變動(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假定,A國的物價水平為PA,B國的物價水平為PB,e為A國貨幣的匯率(直接標價法),則依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e=PA/PB。假定t0時期A國的物價水平為PA0,B國的物價水平為PB0,A國貨幣的匯率為e0,t1時期A國的物價水平為購買力平價PA1,B國的物價水平為PB1,A國貨幣的匯率為e1。PA為A國在t1時期以t0時期為基期的物價指數,PB為B國在t1時期以t0為基期的物價指數,則依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相對購買力平價意味著匯率升降是由兩國的通脹率決定的利率平價理論認為,兩國之間的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關系與兩國的利率有密切的聯系。該理論的主要出發點,就是投資者投資於國內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應該與按即期匯率折成外匯在國外投資並按遠期匯率買回本國貨幣所得到的短期投資收益相等。一旦出現由於兩國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資收益的差異,投資者就會進行套利活動,其結果是使遠期匯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匯率相比,利率低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下跌,而利率高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上升。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的差價約等於兩國間的利率差。利率平價學說可分為套補的利率平價(CoveredInterest—RateParity)和非套補的利率平價(UncoveredInterestRateParity)。套補的利率平價。假定iA是A國貨幣的利率,iB是B國貨幣的利率,p是即期遠期匯率的升跌水平。假定投資者採取持有遠期合約的套補方式交易時,市場最終會使利率與匯率間形成下列關系:p=iA?iB。其經濟含利率平價學說義是:匯率的遠期升貼水平等於兩國貨幣利率之差。在套補利率平價成立時,如果A國利率高於B國利率,則A國遠期匯率必將升水,A國貨幣在遠期市場上將貶值。反之亦然。匯率的變動會抵消兩國間的利率差異,從而使金融市場處於平衡狀態。非套補的利率平價。假定投資者根據自己對未來匯率變動的預期而計算預期的收益,在承擔一定的匯率風險情況下進行投資活動。假定,Ep表示預期的匯率遠期變動率,則Ep=iA?iB。其經濟含義是:遠期的匯率預期變動率等於兩國貨幣利率之差。在非套補利率平價成立時,如果A國利率高於B國利率,則意味著市場預期A國貨幣在遠期將貶值。國際收支學說通過說明影響國際收支的主要因素,進而分析了這些因素如何通過國際收支作用到匯率上。假定Y、Y'分別是本國及外國的國民收入,P、P'分別表示本國及外國的一般物價水平,i、i'分別是本國及外國的利率,e是本國的匯率,Eef是預期匯率。假定國際收支僅包括經常帳戶(CA)和資本與金融帳戶(K),所以有BP=CA+K=0。CA由本國的進出口決定,主要由Y、Y'、P、P'、e決定。因此,CA=f1(Y,Y',P,P',e)。K主要由i,i',e,Eef決定。因此K=f2(i,i',e,Eef)。所以BP=CA+K=f1(Y、Y、P、P'、e)+f2(i、i'、e、Eef)=f(Y、Y'、P、P'、i、i'、e、Eef)=0如果將除匯率以外的其他變數均視為已經給定的外生變數,則匯率將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變化到某一水平,從而起到平衡國際收支的作用,即:e=g(Y,Y',P,P',i,i',Eef)國際收支說指出了匯率與國際收支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有利於全面分析短期內匯率的變動和決定。國際收支說並沒有對影響國際收支的眾多變數之間的關系,及其與匯率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並得出具有明確因果關系的結論。國際收支學說是關於匯率決定的流量理論。資產市場說:依據對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資產市場說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兩者可完全替代。而資產組合分析法假定兩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貨幣分析法資產市場說內部,依對價格彈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與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1976年,Dornbuseh提出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也即所謂超調模型(overshootingmode1)。他認為商品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調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點,這使得購買力平價在短期內不能成立,經濟存在著由短期平衡向長期平衡的過渡過程。在超調模型中,由於商品市場價格粘性的存在,當貨幣供給一次性增加以後,本幣的瞬時貶值程度大於其長期貶值程度,這一現象被稱為匯率的超調。資產組合分析方法1977年,Branson提出了匯率的資產組合分析方法。與貨幣分析方法相比,這一理論的特點是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是不完全的替代物,風險等因素使非套補的利率平價不成立,從而需要對本幣資產與外匯資產的供求平衡在兩個獨立的市場上進行考察。二是將本國資產總量直接引入了模型。本國資產總量直接制約著對各種資產的持有量,而經常帳戶的變動會對這一資產總量造成影響。這樣,這一模型將流量因素與存量因素結合了起來。假定本國居民持有三種資產,本國貨幣M,本國政府發行的以本幣為面值的債券B,外國發行的以外幣為面值的債券F,一國資產總量為W=M+B+e'F。一國資產總量是分布在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外國債券之中的。從貨幣市場來看,貨幣供給是由政府控制的,貨幣需求是本國利率、外國利率的減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從本國債券市場來看,本國債券供給同樣是由政府控制的,本國債券的需求是本國利率的增函數,外國利率的減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從外國債券市場來看,外國債券的供給是通過經常帳戶的盈餘獲得的,在短期內也是固定的。對外國債券的需求是本國利率的減函數,外國利率的增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在以上三個市場中,不同資產供求的不平衡都會帶來相應的變數(主要是本國利率與匯率)的調整。只有當三個市場都處於平衡狀態時,該國的資產市場整體上才處於平衡狀態。這樣,在短期內,由於各種資產的供給量是既定的,資產市場的平衡會確定本國的利率與匯率水平。在長期內,對於既定的貨幣供給與本國債券供給,經常帳戶的失衡會帶來本國持有的外國債券總量變動,這一變動又會引起資產市場的調整。因此,在長期內,本國資產市場的平衡還要求經常帳戶處於平衡狀態。
㈣ 解釋匯率決定的哪一種理論更有說服力,如何看待不同的匯率理論
匯率決定理論很多,主要的理論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學說、資產市場學說。它們分別從貨幣因素、宏觀基本面因素、實際市場因素、存量因素和流量因素等不同的角度對匯率的決定和變動進行了研究。這些理論都有優點,但也都有不足。一種理論只能針對匯率決定的某一方面進行深入詳盡的闡述。同一種理論在不同時期的解釋能力也是不同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全能的匯率決定理論。但是已有的匯率決定理論是相互補充、相互替代的,它們一起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匯率決定理論體系。
固定匯率制下匯率理論的新發展主要體現在把匯率調整融入到政策優化分析的框架中進行研究。浮動匯率制下匯率理論的新發展主要體現在將現代經濟學的最新發展應用到匯率決定理論研究中,如將預期、不完全信息、博弈論、有效市場理論、GARCH模型、行為金融學及微觀市場結構理論等引入到匯率決定理論研究中。
國際借貸學說
國際借貸學說(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現和盛行於金本位制時期。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4世紀,1961年,英國學者G.I.Goschen較為完整地提出。該學說認為:匯率是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而外匯供求又源於國際借貸。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兩種。前者指借貸關系已形成,但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後者指已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只有流動借貸的變化才會影響外匯的供求。這一理論的缺陷是沒有說清楚哪些因素是具體影響到外匯的供求。
2. 購買力平價學說
購買力平價學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6世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金本位制崩潰,各國貨幣發行擺脫羈絆,導致物價飛漲,匯率出現劇烈波動。1922年,瑞典學者Cassel出版了《1914年以後的貨幣和外匯》一書,系統地闡述了購買力平價學說。該學說認為,兩種貨幣間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所具有的購買力之比(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匯率的變動也取決於兩國貨幣購買力的變動(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假定,A國的物價水平為PA,B國的物價水平為PB,e為A國貨幣的匯率(直接標價法),則依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e = PA / PB。
3.利率平價學說
利率平價學說(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1923年由凱恩斯系統地闡述。利率平價理論認為,兩國之間的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關系與兩國的利率有密切的聯系。該理論的主要出發點,就是者於國內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應該與按即期匯率折成外匯在國外並按遠期匯率買回本國貨幣所得到的短期收益相等。一旦出現由於兩國利率之差引起的收益的差異,者就會進行套利活動,其結果是使遠期匯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匯率相比,利率低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下跌,而利率高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上升。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的差價約等於兩國間的利率差。利率平價學說可分為套補的利率平價(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補的利率平價(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4.國際收支學說
1944年到1973年布雷登森林體系實行期間,各國實行固定匯率制度。這一期間的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是從國際收支均衡的角度來闡述匯率的調節,即確定適當的匯率水平。這些理論統稱為國際收支學說。它的早期形式就是國際借貸學說。這一期間,有影響的匯率理論主要有局部均衡分析的彈性論、一般均衡分析的吸收論、內外均衡分析的門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以及注重貨幣因素在匯率決定中重要作用的貨幣論。
5. 資產市場說
1973年,布雷登森林體系解體,固定匯率制度崩潰,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匯率決定理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資本市場說在2O世紀7O年代中後期成為了匯率理論的主流。與傳統的理論相比,匯率的資本市場說更強調了資本流動在匯率決定理論的作用,匯率被看作為資產的價格,由資產的供求決定。
依據對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資產市場說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兩者可完全替代。而資產組合分析法假定兩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貨幣分析法內部,依對價格彈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與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㈤ 匯率決定理論的介紹
匯率決定理論(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是國際金融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主要分析匯率受什麼因素決定和影響。匯率決定理論隨經濟形勢和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而發展,為一國貨幣局制定匯率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說、資產市場說。資產市場說又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又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和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㈥ 匯率的決定因素
匯率的形成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從表相看是供需變化導致某種貨幣匯率的波動,其實影響供需變化的才是真正決定匯率的因素。
匯率決定理論有多種,從不同的影響因素分別介紹,前後順序也是按出現時間先後排列的,購買力平價與利率平價都是最原始的匯率決定因素,而資產市場學說是隨著現代金融的發展而產生的。
以人民幣兌美元(USDCHY)匯率為例,中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受國家調控,市場化比較低,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我國是出口大國,要保持貨幣適度貶值以增加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所以人民幣長期維持一個較底的水平,這是根據中國經濟的經濟結構由政府主導的匯率,其實每個國家的政府都會干預自己貨幣的匯率水平,所以政府也是匯率的一個決定因素,而且有時對匯率的干預並非出於對經濟的考慮。但出口增加會對人民幣形成升值壓力,所以美國、歐洲一直要求人民幣升值,所以從05年開始人民幣直是升值的。
匯率形成是很復雜的,還需要一邊多讀書學習,一邊多關注時事經濟。
㈦ 古典匯率決定論包括
古典匯率決定理論
(一)鑄幣平價說
金鑄幣流通時期,由於兩種金鑄幣都由金鑄成,所以兩種鑄幣的匯率由兩種鑄幣的含金量決定,這個比值叫做鑄幣平價或者金平價。同時外匯供求也會使匯率離開鑄幣平價而波動,另外金鑄幣的結算和運輸也會產生一定的費用,所以黃金輸送點也會制約匯率的波動幅度。因為,如果匯率的波動過大,以致超過運送和熔鑄貴金屬可能節省的費用,那麼就不會再去購買外匯。所以匯率波動的范圍不超過:鑄幣平價+/-輸送黃金相關的費用。
(二)國際借貸說(國際收支說)
金本位制時期流行,也稱為國際收支說,認為外匯匯率變動由外匯供求對比變動所引起,而外匯供求狀況又取決於由國際間商品進出口和資本流動所引起的債權債務關系。在國際債權債務關系中,主要是一定時期之內需要及時支付的流動債權債務影響該時期的外匯供求狀況。當一國的流動債權(外匯應收)多於流動負債(外匯應付)時,外匯的供給大於需求,因而外匯匯率下降;當一國流動負債(外匯應付)多於流動債權(外匯應收)時,外匯的需求大於供給,外匯匯率上升。
這一學說探討了國際收支對匯率變動的影響,但是未觸及匯率決定的基礎,也沒有分析影響匯率變動的其他一些重要因素。
(三)一價定律(可視為購買力平價說的假設條件)
1.含義:在無貿易摩擦和完全競爭的情況下,若以同一種共同貨幣標價,在不同市場上銷售的相同商品擁有相同的銷售價格。
2.導致以上結果的機理是:在完全競爭和無貿易摩擦的條件下,套利行為會使得兩個國家的同類商品價格趨同。
3.結論:若一價定律成立,則匯率必然等於該商品以另種貨幣表示的價格之比。
(四)購買力平價說
1.理論背景:它是一種有很長歷史且影響深遠的匯率理論,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是一價定律在開放經濟下的擴展,瑞典學者卡塞爾於1922年對其進行了系統闡述。
2.假定:位於不同國家的同種商品是同質的;商品的價格能夠靈活地進行調整,不存在價格黏性;交易成本為零。
3.核心思想:兩種貨幣的匯率應由兩國貨幣購買力決定。而貨幣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所以,匯率實際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決定。這個比被稱為購買力平價。可以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兩種。(五)利率平價說
1.理論背景: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1920年前後凱恩斯等人完整闡述;
2.理論特點(與購買力平價相比較):
(1)短期內的匯率決定;購買力平價是中長期的匯率決定。
(2)從金融市場中資金供求角度,即從資產價格水平(利率)的角度來分析匯率;購買力評價是從貨幣數量決定的貨幣購買力角度,也就是是從實物經濟的商品價格水平角度來分析匯率。
3.基本內容
利率平價理論由凱恩斯提出,該理論表明,遠期匯率的基本決定因素是貨幣短期存款利率之間的差額;與國內本幣資產不同,投資於國外資產時,其回報不僅取決於本身的利率或者資產價格,還取決於匯率波動。在資本流動和資產完全可替代的條件下,如果國內資產的預期回報率高於外國資產,則國內外投資者都只願意持有國內資產,而不願意持有外國資產;反之則反。要讓投資者無差異地同時選擇持有國內資產和外國資產,需要滿足一個條件,即兩種資產的相對預期回報率必須等於0。(六)匯兌心理說
該學說是從人的主觀心理角度對匯率進行分析。它是法國學派提出的,代表人物是艾爾弗雷德·阿夫塔里昂(Alfred Aftalion)。他以法國情況為背景,提出在經濟混亂的情況下,匯價變動與外匯收支、購買力平價的變動並不一致;此時,決定匯率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們的心理判斷及預測。每個人對外幣有不同的主觀平價,而影響主觀平價的因素包括對國際收支、政府收支、資本流動、外匯管制措施等多方面的預測評價。
匯兌心理說突破了匯率由外匯收支和購買力平價決定的論述,並引入了人們心理因素的作用。特別是在經濟不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心理預期確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不過,這一學說過分強調主觀心理因素,但實際上,人們的心理預期離不開特定的客觀環境,並不是完全捉摸不定的。
㈧ 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匯率如何決定
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匯率是由兩種貨幣各自在發行國的購買力決定的。
購買力平價說(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稱PPP理論,起源較早,後來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於1922年在《1914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書中加以系統闡述,是匯率理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一價定律是購買力平價說的基本假設前提。
該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購買力平價有兩種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從靜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的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及變動,說明的是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之比。實際上,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國貨幣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
㈨ 匯率是由什麼決定的
匯率的決定有很多理論,一般來講,匯率是由購買力平價決定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經濟學中有個巨無霸指數,就是說:一個無差別的麥當勞巨無霸如果在美國賣1美元,在中國賣8人民幣,那麼按照購買力來說1美元=8人民幣,也就是1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8人民幣。匯率就是表示這種購買力平價的,匯率還分直接匯率和間接匯率,一般都用間接匯率表示。中國的匯率目前還是政府管制下的匯率,浮動水平有限。中國的匯率主要是根據不同時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需要,由政府制定的,至於匯率的浮動則主要是跟緊美元進行范圍內波動。
㈩ 一、論述題 1.闡述匯率的決定理論,主要影響因素,並分析人民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正面影響
1.1有利於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提高中國經濟的際地位
從國內與國際上看,一國貨幣的升貶主要與其綜合國的興衰密切關聯。在人民幣長期升值的趨勢中,國內外人民幣和中國經濟的信任將與日俱增。由此,人民幣作為堅挺的貨幣,必將進一步擴大在周邊國家乃至全球范圍的流通,並最終實現國際化,成為國際通貨。因此,人民升值是中國經濟綜合實力強、經濟形勢好的信號,有利於強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以及改變他們對政府行動和經濟行的預期,使投資者有投資意願,並使中國對外再融資更易,成本更低。
1.2人民幣升值有利於中國的進口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貿易條件是個大的改善。隨著貿易順差的加劇,我國貿易條件曾一度處於惡化的情況。根據商務部的一份調查顯示,我國進口商品的價格相對於出口商品的價格比值正在提升,這說明我國的國民福利正在向外流失,必須更多進口商品才能換回同樣數量的出口商品。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初級產品和製成品的美元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趨勢,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導致進口的需求在進一步上升。人民幣的升值會降低進口產品的價格,尤其是原材料和高級設備價格的降低,使得原料進口依賴型廠商的成本下降,有利於企業進一步引進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同時,由於大部分進口商品都用於復出口,隨著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得到提升,有助於我國企業向高端延伸,使得貿易條件有所改善,有助於我國更好地利用世界資源,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加國民福利。根據海關數據顯示,從今年5月份到7月份,人民幣匯率從682.80升值到677.50的過程中,我國的進口額也呈現著同步的上升趨勢,從1122.1億美元上升到1168.0億美元(統計數據見附件)。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決定進口的邊是很多的,不能把匯率這個變數的地位和作用強調過頭。
1.3人民幣升值優化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當前,我國貿易結構存在著不合理的結構,多數企業都處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模式中,高新技術含量較少,存在加工過程短,增值空間不大的問題,而真正體現科技水平的設備和商品要從國外進口,導致我國生產企業的加工收益絕大部分屬於國外。通過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可以有效地減少技術含量較低、管理制度相對較差的企業,向符合我國產業結構的大方向發展。由於人民幣的升值會引起國內更加激烈的競爭,同時可以減少國外無效率企業的惡性競爭,另外,能夠加快企業走向世界的步伐。不難發現,德國、日本等大國的國際品牌都是在本國貨幣升值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可見,本國貨幣的增值可以讓本國企業在優勝劣汰的壓力下,不斷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2負面影響
2.1抑制中國的出口
人民幣升值後,將會對我國的出口產生一定的抑製作用。一方面我國出口企業成本相應提高,另一方面,以外幣表示的我國商品的價格會上漲,在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必然會出現上揚,從而削弱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而由於本國商品價格上升,國內也會增加對外國進口商品的消費,減少對本國商品的消費,這將對國內這種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的市場造成極大傷害。與此同時,專家強調,匯率在我國出口方面的影響作用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影響和決定出口的變數很多,各個變數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對出口影響作用的地位也不相同,所以,應當注意的是不能過高估計匯率對我國出口的影響。
2.2抑制外商直接投資
人民幣升值後,不利於吸引外資,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資將受到抑制。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外商在中國的投資成本如投資建廠、購置設備、在華勞動力的成本都需用人民幣支付,而人民幣的升值無疑也使他們的成本升值。其次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的各類產品和服務中有相當部分是面向國際市場的,人民幣幣值的上升,同樣給這些企業的這些產品走向海外市場的競爭力打了折扣。
2.3加大國內就業壓力
目前,中國有效勞動力數量和質量都在快速增長,但經濟增長的速度並不足以抵消這種壓力。如果人民幣升值,經濟增長將更趨緩慢,勞動力市場由於供給過剩,競爭將加劇,工資不會上漲,這不利於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我國的進出口企業為緩解國內就業壓力做了很大的貢獻,但人民幣升值後將影響這些企業的經營狀況,這勢必對當前的就業環境造成沖擊。另外,人民幣匯率上升還會導致中國非貿易品(諸如土地、勞動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從而減弱國內需求,進而給就業市場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2.4影響央行貨幣政策調節的作用
由於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為使人民幣匯率可以保持基本穩定,央行不得不在外匯市場上投放大量基礎貨幣以購買外匯,而在市場中投放過多的基礎貨幣顯然與央行不斷提高存款准備金和存貸款利率以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目標相左,從而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的調節作用。
2.5外債規模進一步擴大
因為人民幣升值之後,外國資本會因為預期人民幣繼續升值而大量進入我國資本市場,並相應地增大我國的外債規模。
此外,人民幣升值還存在會給中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增加財政赤字等負面影響。
4 針對人民幣匯率升值影響提出的對策建議
目前人民幣升值壓力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經濟長期發展來看,中國必須適時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這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過程。鑒於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以上諸多方面的影響,我國的許多學者提出了一些有參考作用的對策建議,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4.1改變對外貿易的傳統理念
中國對外貿易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存在著片面追求貿易順差,追求出口創匯的傾向。為化解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應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理念,由強調貿易順差向貿易平衡轉變。事實上,現代國際貿易的目標不是追求出口數量或金額,而是最大限額地獲取高額利潤。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演變過程來看,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出口基礎上的,換言之,逆差國家恰恰是世界強國,只有大國和強國才有能力大量進口。中國目前仍然處在一個較弱的歷史階段,要盡快渡過這一歷史階段,實現貿易平衡,並取得通過進口盡可能地獲得外部資源。
4.2適當增加商品進口,升級出口產品結構
目前,中國出口成品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的技術含量有限,利潤率極低,因此化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應加大對進口的扶持力度,增加重要原料和能源的進口,同時加大技術設備特別是高新技術的進口,這不僅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而且有利於改善產業結構,促使出口商品結構升級換代。在升級出口產品結構上,首先,要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改變進出口產品結構,應淘汰一批產品技術含量低、檔次低的企業,提高出口商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提高出口品中工業製成品的比重;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促進產品結構升級的保障,從而推動經濟由外向型向內需型發展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4.3適時調整匯率水平與匯率制度
從國際經驗來看,既然經濟大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面臨匯率升值的內部壓力與外部壓力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民幣升值是大勢所趨,在人民幣未來的升值過程中,避免出現大幅度匯率調整極為重要。為此,要讓匯率始終能夠反映經濟基本面,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對人民幣匯率適時作出適當的調整,使匯率水平既能真實反映中國的經濟狀況,又能避免未來人民幣快速升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一點,有待於政府採取果斷措施。
4.4適當調整稅收政策
東南亞金融危機後,中國貿易順差的保持得益於出口退稅政策,因此,可以通過改革出口退稅政策來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這一政策調整將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國對外貿易,特別限制出口,是化解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的應急措施,但它僅在短期內有效,而且只能是權宜之計。除此之外,國家應對某些自然資源輸出行業,尤其是中國將來可能出現短缺的資源,徵收出口附加稅,比如煤炭、某些礦產等資源,要使這些產品的出口綜合成本與國際上同類產品相當,避免被其他國家借傾銷之詞而徵收懲罰性關稅,同時又保護中國有限的寶貴資源。
4.5其他減輕人民幣升值負面影響的對策
在經濟基本面臨持續升值壓力情況下,人民幣小幅度的升值,有可能形成不斷強化的升值預期,因此要採取配套改革來穩定人民幣升值。針對出現人民幣升值對物價水平下調的壓力,以及對總需求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通過西部大開發的措施,擴大內需來解決。針對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儲備風險,我們要深入研究未來世界主要貨幣的變動趨勢,根據我們進口規模,適時調整中國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和總量規模。針對人民幣升值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我們可以大力發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場,增加投資、融資渠道。另外還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大力發展服務業,增加就業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