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一本書講透匯率

一本書講透匯率

發布時間:2022-06-04 21:45:25

㈠ 推薦一些詳細介紹關於匯率外匯),國際貿易的書

一樓說的對。
還是戰斗在一線最能了解。
我們炒外匯都是看這個網站的。
唐訊 和 www.fx168.com

我箱[email protected]

㈡ 找一本關於人民幣的書

書沒有,但有知識
第一,人民幣不貶值的保證確實有利於亞洲經濟。

前些日子有人聽膩了中國政府關於「人民幣不貶值」對穩定亞洲市場做
出貢獻的話,斥之為「政治宣傳」、「往臉上貼金」。這回不過「演習」一
場,還沒有玩兒真的呢,亞洲市場就來個「滿堂紅」,證明了中國人誇自己
還是得有道理的。亞洲各國在虛驚之後也應該知道感激中國了。

第二,面對當前的經濟困難,將「人民幣貶值」確實是中國領導人手中
的可能選擇之一。關鍵是「人民幣貶值」帶來的利多還是弊多。

要權衡利弊,首先要分析中國面臨的經濟困難。

總體來說,中國經濟主要問題是生產過剩、通貨緊縮、出口下降、資金
流失。前兩者是國內市場問題,與匯率沒有直接聯系。後兩者應該是影響匯
率的主要原因。

從理論上講,兩種貨幣的匯率是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狀況決定的。貿
易平衡,匯率就會穩定。貿易不平衡,順差的一方貨幣升值,逆差的一方貨
幣貶值。所以如果只看書本,對美貿易連年巨額順差的人民幣早就應該升值
了。但實際上由於中美貿易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中美雙方都對美
國對華出口設置了各種限制,才導致雙方貿易的嚴重不平衡),更由於美元
是世界性存儲貨幣,所以雙方貨幣的匯率受到多重因素的牽制,其中最重要
的是中國的全球貿易和資金進出的平衡。從去年第四季度起中國出口增長大
幅度下降,甚至呈負增長。外匯流失也十分嚴重。去年外貿順差、引進投資
共七百多億美元,外匯存底不過才增加了四、五十億,其中主要部分還是去
年十月前後開始打擊騙匯、追回逃往境外的外匯之後才增加的。除去還債的
二百多億,流失外匯估計可能多達四百億美元。這很像巴西去年的情況。所
以今年初巴西「真錢」的匯率一棄守,國內就有金融界人士提出「人民幣貶
值未必是壞事」的看法。

如果人民幣貶值,人們希望占國民經濟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產業會獲得
新的競爭力,資金的外流也會因此逐漸停止。這是「人民幣貶值」的所謂「
利」。但是如果仔細分析,這種想法未必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巴西「真錢
」貶值的根本原因是外債太多、特別是短期外債太多,超過外匯儲備總額,
不貶值就會「破產」。而中國的外匯存底遠遠超過短期外債(約二、三百億
美元上下),與外債總額大體相當,而且外貿繼續有幾百億的順差。如果看
一下去年中國外貿總體情況就會發現,對歐美的出口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
驚人增長(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六),以致於美國貿易代表驚呼「這樣下去會
成為嚴重政治問題」。下降的是對亞洲國家、特別是對日本的出口。但日元
已經回升到亞洲金融風暴以前的水平。至於亞洲其他國家的匯率,人民幣還
沒有真貶值,就一個個搶著先貶。所以人民幣如果小貶,他們貶得更多,結
果很可能人民幣對他們的相對匯率反而升高,搞成兩敗俱傷。如果人民幣大
貶,不僅亞洲,世界金融市場也會再來一次金融風暴,最後可能搞得歐美市
場都沒了。所以人民幣貶值不會改善出口狀況。更何況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
品價格低得離譜,如果再降價,美國很可能要動用「超級301」大棒了。
現在美國正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一邊和歐洲「香蕉大戰」,一邊同日本「
鋼鐵大戰」,左右開弓、「軟硬」兼施。只差來找中國的茬了。

至於資金外流,看巴西就知道,你死守匯率時,還有一部分人有信心不
撤資。一旦匯率棄守,誰逃得慢誰吃虧。巴西「真錢」的利率已經升到將近
百分比五十,資金還是留不住。而中國去年年底才剛剛降了利率,說明中國
資金外流的勢頭已經開始回落。

既然人民幣貶值不會刺激出口、阻滯資金外流,那麼對國內經濟是否會
有影響呢?依筆者愚見,這樣理論上可能會在國內市場上減少進口貨的競爭
力。但這是以亞洲其他國家的貨幣不跟進為前提的。而更大的可能是因人民
幣貶值而影響投資者信心,使得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那部分:私人投資和三
資企業萎縮,直接影響就業,加劇通貨緊縮。

目前中國的當務之急是刺激消費。政府去年開的方子是擴大基建投資。
結果GNP增長了,消費還是沒有刺激上去。今年開的方子是多印票子。過
去票子印多了,通貨膨脹率達到兩位數。所以這幾年緊縮銀根。現在通貨緊
縮,多發票子當然會再「漲」起來。至於經濟專家楊帆擔心會引發新一輪通
貨膨脹,實在書生之見。但如今下崗職工幾千萬,一個月二、三百元剛剛可
以維持生活。如果物價再上去,他們怎麼辦?如果政府用增加下崗職工生活
補貼的辦法來增加通貨總量,又很難形成新的消費熱點。這才是目前中國政
府面臨的兩難選擇。外界的人擔心人民幣匯率,顯然是不了解中國的國情,
擔錯了心。

㈢ 有關匯率方面的書籍推薦

匯率風暴、匯率戰爭、匯率與國際金融

㈣ 我國對通貨膨脹的研究的書有哪些

研究宏觀經濟政策的有: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的朱敏、郝彥菲;劉曉、樊彩躍、鄭超愚、李春光、丁浩、王碧峰、周傳龍等了解通貨膨脹你可以看一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監測中心王雙正的文章,還有鄭雨、李新波、吳惠忠、黃憲慧、韓海波、劉金全、謝衛東等也有很多文獻資料。

㈤ 有學習匯率的書籍嗎

匯率與通貨膨脹過去幾年,中國的人民幣匯率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國際金融界都是一個熱門話題,其間產生了很多爭議、建議和思考。尤其是人民幣匯率與美國的爭議是個最突出的問題之一,也是兩國的經濟關系史上值得特寫的一個篇章。作者在文章「人民幣匯率與美國經濟」中闡述了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背景及由來,同時結合美國經濟-石油價格-人民幣匯率論述了三者之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關聯。
本文的中心論題為匯率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其中主要闡述匯率問題、國際及中國匯率制度演變、匯率決定理論、美元匯率的走向與中國的CPI(全國居民消費指數)走向的驚人一致性及其內在機制、提出匯率決定的「價值統一說」,並預測了人民幣匯率走向與中國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關聯。

1、匯率制度簡介

隨著生產和貿易的國際化、全球化,世界各國開始意識到國際「清償力」及其「穩定」越來越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追求目標。國際貨幣體系也就是狹義上的國際金融體系,即由國際間資本流動及貨幣往來而引起的貨幣兌換關系,以及相應的國際規則或慣例組成的有機整體。國際金融體系的核心層是國際匯率制度。
國際匯率制度自從1880年的國際金本位制以來經過了125年的風風雨雨,經過了無數的創新、衰落和摸索,其間經歷了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牙買加體系以及現在的區域貨幣一體化,並且整個金融世界依然在絞盡腦汁、窮盡智慧,力圖尋找更加穩定的並能夠滿足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世界經濟要求的國際匯率制度。

1.1 國際匯率制度的演進

1) 金本位制
是一種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黃金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它包括三種形式:
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國際金本位體系開始於1880年,與1936年隨著英國、美國、法國等的放棄而徹底崩潰。國際金本位制要求各國遵守三條原則:
①貨幣自由兌換黃金,其含量保持穩定;
②黃金自由輸出入,對外匯或黃金的買賣不加限制;
③貨幣發行必須有一定的黃金准備。

2) 布雷頓森林體系

固定匯率的紙幣制度(1944年~1973):第二次大戰中的44個同盟國的代表於1944年7月1~22日在美國的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懷特系美國財長助理)為基礎並參照了凱恩斯計劃(凱恩斯系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和問題:
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匯兌平價體系。所規定的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原則使美元等同於黃金,成為黃金的等價物,這實際上是一種美元—黃金本位制,美元成為實際的國際貨幣。 l
該協定主要通過三條途徑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依靠國內經濟政策、依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依靠匯率變動。 l
特里芬難題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在對布雷頓森林體系進行分析研究後指出,如果沒有別的儲備貨幣來取代美元,以美元為中心的匯兌平價體系必將崩潰。其原因是美元承擔了相互矛盾的雙重職能:一方面,美元為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提供清償能力和儲備的需要、保持美元的信用並且維持美元按照官價可兌換黃金;為了滿足上述各國清償力及儲備需要,美國只能通過對外負債的形式提供美元,即美國必須保持國際逆差。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續國際收支逆差,必然導致美元的貶值危機,從而不能按照官價兌換黃金,所以為了維持美元的信用及可兌換性,美國必須保持國際順差。這種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美元處境,被稱為「特里芬難題」。 l

3) 牙買加體系
紙幣制度下的浮動匯率制(1976年以後):1971年開始美元兌換危機不斷加深,加上接踵而來的石油危機,使得建立穩定並可調整的匯兌平價體系的希望徹底破滅。1976年1月,IMF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達成《牙買加協定》,同年4月,IMF理事會通過《IMF協定第二次修正案》,對國際金融體系做出新的規定,認可了1971年以來國際金融的重大變化,從此國際貨幣關系進入「牙買加體系」時代。
1) 牙買加體系的主要內容
①成員國可以自由選擇匯率安排,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並存。
②廢除黃金官價,取消成員國之間或成員國與IMF之間以黃金清償債權債務的義務。
③增加IMF的份額,提高IMF的清償能力,使SDRs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降低美元的國際儲備作用。
④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融通,以滿足發展中國家的特殊要求。

4) 國際金融一體化
國際金融一體化主要表現為:各國金融政策傾向一體化;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重點是離岸金融市場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證券投資國際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國際化,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最突出的表現,它包括貨幣兌換自由、資本在行業間轉移自由和資金進出自由。

5)歐洲貨幣一體化
經過長達45年的不懈努力,歐盟的其中12個成員國於2002年1月1日開始採用統一的貨幣(鈔票和硬幣)-歐元,實現了貨幣一體化。這十二個國家為德國、比利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愛爾蘭、盧森堡、荷蘭、奧地利、芬蘭、葡萄牙和希臘。

1.2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演進

人民幣是中國的官方貨幣,單位以元表示。人民幣匯率是指人民幣對外幣的比價,又稱人民幣匯價, 是人民幣對外價值的體現。人民幣匯價通過經營外匯業務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掛牌公布,分為買入價、賣出價和中間價。

我認為人民幣與西方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分為三個歷史性時期,即第一時期為1949年至1994年,第二時期為1994年至2005年7月21日匯率新政,第三時期為2005年7月21日以後。
第一時期(1949~1993年):人民幣匯率在不斷的實踐和摸索中得到發展、完善,最終走出不確定的求索階段,建立了擁有中國自己特色的外匯體制。

第二時期(1994年1月1日~2005年7月21日):自此中國的外匯體制開始步入市場化道路,確立了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的最終目標。主要事件或特點:
(1) 匯率並軌,不再實行公布匯率和調劑匯率,而實行「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單一浮動匯率」,起點浮動匯率為1美元=8.70元。
(2) 建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改進了匯率形成機制。
(3) 1996年12月,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完全可兌換。

第三時期(2005年7月21日~至今):中國人民銀行於2005年7月21日出其不意地宣布對人民幣匯率機制進行改革,從此,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同時人民幣升值2%,1美元=8.11元成為7月22日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的中間價。自此新的匯率形成機制決定人民幣匯率。2、紙幣制度下的匯率決定

2.1 傳統的匯率的決定理論

傳統的匯率決定理論包括購買力平價理論、國際借貸理論、利率平價理論等等,它們從匯率的決定基礎、方向和機理等各個角度解釋匯率的決定機制。它們各有長短,但是又相互補充。現簡單闡述如下:

1)購買力平價說:
購買力平價的思想起源於16世紀中葉西班牙的薩拉蒙卡(Salamanca)學派,瑞典的經濟學家卡塞爾(K.G.Cassel)於1918年首次提出了購買力平價的概念,並於1922年在其出版的《1914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中奠定了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主要觀點包括:
(1)貨幣的購買力:貨幣作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使得其具有購買力,即購買商品和服
務的能力。人們需求貨幣,根本上是因為其具有購買力。貨幣購買力與物價成反比,是一般物價指數的倒數。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兩國貨幣匯率應該由兩國貨幣 的購買力比決定,或者說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決定。
(2) 絕對購買力平價:匯率被定義為兩國價格水平的比率。例如「巨無霸指數」:一
個巨無霸麵包價格在美國是2.49美元,在中國是10.5元人民幣,那麼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為 1$=4.22 CNY (10.5/2.49)。這是一個簡單化的例子。
(3) 相對購買力平價:匯率(E)被定義為基期匯率(E0)與兩國價格指數的乘積,即
E = E0 * (1+ Ih)/(1+If),其中,Ih和If分別為本國和外國的通貨膨脹率。
同時可以得到:匯率變化率= Ih - If,即兩國的通貨膨脹率之差決定匯率變化走向和幅度。

2)國際借貸說

由英國經濟學家戈森(G.L. Goschen)在1861年出版的《外匯理論》(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中系統地解釋了金本位制下匯率變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國際借貸說。國際借貸說的主要觀點:
(1) 國際借貸指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差額構成國際借貸差額。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國際收支順差稱為國際借貸出超,出超數額為該國對其他國家的凈債權;國際收支逆差稱為國際借貸入超,入超數額為該國對其他國家的凈債務。國際借貸反映一國國際收支的動態差量關系。戈森認為引發國際借貸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輸入和輸出、股票和債權的買賣、利潤和捐贈的收付、資本交易等。
(2) 戈森認為,匯率直接取決於外匯供求關系,國際借貸關系是影響匯率波動的關鍵。一國國際借貸出超,國際市場上該國貨幣供不應求,該國貨幣升值;反之,一國國際借貸入超,國際市場上該國貨幣供大於求,該國貨幣貶值。
(3) 戈森將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前者指借貸關系已經形成,但是尚未進入實際收付階段的借貸,相當於長期債權債務關系;後者是指已經進入實際收付階段的借貸,相當於經常項目收支。戈森認為固定借貸對當期資本流動、外匯供求的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只有流動借貸的改變才會對外匯供求產生影響。
(4) 戈森認為,其他因素如物價、黃金存量、利率水平、信用狀況等也會對匯率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決定匯率漲落的最重要因素仍是國際借貸關系。

3)利率平價理論

利率平價理論揭示了兩個國家的利率水平的差異與兩國的即期匯率和遠期匯率及預期的即期匯率的密切關系。利率平價理論最早由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約翰.凱恩斯於1923年在《貨幣改革論》中首次提出,被稱為古典利率平價理論。後來經過英國經濟學家保羅.艾因齊格於20世紀50年代從動態角度提出了利率和匯率的關系,提出動態利率平價理論(或稱為「交互原理」)。隨後(20實際50~70年代)由於歐洲美元市場及離岸金融市場的興起,使得國際金融格局和資本流動出現了不同的特點,並對匯率決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產生了現代利率平價理論。主要包括:無拋補利率平價理論、拋補利率平價理論、動態利率平價理論、現代利率平價理論等。

2.2 價值統一規律

1) 貨幣的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

貨幣具有的購買能力也稱為對內價值,相當於物價的倒數(物價越高,貨幣購買力越低,反之亦然);以另外一國貨幣表示的本幣價值(間接標價法)即為匯率,這也被稱為貨幣的對外價值。
理論上貨幣的對內與對外價值應該一致。作者相信:就如同自由落體會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會被地球引力拉向地球,貨幣本身也會自然地追求對內與對外價值的一致。
1) 多種主客觀因素會使得貨幣的對內與對外價值偏離,包括:
(1) 外匯在外匯市場上作為一種商品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並發生波動,從而導致貨幣的對內和對外價值發生偏離,甚至長期和大幅度的偏離。
(2) 通貨膨脹會降低貨幣的對內價值,從而使價值分離。
(3) 利率的提高會提升貨幣的對內價值,會產生價值分離。
(4) 在釘住及聯系匯率時,被釘住的貨幣升值或貶值從而使釘住貨幣發生內外價值偏離。
(5) 其他各種因素,如政府管制、投機及心理因素,等等。

2) 作者關於匯率決定的認識

作者認為,上述三種匯率決定理論都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特定的經濟、金融和政治背景下對當時的匯率機制的最充分、最有效和最接近的描述。由於經濟、金融和政治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出現了新的情況和問題,原有的模式以及相關的邊界條件需要重新界定,從而出現了新的理論。尤其是隨著二十世紀以來突飛猛進的信息化、金融一體化浪潮覆蓋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使得浮動匯率體系變得更加復雜,瞬間萬變。
絕對購買力反映了匯率的決定基礎,是匯率的理論上的基礎,拋開各種其他因素的影響,購買力應該是兩種貨幣交換的基礎。但是由於實際操作中產品和價格的復雜性、動態性和相對性,很難絕對地確定兩種貨幣的匯率比價。相對購買力平價反映了匯率的變化趨勢與價格水平的關系,或者說與通貨膨脹水平的關系,可以動態地反映匯率的走向,但是基期匯率水平的確定是個問題。物價水平主要決定於供求關系和一國的貨幣供應量。供不應求時,物價上升;貨幣供應量增加過快,物價就會上漲。
國際借貸說從貨幣的國際支付的功能的角度來說明匯率的走向。外匯的一個根本的用途就是支付手段,即用以購買外國的產品、服務和資產(如房地產、債券等)。在過去的封閉經濟時代,沒有國際借貸的問題,因為人們自給自足,無需購買外國的產品和服務,所以也就沒有這么復雜的匯率問題。從這個角度而言,國際借貸所揭示的國際收支對於匯率的影響是必然的、也是顯而易見的。確實當今各國的匯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一國的國際收支,包括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的收支平衡,而且有時候資本項下的劇烈的短暫的失衡會對一國的金融體系造成災難性的打擊,如1997年的泰國等國的金融危機,香港1998年的金融保衛戰等。一國的出口競爭力和吸引外資的能力往往影響其國際收支條件。出口競爭力強、吸引外資能力強,就會改善國際收支,出現出超;反之出現入超。
利率平價理論反映了利率這個重要的金融指標對於匯率的影響。各國貨幣之間利率的差異引起套利行為,從而出現遠期升貼水和匯率浮動。同時利率的變動也受資本流動的影響,比如在出超時,本幣匯率上升,外匯大量流入,基礎貨幣增加,貨幣供應量大幅上升,使得市場利率下降,市場利率下降必然使得套利資金減少流入,減少貨幣供應量或者減緩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速度。

3) 價值統一規律

雖然影響匯率水平的因素很多,除了上述因素外,還包括一國的貨幣政策、利率政策、心理因素、一國與匯率直接相關的政策(匯率非自由浮動國家的匯率決策如升值或貶值決定)、政治因素以及其他非人為因素等。但是所有的因素最終將影響貨幣的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的關系和比率。我認為匯率是一個各種因素作用於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的結果,而貨幣的對內與對外價值最終總是趨於一致和平衡。但是匯率的動態波動並非毫無方向、毫無規律的,而是追隨一種自然的經濟規律,那就是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的統一,如同一價定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自然地趨向統一,就如同自由落體在沒有阻力干擾時自由地落向地面一樣,而阻力(如風向、空氣浮力等)只是改變落體下落的速度、方向及路徑,但是那並未改變自由落體的自然規律。作者稱此為「價值統一說」或「價值統一規律」。
盡管兩種貨幣的匯率取決於諸多因素並且很難量化,但我認為決定匯率及其運行方向的根本因素主要為兩方面:
第一、 購買力平價定律。即兩種貨幣的購買力之比率是匯率決定的基礎。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價格水平、通貨膨脹因素、一國的經濟實力(如一國能夠以低成本、高效率地生產產品會使得其貨幣購買力相對提高)、資源充裕度、生產力水平,等等。
第二、兩種貨幣的供求關系。如上述的國際借貸說、利率平價理論的本質是通過改變兩種
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廣義的非特定地理區域的)的供求關系而影響兩種貨幣的相對價格,這有點類似普通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如同「一隻無形的手」作用於外匯市場。只不過引起兩種貨幣供求變化的因素是多種的,包括國際貿易、資本流動(直接投資、證券市場融資、國際轉移支付等)、利率差導致的套利行為、金融投機行為等等。

4) 價值統一說的傳導機制

由於貨幣追求對內和對外價值的統一,當任何經濟因素使得對內和對外價值偏離時,貨幣就會通過升值、貶值或其他行為是的內外價值趨向一致。比如在釘住匯率制情況下,外幣的不斷貶值使得對外價值下降,本幣也會對內貶值,結果表現為通貨膨脹;反之當外幣升值時,可能會導致本幣對內升值,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理論上而言,當一國貨幣的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達到一致和平衡時,該國的通貨膨脹應該為零-即不發生通貨膨脹也不發生通貨緊縮。5) 價值統一說的幾個例證

l 在本幣與外幣採取釘住或者准釘住(可浮動范圍很小)情況下,當外幣發生大幅度貶值時或者出現比較大的通貨膨脹時,本幣為了追求內外價值統一,本幣也會出現貶值即發生通貨膨脹。2003年和2004年,美元對歐元和日元連續貶值(見圖2.1和2.2),而中國匯率與美元釘住掛鉤,結果使得人民幣由過去一年多的通貨緊縮轉為通貨膨脹。

l 一價定律:簡而言之,就是同種商品無論出現在哪裡都是同一價格。據此定律,同一種商品在兩地的價格差不能超過兩地間的商品運費,否則會引發商品套利行為。
l 1997~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國人民幣堅持高位而沒有跟隨其它亞洲貨幣進行貶值,由於人民幣釘住美元使得人民幣對外價值高於對內價值,結果導致了此後的低通脹和通貨緊縮(2001~2002年)。
l 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認為,2005年中國通貨膨脹率大大低於年初預期的原因,他認為這是因為今年中期開始的強勢美元造成的。美元貶值,中國通脹;美元升值,中國則通縮。(見圖2.1、2.2和2.3)
(來源:國家統計局)

3、美元匯率走向與中國的CPI

作者通過對中國2001~2005年11月的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列出表格制圖發現: 中國的CPI與美元匯率的走向驚人的一致,似乎存在著內在的關聯。在此,作者採用了美元兌歐元的匯率來作為分析,因為歐元是世界上除美元以外最具有代表性的貨幣。
圖4.1: 中國2001年~2005年11月份的CPI數據及走向。
圖4.2:歐元兌美元匯率(2001~2005年)的匯率數據及走向。
我們不難發現如下規律:

1) CPI與美元/歐元匯率走向非常一致。
2) 美元兌歐元匯率於2004年1季度跌至新低谷(歐元兌美元達到1.2~1.3之間),同期中國的CPI創新高(超過103)。
3) 2004年的3季度和4季度美元兌歐元創新低谷(歐元兌美元達到1.2~1.4之間),同期中國的CPI一路超過1.05,創造過去5年的最高點。
4) 2005年2季度以來,美元兌歐元一路走強攀升(歐元兌美元從大約1.35跌至大約1.17),同期中國的CPI一路走低,徘徊在101和102左右。

另外,中國從2001年9月至2002年12月的16個月的期間處於通貨緊縮的陰影之中(其間只有01年10月CPI為100.2和02年2月CPI為100,其餘月份CPI均為100以下)。但是中國從2003年1月起走出通貨緊縮通道,從此逐步步入通貨膨脹通道。此時(2003年1月)歐元兌美元大約在1.02~1.03左右,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根據價值統一論,此時人民幣不存在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也就是人民幣對內與對外價值基本一致。粗略言之,當歐元兌美元處於1左右的時候,美元兌人民幣處在8.3的時候,人民幣的內外價值統一。如果美元繼續貶值,人民幣對內將跟著對內貶值,中國將面臨通貨膨脹壓力;如果美元出現升值,則中國將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事實上,美元兌歐元自從2002年1月份後持續貶值,直到2005年的一季度達到最低谷(歐元兌美元在1.35左右),此後開始反彈,但是目前依然維持在較高的水平(歐元兌美元在1.18左右)。
目前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水平在8.07左右,人民幣相對2005年7月21日前的水平升值了大約2.6%。
根據設在美國華盛頓的「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師高士登(Morris Goldstein)於2004年5月在大連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於中國外匯體制研討會上提出的「調整中國的匯率政策」 (Adjusting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ies)文章中提出,根據各種平衡模式計算,人民幣被低估程度為15%~25%之間。其實我認為,在評估人民幣被低估水平的時候應該考慮一個三角關系:美元、歐元及人民幣。當美元相對於歐元和日元不斷貶值的時候,人民幣相對美元的高估程度也會是動態的,當然關鍵是如何確立中間水平-即美元兌歐元處在何種水平的時候,人民幣的對內與對外價值趨於一致,或者說中國的通貨膨脹水平接近於零。事實上從2002年初到2005年1季度期間,美元相對歐元貶值了大約40%,這大大提高了人民幣升值壓力。

作者謹做如下觀察與推測:

l 當歐元兌美元處於1.0水平左右時,美元兌人民幣為8.3(釘住),此時中國處於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臨界點,根據上述「價值統一說」,此時人民幣對內對外價值相等。

l 整個2004年,歐元兌美元匯率處於1.2~1.35之間,相對於2003年1月的1.0的水平美元貶值為17%~26%。由於2004年人民幣釘住美元,匯率維持不變,也意味著人民幣也無條件地隨著美元貶值相同的幅度。所以如果在2004年以後美國抱怨人民幣被低估是可以被接受的。並且相對於2003年初,美元2004年以來的貶值幅度確實接近於上述高士登所證明的15%~25%的水平。

l 2005年以來,隨著美元利息上升以及經濟的走強,美元相對於歐元及日元反彈,歐元兌美元最近水平處於1.18左右,也就是說自2005年初以來美元對歐元已經升值約14%(這也無形中緩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同期中國的CPI也從2005年2月的3.9%下滑到9、10、11月份的0.9%、1.2%和1.3%的水平。作者認為根據價值統一說規律,人民幣隨著美元的升值,對內價值提高,對內進行升值,CPI幅度逐漸減小。

l 隨著人民幣相對美元的逐漸升值(目前已經升值約2.6%),以及美元對歐元的逐漸反彈,人民幣的升值壓力逐漸減小。人民幣將之間提升對外價值,對內貶值壓力減小,通脹壓力緩解。如果美元持續走強,歐元兌美元達到1.0甚至更低水平,由於人民幣已經升值並且逐步上升,則可能導致人民幣對外價值高於對內價值之慮,從而引起人民幣對內價值提升即對內升值並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反之,如果美元兌歐元持續走低並維持較低水平,人民幣需要逐漸升值緩解通脹壓力。從目前的CPI水平(101.3)而言,如果人民幣的持續升值與美元走強同時持續發生,則中國會有發生通貨緊縮之慮。

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將在未來時間內逐步穩定升值-這是政府和商界的共識,但是作者在此提醒:人民幣逐步穩定升值的同時必須觀察美元對歐元和日元的走勢,如果出現美元對歐元大幅升值,則人民幣的升值策略必須慎重,應該本著綜合平衡、權衡利弊的精神適當取捨,選擇有利於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上述假設或推測是給予過去的實際經濟金融數據,而當時的經濟數據與當時特殊的經濟環境相關,並且作者不排除其中的偶然性巧合的存在。況且經濟問題本身是個無法百分之百定量的問題,存在著無數的變數以和不確定性,所以關於未來的經濟走勢,作者只是謹做推測,不敢妄加預言。

參考文獻:

1、「國際金融」,陳雨露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Adjusting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Policies」, Morris Goldstein (高士登),(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雅虎財經網站
4、中國統計局網站

㈥ 求有關世界匯率走勢的書籍and人民幣匯率走勢書籍 謝謝!!

人民幣新的升值壓力
作者:佚名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06-7-10 下午 11:27:30

人民幣匯率是否升值,近年來一直是國際社會和外匯市場關注的焦點。但最近一周,由於美國政府的態度轉變和高盛公司經濟學家發表了最新看法,這一問題被再次推到國際金融市場的聚光燈下。

美國政府
加入"人民幣重估派"

人民幣升值說最早由日本政府提出。長期以來,日本政府一直在各種場合不厭其煩地竭力敦促中國對人民幣匯率重新估值。由於受中國出口產品沖擊,一些東南亞國家近兩年來也公開加入了這一陣營。

近來,美元兌歐元和其他貨幣的匯率呈現持續下跌的態勢,而人民幣由於與美元掛鉤,致使人民幣匯率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世界上許多經濟學家和政府開始呼籲中國對人民幣重新估值,其中,以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的呼聲最大。他們指出,中國通過人為地將人民幣維持在弱勢水平上來增強其出口競爭力,使美國經常項目逆差日益加大,並引起世界其他國家出現通縮,日本首當其沖。因此,任何旨在有秩序、有效地刺激世界經濟增長並扭轉全球通縮的政策都必須包括人民幣匯率調整這一環節,正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西方七國集團曾經根據《Plaza協定》對日元實施了類似的干預政策。

在這個敏感問題上,美國政府過去在多數時候都小心地保持著沉默。然而,此次卻突然加入了"人民幣重估派"陣營。本周一,美國財政部長約翰·斯諾公開表示,明白中國政府有意邁向市場主導的彈性匯率制度,希望中國實行更靈活的匯率制度。此言一出,引致國際社會對中國政府是否將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各種猜想和討論,亦被國際外匯市場理解為美國政府支持人民幣匯率變動,從而產生人民幣升值的預期。

這一變化,使得本周國際外匯市場繼續炒賣人民幣升值,刺激1年期美元兌人民幣不可交割遠期合約折讓進一步擴大。貼水擴大到1950-1750的創紀錄水平,更一度達1900點。不可交割遠期貼水實際上代表了市場對於未來12個月人民幣重新估值的可能性的估算。本周的貼水,相當於一年後每美元兌8.09元人民幣,創下歷史高位。

"這是迄今為止來自布希政府高層官員最明確的表態,表明美國已加入西方七國工業集團的行列,呼籲中國對人民幣進行重新評估。此舉表明,包括美國在內的中國主要貿易夥伴正在進一步向北京政府施加壓力,要求中國放棄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6月18日出版的《亞洲華爾街日報》對此評論說。

高盛呼籲人民幣自由浮動

上周四,高盛公司發表題為《中國需要貨幣制度改革》的報告更加大了有關中國政府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猜想的空間。報告說,"對中國來說,更明智也更可行的一個選擇是'制度改革'--以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取代固定匯率。中國將認識到,這樣做符合中國的利益,即使這將意味著必須在一開始接受匯率升值。"

6月18日晚,該報告的作者--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胡祖六自香港飛抵北京。19日中午,胡祖六約見記者,言談多涉及其剛剛完成的這份報告。

胡祖六對記者表示,"人民幣重估派"和"人民幣匯率不變派"兩種觀點都存在缺陷。認為人民幣需要重新估值的人誤解了中國出口競爭力強勁的原因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而認為維持人民幣匯率不變者則忽視了固定匯率制度與貨幣政策自主權及資本賬戶漸進自由化之間的內在矛盾。

胡祖六分析說,中國出口表現強勁的原因應該歸結為實施長達十餘年之久的貿易改革、富有活力的民營企業、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及跨國公司加工組裝業務的大舉進入。但與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情況不同,美元現在兌歐元和其他主要貨幣持續貶值,自美元從2002年2月的匯率峰值一路走軟以來,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已貶值11%,中國的出口彈性系數為0.2%。在貿易加權基礎上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每貶值1%,中國的出口即增長0.2,因此,匯率的變化給中國出口增長帶來的影響微乎其微。盡管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廉價商品大舉湧入世界市場拉低了國際商品價格,減少了邊際利潤率,但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中國是全球通縮的始作俑者。外界對中國自身通縮現象的擔心也有誇大之嫌,且這種擔心不應成為長期將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理由。但如果中國為避免出現通縮而長期實行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則是"更嚴重的錯誤"。

"無論如何,人民幣並非解決當前全球經濟問題的關鍵",胡祖六說。

然而,胡認為,人民幣確實被低估了。2002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740億美元,2003年一季度又增加300億美元,這一增長事實就足以表明人民幣實際上被低估了。不過,無論用何種匯率均衡模型計算,人民幣的低估幅度也只有15%左右。不過,盡管被嚴重低估言過其實,但中國官方所言人民幣的匯率水平"非常合適"的說法也值得商榷。

"人民幣重估派"和"人民幣匯率不變派"實際上都是在呼籲延續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這兩種方式對解決當前世界經濟無濟於事,而且極可能會在中長期對中國經濟造成傷害。但從另一方面看,假如中國完全維持現狀不變,那也不符合自身的利益同時無法滿足國際社會的要求。

"中國和世界必須要面對的真正問題不是人民幣應當重估與否,而是這個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發展中國家究竟應當採取什麼樣的匯率制度",胡說,"中國應當享有貨幣政策高度自主權,要有獨立制定國內利率水平的能力,同時,必須也已經開始採取措施逐步開放資本賬戶。為促進結構改革並保持金融穩定,中國應當實行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以適度的彈性應對來自貿易和資本賬戶自由化的雙重壓力。"

胡祖六強調說,只有實行一種可以更好地反映多變的市場狀況和經濟基礎的靈活的匯率制度才最符合中國的利益。

官員學者看法不一

在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問題上,經濟學家的觀點並不一致。"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和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納德·麥肯龍是反對人民幣升值的兩個代表性人物。

今年3月,蒙代爾在北京多次表示,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是明智之舉。他再三強調,一個對外匯兌換實施控制的國家永遠不必將其貨幣升值。政府應該做的是放鬆他們的控制,逐步朝著貨幣自由兌換的方向發展。"將人民幣升值是一個糟糕的主意,它將加劇而不是防禦中國經濟的通縮,中國政府應當汲取日本的教訓"。

麥肯龍則指出,對人民幣重新估值的建議是錯誤的。他警告說,如果允許人民幣升值,中國就會步日本之後塵陷入通縮的泥潭。

19日晚,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人民幣匯率問題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加寧博士。

"坦率地講,此前我們也曾經在各種內部場合就匯率制度改革問題提出過種種建議,比如說,適當放鬆匯率的浮動范圍,變單一盯住美元為一攬子匯率制度,還有就是適當減少出口",魏加寧說,"我個人原先曾經估計,如果沒有SARS的沖擊,按照此前中國經濟的增長勢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趨勢,很可能在不遠的某個時候(比如說今年晚些時候)中國現行的匯率制度就應當有所改善"。

但是針對目前的變化,魏加寧博士向記者表達了以下看法:

首先,按照國外的一些觀點,認為人民幣應當升值50%,而我則認為,其中至少有一半幅度以上應當是對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被嚴重高估的一種價值回歸。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在亞洲金融危機最為嚴峻的時候,中國政府冒著極大的風險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政策,鼓勵國內企業通過提高競爭力來克服眼前的困難。當時,中國政府的這一舉措,不僅贏得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贊譽,而且得到了發達國家的高度評價。同時不應忘記的是,作為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而且還只是一個剛剛實現經濟起飛的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還面臨著許多困難,為此,我們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做出了極大的犧牲,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為盡責任做著超國力的事情。也就是在這樣一種特殊的條件下,1994年匯率制度改革時形成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才不知不覺地變成了所謂"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後來,中國經濟形勢雖然有所好轉,但從匯率的角度來看,存在著價值回歸的成分,並不能完全等同於應當升值的部分。

其次,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確應當有所改變,應當在適當的時候回到1994年確立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上來,但絕不是現在。絕對不應當是在中國人民正在飽嘗SARS之苦,中國經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的時候。這個時候提出這個問題,未免有些不合時宜。

再次,亞洲金融危機和"SARS危機"的性質不同。亞洲金融危機,雖然沖擊來自境外,但本質卻屬於經濟性質。而"SARS危機"不僅發生在國內,而且從長期看有公共衛生建設投入不足的問題,但從短期宏觀經濟的角度看,基本卻是外生的,因此在對策上必然有所不同。所以,在這種時候,不能再給企業雪上加霜,更不能給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魏加寧說,"作為一名研究人員,我本人無意將經濟問題、學術問題泛政治化。但誰都清楚,匯率問題從來就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也不是純學術問題,至少在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在實踐上,日本經濟從'廣場協議'到'泡沫經濟',再到90年代的經濟停滯和金融危機,前車之鑒沒有多遠,我想,中國政府不會不從中汲取教訓的。所以,我個人認為,完全放開人民幣匯率恐怕還尚需時日。即使是小幅度放開浮動范圍和改變匯率生成機制也絕對不應當是現在這個不確定性還很強的時候。"

至於何時中國會改進現在的匯率制度,魏加寧認為,要視中國經濟下一步的走勢,看SARS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滯後效應如何。

6月19日下午,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獲悉,有關人民幣匯率的官方口徑是"在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適時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此外並無最新說法。

㈦ 求關於貨幣、利率、匯率的學者書籍 書籍

《利率風險管理》《宏觀經濟學》》《投資銀行》《證券投資》《期貨交易》《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學》小說方面《基金經理》

閱讀全文

與一本書講透匯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品期貨保證金多少會強平 瀏覽:234
自動交易助手授權文件生成器 瀏覽:579
人民銀行貸款計算方式 瀏覽:495
理財子公司如何籌建 瀏覽:766
中國銀行11月1日中間匯率 瀏覽:616
壽光的金融投資公司 瀏覽:993
公司理財的案例 瀏覽:422
招商銀行買不了理財 瀏覽:286
開源證券十大股東 瀏覽:821
2015年山西上市公司資產凈利率 瀏覽:74
金融機構責任追究原則 瀏覽:711
期貨中盈虧平衡點 瀏覽:27
中美匯率影響因素 瀏覽:954
工行貴金屬定投特點 瀏覽:276
天元機電股票 瀏覽:302
湘財證券官網電話 瀏覽:349
假設總杠桿系數大於 瀏覽:418
成都國銀普惠金融服務外包有 瀏覽:432
天津銀行北京分行經營貸款 瀏覽:733
私募股權投資杠桿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