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活中還有哪些省力和費力的杠桿類工具
我在對本課進行教學設計時,力圖突出兩點:第一,通過教師精心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發展學生對信息的記錄、分析能力;第二,讓學生體驗杠桿工具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加深對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這兩點都有較好的體現。 針對第一點,我先組織學生開展"尋找更多使杠桿尺平衡的鉤碼掛法"的探究活動,並將自主探究而得的多種掛法記在記錄表上。由此,學生就有了第一手數據資料,可供後續的分析研討之用。在分析數據資料時,考慮到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我沒有採用"撒大網"式的研討模式,而是採用"扶放結合,有扶有放"的師生共同研討模式。在研討過程中,我先展示了省力狀態和費力狀態的兩張記錄表,通過簡單的研討認識了這兩者的根本性區別,並讓學生將手中的記錄表分成省力和費力的兩類。這樣,既減輕了學生認知上的難度,也有利於後續研討的深入。接著,我組織學生在省力狀態的記錄表上畫出重點到支點、力點到支點的線段,並進行比較。由於記錄表上線段的直觀性,學生很輕松、准確地推導出杠桿省力的原理。最後,順著直觀教學的思路,我利用「反證法」使學生順利地理解了杠桿費力的原理。在這個師生共同研討過程中,學生手中的信息是在自主探究中記錄下來的,學生所得出的科學概念是在充分分析手中的信息後自行獲得的,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先「扶」著學生進入有效的研討思路,再「放手」讓學生自行獲取學習成果。在這個"扶放結合,有扶有放"的研討過程中,學生對信息的記錄、分析能力獲得了較好的發展。針對第二點,我注重突出「體驗」,即讓學生實際體驗杠桿工具的效用,從而加深對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例如游戲「以弱勝強」中,通過支點位置的移動,一名弱小的女生戰勝了強壯的男生;通過鐵絲在老虎鉗鉗口位置的變化,學生感受到老虎鉗作為一個省力杠桿工具的強大;通過手拎鐵塊和用火鉗夾鐵塊的比較,學生馬上感受到火鉗是一個費力的杠桿工具等。正是這些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頭腦中抽象的科學概念化為現實具體、活潑生動的應用實例,鞏固了概念的記憶,並反過來加深了對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從實際教學中來看,學生在這個環節中學得既開心,又有效率。值得說明的是,雖然我在這個環節中注重突出學生的實踐體驗,但並沒有讓學生簡單地「就事論事」,拘泥於一件工具的認識,而是追求「舉一反三」,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過程,實現對科學概念的再認識。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在分析老虎鉗的省力原理之後,教師提出「鐵絲放在鉗口的哪個位置最省力?」這個問題,學生正確地利用科學理論指導了生活實踐;學生在理解桿秤的工作原理之後,教師設計情境「如果稱量要擴大10倍,秤砣不變,怎樣設計桿秤?」,學生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案——增加秤桿長度、在靠近重點處增設一個提紐,而這第2個方案我在課前也沒有預想到。正是由於科學概念與實踐體驗的緊密結合,學生通過這個應用環節的學習,對於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大大深化了。 回顧本堂課的教學,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與近期所聽的科學課相比,本課的預設成分比較多,但我認為這是必要的。因為小學生受其年齡特點的限制,其學習意識、學習能力畢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就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無異於盲人摸象。所以,在小學階段的探究教學中,較多的預設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於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適合於學生發展的探究活動。
㈡ 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小學生范圍) 1、費力杠桿 2、省力杠桿 3、既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省力杠桿:
羊角錘、瓶蓋起、道釘撬、老虎鉗、起子、手推車、剪鐵皮和修枝剪刀
費力杠桿:
筷子、鑷子、釣魚竿、腳踏板、掃帚、船槳、裁衣剪刀、理發剪刀、人手臂
等臂杠桿:
天平、定滑輪
實例:
1. 以自行車為例:
自行車是一種人們常用的代步交通工具,從自行車的結構和使用來看,它要用到許多自然科學知識,請舉出例子:
解析:自行車從結構上來說是簡單機械的組合,驅動時應用力學平衡原理,所以能行走。
自然科學知識的應用:
(1.車把手在轉動時是一個省力杠桿,當動力臂大於阻力臂時可以省力。
(2.剎車閘在使用時是一個杠桿,當動力臂大於阻力臂時可以省力。
(3.腳踏板與大飛輪,小飛輪與後輪組成輪軸裝置,當動力作用在輪上可以省力,作用在軸就費力。
2.膠把鋼絲鉗。它的設計和使用中應用了我們學過的物理知識,請你指出所依據的物理知識。
解析 鋼絲鉗是利用省力的杠桿原理
㈢ 簡單的物理學具
彈簧測力計,量筒,鑷子,托盤天平,砝碼滑輪,鉤碼,滑輪支架,滑輪掛鉤,杠桿橫梁,杠桿支架,杠桿,溫度計,,三稜柱鏡,半圓玻璃磚,帶手柄凸透鏡,圓錐,光屏,光具插座,圓刻度盤,平面鏡,平面玻璃,小孔板等
㈣ 怎麼做學具
學具是輔助學習的工具.比如在學習鍾表知識的時候,你可以做「鍾表學具」,比如在學習圓柱體的時候你可以做「圓柱體學具」,還可以做「認識角
的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的學具,也可以做語文上的,比如偏旁和部首組成的新字,比如生母和韻母組成的音節.或者你可以做科學的學具,桿秤,天平,杠桿
等等很多的選擇餘地呢.
㈤ 自製物理教具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有什麼經驗
物理是一門以抽象思維為主的學科,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本方法的學科。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不僅要求老師教學時要做大量的演示實驗,還要求給學生創造條件進行課內和課外實驗探究。但大多數農村學校實驗器材和教具不能滿足教學需要,針對新課程改革的發展需要,教師應該在教育教學中大膽創新,方法之一,可以通過自製教具,引導學生製作學具,並應用於實踐,可以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持續發展。本人就自製教具在農村物理教學中的意義談談自己的見解和做法。一、自製教具可以激發學生對物理的情感 好奇作為思維和興趣的先導,是中學生思維上的一個特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奇心是成功的起點。在教學中,利用自製教具適時適度地進行演示,有意識的創設好奇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導入新課。例如,在講述「物體的浮沉」 時,根據課程特點,我選擇了大型飲料瓶、氣球、金屬體和棉線等製作了一個沉浮子演示器。新課開始,出示自製教具(學生驚訝:老師要干什麼?)接著老師演示:一手托住瓶身並用力輕壓,氣球沉浮子下降,同時像玩魔術一樣,另一隻手加以指示,且口中念念有詞:「上……下……」把學生帶進一個神奇變幻的境界。頓時,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老師真有這么大的本事?此時不失時機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物體的沉浮……。這樣,利用自製教具創設好奇情景,因勢利導組織教學,對於激發學生求知慾,提高教學質量,將有極大的幫助。二、自製教具可以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距離 自製教具,讓物理走向生活,讓生活走向物理。自製教具讓物理實驗更貼近於生活,拉近了物理實驗和實際生活的距離。盡可能選用學生所熟悉的、簡單的、常見的材料做物理實驗,能使學生富有親切感、新奇感、熟知感,重視學生的小製作、小發明,贊揚他們的創造、創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楊振寧教授曾經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 初中年齡段的學生天生好奇、好動、好玩、有極強的創造力和求知慾,平時對他們的小製作、小發明多加以鼓勵和贊揚,是激發他們學習物理興趣和創新意識的一種好方式。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多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己或者和其他同學合作設計、動手做課外小實驗。課外小實驗自由度大,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改變條件,控制實驗的進程,深刻感知實驗現象。通過課外小實驗1還能養成學生觀察的習慣,培養良好的觀察品質,掌握觀察方法,提高觀察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三、自製教具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個性發展 設計製作使用教具和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進行實驗的過程,也是教師的科研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具的選擇和使用,對生活中易得材料的選擇和搭配,都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特點,對教具的設計和製作,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特點,還要考慮教具的材料、製作程序、加工技術、製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因素,有時還要查閱其它學科資料、與同行探討,經歷多次嘗試,才能製作成功。教師製作教具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就有利於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 基礎教育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使學生在愉悅的精神狀態下學習和從事各項教育活動,要使學生的多項素質都得到培養,要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而在學生中廣泛開展自製教具活動,不僅會使其獵奇、好動的自然屬性得以調動和引導,而且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更會使學生在教具製作過程中經歷失敗的苦惱和通過不懈的努力獲得最終成功的喜悅。這對於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心理素質的增強,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四、自製教具可以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物理教具是用來做物理實驗,幫助學生接受物理知識的輔助工具。因此,它的製作必須符合物理原理和科學理論,即教具必須既能反映出所要學習的物理現象,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物理理論,而它的製作自身又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理論,這就要求學生在自製教具的過程中把物理知識很好地應用於實踐,然後在總結經驗,檢驗、檢查自製教具的合理性、科學性及不足,通過來回、反復反饋,既應用理論解決了實際問題,又用實踐證明了理論的正確,從而培養了學生正確對待知識的科學態度。同時,教具製作中,還要引導學生注意如何變「廢」為「寶」,利用生活中一些廢棄物如小鐵絲、廢鐵片、木材下腳料、用完的一次性針管(注意消毒)等,製作出各種各樣的教具,既節約了資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可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勤勞儉朴的優良品質,間接地對學生進行了品德教育。 我們的實驗教學可以在課上,也可以在課下;可以使用實驗室所配備的器材,也可以自備自製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有物品,經常用學生身邊的物品做實驗,如用鉛筆和小刀做壓強實驗;用雪碧瓶做液體壓強與深度關系的實驗;用汽水瓶做大氣壓實驗;用眼葯瓶做物體的浮沉實驗;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實驗等。這些器材學生更熟悉,更有利於使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而且通過這些課本上沒有出現的器材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家一起來想一想,還可以用什麼來說明我們要知道的內容。或者,這種類似的方法我們可以用來解決其他什麼問題,等等。調動學生剛剛起步的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精神。五、自製教具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重視和加強對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是新課程標准特別強調的重要目標,而自製教具活動對達成這一目標所獨有的教學功能,應該再度得以重視發揮。實際上,用生活中易得材料、物品或廢舊材料充當實驗器材或稍做簡單加工製成教具、儀器,並應用於教學之中,這本身就是潛在地對學生進行創造教育。由於學生熟悉教學所用的自製教具,其巧妙的設計、獨到的構思,還將給學生以創造性的啟發和激勵,而其不完善、不理想之處又可促使學生產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創造動機。特別是自製教具中蘊含的豐富的創新思路,無不潛移默化的啟迪著學生。例如:用飲料瓶可以演示「大氣壓」、「液體壓強特點」、「力的作用效果」、「帕斯卡桶裂實驗裝置」等等。這類自製教具從整體上反映出廢物利用的創造思路,細微之處又各自不同地表現出「改變、更換、代替、放大」等創造思路。另外,利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或物品(如小皮球、乒乓球、橡皮筋、粉筆、紙張、文具等)做物理實驗,體現了「重組、借用」等創造思路。更有意義的是,實驗中借用的往往不是該種材料或物品的生活用途,而是某種物理屬性。例如,可以借用硬幣的形狀、小皮球的彈性、直尺的絕緣性、雞蛋的密度、泡沫的絕熱性等,來做相關的物理實驗。自製教具所體現的「一物多用、廢物利用、借物它用」等思想,正是啟迪智慧、開拓思路、調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鑰匙。初中學生年齡小,好觀察,愛動手,而自製教具所用材料大多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容易尋找,因而老師演示使用後學生就會產生自己動手做一做的慾望,老師再予以適時激發引導,使學生產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創造動機,激勵學生發明創新,想方設法使教具變得更加完美、適用,這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用物理學的觀點重新認識自己周圍環境中的事物和現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啟迪作用。例如在學習長度測量時組織學生製作了刻度尺,在初中物理總復習階段再組織學生進行創造性應用練習,讓學生根據所學物理知識設計多功能刻度尺,在老師啟發引導下,學生們設計出了裝有小燈泡照明可在黑暗環境使用的刻度尺、裝有凸透境既可測長度又有放大作用的刻度尺、在柔軟繩子上帶有刻度既能測直線距離又能測地圖圖上距離長度的刻度尺等多種方案,使學生開闊了思維;同時,學生們在製作過程中,不但要親自動手尋找合適的工具、材料,還要動腦考慮解決一些與之相關的問題:如何使裝置更恰當、合理,如何使產生的現象更清晰、明顯,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積極的思維能力,及判斷、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都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學生還能運用創新原理和方法進行改進或創新製作一些新教具,例如在研究《聲音的產生》一節中,把正在發生的音叉放入水槽中,後排的學生根本看不到被激起的水,有同學提出在音叉旁邊掛一小塑料泡沫,泡沫在發聲的音叉上蹦蹦跳跳,這樣不但增強了實驗現象的可信度和可見度,更激發了其他同學的創新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六、自製教具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不論老師還是學生自製的教具,一般製作都比較簡易,例如用身邊的物品製作的簡易測力計、杠桿、驗電器、電學實驗用開關和燈座等,通常都是就地取材,易制易修,且可達到人手一個,因而在教學中使用時就不怕弄壞,在課堂與課下都可放心讓學生去觀察、觸摸,甚至拆卸、重裝,這樣,可訓練出學生熟練的實驗技能,然後再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儀器進行實驗,學生們有了前期的操作訓練,實驗時就會少出錯,甚至不出錯,順利完成。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動手能力,又訓練了其實驗能力,教學效果自然不錯。 總之,在知識日益更新的今天,課程標准不斷地被充實和完善,所需的教學儀器和教具也將不斷地要補充與更新,上級教育部門不可能准備好全部儀器教具來等著課程改革,只有我們一線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通過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進行實驗和自製教具,不斷充實和完善實驗儀器和教具,並把優秀教具和實驗設計研究成果推廣,實現資源共享,我們的新課程教學才不會因教具和儀器缺少而滯後,發揮出她應有的教育效應,一定會迎來新課程教學的春天。
㈥ 怎樣做杠桿實驗
杠桿作用的實驗
【設計】 杠桿是利用直桿或曲桿在外力作用下,圍繞桿上固定點———支點轉動的簡單機械。本實驗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以下幾種作用:
(1)傳遞力的作用;
(2)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費距離)或省距離(但費力)的作用。為了使學生體會到這些作用,最好選用重一點的物體,讓學生親自用杠桿去撬或抬,此外還可以利用杠桿尺、測力計進行一些定量的實驗。
方法一
【器材】 裝滿學慣用具的書包、長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為8~10份,畫出等分線)、椅子。
【步驟】
(1)把木棍的中間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掛上重物———書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壓,能把書包撬起。引導學生找出杠桿的支點、力點和重點。
(2)在力點處用力向下壓,力就通過杠桿傳遞到杠桿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的作用,還有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點向重點靠近,支點每向前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重點越近(即支點距離力點越遠),越省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長,即越費距離。
(4)使支點向力點靠近,支點每向後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力點越近(即支點距離重點越遠),越費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短,即越省距離。
方法二
【器材】 杠桿尺兩把(把杠桿尺均分為十二格,在每個刻度處打一個孔)、直尺、測力計、鉤碼、鐵絲鉤。
【步驟】
(1)把支架的釘子從兩根杠桿尺的第6孔位(孔位從左往右數)處穿過,讓該處作為支點,使兩根杠桿尺保持水平。後面的杠桿尺不動,作為對照物,在前面的杠桿尺上懸掛重物和測力計。
(2)在杠桿尺第1孔位處,用鐵絲鉤懸掛一個50克重的鉤碼;把測力計鉤掛在杠桿尺的第11孔位處,手握測力計,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鉤碼)向上撬起。找出杠桿尺上的重點、支點和力點。(掛鉤碼的第1孔位為重點,中間第6孔位為支點,掛測力計的第11孔位為力點。)
(3)通過測力計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和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觀察測力計的讀數,約在50克左右,說明這時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用直尺測量重點上升的距離和力點下降的距離,可知上升、下降的距離大致相等,說明這時既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圖1)。
(4)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5、4、3、2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重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力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小,即越省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大,即越費距離(圖2)。
(5)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7、8、9、10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力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重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大,即越費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小,即越省距離
㈦ 學具製作,小學科學學具
用一根6分米長的木條,上面標上刻度,每隔5分米打一個洞;用一塊20cm×15cm的木板,中間釘上一根6分米長的木條,上方釘一顆釘子;把前面的木條放到釘子上就成了杠桿。如果要讓學生自己做,那麼尺寸要小一點。
㈧ 杠桿原理的學具怎樣做
最簡單的學具就是學生手中的刻度尺。將刻度尺放在桌子邊上,讓其部分伸出桌面。然後在伸出桌面的端點放一橡皮。調整伸出桌面的長度,讓其正好平衡。
㈨ 杠桿的作用實驗過程
杠桿作用的實驗
【設計】 杠桿是利用直桿或曲桿在外力作用下,圍繞桿上固定點———支點轉動的簡單機械。本實驗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以下幾種作用:
(1)傳遞力的作用;
(2)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費距離)或省距離(但費力)的作用。為了使學生體會到這些作用,最好選用重一點的物體,讓學生親自用杠桿去撬或抬,此外還可以利用杠桿尺、測力計進行一些定量的實驗。
方法一
【器材】 裝滿學慣用具的書包、長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為8~10份,畫出等分線)、椅子。
【步驟】
(1)把木棍的中間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掛上重物———書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壓,能把書包撬起。引導學生找出杠桿的支點、力點和重點。
(2)在力點處用力向下壓,力就通過杠桿傳遞到杠桿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的作用,還有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點向重點靠近,支點每向前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重點越近(即支點距離力點越遠),越省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長,即越費距離。
(4)使支點向力點靠近,支點每向後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力點越近(即支點距離重點越遠),越費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短,即越省距離。
方法二
【器材】 杠桿尺兩把(把杠桿尺均分為十二格,在每個刻度處打一個孔)、直尺、測力計、鉤碼、鐵絲鉤。
【步驟】
(1)把支架的釘子從兩根杠桿尺的第6孔位(孔位從左往右數)處穿過,讓該處作為支點,使兩根杠桿尺保持水平。後面的杠桿尺不動,作為對照物,在前面的杠桿尺上懸掛重物和測力計。
(2)在杠桿尺第1孔位處,用鐵絲鉤懸掛一個50克重的鉤碼;把測力計鉤掛在杠桿尺的第11孔位處,手握測力計,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鉤碼)向上撬起。找出杠桿尺上的重點、支點和力點。(掛鉤碼的第1孔位為重點,中間第6孔位為支點,掛測力計的第11孔位為力點。)
(3)通過測力計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和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觀察測力計的讀數,約在50克左右,說明這時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用直尺測量重點上升的距離和力點下降的距離,可知上升、下降的距離大致相等,說明這時既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圖1)。
(4)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5、4、3、2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重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力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小,即越省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大,即越費距離(圖2)。
(5)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7、8、9、10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力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重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大,即越費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小,即越省距離。
㈩ 如何製作科學課教具
一、中小學科學課自製教具的思路:
中小學科學課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一,課改為實驗教學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為自製教具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課題。
有人提出:「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要不要自製教具」。我認為,不但要自製教具,而且要大力提倡自製教具,這是為什麼呢?自製教具出自以下兩個原因,一是教育教學的原因;二是經濟原因。
教育教學原因是新的課程改革,需要大量的自製教具,自製教具活動是課改的一個突破口。教師參與自製教具活動有利於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如:製作根系標本時,常規的做法是干制,但做帶根瘤的標本時,干制無法保存側根上的根瘤,通過反復實驗,採用了另外一種思路,「浸制」。浸制的方法是把大豆根洗凈,裝入輸液瓶中,根的頂端插入已打孔的4號膠塞孔內,並向瓶內注入保存液,待注滿液體後,蓋上膠塞,奇跡出現了,大豆直根上的側根,在保存液中自然伸展,裝滿保存液的輸液瓶起到了一個放大作用。這件根系標本的製作就是一種創新,這件教具我們就稱它為創新教具。如果教師不參與自製教具活動,就不可能出現新的製作方法。
經濟原因是目前全國普遍存在教育經費緊張的問題,學校沒有錢購買工業產品。尤其我縣山區和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他們很少見到教具。隨著市場經濟,工業產品都在考慮經濟效益,所以他們在設計製造時,削弱了教具的直觀性。如:學具中的小磁鐵實驗,製作只有兩厘米長,架在微小的旋轉架上,學生很難看到排斥和吸引現象,因此購買這些小產品還不如自己設計自製的好。同樣做這個實驗只用兩根小廢鋼鋸條,磁化後就是兩塊自製的磁鐵,再做一個旋轉架,實驗就可以完成了,這件教具可見度大,可以做排斥與吸引實驗,還可以做磁力線實驗等,這件教具不但教師會做,學生也會做,這樣的製作省時、省力又省錢,實驗效果明顯。
自製教具不但中小學科學課儀器室中有,縱觀國際上一些大校、名校,在他們的實驗室中有80%的教具也都是自製的,國內外一些著名的實驗室中,也有相當數量的自製教具,為什麼有這么大數量的自製教具,原因是自製的教具用者得心應手。
教育部十分重視自製教具工作,在教學儀器配備目錄中也注出了可自製的教具內容。據統計中小學科學課能自製的教具就有430多種,按品種計算可自製的不少於1/3。按件數計算,可自製的教具不少於1/2。大量的自製教具研製與開發急待我們去完成。
教師參與自製教具有利於教學方法的改革,中小學科學課教師,開展自製教具活動,有力於促進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在教具研製過程中,是學習課標,吃透教材,拓寬知識領域,促進形象思維,開發教師潛能的過程。
目前撫寧縣在新課改中,開展了全縣性的標本採集製作活動,在傳統的「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只傳授教材所規定的內容,在科學課講植物一課時,新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學習的方式變了,觀察實驗要讓學生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如講「植物的根」一課時,教材中只涉及到了一兩種植物的直根、須根,老師拿出根的標本讓學生看,並引導「大自然中植物的根都是什麼樣的,想了解嗎?」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說:「想!」老師隨即說:「好,那我們就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去尋根」。科學考察回來後,同學的歸納出了農作物、蔬菜、野生植物的根,當地就有60多種。同學們不但了解了各種植物,同時還做出了標本。同學們寫出的調查報告,製做出的標本,就是很好的校本教程,探究活動使學生拓寬了知識視野,學會了探究的方法,掌握了標本製作技術,了解了各種植物的形態、種類,又為學校標本室提供了標本,自製教具真是一舉多得。
中小學科學課自製教具工作,要抓住課改的機遇,發揮優勢,抓住季節,就地取材,採集標本,收集自製教具材料,自製教具。撫寧縣是河北省自製教具示範縣,在這次課改中又根據教育部下發的中小學科學課課程標准,開展了大規模的自製標本,教具、學具活動,他們抓住了課改的機遇,根據教學所需,從實際出發,拓寬了自製教具活動的領域。撫寧縣境內有全國著名的柳江地質公園;有幾百里長的海岸線;有著名的天馬山、背牛頂;有兩條著名的大河(洋河和戴河);有著名的南代河休療聖地;還有著名的荷花園。我們根據教材內容,除了常規的教具、學具的製作,各地還開展了地方特色、標本製作活動。如柳江盆地的一些學校,根據科學課內容,採集製作了大量的礦石、岩石、古生物化石、卵石等標本;南戴河沿海地區製作了海洋動植物、貝類標本;丘陵地區製作了沙土、粘土、壤土、風化土、腐質土等土壤標本;平原區製作了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昆蟲標本,還有鳥、魚、蟲、各種動物標本等。
縱觀中小學科學課,自製教具,前景廣闊,只要我們認識到位,科學課的自製教具就能促進實驗教學的發展,就會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就會培養出創新人材。
二、中小學科學課自製教具與實驗教學的聯系:
中小學科學課自製教具與實驗教學的聯系十分密切,兩者「形同手足」。課改中出現一套好教材,必須有相映的教具與之配套,才能充分發揮作用,才能完成新的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任務。
(一)中小學科學課中的自製教具在實驗教學方法改革中有獨特的作用。
新的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還要針對教學內容選出實驗教學新的教學方法,每一位教師又都希望自己的教學方法是成功的,這種成功,不只是把新課程中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在這些方面自製教具活動至少有以下幾點作用。
1、自製教具與實驗教學緊密結合,師生用自己研製的教具、學具做實驗,得心應手,教具的性能通過研製,師生了解,教師授課道理講的清楚,學生操作,加深了理解,記憶深刻,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如:講氣體熱 冷縮一課時,大家採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共同研製各種驗證器材。如:輸液瓶與U型管結合的實驗器;氣球與小瓶結合的實驗器;青黴素小瓶與U型玻璃管結合製作的微型實驗器;廢注射器與輸液瓶連接自製的實驗器等各種實驗器材,研製活動培養了師生動腦能力、設計能力和動手能力。
2、自製教具過程中,大家想辦法,比比看,看誰做的成功。小製作活動激發了師生的創造精神。如:在講「機械」一課時,課上要有斜面、杠桿、齒輪、滑輪等實驗器材,斜面、杠桿、齒輪等材料好收集,滑輪很難找得到。這就要求我們課前開展小製作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出主意想辦法,要求自己去找材料去研究製作,有的同學用易拉罐製作滑輪;有的用電池蓋製作;有用青黴素葯瓶膠蓋製作;有的用一片鐵片製作;有的用木板製作等,課前教師組織了小製作評比,大家選出的只有一件用一片鐵片製做滑輪獲得了創新獎,創新獎的評出,激發了孩子們的創新思想、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並且發揮了自製教具在實驗教學中的作用。
3、師生動手自製教具有很強的參與性和實踐性,培養了學生克服困難,與科學探索精神。如:講「固體熱脹冷縮」實驗時,傳統的教具是銅球過圈,實驗中費時費力,為了改變這個實驗,研製了一件偏轉式指針實驗器,用一根火柴就完成了實驗。學生設計的實驗裝置有偏轉軸式,滾動式、電路組合式,還有用新材料啟輝器的元器件製作的。
只這一件教具就有十幾種做法,教具的研製過程培養了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並與教材和實驗教學內容緊密結合。
4、自製教具活動使師生學會了使用簡單工具和工具的製作方法,提高了師生的動手能力,實驗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都能動手組裝實驗器材,維修實驗器材。也就是說師生動手能力要強,傳統實驗教學,由其是分組教學,老師要一組一組的准備實驗,調試儀器,維修器材等,有的老師不會使用簡單工具,更談不上研究與製作。新課程標準是讓學生象老師那樣會選擇實驗器材,會安裝、會調試、會維修,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完成實驗,自製教具活動滿足了新課標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求,如自製教具缺少工具,大家就千方百計去研究自製工具如:鎮子、錘子、小鋼鋸、沖子、及畫線工具等。
5、通過師生共同研製教具,密切了師生關系,拉近了教與學的距離。新的課程標准要求科學課程要大力推進教育方式的變革,堅持「學中做」與「做中學」共同發展,大力強化「做中學」。師生通過開展自製教具的研製活動,更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做」與「學」的關系外,還要把做出的教具更好用於實驗教學,用好自製教具,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更密切師生關系。